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创新课程教学

创新课程教学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新课程创新教学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这是一句饱含对历史深沉的审视,对现实冷静的洞察,对未来辩证的思索的至理名言。民族创新精神的培养,创新潜能的开发,基础在教育,关键在教育。所以有人说,创新就是教育的终极存在的价值所在,就是教育的真谛所在,要义所在。在新课程改革的形势下,做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应如何把创新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去呢?我在教学中感悟到了以下几点策略:

一、营造自由与安全的教学环境。

心理学研究和实践证明,一个自由、安全的环境可以使人的智慧最充分的发挥。因此,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压抑学生创造性的教学环境,采取民主态度,支持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鼓励学生积极探索,为创造性人才成长创造良好的气候和土壤。这里特别要重视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只有在这种关系中,学生才会感到心理的安全与自由,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地观察思考,学生群体才会有群情激动、跃跃欲试的热烈气氛,创造欲望和行为才能得到激浩。

二、提供主动探究与独立学习的最在时空。

目前的课堂教学普遍存在教师"一言堂"、"满堂问"、"满堂灌"的现象,这种课堂表面看来热闹非凡,但实际上绝大多数学生没有机会参与教学,只是少数学生能够呼应教师的教学。这种教学状况是绝对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的,因为学生的创新能力并不是教师教出来的,而是通过学生自己不断地探究、体验而形成的。因此必须从根本上改变目前的课堂教学现状,最大限度地把时间与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在主动探究、独立学习中逐渐地形成创新能力。例如:在教学"梯形面积的计算"时,启发学生自己根据学过的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让学生自己动手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已学过的图形,或把一个梯形剪拼成一个已学过的图形,从而推导出计算梯形面积的方法。学生用了10分钟左右的时间,或小组讨论、或独立思考,得出了以下三种情况。

(1)倍积变形,如下图所示。



(2)等积变形,如下图所示。

全文阅读

新课程改革创新教学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的区别与联系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的联系

在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综合实践活动与各学科领域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二者既有相对独立性,又存在紧密联系。具体说来,综合实践活动与各学科领域存在以下联系:第一,学科领域的知识可以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延伸、综合、重组与提升;第二,综合实践活动中所发现的问题、所获得的知识技能可以在各学科领域的教学中拓展和加深;第三,在某些情况下,综合实践活动也可和某些学科教学打通进行。①也就是说,综合实践活动中所需知识以学科课程为基础,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要综合运用在学科课程中掌握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而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自主获得的知识以及问题解决的基本能力又促进学科课程的学习,有助于知识的整合。综合实践活动的课题可以在学科课程中产生,学科课程的知识又可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得到延伸和扩展。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的区别

1.综合实践活动课是一种综合课程,学科课程则以分科课程为主。综合实践活动不是对学科知识的综合,而是对学生生活领域和生活经验的综合。分科课程以学科知识为逻辑前提设置课程,每门学科课程都是该门学科知识发展的缩影,以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等“知识结构”来组织课程内容。

2.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有开放性,学科课程则相对封闭固定。作为一种基本的课程形态,综合实践活动强调超越教材、课堂和学校局限,在活动时空上向自然环境、学生的生活领域和社会活动领域延伸,密切学生与自然、社会、生活的联系。学科课程主要由专家统一开发出来的,课程内容相对固定,一定时期要完成的教学任务也是相对固定的。

3.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实践取向的,学科课程是认知取向的。作为一种崭新的形态,综合实践活动尤其注重学生多样化的实践性学习方式,从而改变以知识授受为基本方式、以知识结果获得为直接目的的单一学习活动。实践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本质属性。学科课程的直接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系统的书本知识,促进认知发展,离开了间接经验或理论知识的习得,学科课程就不复存在。

4.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是以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为线索组织的,学科课程的内容则是以知识的逻辑顺序来组织的。综合实践活动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从活动选题、计划拟订,到每一个具体环节的开展,无不以学生的需要和兴趣为出发点,给学生创造充分展示个性和发挥创造性的空间。学科课程尽管也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但它更多遵从了各门学科本身发展的轨迹,而不是学生的兴趣,更多地关注学生共性的东西,而不是为了促进个性的发展。

全文阅读

教学课程创新教育

教育部制定《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小学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发展。独立思考是创新的萌芽和基础,培养学生形成独立思考的精神和习惯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一条重要途径。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我们有义务创造一个充满活力的课堂,让学生在一个轻松愉快的情境中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获得数学思想和方法。

一、培养创新意识,激发创造欲望

创新意识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索的心理取向,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好奇心”,我们作为教师,要全力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一首诗中提出“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这疑问可激起学生思维的涟漪。例如,在讲长方形

面积计算时,我先教学生用小的面积去量的方法,再教数方格法,接着我向学生提出问题,要知道一湖面的面积还能用这两种方法去量吗?霎时间,课堂上议论纷纷,各说其法,我顺势引导,从而自然过渡到面积计算的学习。又如我在教学分数写法时,让学生先写,使学生发现不知道如何写及写的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再教正确书写方法,这样使学生产生一种好奇心,激起他们的学习欲望,结果学生对写分数的顺序记忆深刻。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巧妙地设计有趣的活动,使学生产生迫不及待地要求获取新知的情感,激发起学生积极思维的动机,如我在讲《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我编了一个生动有趣的猴王分饼的故事;讲《三角形的认识》中说明两边之和必须大于第三边时,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围一个三角形要几根小棒?再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演示两根长度之和小于第三根的情况,接着演示两根之和等于第三边的情况,最后让学生归纳总结;又如在教学“倍数”时,快要下课了,我并没有按部就班地给学生布置作业,而是面对全班,做了个“动脑筋离课堂”的游戏,游戏规则是:老师出示一张卡片,如果你的学号是卡片上的数的倍数,你就可以走开,走的时候,必须先走到台前大声说一句话,再走出教室,可以说“几是几的倍数或几能被几整除,其中的任意一句”,教师先出示卡片2,同学纷纷上台,用不同方式正确地说出了一句话,高兴地走出教室,接着教师又出示卡片0.5,有几名同学

立即站起来,走了一半路又回到原位,老师问:“为什么都不走了?”学生结合整除说明了理由,接下来老师出示卡片是3、5,学号是3、5的倍数的同学走出了教室(其实他们都没走开,在门窗外看着),最后剩下学号是1、7、11、13、17、19、23、29、31、37的学生,这时教师不再出示卡片而是问:“你们怎么不走呢?要老师出哪个数你们才能走呢?”学生积极思考后,异口同声地说“1”,教师出示一个大大的卡片“1”,使这些学生在下课铃声中欢快地离开了教室。

二、培养创新精神,实践创造能力

创新精神是指敏锐地把握机会,敢于付之探索行为的精神状态,有这样一则小故事,一个养鱼缸中,中间用玻璃隔开着,分别养着小梭子鱼和一条大鱼,大鱼看到对面的小梭子鱼一次又一次地扑过去想捕小梭鱼为食,但被中间的玻璃挡住,在大鱼饿得慌时,饲养员把中间的玻璃拿开,可这条大鱼再也没有勇气去捕小梭鱼,最后被饿死了。从这里我们得到一个启示:学生的创新精神何等的重要。

全文阅读

更新数学课程理念 创新课堂教学策略

摘要: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数学课程的核心指导思想,是学生学习、教师教学、教学评价以及课堂教学技术与教学手段改革认识的基本准则。基本理念指导教师建立起初中数学教育教学的新的课程观、教学观和学习观。本文以初中数学新课改理念为切入点,对初中数学教学与新课程理念相适应的新策略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初中数学;教学策略

新课程改革给初中数学教学既带来了机遇,也来带了挑战。新的数学课程标准的提出,推动了数学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同时也要求教师与时俱进,顺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改进传统教学模式,从而形成新的教育教学行为,有效组织好学生学好数学,切实有效地将新课程的精神实质贯彻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遵循学生的心理进行教育上的创新,不仅关注学生知识的获取,更要关注学生的技能与能力,关注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与能力的培养,从而使学生了解数学并提高学习效率。

一、树立新课程理念

新课程下的教学基本理念是初中数学的教学中对学生学习、教师教学、教学评价、教学方法等改革的准则,也是数学教学的指导核心。它可以使人们建立起数学教学的新课程观、信息科技观、教学评价观、学习观和教学观。

(一)教学课程观

对于初中数学的内容,过分强调了数学的科学性和逻辑性,忽视了数学的教育目标。在教学中注重数学的逻辑严谨,从而使学习内容看起来难,导致学生对数学产生了畏惧的心理。曾经有人对数学的学习状况进行了调查,发现大多数的学生都感觉数学较难,学不懂,并且数学的公式和概念较多、应用题和几何题都太难等。针对学生的建议,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并符合新课程的教学内容,还要体现义务教育和数学的普及性、发展性、语言性、创造性等。要从实际的生活中进行问题的引入,强调数学的实践性和探究性。

(二)新理念下的学习观和教学观

全文阅读

财经课程教学创新设计

【摘 要】本文以财经课程的一个课题为例,尝试探讨教育创新改革。教育创新,是每个教师必须探讨的一个课题,教师应积极进行教学创新改革,及时反思教学过程中的成败和得失,提高课堂效率。

【关键词】教育创新 设计 反思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7-0188-02

在教学中,课堂应该是灵动的,即学生必须动起来,在动中学习,在学习中发展。教师要努力营造好学生课堂学习的小环境,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在民主、和谐、轻松的氛围中启迪思维。为此,我在教学中不断探索、不断创新,务求在教学时尽量呈现学生感兴趣的学习内容,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思维始终处于积极状态,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实现教学的目标。下面,以一个课题——“第五套人民币的真假辨别”为例,探讨教学创新改革。

〖教学内容〗

介绍第五套人民币的真假辨别方法,使学生初步了解人民币的有关知识,初步掌握人民币真假辨别的方法,对学生进行爱护和保护人民币的教育。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人民币真假纸币的鉴别方法。

全文阅读

新课程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创新

摘 要:民族创新精神的培养,创新潜能的开发,基础在教育,关键在教育。所以有人说,创新就是教育的终极存在的价值所在,就是教育的真谛所在,要义所在。在新课程改革的形势下,做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应如何把创新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去呢?我在教学中感悟到了以下几点策略。

关键词:新课程;数学课堂;教学方法;创新

一、营造自由与安全的教学环境。

心理学研究和实践证明,一个自由、安全的环境可以使人的智慧最充分的发挥。因此,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压抑学生创造性的教学环境,采取民主态度,支持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鼓励学生积极探索,为创造性人才成长创造良好的气候和土壤。这里特别要重视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只有在这种关系中,学生才会感到心理的安全与自由,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地观察思考,学生群体才会有群情激动、跃跃欲试的热烈气氛,创造欲望和行为才能得到激浩。

二、提供主动探究与独立学习的最在时空。

目前的课堂教学普遍存在教师"一言堂"、"满堂问"、"满堂灌"的现象,这种课堂表面看来热闹非凡,但实际上绝大多数学生没有机会参与教学,只是少数学生能够呼应教师的教学。这种教学状况是绝对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的,因为学生的创新能力并不是教师教出来的,而是通过学生自己不断地探究、体验而形成的。因此必须从根本上改变目前的课堂教学现状,最大限度地把时间与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在主动探究、独立学习中逐渐地形成创新能力。例如:在教学"梯形面积的计算"时,启发学生自己根据学过的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让学生自己动手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已学过的图形,或把一个梯形剪拼成一个已学过的图形,从而推导出计算梯形面积的方法。学生用了10分钟左右的时间,或小组讨论、或独立思考。

孩子们经过动手拼剪图形后,得到了有益的启发,很快便自主地总结出了计算梯形面积的多种方法。这时,老师把学生的拼剪结果展示在黑板上,给孩子的就不只是知识的总结和传递,更是孩子智慧的闪光、创新的萌芽。

三、创设创新性的问题情境。

全文阅读

适应新课程教育改革,创新化学教学

【摘 要】国家的发展离不开教育,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改革,教育改革促进新课程的改革,新课程的改革促使教师观念的更新、能力的提高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化学教师也应通过各种途径来创新化学教学。

【关键词】新课程;教育改革;新课程改革;创新;化学教学

我们正在进入一个急剧变化的时代,世界各国都把教育革新作为适应变化和应对挑战的根本措施。为了进一步加强本国的综合国力、提高在世界政治经济舞台上的竞争力,我国正积极推行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运动,以新的理念关照课程与教学,重建学校课程。作为一名教师,担负着培育一代新人的重任,他要以自己的智慧去启迪学生的智慧,要用自己的人格去涵养学生的人格:他天天都要“输出”,因此他不能不“输入”,他天天都要“放电”,所以,他不能不随时“充电”。需要以学校为基本阵地不断学习、研究、进修和创新,以适应新课程教育改革。在新课程改革与实施中,每一个教师都必将面临考验,化学教师也不例外。为了能更好地适应新课程改革,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我们教师应做到以下三点:

一、要更新观念

新课改要求教师具有新的学生观、教学观、教学活动观和评价观,新课改要求教师具有新的学生观,要把学生看作知识的建构者。学习是经验的重新组织和重新理解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是自主的学习者,通过自主的知识建构活动,学生的创造力、潜能、天赋等得以发挥,性情得以陶冶,个性得到发展。教师具有新的教材观:要把教材看作引导学生认知发展、生活学习、人格建构的一种范例与中介。新课改要求教师具有新的课堂观,课堂是师生开展多种活动从而建构知识、探究真理、发展能力、加强沟通、陶冶情操的地方。新课改要求教师具有新的教学活动观,传统知识只是教学的一个很小的目标,教学更是知识的自主建构过程,同时也是师生对话、交流、合作的过程。新课改要求教师具有新的评价观,应把它看作促进师生发展的一个途径。我们教师应按新课改的要求去组织教学和管理学生,不断更新自己的观念,以符合新课改的要求。

二、要更新知识和提高能力

新课改要求教学活动要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现代信息技术的新发展,要求开发校本课程,要求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所以,在新课改面前,教师原有的知识显得陈旧和片面了,能力也相当不足。在整个教育教学活动中,学生应该是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组织与引导学生的活动上,教师应有所为有所不为。这一种能力,需要教师去把握。在新课改背景下,新问题是层出不穷的,怎么办呢?自然找不到现成的答案,唯一的办法就是去研究。然而我们教师还不习惯搞教育研究,还缺乏教育研究能力。因此,研究能力的养成与提高是教师自我更新的一个重要内容。

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应当抛弃陈旧的知识,不断吸纳当代社会生活与科学技术新知识,做一个不断钻研与学习的人。在不断钻研与学习、教学和校本研究中提升自己的各种能力。

全文阅读

当代文学课程教学创新

摘要:简要分析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侧重介绍实施教学过程中所作的教改探索——注意授之以法、把握学科动态、完善教学手段、加强课外阅读,以期为高校中国当代文学课及相关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借鉴。

关键词: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现状课程改革

中国现当代文学是高校中文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学好这门课程对学生的知识结构、思维方式乃至人生理想都有重要帮助。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价值观念的变化,中国现当代文学和古代文学、外国文学等不能产生即时效应的基础学科一样,日益受到冷落。较之上个世纪80年代,学生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学习积极性普遍降低,身为中文系学生不明了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等现代名家名作的大有人在,不了解当代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作家作品现象也屡见不鲜。为数不少的学生并不通过阅读体味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深厚意蕴,当然也就不能深刻理解文学作品中所蕴涵的人文精神。这种现象不能不令人担忧,针对这种状况,我们在讲授《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时也动了些脑筋,作了些尝试性的教改探索,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一、注意授之以法,提升学生理论素养

学习中国当代文学,不单是让学生了解一些文学现象、文学知识,更重要的是透过现象、知识把握其内在联系,即把握文学发生发展规律,从现象、知识上升到理论的概括和思辨,给学生以理论武器,使之学会用以观照、解读文学现象、作家作品。在教学中凡能联系上升到理论的地方我们尽量突出理论色彩,讲出理论高度,力求以文学艺术规律来贯穿史的脉络,按规律来整合文学史的建构。如讲朦胧诗,不重于详尽解析某几位诗人及其诗作,而重在对朦胧诗整体性的理论阐释上,重心放在讲授朦胧诗的产生原因、概念界定,特别是审美艺术特征上。诗人诗作只在讲审美艺术特征时作为例子举出,与理论观点相印证。最后再讲朦胧诗何以为美-模糊认知、模糊美、美与模糊的“血缘”关系问题。这样,学生就会对这个新崛起的诗群有个宏观上的理论的认知。再如讲新时期探索戏剧时,先讲探索戏剧的概念、类型、审美艺术特征、价值评估,然后再讲代表作《屋外有热流》、《野人》、《狗儿爷涅梁》、《桑树坪纪事》,学生就可以对戏剧探索潮流态势、成就有较为完整全面的了解。再如讲王蒙小说,如果用较多篇幅分析他的作品,介绍他的“敏锐感知、发现问题”、“既有传统手法,又有现代手法的文体革新实验”、“价值判断的矛盾性与多向性”,如此论述固然面面俱到、全面完整,但点到为止,理论穿透力不够,王蒙最突出的特点还是没能揭示出来。我讲此专题时把王蒙作为“东方意识流小说”的代表,突出他“第一个吃螃蟹”借鉴外国现代派手法写作意识流小说的开创之功,着重介绍其意识流小说三种主要技法,即追求感觉印象、内心独白以及自由联想的基本手段、梦幻描写、时空交叉的放射型心理结构形态。

讲这些观点时把王蒙的诸多作品作为例子穿插结合进去,这样既评介了王蒙作品,也显示了意识流小说的基本理论,使学生不独了解一位作家、几部作品,而且懂得意识流小说的精义,以后再读此类作品就可以举一反三了。再譬如讲一部作品的主题,倘若就题论题,单讲该作品主题必显单薄,如果探源索流,挖掘一下文学史母题,从主题学的视点审视该作品的主题,就深刻丰赡得多。如讲《红高粱》以“童年视角”为本体,从父母——当时13岁的豆官的感觉记忆中来写抗日斗争,从孙子“我”的追忆中回叙爷爷、奶奶的浪漫人生、在扭曲中蓬勃生长的人性。由此引申出文学史上的父亲主题。从最早的原型、荷马史诗奥德修纪海上漂流年后回乡与妻儿团聚的父亲讲起,讲到近现代流浪汉小说的寻找父亲——斯丁小说的恭维父亲——司汤达小说的敌视父亲——巴尔扎克小说的嘲笑父亲——卡夫卡小说的顺从父亲——乔伊斯小说的呼唤父亲,联系到中国文学的孝父主题,最后串连起当代文学王愿坚小说《亲人》的将错就错假认父亲、张承志小说《北方的河》渴望父亲、主人公在黄河找到了父亲周克芹小说《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的关爱父亲、洪峰小说《奔丧》的冷漠父亲,这样便把作为父权文化产物的父亲主题的发展线索梳理出来,使学生从中了解文学主题自身的演变进化规律。

二、把握学科动态,拓展学生学术视野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思想解放运动和文艺理论上的拨乱反正,大量西方新潮文论被介绍进来,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创作和理论研究产生了强烈的冲击,诱发了深刻的变化,带来了不少新课题、新方法。事实上,如今许多文学批评方法,如社会学、叙述学、女性主义批评、结构主义、神话---原型批评、解构主义、新历史主义、后殖民主义等研究分析方法都已运用到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里。在学术研究中,人们正用多向的思维方式对中国现当代文学进行全方位、多侧面、多视点的研究,这众多的研究实绩在课堂教学上并没有充分被描述和运用。课堂上我们充分吸收这些最新学术成果,根据课程情况为学生讲解这些新理论、新方法。因为一种批评方法同时也代表着一种文学观念、一种批评视界。新理论、新方法的介绍不仅有助于学生在更为广阔的理论背景下理解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丰厚意蕴,而且可以极大地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不同的批评方法后有不一样的名著名篇,文学史中的名家常常会受到质疑,而未进入文学史的可能随着观念的更新,方法的转换能使人们重新发现它的价值。比如通俗文学过去一向是不登大雅之堂的,文学史几乎不涉及它,但现在,许多研究者都认为新文学与通俗文学不是敌对关系,而是互补关系。又譬如对沈从文这样一位倾心于原始风情的作家,传统的分析方法往往将之排斥于文学史之外,然现今换一个角度,从原型批评的角度看,则可以发掘出其作品隐含的民间原型意象,并从中体味到为何《边城》及“边城”类作品会获得超越时空限制的艺术魅力。张爱玲同样如此,她的一篇篇带着苍凉意味的人生传奇小说,在主张写人生飞扬一面的时代里常被认为是市井小说而被漠视,但现依据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去观察和分析张爱玲小说,便可发现其小说的价值和意义。

全文阅读

课程体系与教学创新

【摘要】从课程体系的设置特点出发,针对目前课程体系落后的现状,提出了将科技成果、创新能力、自主学习的思路融入课程体系的建设中,建立优化的课程体系结构,构建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手段,对高质量的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课程体系 教学理念 教学创新 人才培养

一、引言

中国现代大学教育中,课程设置过分注重各自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忽视学生应当接受的知识理论和能力结构需求。对在传统教育模式下形成的课程体系及教学模式方法进行彻底改造,是推进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所在,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不仅要处理好内容上的交叉、渗透、整合、综合,更重要的是使其形成一种新的教育理念,满足学生真正有用的逻辑要求,这种要求在高等教育教学中,需要教学改革和教学创新。它区别于创造和革新,是将已有的“事物”(如知识的掌握与应用等)引入教学的领域,重新组合,带来新的思想、方法,产生新的效益,即产生高质量的学生人才。

二、课程体系设置应以实现学生学业标准为基础

高等教育法规定了各个层次的高等学历教育应当符合的学业标准,就本科教育而言,是指“应当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本学科、专业必需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掌握本专业必要的基本技能、方法和相关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因此,构建大学教育课程体系,不是简单的组合或相加,也不是被动的融入,而是高层次的主动适应,它将带来课程内容、知识结构、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和课程资源的变革。对于本科教育的课程体系设置,应当且必须满足以下几点:首先,要把综合的学科知识和科技成果融入课程体系,要让学生了解本学科的前沿技术与发展动向,拓宽学生的视野;其次,创建以学生创新能力为基础的实践教学体系,既要追踪课程内容的更新,又要加强对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综合能力的培养,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最后,为学生自主学习、发展个性提供空间,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三、建立优化的课程体系结构

有效的课程整合是构建一种符合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具有全新交互式的教学互动机制和丰富教学资源的学习环境与学习体系,这种环境和体系必须支持真实的情境创设、有效的资源共享、灵活的信息获取、平等的师生互动、无局限的协作交流以及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的自主发现和探索,最终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指导作用、更保证学生自主学习的全新学习方式,促使学生的学习质量与效率的提高,促进高校教学内容与教学结构的深层次改革。

全文阅读

高中数学课程创新教育

教育是立国之本,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教育也要不断创新。国家对教育是十分重视的,恢复高考、实行新课程改革并大力推行素质教育,都体现了国家对教育改革的支持。时代的发展离不开创新,教育的发展同样离不开创新,学校和教师要加强创新精神,学习新的符合时展要求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潜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自主学习的习惯

1.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数学教育领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是要培养学生深入研究课本上给出的一些公式、定理以及例题的能力,并且做到推广和延伸,学会举一反三。学生的创新意识反映在对自然界以及社会中的数学现象具备探究心理和好奇心理,能够从数学角度独立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需要教师能够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思维方法,不仅需要扎实专业知识的支撑,还需要有操控课堂全局,调动课堂氛围的能力和方法,全面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问题,开展课堂活动等等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要发挥和培养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动意识,就必须给学生提供自由广泛的思考空间,鼓励学生多思考,多发表自己的见解,对不明白的地方勇于提出问题,好的问题往往能引导学生吸收更多的新知识。对爱问问题的学生,不能表现出厌烦和不满,或者轻易否定他们的问题和观点,而是要给予肯定和鼓励,善于从他们的问题中找到他们创新思维的启动点,发现他们思维的闪光点。同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让学生积极参与进来,自己解决问题,从而收获成功和自信,提升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另外,培养学生自主性探究学习的习惯,需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质疑精神。尤其是对司空见惯的现象不能熟视无睹,对课本知识不能只是死记硬背,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旧理论中推导出新知识,这样既能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数学思想方法,又能增强学生的观察力和创新能力。

二、营造师生互动的学习氛围

在新时期,高中数学教学的主体是高中学生,教师需要发挥主导作用,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发挥主人翁的作用。首先,教师要以平等为原则,对每一位学生都要一视同仁,在轻松的氛围里让学生感到数学不再是枯燥乏味的,而是有趣的,使学生积极参加到课堂的活动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还需要时刻谨记教学的目的是育人为主,教师要能够与学生真正成为朋友,与学生平等对话、相互交流,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对正确的答案要不吝惜鼓励和表扬,对不正确的观点要引导学生走向正确的思路轨道,让学生对数学课堂充满热情。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