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创新精神教育

创新精神教育范文精选

创新精神教育范文第1篇

一、更新教育观念

传统的知识传授,教师是“桶”学生是“杯”,教学过程就是教师把桶中的知识倒进学生的杯里。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是课堂的主宰。所谓教学,就是教师将自己拥有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是被动的、接受知识的“容器”。这种被动的、接受的学习方式,阻碍了学生创造力的发展。而现代教育认为,教学过程既是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更是学生潜能开发、探索发展、实现自我的过程。新课程要求教师不但更新教育观念,还要转变教师角色,从课堂教学的主宰者、知识的传授者和权威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和鼓励者,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尊重、赞赏学生,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和学生一道去寻找真理,创设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使学生的创造潜能得到充分的开发。例如,拍号2/4和3/4的教学,传统的知识传授,只要学生认识就行了,对学生发展而言意义很小甚至毫无意义。新课程理念下的音乐教学,教师对其名称的含义不是直言相告,而应创设一个过程,让学生自己去区别、去感受,分析、总结出它们的基本含义,各自的强弱规律。及时转化成音乐能力,并为学生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

二、改进教学方法

笔者认为,新课程理念下的音乐教育,教师应摒弃“注入式”而采用“启发式”教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运用组织、设计、合作、协调等方式开展音乐学习和实践活动,在课堂上采用唱游和律动的形式,把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调动起来,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示,让课堂变成学生喜欢的“学堂”。

三、创设教学情境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创设使学生身心愉悦的教学情境,善于运用各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例如生动有趣地唱游、律动、游戏、自编旋律、歌表演,打击乐器伴奏等,发展学生的音乐想像力,激发他们的创作兴趣,引导学生有意识地进行创作尝试,提高他们的音乐创造力。

1、要重视节奏的训练和创新。节奏是音乐的基础,奥尔夫更是提出了“节奏第一”的口号。笔者在教学中做了一些尝试,课堂上穿插节奏创作,通过启发和引导,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才能。例如,可以先给学生定几个节奏,然后让学生在此基础上变化,进行节奏问答、节奏接龙、节奏重组等游戏。从简单的1-2小节的创作,发展成一个乐句,一个乐段的创作。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直接以一个节奏命题,如《上学》,让学生围绕主题把自己的见闻感受附着节奏说一句话。

2、加强情感的体验与培养。“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小学音乐教学应以情感教育为主线,经常采用欣赏,律动等方法让学生多听、多想、多说、多做,加强他们对音乐作品的正确感知和理解,并进行充分的情感体验,以提高学生对音乐表现力和创造力。学唱歌曲《老鹰抓小鸡》时,我先让学生听音乐,让他们感受整首乐曲的情绪,领悟到“团结友爱、齐心协力、相互配合”的重要性,然后让学生想像,用自己的语言和动作生动的描绘出所听到的音乐形象,最后再让学生戴上头饰即兴表演加深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这样既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进一步培养了他们的想像力和创造力。

创新精神教育范文第2篇

关键词素质教育创新精神课堂教学培养鼓励

素质教育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各方面在各自基础上都得到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以形成丰富而独特的综合素质。这一综合素质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就是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时代赋予人民教师的光荣使命。实施创新教育的途径是多元化的,就我国目前基础教育现壮看,课堂教学仍然是这一教育的主渠道。而小学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包含着丰富的创新内涵,为此,我们必须转变教学观念,深化教学方法,结合语文听、说读、写的训练,寓创新人才成长的“肥沃土壤”。

一、激发兴趣,诱导创新

兴趣是学生发展思维的巨大推动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起点,是学习成功的秘决。有兴趣的学习不仅能使人全神贯注,积极思考,而且还能使学生沉浸在活跃的氛围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挖掘教学内容本身内在乐趣,依据学生心理特征,认识规律挖掘语文教材中的诱导因素。激发学生用自己的思维能力来体验探知的全过程,体验教学美;要善于开发和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有意识地创设特定的学习情境,吸引学生的欲望,推动学习的进程。

、教学手段的创新。现代化教学媒体辅助教学,充分调动多种教学媒体的形、光、音、色等信息输出功能,立体地刺激感观与认知活动,使抽象变得具体,使复杂变得简明,使不可见变为可见,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达到教学过程的优化。如我执教《丰碑》第七自然段时展示多媒体课件:大雪纷飞(动画课件)(立体声),一个冻僵的老战士左手微微向前伸着(静态)。课件的展示一下子抓住了学生的心,老师要学生思考:老战士真的是向战友借火吗?他可能想些什么呢?他可能说些什么呢?学生通过读书、思考,仿佛置身文字叙述的环境之中,去体会老战士的所思所想,思维活跃,答案众多富有新意却又紧扣主题,效果很好。

、板书设计的创新。一堂富有创意的优质课,始于针对教材和学生特点所作的精心构思,并在此基础上设计出新颖别致的教学方案。其中,作为教学内容之浓缩的板书设计十分关键。欲使板书新颖别致,首先要善于挖掘线索,化隐为显,以图析文。以精粹的字、词或成语并配以动态、立体又具有美感的简笔图等,将主要教学内容创新地定格在黑板上。板书设计的创新也可充分发挥学生兴趣,放手让学生参与设计,甚至独立完成板书设计。总之,新鲜生动,灵活多变的板书形式,是课堂教学创新目标之一。

3、教学语言的风格创新。风格化的教学语言是卓越的教学创新的标志之一。由于教学语言是教师口头表达的综合反映,这是最直接、最外在、最为学生迅速感知的因素。当然,风格化语言是教师个体精神内最具特殊性和差别性的形成,可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只有当教师进入到自由的创新成就阶段,才能自然形成,但我们应该努力地去追求。此外,风格化的教学语言,还包括广义的体态语言,如表情、目光、手势、体姿等,作为一个动态的艺术创新过程,需要教师充分调动有声语言和体态语言,以前者为主,后者为辅,并用多样,个性鲜明的体态语言相配合,以强化学生的审美感受,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

二、联系实际,培养创新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即“培养学生再次发现知识的探索精神,培养重新组合知识的综合能力,准备首创前所未有事物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把语文教学与现实实际相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结合实际进行创造性学习。在教学《蟋蟀的住宅》后,我让学生用本课学过的知识,根据不同的观察目标和任务,选择不同的方式去观察一种动物,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因为只有在观察的基础上,才能使学生有新的发现。当然,在语文教学中,同样要注意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创造离不开想象,创新必须以想象为基础,只有丰富的想象,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得到较好的发展。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应重视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联系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敢于想象,敢于创新,敢于打破成规的训练。而所有的训练,都必须与现实实际联系起来,才能让学生更容易接受。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后,我以《我与小女孩比童年》为题,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童年进行“说话”训练。经过这样联系现实的训练,唤起学生丰富的想象,改善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实现认识能力的飞跃和突破,使学生的创新思维更符合现实。

三、积极评估,鼓励创新

学生需要体验成就感,他们总希望自己的知识技能得到表现,得到认可。为了及时鼓励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活动作出评价,相互鉴赏活动成果,或者老师对学生的活动成果从个性发展、心理品质等方面做出评价。在这过程中,教师要特别重视对富有创新的作品给予热情的肯定、评价;对学生的标新立异、异想天开要加以保护;对学生点点滴滴的创新都要给予重视。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要善于创设和谐、宽松的教学情境,促使学生敢疑、善疑,避免学生死啃书本,产生厌学态度,教师要让学生进入无拘无束的状态,教师要尽量少用一些扼杀学生个性的“标准答案”或习惯用法来“排斥异己”。众多的教育家曾尖锐地指出,我们的学生被批评坏了,被批评怕了,他们丧失了个性和创造力。列宁曾教导我们说:“青年人犯错误是连上能原谅的。”所以教师应鼓励学生标新立异,独辟蹊径。让学生在情境中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去探索、去发现、去创造,使学生获得学习的自由,给予他们主动参与,自我表现,自主发展的机会,在课堂纪律保证的前提下,让学生自由选择听课方式课堂气氛超于沉闷或课文“空白”需要“填补”时,教师要善于“投石冲天水底天”,让学生去想、去说、去议,活跃课堂,激起思维。教师肯定的评价,对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增强创新信心,有着不可估量的力量。“你的理解是个创造”“你有独立见解”“老师还没有想出来,你已经想出来了,真了不起!”……这一声声的赞扬像一股股暖流流入学生的心田,使学生不仅得到极大的喜悦与满足,还能无形地鼓励学生以更大的热情投入下一次的创新活动中。如此良性循环,学生的创新精神定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创新精神教育范文第3篇

高考制度的改革。

有人说:"高考不改革,中国的基础教育很难有根本性的改变。"此话不无道理。不是有人把高考比作"独木桥"吗?现在就是有千军万马急于要通过它,因为只有通过它才可能达到充满希望并获得发

展的彼岸。如果我们不去改造这座"独木桥",不去建筑新的通道,只是一味地宣传、动员大家不要拥挤,那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几十年来,我们从批判片面追求升学率,到反对"应试教育",问题

真正解决了吗?

现在的高考,用一张试卷、一个标准、一个模式来要求和鉴别几百万学生,至少有两个弊端是明显的。第一,在这种统一标准的影响下,因为试卷主要考查学生的知识复制、迁移、运用能力,学校

教师也用主要精力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结果造成了我国青少年,在整个基础教育阶段,创造才能得不到有力的发展和培养。第二,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人有所长就有所不长,很多创新型人才并不全

面。所以说,这种考试制度在选拔出一大批有才能青年的同时,也扼杀了一批有突出特长、有创造性才能的人。

其实这种统一考试的弊端,早在选拔音乐、美术、表演、体育等特殊人才的过程中就被人们认识到了,而且做了改进,形成了一个细小的通道。实践证明,以上院校按照他们各自的招生方法都挑选

到符合自己培养目标的新生。现在的问题是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青少年也应该开辟这样一个通道,使他们的能力得到鉴别,使他们不拘一格地受到重视和培养。

这种选拔工作开始时可以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只有少数的重点高校参加。特别应该强调这种选拔应该不同于过去的保送生,因为过去的保送生绝大多数是通过各种形式不同的考试(如学科竞赛

)来证明他们的继续进入高校学习的潜能。而对具有创造能力学生的鉴别,应该以中学生科研论文答辩会的形式来进行。各个高校、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各种协会以及大的企业集团,每年可以按期组

织一个或几个中学生科学论文评选和答辩会。关键是由学生已经完成的创造性工作的成果来说明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创造性研究能力。与之相辅可以对他们相应的文化基础做一定的综合考查。如果这样的

通道一旦开通,它的好处是多方面的。首先,这种招生方式是一个指挥棒,它使得所有的学校都来重视学生创造能力的发现和培养。这对整个中华民族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将产生不可估量的作

用,对整个基础教育的教育观念、教育方法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第二,高校能招到一批在某一个领域已经自学了相当内容,有一定研究能力和研究兴趣的新生。外国的经验证明,这样的学生在研究领

域的成功率远高于各种学科竞赛获奖的选手。第三,如果这样两种高等学校的录取方式并存,形成一个双渠道的高校招生体系的话,一方面它们可以相互补充,另一方面它们也可以相互竞争、相互影响

。这样势必可以促进原有高考制度改革步伐的加快。

课程和教材的改革。

在学校我们是通过课程和教材对学生进行教育,是通过课程和教材来具体地体现我们的教育目标。每一门课程都是以学科体系为中心,系统深入地介绍本学科的基础知识。虽然因学生的负担过重,

几经删减,但是由于指导思想没有根本变动,学科体系没有改变,删的总是皮毛,负担依旧不变。知识经济的到来,人类创造新知识的速率成几何倍率增加,知识更新的周期在不断缩短,学生在学校所

学的知识,将不再能够适应未来时代的需要。时代的发展,注定了"人为了生存,不得不终生学习"。所以,学校不仅要传授给学生人类积累的重要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育学生如何自己去学习,使他的

终身学习比较顺利。这是一种全新的课程观、教材观。在这种新观念的指导下,我们应该作以下几方面的改革:

(1)改变必修课的教学方式。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不是对基础知识的否定,更不是不要基础知识的教学;创新不是异想天开,新知识的发现是在扎实的基础知识上,运用创造思维能力,通过艰苦的探索和努力才能获得。所以

,我们强调创新精神培养的同时,也要强调学生要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为此,我们必须重视必修课的教学,必须把素质教育的要求落实到必修课的教学当中。这就首先要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改变课

堂的教学方式,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2)改变必修课内容、科目。

在保证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所必需的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删减一些必修课的内容,与此同时增加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内容。必修课不一定都要学得那样系统,可以合并成一些综合的科目;还可

以删减一些必修科目,把一些必修科目改为选修科目。这样做,一方面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为发展他们的兴趣爱好和创造能力留下空间;另一方面有利于给开设一些适应新时代需要的课程留下时间。

(3)开设新课程。

实际上,我国的广大教育工作者早已呼唤要开设新课程。在全国各地的教改实验中,出现了学法课、小论文课、科学实验课、创造发明课、科学专题讲座、科学专题讨论会等等。在这一类课程中,

突出的特点是: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引导学生去自学,使学生学会在社会实践和学习科学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系统地学习科学的研究方法。这样,就把学生的精力引导到进

行自然科学或社会科学的研究之中,从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现在的问题是应该扩大这种教改实验的范围和深度,经过提炼形成新的课程,并最后把这种课程纳入我们的课程体系之中。

教学环境的改造。

二、培养创新人才是基础教育最重要的任务之一

自1997年初之后,我国科教界关注的热点问题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自1997年夏季之后,我国经济界最关注的热点问题是东亚的金融危机。这两件事在20世纪末不期而遇,绝不是偶然的。早在90

年代初,就有位美国经济学家指出:"并没有什么东亚的经济奇迹,他们没有科学上的创新,没有新经济制度突破,整个东亚经济就象一个巨大的肥皂泡,只要用针尖轻轻一戳就会破灭。"这句话今天被

言中了。而这些年来,美国的5000家软件公司高速发展,创造的利润价值使美国经济获得了强大的助推力。连续几年经济上获得高增长,失业率降到历史最低点。这一消一长,反差如此之大,原因当然

是多方面的;但是,除了金融管理方面的诸多原因之外,有一个教训也是深刻的:一个缺少科学储备和创新能力的国家,不可能持久地繁荣。

"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全党、全社会都要高度重视知识创新人才的开发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大作用。使科教兴国真正成为全民族的广泛共识和实际行动

。"这是主席代表国家对所有教育工作者的号召。如果到现在我们仍不觉悟,仍然没有为国家本世纪的腾飞,培养出一代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新人,那将是我们教育的重大历史性失误。

为了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现在大家都在议论建立国家的创新体系。教育在国家创新体系中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一个创新人才既要具备创新意识,又要具备创新能力。首先,创新意识是属于

世界观的范畴。我们知道:一个人的世界观是在十七、八岁的时候形成的,而这个年龄的人正是处在高中时期。不能设想一个从小没有好奇心、对新事物不敏感、对科学新发展没有兴趣、没有批判意识

、没有为事业献身精神的人,长大以后能成为一个具有创造性的人才。而人的这些可贵的精神,必须从小经过启蒙、引导、爱护、培养、发展。

另一方面,创新能力是属于思维能力的范畴。心理学告诉我们:一个人的思维能力,发展到十八岁就基本成熟。而在这之前,整个青少年时期有两次思维能力发展的高潮。一次是在十四岁,正值初

中阶段;一次是在十七岁,正值高中阶段。在这两个阶段培养成的思维习惯,会与人终生相随。这说明创新教育必须从基础教育抓起。

我们的教育自古至今,不论大中小学,都太注重继承,都太注重记忆,总认为学习就是吸收知识,把知识记到脑子里就是真正学到了东西。所以,我们大中小学课本的知识容量和难度远大于欧美。

我们的学生学得很苦、很累,他们把功夫都下在强化重复性思维方面。我们的学生发展了这方面的能力,所以参加各种学科竞赛,欧美的学生根本不是我们的对手。但是西方人拿诺贝尔奖的却远远多于

我们。

注重效益的西方人认识到:脑子不是主要用来记忆和计算的。人类不具备鸟类的飞行功能,但却设计出飞机、火箭,比鸟飞得更高更快;人类的奔跑速度和耐力不如很多动物,但能设计出汽车、火

车,比任何动物跑得更远更快;人脑的记忆和计算能力有限,但可以设计出记忆、运算能力无比强大的计算机。可见人类正是利用自己最可贵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使自己机体的各种能力得到发展和延伸

,使全社会不断发展和进步。这就是中国教育工作者在本世纪末最应该深刻认识到的现实。今天国家强大起来了,经济上有了一定的发展。唯独深入每个中国人骨髓的传统教育观念没有变。今天,考试

的功能得以进一步发挥,重复、记忆负担比几十年前有过之而无不及。这样的教育怎能应付本世纪世界经济的挑战?

综上分析,基础教育应该是国家创新体系中的重要环节。从国家的最高利益来考虑,改变基础教育现状,实施创新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培养创新人才是我国基础教育最重要的任

务之一。

培养创造性人才,需要改革教育制度和教育内容,但创新教育不是只能在特殊的课程和活动中才能进行,它应该贯穿于学校整个教学、教育活动之中。在我们的学校里应该形成一种培养创造性人才

的环境和氛围。学校的办学思想和校长、教师们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和教学方法是形成这种环境和氛围的重要因素。

由于我们历来重视培养学生重复性思维能力,重视以统一的考试来鉴别学生是否优秀,所以我们传统观念中的好学生就是努力学习,成绩门门优秀的学生。按照这样的好学生标准,那些有突出特长

、有想象力、创造力的学生就可能不在其列。由于我们强调学习前人所积累的知识,所以在师生关系上,我们维持师道尊严,强调趋同性,凡事都要求统一。有人甚至想把军营里一切划一的要求,也移

植到我们的学校里面来,认为只有那样才体现学生素质高。而所有这一切都是和培养创造性人才的要求相背的。

学生健康的个性是发展学生创造性才能的基础。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要求每一个学生都门门优秀,就会把一个天才变为普通人。有想象力、创造性的孩子,总是好奇好问,好突发奇想,具有思

维的批判性,往往会使我们的教师难堪,无法应对。为了培养创新人才,使我们的学校成为培养创新人才的沃土,我们必须建立一种新的学生观。我们要重视学生对人类过去积累知识的学习,但是,决

不要苛求有个性特长的学生门门优秀,不要以他们在我们眼前表现的不足而过多地责备他们,而应该把他们看成一个个正在发展的个体,尊重他们、宽容他们,要对他们身上表现出来的每一点可贵倾向

,都给予鼓励和帮助。我们的学校里,要形成一种民主的教学氛围,因为只有民主,才有可能发展求异思维,使有创造性的思想、见解充分地发表出来。

教学方法就是培养人才的方法。不同性质的人才应该用不同的方法去塑造。过去,我们着重培养重复性思维的人才,把学生作为储藏知识的容器。传统的教学方法--讲授法就是用告诉的方法传授知

识,这是因为单纯就传授知识而言。告诉的方法效率最高,它可以细致准确地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剩下的问题就是看哪个学生记忆得最好。可以说从古至今,我们的大多数课堂都是承袭这种教学方法,

而且成为成千万计教师的教学习惯,而今天的时代,要求培养善于思考、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学生不能只是被动地接受所谓的真理。学生在课堂上应该是学习的主动参与者,他们应该在积极的思辨中、

在不同见解的碰撞中,发展自己的思维能力。我们要培养和发展他们思维的批判性、发散性,要使他们不仅准确地掌握人类已发现的知识本身,还要他们在课堂上、在教师的精心组织下,体会人类发现

这些规律的过程,要引导学生去自学、去研究、去争论、去自己推理归纳、去做探索性实验。

在培养重复性思维能力的传统教学方法中,还有一个最大的弊端,就是教师布置大量重复性的作业。适当的练习对于掌握知识,学习运用知识是必须的,现在的问题是练习太多太重。我们的教师希

望通过学生大量重复性的劳动,形成思维定势,以求学生在头脑中知识复制印象的深刻。这是目前中国学生学业负担沉重的主要根源之一。在这种作业重负之下,学生没有了游戏、没有了学习兴趣、没

有了个性特长,当然也就没有了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即使我们中国的孩子最富有想象力,在课业的重负下他们的创造性也会被窒息。这是中国学校的最大悲哀。学生成天在那些题海、题林中翻滚,做那

些与生活、与现代科技相距甚远的习题,其目的就是把知识记住,并会运用这些知识去应付那些权威的考试。这种状况必须改变。

创新精神教育范文第4篇

一、创设问题情境

随着新课程改革进一步实施,在课堂教学中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受到大家的关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也是如此。

如在讲解《性别决定与伴性遗传》这节课时,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情境:一个褐眼色觉正常的男子与一个褐眼色觉正常的女子结婚,生了一个蓝眼色盲的男孩,这对夫妇再生一个蓝眼色盲男孩的概率是多少?这道题首先应根据所给条件写出父母双方的基因型AaXY、AaXX,然后计算他们子代出现蓝眼色盲男孩的概率。其方法有:(1)根据父母双方的基因型作出遗传图解统计出结果为1/16;(2)由于蓝眼色盲男孩(aaXY)肯定是aX卵细胞和aY结合而成的,而配子aX和aY的产生概率都为1/4,则出生蓝眼色盲男孩的概率为两者的乘积1/16;(3)将父母双方的两对相对性状分开考虑,Aa与Aa产生蓝眼的概率是1/4,XY和XX产生色盲男孩的概率也是1/4,则两种性状同时出现的概率为两者的乘积1/16。老师提出问题后,同学们积极思考、积极参与,从不同的角度,采用多种思维方式,开阔了视野,创新思维和想象思维得到不断发展和提高。

二、倡导自主学习

传统的教育观认为,教学就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教、学生学,教师要走在学生的前面,因此准备充分之极。但却忽视了“教”是为了“学”,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学会了就不用教的道理。因此,在教学中,要把学生推到前面,使学生通过自主活动来获取知识。教师走在学生的后面,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策划者和引导者。

例如,在学习“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一节时,我只讲授了学生自学后质疑的个别难点问题:①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为什么膜外电位为正,而内为负?②当神经纤维的某一部位受到刺激后,兴奋部位的电位为什么又很快变为外负内正?其余内容并没讲授,而从训练反馈的效果来看,效果十分理想。因此我们的做法是有疑则教,无疑不教,教多教少,教深教浅,均取决于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绝不包办代替。这样既解放了教师,又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了学生思考,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强化实验教学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要强化实验教学。在实验教学中要可能多安排一些探索性实验,以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在探索性实验中,引导学生依据探索目标自主设计实验方案,自行选择实验材料,自行确认实验方案的可行性,按设计的步骤逐步探索,并认真观察实验现象,最后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讨论和总结。这样,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而且参与到了发现问题、探求知识的过程中来。

如在“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实验中,有一组学生决定选择彩叶草作为实验材料。经过小组同学的讨论分析,由于彩叶草的叶子中间为红色,边缘是绿色,因此学生没有按教材上介绍的将叶子进行部分遮盖的方法进行实验,而是直接将叶子放在光下照射,虽然实验方法与众不同,但同样得出了“绿叶在光下可以产生淀粉”的结论。在这个实验中,学生对于实验材料和实验方法的改进、实验结果的分析都体现出了创新意识。

四、更新教学手段

现代教育技术、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科技成果的应用(尤其是多媒体技术),优化了中学生物课堂教学结构,更新了教学手段,为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创设了理想的教学情境,它有利于学生充分利用现代教学媒体进行自主学习,在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得到强化的前提下,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也就有了更大的保证。同时,它也有利于生物教师以多种形式(实物、标本、挂图、幻灯、录像和多媒体技术等)主导教学活动。这样就会出现课堂活动多样化、趣味化、科学化和民主化,为思维训练、能力培养营造一个生动活泼的氛围。

随着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科技成果在学校教学中得到很好的应用,多媒体可以在微观知识教学中发挥重要作用,实现直观演示仪器实验难以完成的生物演变过程。例如在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演示染色体、染色单体、DNA行为变化等内容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动画模拟方式,将细胞分裂过程,以及染色体、染色单体、DNA周期性变化过程形象直观地展示在学生面前,加深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与掌握,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五、创新评价方式

当前我国的学生评价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评价内容过于注重学业成绩,而忽视综合素质的评价和全面的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忽视改进与激励的功能;过分关注对结果的评价,而忽视了对过程的评价。

每一个学生身上都有闪光点,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保护并发展学生的个性。应重视对学生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例如,可评价学生对生物实践活动的态度是否积极、能否根据观察或生活经验提出问题、能否根据问题提出假设、能否利用身边的材料设计实验、能否实事求是地记录和收集实验数据、能否在活动中与他人合作与交流、能否独立思考和是否表现出对生命和自然的热爱,等等。

创新精神教育范文第5篇

一、教学中激发创新精神

教与学是课堂教学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教学中应引导学生能“会学”。教学中,引导学生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获得知识,形成能力,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才能使其成为知识获取的主人。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除了要注重学法传授,还要尊重学生的个性。不同学生的智力、理解能力、生活阅力不同,悟出的方法和道理就不同,在引导学生学法的同时,多放手学生探究性地学习,这更能体现出学生的创造性。

1.创设情境诱发创新欲望

布鲁纳认为:“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发生兴趣。”结合小学生好动的本性,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时,加插动作模仿。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让学生印象深刻。如小鸟天上飞,可用手做飞的动作,鱼儿水中游,可用手做游的动作,马儿路上跑,可做跑的动作。教学环节插入表演,更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2.分析课文激发创新精神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还要求教师钻研主体教育的理论,把握学生认知过程的特点,合理设计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教学环节,更要求教师在“善导”上狠下功夫。教师要运用教学机智,根据课上情况适时引导、点拨、提问,引导学生品味文字背后的意味,促使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协调发展。如教学《天鹅、大虾和梭鱼》,可采用多种教法。在让学生自由读文后,引导学生思考:天鹅、大虾和梭鱼拉不动大车后,会想些什么?你觉得它们做得对吗?这样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思维能力。接着又问:如果让你帮助它们,你会怎样帮助它们拉动大车?这样发挥了学生创新力。紧接着,老师又发问:同学们,你们和朋友遇到拉车的事,你们会怎样做呢?然后让学生发表各自的见解,学生结合实际,发散了思维,使学到的新知识得到迁移运用,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练习中培养创新精神

课后练习可以巩固学生已学的知识,同时也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首先,我们教师自己要有创新意识,对教材上的练习,应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练习让让学生做,避免题海战术,要让学生触类旁通,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其次,练习是一种手段,教师应根据需要,补充一些有针对性的练习,让学生在没法找到现存答案时只能自己动脑、动手。如二年级上册的《小猫刮胡子》的课后一题练习:照样子,写一写。

碧绿 碧绿碧绿 ,火红 火红火红,金黄 金黄金黄。

在指导完学生完成这些答案后,再出示其它的一些学生力所能及的词,让学生去写一写,这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这样,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培养了学生发散思维和创造力。再次,教师在指导和评讲各类练习时,要重视求解过程,要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真正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

三、活动中发展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一种能积极改变自己、改变环境的应变能力和创造能力。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还要开展语文课外活动,为学生提供创新的条件和机会,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语文活动中得到更充分地发展。

1.提升课外阅读量

每一篇作品、名家名作,都是作者、名人对生活的独特见解,都是作家创造之作。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就能启发思维,学习作家如何创作,培养创新精神。因此,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造课外阅读的条件,利用各种机会,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如开展第二课堂、进行手抄报比赛、故事会、朗诵会、读书笔记展览、读书报告会等,组织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交流。

2.提升个人活动量

爱因斯坦说过:“要是没有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有创造能力的人,社会的向上发展就不可想象。”为了适应时展,每个学生都应为自己争取各种锻炼的机会,如利用采访、出黑板报、参观旅游、探亲访友等条件,充分发挥自己的工作积极性和独立性,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和独立实践能力。

3.提升小组活动量

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所有的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尤其对于儿童,兴趣是他们学习的强大动力。对学习感兴趣的学生,学习就会更加主动、积极。因此,教师要组织学生参加各种语文兴趣小组,如读报小组、口语交际小组、创作小组等,通过多种活动小组的开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

4.提升习作实践量

创新精神教育范文第6篇

一、充分利用知识的魅力培养学生乐于创新的心理趋向,使学生能够热心向学。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追求的只是那种表面的,显而易见的刺激,以引起学生对学习和上课的兴趣,那你就永远不能培养学生对脑力劳动的真心热爱。在实践教学中,有些课的“愉快”效应不甚理想,不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原因就在于偏重追求表面的显而易见的刺激,而忽视了用知识内在联系去激发学生对事物的之间的因果联系的探求欲望。在课堂上,尽管学生发现的是前人早已发现的知识和规律,但若他们的发现是建立在原有知识、经验、兴趣、爱好上的,则不仅知识掌握得更为牢固,而且在学习中能提高学习的能力,在探索中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

例如在教学“小数的性质”时,一位老师不厌其详地展示和讲解5分米、50厘米、500毫米在米尺的同一点上(结合了幻灯投影、放大的米尺等教具),知识是讲清楚了,但学生却兴味索然,因为学生的大脑并未处于积极的探求之中。而另一位老师则放手让学生探索,先出示5、50、500三个数,要求学生想想怎样才能在这三个数之间划上等号。寥寥数语,使学生大脑兴奋,而产生了探求欲望。

学生甲:5元=50角=500分。

学生乙:5米=50分米=500厘米。

学生丙:5分米=50厘米=500毫米。

……

老师就以学生丙为例,用米尺来展示事实,然后启发学生把这三个数量都用“米”作单位表示,就得到了0.5米=0.50米=0.500米,接着讨论小数部分的位数要同样多,会有几种情况?得出:

(1)0.5米=0.5米=0.5米

(2)0.50米=0.50米=0.50米

(3)0.500米=0.500米=0.500米

加之老师精心设计的板书,这样“小数的性质”就呼之欲出,最后通过师生的概括,学生就生动活泼地、积极生动地认识和理解了“小数的性质”。

由些可见,课堂教学中的“生动有趣”,并不能单纯理解为调动学生的愉快情绪,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以学生为主体”是被公认的最基本的教学思想,但在实际教学中,很多老师往往只是把这种思想停留在口头上,怕学生学不好,在仅有的四十分钟的课堂上不停地提问讲解,不知不觉地把一节课的大部分时间给占用了。这样,学生只能被动地学,不能生动积极地思考。反之,如果能真正摆正教师和学生各自的位置,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那么学生就能自主学习,自觉探索,勇于创新。所以,教师要努力创设机会,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给学生有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动口表达的时间和空间,把老师的教学活动,内化为学生自主学习的智力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如在教学“圆的周长”时,一位老师一开始就对学生说:这节课,我们大家都来当研究生,共同研究一个有趣的问题。然后老师拿出一个圆形木板,要求学生想办法量出它的周长。

学生甲:用一种能弯的尺子直接去量。

学生乙:用线绕圆一周,然后量出线的长度。

学生丙:拿圆板在米尺上滚动一周,量出滚动的长度。

老师肯定学生的方法后,提出问题:有一个直径为100米的圆形操场,用刚才的方法测量方便吗?老师接着说:现在我们来看一下谁最聪明,不用量能说出它的周长大约是多少米吗?这时,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有几个同学不约而同地说:这个圆的周长是300多米。有不少同学疑惑不解。老师适时组织学生讨论。从前面三个圆的周长和直径的关系中,可以发现一个圆的周长是它直径的3倍多一些。那么直径100米的圆的周长也应当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这时,有疑问的同学也恍然大悟。老师只是稍加点拨,学生就理解了圆周率的意义,得出圆的周长计算公式。

因此,老师的教学中对学生的学习指导一要有个“度”,这个“度”只能定在“激趣、启思、导向”上,老师绝不能越俎代疱。只有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进行学习才能学得愉快,能力得到培养。

三、根据学生个性差异开展积极评价,让学生善于创新。

创新精神教育范文第7篇

关键词:工匠精神;创新创业;表层工匠;深层工匠;高职教育

1背景介绍

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创新创业是现下中国年轻一代的热门词,伴随而来的是“工匠”“双创”等词汇的红火。在这些人人必谈的词汇面前,有必要梳理一下它们更多的内涵。自从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和新闻频道联合推出系列新闻报道“大国工匠”的报道之后,这些普通又平凡的劳动者便广为赞誉与钦佩,更激发了大家对“工匠精神”深层次的思考和学习的热情。大家普遍认为,工匠精神应该是指工匠们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使之尽善尽美的精神理念,即追求极致,专业且专注。与此同时,创新创业的滚滚洪流向我们扑面而来,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时代背景下,创新创业当仁不让地成为引领新常态、实现新发展的强大动力。高等学校亦应不失时机地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以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局势。高职高专学校占据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以上,更应积极实施创新创业教育。

2工匠精神的现代内涵

2.1工匠精神更是创造和发明精神

工匠,一般的理解是匠人,是“几十年如一日”地专注于一件事的人,公认的典型代表有做事严谨精细的德国、日本、瑞士等。不过,地球另一端的美国给了我们不同的诠释。他们认为:工匠是一群不拘一格,富有创造和发明精神,且依靠纯粹的意志和拼搏的劲头,作出了改变世界的发明创新的人。赫赫有名的代表人物有:本杰明•富兰克林、托马斯•爱迪生、怀特兄弟、迪恩•卡门等,他们是工匠的杰出代表。富兰克林被认为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工匠,我们从很多教科书上都可以看到他诸多发明的事例。同样拥有该美誉的是人人皆知的乔治•华盛顿,我们都知道他是一位好总统,其实他也是一位卓越的工匠。他们不仅精益求精,专注执着,而且勇于创造和发明,这种创造发明的工匠精神,影响了美国整个国家的产业和社会环境。而他们这些人的共有特征是:博学,充满好奇心,以卓越的勇气和毅力来重建世界。美国最著名的发明家迪恩•卡门说:“工匠的本质是收集改装可利用的技术来解决问题或创造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创造财富,不仅仅是这个国家的一部分,更是让这个国家生生不息的源泉。简单来说,任何人只要有好点子且有时间去努力实现,就可以被称为工匠”(引自美国当代最著名的发明家迪恩•卡门原话)。通过对美国进行大量的研究与调查,发现他们的工匠精神有三个基本内涵。(1)用我们周围已经存在的事物制造出某种全新的东西。(2)工匠们的创造行为在最初没有明确的目的性,就算有也和当时确定好的目的有很大不同,是能够激发人们的热情和对它的迷恋。(3)它是一种“破坏”,工匠们背对历史开始了一段充满发明创造与光明的全新旅程。由此分析,我们大致可以将工匠分为两个层次:表层工匠和深层工匠。表层工匠们通过密切关注工作方法、工作过程,从而创造出令人难以置信的产品;深层工匠们更专注于通过思想创新从而改变我们对事物的思考方式。而真正的工匠精神,是一种思维状态,是一种思维由表及里的全新构造和开拓。工匠精神不仅仅是对事物的精细耕作、精益求精,更是创造和发明,是创造与创新。我们需要的工匠精神,正是由表层工匠向深层工匠的迸发,从而有全新创新和创造的品质。热衷于技术与发明创造的“工匠精神”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源泉,而中国此刻的创新驱动发展正呼唤这种“工匠精神”的回归,“创新精神”加上“工匠精神”,才是一个国家更合理、更永久的创新创业源动力。

2.2创新诠释工匠精神的精髓

创新是指不墨守成规,不因循守旧,在处理问题、解决问题时具备推陈出新的能力,能运用新方法、新方案解决问题而不是循规蹈矩,工匠精神倡导“精益求精、锲而不舍”。两者看似关联不大,甚至有些矛盾,其实不然。工匠在经年累月的精雕细琢中,持续地对工艺和细节磨砺及锻造,这种多年的严苛磨练会帮助匠人练就更敏锐的洞察力,更懂得深层次揣摩客人对产品的需求,能考虑到最刁钻的用户都无法想到的细节。正所谓“匠,君目所不及之处愈要用心”,匠人因触及常人所未能及之处,故眼界不同,“眼界不同,开创的世界不同”。无论在哪个时代,能够用全新的视野重新审视自身产品、审视世界格局、开创新时代的人才能称为真正的匠人,“创新”才是“工匠精神”的精髓,没有创新,只能称为“工匠”,有了创新,才是“工匠精神”。

3创新创业时代呼唤工匠精神

3.1工匠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传统

工匠精神并不是舶来品,有着五千多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其辉煌灿烂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工匠精神的史诗。早在《诗经》中记载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描述充分显现了古人对“工匠精神”之赞誉;《天工开物》是一部凝聚了中国古代科技文明的工匠宝典,仅仅一句“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便足以显见中华民族对“工匠精神”的追求。自古以来,我国同样有着许多脍炙人口的工匠传奇故事:游刃有余的庖丁、精益求精的鲁班、出神入化的卖油翁等。这些历史书籍及人物典故,充分显示了我国由来已久的对工匠精神不懈的追求。

3.2工匠精神是一种思维方式和意识形态

工匠精神是一个人的积极的意识形态的总结,是一种开拓创新的思维方式。对工匠精神的悟透,会启迪人们“用智慧驾驭自己的情绪,先处理心情,再处理事情,敬业会让自己变得出类拔萃,才能实现自我价值”(引自《工匠精神》,付守永著)。工匠精神是一种精益求精的态度,它告诉我们在修炼的道路上要披荆斩棘;它是一种对工作强烈的责任感和积极的人生态度,而人生态度会决定一个人一生的成就。

3.3工匠精神锻造未来的民族性格

工匠精神首先要耐得住寂寞,守得住安静。静,能生慧,让劳动果实拥有灵魂。在执着专注的劳动体验中体会工作的乐趣,树立工作的尊严。熟为人知的日本和德国人的工匠精神,直接缔造了他们在世界工业中受人尊敬的地位。有数据统计,创办时间超过200年的全球企业中,日本有3146家,居世界首位;德国有837家,远远高于其他国家。这也是这些公司基业保持常青的奥秘之一。我国自古就不缺乏技艺高超的工匠,可是工匠精神却没有得到很好的传承。很多人和事情都是追求“短平快”,只看重眼前效益而忽视了长远利益,只追求表面利益而放弃了深层收效,甚至有很多人空谈情怀,却不能务实苦干。这样的氛围使得当今中国很多事情流于虚浮和幻景,这是一种后患无穷的性格。当今中国,需要大力倡导“工匠精神”,帮助国人塑造严谨坚毅的国民性格,更需要将持之以恒、专注敬业、开拓创新的工匠精神内化为国民品性,推动中华文明的复兴。

3.4工匠精神成就创新源动力

创新虽然主张打破旧事物,创造新事物,但是其中必然有一些一以贯之和衔接过去与未来的东西,这就是工匠精神。工匠精神与创新精神看似背道而驰,其实是并行不悖,两者既相互联系统一,又相互平衡补充。创新精神需要工匠精神作为支撑,而工匠精神又以创新精神为动力。工匠精神更强调细节、锲而不舍和永不满足的审美意识;创新精神则更强调思想灵动、瑰丽奇想和义无反顾的思维和态度。工匠精神更强调产品品质、稳定和完美;创新精神则更多体现在跨越式发展和断层式创新。在创新创业的时代背景下,工匠精神既能帮助我们矫正一些非理性的行为,又能够促进新经济实现跨越式创新发展,并促进传统经济增质、提效和转型。同时在互联网的背景下,“互联网精神”加上“工匠精神”,正是一个国家更合理的创新创业驱动力。

4高职创新创业教育中工匠精神的培养举措

4.1通识课引领工匠精神

高职课程体系一般分为通识课和专业课,通识课程里面有思政课、文化课。而在学生入学初始,首先接触到的就是通识课程。我们可以通过通识课程作为职业精神培养的主阵地,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特点,在明确课程教学目标的宗旨下,融入严谨专注等职业精神的教育内容,并根据高职生的认知行为来选用合适的方法及途径,从而形成更为积极的职业理念和思维方式。这样学生在培养职业技能之初便意识到工匠精神的意义,并在后期学习职业技能时理解并实践,从而为成长成才做好准备。

4.2专业实践课凝炼工匠精神

通识课程帮助学生领会到工匠精神的意义,在专业实践课程的学习中,让学生在知行合一的教学环境中切实体会到工匠精神。高职教育相比于本科教育,其实践技能课程比重更多,动手操作课程更多,这为工匠精神的践行提供了更多的实践舞台。进入实践实操课程阶段,学生接触到更多的实际工作场景和技能操练,可以结合产品生产的过程、企业运营的流程,将职业岗位所需的技能融入到实践教学目标中,并不失时机地将“专注、坚持、严谨、细致、诚信、执着”等工匠品质融入到学生教育培养的全过程,通过学生的真切体会和感受,逐渐形成爱岗敬业、诚实守信、严谨执着的基本职业操守和素质,也使得工匠精神凝炼在学生工作的每时每刻中。

4.3教师以身作则辐射工匠精神

在对学生的职业精神和工匠精神培养中,教师的以身作则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和示范。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时不刻地影响着学生。教师是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的传播者,要能勇担重任,务必严谨治学,严格执教。这需要每一位教师闻道在先、学业精湛,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求真、求精、求实,以尽善尽美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以务实执着的工匠精神感染学生,以开拓进取的态度去带动学生。让学生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浸润着教师对工匠精神的身体力行。

5结语

让工匠精神、职业教育、技能人才的培养成为社会关注点,让高职创新创业教育成为工匠精神培育的载体,让新一代的大学生成为工匠精神的凝结体并成为星星之火,从而引领中华民族回归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优秀传统,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黄益飞.以工匠精神推动创客发展[J].职教视点,2016(9).

[2]陈劲.工匠精神改变世界[J].人力资源,2015(03).

[3]雷克萨斯:注魂于物的大匠心[EB/OL].我要微信,2016-11-01.

[4]齐善鸿.创新的时代呼唤“工匠精神”[J].道德与文明,2016(5).

创新精神教育范文第8篇

关键词:高等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工匠精神

一.高校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必要性

创新创业教育以培养具有创业基本素质和开创型个性的人才为目标,本质上是一种实用教育。创新创业意识,是在创造的实践活动中推动个人不断进步的心理激励机制,它决定和指导创新创业者的态度和行为,是创新创业基本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创新创业意识不在一朝一夕,它需要长期的培养、熏陶和沉淀。笔者认为,高校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促进国家经济发展、推动创新性国家建设的时代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绩,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显著提升,和发达国家在诸多方面的差距已越来越小,在此基础上,党和政府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决策,把它作为我们的基本国策,并强调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创新型城市必须加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2、培养具备创新和实践技能的实干型人才是我国现代高等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

高校的创新教育致力于促使大学生形成创新能力,创业教育致力于促使大学生获得实践能力,由此可见,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对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性、实践性的教育改革具有直接的针对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迎合时展需求,契合经济发展需要。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的教育模式主要是知识教育,忽视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创造性,普遍存在高分低能的现象,大多数企业在用人时发现毕业生不接地气,必须要经过3到5个月的专业培训才能让他们符合市场的需求。在创业方面,据调查我国大学生创业比例不到毕业生总数的1%,远低于发达国家20%―30%的毕业生创业比例。因此,必须尽快转变传统教育理念,深化改革高校人才培养方案,毕业生的就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齐头并进,树立起自主创业不仅是大学生就业的重要途径、更是大学生成才重要模式的新观念。

(2)弥补传统教育之不足。虽然高校早就认识到传统教育以知识灌输为主的模式与毕业生的岗位需求就业需求及国家经济发展需求存在脱节现象,虽然近些年来各大高校不同程度的采取措施改革现代教育去努力形成大学生的创新性、实践性,但推行年代尚短,经验累积和总结较欠缺,致使我们的现代教育改革还缺乏系统性。我们力图通过各门课的教学来提高和增强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但却鲜少有高校去专门设计针对性的课程有的放矢地、系统地加以培养和强化。

(3)高职院校发展创新创业教育切实可行,深受学生、社会的欢迎和推崇。以我校襄阳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近几年,我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目标主要是培养具备创新创业技能的应用性人才。通过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我校各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激发了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系统性和实用性的把握度关注度,并且能激发学生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进行创新创业的热情。因此,我校毕业生创业创新能力与过往比有显著提升,近几年的毕业生中,出国深造、自创企业公司、自主研发技术及进入专业岗位高级职位的人数大大增加。

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实施意见强调,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势在必行,要充分激发各个高校的改革驱动力,刺激和鼓励基层首创,以具代表性和推广性的试点经验、模式,引领和推进高等学校整体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在近几年社会就业形势严峻的背景下,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与能力逐渐成为各高校的重大课题。

2. 从传统文化中概括工匠精神的内涵

2016年两会,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工匠精神”首次出现在治国安邦的文件中,显示“培育工匠精神”的诉求上升为国家意志和全民共识。

当我们谈到“工匠精神”,第一时间想到的是那些工业制造业发达的国家,想到日本、德国、美国、瑞士等等国家享誉全球的百年老店和世界品牌。但其实我们无需艳羡国外,回顾中国五千年悠久历史,会发现工匠精神中国古尔有之。庄子就说过“技进乎道”,“技”就是今天的“工匠精神”,就是对所做事情有近乎强迫的专注。古代中国曾是世界上最大的原创之国、匠品出口国及匠人之。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漆器、金银器、壁纸等产品曾是世界各国王宫贵族和富裕阶层的宠儿,秦始皇兵马俑、北京万里长城、故宫、苏州园林、敦煌莫高窟、龙门石窟等是我国驰名中外的宏伟优美古建筑,还有庖丁解牛、鲁班、核舟记等等典故,以上,均证明古代中国曾产生过璀璨的工匠文明和优异工匠,在这些令人尊敬的匠人身上,展现出了宝贵的精神品格:一是专注,全身心投入工作;二是严谨,精雕细琢,精益求精,完美主义;三是务实,以需求为导向,经得起实践和历史的检验;四是创新,不固守传统,而是在继承中创新,是传统与时代需求相结合的再次创作。我们将这些品格总结为“工匠精神”。

3、当代“工匠精神”缺失的原因和现状

造成当今社会“工匠精神”缺失的原因有多种,现代人主观上不愿意传承传统手工艺;现代中国的生活节奏快、生活压力大,很大程度上消磨了“工匠精神”; 没有相关法律制度的保障,抱持工匠精神的匠人生存难度大;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中国传统文化几千年来片面推崇的观点是力争做劳心者而不是踏实做劳力者等等。

种种原因,致使当前中国社会心浮气躁、现实、急功近利,追求 “短、平、快”(投资少、周期短、见效快)带来的即时利益,忽略产品的品质和灵魂。在野蛮生长的市场早期阶段,胜出的可能往往不是那些工艺最好的,而往往是那些粗制滥造的,“劣币淘汰良币”的状况充斥在畸形市场。身心付出不能获得同等回报,粗制滥造耍小聪明往往获益丰厚、屡屡成功,一味追求利益和GDP的社会风气致使我国市场上各种山寨货大行其道,而有口碑的原创技术和产品却寥寥可数。

“器物有魂魄,匠人自谦恭。”工匠精神本身在中国就有,但是我们缺失了。

4、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要加强工匠精神的塑造

高校是为国家和社会输送人才的生产基地,为适应国家创新驱动战略、培养创新型人才,各地高等学校都以不同的方式和途径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大众创业,创新先行;万众创新,教育先行。没有创新的人才,不可能有创业型国家和城市,没有创新的教育,不可能有创新的人才。

创新精神教育范文第9篇

关键词:工匠精神;创新创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 G5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30-114-2

0 引言

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中国制造”正在向“中国智造”强力迈进,培育工匠精神,传承工匠精神,成为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课题。创新创业,需要创业者专注于一个领域,花上十年甚至是更长的时间来掌握它的规律本质,从而打破它进行创新。《尚书・大禹谟》有云:“人心惟危,道心惟微;唯精唯一,允执厥中。”专于其中,方成极致。因此,创新创业教育更是需要工匠精神的。而工匠精神的培育和传承,需要日常教育教学和学生生活中一点一滴的渗透,最终才能结出丰硕的果实。

1 实施创新改革的意义

传统教学的管理主要关注的高层管理以及在制度方面的管理。这种模式是自上而下展开的,当管理主要是围绕高层管理展开,面对复杂的情况、稍纵即逝的机遇时,高层的战略不能及时到位就会出现管理混乱,错失机会,所以在进行管理时,战略管理逐渐有一个群体逐渐向多群体转变,要求全员参与管理,对于市场的信息变化的状况及时进行了解,把握机遇,迎接挑战。面对未来就业机遇,实现自主创新,保障襄阳职业技术学院的独特性,实现高校的发展。

襄阳职业技术学院自办学以来,一直注重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在学校组织的2016年第九届创业计划大赛中获得第一名的团队获得50万元的天使投资。在襄阳职业技术学院,有一个一年一度的科技文化节,旨在鼓励学生开动脑筋、动起手来,并对学生的各项发明、制作、专利、创作进行展示评奖,让学生体会到创新喜悦的同时,也让学生将创新的意识带在生活的每一个瞬间。学校每年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各项创业竞赛,不论是“中国创翼”全国青年创业创新大赛,还是湖北省大学生创业大赛,校领导都十分重视,各级学院也纷纷动员学生参与,并对学生进行创业技能培训。

2 实施具体方案及成效

除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创业积极性,老师们还主动对各个团队予以指导。学校时刻给学生灌输要精益求精,要把每一个步骤、每一个环节认认真真、扎扎实实地做好、做实、做到位,使工匠精神融入学生的灵魂。也正是在工匠精神的引导下,近年来,学校新一代毕业生在创新创业的舞台上逐步展现出夺目的光辉。

曾苗苗,2014年毕业于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市场营销专业,后曾就职于平安银行信贷部。自进银行起,她的业绩就在部门的小组里排名第一,再加上她做事的认真仔细深的经理们的信任,而这主要得益于襄阳职业技术学院这所重基础老校对她专业和能力的培养,以及踏踏实实做事、认认真真做人的工匠精神的熏陶。而后她在计划利用课余时间学习小语种的时候,发现在襄阳没有适合成人学习的外语培训机构。她经过周密的市场调查,全面的市场分析,认为成人外语培训有市场、有前景,她紧锣密鼓又搭建团队、筹集启动资金,于2014年11月27日创办了朗瑞教育――襄阳市朗瑞教育咨询有限公司,一家具有针对性、独特教学方式、优良教学质量的品牌性的小语种培训学校。如今,学校已慢慢步入正轨,而她,也在创业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曾苗苗说,自己创业的成功,与她在学校的创新创业培训是分不开的。

田启付,襄阳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会计专业11届毕业生,于2012年开始创业,经过艰苦打拼,于2014年注册成立了好助手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主要经营工商服务、财税服务、知识产权服务、高科技认定、投融资服务、上市保荐等项目)。公司自成立以来现服务600多家客户,财务300多家,并与上海工商税务以及政府招商部建立持久的合作关系!如今公司营业收入突破400万,利润突破100万。田启付在校期间受学校各项创业培训的刺激,即萌生创业的想法,并进行过尝试。但由于专业技能的欠缺,思想的不成熟,开始都是以失败告终。学校老师建议他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注重创业技能的训练。在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良好氛围中,以及学校老师的帮助指导下,他渐渐积累起创业的基本技能,这也为后来创业的成功做好了铺垫。而创业成功的关键,在于他过硬的专业技术获得了客户企业的认可和青睐,这也是学校“专于其中、方成极致”工匠精神的成果。创业初成的他,更没有忘记自己的母校、给予自己帮助的老师。田启付承诺,每年给襄阳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家庭贫困但勤奋好学的学弟学妹5000元的经济资助,并且随着公司的发展,会不断增加资助的金额。

除此之外,尹波,襄阳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06届毕业生,现任湖北天狼星数码图文快印有限公司(注册资本500万元)法定代表人、股东;王思茜,2014年毕业于襄阳职业技术学院酒店管理专业,现为武汉大学附近一家咖啡店老板……他们都是我校工匠精神与创新创业教育的优秀成果。

3 指定推广计划

在襄阳职业技术学院的成长过程中主要是进行的是改革教育。在进行市场的推广时,要建立专业的推广团队,设置科学的推广内容。由于襄阳职业技术学院与一般高校不同,具有明显的差异,所以在进行教学改革时,首先要考虑其特殊性,还要考虑到所进行的是教育,是一种无形的服务,所以在制定推广计划时,就要有多侧重,要进行园内特色课程的开发和推广,这是进行市场推广的重要内容,以改革创新为主体,同时要结合其他形式的改革模式,提高教学能力,尤其是在培养良好的习惯和创新意识方面。关注学生的发展现状,进行合理的课程内容的设置,培养学生各方面的兴趣。高校要进行特色课程的建设,创新教学的理念,增加品牌的核心竞争力。在进行推广时,对于市场推广人员的素质进行培训,提高团队整体的推广能力。

4 结语

一届又一届的学生毕业了,但学校工匠精神和创新创业的教育让他们受益终身。在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今天,在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型的进程中,我们期待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在培育创新创业人才的现代高职院校征程中取得更大成绩。另外提高全体教师的工作责任意识,在发展中要提升教师“爱岗敬业”的能力,这是帮助学生理解自己学习的最好方法,同时要为学生树立学习自信心,目前很多对学习仍旧感到枯燥无味,所以很多高校在开展创新过程的时候受到不良情绪的影响否定自己的价值,其实这没有必要,只要认真的服务好每一项任务,同时在工作中可以支持学生的创新创业发展能力,从而取得佳绩。

参 考 文 献

[1] 罗平.让学生学会探索[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02).

[2] 刘伟洋,赵会芝,刘桂智,张桂荣.对职校生学习焦虑的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04(01).

[3] 陈玉华,黄清源,李学锋.富有高等职业教育特色课程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01).

[4] 游佩琳.谈讲课的取材[J].河南职技师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3(03).

创新精神教育范文第10篇

一、引发好奇心--培养创新精神的动力

柏拉图说:“好奇者,知识之门。因为好奇,学生会去探索丰富多彩的外部世界,去接触事物。好奇能激发强烈的求知欲,培养探索精神,对以后从事研究发明创造大有稗益。”音乐在这个方面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例如:一年级听辨音的强弱,老师采取了多媒体播放火车由远而近的声音效果,引导学生仔细聆听,辨析声音的强弱。为了能让学生更深刻地了解声音有强有弱,老师又要求学生把这声音模仿出来,学生的模仿生动而有趣,于是老师继续引导学生能不能模仿出生活中其他类似的有强弱变化的声音呢?学生们边讨论边模仿,大雨声、小雨声、山谷里的回声……整个教室充满了不同强弱的声音的“交响乐”,在学生兴致盎然之时,老师又把声音和美术进行了结合,让学生进行联想训练,把自己体验到的声音的强弱用点、线等用绘画语言表现出来,从学生的描绘中老师深深地体会到了学生们的创新意识,不同的声音被描绘出不同的精彩的画面,即使是同样的声音也采取了不同的表现手法,最后老师在学生对声音已有了以上的强弱感后,再请他们用各种打击乐器敲出强弱来,这样使学生对声音的强弱由逐步理解提升到自由表现。

二、发挥想像力--培养创新精神的基础

想像力,这个古老而又年轻的思维精灵,它几乎伴随着人类的产生而产生。马克思曾说过,它成了“十分强烈地促进人类发展的伟大天赋”,康德也说过“想象力作为一种创造性的认识能力,是一种强有力的力量”。想象是人们一种创造潜能,想像是创造的基础,音乐能够培养人的想象力。从音乐艺术的审美感知角度上看,音乐艺术具有审美听觉不受视觉形象限定的审美特征。音乐作为听觉的艺术,它以某种音响信号作为中介。直接刺激审美主体的听觉,帮助审美主体去追求生活的印象,启发审美主体对自然界、社会生活中的各种声音、姿态唤起视觉的联想和幻想,使审美主体得到赏心怡神的音乐美的享受和精神上的满足。由于音乐意象的形成不同于绘画、电影、舞蹈等艺术感象的形成,后者的艺术意象有具体、直观等特征,有视觉形象的限定性,而音乐表象则是依靠音响刺激听觉,唤起审美主体的再创造而生成的一种艺术表象,因此音乐表象具有更具宽泛的想象外延,不受视觉形象限定的审美特征。例如,有位老师让学生在欣赏《二泉映月》时,让每位同学通过联想,写出一段200字左右的景物短文,结果全班几乎没有一个雷同,且篇篇都很优美生动,可见音乐的意象可以不受任何束缚,而按审美主体的审美趣味,极大限度地展开想象的。因此音乐能发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是任何别的艺术都不能替代的。创作、演唱(演奏)音乐作品,都必须有想象力的加入,才能把没有活力的音符变成生动的音乐,不管是再造想象亦或是创造性想象。

三、激发创造思维--培养创新精神的核心

创造思维是指一个人,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经过独立的分析综合,形成新的联系,从而使问题得到解决的思维过程。创造思维不仅有一般的思维形成--形象与抽象思维,还有它特有的形式--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创造性思维还有一个核心就是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发散思维是一种寻求变异,从多方面寻求答案的思维,而聚合思维是运用已知信息,朝一个方向的聚合来行进,去获取正确答案的过程。前者是创造思维的主要成分,但必须是两者的结合,才是高水平的创造思维。音乐是一种十分强调想像、创造和创新的艺术。首先,曲调是创造的(称为一度创造);演奏演唱也是创造的(称为二度创造),作曲和演奏演唱都需要有丰富的想像力,欣赏音乐同样需要有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这是三度创造)。由于音乐作品具有多种音响效果,乃至同一演奏、演唱者对同一音乐作品的表演,因心境、场合、时间的不同,表演效果的差异等,在听众面前的音响效果,往往可能是这一音乐作品的多种风格的展示,这就使听众在欣赏中完成自己的审美创造。如在欣赏《老虎磨牙》这首打击乐曲时,师不告知曲名,先听乐曲,然后开展讨论,这曲是什么乐器演奏的?乐曲让你联想到什么场景?由于每个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生活体验都不同,教师可以让学生对这首打击乐曲有着自己的独特理解,而师不必要先要求聚合,让学生们在感受、体验中国鼓的音色和演奏的同时再探索出各种各样的敲击方法,从而达到最终的目的,完成审美欣赏,使音乐作品得到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