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传统建筑论文

传统建筑论文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传统民居传统建筑论文

1武陵山片区传统建筑

除了吊脚楼,武陵山片区其它传统民居建筑具有一定共性,遵循一定的规律。

1.1建筑选址

武陵山片区的建筑为民族繁衍和发展提供了生存的根基和保障,建筑的选址往往因时制宜,因地制宜,要经过一番仔细的勘测,才谨慎地做出选择。该地区民居选择因为地域环境和风俗习惯差别较大,但是总体而言分成四类:山腰、平地、高山台地及河边。由于自然地理条件的限制,居民结合地理条件,顺应自然,在建筑上“借天不借地、天平地不平”,依山就势,在起伏的地形上建造接触地面少的房子,减少对地形地貌的破坏。同时,力求上部空间发展,在房屋底面随倾斜地形变化,从而形成错层、掉层、附崖等形式。总体而言,武陵山片区民居的选址特点为:枕山、环水、面屏、向阳,注重与周围环境的整体融合。

1.2环境营造

武陵山片区的传统建筑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与其所处环境相互影响,与其居民的人际关系和谐,最后形成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建筑环境的营造非常讲究风水,如选址以“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为最佳屋场。在1982年,孙保罗在纽约的“太阳会议”上说:“风水世界观可溯源于对天文地理的仰视俯寨,也包含着深奥的精神感应。”这是一种勘天舆地,与大自然和谐协调的方法。在建筑环境营造上,居民在建房前都会请风水师卜算一下,这就包括“巡天、望气、觅龙、察砂、观水、定向、点穴”。风水学通常强调:崇拜自然、畏惧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正所谓“居上山水间者为上”,建筑往往与山水、树木相结合。建筑的整体布局注重地域局部的小气候环境,在节约资源的同时也创造了山清水秀优美的自然环境。

1.3平面布局

由于家庭条件的和用地环境的状况不同,建筑的规模会有所差异,一般是由主屋和辅屋一起构成,形式为两面围合或者三面围合,有条件的可以修筑院墙,使其成为独立的院落。建筑讲究讲究朝向,或坐西向东,或坐东向西。正房有长三间、长五间、长七间之分。大、中户人家多为长五间或长七间,小户人家一般为长三间,其结构有3柱2瓜、5柱4瓜、7柱6瓜。正中间的那间叫“堂屋”,是作祭祖先、迎宾客和办理婚丧事用的。堂屋两边的左右间是“人住间”,各以中柱为界分前后两小间,前小间作火房,后小间作卧室,卧室为防潮都有地楼板。不论房屋大小都有天楼,天楼分板楼、条楼两类。在卧房上面是板楼,用木板铺的楼板,放各种物件和装粮食的柜子,也可安排卧房;在火房上面是条楼,用竹条铺成有间隙的条楼,专放包谷棒子、瓜类,由火房燃火产生的烟可通过间隙顺利排出。正房前面左右起厢房的吊脚楼,楼后建猪栏、厕所。

全文阅读

传统建筑文化发展论文

传统建筑的教育状况

中国传统建筑的“传统四有”与“现代四缺”

传统建筑的教育状况通过对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在营造和教育上的比较,可概括归纳为“传统四有”与“现代四缺”。“传统四有”,指在既往形成的传统建筑营造教育中有明确的建造体系,如多种结构类型;有清晰的空间体系,如空间的等级序列;有相应的营造技艺,如各种建造材料的加工技艺;有脉络的师承方式,如依托于方言分区上的传播关系。“现代四缺”,指现行建筑学教育体系中,缺少中国传统建筑的教育内容,如与传统建筑相关的课程少且处于体系中的附属地位;缺少资源转化,如有关传统建筑的典籍丰富,但缺乏向专题教学资源的转化;缺少营造技艺的延续,如各地传统建筑存留类型和技艺众多,但缺乏延续的方式;缺乏营造实操的引领,如在现行建筑学教学中缺乏具有传统建筑实操能力的教师、缺乏开展实践教学的基地。一句话概括,即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有建造体系、缺教育体系。

当代建筑学教育体系概略

当代建筑学教育体系概略主要分为:布扎、包豪斯和建构3个体系。布扎体系为巴黎美术学院的建筑学教学体系,在建筑学教育上侧重将前人已有的建造形态转换成要素,再转化为形式组织规则,进而通过艺术构图进行设计。布扎体系的教育核心在于建筑实体艺术形式的创造,在形式上的创新能力成为专业教学的培养目标。包豪斯体系随现代建筑运动而起,成为现代建筑学教育体系的主体,在教育上侧重从功能行为、空间类型的角度出发,以人的行为方式设计空间建造逻辑。包豪斯体系的教育核心在于空间上组织的创造,在空间组织形式上仍然呈现出艺术创作的取向。建构体系在建筑学教育上关注于建筑空间的构造逻辑,侧重空间与材料、构造之间的对应组织,如空间的骨骼和外表皮形态呈现,建构体系的教育主轴为空间建造语汇的培养。以上3个建筑学教育体系建构均源自西方,暂且不论体系之间的优劣,三者均很好地将空间的建造现象转化成了适于传授的专业课程,并形成了理论知识和技能方法之间的配置。国内高校的建筑学教育体系由西方引入,早期主要为布扎体系,现行的建筑学教育主体为包豪斯体系,由于深受布扎体系中艺术精英思想的影响,在现代建筑学教学中呈现出较为强烈的艺术创作倾向。如在设计课程教学中追求空间造型、形态构图的独特与变化,审美悟性的启发教学多于规则理性和营造逻辑的传授教学,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侧重于艺术创作而非工程建造。此外,由于现行的建筑学教育体系为西方引入,在教学内容的主体架构中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与营造必然是缺位的。

面向历史建筑保护的教育课程与专业

国内外针对历史建筑保护开设课程与专业可追溯到上世纪60年代,如1962年国际文物保护与修复研究中心(ICCROM)与罗马大学合作开设建筑保护课程,哥伦比亚大学在1964年开设研究生历史建筑保护专业。国内的高校也先后开设了与历史建筑保护的相关专业,如东南大学开设了建筑遗产保护专业、同济大学与北京建筑大学开设了历史建筑保护工程专业、香港大学开设了建筑文物保护专业。国内外多所高校在本科和研究生阶段开设了与历史建筑相关的教育课程,比较下来,研究生阶段开设的课程普遍比本科阶段多。在大学教育中提出创新能力的培养已经有多年了,但从专业教学的规律上比较素质与能力的培养,创新能力很明显是无法培养的,但创新意识和创新素质是可以培养的。在高校的教育体系中,尤其是本科阶段应该提倡专业规则教学和专业素质教学,为日后形成创新能力做储备。具体到历史建筑保护专业的人才培养上,由于该领域涉及到的内容复杂,多包含对历史建筑的认知、传统建筑结构与构造的认知、对建筑设计的理解和历史文化等人文知识的储备,只有经历了相对较长时间的专业训练后,才能成为具有从事历史建筑保护工作能力的人才。要做到这一点,仅仅依托现行建筑学教育体系中的本科阶段、研究生阶段的培养是远远不够的。那么,如何更新建筑学教育体系,在本科阶段将素质培养到何种程度,研究生阶段培养到哪种层次,就成为了建筑学教育在体系建构中需要关注的焦点。

建筑学教育体系中的中国传统建筑课程

全文阅读

传统建筑材料论文

1传统建筑材料的概述

1.1历史背景分析。建筑具有极强的社会属性,能够充分代表城市肌理和文脉片段。建筑历史是通过传统材料的记录进行呈现的,其从某种程度而言留下了历史印记,具有一定影响和心理暗示。人作为具有情感的高级动物,对传统材料自身具有的亲切属性和自然属性能够直接产生认同感。

1.2发展现状。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学技术水平迅速发展,建筑行业也迎来蓬勃发展的时期。传统的建筑材料受现代科学技术的影响,自身发生巨大变革,新的建筑理念和技术水平对传统建筑材料赋予了全新的概念和意义,表现手法也由保守向夸张过渡。传统观建筑材料自身具备独特的艺术感染力,无论是空间还是时间都能实现进一步拓展与丰富,美学质量得到有效保证,让人在视角效果上实现美。目前,诸多建筑师认识到现代地域建筑融合地方情感的重要性,不仅能够显示出时代特征,还可以对传统建筑材料进行延续。现代建筑中融合传统建筑材料充分体现了当地人文自然的本质,体现出人文关怀。

1.3研究传统建筑材料的作用及内在本质。所谓传统建筑材料是指传统土木建筑结构所有材料的总称。传统的建筑材料主要有:砖、瓦、沙石、石灰、石膏、菱苦土、水泥、混凝土、木材、竹材等等。现代建筑师们采用传统建筑材料的实例进行分析与探讨。在传统建筑材料和现代建筑材料的运用下,体现建筑魅力,使传统建筑材料的潜能得到极大的发挥。

2新理念在传统观建筑材料中的体现

在全球化的今天,世界各国无论是在经济方面还是文化方面都相互交融,世界文化与传统文化更是无法避免的相互交织。而处于这种世界发展趋势之下,我们应该正确看待传统建筑材料,在当地传统建筑材料的基础之上,将外来的和新的信息和资源进行借鉴。目前,地域性的建筑的建设不仅要考虑利用高科技水平和材料,还需要考虑如何与传统材料有效结合,在保持传统建筑自身属性的基础上实现创新,以顺应时展要求。当前,随着高新技术工艺的水平的提高,为传统建筑材料的发展创造了更多的机会与平台。

2.1传统与当代建筑材料的结合。传统建筑材料的存在方式不仅是单一的材料,通过和当代新材料的结合,赋予传统建筑材料艺术的气息。根据传统材料的不同特性和新型材料相互结合,取其精华,去其槽粕。给现代建筑带来强烈的传统艺术情感,同时也弥补了传统材料的不足。在新型建筑材料的不断发展下,钢节点的采用很好的弥补了木质结构的强度弱的问题,而当代把钢木结合起来作为新的建筑材料,也成为了当代木构的主要特征。如Tarnow小礼拜堂,它位于波兰中部维斯瓦河岸边一个小村庄里,由私人投资修建(这在波兰来说非常罕见)。该教堂是作为地方社区一个冥想和祷告的地方而建,完全由木材搭建,除了有一堵玻璃墙之外没有任何其他的窗户,这堵玻璃幕墙是祭坛的背景,在教堂内部,你可以通过遥望河流和遥远的地平线达到安宁。木构件通过井字状的钢节点把竖向设计得非常精致、巧妙的支撑构件和斜方向的连接件连接在一起,就好像木构件只是简单的靠在一起一样,同时和木柱周围的数目融合在一起,使得整个建筑看起来非常轻盈、迷人。这些新旧材料相互交织在一起,是时间和历史划过的印记,是新旧时代变换的象征,象征着勃勃生机。

2.2传统建筑材料融入现代新技术。新技术的开发与创新,虽然使得各种新材料的不断出现,但是同时也推动的传统建筑材料的进化。每一次的技术改革,都使得建筑形式发生重大的变化,而传统建筑材料在现代建筑中运用与结合,使二者又撞击出了新的灿烂的火花。新技术与传统材料的结合,赋予了传统建筑材料新的生命,使得传统建筑材料的性能得到了改善,使传统建筑材料的使用领域更加广泛,传统材料不再是传统文化的符号,更是现代建筑塑造强烈的艺术表现力。传统建筑材料和新技术的结合,赋予了传统材料的节能塔形,这是传统材料的延续与发展的体现。在芝贝欧文华中心设计中,著名建筑师伦佐•皮亚诺对当地的棚屋的建造技术进行了研究与探索,从中提取出了“编制”这一构筑模式,他把封闭的屋顶面向天空敞开,把外侧的木肋弯曲向上延伸收束,高低起伏变化,并且获得了较抽象的”容器“意向图。它的外形是由计算出的流体力学模拟气流空洞试验决定的,同时达到了自然通风和减少风载荷的目的。

全文阅读

木雕传统建筑论文

一、木雕中所蕴含的忠义精神

几千年来中国一直受儒家文化的影响,所以人们在表达情感时都是较为含蓄和内敛的,并且善于通过借景、借物等方式来抒感,激励自我。这种语言的含蓄内敛与艺术作品所表达的言外之意联系在一起容易使观赏者产生更多的联想和情感交流。正如司空图《诗品》所说:“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语不涉己,若不堪忧。中国传统建筑木雕就是这一载体,它将各种不同题材的故事,不同的人物、动物、植物等内容呈现在有限的图幅里,以此借物言志,借景抒情,意在画外,情在景中,许多不可言传的情感和愿望都通过这种形式来表达。木雕作为传统建筑中的小木作,不仅具有功能性更有观赏性,尤其是它所蕴含的传统文化思想更具有教化功能,它蛰伏了儒家思想的影子,并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从各个不同角度表现儒家文化的基本内容。“忠义”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伦理范畴,又是政治范畴。中国封建社会臣对君的责任与义务就是忠义。作为臣子,必须竭尽全力去维护君王的权益,并以此作为人生追求。中国传统建筑木雕装饰中有许多表现忠义类的题材,如《赵子龙救孤》《三国英烈》《桃园三结义》《苏武牧羊》《杨家将》《关公千里送嫂》等。这些反映臣子如何守节,尽忠讲义的千古流传故事都十分清晰地体现了儒家思想中崇人伦助教化的道德原则。

二、木雕中所蕴含的孝道思想

中国文字有六书之说,一是指事;二是象形;三是形声;四是会意;五是转注;六是假借。其中指事与象形是造字的基础,也是很生活化的形容词与名词,形声与会意是文字的架构,转注与假借是文意的扩充。如我们常说的前后左右等就是由“指事”而造成;山河日月、猪狗牛羊是“象形”造成。而“形声”与“会意”则是为了表达多种事物与不同的抽象观念。“孝”就是个会意字,其意是年幼者搀扶着长者,可见孝道是自古有之,任何时代都视其为根本,它不仅是道德伦理条规,更是人性的根本。孝道也是儒家伦理道德的核心。历代君王都提倡以“孝”治天下,把孝道视为立身教民之本,建国安邦之基。中国传统建筑木雕装饰中反映孝道的题材也很多,如《扼虎救父》《怀橘遗亲》《鹿乳奉亲》《乳姑不怠》《啮指心痛》《刻木事亲》《单衣顺母》《亲尝汤药》《哭竹生笋》《扇枕温衾》《孝感动天》《恣蚊饱血》《为亲负米》等,这些戏曲故事都是反映父慈子孝等内容,不论这些故事是否属实,我们仍然可以从中体会出它的言外之意,人们对于孝道的态度,不只是挂在口头,更是深入到内心,成为一种道德标准。在中国封建社会,孝悌观念也是统治阶级善用的方式,为了更好的进行管理,他们推出“举孝廉”的制度,由此发生了很多愚孝的故事,如“割股馈羹,以愈父病”等。上述这些有关孝道的故事是精华与糟粕并存的,能去其糟粕而取其精华,有选择的借鉴和吸收传统文化中宝贵的部分对于现实具有深远的意义。

三、木雕中蕴含的忍让精神

“忍”是一种态度,是一种涵养与修为,它是克己爱人,是忠恕、是体谅、是舍己,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所具有的传统美德。《国语•周语下》说:“爱人能仁”,仁爱是以宽容,忍让之心去对待别人,是要人与人之间互相谦让。《论语•里仁》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忍让不仅体现在亲人间,它也体现在朋友,同事、乃至整个社会关系。中国传统儒家文化提倡中庸之道的处世方式,而这一方式的具体体现就是忍让、宽容、仁爱等思想,它起到的教化作用是为了让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社会和谐、稳定有序,这也是中国封建社会统治阶级所希望的景象。

四、木雕中所蕴涵的读书及第观念

中国封建社会将人分成几个等级,所谓人分士、农、工、商四等,以士为贵,可见其重要性。儒家也十分重视读书,《论语》中开篇就有“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之说。而“学而优则仕”就是儒家为中国文人选定的人生道路。因此古人将读书考状元视作整个家族的荣誉和责任,不论是有钱的商贾、贫穷的农夫或是其它行业,他们都希望自己的子孙后代能刻苦学习,鲤鱼跳龙门,考取功名以耀门楣。这种观念已经渗入到他们的骨髓里,成为了一种文化,而这种文化也体现在中国传统建筑木雕装饰题材中。如《三进士》《喜报临门》《庆加冠》的故事就是讲述过去文人十年寒窗苦读,最终鱼跃龙门的故事。还有《皓首穷经》《三进士》《车胤囊萤》《魁星点斗》《十八学士》《蟾宫折桂》《五子登科》等,这些都是描述古时文人埋头苦读,毕生追求就是为了考取功名的真实写照。从上述木雕装饰题材内容可以看出,儒家思想中的仁爱、忠义、孝道、忍让、读书及第等精神已深入人心,已成为人们行为处事的一种标准、准则。为了警示和教育后人,它借用中国传统建筑木雕这一特殊平台,采用寓教于乐的方式,将儒家文化含蓄而间接的表达出来,从而使人们在不知不觉中慢慢学习、熏陶。

全文阅读

有益启示传统建筑论文

一、表层的提炼

这种思路是从中国传统建筑中提炼出典型的传统建筑符号,适当加以变形后运用到现代建筑中来。例如,香山饭店在艺术处理上就提炼并运用了许多中国传统建筑符号,如正菱形的侧窗、壁灯和灰砖装修;正方形上带有圆形开洞的楼梯杆柱顶灯、室外平台栏板灯和路旁地灯;将宫灯加以变形的中餐厅吊灯、中庭座灯和入口庭院柱灯等等。在组织室外墙面灰砖线脚和室内木装修线脚时则依照了同一墙面划分模式。这些都使建筑的整体氛围得到完整统一。之后,香山饭店的几个典型中国传统符号常被广泛应用到许多城市建筑里。当然,也有运用得不当的例子如北京通泰大厦,在现代办公楼的带形墙面上刻意作出一个巨大的“斗”这样一个传统抽象符号,不但从建筑本身的体量与风格上显得笨重多余,而且从传统文化提练上也难以引起国人的共鸣。在提炼传统符号的建筑师中还有一个倾向便是符号的象征意义,但这种思路也往往因手段的肤浅而尚失意义。如中日青年交流中心(由黑川纪章与北京市建筑设计院合作)大做象征文章,以中轴线上的“桥”来象征“友谊之桥”,倒还显得画龙点睛,形象也算很美;但是接着又要以剧场象征幼芽,游泳馆象征和平就有些牵强附会了;最后让人啼笑皆非的是硬要使高层宾馆也要有象征意义,于是便将圆形平面加以修改,处理成二十边形。并等距离地豁开五条一米多宽的墙缝,形成了与梅花、樱花相似的五片花瓣式的平面。这们做的结果是将一个本应简洁挺拔的高层建筑弄得琐碎零乱。结果也不难想象无人能从建成的实物中找出些“梅花”或“樱花”的味道来。至于以图像符号形式来模仿中国传统建筑的作品更是不足取。如苏州吴宫大酒店,为与古城环境风貌保持一致,建筑风格承袭姑苏传统,采取“城墙”与“高台”相结合的手法,布局为中轴对称,城台上点缀了造型各异的亭宇楼阁。虽然看上去屋顶层次还算丰富,可惜了无新意,更由于宾馆功能布局的制约而从整体空间上难有古城聚落的神韵。看来这种借用中国传统建筑屋顶符号的“拿来主义”实在是到了强驽之未了。

二、深层的同构

如果能够超越视觉语言符号的制约,我们的设计天地将会开阔一些。有些建筑师便从中国传统建筑深层结构中去寻找创作源泉。中国传统建筑语言的基本形成结构,由于其本身的抽象性与可塑性而具有生命力,可移植于新语系中去组织新词汇产生新释意。如上海大剧院,将借鉴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视点落在中国传统建筑空间这一仍有生命力的层次上。它的平面以“井”型划分成9个方格,前部设大厅,多阶和花园,这一严谨的平面有机地组合了主要和次要舞台,观众大厅及公共场所。发挥了中国传统庭院空间布局的优势。该建筑在外显层面上则全部使用现代建筑技术语言:玻璃幕与反曲屋顶。而这些外显形象又表现了一种水晶宫殿般的纪念性和承接天地万物的博怀。可见抛弃对中国传统建筑符号的再现而追求传统空间和结构气质,可以使现代的建筑技术语言发挥得更加淋漓尽致。上海商城也是借助这种创作理念而成功的,设计中渗透了一些中国建筑的传统手法,从建筑布局及细部处理等多个方面都可以看到一些中国建筑的语言和特征。上海商城的中国味集中表现在其底层的半室外中庭。不同香山饭店传统符号的堆砌的是,其空间及空间界面更加中国化,点到为止的栏杆、变形的雀替,高耸醒目的红柱以及点缀其间的水池游廊无不引人发怀古之幽情;而它空间尺度的巨大,水幕、旋梯的设置,现代交通的组织又让人耳目一新,其营造中国传统建筑空间及界面的高超手段,着实有振聋发聩之力。深圳市政厅实施方案又是一个很好的佐证。它采用最现代的建造方法和科学技术,但与此同时又继承中国南方的优秀传统。沿袭了中国“内庭院”的布局,使这座建筑由若干个庭院组成。尤其是它的屋顶采用曲面网架拱壳,大面积覆盖其下方的市政厅建筑,屋顶的曲线和暴露的结构构件隐喻着中国传统的建筑技术,但给人的感觉却毫不复古的意向。虽说是华夏的精神,但全是最新的科技成就。这种意念被发挥的成熟大器便是下面要论述的上海金茂大厦和上海环球金融中心。

三、内质的追求

透过传统建筑的视觉表面,我们会发现支撑传统建筑外显形态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包括中国古代的政法制度、思维逻辑、哲学等等。正是这种质的规定性在我们特定的自然历史环境下才会因人类的生存而产生独树一帜的中国传统建筑。时至今日,中国传统文化仍然以其古老的智慧让世人瞩目,这也是我们民族的最宝贵的财富。宏扬我们传统文化的精神实质才是建筑设计创作理念的最高境界。上海金茂大厦便是这样的一个作品,其设计概念是建造一座既有中国传统、又体现现代高科技成就的高耸塔楼。塔楼平面双轴对称,提炼“塔”的形意,外形呈柔和的阶梯韵律,体造型以逐渐明快的节奏向上向内伸展,不但增强了高度感,同时勾出了刚劲有力的轮廓线。金茂大厦方案一问世,便语出惊人。其用高技术手段来表现的中国古塔的韵律是那么地惟妙惟肖,却丝毫不见照搬模仿的痕迹。进入了中国建筑师一度曾十分向往的“神似境界”。这与建筑师一方面具有高超的现代建筑设计水平与技巧,另一方面深入地研究中国传统建筑美学是分不开的。由于建筑师面对中国传统建筑文化,避开了从形式、空间层面上的具象承传的俗套,而从更抽象更深层的文化美学上去寻找交融点,也便很自然地可以轻装上阵,用自己所长(技术与手法)来表现异域文化的精髓(美与气质)。同样,上海环球金融中心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其主体采用正方形和圆形两个单纯的几何形体,正方形平面的其中一组对角自下而上逐渐收分,寓“古币”的构思,立“金融”标志的追求,寓其气而无其形,充满时代感。上述两个建筑都努力去认同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审美趣味,在美学上寻找与传统文化的共鸣,并均以高度的技术文明来做后盾,这种理念宛如给中国建筑界注入了一剂良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作者:向云凯 单位:四川省第四建筑工程公司

全文阅读

建筑文化下传统建筑论文

1何谓建筑文化的重生

建筑文化分为三个层次:首先,是物化形式;其次是外部形式与内在的结合,也可称如各种创作理论、规范和法规等;最后是最本质的内在,如宗教感性、价值观念、伦理道德和民族习性,这些本质的东西影响着前面两个层面。现代主义建筑风潮的显现出弊端之后逐渐平息下来,而后的后现代建筑试图重拾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弥补之前的不足,但是后现代主义建筑的效果也并没有如预期一样,止步于建筑文化的表层,在本质上没有摆脱现代主义建筑的弊端。传统建筑文化是在它们所在的时代产生的满足它们那个时代要求的建筑,而我们所在的时代由于需求,背景的不同,同样需要具备我们时代的特点。如果我们回头审视的时候会发现很多传统建筑文化整体上是在特定主题下发展的,属于建筑文化的第三个层次。和谐观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核心,出自于我国“天人合一、和谐共存”的儒道互补的哲学体系。自古以来,中国主流的传统建筑正是沿着这条清晰的路线发展的,这便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精髓所在,也是当代建筑文化重生的主干。建筑文化的重生所指的绝不是将传统的建筑形式形而上学地附着在建筑体中,这样低层次的建筑文化的表达方式最后只能导致建筑文化的面目全非,轻浮而没有内涵。真正重拾建筑文化是指在建筑文化的第三层次的基础上,结合时代的背景,资源和要求加以创新,使建筑符合时展的需求,才是建筑文化活络重生的之道。

2建筑文化在生态建筑中重生

近年来,生态建筑潮流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复兴的良机。生态建筑是将建筑本身作为一个生态系统利用技术、建筑学、生态学等将建筑内外的生态因素有机地融合起来,形成建筑生态系统内的自循环,从而解决建筑低耗环保的要求,这与中国建筑文化“天人合一”的观念不谋而合,是一个填补建筑文化缺失的一个契机。古代中国建筑宣扬的是“天人合一”的宇宙观,是在古代中国先贤对大自然的敬畏和敬仰的文化基础上形成的。基于这样的观念,古代匠师从基地的选择到建筑的功能的布局、结构、造型等方面都考虑建筑与环境、建筑与建筑、建筑与人的相互协调与融合,建筑虽由人造,宛若天成。或使建筑顺应自然生态,成为自然生态中的一部分,即适应环境,或使建筑整体自成生态,创造自循环的小生态,即创造环境。这样的建筑观念本身就已经契合了生态建筑的生态学的主体。

2.1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

王澍的作品中充斥着传统低技术的运用,如碎砖瓦片拼凑而成的建筑外墙不拘一格展现了中国传统民居古朴而优雅的质感;建筑的水平发展趋势通过披檐的加入而得到加强,同时竖向层次也丰富了;大面积透明玻璃的应用增加了建筑的透光率,也使建筑通透清心,更加古典雅致。由王澍的作品可以看出他对建筑细部的单纯的植入较少,而是通过创新来塑造建筑氛围和空间趣味使我们能够感觉到传统中国建筑环境的。正如安藤忠雄所提到的,建筑并非模仿形式,而是继承内涵。

2.2吉巴欧文化中心

吉巴欧文化中心是伦佐•皮亚诺的代表作品之一,这个温暖中心的灵感来源于当地人的“棚屋”文化。当地人认为人只是自然界中一个小小的环节,生死是人生命的历程,但是灵魂永恒存在,躯体只是灵魂的一个载体,终究还要尘归尘,土归土。“棚屋”是由自然界中的材料搭建而成的,当地人将他们对生命和自然的理解赋予建筑,使之与人一样同样有类似于生命体生老病死的过程,建筑来源自然,并最终归于自然。皮亚诺在理解了当地的建筑文化后,在利用当地建筑材料的同时采用新型的钢结构结合计算机的精密计算形成建筑编织结构的主体,并且在建筑中运用百叶窗调节自然通风使建筑更加生态节能,而经过精密计算的主体不仅具有形式美,更具有实用性。伦佐•皮亚诺设计的吉巴欧文化中心在当时是一种新的尝试,他使建筑继承了传统建筑文化的同时通过创新更加深化了建筑的文化内涵,建筑的形式完美地融合于周围环境,营造出符合传统建筑文化的氛围,同时又不失时代感,是一次传统建筑文化与生态建筑结合的成功尝试。

全文阅读

礼制思想传统建筑论文

1城市建筑形态布局体现礼制文化

中国古代城池的建筑样式和空间布置所遵循的“礼制”,最主要的一点就是将君王居住的宫殿位置设计在都城的中央,宫殿设计的庄严而奢华《.周礼•考工记》中的“匠人营国”一节中记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这即是说,在古代建造城池,都城中必须以宫城居中,因为这是天子居住的地方.同时,以君王居住点作为整个都城的坐标点,其次在旁树立其他建筑物,从方位上看,都城的左前方放置祖庙,都城的右前方设置社稷坛;我们都知道祖庙是象征着家族和血缘,众所周知社稷代表的就是国家的疆土,“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也.意思就是说以宫城的坐标为设计原点,都城的外前方设置为朝,都城的后方设置为市.其次是贸易集市则,相对来说占地面积也比较小,所以置于整个王城北部“卑位”.百姓做居住的民居则分布在宫城,同宫城保持相应的距离,既不能在方位及位置上上超过宫城一步,又要在平面布置上起到簇拥宫城的作用.十分明显,古代的礼制在建筑方面体现的淋漓尽致,特别是君王居住的地方,一般都以此作为参考,然后进行其他建筑的方位指定,在这里,礼制观念和社会等级制度在建筑布局上取得了统一,建筑等级与其主人相应的身份和地位有严格的区别和对应,统治阶级的建筑在方位上和地位等级上超越其他任何建筑类型,可以说,这种城市形态的建筑布局是名副其实的礼制思想反应.总之,通过设计方位来体现地位的高低,在民间也按照如此来区分穷富之间的区别,这是我国古代建筑布局的一大特征,对于礼制的体现十分的明显,对于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严格限定约,也充分体现了贵贱尊卑的礼治秩序.

2普通民宅的空间形态及平面布局体现礼制思想

古语说“:礼始于谨夫妇.为宫室,辨内外,男子居外,女子居内.这句话的意思是,生活的根本就是“谨夫妇”,用不同的行为方式来规范男性女性居家之道,与此相对应的是,民宅建筑的建造的原则为“辨内外”,也就是对室内外不同的空间类型进行划分,同时要求民众行为举止应该符合不同的环境氛围.在我国,传统民宅布局多数属于庭院式对称布置组合,如作为汉族传统民居经典形式的北京四合院,空间布局就较为多样化,有小型的一进式,同时也存在较为复杂的多进式.这种空间布置更符合中国古代社会的家庭型制需要和宗教、伦理需要.民宅以南北为轴,左右对称式布局,建筑的东南方位是民宅的正门,在门的内部设置影壁,可以遮挡一部分视线,可以起到保护主人隐私.建筑的前院放置倒座,是为了提供给客人和仆役的地方.从二门内进入院内,可以看见堂屋,堂屋的位置是要在中轴线上朝南,是为了提供给长辈们居住和活动的地方,还会设置供奉祖先的地方以及主人会客的地方.这些的设置都是十分严密的.传统的民宅中东西厢是晚辈居住的地方,围墙或廊道需要与厢房联合在一起,当家主人的地位层次十分明显.传统的四合院一般都分为两院内院或外院.两院之间有花门作为分界,同时还要起到秩序的维持,四合院的门内和门外,分别形成了内院和外院,女子是不能随便到外院去的,同时要求宾客也不能到达内院去.利用此空间布置所构建的的空间秩序,恰好在一定程度上对应儒家所宣扬的“男女有别”、“内外有别”等伦理秩序,以四合院为基本单元的住宅是比较大的规模,在古代是四合院都是建筑在一起的.同时设计的也十分严格都是以轴线对称的原理设计的,在设计中十分明显的体现着尊卑有别,长幼有序的层次,在建筑中体现着中国古代的封建思想和等级制度.通过对传统四合院的布置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传统建筑的布局,也很像家族礼仪的布局,用着它特殊的方式对传统的封建伦理进行了表达.同时也是中国传统礼制对建筑在空间是的影响,极大的表现了我国古代中家庭地位关系的层次,作为一种行为准则,它左右着人们在建筑中的行为方式对居住空间的营造,因此,传统的存在使得我国古代民宅建筑的建造有了共同的准则和依据,反应了中国古人的礼制观念意识.

3建筑结构、式样及内外装饰体现礼制思想

中国传统建筑的式样和装饰体现出的社会等级是何等的严格.在唐代就规定了:三品以上的官员堂舍不能超过五间九架,对于厅厦的设置只能有两头,房屋不可以超过五间五架.五品以上的官员堂舍不能超过五间七架,对于厅厦的设置只能有两头,房屋不可以超过三间两架.六品官员或者是七品以下的客堂不能超过三间五架,房屋不能超过一间两架.在宋代也曾这样规定过:天下的平民百姓的房屋不可修建的器宇非凡,屋邸还有店铺都要在建筑在离街道近的地方,不可以在房屋上绘制朱漆梁柱窗扇雕铸柱础.由此可见,无论是唐代还是宋代对于建筑的设计的样式还是装饰都有了明确的规定,绝对不可以随便搭建,迫于礼制秩序,普通百姓或是官员都必须遵循.中国的古代建筑结构是独有的,能够标志出我国传统建筑等级层次的是斗拱以其组合的繁简的设计.从宋代开始,建筑开始以斗拱为建筑材料,大小直接决定着建筑房屋主人的地位.宋代李诫《营造法式》曾规定了,建筑的设计和施工方面的规定,“材”决定着建筑的等级,不同建筑需要采用不同等级的材料进行施工.同时也因为这样,无论在技术方面还是施工方面都可以得到有效的统一.从建筑内外装饰来看,首先在颜色的使用上,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所起主体支配地位的色彩均有不同内容,要用建筑自身反映社会等级在每个时期都是不一样的.秦规定了只有皇宫的柱子能用红色,其他诸侯的殿的柱子严格规定只能用黑色,建筑柱子青色的是大夫,建筑柱子是黄色的是士.在汉代尊崇了道家的“无为”思想,规定在皇宫内流行穿戴的黄色衣帽是根据传说中的黄帝;从唐代以来,帝王专用色彩确定为黄色.其次在装饰图案的使用上,作为建筑重要的装饰图案,自清代以后,彩画按形式有三个等级:第一是和玺彩画,必须用于宫殿内的装饰还有坛庙的主殿、堂门等装饰;第二位的旋子彩画,必须用于宫殿、坛庙的次要殿堂、庙宇、官衙的主殿;而用于园林和一般住宅建筑的彩画,多采用苏式彩画,等级是最低的.在图案及材料的运用上,也有着严格的等级区分,在明代:“明初禁官民房屋,不许雕刻古帝后圣贤人物,及日月、龙凤、麒麟、犀、象之形.”洪武二十六年定制“官员营造房屋不许歇山转角重檐、重拱及绘制藻井,惟楼居重檐不禁.公侯前厅、中堂、后堂门用金漆及兽面锡环.家庙覆以黑板瓦脊,用花样瓦兽,梁栋斗拱檐桶彩绘施,门窗枋柱金漆饰.一品二品厅堂屋脊用瓦兽梁栋斗拱檐桶青碧绘饰,门绿油兽面锡环.三至五品厅堂无屋脊用瓦兽,梁栋檐桶青碧绘饰,门黑油兽锡环.六至九品厅堂梁栋饰以土黄,门黑油铁环.”

4结语

在中国古代长期的统治下,中国人已经在不知不觉中传到了现在,没有突破传统事物的勇气和想法,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来说,我们应该把它作为一个起点,在传统的基础上不断的创新并融合现代的想法,用新时代的想法去设计中国的建筑,也要具有中国的传统的特色,用自己的想法去理解中国式的建筑,而放眼当前,产生中国传统建筑的社会环境已经不复存在,建筑还要发展,在建筑创作中借鉴礼制文化不是为了恢复封建主义,应该抓住的是其秩序与和谐的本质内涵,也只有详加分析我国的传统建筑的功能,这样我们才能更加深刻的理解到我国古代建筑的魅力,同时还要考察在传统建筑中的内涵,才能真正意义上的理解中国传统建筑。

全文阅读

传统建筑材料基础论文

一、行业状况

新型建筑材料是在传统建筑材料基础上产生的新一代建筑材料,主要包括新型墙体材料、保温隔热材料、防水密封材料和装饰装修材料。我国新型建材是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而发展起来的,从1979年到1998年是我国新型建材发展的重要时期。经过20年的发展,我国新型建材工业基本完成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一个新兴的行业,成为建材工业中重要产品门类和新的增长点。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给新型建材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和广阔的市场。预计1999年新型建材产值占建材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将接近20%。,全国新型建材星罗棋布,在市场需求的带动下,已经形成了全国范围的机关报型建材流通网;大部分国外产品我国已能生产,三星级宾馆所需的新型建筑材料国内已能自给;不同档次、不同花色品种装饰装修材料的发展,为改善我国城乡人民居住条件、改变城市面貌提供了材料保证。我国已经形成了新型建材科研、设计、、生产、施工、流通的专业队伍。

1、新型墙体材料发展状况

我国新型墙体材料发展较快,1987年新型墙体材料产量为184.5亿块标准砖,到1997年增长到1849.88亿块标准砖,增长了10倍,新型墙体材料在墙体材料总量中的比例由4.58%上升到25.2%。

新型墙体材料品种较多,主要包括砖、块、板,如粘土空心砖、掺废料的粘土砖、非粘土砖、建筑砌块、加气混凝土、轻质板材、复合板材等,但数量较小,在决的墙体材料中据点地比便仍然偏小。只有促使各种新型体材料因地制宜快速发展,才能改变墙体材料不合理的产品结构,达到节能、保护耕地、利用工业废渣、促进建筑技术的目的。

经过近20年来自我研制开发的第进国外生产技术和设备,我国的墙体材料工业已经开始走上多品种发展的道路,初步形成了以块板为主的墙材体系,如混凝土空心砌块、纸面石膏板、纤维水泥夹心板等,但代表墙体材料水平的各种轻板、复合板所占比重仍很小,还不到整个墙体材料总量的1%,与工业发达国家相比,相对落后40-50年。主要表现在:产品档次低、企业规模小、工艺装备落后、配套能力差。新型墙体材料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对实心粘土砖限制的力度不够,缺乏具体措施保护土地资源,以毁坏土地为代价制造粘土砖成本极低,使得任何一种新型墙体材料在价格上无法与之竞争。1994年新税制实行后,对粘土砖生产企业仅征收6%的增值税,而不少新型墙体材料,尤其是轻质板材却要交纳17%的增值税务局,加剧了新型墙体材料发展的不利局面。针对这种情况,国家三部一局(建设部、农业部、国土资源部和国家建材局)墙材革新办公室积极指导各地大力开展墙材革新工作,结合各地实际情况,出台了多项墙改政策,有力地促进了新型墙体材料的发展。

2、保温隔热材料

1980年以前,我国保温材料的发展十分缓慢,为数不多的保温材料厂只能生产少量的膨胀珍珠岩、膨胀蛭石、矿渣棉、超细玻璃棉、微孔硅酸钙等产品,无论从产品品种、规格还是质量等方面都不能满足国家建设的需要,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至少落后了30年,例如,1980年以前,我国矿渣棉仅有3家生产厂,年和平能力不足万吨,只能和平品种单一的散棉,硅酸钙绝热材料也只有3家企业,年产8000立方米左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保温隔热材料有了长足的进步,已发展成为品种比较齐全、初具规模的保温材料的生产和技术体系。1996年全国产量约80万吨,其中矿岩棉约20万吨,玻璃棉约4万吨,泡沫塑料约5万豆子,膨胀珍珠岩约600万立方米(约含45万吨),其它材料6万吨。我国保温材料与工业发达国家相比主要差距是:①保温隔热材料在国外的最大用户是建筑业,约占产量的80%。而在我国建筑业市场尚未完全打开,其仅占产量的10%。②生产工艺整体水平和管理水平需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不够稳定。③科研投入不足,应用技术和产品开发滞后,特别是保温材料在建筑中的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多年来进展缓慢,严重地了保温材料工业的健康发展。加强新型保温隔热材料和其他新型建材制品设计施工应用方面的工作,是发展新型建村工业的当务之急。

全文阅读

建筑规划设计中的传统文化论文

1中国传统文化对建筑规划设计的影响

随着建筑行业的飞速发展,建筑规划设计逐渐成为建筑行业争论的热点,为了加快城市化建设步伐,很多城市建筑的规划效果几乎相同,没有明显的差别,也不能将城市的民族文化体现出来,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人们不仅仅对物质享受有很高的要求,对精神世界的享受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建筑规划设计中,不仅能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还能满足人们的审美要求,通过建筑将各地区的文化特色显示出来。中国传统文化对建筑规划设计的整体布局有很大的影响,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在进行建筑规划设计时,考虑的因素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如有的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会考虑环境、日照、文化等因素,而有的设计师在带有一些迷信风水思想,还有的设计师会对古代哲学、美学等进行考虑。中国传统建筑四合院是传统文化的象征,体现了传统的建筑居住思想观念,四合院的布局对外具有防御气候环境变化,达到冬暖夏凉的效果,对内能营造良好的环境,同时还能将地区的传统文化体现出来。对于现代建筑,这些思想虽然看起来很平常,但对现代建筑的影响十分深远。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传统的人文思想对建筑的审美观念有极大的影响,如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在建筑规划设计中体现为对外自由,对内严格封闭;禅宗的“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思想在建筑规划设计中体现为亲近自然,在生活节奏十分快的城市中,人们越来越希望接近自然,远离喧闹的城市,因此,这种思想很容易受到人们的赞赏;道家的“无为而治”思想对建筑规划设计也有很深的影响,国家大剧院就是在这种思想的引导下设计出来的,这种看似无为,实则贴切自然的思想,使得建筑物的空间和形式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2中国传统文化在建筑规划设计的运用

2.1建筑设计中传统文化的运用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设计出来的建筑是不同的,建筑设计师的思想观念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比价大,因此,在设计建筑过程中传统文化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设计师在进行建筑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建筑的周围环境、地理位置及当地的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对建筑规划设计的主要影响在布局方式和人文风情,因此,在设计过程中,要充分遵循传统文化理念和自然环境,将现代建筑艺术和传统文化有效地结合起来,从而达到自然、和谐、统一的设计效果。

2.2价值观和审美观方面的运用在进行建筑规划设计时,其设计效果对建筑的价值观和审美观有很大的影响。传统文化对人们有很深的的影响,对建筑设计师而言,传统文化对设计师的设计灵感、价值观、审美观等的影响很大。如在进行建筑规划设计时,经常会看见龙的存在,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着神圣、吉祥,随着时代的变迁,龙逐渐成为中华儿女的精神寄托,在现代建筑设计中,设计师不单纯追求建筑的商业价值,更是要求传统文化和建筑整体的和谐统一,在这种情况下,龙的形象就会引入建设规划设计中,这样建筑就会以传统文化质感和现代审美内涵相结合的形式展现在人们面前。建筑的整体性很容易受到当地的传统文化影响,因此,建筑设计师在进行建筑规划设计时,不仅要有创新的思路,还有充分考虑当地的历史背景,将当地的人文背景应用在建筑设计中,使得建筑含有丰富的传统文化情怀,从而使得建筑得到人们的认可,例如浙江美术馆和西湖相对望,形成一幅江南水墨画。

2.3传统文化在建筑设计创新中的运用在进行建筑规划设计时,设计师需要含有丰富的创新精神,随着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为防止建筑规划设计出现相似的现象,就需要将中国传统文化应用在建筑设计创新中。设计师在进行建筑规划设计创新时,不能单纯的依靠奇思妙想,还要对创新思路的可行性进行分析,充分考虑建筑美学和历史文化,遵循和谐统一的设计理念进行建筑设计,这样不仅能保证建筑设计效果符合人们的审美要求,还能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设计师在进行建筑规划设计时,要充分体现传统文化符号,如果将建筑物看成某种文化符号,那么设计师使用的文化符合则体现了人们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在这种价值观的引导下,设计师不仅要将建筑物的使用功能充分发挥出来,还要展现出具有特殊含义的文化符号。将文化符号运用在建筑规划设计中,不仅能满足人们的需求,还能将中国传统文化符号表现出来。将中国传统文化应用在建筑设计创新中,不仅能避免出现建筑设计雷同的现象,还能通过传统文化将建筑设计的多样性充分发挥出来。中国传统文化有极其深远的历史,因此,设计师在进行建筑设计时,一方面要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另一方面要深入发掘传统文化,这样就能将传统文化和现代建筑艺术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极大的提高建筑物的社会价值。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更多的是关注对内涵的理解,因此,设计师不仅要注重建筑设计的创新,还要注重对传统文化的创新,这样才能达到和谐统一的建筑设计目标。设计师在进行创新时,要注重对传统建筑的保护和扩展,通过保护、修复文化艺术价值高的建筑,不仅能提高建筑设计师的传统文化素养,还能为设计师提供良好的设计思路。

3总结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将中国传统文化应用在建筑设计中,不仅能保证建筑呈现多样化形式,还能促进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科技的快速发展推动了现象建筑设计的发展,但要想进一步提高建筑设计效果,就需要充分和传统文化结合起来,设计出富含古典文化内涵建筑物,从而有效地促进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

全文阅读

剖析我国传统建筑文化内涵研究论文

论文关键词:建筑;建筑文化;传统建筑;传统建筑文化

论文摘要:建筑不仅仅是人类居住的场所,在社会的发展中经过历史的积淀,建筑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物质载体。中国建筑不仅具有自己独特的建筑风格也形成丁独特的建筑文化。本文对于中国的传统建筑做了简单的介绍并对传统建筑文化进行了分析。

建筑是人们用木材等建筑材料来构建的供人居住和使用的场所。从这个定义上看建筑的范围包括诸如居住场所、桥梁、公共建筑甚至园林等。在历史的发展和沉淀中,建筑已经不仅仅是现实存在的建筑,它已经拥有了深厚的文化内涵,成为人类众多文化的组成部分,而且以其物质存在的长久性记录了不同民族、地区国家的发展历程,成为了人类文明的纪念塔。

从建筑的文化本质而言建筑是人类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集合,他以自己独有的形式揭示一定的审美观念和出世原则。既能够反映出时代特征又具有浓厚的民族烙印。我们甚至可以认为建筑是一种物质化的民族精神和民族哲学。

中国建筑作为中国文化的物质载体和中华民族物质化存在,必然有着与西方不同的建筑风格和特点,并以其发展中独特的形质格局,超拔的内容体系而流放异彩为人瞩目。从理念上看中国建筑有着浓厚的天人合.的时空又见念和和谐精神,而在建筑布局上则有着浓厚的以皇权为中心的到建伦理药直德观念。可以说中国的建筑渗透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

“天人合一”这一思想,贯穿了中国哲学并影响中华民族的审美观念,因此在中国的建筑中也带有浓厚的追求天地人三者和谐为一的天人合一意识。李约瑟曾经说过:“中国建筑总是与自然调和,而不反大自然”。然而这种天人合一的建筑意识在具体的建筑过程中又和具体的儒释道文化结合起来。因此,儒释道具体的天人合一观念才对中国的建筑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在具体的建筑过程中儒释道三家的天人合一观念有着具体区别:儒家将自己主导的伦教纲常思想融人到建筑理念当中,尤其是在宗庙的建筑中有着严格的要求和限制;佛教则是将自己的教义融人到佛教建筑之中;道家将自己的返璞归真的自然意识融人到建筑理念当中,在这种思想主导下建立的建筑意在追求天(自然)人合一境界,因此道家对于中国建筑最大的影响主要是在园林方面,然而这种思想和今天在郊区建立远离大都市喧嚣的郊区别墅有着很大的相同之处。然而在民间的建筑中又有着自己的主导思想,通俗的讲民间建筑有着浓厚的风水意识,用较为专业的术语则是堪舆之术。长期以来我们都把这种思想看做封建迷信,然而在堪舆之术里面涵盖着浓厚的天人合一意识,甚至可以认为堪舆之术的本质就是通过一些行为和建筑来实现天人合一。

通过这些分析,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即: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审美精神,也就是中国传统建筑的文化内涵。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