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以技术创新谋求发展己成为当今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技术创新战略也成为现代企业发展的第一战略。企业的技术创新最根本的目标是要提高企业的盈利水平,实现企业健康、快速和可持续发展。要实现这些目标,归根结底是人才。企业发展需要技术创新,技术创新需要人才培养,优秀的人才带动企业的不断发展和壮大。
关键词:技术创新;留住人才;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4-00214-02
一、技术创新的重要性
技术创新是企业创新的核心,它为组织的实施和过程管理提供必要的支撑和保障,越来越多的公司认识到了其重要性。它不仅体现在产品的生产方法和工艺的提高过程中,还体现在可促进企业组织形式的改善和管理效率的提高。世界上大的跨国企业每年的研发投入都高达数十亿美元,主要用于支持自己的强大研发机构和团队的创新实践,使企业保持旺盛的创新活力,在国际市场竞争中成为赢家。近些年来,我国的华为、海尔、联想等公司也加大了研发投入。我们应该从企业的实际出发,进行大胆创新,把握创新的主动权,把握技术机会,做出适合本企业的创新决策,不断提高创新水平,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从而走上一条适合企业自身发展的创新之路,使企业始终保持旺盛的生机,不断取得新的发展。
技术创新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源泉。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关键与灵魂。在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的时代,技术创新的主要载体是人才,因此,要想在现代企业中长盛不衰,就必须重视企业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所以,加强企业技术创新与人才培养是相辅相成的,也是左右企业的一把双刃剑。
二、如何育人、留人
在实施技术创新过程中,如何培养人才,留住人才,这是摆在不少企业面前的一个瓶颈。我们认为,作为企业,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实施:
摘要:
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实施,通过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案、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教学实训环境、创新创业型师资队伍建设、“互联网+电力电子技术资源库”平台建设以及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平台建设等方面,对电力电子技术专业学生能力及素质提升起到显著效果。
关键词:
创新创业:电力电子;学生能力
近年来,为适应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新形势,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坚持以产学研合作教育作为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核心,着眼于学生成长成才,不断加大办学体制,进行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大力推进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大力建设教学团队及实验实训室,对电力电子技术专业学生能力及素质提升起到显著效果。
一、电力电子技术专业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概述
面向哈尔滨地区电力电子行业的人才需求,电力电子技术专业利用基础课程平台和专业课程平台,将专业技术、职业素养、创新精神、创业能力融为一体,构建了“两平台,四融合”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借助于“互联网+电力电子技术资源库”平台旨在对教育理念、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实践环节、教学环节和管理机制、教学组织形式、教育评价体系等多方面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综合改革。在专业技术和职业素养的基础上,将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培养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构建有利于培养面向电力电子行业的高素质高技能型应用人才的教育体系。
二、电力电子技术专业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对学生能力提高的作用
摘要:由经济形势和行业需求所决定,中国高等教育资源和学生分布于理工科的占比大于其他学科,而理工科学校对工程科技人才培养定位含糊,特色不明。论文提出区域经济与高校创新创业型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机制,以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设计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地域经济;工程实践;工创结合;研创结合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2-0273-02
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逐年递增:2012年24.2%、2013年26.9%、2014年32%、2015年34.5%;2013年“中长期国家教育发展规划纲要”:到202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40%。本科规模相对稳定,专科规模有所增加。2013年普通高校毕业生699万人,居世界首位;我国大学生34%学工科,印度25%、日本20%、德国15%、英国7%、美国6%。瑞士洛桑世界经济论坛公布“2012-2013全球竞争力报告”,在“科学家和工程师的可用度”指标中,中国在2008年度参与55个国家中位于48位,2013年排名第46位,所以中国是工程教育大国,而不是工程教育强国。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工程教育模式并结合地域经济特色,培养创新创业型工程技术人才,已成为高等工程教育理论研究的重点。本文以湖南地域经济为例,探讨结合地域经济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机制。
我国的工程教育规模居世界首位,提高工程教育质量是当务之急。高校要努力培养出能适应中国经济发展并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工程技术人才。要达到这一目的,必须辩证的处理好几个关系,并以湖南地域经济为例,探讨结合地域经济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机制。
一、辩证处理好几个关系
1.科学与工程。工程的范畴大于科学应用,且往往早于科学而出现。例如:第一代蒸汽机出现的时候,没有热力学;第一架飞机飞上天的时候,没有空气动力学。但是,一直以来,工程人才的培养,就是先学自然科学知识,然后应用到工程科技上。工程具有为社会服务和创造财富的明确目标、社会责任和法律约束。工程成功除了需要科学与技术之外,还需要社会人文知识,依靠团队,必须与市场和社会密切配合。工程师既基于自然科学,又基于社会科学,还要基于所积累的实践经验。
2.以知识为导向和以能力为导向。问题是通向真理的门径:肯下死功夫的人不难找到,但真正有批判意识的人却不多。批判性思维离不开理论基础和学术积累,要在学习过程中,养成批判性思维能力;工程教育的改革应该从培养目标、培养内容、培养模式和培养标准等方面进行全新的注释和分类多元化的指导;更加突出能力的训练,特别是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使学生增强实践性,强化工程实践训练和案例教学,恢复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等好传统。
21世纪是创新为特征的素质教育时代,也是“互联网+”结合的创业时代,而创新创业的核心是科学技术创新[1]。创新、创业教育的时代的突出特点就是学生面临各种形式的空前的激烈竞争,其竞争的实质都体现在创新、创业的竞争方面。因此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当今国际很多著名的大学通常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医药生物技术创业能力为培养目标。坚持不懈地进行创新创业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为标杆,既是人才竞争的需要,也是大学办学发展的需要,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的需要,更是使我国立于世界之林的需要。创新教育相对于传统教育而言是种不断更新富有活力的教育思想和理念,“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是与时俱进和继往开来的教育[2]。我国目前面临就业压力飙升的现状,需要创新创业教育打开新局面,虽然每年中国都有很大就业岗位的缺口,无奈高校毕业生年总人数屡创新高,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仍然十分严峻。面对严峻的就业压力和形势,在生物技术专业本科生中开展创业创新素质教育,树立大学生崭新的创业观,例如“互联网+”的线上和线下结合的生物技术产业;摆脱传统就业观念的羁绊,培养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对于大学生培养学生健康心态,积极参与社会竞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此,要从教育观念上,由注重专业知识和技术能力传授,转化为培养能力、提高素质调和发展应用型人才;在教学方式上,由教师主体的课堂教学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与课外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鼓励学生教学科研的有机结合;培养重点上由偏重专业的教学,转变为提高学生的创新自学实践能力,“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学生只有在学会不断自学的终身教育模式下,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纵观国内外素质教育的成功经验,我们可以看出,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与创新意识,要求必须具有完备的创新教育及素质教育体系。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开发其创新潜力,培养具有知识全面、健全的人格、适应力强、富有创造思维的人才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加强创新素质教育课程、组织开展丰富的素质教育课外活动,做到“有教无类”,增加本科学生特色选修课,“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强化生物技术专业综合运用能力、毕业实习等环节,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3]。针对目前医学生物技术专业制约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主要问题,我们在教学中提出了以下具体的解决办法。
一、规范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增设有关专门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采取多种形式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丰富本科生的创新创业修养和学识,使之系统地掌握创办及管理小企业的知识和技能和作为管理者应具备的能力。积极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选择与专业方向关的创业项目。在课堂上可考虑采用创业故事进行案例教学,向本科生直观生动展示新企业生成过程中的创业行为特殊性与内在规律性探讨,培养学生良好的创业意识;启发本科生的拓宽创业视野,夯实创业知识;培养本科生创业最基本的能力和综合素质。在课外开展创新创业计划大赛,开设开展创新创业知识讲座,促进创新创业意识培养等丰富的形式实施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鼓励学生活用医药生技知识践行于创新创业;开展以网络教学、创新创业设计和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等多样的教学活动,拓宽本科学生学习范围和视野,“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使课程更具实践性。可定期举办交流活动,聘请成功创业的校友直接与本科学生进行面对面的对话,为本科学生中欲创业者提供参考和借鉴。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明确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要求,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进而搭建专业创新创业讲座在线课程平台,启发本科学生将创新创业与专业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融入或渗透有关创业教育的理念,培养学生在专业学习中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知识[4]。
二、实行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
打破传统以教师、教材和课堂为中心的局面,教师应尽量遵循开放、挑战和体验性的原则,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调动本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出适应当今社会创新创业发展形式下的合格毕业生;允许学生对学习内容做是非判断,鼓励学生敢于打破原有的知识经验和结构,以求另辟蹊径独树一帜。推进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间的协同,推进高校与社会间的协同,建立合作培养机制。给学生留出充分的空间和时间独立思考,引导学生亲身体验,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5]。
三、大学生创业的环境的建设和完善
在实验教学中,坚持鼓励学生在实验操作流程、实验装置设备等方面大胆而合理质疑,勇于提出新颖实用的设计方案,应该改变以往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提倡启发和讨论式的教学方法。生物技术专业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应用型专业,因此注重素质教育,培养创新精神,加强科研训练,开放实验室建设,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供平台是一项紧迫任务[6]。要使学生熟练掌握操作技能知识,扎实基本功,“新老结合,融会贯通”,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相结合不断创新训练,提高创新意识。我院于2001年开始率先实行了本科生导师制,导师制度通过科研工作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将学生带入学术前沿,“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要有效地拓宽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在医学生物技术方面的创新精神。而实施带教导师制度就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科学素养和科研能力。本科学生可自由选择导师,导师也可以通过双向选择机制选择学生,在本科学习的早期就有机会进入实验室,充分利用课余时间跟随带教导师学习,将本科生的实践学习与科研工作合二为一,为成为医学生物技术研发的创新型人才打下坚实基础。此外,教师应承担一定的基础研究及应用研究,提升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改革教学内容和方式方法。在教学实践中提出创新性科研命题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与学生共同交流科研想法,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加强创新创业实践和实验教学资源和科研平台的共享。从大学一年级开始,生物技术学院向学生提供比较前沿科学研究的方向,既有国自然项目也有省级项目,学生自主选择自己有兴趣的课题,收集有关研究资料,同一研究小组的同学充分讨论,定期向导师汇报情况;待二年级结束时完成一篇综述和科研计划书,同时建立个性化培养教学管理制度及创新创业的学业考核评价制度,三年级遴选部分科研能力比较强的学生参加老师的科研课题研究。设立大学生创新基金奖励政策,激发学生创新兴趣,组织学生参加科研和专业创新创业竞赛活动,“三年磨一剑”,本科学生通过参加各种专业竞赛和科研活动,如“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创业计划竞赛和“互联网+”创业计划大赛,对于增强创新意识,锻炼和提高创新创业能力都是十分有益的。倡导开放我院实验教学中心的场地及设备,在教师指导下充分利用实验教学的实验仪器,领导及带教的导师都应充分了解科研与教学的共生关系,进一步鼓励学生总结所学知识和技能,逐步培养自己感兴趣的科研题目,指导教师也要帮助学生凝练研究方向,探索教学大纲以外的、有一定深度的创新性实验研究。在全面普及医学生技创新教育的同时,也应该针对品学兼优的学生进行高水平的科技创新训练,“因锋芒毕露,且脱颖而出”,让本科生在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和各类科技创新竞赛中迅速成长,成为创新的生物技术拔尖人才。建设创新创业校园文化,加大宣传树典型。对在科技活动、竞赛及科研创新方面有成果的学生给予奖励,鼓励和激发本科学生的创新兴趣,形成敢于创新、乐于创业的良好氛围;开展兄弟院校之间的学习交流,在校园内设立创业园区,类似于高技术园区的孵化器项目,学生提出项目申请,方案一旦获得通过,就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搭建实验平台,并根据自己的设计进行实验,在适当的时机,针对生物技术学科专业特点,对学生进行就业和创业指导,院内成立了由教师组成的就业和创业指导小组,为学生在就业及创业过程中提供适当建议,例如现在基于互相网的创业模式就是很好的发展方向。实践证明,只有坚持不懈地进行创新创业教育,“不尚空谈,实干兴邦”,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为基础,才能使科学教育兴国的战略落到实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通过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使他们不仅成为求职者,而且成为创造就业机会的创业者,这是时代和现实的迫切诉求[7]。
作者:林军 冯乐平 乔伟 单位:桂林医学院 生物技术学院
高等职业教育担负着为社会培养高素质技术型人才的重任,能否培养出一批具有高水平、高素质的专业技术型人才,关系到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为社会各行业工作一线培养和输送大批高素质、高水平的专门技术型人才,也是高等职业教育必须承担的重大使命。
南通农业职业技术学院近年来努力创新人才教育模式,引入国际先进的“常春藤”人才培养模式,进行高素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与教学工作。经过多年不懈努力,该模式已经在南通农业职业技术学院落地生根,并结出累累硕果。
实施“常春藤”教育;学生发展之必然
当前高职院校招生门槛相对较低,大部分专业文理兼收,高职学生成绩参差不齐,偏科现象严重。究其原因,在于当代应试教育模式下,中小学阶段总是忽视学生主体生命成长的复杂性和丰富性。片面应试的消极影响造成智育一枝独秀,形成知识褊狭的弊病和学业成绩至上的功利心态,扭曲了教育的目标与理想。然而,应试教育改革是一个庞大的话题,需兼从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全局的视野来探讨,不存在十全十美或两全其美的办法,只能在全面研究和长远规划的基础上渐进地推行。
实施“常春藤”生命教育,给学生提供使其能获取一定生活水准的知识和技能之生活能力,更提供给其生命之能力(树立是非、善恶、美丑的价值观,明白人生应该追求什么、抛弃什么、赞成什么、反对什么、企盼什么、拒斥什么的人生观),既是对中小学应试教育中素质教育缺位的最好补位,更是高职学生成长发展之实然。
以“Do Re Mi”平台全方位培养学生
南通农业职业技术学院,近些年来按照“常春藤”人才教育培养理念,积极进行相关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通过多年不懈努力,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一系列教育实践成果。
实践中,学院按照“常春藤”人才教育培养模式的要求,积极实践“Do Re Mi”平台。所谓“Do Re Mi”平台,指的就是构成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模式的三部分内容,分别是“1”个目标、“2”个层面、“3”条途径。
内容摘要: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是培养高水平艺术设计人才的重要途径,以科研促教学,建立具有学科交叉特征的培养体系,对理顺教、学与就业关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文章从创新人才培养出发,提出高校艺术设计实践教学的创新人才培养思路,探讨了高校适应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并对科技创新及科研的有机结合模式进行了研究与实验。
关键词:科技创新 创新人才培养 艺术设计 实践教学
“创新”是时下出现频率颇高的一个词汇,各个领域都在讲究创新,追求创新。同样,艺术设计与艺术设计教育领域也不例外。长期以来,我国美术类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与时俱进,开拓创新,通过不断地完善管理制度,为社会输送了一批批艺术设计人才。但是在艺术设计技术与艺术设计理念迅速更新的今天,美术类院校不但要在理论教学上重视创新,还应该强化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重视学生创新意识与动手能力的培养,这也符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指导方向。因而,为社会培养创新型艺术设计人才,自然成为了所有艺术高校必须解决的核心命题。[1]当然,在国家重视艺术教育创新的大环境下,近年来,我国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也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和成绩,许多艺术设计类高校都着手建立了自己的创新人才培养实验区。本文从创新型人才培养出发,以科技创新为载体,提出了高校艺术设计实践教学的创新人才培养思路。
一、从意识上重视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艺术类高校的艺术设计科技创新水平,主要体现在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之中。这里所说的科技创新活动,即以学生学习兴趣为导向,以创新型科技课题为载体,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或教师指导、学生相结合的方式,展开的科研实践活动。[2]
依据我国艺术类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与要求,尤其是应用型本科人才不仅要具备操作能力,还应该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因此,对艺术设计专业大学生进行创新意识的培养就必然成为应用型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核心问题,而各级各类学科科技创新活动作为艺术院校培养艺术设计人才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有效载体,为创新提供了崭新的平台。对于艺术院校艺术设计专业而言,一方面,科技创新活动是科技性、实践性和探索性的统一,也是艺术设计专业大学生参与设计实践活动的主要渠道,因此有利于促进设计艺术专业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与设计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科技创新也有着特殊的教育功能,在艺术设计教育中具有可行性,这种教学行为也更利于培养学生的设计创新意识,提升学生对艺术设计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学生今后的艺术设计实践奠定坚实的基础。
此外,科技创新在培养艺术院校设计专业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以及实践能力的同时,还活跃了学校的学习氛围,是艺术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比如通过竞赛形式开展的科技创新,学生能够从中感受到团结协作、竞争向上、自主学习的乐趣,并获得成就感,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科学素养。
总之,加大力度培养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既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学习兴趣,又能促进艺术设计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提高教学质量。因而,笔者认为,在艺术院校开展各类科技创新活动是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
摘 要:技术创新人才是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企业要发展,关键在于充分发挥技术创新人才的能动作用,并对他们进行有效的激励。在分析了企业建立技术创新人才激励机制的重要性基础上,提出了我国企业技术创新人才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以及完善我国企业技术创新人才激励机制的建议。
关键词:企业 技术创新人才 激励机制
中图分类号:C9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2)005-153-02
当今时代,企业只有不断地进行技术创新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而技术创新离不开技术创新人才。企业中的技术创新人才,是指通过对各种技术、技能和知识进行整合与创新,不断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使企业在某一时期、某一特定领域成为领先者的群体。企业要调动技术创新人才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必须对他们进行有效的激励。激励只有形成机制,才能持续有效地发挥作用。激励机制作为一种有效的管理方式,已被多数企业采用。
1 激励机制的含义
激励含有激发、鼓励之意,是指影响人们的内在需求或者动机,进而加强和引导人们的行为,以调动人们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大多数管理学者认为,激励就是主体通过运用某些手段或方式让激励客体在心理上处于兴奋和紧张状态,积极行动起来,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以实现激励主体所期望的目标。其本质就是持续的激发员工的动机并引导员工行为的过程。
摘要:要建立一个创新型国家,创新人才的培养是必然趋势,这也是我国针对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本文重点分析高等教育中对人才的培养意义,并指出,通过改革教育方法、更新教育观念等多个方面提出创新人才培养的实施路径。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创新技术应用人才;培养路径
在第八届夏季达沃斯论坛开幕式上,国务院总理提出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新局面。他说,创新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不熄引擎,世界经济稳定复苏要靠创新。这说明,一个国家可以兴旺发达,一个民族可以不断进步,离不开创新的内在动力。而创新需要培养大批高素质创新技术应用人才,以顺应不断发展的社会形势。高等职业教育应站在高素质创新技术应用人才培养的前沿,成为向社会输送高素质创新技术应用人才的“黄埔军校”,是我国发展创新型工业化国家的必由之路。由此可见,高职学生创新技术应用人才的培养意义重大。
培养创新人才重要性和紧迫性
培养创新技术应用人才是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要求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经济和社会的主导力量便是科技创新和应用创新。一个国家要想使经济呈现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创新技术应用这块基石,特别是我国目前处在社会经济发展的转型期,迈向小康社会的关键期,其中科学技术向生产力转化对经济发展更为重要。很长一段时间,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采取的都是技术水平应用低、生产力水平低、经济效益不高的工业制造技术,究其原因便是缺乏技术创新意识,技术向生产力转化成果不高。要想使我国的经济得到长足发展,必须进行技术创新,提高技术向生产力转化水平,将更多科技含量高的技术和产品应用社会,这其中培养高素质创新应用技术人才是关键。
培养创新人才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选择 在教育领域乃至整个社会,创新人才的培养是每个阶段的任务。作为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的基础――高等职业教育,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摇篮。飞速发展的世界科技要求我们应当将培养创新型技术应用人才作为特殊使命对待,不断培养他们技术应用创新能力,大力实施人才兴邦的战略决策,用人才培养的创新与否来衡量高等职业教育改革成败的标志。
创新技术人才培养的实施路径
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树立培养工程技术应用创新人才的新型教育观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高速发展,虽然我国在坚持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上取得了巨大发展,但仍然缺乏大批能把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在生产实践中不断创新的应用型创新技术人才,其中一个主要因素是我国现行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和理念还没有完全摆脱学科体系教育的旧模式。要改变这一现状,需要树立创新技术应用人才培养的理念,以培养“工程技术应用人才”为目标,建立“工程教育观”,将技术应用与创新能力作为教育的重要着眼点,重视学生的技术素质教育和个性发展,从而挖掘学生的技术应用与创新潜能,教育学生不断创新自己的知识储备和思想观念,在学习和实践前人理论、技术基础上,不断探索技术发展和创新的规律。
一、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人才管理风险
(一)增加企业经营成本的风险
技术创新人才的离职会加大中小企业的经营成本。技术创新人才离职后使企业关键岗位工作停滞,为维持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企业需招聘新员工来填补因老员工的离职而产生的职位空缺。企业要重新招聘、培训员工,在新员工的招聘过程中会产生一定的招聘成本;新员工从被录用到正式上岗工作,这期间企业还要花费相应的培训费用。当员工在中小企业工作一定年限、在本企业能够独当一面、为本企业创造新价值,从而真正成为本企业的技术创新人才时,其离职又会增加企业的离职成本。
(二)泄露企业核心技术、经验和商业机密的风险
技术创新人才通常都掌握着企业的关键技术、工作过程中形成的经验或商业机密,这些都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成部分,是企业在竞争中获得优势的保证,也是企业长期积累的结果。技术创新人才的流失会随之带走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这对中小企业的危害是极大的。因为技术创新人才的流失基本上都是发生在同行业的,他们或者自己创业,或者流向同行业竞争对手,这将增强竞争对手的实力,影响原企业的持续发展,减弱其核心竞争力,甚至致使企业走向衰亡。
(三)影响团队向心力、凝聚力的风险
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工作一般都是通过团队协作的方式进行的,只有团队中的每个人都充分发挥其聪明才干,企业的目标才能得以实现。因此,团队中技术创新人才的流失,一方面会影响团队的向心力、凝聚力,使团队的工作进程减慢,工作效率下降;另一方面还会影响在职员工的情绪,使得在职员工人心涣散,工作积极性下降,甚至引发整个企业技术创新人才的流失。
(四)引发企业信任危机的风险
【摘要】 技术创新型人才在企业的自主创新活动中起着主体作用,如何对他们进行激励正成为企业管理活动的中心问题。目前我国企业对技术创新型人才的激励手段缺乏针对性,绩效期望值过高,激励方式不当,影响了技术创新型人才的科研创新效率。企业的管理者要根据技术创新型人才的特点,建立系统化的激励制度和富有竞争力的薪酬政策,提供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内容,营造鼓励自由创新的氛围,满足技术创新型人才多层次的需要,从而激发技术创新型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关键词】技术创新型人才 需要 激励 措施
科学技术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而自主创新能力又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发展战略摆在了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强调科技发展要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和服务业,加强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产业技术水平,加快发展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为当前和今后我国企业发展确立了新的战略基点和导向。自主创新是我国企业的战略立足点与发展导向,企业自主创新活动的主体是人,要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关键在于充分发挥技术创新型人才的能动作用。目前,我国企业的研发效率相对较低,2006年,我国大中型企业中每万名科研人员的发明专利申请量仅为298项,低于高等院校的340项,与发达国家相对更是存在很大的差距。因此,如何调动技术创新型人才自主创新的积极性,从而获取和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是我国企业管理活动面临的中心问题之一。
一、企业技术创新型人才的特点
企业中的技术创新型人才,是指通过对各种技术、技能和知识进行整合与创新,不断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使企业在某一时期、某一特定领域成为领先者的群体。技术创新型人才在企业的自主创新活动中起着主体作用,他们往往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1、创新意识强
技术创新型人才大都经历长期、大量的知识学习与积累,并从事专用性程度高的工作,逐渐成长为某一领域的专家。他们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敏锐的观察力,敢于创新、善于创新。技术型创新人才的创新成果通过企业这个媒介被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与生活,也为企业获得一定时期内的“超额利润”,这种“超额利润”的刺激,加上技术创新型人才本身所具有的巨大的创新释放能力,创新成果层出不穷,激发了他们对科学研究的浓厚兴趣和旺盛的求知欲。
2、稀缺程度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