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本文认为一个小国的货币生成国际储备货币只有三个必要条件,而一个大国的货币生成储备货币还须附加一个条件。根据这些生成条件和我国的现实情况,人民币生成储备货币的政策选择应该是先升值,然后实行由市场定价的浮动汇率;先让人民币生成储备货币,再实现完全自由兑换。
关键词:人民币国际化;国际储备货币;储备货币生成条件;储备货币生成路径
“货币国际化”一词来源于日本。广场协议前后,日本的一些英文文献中出现了“internationalizationoftheyen”(日元国际化)一词。但在英文文献中,没有关于internationalizationofacurrency的用法,在英文中,internationalization和intemationalized是技术用词,表示将一种电脑软件系统用各种语言来使用。近年来,国内经济界根据日本人对英文词汇的创造,相应地提出了人民币国际化的说法,而且还将人民币国际化“炒”成了一个热点。日元国际化是在日元已经被广泛使用,日元的国际储备地位已经确立的条件下提出的。此时日元国际化的涵义是扩大日元在国际交易中的使用,进一步增强其储备货币的地位。但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国家将人民币列为储备货币。由于讨论的起点不同,我国的人民币国际化与日本的日元国际化涵义出现了较大区别。目前,我国学术界的人民币国际化已经演化成这样的涵义:人民币从目前状态发展成为中心储备货币的过程中任何一步有利于此方向的变化。依据这一理念,人民币从目前还不是一种国际储备货币,到最终成为像美元那样的中心储备货币,要经历三个阶段:(1)从非储备货币演变成储备货币;(2)从地位较低的储备货币演变为地位较强的储备货币;(3)从地位较强的储备货币演变为中心储备货币。可见,日本人所讨论的日元国际化实际上是第二个阶段,而我们中国所探讨的人民币国际化实际上是第一阶段。
人民币从非储备货币迈向储备货币是人民币国际化的一个不可逾越阶段。尽管中国已经成为世界贸易第三大国,经济总量第四大国,但人民币仍然不是国际储备货币,而排在世界经济第20位以后的港币却是国际储备货币中的一员,IMF统计的国际储备货币中有十几种货币其发行国的经济地位远在中国后面,为什么它们能成为国际储备货币,而人民币不能?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值得研究。为了避免误解,本文使用“人民币生成国际储备货币”这一概念来代替“人民币国际化”以精确表达国际化的第一阶段。人民币生成国际储备货币就是人民币至少被一个经济体的货币当局列为储备货币,从而成为众多国际储备货币中的一种,而不论其在全世界国际储备货币总额中所占的比例。港币在世界储备货币中所占比例还不足1%,但它也是一种储备货币,因为它是其他经济体(例如中国大陆)保留的储备资产。
一、国际储备货币生成条件的细辨
一种货币要成为国际储备货币,必须具备哪些条件呢?学术界通常认为需要四个条件:第一,完全可兑换并被广泛接受;第二,它的金融市场——国内资产和外汇——应具有广度和流动性;第三,其价值具有一定的稳定性;第四,在金融和贸易上有较大的交易量。也有人认为,货币发行国必须是一个经济大国。这与第四个条件较接近,因为一个经济大国通常就会有较大的金融和贸易交易量。
下面我们就来考查“牙买加体系”诞生以来,所有国际储备货币发行国是否达到了上述四个条件。
第一,“完全可兑换并被广泛接受”。根据1980年的《国际货币基金年报》,日元在1976年时,已经占世界外汇储备的2%,但是,日本宣布取消外汇管制的时间是1979年,而实际执行是在1980年。可见,日元在远未满足“完全可兑换”的条件下就变成了储备货币。2004年《国际货币基金年报》的世界储备货币构成表列出美元、欧元、日元、瑞士法郎这些占世界储备货币之比例最高的四种货币,其中,瑞士法郎虽排在第四位,但其所占比例仅有0.7%,除了以上四种货币之外的所有储备货币占总储备额的6.3%。因为其他储备货币所占比例不足0.7%,由此可推算出,这些货币至少有10种以上。这就是说,目前世界上已经成为某一经济体储备的货币在14种以上(在欧元发行之前应在26种以上),其中绝大多数占世界储备货币总量的比例不足0.6%。尽管许多储备货币只有极少数经济体将其用作储备,但我们也不能说它不是一种国际储备货币。可见,“广泛接受”性在国际储备货币当中并不广泛。
一、国际上流行的国际储备货币必要条件与现实的冲突
一种货币要成为国际储备货币,通常认为需要四个条件:一是完全可兑换并被广泛接受;二是它的金融市场——国内资产和外汇——应具有广度和流动性;三是其价值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四是在金融和贸易上有较大的交易量。也有人认为,货币发行国必须是一个经济大国。这与第四个条件较接近,因为一个经济大国的货币通常就会有较大的金融和贸易交易量。
下面我们就来考查牙买加体系诞生以来,所有储备货币发行国(26个以上)是否达到了上述四个条件。
(一)完全可兑换并被广泛接受根据1980年的《国际货币基金年报》,日元在1976年时,已经占世界外汇储备的2%,但是我们知道,日本宣布取消外汇管制的时间是1979年,而实际执行是在1980年。由此可见,“完全可兑换”作为储备货币的条件值得置疑。另外,《国际货币基金年报》每年均列出世界储备货币的构成,自欧元创立以来,《年报》的世界储备货币构成表通常只列出美元、欧元、日元、瑞士法郎这些占世界储备货币之比例最高的四种货币。其中,瑞士法郎虽排在第四位,但其所占比例仅有0.7%(2002年),除了以上四种货币之外的所有储备货币约占6.3%。因为其他储备货币所占比例不足0.7%,由此可推算出,这些货币至少有10种以上。这就是说,目前世界上已经成为某一经济体储备的货币在14种以上(在欧元发行之前应在26种以上),其中绝大多数占世界储备货币总量的比例不足0.6%。尽管许多储备货币只有极少数经济体将其用作储备,但我们也不能说它不是一种国际储备货币。所以,“广泛的接受性”的标准也是一个相当模糊的表达。
(二)金融市场应具有广度和流动性这句话通常理解为“开放和有深度的金融市场”(openanddeepfinancialmarkets)。1976~1980年,在世界各国的外汇储备中,日元的比重由2%提高到4.5%。但众所周知在这一时期日本不仅没有开放金融市场,而且还实行着严格的外汇管制,日本对金融市场的封闭遭到西方国家的一致抗议。可见,金融市场的开放程度并非必要条件。
(三)其价值具有一定的稳定性1963~1975年问,日元在成为储备货币的初期存在着较严重的通胀。日元不仅对内通胀严重,对外的价值也不稳定。从20世纪70年代(史密森协议前)初算起至90年代中期,日元从1美元兑换360日元,25年间升值至80日元,然后又跌至120左右,波动幅度之巨可以想象。
二、从现实中归纳储备货币形成的必要条件
以上我们通过比较日元成为储备货币时的条件否定了上述四个条件中的三个。那么,一种货币成为储备货币到底需要哪些条件呢?比较日元形成储备货币的过程,本文认为一国货币成为储备货币需要下述五个并不很难达到的条件。
摘要:外汇储备作为满足国际支付、平衡国际收支、维持汇率稳定和国际信誉的一国重要资产,对经济运行发挥重要作用。根据“三元悖论”①,固定汇率、资本自由流动和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不可得兼,我国巨额外汇储备引起的外汇占款对国内货币政策带来了巨大影响。本文分析了我国外汇储备的现状和外汇储备对货币政策的作用机制、外汇储备对宽松货币政策退出的影响,并提出了协调货币政策和外汇储备政策的思路。
关键词:外汇占款;货币政策;内外均衡
一、引言
2009年下半年以来,随着世界经济从危机中逐步恢复,货币政策的退出提上了议事日程。同时,在世界范围内出现的通货膨胀势头,更增加了货币政策退出的紧迫性。2010年7月我国CPI同比增长3.3%,通货膨胀的威胁逐步增加。我国于2010年1月、2月、5月三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现已达到17%,距2008年6月的17.5%的峰值仅一步之遥。在此背景下,我国的外汇储备却在国际收支双顺差的推动之下有继续增加的势头,2009年末已达2.399万亿美元。外汇储备的快速增长将影响货币政策有效性、投放渠道以及宏观经济等多个方面,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我国宽松货币政策退出的难度。协调好货币政策和外汇储备政策的关系,调整好货币供给的结构,实现我国宽松货币政策的稳步退出,是一个很重要的理论和现实问题。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论文
(一)国外相关研究
国外学者的研究起步较早,研究范围也比较广,从外汇储备对货币政策的影响,落实到最后的汇率选择,并且更加重视对冲销政策的评价。
GuillermoCalvo和MervynKing(1997)认为中央银行在通过发行央行票据冲销外汇占款时,必须考虑到票据利率和以债券形式持有的外汇储备收益率之间的关系,前者通常会高于后者,而且为了吸引金融机构用中央银行票据置换其超额准备金,央行通常要在收益性和流动性两个方面给予比超额存款准备金更为优惠的条件,这都使冲销的成本非常的高昂,所以无法长久维持[1]。Rogers和Siklos(2000)研究了在固定汇率制度下,冲销干预对货币供应量和货币政策独立性的影响。他们运用了国际收支货币分析法,根据中央银行反应函数来测度冲销干预对于货币供应的影响和有效性[2]。Kumhof(2004)建立了一个在实行固定汇率制度、资本管制和强制结售汇条件下的理论模型,即中央银行、企业(包括商业银行)和居民通过金融市场(货币市场、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的交易,调整资产负债的结构和比例,为后来的学者研究外汇储备和货币供给及货币政策影响提供了可供参考的理论模型[3]。澳大利亚资深中央银行行长麦克法兰(2005)认为要保证冲销政策的有效性,除了要提高票据利率,也要在国内信贷上给予商行一定的限制,这就限制了商业银行的盈利性,这种政策不可能一直持续。由于非常规冲销不可长期维持,中国外汇储备增长刺激了人民币升值预期,国际投机资本参与人民币升值投机的规模也因此变得越来越大[4]。
一、人民币国际化的现状
人民币国际化是指,人民币的交易媒介、计价单位和价值储藏这3种功能全部或部分从中国国内扩展到国外。中国自2008年底拉开人民币国际化的序幕以来,人民币国际化正一步步向前迈进。人民币正在国际范围内作为结算货币、投资货币和储备货币使用。
1.人民币作为结算货币的现状
我国于2009年开展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目前有206个国家与地区使用人民币进行贸易结算和投资。2010年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规模为5063亿元,2013年达到4.63万亿元,3年间增长了814%。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规模的70%左右是跨境货物贸易,30%是跨境服务贸易及其他经常交易。跨境货物贸易人民币结算额占同期对外货物贸易额的比例从2011年的6.60%,上升到2013年的11.69%。香港在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自2009年第四季度至2013年第一季度,大约80%的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通过香港进行。有专家预计,到2015年之前,中国和新兴经济体贸易总额的50%,或者是中国全部对外贸易总额的30%将用人民币结算,人民币将成为全球第三大贸易结算货币。此外,环球同业银行金融电讯协会(SWIFT)2013年12月3日的报告显示,从2013年10月份开始,人民币已取代欧元,成为仅次于美元的第二大常用国际贸易融资货币。根据SWIFT的数据,在传统贸易融资工具———信用证和托收的使用中,采用人民币作为计价及结算货币的比率,已由2012年1月的1.89%,增至2013年10月的8.66%,市场占有率排行第二。美元排第一位,占81.08%的绝对多数,而欧元的市场占有率则从2012年1月的7.87%降至2014年10月的6.64%,排名第三位。
2.人民币作为投资货币的现状
自2010年10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启动跨境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业务以来,该业务发展迅速。2012年跨境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规模为2840.2亿元人民币,是2011年的2.56倍,2013年达5337.4亿元人民币,是2012年的1.88倍。其中,外商直接投资(FDI)人民币结算的比重占80%以上,中国对外直接投资(ODI)人民币结算的比重不足20%。FDI人民币结算额占FDI总额的比重从2011年12%升至2012年的36%,增长速度很快;ODI人民币结算额占ODI总额的比重从2011年的5%升至2012年的6%,份额较小。香港的离岸人民币市场业务发展迅速。香港的人民币金融产品包括人民币存款、人民币债券、人民币股权类产品和人民币基金类产品。2009年之后,人民币存款余额增长快速,经营人民币业务的认可机构数目也快速增长。从全世界范围来看,经营人民币业务的金融机构从2011年6月的900多家增加至2012年8月的1万多家。自2007年7月香港发行第一支人民币债券以来,其离岸人民币债券发展速度较快。如图3所示,从2010年到2013年,人民币债券发行额增长了224%。香港债券市场的发行币种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港币债券比重迅速下降,人民币债券比重直线上升。2009年10月前,香港债券市场98%为港币债券,到了2009年10月至2011年12月期间,港币债券比重降至35%,人民币债券比重高达52%。除了香港地区作为最重要的离岸人民币市场之外,主要的离岸人民币市场还包括伦敦、新加坡、中国澳门和台湾地区等市场。2011年9月,英国财政大臣GeorgeOsborne和中国副总理共同宣布,伦敦将和北京共同协力发展人民币业务。是年年底,伦敦市场上的人民币交易量已经占到除中国内地和香港之外的全球离岸人民币交易量的46%。中国以外的第一支人民币债券是汇丰银行于2012年4月在伦敦发行的,目前已有10余支人民币债券在纽交所上市。人民币离岸市场的发展取决于中国货币当局人民币流动性的提供。通过和其他国家(地区)货币当局签订双边本币互换协议,除了维护金融稳定之外,中国货币当局还可以为境外人民币市场提供流动性支持,促进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和离岸人民币市场的发展。2008年12月12日,中国人民银行与韩国银行签署了第一个双边本币互换协议,规模为1800亿元人民币,期限是3年。截止2014年4月,中国人民银行共和24个国家(地区)的货币当局签署30个双边本币互换协议,总金额达25932亿元人民币。
3.人民币作为储备货币的现状
当前,人民币的储备职能尚处于萌芽时期。尽管如此,基于中国经济几十年强劲的增长势头以及人民币的良好声誉,一些国家如菲律宾、白俄罗斯、马来西亚、韩国、蒙古、智利、委内瑞拉、柬埔寨、奥地利、日本、澳大利亚、南非、尼日利亚、坦桑尼亚等国选择将人民币资产作为该国的储备资产。外国央行主要通过如下3个路径来持有人民币储备资产:一是外国央行与中国人民银行签订购买人民币金融资产的投资协议;二是外国央行通过人民币离岸债券市场投资人民币资产;三是通过QFII渠道进行人民币储备投资。另一方面,中国也正在努力让人民币加入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IMF最近一次修订SDR比重是在2010年,在2010~2015年间,SDR定价篮子货币由美元(41.9%)、欧元(37.4%)、英镑(11.3%)和日元(9.4%)组成。该货币篮子并没有真实反映当前全球贸易和经济增长格局的变化。主席多次在公开场合强调要改革SDR货币篮子组成,使之更加公平公正。IMF的前总裁卡恩和现任总裁拉加德都欢迎人民币加入SDR。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蒙代尔在2010年就指出,人民币在SDR一篮子货币中应占10%的比重。除此之外,美国政府、俄罗斯、巴西和法国都支持人民币加入SDR。鉴于此,为了减轻人民币加入SDR的负担,IMF专门制定了一套相对较易满足的“储备资产标准”,希望可以在下一次修订时将人民币纳入SDR。尽管人民币尚不是SDR篮子货币,人民币外汇储备量微不足道。但重要的是,人民币已经是一些国家的外汇储备资产了。有实证研究显示,一国经济总量(按实际汇率衡量)占全球的比重每上升1%,该国货币在国际储备货币中的份额将上升0.55%。假设在10年之内,中国GDP全球份额上升10%(将人民币可能的升值因素也考虑进去),那么人民币在全球央行所持外汇储备的比重将至少提高5.5%。所以,只要中国经济增长速度高于全球水平,其他国家央行势必会增加人民币资产的比重,最终人民币将成为重要的国际储备货币,当然,这是一个相当长的过程。
一、人民币国际化的现状
人民币国际化是指,人民币的交易媒介、计价单位和价值储藏这3种功能全部或部分从中国国内扩展到国外。中国自2008年底拉开人民币国际化的序幕以来,人民币国际化正一步步向前迈进。人民币正在国际范围内作为结算货币、投资货币和储备货币使用。
1.人民币作为结算货币的现状
我国于2009年开展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目前有206个国家与地区使用人民币进行贸易结算和投资。2010年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规模为5063亿元,2013年达到4.63万亿元,3年间增长了814%。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规模的70%左右是跨境货物贸易,30%是跨境服务贸易及其他经常交易。跨境货物贸易人民币结算额占同期对外货物贸易额的比例从2011年的6.60%,上升到2013年的11.69%。香港在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自2009年第四季度至2013年第一季度,大约80%的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通过香港进行。有专家预计,到2015年之前,中国和新兴经济体贸易总额的50%,或者是中国全部对外贸易总额的30%将用人民币结算,人民币将成为全球第三大贸易结算货币。此外,环球同业银行金融电讯协会(SWIFT)2013年12月3日的报告显示,从2013年10月份开始,人民币已取代欧元,成为仅次于美元的第二大常用国际贸易融资货币。根据SWIFT的数据,在传统贸易融资工具———信用证和托收的使用中,采用人民币作为计价及结算货币的比率,已由2012年1月的1.89%,增至2013年10月的8.66%,市场占有率排行第二。美元排第一位,占81.08%的绝对多数,而欧元的市场占有率则从2012年1月的7.87%降至2014年10月的6.64%,排名第三位。
2.人民币作为投资货币的现状
自2010年10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启动跨境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业务以来,该业务发展迅速。2012年跨境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规模为2840.2亿元人民币,是2011年的2.56倍,2013年达5337.4亿元人民币,是2012年的1.88倍。其中,外商直接投资(FDI)人民币结算的比重占80%以上,中国对外直接投资(ODI)人民币结算的比重不足20%。FDI人民币结算额占FDI总额的比重从2011年12%升至2012年的36%,增长速度很快;ODI人民币结算额占ODI总额的比重从2011年的5%升至2012年的6%,份额较小。香港的离岸人民币市场业务发展迅速。香港的人民币金融产品包括人民币存款、人民币债券、人民币股权类产品和人民币基金类产品。2009年之后,人民币存款余额增长快速,经营人民币业务的认可机构数目也快速增长。从全世界范围来看,经营人民币业务的金融机构从2011年6月的900多家增加至2012年8月的1万多家。自2007年7月香港发行第一支人民币债券以来,其离岸人民币债券发展速度较快。从2010年到2013年,人民币债券发行额增长了224%。香港债券市场的发行币种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港币债券比重迅速下降,人民币债券比重直线上升。2009年10月前,香港债券市场98%为港币债券,到了2009年10月至2011年12月期间,港币债券比重降至35%,人民币债券比重高达52%。除了香港地区作为最重要的离岸人民币市场之外,主要的离岸人民币市场还包括伦敦、新加坡、中国澳门和台湾地区等市场。2011年9月,英国财政大臣GeorgeOsborne和中国副总理共同宣布,伦敦将和北京共同协力发展人民币业务。是年年底,伦敦市场上的人民币交易量已经占到除中国内地和香港之外的全球离岸人民币交易量的46%。中国以外的第一支人民币债券是汇丰银行于2012年4月在伦敦发行的,目前已有10余支人民币债券在纽交所上市。人民币离岸市场的发展取决于中国货币当局人民币流动性的提供。通过和其他国家(地区)货币当局签订双边本币互换协议,除了维护金融稳定之外,中国货币当局还可以为境外人民币市场提供流动性支持,促进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和离岸人民币市场的发展。2008年12月12日,中国人民银行与韩国银行签署了第一个双边本币互换协议,规模为1800亿元人民币,期限是3年。截止2014年4月,中国人民银行共和24个国家(地区)的货币当局签署30个双边本币互换协议,总金额达25932亿元人民币。
3.人民币作为储备货币的现状
当前,人民币的储备职能尚处于萌芽时期。尽管如此,基于中国经济几十年强劲的增长势头以及人民币的良好声誉,一些国家如菲律宾、白俄罗斯、马来西亚、韩国、蒙古、智利、委内瑞拉、柬埔寨、奥地利、日本、澳大利亚、南非、尼日利亚、坦桑尼亚等国选择将人民币资产作为该国的储备资产。外国央行主要通过如下3个路径来持有人民币储备资产:一是外国央行与中国人民银行签订购买人民币金融资产的投资协议;二是外国央行通过人民币离岸债券市场投资人民币资产;三是通过QFII渠道进行人民币储备投资。另一方面,中国也正在努力让人民币加入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IMF最近一次修订SDR比重是在2010年,在2010~2015年间,SDR定价篮子货币由美元(41.9%)、欧元(37.4%)、英镑(11.3%)和日元(9.4%)组成。该货币篮子并没有真实反映当前全球贸易和经济增长格局的变化。主席多次在公开场合强调要改革SDR货币篮子组成,使之更加公平公正。IMF的前总裁卡恩和现任总裁拉加德都欢迎人民币加入SDR。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蒙代尔在2010年就指出,人民币在SDR一篮子货币中应占10%的比重。除此之外,美国政府、俄罗斯、巴西和法国都支持人民币加入SDR。鉴于此,为了减轻人民币加入SDR的负担,IMF专门制定了一套相对较易满足的“储备资产标准”,希望可以在下一次修订时将人民币纳入SDR。尽管人民币尚不是SDR篮子货币,人民币外汇储备量微不足道。但重要的是,人民币已经是一些国家的外汇储备资产了。有实证研究显示,一国经济总量(按实际汇率衡量)占全球的比重每上升1%,该国货币在国际储备货币中的份额将上升0.55%。假设在10年之内,中国GDP全球份额上升10%(将人民币可能的升值因素也考虑进去),那么人民币在全球央行所持外汇储备的比重将至少提高5.5%。所以,只要中国经济增长速度高于全球水平,其他国家央行势必会增加人民币资产的比重,最终人民币将成为重要的国际储备货币,当然,这是一个相当长的过程。
【摘要】本文基于外汇储备的视角,从理论上研究一国外汇储备对物价水平的影响,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分析这一影响的存在性,结果表明,虽然近年来外汇储备剧增给物价水平造成了巨大压力,但以货币供应量为媒介而产生物价上涨的效应并不显著。针对这一反常现象,本文分析了原因并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外汇储备 通货膨胀 理论研究
一、引言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国际贸易连续多年出现顺差,外汇储备逐年增加。2003年末迅速攀升至4033亿美元,成为仅次于日本的世界第二大外汇储备持有国。中国人民银行的统计数据显示,2005年7月,中国的外汇储备为7327.33亿美元,而到了2012年2月,外汇储备已达到33096.57亿美元,规模增加约351.7%。
外汇储备不断增加是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必然结果,它虽然可以提高我国调节国际收支和干预外汇市场的能力,但巨额外汇储备也意味着资源的闲置,同时,外汇储备的增加会导致以外汇占款形式的基础货币投放的增加,通过货币乘数的作用引起货币供应量的成倍增加,最终对国内通货膨胀产生影响。
二、文献综述
费雪在著名的“交易方程式”中指出:一般物价指数与流通中的货币量、货币流通速度以及全部商品交易量之间存在高度的相关关系。马歇尔和庇古用相似的方法研究出一般物价指数与货币存量和总产量相关。凯恩斯的流动偏好学说及相关学派通过研究得出货币需求受国民收入和利率等因素的影响。弗里德曼则认为,通货膨胀无论何时何地都是一种货币现象。
陈碧琼对我国外汇储备对基础货币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长期,外汇储备对基础货币有正向影响,且显著为正。在短期,外汇储备的波动对基础货币也存在显著影响,但整个系统向均衡状态的调整速度较快,长期协整关系的约束力较强。赵英军和陈丽芳从长期和短期两个方面,他认为在短期内,外汇储备变动与物价波动之间没有协整关系,但在长期中外汇储备的增加势必引起物价水平上涨。周浩等也通过研究发现一国外汇储备与该国一般物价指数有很强关联。
摘要本文选取1994年至2010年我国外汇储备与货币供应量的年度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外汇储备对货币供应量M2的影响机制,高额的外汇储备是货币供应量增加的主要影响因素。
关键词外汇储备 货币供应量 影响机制
文章编号1008-5807(2011)05-007-02
一、研究背景
自1994年我国汇率改革以来,我国的外汇储备一直处于增长状态。截止到2010年12月,我国外汇储备已增加至28473.38美元。我国已成为外汇储备最多的国家,主要的储备资产是美元、日元、欧元等。
一国的外汇储备,对于调节经济增长和保持经济内外均衡有重要作用。外汇储备对于维护国家信用、防范国际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外汇储备规模不是越多越好。近年来,我国经济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双顺差,带来了诸如流动性过剩、持汇成本过高及储备资产多样化等诸多问题。首先,我国高额外汇储备资产投资结构单一,投资水平有限。将外汇资产用于持有美国国债等货币金融权,而不是用于实际的生产经营活动,产生了很大的机会成本。并且我国外汇储备的资产构成中,70%左右是美元资产,随着美元贬值,我国外汇储备资产的安全性和收益性受到影响。这种双重的成本冲击,使外汇持汇成本很高。另一方面,随着我国外汇储备增加,央行大量购买外汇,投放基础货币,经过货币成数的放大效应,我国货币供应量也不断增加。截止2010年12月,我国M2为725851.79亿人民币,同比增长19%, M1为266621.54 亿人民币,同比增长20%,M0为44628.17亿人民币,同比增长17%。随着货币供应量的增加,我国也面临着很大的通胀压力。
货币政策作为我国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对我国经济调节具有重要的作用。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之一,对货币政策的传导有重要作用。因此,研究外汇储备对货币供应量的传导机制,外汇储备对货币政策有效性影响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采取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外汇储备和货币供应量的影响机制进行研究。
二、模型设定
摘 要:文章以蒙代尔的货币星云学说为理论基础,在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背景下,探讨中国国际储备货币体系的改革。文章认为:建立超货币和亚元制度具有不可实施性,逐步推行人民币国际化,形成美元、欧元、英镑、日元、人民币多元化的储备体系才是中国进行国际储备货币改革的最优选择,而改革的第一步是推行人民币贸易结算。
关键词:后布雷顿森林体系 核心货币 货币 人民币国际化
中图分类号:F8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11-083-02
一、货币星云学说是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理论基础
货币星云学说是世界货币体系理论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个学说的创立者蒙代尔教授受天文学上日心说形成过程的启发:认为货币体系的形成是一个演化过程,首先各种货币产生于经济活动较为活跃的地区,随着各地区经济交往的深化和广化,以及各种货币之间的竞争,在经济活动最为活跃的地方就会形成货币中心,该地区的货币就成为核心货币,其它货币则变成货币,像各行星围绕在太阳周围一样,货币也围绕在核心货币周围。这个理论得到了历史的验证,有记载以来,人类社会大约生成了1.7万余种货币,而现在只剩下几百种,且少数货币具有霸权地位。美元就是当前世界货币体系的核心货币。由于美国在世界经济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美元又是当前的国际结算货币,所以很多国家要想参与到世界经济中,就必须储备美元,美元也因此在世界范围内发挥着交换媒介、记账单位和价值储藏的功能。历史上的布雷顿森林体系,还通过国际合约的形式将美元确定为世界货币的核心。虽然随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以及欧元的出现,动摇了美元的核心地位,形成了当今世界的货币体系,很多国家选择了多种货币作为储备货币,施行浮动汇率制度。但如果仔细研究则会发现对于很多国家来说尤其是东亚国家,美元仍是核心货币,为了规避世界贸易中的风险和增加出口,仍然将美元作为主要的储备货币和货币锚。因此有学者就将现行的国际货币体系称为“后布雷顿森林体系”。①可见货币星云学说揭示了世界货币体系发展的逻辑,在发展的任何时期国际货币总有核心和之分。同时这也是本文将其作为理论基础的原因。
二、后布雷顿森林体系中美元作为核心货币的数据验证
从两个方面可验证美元的核心地位,首先美国是一个强大的经济体,是世界经济发展最活跃的区域,这是形成核心货币的基础。根据McKinsey(2008)的研究,美国GDP占世界总GDP比重为21%;美国资本市场金融资产价值为56万亿美元,接近全球金融资产总值的30%。②其次,美元在世界经济中起到交换媒介、记账单位和价值储藏的重要功能。目前世界4/5以上的外汇交易、60%以的国际贸易用美元结算,虽然欧元占世界外汇储备的比重从1999年成立时的17.9%增加到2008年的26.5%,同时美元的比重从2002年开始就逐步下降,但相对于欧元的26.5%、英镑的4.1%和日元的3.3%来讲,2008年美元仍占有64%的比重。③综上所述,美元有着其它货币不能取代的地位,美元绝对是当前世界货币体系的核心货币。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建立VAR模型,采用2002年第3季度至2013年第3季度的数据,分析我国外汇储备对货币供给量、物价水平的影响及其理论作用机理。结果表明,外汇储备对货币供给量、物价水平具有显著的影响作用;同时,外汇储备能够改变货币供给量进而引起物价水平的波动,且物价水平与外汇储备之间传导机制非单向,两者存在反方向变动关系。
关键词:物价水平 外汇储备 货币供给量 VAR模型
引言
2002年至2008年期间,我国外商投资和出口贸易一直保持高速增长状态,国际收支资本项目和经常项目双顺差使外汇市场持续供大于求,外汇储备规模不断扩大。2008年金融危机致使外汇储备增长率有所减缓,但是储备规模依然持续增大。2011年底我国外汇储备首次突破3万亿美元,达到3.18万亿美元,2012年我国外汇储备规模达到3.31万亿美元,2013年第3季度更是实现3个月连续环比上涨。外汇储备快速增加引致的外汇占款使得基础货币投放量也快速增加,在其他经济变量不变的情况下,通过货币乘数效应增加了货币供给,会形成物价上涨压力,带来了通货膨胀。
国内外对外汇储备与物价之间关系的研究大多集中在货币数量论的理论分析框架内。Heller(1976)&Mohsen(1997)等从较长的历史时期来考察外汇储备与物价波动的关系,认为两者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且与通货膨胀对外汇储备作用方向相比,外汇储备对通货膨胀的作用方向较强。李杨(1997)、裴平(2006)等认为由于人民币汇率缺乏弹性,外汇储备增长会带来货币供给量的大幅增加,从而会间接影响物价水平。曲强、张良(2009)基于货币数量论构建了货币冲销缓解通货膨胀压力的理论模型,对外汇储备增加和货币冲销对物价水平以及社会产出的动态影响进行考察,结果表明外汇储备增加具有明显的通货膨胀效应。周双(2012)发现外汇储备增加具有明显的通货膨胀效应,但对产出水平解释并不显著。
通过梳理过往文献,加之我国外汇储备世界第一、外汇储备量持续增长的现状,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被凸显出来:我国外汇储备对我国物价水平会带来怎样的影响及影响程度多大?外汇储备如何作用货币供给量进而影响物价水平?本文以2002年第3季度到2013年第3季度的数据为基础,在VAR模型中引入货币供给量来考察外汇储备、货币供给量、物价水平三者的关系。
外汇储备、货币供给量与物价水平相互关系理论机理
货币供给量是联结外汇储备和物价水平的中间变量,因此,分析外汇储备最终影响物价水平首先要分析外汇储备和货币供应量的关系。根据央行的资产负债表:
【摘要】近些年,随着外汇储备的增加,中国的通货膨胀压力日益增大。本文主要通过理论论证外汇储备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得出当前的通货膨胀很大程度上由外汇储备增加引起,并在文章结尾给出相关治理建议措施。
【关键词】外汇储备 通货膨胀 基础货币
一、引言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国内生产总值由改革前3645亿元到2012年519322亿元,将近143倍的增长,使我国的经济水平有了质的飞跃。然而经济的高增长也带来了高通胀水平的严重代价,直到现在,我国始终都没有摆脱通货膨胀的困扰。针对当前的通货膨胀,一种比较新颖的观点是认为当前通货膨胀属于外汇推动型通货膨胀。近年来,我国外汇储备持续增多,截止到2013年3月份,我国外汇储备余额已达3.44万亿美元。又由于实行结售汇制度,由中央银行统一实行外汇结算,导致央行释放大量货币流动性,使国内货币总需求大于总供给,并最终推动一般物价水平上涨。基于这一认识,外汇推动型通货膨胀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高度认可。
二、相关文献综述
针对我国近十年来的通货膨胀成因,国内学者给出了许多不同的看法。刘世锦(2008)认为,食品价格的大幅上涨会加剧成本推动的压力,所以当前我国通货膨胀是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孙莉、张萍(2010)则认为我国的通货膨胀是一种货币现象,市场中流通中的货币超过了实际交易需要,推高了商品的价格。以上观点都是针对物价上涨的国内因素加以分析的,还有一些学者致力于研究引起物价上涨的国外因素。其中,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注意到外汇储备这一因素,认为外汇储备可以通过影响货币供应量来影响物价。张鹏、柳欣(2009)采用实证分析,得出外汇储备与基础货币、基础货币与物价指数、外汇储备和物价指数分别存在着单向因果关系,并进一步得出结论,外汇储备的增加会导致通货膨胀。杨缅昆(2011)则基于理论和现实情况,认为我国当前通货膨胀的主要成因是近年来外汇储备的持续增多,央行被迫发行的货币促进了物价水平的持续上涨,并得出我国的通货膨胀属于外汇推动型的结论。
目前关于外汇储备和通货膨胀的文献几乎都暗含了“外汇储备增加——货币供应量增加——物价上涨(通货膨胀)”的传导途径。本文在继承相关文献优秀思想的基础上,又结合当前背景对现有文献的研究思路进行补充和创新,主要通过理论论证对外汇储备与通货膨胀的关系进行分析。
三、对外汇储备与通货膨胀关系的理论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