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传统文化观

传统文化观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从景观符号看传统景观文化的传承

摘要: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文化的转型,价值观念、评判标准的多样化,也同样造成了我国当前景观建设的混乱,如何在景观设计中传承传统文化,保留传统文化,亟待需要解决。本文旨在从景观符号这个侧面,看传统景观文化的传承,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景观符合;传统景观文化;文化传承

中图分类号:J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1)26-0083-01

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文化的转型,价值观念、评判标准的多样化,也同样造成了我国当前景观建设的混乱,如何在景观设计中传承传统文化,保留传统文化,亟待需要解决。现在从采用传统形式、传统形式的再生以及引用其它文化符号等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什么是景观符号

景观符号(landscape symbols),所谓景观符号是指得到人们认同和审美上认可的事物的总称。从符号学的角度看,任何事物均可能转变成代表他物的符号或象征。但是,本文主要认可在特定人群心中产生共鸣的符合集合。例如中国的万里长城、约旦的佩特拉古城、巴西的里约热内卢基督像、秘鲁的丘比丘印加遗址、意大利的古罗马斗兽场、墨西哥的奇琴伊察玛雅城邦遗址和印度的泰姬陵在2007年7月被评选为世界“新七大奇迹”;大雁塔、兵马俑、黄帝陵、西安城墙、延安、秦腔、碑林、秦岭、半坡遗址、羊肉泡馍在2007年10月被评为陕西十大文化符号。

二、什么是传统形式

在景观设计时,我们可以利用传统景观符号的形状和尺度,保证能指上对传统有所保留和象征,而在景观符号所传达的意义和景观功能上有多种变化。

全文阅读

核心价值观下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传承

党的十强调“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面对世界范围内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形势下不同价值观的较量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带来的多元多变的思想意识,鉴于民族地区复杂多变社会形势以及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特殊性和重要性,在民族地区开展社会主流价值观教育,必须大力挖掘、传承和弘扬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从中汲取有益的思想价值,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接地气、融民情,落地生根,发扬光大。

一、我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内涵

我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各民族共同推动了祖国的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共同创造了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是塑造民族性格、维系民族共同体的重要支柱,是民族共同体的血脉和精神家园。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在时空和内容上始终处于不断交流、交融和认同中,长期以来形成了特色鲜明、丰富多彩的多元文化类型,民族性和地域性特征异常突出,如藏族文化、蒙古族文化、维吾尔族文化、哈萨克族文化、撒拉族文化、裕固族文化、土族文化等。由此可见,我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是以中华文化为源头、各少数民族共同创造、交融和发展所积淀的适合本民族生产生活并具有本民族特点的文化,是各少数民族共同培育、创造、传承并赖以生存的一切文明成果,是不断丰富和发展的优秀文化的总和。数千年来各少数民族文化和谐共生,构成了世界上少有的多族群、多文化交错并立的共生地带。历史证明,一个民族所创造的文化成果,不仅丰富了本民族的文化宝库、为本民族所享用,也为其他民族所共享。“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成为各民族传统文化的特点,正因如此,中华民族文化才形成了“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多元一体文化格局。

二、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思想价值资源

我国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各具特色、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如语言、饮食、文学、艺术、哲学、宗教等,这些都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共有精神财富,在生活规范、道德行为和价值追求等方面蕴含着丰富的与社会主流价值观相一致的思想价值资源。就礼仪文化而言,傣族中流传下来的《爷爷教育子孙的训条》规定“坐位要分清尊卑,不要乱坐长辈和长官的位子。”表现出群体乃至社会认同的行为准则和思想价值理念。就道德文化看,我国各少数民族倡导遵纪守法、重礼讲义、诚实守信、廉洁奉公、扶弱济贫。如吐蕃王朝“重兵死,以累世战役为甲门。败死者垂尾于首以示辱。”彰显了藏族人民普遍认同的崇尚勇敢顽强的道德价值观念。从生态文化看,主张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如古代蒙古族在习惯法中规定“禁止向水中溺尿”、“春夏两季人们不可以白昼入水,或者在河中洗手,或者用金银器皿汲水。”体现了蒙古族崇尚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生态文化思想。从伦理文化方面,倡导三从四德思想,等等。可以说,中国各少数民族把文明和谐、公平正义、互助友爱等内在的思想道德观念深深融入日常生活中,成为几千年人们的价值理念和道德遵循。

三、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传承面临的困境及存在的问题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纵深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历了前所未有的现代化进程,使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社会制度和政治文化等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同时也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一是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冲突日益加剧;二是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冲击逐渐明显,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在结构、制度、形式、观念和价值、心理等方面均存在着较大冲突,尤其是流行文化、都市文化进入民族地区,淡化了青年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使得民族地区思想意识、价值体系等受到较大冲击;三是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传承的政策法规和战略规划缺失,缺乏传承发展的生态环境,致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面临着危机。四是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价值理念的弘扬和传承重视不够,严重影响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民族地区的根植、培育和践行。因此,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完善相应的体制机制和政策法规,加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显得尤为重要而迫切。

四、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思想价值传承之对策

全文阅读

传统文化元素与园林景观设计论文

1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的关系

中华文明上下5000年,中国传统文化更是博大精深。在我国民族长期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它凝聚了民族历史上先进思想文化、理念、意识形态等作用积淀下表象特征,以独立于世的客体形式存在。设计师若能将我国传统文化元素有效融入到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在设计风格上体现出多民族、多元化的景观特点,加强传统文化元素传递信息的效果,让园林景观彰显出民族、地域、空间、时代感,让全民深切体会到中华民族的时代精神与力量,并产生强烈的民族归属感。这样中国传统元素便可以得到有效传承,并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产生积极影响。鉴于以上原因,中国传统元素与现代景观设计之间有一种互相补充,共同进步和发展的良好关系。

2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作为文明古国,传统元素是历史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依托我国丰富的文化资源与历史底蕴,在园林设计过程中,将我国传统文化有效融入现代创意中,设计师更是打破常规,依托现代钢筋铁骨的建筑材料,揉入温情脉脉的古代园林建筑风格,将一些民族传统的古典元素点缀在园林设计中,将历史的风韵与现代的文明融会贯通,更好地表达了典雅妙趣,感受时光的洗礼。与此同时,设计师在创新的包装与运用下,将现代园林朝气蓬勃、历久弥新的魅力展现给世人,达到整体之上,中府和谐的统一境界。

2.1天人合一的景观设计应用

中国自古就有“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这种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国古建筑是从中国自然环境和中国传统文化形态中自然成长发展起来的,其核心的思想就是“天人合一”的建筑居住环境。天人合一并不单指人与自然的简单对应关系,更涵盖了人类在自然环境的适应和改造的过程中,形成的相互作用、协调发展的对应关系。它所展现的是自然与精神的统一,例如,苏州园林,因势利导创造出“巧夺天工”的山水园林。在现代园林建筑设计中,世博会中国馆外形设计就结合了传统歇山式造型元素与现代设计思潮,建筑的外观俨然是一派“风吹麦浪”的动感旋律。配合室外园林景观设计,它营造了浓郁的中国风情,加入了红色的故宫城墙,老北京的胡同元素,剪纸文化及溪流等鲜明的中国元素。这种浓郁的中国风体现了自然山岳构成规律,为此,在设计中,不管以什么样的形式来建造,最终都能突出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的峰、峦、悬、谷、峭壁等宛如天开的自然景观,充分体现出我国传统元素的自然色彩。

2.2打造具有本土地域特色的园林景观,彰显出中国传统元素

俗话说得好:“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这充分说明了中国文化的地域性特点。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不同城市逐步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民俗习惯以及文化底蕴,而这种地域文化的特征被广泛应用到园林景观的设计中。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要充分尊重地域文化的特色,根据不同文化景观的要求,设计不同的格局,增强园林的可观赏性,促进地域文化特色的不断更新与创造。让园林景观显得更加独特,让园林景观更好地搭配实现地域性的整体景观美。

全文阅读

我国建筑景观中的传统文化论文

1在现代建筑景观中融入我国传统文化的必要性

1.1传承我国的文化精华

传统文化本身就意味着整个民族在精神、心理状态、思维方式及价值取向这几个方面的精华,说它是我国文化核心也不为过。当然,个人理解角度不同,有人认为传统文化中既有精华也有糟粕,他所指的传统文化概念就相对广泛,本文所指的传统文化恰恰指的是排除糟粕之后的一些基本的文化意象。当今,我国国民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和影响是比较大的,他们往往偏向于以西方为美、为好,很多人恨不得说西方的月亮都更圆、更亮,这种文化心理使得我国的传统文化处在了十分弱势的地位,很多民间艺术失去了传承不说,一些重要的文化精神也不再为人们所重视,这是十分悲哀的。在现代建筑景观中去表现我们的传统文化不仅是一种民族特色的体现,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唤起全民文化回归的心态,有利于我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1.2体现自己的文化气场

建筑和文化一向相辅相成,紧密联系。建筑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它体现着文化,反映着时代的独特意蕴,表达着非常丰富的精神意义。所以失去文化内涵,建筑也就失去了自己的灵魂。当今,我国一直提倡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就是要表现出我们国家在文化领域的话语权,让世界都看到我们中华文化的深厚与博大。那么如何体现我们的文化软实力呢?笔者认为,建筑风格的改变是个非常鲜明的标识和符号。如今很多外国人纷纷来到中国进行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交流,如果他们踏上我们的国土却发现我们的建筑风格还在模仿他们的建筑特点,还在追风他们的时代特征,又怎么会真心去认同我们的文化?所以,我们只有从自己的内心出发,首先承认自己的文化优势,并以传统文化为荣,才能真正提升我们的文化软实力,体现自己的文化气场。

2我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建筑景观中的应用策略

2.1以特色精华文化为重点

在现代建筑景观中体现我国传统文化的前提是设计者本身应是一个传统文化的精通者,最起码也要对一些重点文化元素有所了解,比如天地相融理念。我国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最大特色就是我们追求一种天人合一的自然之境,这正是我们东方人的艺术品位与人文精神的体现,这一古老而深刻的传统哲学亦是我们应该在建筑设计中着力体会与琢磨的。再如意境,中国的古诗中最讲究意境二字,古人追求的就是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感觉,但凡是这样的诗才算是真正的好诗,所以意境恰恰也是我国建筑美学中的最高水平与境界,即人们虽然只看到了眼前的建筑,但它的那份神韵却能够使人产生无限的美感与遐思,这种形神兼备、虚实相生的辩证统一是中国建筑不应抛弃的重要文化精神。

全文阅读

传统文化下城市景观园林设计论文

1.追溯历史、立足

当今、与时俱进的学习态度由于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在物质生活水平以及精神文化上人们有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人们更多的是追求“居者优有其屋”而不是满足于“居者有其屋”。另一方面在住宅的户型上要求舒适美观的基础上拓展了对住宅的外延周边环境、城市景观、人文环境、生态环境等方面的权衡。这就要求了我们具有综合的设计能力,既要知晓历史、了解政治,又要从基本国情出发,合理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打造属于本土特色文化建设的城市环境,提高人们居住环境和质量的舒适性、安全性以及可持续发展性。成都人好休闲、爱坐茶馆、爱吃火锅、摆龙门阵,每逢周末节日我们都能看到茶楼、农家乐、景区里打牌、烧烤、喝茶的人们络绎不绝。而易园的设计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当地居民物质文化精神需求的同时也展示了具有成都特色休闲文化空间增强了人们历史文化的认同感。它的存在很好地避开了城市规划进程中弊端,立足成都,展示具有西南特色巴蜀文化空间的开放性、包容性及参与性。为了顺应潮流的发展其下属的易园餐饮公司在成都开创了园林食府茶道之先河,创造出具有易园特色的易园食谱,易园茶艺来满足人们不同层次的文化交流。

2.把握民族的、地域性的文化设计理念

我们有优秀的传统造园理念“小中见大”、“意境之美”、“移步异景”,我们也有优秀的园林作品拙政园、狮子园,所以,在现代的景观设计中,完全可以将这些中国地域文化和造园手法运用到景观设计当中,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园林景观。步入成都易园园林景观中,你就会被主体建筑养正轩吸引。它的存在将园中的水面一分为二,在水体的周围兴建筑、筑亭、依叠石而见长廊;白墙褐色木材的传统建筑,山墙上镶嵌着富有寓意的吉祥图案作为装饰,也吸取了四川民居特色;园内景观植物的栽植也是有一定的讲究的,按照“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经济美观”的原则,采用了具有川派园林、川派盆景的地方特色布置在易园的入口处、转角处以及重要的景观节点处。让人一步入园林就能感受到巴蜀文化特色的韵味。

3.传统文化与城市建设的完美结合

传统与时代是相对而言的,传统的存在是因为时代作为参照物,而时代的发展是基于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向前推进的。传统必须要适应时代,而时代也必须要继承传统。谈起西安,我们都能立即想到它的古城文化,大唐芙蓉园、秦始皇陵兵马俑、大雁塔、钟鼓楼;说起成都都会想到少城文化宽窄巷子、青城山、春熙路等等,追其原因就是西安、成都的城市建设都是立足于本城市的传统历史文化,深入挖掘具有该城市的历史文化元素运用到城市文化建设上来,激发人们的文化认同感。而成都作为一座具有2300多年历史古城,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国家园林城市之一,是中国西南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重地,具有重要战略地位。易园园林就位于成都市金牛区、金牛乡、金牛村、金牛大道、金泉路八号的金牛坝,与金牛宾馆一墙之隔,占地120余亩。与成都宽窄巷子少城文化景观一起作为成都文化的缩影。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韵味、有涵养的同时具有包容性的城市文化建设才会让人流连忘返。广东、深圳经济发展可喜可贺,但他们毕竟是工业高速发展的产物,城市建设并没有加入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在某些方面而言,它是失败的。就像西餐肯德基快餐一样,没有营养只能是充饥。真正有营养的还是我们传统中餐。我们的城市建设也一样,在城市文化景观建设方面,还是要立足于传统文化,打造具有特色的区域性景观,这样的城市建设发展才是有意义的,有价值的。

4.传统文化与群众互动、参与性

易园园林集观光、娱乐、餐饮等为一体的文化空间,我很庆幸自己来到了这座“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在这里我感受到了历史文化古城的魅力,和一份打造生态园林城市的坚持。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现代的时尚大都市的繁荣,也可以领略到古香古色的传统建筑。

全文阅读

传统文化城市景观园林设计论文

1.追溯历史、立足当今、与时俱进的学习态度

由于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在物质生活水平以及精神文化上人们有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人们更多的是追求“居者优有其屋”而不是满足于“居者有其屋”。另一方面在住宅的户型上要求舒适美观的基础上拓展了对住宅的外延周边环境、城市景观、人文环境、生态环境等方面的权衡。这就要求了我们具有综合的设计能力,既要知晓历史、了解政治,又要从基本国情出发,合理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打造属于本土特色文化建设的城市环境,提高人们居住环境和质量的舒适性、安全性以及可持续发展性。成都人好休闲、爱坐茶馆、爱吃火锅、摆龙门阵,每逢周末节日我们都能看到茶楼、农家乐、景区里打牌、烧烤、喝茶的人们络绎不绝。而易园的设计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当地居民物质文化精神需求的同时也展示了具有成都特色休闲文化空间增强了人们历史文化的认同感。它的存在很好地避开了城市规划进程中弊端,立足成都,展示具有西南特色巴蜀文化空间的开放性、包容性及参与性。为了顺应潮流的发展其下属的易园餐饮公司在成都开创了园林食府茶道之先河,创造出具有易园特色的易园食谱,易园茶艺来满足人们不同层次的文化交流。

2.把握民族的、地域性的文化设计理念

我们有优秀的传统造园理念“小中见大”、“意境之美”、“移步异景”,我们也有优秀的园林作品拙政园、狮子园,所以,在现代的景观设计中,完全可以将这些中国地域文化和造园手法运用到景观设计当中,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园林景观。步入成都易园园林景观中,你就会被主体建筑养正轩吸引。它的存在将园中的水面一分为二,在水体的周围兴建筑、筑亭、依叠石而见长廊;白墙褐色木材的传统建筑,山墙上镶嵌着富有寓意的吉祥图案作为装饰,也吸取了四川民居特色;园内景观植物的栽植也是有一定的讲究的,按照“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经济美观”的原则,采用了具有川派园林、川派盆景的地方特色布置在易园的入口处、转角处以及重要的景观节点处。让人一步入园林就能感受到巴蜀文化特色的韵味。

3.传统文化与城市建设的完美结合

传统与时代是相对而言的,传统的存在是因为时代作为参照物,而时代的发展是基于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向前推进的。传统必须要适应时代,而时代也必须要继承传统。谈起西安,我们都能立即想到它的古城文化,大唐芙蓉园、秦始皇陵兵马俑、大雁塔、钟鼓楼;说起成都都会想到少城文化宽窄巷子、青城山、春熙路等等,追其原因就是西安、成都的城市建设都是立足于本城市的传统历史文化,深入挖掘具有该城市的历史文化元素运用到城市文化建设上来,激发人们的文化认同感。而成都作为一座具有2300多年历史古城,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国家园林城市之一,是中国西南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重地,具有重要战略地位。易园园林就位于成都市金牛区、金牛乡、金牛村、金牛大道、金泉路八号的金牛坝,与金牛宾馆一墙之隔,占地120余亩。与成都宽窄巷子少城文化景观一起作为成都文化的缩影。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韵味、有涵养的同时具有包容性的城市文化建设才会让人流连忘返。广东、深圳经济发展可喜可贺,但他们毕竟是工业高速发展的产物,城市建设并没有加入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在某些方面而言,它是失败的。就像西餐肯德基快餐一样,没有营养只能是充饥。真正有营养的还是我们传统中餐。我们的城市建设也一样,在城市文化景观建设方面,还是要立足于传统文化,打造具有特色的区域性景观,这样的城市建设发展才是有意义的,有价值的。

4.传统文化与群众互动、参与性

易园园林集观光、娱乐、餐饮等为一体的文化空间,我很庆幸自己来到了这座“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在这里我感受到了历史文化古城的魅力,和一份打造生态园林城市的坚持。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现代的时尚大都市的繁荣,也可以领略到古香古色的传统建筑。

全文阅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统文化论文

一、文化的功能及其育人的表现

(一)文化的功能

文化是社会的产物,必然具有相应的社会功能。文化的功能,有时也称文化的价值、文化的作用。总体而言,文化具有“存史”“、资政”“、教化”和“休闲”的功能。具体来说,文化的功能还可以从其价值和使用价值这两个层面来加以细分。从文化的价值来分,文化的功能主要表现为三个层面:就个人而言,文化具有塑造个人人格、实现社会化的功能;就团体而言,文化具有目标、规范、意见和行为整合的功能;就社会而言,文化具有社会整合和社会导向的功能。以上三个层面的功能是互相联系的。从文化的使用价值来分,文化的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信息功能,即文化具有传递社会经验得失,从而维持社会历史连续性的功能;二是育人功能,即文化具有造就人、塑造人的功能,这不仅表现在生产技能上,还表现在社会教育上,即通过积极的引导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下一代;三是动力功能,即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的存在,对社会的发展有作用功能;四是认识功能,即文化以特有的方式渗透在认识主体、中介系统和认识客体中,制约和规范着人类的认识。除此之外,文化还具有审美功能和娱乐功能。

(二)文化育人的表现

育人,是文化的功能之一。文化的育人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1.传播知识。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活动方式与活动成果的辩证统一,来自人类的活动,是人类的记忆和活动的印记。完整意义上的“文化”应包括“与人类活动有关的一切客观实在”和“反映客观实在的人的意识”,即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前者是“形而下的”,后者是“形而上的”。知识,指对事物的了解和认识,是描绘“对事物了解广度、认识深度”的静态表述。知识,内含于文化,是文化的重要内容。知识与文化,形影相随,相互依存。因此,文化的传播必有知识的传播同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其中的“化”和“育”离不开“文”的传导和传授,而这里的“文”即“知识”。

2.传递能量。

全文阅读

园林景观设计中传统文化论文

1传统文化与园林艺术的关系

中国古典园林与传统文化有着天然的联系,在古代,园林既是技术层面的,也是文化层面的。当时,没有园林设计师的称谓,园林的建造主要靠一些文人雅士与工匠艺人共同沟通协作完成,明代造园专家计成在《园冶》一书中提出“三分匠,七分主人”,“主人”相当于现代的设计师,在古代当属文人之列,他们的人生背景,学养深浅影响了园林的面貌,反之,园林也获得了与传统文化相契合的机会,成为文化的组成部分。从中国数千年的园林史中可以看出园林在不同的朝代,不同的地域受主流文化、民族文化以及地域文化的影响在主体建筑、装饰色彩、植物搭配等方面均有不同。以下举例为证。

1.1不同地域文化下的园林艺术

我国的北方园林与南方园林都有着丰富的景观资源,对比两处园林,都不乏耗资巨大,心思巧妙的传世佳作,然而,两个园林在地域文化内涵上却不尽相同,由此也影响到了艺术风格的呈现。北方园林以皇家园林为主,深受帝王文化影响。其布局严谨,多为前朝后寝,即宫殿的布局是园林处于宫殿的后部或侧位,如故宫的御花园;居家住宅是住宅在前、花园在后,如恭王府花园。景物的配搭强调轴线对称,规模雄伟宏大、建筑主体突出。色彩辉煌华丽,红黄墙、琉璃瓦配上雕梁画栋,很好的体现富贵雍容的特色。南方园林,多为私家园林。与北方园林相比,南方园林因为“天高皇帝远”,所以更“接地气”,它比北方园林文化更充分展示自我人格的追求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感悟。园林的布局潇洒活泼,厅堂自由安排,结构不拘定式,亭台水榭,宛转其间,规模虽不及北方的气势宏大,但善于以小见大,景物安排曲折幽深,色彩淡雅明媚,建筑朴素,富书卷气。如苏州的拙政园、留园等。总体来说,北方园林沉稳大气,南方园林明秀典雅。

1.2儒释道文化影响下的园林艺术

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富影响力的便是儒、释、道这三家,在中国园林漫长的发展进程中,儒、释、道的思想互为交织,共同影响了园林的发展。首先是儒家思想,儒家思想首重“伦理”,北方园林中前朝后寝,轴线对称就是儒家思想的反映,前朝后寝与儒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观点对应,轴线对称则是儒家提倡“礼制”,“居中不偏”的思想渗透。“天人合一”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涵之一,古典园林也将“崇尚自然,师从造化”视为最高准绳,把建筑、山水、植物巧妙地融合为一体,尽量充分的利用自然条件,为了在有限的空间中抒发无限的情怀,以物喻德,以花木寄情,如兰花寓意幽谷自芳,石榴寓意多子多福等等,创造出心理环境与自然环境相生相协的园林艺术。二是佛家思想的影响,佛教对园林影响较大的是禅宗思想,它关照人的“心性”,将园林空间升华到“意境”的层次,“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为园林这种有限的景物形式提供了超越时空直达最高灵境的可能性。三是道家思想与中国园林,道教是在中国的文化土壤上成长的宗教,主张“道法自然”认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与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不谋而合。道教思想对中国传统园林的影响还体现在崇尚神仙境界方面,中国古典园林中的“一池三山”布局方式与道教有极深的渊源,道家传说东海之东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座神山,并有与日月同生的仙人居住。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宫殿中营造园林,为追求仙境,建造一池湖水,曰太液,而湖中有三岛隐喻传说中的蓬莱、方丈、瀛洲。至汉代,此格局尤为兴盛,汉高祖、汉武曾在宫中开凿沧池,池中建岛,以效仿仙境。此后这种模式成为历代帝王营建宫苑时常用的经典布局方式。我们从不同地域、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下古典园林表现出来的艺术特征中证实了文化与园林艺术间不可分割的关系,让建筑“建”起来的是理工科的知识,测量、计算、绘图等等,让建筑“立”起来的却是人文艺术学科的知识,二者交相辉映。由此可见,建筑价值不仅体现于建筑本身的工艺技术,也体现在建筑所蕴藏的人文精神、民族特点与时代精神上,我们研究园林艺术与文化的关系,重视历史文脉对景观设计的影响,有助于提升现代园林建筑的高度。

2传统美学观念对中国园林的影响

中国传统美学文化博大精深,中华民族美学思想早已深深融入了园林发展过程。无论是如诗画般优美的景致,如书法般巧思的布局,还是如音乐般空灵的境界,都让我们体悟到中国人特有的美学观念。传统的美学思想是快速形成中国现代园林自身特色的捷径。园林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形态,它既拥有可触碰的物质形态,又有耐人寻味的精神形态,只是它的精神形态容易掩盖在纷繁复杂的物质形态之下,尤其是新技术新材料层出不穷的今天。因此,从中国诗、书、画、乐的表现手法中提炼园林艺术的民族语言显得尤为重要,而以诗、书、画、乐的创作手法进行园林的空间处理和营造意境更具有代表性。

全文阅读

传统文化与园林景观设计论文

1传统文化与园林艺术的关系

中国古典园林与传统文化有着天然的联系,在古代,园林既是技术层面的,也是文化层面的。当时,没有园林设计师的称谓,园林的建造主要靠一些文人雅士与工匠艺人共同沟通协作完成,明代造园专家计成在《园冶》一书中提出“三分匠,七分主人”,“主人”相当于现代的设计师,在古代当属文人之列,他们的人生背景,学养深浅影响了园林的面貌,反之,园林也获得了与传统文化相契合的机会,成为文化的组成部分。从中国数千年的园林史中可以看出园林在不同的朝代,不同的地域受主流文化、民族文化以及地域文化的影响在主体建筑、装饰色彩、植物搭配等方面均有不同。以下举例为证。

1.1不同地域文化下的园林艺术

我国的北方园林与南方园林都有着丰富的景观资源,对比两处园林,都不乏耗资巨大,心思巧妙的传世佳作,然而,两个园林在地域文化内涵上却不尽相同,由此也影响到了艺术风格的呈现。北方园林以皇家园林为主,深受帝王文化影响。其布局严谨,多为前朝后寝,即宫殿的布局是园林处于宫殿的后部或侧位,如故宫的御花园;居家住宅是住宅在前、花园在后,如恭王府花园。景物的配搭强调轴线对称,规模雄伟宏大、建筑主体突出。色彩辉煌华丽,红黄墙、琉璃瓦配上雕梁画栋,很好的体现富贵雍容的特色。南方园林,多为私家园林。与北方园林相比,南方园林因为“天高皇帝远”,所以更“接地气”,它比北方园林文化更充分展示自我人格的追求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感悟。园林的布局潇洒活泼,厅堂自由安排,结构不拘定式,亭台水榭,宛转其间,规模虽不及北方的气势宏大,但善于以小见大,景物安排曲折幽深,色彩淡雅明媚,建筑朴素,富书卷气。如苏州的拙政园、留园等。总体来说,北方园林沉稳大气,南方园林明秀典雅。

1.2儒释道文化影响下的园林艺术

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富影响力的便是儒、释、道这三家,在中国园林漫长的发展进程中,儒、释、道的思想互为交织,共同影响了园林的发展。首先是儒家思想,儒家思想首重“伦理”,北方园林中前朝后寝,轴线对称就是儒家思想的反映,前朝后寝与儒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观点对应,轴线对称则是儒家提倡“礼制”,“居中不偏”的思想渗透。“天人合一”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涵之一,古典园林也将“崇尚自然,师从造化”视为最高准绳,把建筑、山水、植物巧妙地融合为一体,尽量充分的利用自然条件,为了在有限的空间中抒发无限的情怀,以物喻德,以花木寄情,如兰花寓意幽谷自芳,石榴寓意多子多福等等,创造出心理环境与自然环境相生相协的园林艺术。二是佛家思想的影响,佛教对园林影响较大的是禅宗思想,它关照人的“心性”,将园林空间升华到“意境”的层次,“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为园林这种有限的景物形式提供了超越时空直达最高灵境的可能性。三是道家思想与中国园林,道教是在中国的文化土壤上成长的宗教,主张“道法自然”认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与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不谋而合。道教思想对中国传统园林的影响还体现在崇尚神仙境界方面,中国古典园林中的“一池三山”布局方式与道教有极深的渊源,道家传说东海之东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座神山,并有与日月同生的仙人居住。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宫殿中营造园林,为追求仙境,建造一池湖水,曰太液,而湖中有三岛隐喻传说中的蓬莱、方丈、瀛洲。至汉代,此格局尤为兴盛,汉高祖、汉武曾在宫中开凿沧池,池中建岛,以效仿仙境。此后这种模式成为历代帝王营建宫苑时常用的经典布局方式。我们从不同地域、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下古典园林表现出来的艺术特征中证实了文化与园林艺术间不可分割的关系,让建筑“建”起来的是理工科的知识,测量、计算、绘图等等,让建筑“立”起来的却是人文艺术学科的知识,二者交相辉映。由此可见,建筑价值不仅体现于建筑本身的工艺技术,也体现在建筑所蕴藏的人文精神、民族特点与时代精神上,我们研究园林艺术与文化的关系,重视历史文脉对景观设计的影响,有助于提升现代园林建筑的高度。

2传统美学观念对中国园林的影响

中国传统美学文化博大精深,中华民族美学思想早已深深融入了园林发展过程。无论是如诗画般优美的景致,如书法般巧思的布局,还是如音乐般空灵的境界,都让我们体悟到中国人特有的美学观念。传统的美学思想是快速形成中国现代园林自身特色的捷径。园林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形态,它既拥有可触碰的物质形态,又有耐人寻味的精神形态,只是它的精神形态容易掩盖在纷繁复杂的物质形态之下,尤其是新技术新材料层出不穷的今天。因此,从中国诗、书、画、乐的表现手法中提炼园林艺术的民族语言显得尤为重要,而以诗、书、画、乐的创作手法进行园林的空间处理和营造意境更具有代表性。

全文阅读

传统文化中的死亡观分析研究论文

摘要:中华五千年历史文化下形成的中国传统生死观,在与现实社会中安乐死在我国的实际状况之间的激烈碰撞中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这些问题对安乐死在中国的实行造成了诸多影响。本文主要论述了中国传统文化如何影响安乐死在中国发展。

关键词:安乐死;死亡观;传统文化。

现代意义上的安乐死最早出现在19世纪,而人们真正开始认真研究它则是始于20时间70年代。自安乐死产生开始,就伴随着无休止的争论,无论是支持者还是反对者都有自己的理由来支撑各自的观点。这种争论随着改革开放以后,现代安乐死的概念传入中国而一同进入了国内。由于中国与西方国家历史文化等方面的不同,安乐死在中国也挑战着中国传统的文化观念。

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死亡观。

在中国传统死亡观形成过程中,影响最大的当属儒、释、道三大流派,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中国传统社会习俗,在注重生时的价值和意义的同时,将死亡看作恐惧与痛苦,试图通过对生的追求来超越死亡。

1.儒家传统思想中的生死观。

儒家思想中认为死亡是一种自然规律,不可抗拒,《论语》中也有“生死有命”的说法。儒家对于死亡应该秉持一种顺其自然的态度。但是在生与死的问题上,儒家特别重视生命的生的质量。孔子有一个学生叫季路,曾经问过孔子死是什么,孔子回答道:“未知生,焉知死?”关于生是什么的问题,孔子则有另一番解释:“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孔子的意思就是说人要先懂得生命和生命存在的意义,而生命活动的意义在于作出对他人和社会有意的事。

2.道家思想中的生死观。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