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创新创业教育

创新创业教育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创新创业教育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摘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教育理念和模式的确立,决定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具有内在耦合关系。通过创新创业主题教育奠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基础,通过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深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通过创新创业教育文化营造提升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是落实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基本路径。

关键词: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主题教育;体系构建;文化营造

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指出“创新创业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1]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2015年6月2日召开的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视频会议上提出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人才培养具有内在耦合关系。促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人才培养相融合有多重路径。本文拟从主题教育、体系构建和文化营造三个方面探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人才培养。

1创新创业主题教育: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基础

创新创业教育是融创新创业教育于人才培养全过程的一种教育理念和模式。这种教育理念和模式包含着丰富的内容,但仅从打牢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基础的角度看,主要体现在知识技能、思想认识和精神激发层面。也就是说创新创业教育既要注重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更要注重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意识和创新创业的精神。这从知识技术层面和思想精神层面构成了创新创业主题教育的基本结构。这些主题主要包括: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流程、基本方法和基础能力;创新创业基本规律教育和国外创新创业理论与实践教育,诸如美国的未成年人创业意识和高校学生创业意识培训,美国高校的创业教育和竞赛,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体制,英国的“青年创业计划”和法国的“青年挑战计划”等都值得学习借鉴;创新创业精神品格教育,厘清创新创业的内在逻辑关系。“创新创业教育首先是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是创新,创新支撑着创业。”[2]“创新是创业精神的核心。创业意味着创新。”[3]强化学校和教师的教育教学改革理念教育,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教育教学改革的新境界,学校和教师要围绕创新创业教育彻底转变教育理念,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人人可以创新创业,每个人身上都具有创新创业基因的创新创业主体意识教育;职业生涯发展与创新创业关系教育。这些主题教育的普及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提供了基础性条件。

2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深化

创新创业教育本身是一个生态系统,包括政府、社会、企业、园区和高校等,需要从系统论的角度加强体系构建。但目前的现实是:“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滞后,与专业教育结合不紧,与实践脱节……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亟待健全。”[4]为此,我们必须针对上述问题,着力构建健全的体系,不断深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一是构建理念体系,即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的质量观,高等教育质量观内在地包含着创新创业教育元素,或者说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效果既是高校先进教育教学理念的反映,也是高校先进教育教学理念践行的标志,牢固树立科学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要树立创新创业教育是高等教育题中应有之义的理念,落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主体责任,把创新创业教育质量作为衡量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5]惟其如此,高校办学育人质量才能落实;二是构建支持体系,即创新创业教育要处理好与素质教育、专业教育、学术科研、知识能力、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关系,获得多方面的支持;三是构建学科体系,学科建设要突出人才培养导向,服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四是构建课程体系,即在开设“创业基础”课程的同时,开设“创造学”、“创业学”、“创新性思维与创新方法”、“青年创业学”等相关课程,实现课程体系的模块化,加强创新创业教育通识类课程建设;五是构建保障体系,设置创新创业领导机构和创新创业指导专家委员会,成立创新创业教育学院,建立跨院系、跨学科、跨专业的创新创业人才交叉培养机制,设立创新创业基金,开设创新创业教育大讲堂,推动教师教学科研团队、科研项目课题和实验室向学生开放,扶持创新创业类学生社团、创新创业俱乐部、创业孵化中心和创业园建设,加大创新创业教育信息化平台建设力度;六是构建实践体系,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战略性产业结构调整需要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改革实习实训模式,可以考虑把暑期作为创新创业实践的专用学期,发挥创业模拟实训基地的培训功能,引导学生积极参加教育部、人社部和团中央等部委组织的各类创新创业行动、创新创业计划和创新创业竞赛。只有创新创业教育通过完善的体系构建而融入大学教育的整体,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才能得以更加深入和深化。

3创新创业教育文化营造: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提升

全文阅读

协同创新下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模式

摘要:针对目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通过协同创新视角提出解决方案,完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模式。

关键词:协同创新;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研究

近年来,高校响应国家号召,大力培养创新创业类人才,各地高校都行走在探索符合时代需求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道路上。虽然当前大部分高校已将创新创业教育摆在了重要位置,并获得了阶段性的成绩,但也遇到了一些瓶颈和问题。

1目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1.1创新创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理念方面的问题

当前有些高校的管理者及教师不能明确地理解创新与创业、创业与就业、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之间的联系,在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上存在以下几种观点。第一,有些传统的高校管理者和教师认为“创新”就是搞学术科研,“创业”就是经商做生意,两者之间毫无联系。经济学家熊彼特曾经探讨过创新与创业之间的关系,提出创新是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一种全新组合,创业包含了创新生成技术以及构建崭新的组织形式。由此可见,创业是创新的高级形式,创新是创业的必要条件。第二,传统高校在育人价值取向上,普遍将培养“就业岗位的竞争者”作为核心,而忽视了培养“就业岗位的创造者和提供者”这种取向。国内部分高校和地方人才就业指导主管部门仍将应届毕业生就业率高低视为检验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指标,以毕业生就业协议签订数量判定高校的教学质量。随着当前毕业生就业压力大,失业、待业等社会问题日益凸显,创业将成为大力推动就业的“发动机”。因此,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应树立“创业是的一种高质量的就业形式”的理念,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不但能增加社会就业岗位与机会,更能稳定就业形势和激发就业创造力。第三,作为创业教育的实施主体,大多数高校目前虽然能够把创业教育上升为理念化的层面,融入学校整体育人的体系中,但把创业教育的理念渗透到每个专业的学科建设以及实施过程中是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有些专业的管理者至今仍认为创新创业教育只能由经管专业开展,其余专业都跟创业教育没有关系。就创业教育课程而言,缺乏相应的专业学科体系,也没有列入相应的专业教育的教学大纲,使得创新创业教育脱离学科教育的指导与支持,高校内部创业教育的开展呈现不均衡的状态。

1.2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学问题

1.2.1创业教育实施过程缺乏系统性在我国,创业教育以高校为主体实施,但这绝不是说创业教育仅仅是大学的事情,更大的责任在于社会系统本身,一个完善的创业教育支撑体系至关重要。目前,除少数几个省市外,大部分政府和社会没有出台系统、全面的鼓励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政策,大学生创业教育仍然缺乏必要的政策支撑和法律保障。1.2.2不能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两种实践教学有机地融合当前普遍的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有两种途径,分别是“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其主要教学目的是为了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创业能力和综合素养。具体来说,就是要逐步教育学生将“第一课堂”中所掌握的创新创业理论知识应用于“第二课堂”的社会工作实践,从而产出创新成果,开辟创业之路。但目前部分高校“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实施主体不同,使两者相互脱节,不能融合。

全文阅读

创新创业教育现状研究

学校要帮助学生改变传统的就业观念,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让学生认识到创业是就业的一种形式,既可以创造社会财富,又能提供就业岗位,鼓励大学生通过创业为社会做贡献。通过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帮助学生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增强学生创业的信心和勇气。鼓励学生掌握创新创业的知识和技能,首先,应让学生掌握基础经济学知识,使学生了解基本的经济政策、法规和税收等政策;分析市场环境;掌握市场调查的方法和步骤,会对投资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掌握市场预测的原则和评价标准;掌握营销战略和促销手段;以及经济核算的内容与方法、成本的分析与控制、利润的计算等。其次,学生应掌握企业管理知识,懂得企业经营管理的方法与策略,了解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相关知识等。再次,学生应掌握心理学和公共关系学知识,了解消费者心理,了解谈判的过程和技巧,掌握公关的技巧和手段等。

创新创业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包括专业技术能力、经营管理能力,发现机会、把握机会、利用机会和创造机会的能力,搜集信息、处理加工信息、运用信息的能力,适应变化、利用变化、驾驭变化的能力,交往、公关、社会活动的能力,技术创新、决策创新、管理创新的能力,市场拓展能力、组织能力等。学校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和团队训练,有针对性地开发、训练和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创业者素质的高低是创业成败的关键因素,所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有效提高创业的成功率。综合素质包括诚实守信、积极进取、爱岗敬业、自立自强、敢冲敢闯、豁达开朗、意志坚强、坚定执著、处变不惊、沉着冷静、百折不挠等。

目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不到位,观念落后

创新创业教育进入高职院校的时间还不长,学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还缺乏认识,使得创新创业教育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无法得到保证。虽然很多高职院校引入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但是还没有形成相对成熟的理论体系和课程体系,致使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与实施工作停滞不前。此外,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观念落后,缺乏科学的指导思想,甚至将创新创业教育与素质教育、就业指导等混为一谈,阻碍了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开展。

(二)创新创业教育的教材和教学内容、方法有待改进

目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教材种类少,多是理论方面的阐述,缺少可模仿的创业成功案例和创新创业过程中的风险提示,缺少对创业失败案例的剖析,没有集创新理念、创新实践和创业能力为主要内容的教材。而且,创新创业教育没有融合到学科教育体系中,与专业教育的开展缺乏有机联系,使学生失去专业优势的有力依靠。教学方法上,基本都是理论传授,缺少创新创业实践环节的指导。

(三)缺乏一支高素质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

全文阅读

创新创业教育质量提升

摘要:

创新创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对于构建创新型国家有着关键性的作用。工科院校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基地,应强化认识,明确创新创业教育的思路,完善政策,加强投入力度,使得创新创业教育能够顺利推进,实现良好的教育质量。工科院校应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有力的平台,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扶持与投入,使得创新创业教育高质量的开展。本文就工科院校提升创新创业教育质量的有效策略进行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

工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质量;实践

一、引言

当前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产业结构逐渐转型,为了更好的建设创新型国家,高等院校的教育就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为创新型国家的构建培养高素质水平的人才,积极构建创新创业教育的模式,科学探索和实践,寻找到合适的途径促进创新创业教育的推进,并取得高质量的成果,培养出更多高素质、具备创新意识能力的人才。

二、树立新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

创新创业教育的推进首先需要有先进的理念作为基础,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进步的灵魂,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并不是使当前严峻的就业压力进行缓解,而是为了培养更多素质水平的创新型人才,从而使其能够为创新型国家的发展贡献力量。因此工科院校需要提高认识,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提高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程度,将学生创新意识、精神以及创新创业能力作为工作的主要着眼点,完善课堂教学体系的建设,优化实践训练,实现校企的有效合作,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素质教育以及专业教育的重点内容,通过专业教育、通识课程等,[1]将创新创业教育有效落实,更好地促进创新创业教育效果以及质量的提升。

全文阅读

职校创业创新教育思路

1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高职教育面临的挑战

1.1高职院校招生就业压力加大

从人才培养目标上看.高职教育主要培养服务于生产、管理、建设、服务等一线工作的应用技能型人才.每年约有90%以上的高职毕业生进人中小企业就业.而在全球金融风暴的肆虐下.许多中小企业只有开始裁员.提高用人标准,降低薪资水平在此次金融危机影响下,国内许多房地产业、装配制造业、金融服务业的中小企业纷纷倒闭.这让本来就已经很严峻的大学生就业问题上是上加霜频繁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给人们一个启示.人们应该开始反思现代教育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人们逐渐陷入受教育是为了生存的怪圈之中.于是就会产生既然受教育无法解决生存问题.那为何还要花高代价去接受教育的疑问.这样的思想导致近些年来弃学厌学、藐视学历教育的现象越来越严重.也给高职院校招生带来较大的压力

1.2高职教育内容和教学方式面临挑战

高职教育的内容只有在其反映和体现时代与社会发展的最新要求时.才有可能被学生和家长所普遍接受.尽管当前的高职教育在教学内容和方式上做出了许多改革.但依然无法扭转存在于学生心中不是主动受教育.而是被动受教育的心态金融危机的产生和发展引起更多人对高职教育内容和教学方式的思考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产业结构的升级,对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仍有较大的空间目前的学科结构需要紧跟经济发展的需要而调整.如果学科设置没有考虑到就业问题.势必会影响高职教育的竞争力。

1.3校企合作更加艰难

校企合作是高职教育走内涵式发展的必由之路.全球金融危机却动摇了校企双方合作的基础在国际经济不景气、市场需求萎缩的背景下,国内企业特别是一些中小企业面临生死攸关.此时企业更多考虑的是如何减少成本支出度过经济寒冬.这无疑会影响到校企合作的发展对于已经和高职院校建立校企合作关系的企业可能也会失去继续合作的积极性.使许多在校企合作方面刚刚起步的高职院校举步维艰。

2创业教育与创新教育之间的关系

全文阅读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探讨

【摘 要】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力量还比较薄弱,课程内容设置缺乏明确规范,课程定位也存在一定的偏差。真正从高等教育基本目标的高度认识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构建创新创业教育模块化的教学内容体系,建立骨干教师乐于从事创新创业教育的长效机制,必将有力地推动创新创业教育的迅速开展,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素质。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 课程定位 模块化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30-0056-02

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对提高中国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有深远的影响。高等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大量具有创新、创业意识的专门人才,关系到高校能否适应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真正履行自己的历史使命的重要问题。

一 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的关系

经济学家约瑟夫・A.熊彼特在1912年的《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最早从经济学的角度定义了创新概念。他指出创新就是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其目的是为了获取潜在利润。从这一定义出发,说到创新,可以是技术方面的创新,可以是营销方面的创新,也可以是商业模式方面的创新等。

那么什么是创业呢?所谓创业就是识别和抓住商业机会,创建企业和发展企业。创新与创业是紧密相连的。一个新办企业,如果没有任何创新,只是一味模仿,很难在目前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中生存下去。大企业如果不能容纳和鼓励创新,则有创意、有想法的员工很有可能会离职去创业,大企业本身的发展就会停滞下来。创新要转化为生产力,只有通过企业特别是新创企业这个载体才有可能。对于大学生自主创业来说,大多缺乏雄厚的资金和物质基础,他们在资金、社会经验等方面都存在劣势,而年纪轻,接受新事物比较快,条条框框的约束相对较少,不容易循规蹈矩,这正是他们的优势。用创新的思维去创业,用创新的技术提品与服务,创业成功的概率会提高很多。而没有创新,失败的可能性则大大增加。这些正是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经常要放在一起讲的重要原因。

创新创业教育首先应该培养人创新创业方面的意识、思维和精神,其次就是培养人创新创业方面的技能,并最终使被教育者具有一定的创新创业能力。通过创新创业教育,可以转变学生的就业观念,使学生将创业作为未来职业的一种选择,从而为中国经济发展输送大批优秀的创新创业型建设者。有条件的学生在毕业后立即创业当然也可以,但更多的学生可能是工作若干年之后,有了一定的社会经验和行业知识积累才去创业,这更应是常态。

全文阅读

双创背景下的民办教育创新创业教育

摘 要: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在双创背景下我国很多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索,但是由于我国双创起步比较晚,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不小的差距,尤其是在双创教育理念和教师队伍结构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民办教育作为我国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为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培养了很多高素质人才,由于民办教育具有独立的特性,所以在培养双创人才方面相比国家教育具有更大的优势。通过多年的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并以具体的民办高校为例,对双创背景下的民办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相关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希望对完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有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双创背景;民办教育;创新创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8.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27-0130-02

引言

通过教育部门不完全统计,我国在2016年毕业的大学生人数高达820多万人,但是我国各行各业对人才的需要还不足200万人,这就导致很多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这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很大制约性。所以很多高校把教学模式进行相应的调整,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创新创业教育上,通过多年的实践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很多高校比较侧重于理论论述和宏观指导,而没有把重点放在如何解决创业教育问题上,使得大学生就业创业问题依然非常严峻。本文以某民办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需求为入手点,从学生创业的角度来探究在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旨在进一步完善民办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一、民办教育在双创背景下人才培养的优劣势

(一)民办教育在双创背景下人才培养的优势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国家越来越重视民办大学的教育,使得民办教育不断发展壮大,与国有高校相比,民办高校在培养人才过程中比较重视培养经济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比较符合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而且民办高校没有沉重社会压力和舆论压力,所以在培训双创人才过程中能轻装上阵,而且相关的体制制度也比较灵活,对遇到的问题能做出快速的反应。而且民办教学属于自主经营,所以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需要很强的紧迫感,设置的专业课程都是当今社会人才比较稀缺的专业,从而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提高民办教学的知名度,从而获得经济盈利,保证民办高校能正常地发展和运行。所以民办高校在人才培养上,比较重视社会的需求,设立的专业能与实际工作有紧密联系。所以,民办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有更好经验。同时,民办高校的学生与国有高校的学生相比,学生的思想更加活跃,动手能力更强,具有双创教育所需要的多方面的潜质。所以说,民办高校能够为双创人才的培养提供良好的平台[1]。

全文阅读

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

[摘要]创新创业教育是高校人才培养改革实践的重要内容,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经济发展转型、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引领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不断发展,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脱节成为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阻碍,为此需要从教育理念、师资队伍、课程体系、实践平台等方面促进二者的融合。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专业教育;融合

一、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必要性

(一)二者融合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内在要求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了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目标,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目标的确定,为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创新创业教育是高校人才培养改革实践的重要内容,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经济发展转型、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等的引领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不断加强,各大高校采取多种措施与多种形式,开展创新创业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取得了不错的成效。

(二)二者融合是高校培养创新性人才的现实需要

高等学校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传承和社会服务的职责,其中人才培养是高校最根本也是最核心的功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经济发展转型升级对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提出了新要求。高等教育进入新阶段,大众化特点要求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应用型、创新型和复合型人才是人才培养的目标,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现实需求。

二、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现状及困境

全文阅读

试论高职创业教育创新

一、在高职院校中开展的创新型创业教育应当以素质教育作为基础

创业教育其实就是以素质教育的内涵为基础做出的延伸和发展,创业教育是构建在教育基础之上的一种展现的教育模式,不单单将素质教育的内涵呈现在了人们的眼前,并且也凸显出来了创新能力和学生实践能力培养这两个目标,使得素质教育能够满足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进程向前推进的过程中提出的客观要求。所以,其实也是可以说“高职生创业教育将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地转变素质教育改革活动的方向和途径”。假如说学生是没有接受扎实的素质教育的,想要使得高职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就显得比较困难了,只有在使得高职生的基础素质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的基础上,才能够提升高职生的综合素质,从而就能够使其逐渐地具有比较高的创业水平,进入到创业这一个领域中的人员具有的素质越齐全,创业的成功率就越高。现阶段我国范围内的高职院校开展课程教学和实践活动的基础之上增强创业教育的力度,逐步地将高职生的创业意识和创新精神培养出来,并在教学的过程中使其逐渐地养成优秀的创业心理素质,提升高职生的创业创新i能力,在深化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起到的作用是十分的重要的。

二、现阶段我国范围内高职院校开展的创新型创业教育应当将能力作为主体

创业教育其实就是将培养出来具有创业能力的人才作为目标的教育,使得学生在接受了创业教育之后能够具有一定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以及创业能力等创业方面的素质。其实简单点说,就是对创业教育重视的对学生的创业能力进行培养,这就是创业教育的核心内容,其中包含的是创业态度、创造性以及把握机会的能力等等。创业是一项复杂程度比较高的活动,进入到创业领域中的相关人员是需要有比较高的智商和情商的,但是仅仅具有上文中提及的这两项素质,却没有创业能力,也仅仅是空中楼阁而已,创业能力是一项层次比较高的综合性能力,可以将其划分为认知能力、操作能力以及专业能力等等。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高职院校中施行创新型的创业教育,始终需要遵循的原则就是以素质作为基础、能力作为本体,不单单能够在某些层面之上使得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逐步地培养出创新性的创业人才,并且也是能够使得现阶段我国高职院施行的以职业教育为先导的教学模式占据的地位得到巩固,从而就能够使得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深化程度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在高职院校中开展创新型创业教育的过程中,需要逐步完善课程体系,并对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与此同时也是需要系统化的施行创业教学工作才能够使得创业教育的作用完美地展现出来,进而就能够使得增强高职生创业素质和能力这样一个目标得以实现。

作者:何晓敏 单位:长沙环境保护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全文阅读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论述

摘要:高校对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关注逐渐增强,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文章针对当前国内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的一些成绩与问题,从科学引导、学科融合、多元参与、能力培养几个方面展开分析,探索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有益出路。

关键词:高校;创新;创业

在2017首届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联盟年会上,《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蓝皮书(2016)》和《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学情报告(2016)》,肯定了2016年创新、创业教育所取得的成就,但报告和讨论中也反映出一些问题,在我国创新、创业井喷式发展的2016年之后,高校教育确实是应该总结回溯创新、创业方式,升级“创新、创业”教育,以科学指导、学科融合、多元参与和能力培养相结合来优化创新、创业教育工程。

一、高校教育应加强对“创新创业”概念内涵与外延的科学引导

(一)对“创新创业”新名词的正确解读与引导

高频使用的“互联网+”概念最早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之后被广泛引用,其容易被误读为只要把任何一个行业与互联网结合就产生了创新,就能带来生产效率的提高,生产出优质的产品,赚得丰厚利润[1]。随后,网络铺天盖地的如“互联网创业一站式服务平台”的招商广告把“互联网+”创业宣传成了“低门槛”赚钱的通道,事实是低门槛背后不足10%的创业成功率,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想法不契合实际经济。“互联网+”最难的正是“+”号的后面,弄清怎么“+”才是关键,也是更难把握的。对“互联网+”真正的解读应该是强调各行各业的主体地位,首先是各行业生产出具有竞争优势的产品和服务,再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发挥其资源配置的优化和集成作用,提升实体经济的生产力,其关键点和根本是实体经济的竞争力。“打造企业生态圈”也是近来非常流行的词,但是否所有企业都能够借助互联网平台,重构各产业之间的全部环节,打破产业价值链之间的边界,更有效率地建立起和消费者的关系,管理这种关系并持续从中获利呢?这要看具体的行业和规模,更要看要依托什么来打造生态圈,靠营销和补贴是打造不出的,只有构筑起本行业的进入和退出壁垒,才能打造生态圈。很多打车公司的“生态圈”维系陷入困境,给了补贴人才来,补贴一取消,或者临近春节变相涨价,人就没了。试图培养消费者的消费习惯是不科学的,任何一个“理性人”都是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当他的价格比出租车还高,而服务并没有更好时,消费者就离开了。纷繁复杂,包罗万象的生态圈,归根结底都应该服务于帮助商家重新回到产品的本质,也就是关注消费者,靠产品的质量优势和价格优势来维系、拓宽自己的用户群,就像苹果公司依靠自身两项重要技术:手机质量及IOS系统构筑起自己强大的生态圈,其IOS系统的稳定性和操作程序设置是市场上最受欢迎的应用系统。

(二)“创新创业”与高科技关系的科学认识与指导

我们的教育应避免对“创新创业”外延的一种误解,即创新就是要有高科技,一直在传统行业里经营,不懂得高科技就无法进行创新。“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在《创新和企业家精神》中通过多个案例证明,更多的创新是发生在传统行业,而高科技企业却经常是“昙花一现”的生长模式,打破了“只有高科技才能创新”的神话[2]。所以我们要帮助学生摆脱这种认识误区,坚信低科技、传统行业也能创新,而且传统行业中的创新机会有很多,一样可以大有作为。在国内家喻户晓的“优衣库”品牌,日语中的名字就是“最好的衣服”,在日本这样一个科技先进的国家中,这个传统产业品牌的老板能够做到日本的首富,既没有高科技战略,也没打快速更新、转变经营方向的牌,优衣库的款式是多年不变的基本实用款,它的创新之处就在面料上。优衣库在面料研究上的投入远远超过其他服装行业公司,他们与大学长期合作,进行面料开发,产品非常舒适、温暖,而且不断追求更好,成为众多消费者的最爱,在最传统的行业中打造出其独有的“比较优势”,获得了创新的丰厚收益。由此,从技术的角度讲是不存在传统产业的,因为每个产业的技术都在进步,传统产业照样可以创新。创新需要对技术有新的理解,而不是都要进入新兴行业,也不是都去做高科技,它需要企业思考如何采用新技术来提高自己的效率,差异化地开发产品和技术,形成自己的“比较优势”[3],即便是处于科技不断升级的工业领域,追求“更高、更新、更好”也需要建立在自身现有的实际基础之上,如我们宣传的“工业4.0”,是德国政府确定的十大未来项目之一,以建立个性化和数字化的产品与服务生产模式为目标,通过信息通信技术和网络空间虚拟系统相结合来实现,将制造业向智能化转型。是以智能制造为主导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或革命性的生产方法。这个过程在美国被叫作“工业互联网”,我们工信部称之为“两化融合”即“中国制造2025”,“工业4.0”是从“工业1.0”逐步升级发展起来的,“工业1.0”是机械化和动力化,“工业2.0”是自动化和流程化,在自动化和流程化的过程中,伴随着标准化,“工业3.0”是信息化,“工业4.0”是智能化。这些发展阶段代表工业技术的进步程度,是无法跨越的,我国目前的状况是急需全面实现“2.0”,争取进入“3.0”时代,“工业4.0”如果不能给本行业增加利润,盲目铺开上马就是对资源的巨大浪费,它应该是我们为之努力的目标,但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说还有很漫长的路,应该立足现实,扎实推进技术进步。创新创业教育必需剥离混淆的认识误区,引导学生客观认识事物本质。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