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创新驱动发展

创新驱动发展范文精选

创新驱动发展范文第1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我国各类企业实力不断增强,创新能力也不断得到提升,中央企业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了新的进步,突破了一批关键核心技术。“神九”与“天宫一号”首次载人交会对接,“蛟龙号”完成7 000米深潜试验及科考作业,航空母舰正式交付使用并成功完成国产舰载机起降,北斗区域导航系统全面建成,有力地支撑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但从总体上看,我国企业创新能力依然薄弱,许多领域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企业尚未真正成为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应用的主体。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例,我国的电脑软硬件、智能手机、彩电等企业,跨国公司几乎垄断了所有的核心技术和高端市场,使我国的电子信息产业深陷“缺芯少魂”的困境,本土企业沦为国际产业链的打工者。

当今世界,知识创造和技术创新的速度明显加快,以新技术突破为基础的产业变革蓄势待发,创新已成为企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关键技术、知识产权、创新人才等方面的国际竞争日益激烈,我国企业参与国际科技竞争的压力不断加大,传统的低成本竞争优势不断减弱,大多企业正处在产品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依靠创新驱动发展已刻不容缓。我们必须紧紧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大机遇和国际国内经济、市场形势的新变化,及时谋划、超前部署前沿科技,努力掌握核心关键技术,充实技术储备,增强发展后劲,以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

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关键在行动。十报告强调,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新年伊始,国务院办公厅就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全面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的意见》,进一步强化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同时,各部委也在迅速行动,正在酝酿和出台相关政策、资金、基础设施建设和国家的重大科技项目等,进一步支持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各企业应自觉行动,不断深化自身改革,构筑适应市场化和全球化竞争的需要和与企业自身发展相符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强产品、市场、要素等方面的创新,以实现企业创新发展。

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关键在人才。企业要充分发挥人才作为第一资源的作用,充分利用好、发挥好现有人才资源的作用,着力培养和造就一批掌握新一代专业技术的研究、工程和管理人才。要提供舞台,为人才发挥作用、施展才华提供更加广阔的天地。要建立健全人才评价、考核、激励机制,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力和热情。要大力营造浓厚的创新氛围,积极鼓励创新,形成“崇尚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

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关键在超越。通过数十年的技术积累,我国一些企业已经具备一定的自主创新能力,要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增强创新自信,要有由追赶者转变为赶超者的勇气,尤其是企业管理者人要直面责任承担起领舞的重任。创新应该是站在巨人肩上的创新,要善于学习一切先进的东西,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要加大对原始创新的超前部署和持续关注,瞄准未来发展和企业现实需求,加强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重点创新突破一批战略性新技术,提升和完善一批核心技术,深化一批前瞻性基础性研究,努力形成一批具有战略意义的科技创新成果,充分发挥创新的支撑和引领作用。

创新驱动发展范文第2篇

中国经济的大势,正在从投资驱动增长,转向创新驱动发展。在经济学中,对应着从凯恩斯式增长,转向熊彼特式增长。在这种转变中,由于认识上存在盲区,信息化的客观顶层上的作用往往被忽视。这个问题应在制订信息化战略时加以解决。

本文想针对妨碍创新驱动发展,妨碍以信息化思路解决这个问题的三大盲区,提出不同以往的想法。

针对的问题

我们认为当前创新驱动发展总体上存在三个问题和认识盲区:

一是市场在配置创新资源方面的基础作用发挥不充分,存在根据长官意志驱动创新(如光伏),代替需求引导创新的现象。

二是现有发展战略以低风险低收益为特征,而创新具有高风险高收益特征,需要有面向高风险的政策设计。

三是创新要求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结合,现有创新体系偏重自上而下,而根据互联网经验,要充分重视自下而上的大众创新。

以信息化和网络经济为主导,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针对解决的问题包括三个方面:

一在互联网产业化发展中,克服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经济转型中的政府盲目性;

二是以互联网产业为突破口,破除不适合高风险的体制障碍;

三是借助互联网创新,解决自上而下创新存在的系统性动力不足问题。

总的要求:

一是变创新驱动中的政府意志主导为市场化主导。

二是变革不适应为创新化解风险的体制和机制,为以互联网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创新有效化解风险,为此进行制度创新。

三是变单纯自上而下驱动创新,为大力支持自下而上的大众创新,为民众创造低门槛实现中国梦的条件。

解决问题的大思路

1、推进服务化、信息化与创新的一体化。

将经济服务化提高到发展战略高度,以提高服务业产值与就业比重(并且推动服务业支撑平台化、服务业现代化),推进制造业服务化和农业服务化(电子商务化)为切入点,提高对创新的产业化市场需求,以替代脱离市场需求的对创新的政府主导,解决创新驱动发展的市场动力、生产力动力问题。

经济学家布鲁克(Brooke)在分析美国1950-1990年的信息技术应用、产品差异化与生产率的统计关联时,发现服务化是经济差异化的过程,而信息技术发展是降低差异化成本的过程。这启示我们找出创新驱动发展在宏观经济水平上与信息化、服务化的内在关联。

如果在国家层面(而非具体产业部门或微观商业层面)考虑信息化,首先应把信息经济视为经济服务化的过程。主导思路不是以产业化的方式(即工业化的方式,如农业“产业化”)搞信息化,而是以服务化的方式搞信息化。

其次,应把服务化视为信息化的本体(中间的逻辑是:服务化是三大产业的差异化,而信息产业是降低经济整体差异化成本的产业)。

第三,充分认识创新与差异化需求的内在联系。创新是对差异化能力的供给,只有当市场上产生对差异化的足够需求时,创新才能成为人们自觉自愿而非政府驱赶下的行为。

以往创新驱动难以得到市场支持的关键在于,过度强调投资驱动的产业化,强化的是经济同质化的过程(传统中国制造是其表象),从根本上抑制了以差异化为本的服务化进程,从而在市场源头上抑制了对创新的需求,也抑制了信息化意义上的现代化进程。政府主导造成了创新的供给与需求的两张皮。

解套的关键在于认清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信息化本质上提供的是降低差异化成本的能力,它使服务的报酬递增,从而产生创新驱动发展的效果。只有在经济全局和产业全局上,推动产业化向服务化转向,把信息化当作这个转向本身,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创新驱动发展的问题。

2、建立与完善我国风险投资体系

一是在中国风险投资体制没有建立之前,将现有的VIE(协议控制)合法化,保证中国创新企业能借助美国风险投资体制获得资本支持,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

二是不断完善高科技中小企业上市制度,降低中小板上市门槛。

三是在有条件的地区支持和鼓励风险投资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对高风险高收益创新企业实行特殊政策,以市场手段分散其创新风险。可考虑先试点建立上市前风险投资(如天使投资)市场以分散第一轮融资风险。

四是引入高科技产业的全产业链管理制度(印度经验),不断完善促进科技孵化器、产业园健康发育的政策,防止以创新为名搞房地产投机。

3、支持鼓励大众创新

1)以信息化和互联网手段为大众创新创造制度条件、平台条件和社会条件。

一是推广海尔经验,在企业中建立全员创新机制(海尔“人人都是CEO”)。

二是鼓励服务支撑企业为开发者免费提供开发平台和开发工具(百度和腾讯),推动草根应用开发创新。

三是广泛为劳动者在家办公创造条件和机会。

四是为农村电子商务提供开放的公共支撑平台,鼓励新农人借助互联网参与应用创新与开发性扶贫。

五是通过以云服务为代表的分享型经济模式创新,提高服务创新水平。

2)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将智慧政府建立与大众创新联系起来,以提供“超越常规的服务”(联合国)。将电子政务、智慧城市建设,与社会、市场上的自我服务机制通过平台对接起来,调动大众创新在服务中的积极作用。

3)改善大众创新的公共条件。

一是进一步重视国家宽带战略,推进电信普遍服务,降低资费,改善大众创新的基础设施条件。

二是推进与深化电信改革,打破垄断,引入竞争,扩大竞争以降低全社会信息化应用与创新的门槛。

鼓励互联网金融创新。

一是加快对内开放支付清算体系,为互联网金融创新创造基础条件。

二是鼓励互联网金融创新,加强对中小企业、农村地区和个人服务,造福草根创新。

三是鼓励金融业与信息业混业经营的创新,通过信息业(如征信业)的发展,提高金融业以信息对称化方式化解金融风险的能力。

预期达到的效果

1)使创新内生化。在产业发展水平,在政府产业政策之外,内在生成对创新的市场化需求和市场化动力。由经济的服务化转型,产生对信息技术应用的广泛需求,有效带动创新支撑产业(如信息产业、"互联网+"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2)通过风险投资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使我国资本市场内生支撑创新的能力。解决国内互联网企业国内上市需求(同时鼓励其境外上市),为驱动其创新发展创造分散风险的制度条件。

3)通过鼓励大众创新实现“大繁荣”。

一是可以为企业家、专业研发人员的创新,提供更广泛的金字塔底的基础,形成大繁荣的最广泛的社会基础。

二是发挥微创新所具有的多样性优势,提高企业服务附加值。

创新驱动发展范文第3篇

一、当前我省创新驱动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科研工作脱离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需要科研人员过于注重理论研究,忙着写论文,不注重对市场技术需求的调研,不愿意走向生产第一线,科研与地方经济建设成两张皮。“一些具有先进性、尖端性和前沿性技术成果缺乏经济性和实用性,成本太高,没有工业生产价值。”科研项目立项搞闭门作业,对市场需求研究不够,以至于一些科技成果没有市场,即使应用于生产实践,也缺乏明显的特色和优势,缺少竞争能力,打不开市场,成不了规模,无实际开发应用价值。有的高校重教学、轻科研,甚至认为搞科技服务就是不务正业、浪费办学资源。有的高校也与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而这些书面协议大多只是搞形式,应付上级检查的作秀凭据,既无实质意义上的校企合作办学,更无合作共享的核心技术和经济共同体。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之间缺乏一个良性互动的机制和“对接”的平台,导致许多科研成果被闲置起来,无法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二)科技资源缺乏有效整合科研机构主要由大学、科研院所和企业研发机构三大部分构成,分属不同部门、区域和企业,长期处于半封闭半竞争状态,自成体系独立运行,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开发相互脱节,研究开发与成果产业化脱节,“难以在前沿领域、关键技术上取得突破,难以带动生产力发生质的飞跃,难以推动经济增长从资源依赖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科技投入层层掌控,立项者各自为政,研究者多头申请,重复立项、低水平立项现象严重。有限的科技资源没有得到优化配置,资源分散、力量分散,难以形成合力发挥整体效益。科研规划与重点项目的整合程度不高,一些重大、前沿科技问题往往出现恶性竞争,集体合作攻关少、单兵散兵作战多。条块分割、各自为政,难以建立有效的大型科研仪器设备共享机制,科技人员、科技团队无法充分共享资源,重复投入、重复建设十分普遍。

(三)产学研科技合作平台建设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利益分配机制不完善,影响合作进程。产学研联合各方对技术价值评价的标准不一样,看法不同,产生利益分配问题,给联合带来困难和障碍。在利益面前,合作各方不想共赢而想独赢,信用缺失问题比较普遍。二是价值取向存在差异。高校注重学术价值和评奖评职称,单纯以获得经费多少、数量、参与人的学术地位高低、所获奖励级别和数量为标准,往往忽略成果的市场价值。科研机构认为研发出技术、做出样品或样机就算成功。企业关注的是科研成果的市场效益或市场前景,要求能够大批量生产才算成功。再次,产学研合作层次比较低。单项、短期、一次性的合作较多,像联合攻关、共建研发中心、共建科技经营实体等较为稳定的合作模式还比较少,特别是能带动整个产业链技术水平提升的战略联盟更少。四是融资不畅通,政策不配套且落实不到位。融资渠道单一,风险投资不发达,在技术创新项目上的融资能力差。笼统性、原则性的政策比较多,缺乏在税收、信贷、利益分配、产权归属、风险承担、纠纷处理等方面系统有效的政策法规体系,制约了产学研合作深层次推进。

二、加强创新驱动机制建设,提高创新能力

(一)建立创新驱动的需求导向机制,对接河南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最为关键的是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解决“两张皮”的问题。既要从经济社会发展中找准科技创新主攻方向,又要把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促进我省经济从资源消耗型增长转向创新驱动型发展,依靠技术进步和创新推动我省经济可持续发展。面向地方经济建设主战场,把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作为创新驱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政府最关心,企业最感兴趣,社会最需要”的问题作为科技工作的重点。地方经济建设的需要就是科技创新工作的内容,地方遇到的技术难题就是攻关的堡垒。要扭转关门搞科研、闭门造车、与地方经济相脱节的被动局面,从自身科技创新能力的实际情况出发,以解决地方经济建设急需的应用技术研究为主,主动与地方经济发展接轨运行,不断增强以创新来驱动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紧密围绕企业的生产技术改造、新产品开发、技术攻关等展开科研工作,为地方经济建设提供科研成果、发明创造、先进工艺、先进技术等科研支持。利用科技创新成果,建设一批有重大影响力的成果转化基地;积极参与区域科技创新规划,承担地方科技攻关项目。

(二)建立领导和协调机制,统筹和整合河南创新驱动工作加强顶层设计,探索建立政府部门的创新驱动协调机构,专司创新驱动的管理和指导,加强创新驱动工作的统筹协调。整合科技资源,做好创新驱动的信息提供、协调组织、管理和评价等工作,促进科技资源优化配置、综合集成和高效利用,进一步加强政府的推动和集成作用。加强产学研之间的信息交流与沟通,提供各种有效的平台,推动产学研合作创新,形成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互动。经常关注、研究、讨论创新驱动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措施。创新驱动不仅是科技部门的事情,还需要各个部门的配合。要突破科技部门的界限,在更高层次上进行整体设计,为创新驱动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政策支持。为了提高政策的科学性、一致性、有效性和可操作性,政府要建立多部门联席会议制度,联合建立创新驱动机制。从财税、金融、政府采购、知识产权保护、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制定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强经济政策和科技政策的相互协调,形成激励创新驱动的政策体系。优化政府财政投入结构,改进科技经费管理办法,提高使用公共科技资源的社会效益,扩大受益面。

(三)完善协同创新机制,合力推动创新河南建设改变“分散、封闭、低效”的现状,探索建立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地方之间“开放、集成、高效”的协同创新新模式,促进创新驱动主体从个体、封闭、分割方式向流动、开放、协同的方式转变;创新要素与资源从孤立、分散的状态向汇聚、融合的方向转变,实现创新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打破创新主体间的体制壁垒,通过利益分配机制、整合机制、评价机制改革,充分释放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方面的活力,营造有利于协同创新的环境氛围,不断激发协同创新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构建协同创新利益分配机制。首先,建立协同创新的风险互担机制。参与各方应在合作前建立风险分担机制,明确目标任务、各方责任与义务,制定考核指标,分层次、分阶段分解风险责任。其次,完善利益分配标准。在衡量风险时应综合考虑各方的投入强度与实际创新贡献,设计合理的利益分配方案。考虑到科研成果的创新性和效益的延迟性,要大胆承认学者的个人贡献。协同创新的成本分担和利益分配问题主要依靠参与各方协商和订立协议解决,但政府和社会服务机构也应积极为各方提供相应的保障服务和政策支持。再次,建立科学的竞争机制,通过各种方式鼓励有序竞争,实行协同创新中的优胜劣汰,建立与利益相呼应、与责任相关联的动力机制。构建协同创新整合机制。整合机制通过合理的分工、有效的沟通协调、适时的约束规范来实现资源整合和效益最大化。打破资源分散、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局面,加强人才队伍、基地平台、项目、经费等资源的协调与共享,增强资源利用的有效性。构建灵活的人才流动机制,打破人才的单位依附和专有,构建弹性的人才管理体制,实行人才的所有权与使用权的适当分离,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与共享。建立以任务为牵引的人员聘用方式,增强对国内外优秀人才的吸引力和凝聚力,造就协同创新的领军人才与团队。推动学校与科研院所、企业之间的人员流动,优化人才队伍结构。构建开放的平台共享机制,整合现有资源,建立开放式的平台共享中心,鼓励共享仪器设备,做到平台利用的效益最大化。成立由多方参与的管理机构,负责重大事务协商与决策,制订科学与技术的总体发展路线,明确各方责权和人员、资源、成果、知识产权等归属,实现开放共享、持续发展。构建协同创新的评价机制。评价机制既是对协同创新进程的检查与督促,也是对协同创新成果的评判。当前的科技创新评价侧重于学术评价,忽视市场经济评价;侧重于制定普遍性的评价标准,忽视多样化的评价方式;侧重于科研的定量化评价,忽视科研的定性化评价。构建协同创新的评价机制,要突破过去以论文、获奖为主的评价机制,实行学术价值、经济效果和社会影响三个方面结合的综合评价体系,在注重学术价值的同时应侧重于经济效果和社会影响,突出科学技术成果与生产实际的结合、原始创新和解决社会重大需求的结合,增强评价的科学性,用评价激发创新活力。

(四)健全人才、知识产权和金融财政制度,支撑创新驱动健全人才管理机制,营造有利于激发创新活力的环境氛围。坚持“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在人才的培养、凝聚、使用、保护方面狠下功夫。注重探索新时期人才培养规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坚持平等待人,真诚地对待人才,尊重人才,鼓励创新型人才自主思考,启发创新型思维。用事业留人,为人才搭好施展才华实现抱负的舞台,让创新型人才有机会建功立业,为事业献身。用待遇留人,制定合理的分配原则,给予相应的报酬,让创新型人才能够安心工作。用感情留人,使创新型人才自觉自愿为中原崛起献智出力。营造想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的良好氛围,切实做到对创新人才政治上关心、事业上支持、生活上照顾、物质上优待,使创新人才觉得生活上幸福、做人上有尊严。完善知识产权制度,保障科技创新。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加强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激发广大科技工作者和全社会的创新积极性。加强企业知识产权创造和运用主体地位,引导企业加大创新要素投入,研发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创新成果,依靠知识产权优势开拓市场、提升竞争能力。促进知识产权转移应用、专利技术产业化、企业商标应用和知识产权综合运用。提高知识产权公共服务能力,发展知识产权服务机构,推进知识产权市场体系建设。制定和完善科学技术进步法及相关法律法规,健全知识产权维权援助机制,依法惩治侵犯知识产权和科技成果的违法犯罪行为,加大对科技创新活动和科技创新成果的法律保护力度,为科技创新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创新财政金融制度,支持科技创新。加大财政科技投入力度,完善财政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构建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政府资金与社会资金、股权融资与债权融资、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有机结合的科技投融资体系。综合运用无偿资助、偿还性资助、创业投资引导、风险补偿、贷款贴息以及后补助等多种方式,引导和带动社会资本参与科技创新。加快推进信用担保和再担保机构建设和发展,建立健全融资担保平台和知识产权抵押登记系统,为科技企业抵押品提供标准、规范、有效的基础服务。统筹协调科技金融资源,搭建科技金融合作平台,围绕科技发展的融资需求,积极创新符合科技企业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增强信贷服务功能。

创新驱动发展范文第4篇

在创新驱动发展格局的建立上,自主创新、结构调整,将是今后五年的首要任务。市政协委员、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萧鸣政表示,创新驱动对北京发展的重要意义在于,它能促使目前的传统经济形式向新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传统产业经济与创新知识经济具有不同的阶段特征。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经历了自然经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知识经济四个阶段。在前三个经济阶段,人对经济的作用与价值贡献更多体现为被动适应与配合,而在知识经济阶段,人力资源的作用体现为促进与引领。进入知识经济阶段后,北京要发展,只有创新,创新才能找到希望和出路。

市政协委员、中星微集团董事局主席邓中翰认为,首都经济要实现高端引领,创新驱动,绿色发展。首先是建设国家创新中心,中关村是重要载体,要搭建中关村自主创新平台机制。其次要提升发展质量,统筹经济发展层次。三是构筑战略发展高地,进行空间战略调整。

市政协委员、京能集团原董事长李凤玲认为,要形成创新驱动格局,就要注重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要破解人才需求结构的矛盾,平衡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与对人才的需求之间的矛盾。北京要更注重与津冀合作,注重与其产业链条的衔接与结合。他强调“十二五”期间,北京要在广泛的区域规划中优化结构,注重地区差异与互补产业,支持资源合理流动。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萧鸣政认为,进入知识经济阶段后,北京要发展,只有创新,创新才能找到希望和出路

萧鸣政认为,实现创新驱动要重视以下工作:一是建立组织保障机制;二是抓好中关村示范区建设,树立榜样与典范,中关村要成为自主创新的标杆和火炬手;三是建好自主创新资源平台,平台是基础;四是把创新成果产业化,从而把创新的能力与价值延伸下去。

多位受访的政协委员和专家都特别强调了创新思维的培养,这对于北京率先形成创新驱动发展格局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

创新驱动发展范文第5篇

笔者:从企业农药生产历史来看,利民化工完全可以说是个业内的“小兄弟”,但仅仅20余年的创业就成长为国内农药杀菌剂业的一支强大新军。请问李总,公司的发展秘笈是什么?

李新生:利民化工主要从事农药杀菌剂的研发与生产经营,主要产品包括代森锰锌、丙森锌、百菌清、霜尿氰原药、乙磷铝、棚百净等。其中,噻虫啉原药及制剂项目获国家火炬计划项目证书,代森锰锌、嘧霉胺、丙森锌、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等荣获江苏科技厅高新技术产品认定证书。

显然,企业如果想获得上述认定资格,必须要有强大的技术作支撑。“十一五”以来,利民化工在企业规模迅速扩张的同时,始终把创新和绿色发展作为原动力。一方面,企业强化自身技术中心建设,建立博士后工作站,与国内著名科研院所开展合作等;另一方面,顺着产业链,紧盯生产线,企业持续开展工艺、工序优化活动。可以说,企业技术改造的步伐一刻都没有停滞。近年来,我们先后完成了数百项技改项目。其中,代森锰锌闭路循环干燥装置、粉体分布料仓等多项技术获得国家专利。

笔者:据了解,随着城市建设和企业自身发展需要,利民化工先后实施了两轮搬迁扩能,而每次搬迁都给公司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契机。其中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李新生:如果企业把搬迁仅仅看成是生产线的异地安置,那实际上就是缺失生命力的简单复制,生产技术和产品档次就难以提升,核心竞争力也难以提高。而利民化工恰是利用搬迁的机会,不论是从工艺技术、装置水平,还是节能环保、综合基础管理,力图在力所能及的条件下,实现全面提档升级。

例如,第一次搬迁过程中,公司通过技改解决了主要产品生产过程中物料输送因暴露而产生的浪费和污染缺陷,实现了密闭生产。同时,集中实施了生产污水净化中水回用、代森锰锌闪蒸喷淋水循环利用、碳酸锰与碳酸锌废渣综合利用等工程。这一系列技改工程,一方面从根本上解决了废水、废渣中的污染源,并每年可回收500吨代森锰锌;另一方面,生产用水全部闭路循环,节约了大量地下水资源,并实现了零排放,由此促进公司循环经济模式的初步建立。

在公司第二次搬迁过程中,主要是利用内外积累起来的技术成果,厚积薄发,重点攻克生产过程的全自动化控制、全封闭、连续化操作,实现生产控制水平现代化。目前,新厂区每个车间都设置了信息化控制手段,从投料到产品包装全部实行自动化操作;同时,设置总控中心,数十个大屏幕可以监测各个重点岗位的运行情况,并能及时显示各种能耗数据。

通过一系列的技术创新,给我们企业带来了综合效益。一是产能翻番,人员减半,劳动生产率大幅提高;二是提高了产品质量,增强了市场竞争力;三是收率大幅提高,单位产品物耗下降,盈利能力上升;四是企业素质抬升,引来更多的跨国公司前来合作。

笔者:我们看到,利民化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走的是内外结合、启动“双翼”的发展模式。能否详细谈一谈公司创新驱动战略中具体发展模式有哪些?

李新生:公司始终坚持通过持续技术创新,推动企业健康发展,保持发展动力十足。这要求我们必须把研发置于突出位置。通过多年来精心打造,目前公司研发机构已晋升为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省级杀菌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省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研发机构先后引入多名博士生、硕士生,形成了较强的研发团队,是实现企业内生增长、创新驱动的重要力量。

同时,公司也重视产学研合作,同国内诸如沈阳化工研究院、湖南化工研究院、东南大学等多家科研院所保持密切合作,加快了最先进科技成果的引进转化。

创新驱动发展范文第6篇

日前,国家创新方法研究会在京召开创新方法专项验收会,由中国科学技术咨询服务中心承担的《国有大型企业技术创新方法推广应用》项目通过了专家组评审验收,得到评审专家的一致认同和好评。

该项目于2010年9月启动,实施中坚持“政府引导、多方参与,试点先行、稳步推进,立足国情、注重实效”的原则,注重发挥科协组织网络优势和广大科技人员群体优势,重点面向企业,大力推进科学思维、科学方法、科学工具的发展。围绕“以创新型企业作为技术创新方法试点,积极推动技术创新方法的培训,特别是推动TRIZ中成熟方法的培训,构建创新型企业文化,培养创新工程师,增强企业创新能力”的目标,通过发动学会、地方科协和企业科协,紧密联系企业,培育了广西南宁五菱桂花车辆有限公司、山西太原重型机械集团、山东莱钢集团、北京精密仪器集团等创新方法推广应用示范企业,培训了一大批能够运用创新方法开展创新活动的企业科技人员,推动企业解决技术难题和研发课题,协助企业开发新产品、取得多项自有知识产权专利,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

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协主席韩启德曾在全国“讲、比”表彰会上指出:“党的十明确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而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关键在于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的企业创新人才队伍,这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基础,是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全面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企业科技人才全面发展的关键举措”。

创新驱动发展范文第7篇

创新始终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也是互联网发展的基因和灵魂。第三届世界互联网大会正是以“创新驱动 造福人类――携手共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为主题,做出了契合时代大势的价值引领,而大会本身也处处展现出互联网领域蓬勃的创新活力。

走在乌镇街头,传统与现代、科技与人文交相辉映,互联网之花在乌镇缤纷绽放。“智慧养老”“5G车联网”“智慧+信用”等创新项目接连落地;免费Wi-Fi全镇覆盖,移动支付畅行无阻,刷卡即可享受“智慧交通”……互联网创新应用如一阵暖风吹过,让千年古镇焕发新生活力。

“互联网之光”博览会上,集中展示了中国互联网发展成就和全球互联网创新成果。无论是代表互联网应用前沿的无人驾驶汽车、人机交互接口、智慧城市大脑,还是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机器人“快递员”、“刷脸”极速支付、手语翻译手套……都为观众生动勾勒出智慧生活的美妙图景。

乌镇之外,互联网创新基因也强力向外辐射。作为大会承办地,浙江获批建设国家信息经济示范区;电子商务、智慧物流、互联网金融等新业态蓬勃发展,网络零售额约占全国的五分之一;创客集聚云栖小镇、梦想小镇,“互联网+”创新创业热情高涨。

网络支付、网络社交、分享经济……大量互联网创新催生的新产品新业态在中国竞相涌现,为经济转型发展塑造了新的引擎。据估算,2016年中国电子商务交易额有望达到约3.5万亿美元,比2014年增长64%。

创新驱动发展范文第8篇

5年来,浙江的经济跃上了新台阶。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全省生产总值由2002年的8004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18640亿元,年均增长14.1%;人均生产总值由16978元增加到37130元,年均增长12.7%。这一切,代表们在听取《政府工作报告》时备受鼓舞,信心满怀。

代表们在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也清醒地看到,我省经济运行中存在着许多深层次的问题,提出了破解发展瓶颈的真知灼见,体现了他们对浙江经济社会发展强烈的责任心和对浙江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准确把握。

提升民营经济,让浙江“金名片”继续闪光

产业集群的“块状经济”是浙江的先发优势,目前已有相当规模,但大部分是同类产品生产企业在空间上的简单集聚,处于价值链低端。

在新的竞争环境下,浙江应如何提升“块状经济”的能级,来构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生产体系?浙江要实行“块状经济”转型升级,政府有哪些创新的措施与之配套?

省人大代表、乐清市市长潘孝政,谈起“块状经济” 转型升级,有许多切身的体会。

他说:“我们政府竭力做好服务引导工作,例如,引进荷兰一家认证公司落户乐清,对低压电气产品进行国际认证,引导企业创自己的品牌,打入国际市场。”

他建议说:“政府应该抓住关键点,钱要花在刀口上,例如,在推进公共创新平台建设上下功夫,搭建区域支柱行业的共性关键技术攻关平台,企业遇到技术难题,政府出钱请专家攻关等。”

电器业是乐清的支柱产业,经过多年发展,已经成为全国生产规模最大、市场占有率最高、产品种类最齐全的工业电气生产基地。乐清市政府耗资8000万元建设企业孵化器,作为培育科技型苗子企业和加快高新产业发展的主渠道,取得了较好效果。

此外,乐清市政府还推动企业建创新平台、建研发中心,目前正泰、德力西集团都有了国家级研发中心。

领先全国的民营经济是我省一张“金名片”。但民营企业同样也面临国际资本和跨国公司快速进军国内市场、兄弟省市民营经济快速发展的双重挑战。民营企业如何通过创新驱动实现新飞跃?

温州市中小企业促进会会长周德文代表在谈到民营企业创新话题时说:“我亲耳听到一位曾在创新中遭到失败的民营企业家却发出这样的声音――不创新是等死,创新是找死,我宁愿等死不找死。企业家对创新是又爱又怕,企业要做大必须创新这个趋势看得很清楚,但又有恐惧感,一旦创新失败,企业马上倒掉。”

民营企业为了生存和发展必须创新,这是共识,但在具体操作中却又如此惧怕创新。究竟是什么原因阻碍了我省民营企业的创新?

除了风险大,民营企业还普遍感到缺乏创新人才,毕竟相当多民营企业是家族企业,企业治理结构对外来人才有排他性。

民营企业从家族企业起步,有凝聚力,但规模做大后,融资问题、产权纠纷问题以及管理问题日益突出、难以解决。“以融资为例,贷款是一个途径,但银行贷款像一把雨伞,天晴时借给你,而在下雨天却收回了。对许多温州家族企业、民营企业来说,融资要靠亲朋好友拆借来解决。”周德文代表说。

民企创新面临诸多困境,企业上市无疑是一条破解途径。

“上市可以增加企业创新动力,增强创新实力。”作为一家上市公司老总,浙江海越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吕小奎代表解释,增强实力,是指企业上市以后可以尽快融资,“有钱搞科研”;增加动力是指,上市公司面对的是广大股民,如果不创新,就没有发展,没有股民,没有市场,最终会走向倒闭。“几万双股民的眼睛,帮你盯着资产,希望你搞研发、搞创新,比你企业内部几双眼睛盯着效果肯定要好。”

潘孝政代表接过话题说,世界500强企业没有一家不是上市公司,民营企业依靠自身积累,只能像蜗牛爬一样,上市不仅融得资金,更可以促使企业产权明晰,管理规范,使家族企业变成公众公司。“连公司老总的个人喜好、身体健康状况,公众都关注着,公司还敢弄虚作假?”

他以乐清的华仪集团公司为例说明这个问题,该公司上市后,管理更加规范,经营业绩大幅提升,2007年上缴利税就增加了5000多万元。

集聚创新要素,培育新经济增长点

服务业是现代产业中最具成长力的产业。近年来,创意经济、网络经济、总部经济等新型经济业态在我省一些中心城市出现,成为我省发展现代服务业新的领域,无疑也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把发展服务业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发展金融、物流、软件、创意、会展、咨询等生产业。代表们对此提出了诸多好建议。

“目前我们重点扶持软件、动漫、信息等行业,这些新兴产业介于二、三产业之间,我们称为‘2.5产业’,契合了鄞州区靠近宁波市中心,能发挥同城效应的区位优势。”鄞州区区长薛维海代表说,我们就是以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利用周边6所高等院校和浙江大学软件园这一软件产业聚集度高、发展成熟的软件产业基地,制定具体的产业优惠政策,吸引投资者、企业进入。

创意产业作为一种科技与文化相结合的产业,资源消耗少、创新能力强、利润空间大、产业链较长,已经成为世界许多城市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动力。

薛维海代表建议说,各地政府在发展“2.5产业”时要注意产业链的完整性,努力实现开发、制作、销售一条龙,边制作、边研发,减少企业运行成本。

总部经济是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对企业来说,实施总部、研发总部与生产基地的空间分离,客观上是利用区域比较优势,寻求经营成本最小化的必然结果。目前,许多浙江人在外地创业发展势头良好,如何利用这个优势培育浙江新的经济增长点?潘孝政代表建议,有条件的县市可以设立总部经济园,邀请在外创业的浙商将总部迁到家乡,发展总部经济,提升区域经济质量。

开发区作为地区科技和经济发展龙头,通过产业集聚效应,对带动地区经济发展起到了日益重要的作用。同时,开发区的综合实力,已经成为城市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我省现有各类国家级和省级开发区116个,但开发区普遍规模小,总体实力不强。

以前产业带通常围绕主干交通道设立,开发区规模偏小,如今土地资源越来越紧缺。瑞安市市长蒋珍明代表在开发区产业布局的宏观层面谈了他的看法:“必须采取海滩围垦,建立沿海快速通道等措施,加快台温沿海产业带建设。这些新平整的土地可以建设成为形成规模的开发区。同时,要设置企业进入门槛,搬进成长性好的优质企业,在产业带中改造提升。”

1月17日,台州代表团分组审议省政府工作报告时,金全才代表提出,台州3年内能完成25万亩滩涂围垦,建议省政府与中石油协商,正式确定大石化项目落户台州,促进温台产业带建设。

当前,政府对开发区发展业绩的评价考核,采用的是开发面积、建设资金投入、招商数量、经济产出,以及发展速度、增长幅度等指标,并不足以全面真实地反映出开发区建设实际的质量和效益。为引导开发区真正发挥集聚创新要素的载体作用,建设一批产业创新基地,“还要加强与发展质量、综合效益以及增长潜力相关的指标考核,如高新技术企业数、企业拥有专利和名牌数、土地投资密度、土地产出率、基础设施投入产出比、开发负债率、区内外企业配套率、技术转移和吸收率等。”蒋珍明代表建议。

创新指向“深水区”,再创体制机制优势

人才是我省今后发展的关键所在。近几年来,我省大力实施人才强省战略,人才队伍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但与沿海其他发达省市相比,与建设创新型省份的要求相比,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例如,高层次创新人才紧缺,高级技术职称人员只占人才总量的3.9%。

省长吕祖善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谈到全面加强自主创新、培养创新人才时指出:“改革人才评价、职称评定和岗位聘用制度,推行和完善技术要素参与收益分配政策……”报告的字里行间无疑透露出通过机制创新培养人才的信号。

衢州的巨化集团公司副总经理汤月明代表谈起人才问题时,可谓感慨万千:“以前我们企业浙大毕业生较多,现在就很少了,此外,优秀人才也很难留住,在衢州不少企业也有这种现象。”

汤月明代表并不讳言,作为有50多年历史的国有企业,巨化集团公司的确也存在分配制度相对平均的做法。但为稳定人才队伍,巨化集团公司也在设计一些新机制。例如,创设了员工职业生涯设计规划,设置专业系列岗位,以前干得好的人,从事行政岗位,但行政岗位毕竟有限,现在工作出色的员工也可以通过担任主任会计师、主任营销师等,给予相应待遇。

“借鉴外企等用人机制中好的因素,对国有企业创新人才工作机制进行改革,这是必然的。”汤月明代表说。

对解决人才不足问题,许多人大代表就如何抓好以高层次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为重点的人才队伍建设发表了意见。

周德文代表说,围绕我省优先发展的重点产业,要形成一定的机制引进我省急需的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和人才团队。他建议引才机制需要包括以下内容:征集引才需求,根据我省重点产业发展目录,由相关部门向省内重点企业和创业创新载体征求引才需求,编制引才目录;与对接,向省外浙江省年度重点引才目录,符合引才目录的海内外人才与省内相关企业和创业创新载体对接;申报与推荐,相关企业、创业创新载体负责申报人才资助计划,其中省(部)属企业直接向省科技厅申报;评审与审定,由科技、企业管理、财务投资等方面资深专家组成的专家组,对引进的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和研发专家的管理能力、研发水平进行评价。

“应设立浙江省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引进计划专项资金,列入省级预算。引进人才的依托单位应根据实际需要,投入一定的资金,以改善引进人才的工作和生活条件。”浙江菲达环境工程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姚宇平代表补充说。

代表们认为,当前,政府科技投入体制仍有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例如,政府科技投入还倾向于将资金大部分投入到高等院校和政府所属的科研院所,企业得到的资金很少。“企业是创新主体,主体得到的创新资金应该增加。”在接受采访时,周德文代表建议。

姚宇平代表对此也很有感受,他所在的菲达公司承担的一项大气污染治理项目列入863计划后,政府投入1/5的研发资金,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政府对创新项目的扶助力度还应加大”。

此外,有关部门、各地方在创新活动中彼此分割、政出多门、各行其是、相互脱节,科研活动分散重复的现象仍较为严重,显然,优化科技资源配置,也需要在实践中继续深化科研体制改革。

中科院嘉兴中心微系统所分中心主任刘海涛代表指出,科研项目重复投入,虽然也会形成竞争机制,但不可避免地造成浪费,这就提出了国家不同创新体系如何互补的问题。嘉兴科技城模式有一定借鉴性,嘉兴市政府将中科院、科技部在嘉兴的分部整合起来,统筹选题、攻关,这样就避免了重复研究。

相关链接:全面小康六大行动计划

吕祖善省长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为全面建设惠及全省人民的小康社会,政府必须把主要着力点放在改善发展环境和增进民生福祉上。今后五年,要充分运用和优化配置公共资源,研究采取有力举措,部署实施“全面小康六大行动计划”。

实施自主创新能力提升行动计划

完善鼓励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的体制机制,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标准化战略和品牌战略,培养和引进一批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创新人才,突破一批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技术,推广应用一批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高新技术,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型企业,明显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使全省科技综合实力、区域创新能力位居全国前列,为率先建成创新型省份打下坚实基础。

实施重大项目建设行动计划

推进千亿基础网络、千亿惠民安康、千亿产业提升工程建设,重点构建比较健全的区域能源支撑、综合交通运输、水资源保障、信息传输和抗灾减灾网络,加快形成结构优化、功能完善的现代基础设施体系;组织实施一批促进民生改善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大项目,加快形成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的公共服务设施体系;组织实施一批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大项目,加快形成技术先进、特色鲜明的产业竞争新优势。

实施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行动计划

建立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全社会共同推进的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工作格局,全面实施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和节水节材工作,初步建立科学合理的能源资源利用体系,基本解决突出的环境污染问题,确保完成节能减排任务,使全省能源资源利用效率、环境保护能力和生态环境质量继续居全国领先水平。

实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行动计划

完善公共财政制度,创新公共服务体制和方式,健全多层次、全覆盖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城乡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等事业均衡发展,加快城市公共交通、供水供电、通信网络、污水垃圾处理等设施向农村延伸,努力缩小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之间的基本公共服务差距,使全省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加快形成惠及全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实施低收入群众增收行动计划

完善面向城乡困难群众的社会救助制度和就业援助制度,深入开展低收入农户生产经营帮扶、下山异地脱贫和转移就业服务,健全最低工资标准和农村扶贫标准调整机制,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加大欠发达地区扶持力度,力争基本消除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乡镇,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形成低收入群众收入增长的长效机制。

创新驱动发展范文第9篇

只有创新驱动才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避免落入“中等收入陷阱”,关键在于实现创新驱动发展,促进经济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向质量效益型集约增长转变。改变过多依靠资源要素投入的增长方式,加快形成新的内生增长动力,核心是使高素质人力资本得到充分利用、科技创新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一些国家之所以落入“中等收入陷阱”,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资源和外来技术过于依赖,经济发展长期建立在低水平规模扩张上,以自主创新为主的内生动力不强。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所处的历史方位和国际背景都发生了深刻变化。经济全球化推动下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世界产业分工和竞争格局深度调整。我国转型发展与这一时代潮流不期而遇,能否乘势而上、推动发展迈上更高台阶,关键在于能否实现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双轮驱动,把发展动力及时切换到创新引擎上来。

我国转型发展虽然面临巨大挑战,但已具备较好基础和独特优势。从国际上看,全球经济增长缓慢复苏的特征将保持较长时间,美欧等主要发达经济体处于金融危机后的深度结构调整期,期望通过创新启动新一轮经济增长,进而重塑国际竞争秩序。从国内看,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不断推进,为动力转换提供了巨大潜力和空间,我们完全有条件保持较长时期的中高速增长,把经济下行、结构调整压力转化为发展动力。从动力转换的科技创新基础看,我国有比较明显的优势。总体上看,我国已经成为具有重要影响的科技大国,研发投入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研发人数达到360万人年,位居世界第一;、申请专利等数量居于世界前列;创新基础设施日益完善。新形势下,我们必须以更大力度推进重点领域改革,努力破除束缚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充分释放创新潜力,有效激发创新活力,不断提高创新能力,加快实现发展动力转换。

只有准确把握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重点才能从跟跑到领跑

第一,围绕培育新增长点聚焦创新重点。目前,人类正处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特别是智能社会演进的重要关头,科技和产业正处在深刻变革中。新增长点也是国际竞争的战略制高点,主要集中在科技创新的新突破及其迅速转化成的新业态上。新一代移动互联网产业、服务机器人产业、个性化智能制造业、生物医疗及医药产业、数据产业、空间科技产业、高端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等新的产业形态,将迅速成长为引领世界经济的新增长极。这些新产业的共同特点是,以创新为基础,知识人才密集,高端制造与现代服务业相融合,创新与创业一体化。在这些领域,我国科研基础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不是太大,面临弯道超车、后来居上和迎头赶上的难得机遇。

第二,突破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技术瓶颈。创新驱动发展的重点是推动现有支柱产业技术升级,应紧紧围绕破解传统产业升级存在的核心元器件和重大装备工艺主要依赖进口、制造业“缺芯少魂”等重大制约,加快突破基本工艺、技术装备、关键基础部件、基本材料等产业升级关键共性技术,推动制造业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攀升。特别是围绕能源、冶金、石化等主导产业,加快构建清洁生产、提质增效的技术支撑体系。依靠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创新突破及转化应用,带动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壮大。围绕农业结构调整和竞争力提升,突破种业、农业全产业链升级的技术制约,创新农业技术转化和服务体系,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第三,为生态文明建设、民生改善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使命是为协同推进“五位一体”建设提供科技支撑。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应坚持源头严防,为生产方式清洁化、绿色化提供系统的技术解决方案。围绕大气、水污染治理等重大环境难题加大科技攻关力度,为实现蓝天净水目标提供技术保障。围绕食品安全、医疗卫生、公共安全、教育等领域的重大问题进行系统部署,促进问题解决和民生改善。

第四,夯实科技创新基础,努力形成更多领跑优势。创新驱动发展必须建立在持续增强的科技创新实力和能力基础上。一个国家创新实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标志是从基础性研究到形成市场竞争力的效率,是与价值链有机联系、紧凑衔接的高效创新链。应瞄准世界科技革命前沿,加强对基础研究和战略高技术研究的投入,努力在重大学科交叉、集成创新、跨界融合等方面实现更大突破,力争实现从跟跑向并行乃至领跑转变。

只有全面深化改革才能实现创新驱动发展

应当看到,让创新成为驱动发展新引擎,必须以解决动力转换的关键问题为导向,着力突破以下瓶颈制约。一是自主创新能力不足、高端人才缺乏。我国科技人员总量虽居世界第一,但就业人口中研发人员比重明显低于发达国家,特别是人才结构与欧美等创新强国差距巨大。从全球顶尖科学家分布看,美国以52.9%的比例占有绝对优势,英、德随后占据近15%的份额,我国仅占4.7%。二是技术创新主体能力不强。企业尚未成为研发投入主体、技术创新主体和人才集聚主体,总体上还不能发挥动力转换主力军作用。三是创新成果转化不畅。以人才为本的技术、资本、企业有机融合的创新生态系统尚未形成,产学研结合、协同创新携手转化的机制尚不健全。四是创新和产业化环境不优。宏观管理体制不顺,有利于创新驱动发展的管理方式尚未形成。科技管理中重物轻人的倾向没有根本改变,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支撑依然不足。

第一,让创新成为驱动发展新引擎,核心是形成创新驱动的体制机制。要全面深化改革,破除制约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体制机制弊端,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推动动力转换和发展转型。建立科技与经济有机结合的宏观管理体制。以提高创新治理能力为重点,改革科技宏观管理,使之与宏观经济管理有机结合、良性互动,加快建立科技与经济结合、着重环境营造、有利力量集成、统筹高效的国家创新治理体系。适应经济发展动力转换要求,进一步强化国家创新体系的开放性,强化创新主体的联系和互动,强化产业、金融、贸易、科技等政策工具围绕创新驱动这一核心目标的协同,减少相互掣肘和彼此脱节,形成有机衔接的政策体系。

第二,改革科技管理体制,激发科研机构和科技人员创新活力。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最大限度地调动各类人才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在深化科技计划体系改革基础上,改革经费拨付方式,加快从竞争性项目支持为主向科研基地预算稳定支持为主转变,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影响的顶尖科研机构。形成以国家重点科研基地为骨干、企业为技术创新主体、探索性研究为生力军、竞争协同机制为纽带的科研开发体系。完善符合创新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财政资金与社会资本交融支持、稳定投入与竞争支持互补、绩效挂钩的科技投入和政策体系。健全上下游通畅、产学研金结合的创新和转化体系,完善科技成果评价奖励等创新导向机制,完善创新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机制。借科技成果转化法修改机会,在职务成果所有权、支配权、收益权等方面加大对创新团队和个人的倾斜。

第三,把强化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作为企业改革的重点。把建设技术创新体系、激发内在创新动力作为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内容,强化其研发投入主体、创新人才集聚主体、引领产学研协同创新主体三大功能,围绕商业模式、管理方法、品牌、营销创新,重构企业发展战略、组织、文化、人才体系,提升核心竞争力。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最大限度地释放微观主体活力,形成中小企业灵活发展、大型企业优势突出的格局,提高上下游企业创新协作水平,形成产业转型升级合力,增强产业国际竞争力。

创新驱动发展范文第10篇

新兴产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风向标

新兴产业是随着新的科学发现和生产技术的发明、应用而出现的一些部门和行业,最初属于一种知识形态,在发展过程中逐步产业化,最后成为一种产业。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前沿科技突破和长远发展需求为基础,代表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方向,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战略性意义和全局引领作用,技术知识密集、成长潜力巨大、物质资源消耗更少、综合经济效益更好的产业。

新兴产业反映世界科技革命的新趋势,昭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新方向。它之所以能够成为“风向标”或“领头羊”,不仅在于它本身具有更高的经济效益,关键在于它能够在发展中逐步形成和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从而推动产业结构进而带动整个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体现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综合竞争优势。因此,一个国家或地区要增强竞争优势,必须拥有处于时代领先地位的新兴产业。

科学发展辉煌路,新兴产业迈大步。十年前,江苏新兴产业寥若晨星,十年后的今天,江苏新兴产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单一到多元,蓬勃发展,已经初具体系雏形。2011年,江苏新兴产业实现销售收入达2.61万亿元,同比增长26.4%,占规模以上工业销售收入的24.4%,部分产业在一些关键领域取得了突破,有的产业技术水平在全国乃至全球处于领先地位。可以相信,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和新医药、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和软件、物联网和云计算、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智能电网和海洋工程装备等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在不远的将来一定能成为江苏经济转型升级的动力源和新的增长极。

科技创新:新兴产业发育成长的内生力

新兴产业潜力大、附加值高、爆发力强、前景广阔,但是,与任何新生事物一样,它的成长也需要一个发育和培育过程。新兴产业唯其“新”,因此一开始没有显性的市场需求,没有成熟的上游产业链,没有定型的设备、技术、产品和服务,没有国内外现成的技术参照系,因而完全要靠一系列的创新,才能内生驱动其发育和成长。

当下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是对传统增长方式的扬弃。一个时期之中,我们追求增长的主要做法是:资本靠招商、技术靠引进、产业靠转移、生产靠加工,消耗自己的资源、能源、土地还加上劳动力,污染自己的环境并破坏生态平衡,然后把价廉物美的产品大量出口……。在此过程中,我国当然也较好地解决了就业、增加了税收,特别是扩大了外贸、换取了外汇、盘大了GDP,同时也学习并掌握了一些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增强了国家综合实力。但是,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相当突出,这种情况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

因此,要坚持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基础的科技创新为主要驱动力,以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和新产品为着力点,坚决地从以往过于依赖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发展以新兴产业为主要标志的创新型经济,把科学、技术、知识转化为产品和服务,既推动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又加速传统产业脱胎换骨。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今后发展经济不再需要消耗资源、投入资本,而是通过创新来带动要素和资本的投入并大幅度提高效率效益,体现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要求,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自主创新:新兴产业疾步奋进的阳关道

江苏对“创新驱动”认识得比较早,行动也比较快。最近几年,江苏坚持把创新驱动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战略,全面贯彻“六个注重”,全力实施“八项工程”,切实制定和实施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努力构筑江苏发展的长远优势。2011年,江苏全社会研发投入超过1000亿元,达到1070亿元,占地区GDP的比重提高到2.2%,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到55.2%,发明专利授权量超过1万件,达到11043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3.8万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35.3%,区域创新能力连续3年位居全国第一。按照新兴产业产值年均增长30%以上来测算,到2015年,江苏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分别要达到10%和18%;到2020年,这一比重将分别达到18%和25%。

然而,江苏新兴产业发展仍然面临着一些内外部的制约因素,如:有些企业仍处于产业链的低端,“高端产业、低端环节”比较明显,国际市场占有率较低,真正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企业还不多;产学研合作中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有些关键技术和设备仍要依赖进口,部分国产化设备的质量、性能及技术水平与国外同类产品相比尚有差距,不少企业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区域发展不平衡令人纠结:2011年,在全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总量中,苏南5市占66.4%,苏中3市占21.9%,苏北5市只占11.7%。

科技是人类智慧的伟大结晶,创新是文明进步的不竭动力。江苏驱动新兴产业跨越发展,要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须高度重视以下两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