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创设问题情境

创设问题情境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创设有效问题情境 深化问题情境教学

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曾经说过:“教学情境中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便能发挥其高度有效的作用。”以问题情境为驱动的情境教学,它所创设的鲜明的形象,以及所开拓的广远的意境,达到寓知识于境,寓理于情,情通理达的境界。

一、有效问题情境的特性

(一)诱发主动性

情境教学就是让学生主动参与到优化的情景中,让充满生机、有真挚情感、有更大可塑性的学习活动主体产生学习动机,并充分感受数学知识的生成,从而达到主动探究数学思维的境界。因此,如何使学生心理上有愤有悱,正是课堂情景创设所要达到的目的。例如在复习函数这节课时,我创设以下的教学情景:“我”在购物时,甲商厦提出的优惠销售方法是:所有商品按九五折销售,而乙商厦提出的优惠方法是凡一次购满500元可领取九折贵宾卡。请同学们帮老师出出主意,“我”究竟该到哪家商厦购物得到的优惠更多?问题提出后,学生们十分感兴趣,纷纷议论,连平时数学成绩较差的学生也跃跃欲试。学生们学习的主动性很好地被调动了起来。学生们在不知不觉中运用了分类讨论的思想方法。

(二)强化悬念性

创设问题情景就是在讲授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间制造一种“不和谐”,将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景中。即创设认知不协调的问题情景,以激起学生研究问题的动机,通过探索,消除剧烈矛盾,获得积极的心理满足。因此,创设问题情景应注意要小而具体、新颖有趣、有启发性、同时又有适当的难度。此外,还要注意问题情景的创设必须与课本内容保持相对一致。教师要善于将所要解决的课题寓于学生实际掌握的知识基础之中,造成心理上的悬念,把问题作为教学过程的出发点,以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三)贯穿实践性

数学教学应贯穿实践性,把现在的学习和未来的应用联系起来,并注重学生的应用操作和能力的培养。我们要充分利用情境教学特有的功能,在拓展的数学教学空间里,创设既带有情感色彩又富有实际价值的操作情景。例如学习“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就可以通过实践操作的办法来创设教学情景。提出:“三角形的三个内角会不会存在某种关系呢?”大家进行实验、拼图操作,验证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度。接着,我指出了实验操作的局限性,并要求学生给出严格的逻辑证明。在寻找证明方法时,我提出:“观察拼接图形,从中能得到什么启示?”学生凭借实践操作时的感性经验,很快就找到证明方法。

全文阅读

巧设问题,创设情境

《雨巷》是一首优美的抒情诗,是戴望舒的成名作。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中总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这首诗体现了一代知识分子的曲折的心路历程,其中交织着失望和希望、幻灭和追求的双重情调。该诗意象优美,意境朦胧,刚升入高中的学生初次接触这类诗歌,有的因为其难懂而不喜欢,有的只能模糊地感觉写的很好,但又不知道好在哪里,还有的同学则完全没有感觉。基于这些原因,我在上课时特别注重问题的设置,并且尽可能创设一些情境,鼓励学生积极发言,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学生能真正读懂《雨巷》,走进《雨巷》。

一、反弹琵琶,在朗诵中把握《雨巷》感情基调

在日常的诗歌教学中,我很重视朗诵,通常会声情并茂地进行范读。所以在要求同学齐声朗读后,我开始范读,但是一改往日的满含情感的朗诵,而是快速,语调平淡的读了一遍。然后请同学对老师的朗诵点评。这种新奇的方式使学生感到很有趣,同学们的反映很积极,刚开始几位同学根据思维定势纷纷说好,但是问到好在哪里,学生就答不出了,有个学生说读得好是因为没有读错字,引来一片笑声。在笑声中学生开始反思,觉得老师读得确实不好。最后同学们达成了共识,认为之所以读得不好,是因为老师读得语速太快,而且没有感情。我适时引导,提问:“那么,这首诗应该用什么样的语调朗读呢?”学生马上回答:“缓慢的、低沉的、哀怨的。”我马上趁热打铁,问同学们为什么要缓慢、低沉,而且还哀怨?许多学生通过这种递进式的提问开始思考,认识到是由本诗独特的意象――雨、巷子、油纸伞、篱墙、丁香造成的。这样自然而然过渡到了对本诗意象的赏析。这个时候请同学们再次齐声朗诵,因为理解了诗歌的感情基调,这次学生读得很优美。

二、改编诗歌,通过意象组合领会《雨巷》之美

在引导学生鉴赏诗歌意象时,我首先把每个意象分别进行赏析。例如,“雨”这个意象,我先请同学找出一些和本诗情感基调类似的写雨的诗句,学生找出了很多,如“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飞絮,梅子黄时雨”“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等等,使学生意识到雨这个意象在古代诗歌中很多时候是和愁联系在一起的。在赏析丁香花这个意象时,我请学生试着把丁香换成别的自己认为可以的意象,代入原诗。这个环节学生也反应很热烈,提出可以代入、蔷薇花、荷花等等,我请学生把这些换过的意象代入原诗“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并且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诵,很多学生举手认为“芬芳或者颜色似乎可以用别的花代替,但是忧愁就不能用别的花代替”,另一部分同学表示不知道为什么“丁香是忧愁的”。这时候我引入课后练习里三首诗《代赠》《浣溪沙》《点绛唇・素香丁香》对“丁香”这个意象进行解读,让他们理解到“丁香”意象代表着美丽、高洁、愁怨、易逝。

在对个体的意象分别解读后,请同学们领会这几个意象组合的妙处。我请学生对诗歌某一段进行改编,要求感情基调须与原文一致,以上意象任意去掉一种,其他意象全部都要有,学生写好后马上当堂朗诵。例如有个学生的改编如下:

雨,淅淅沥沥

洒过

全文阅读

浅谈问题情境的创设

数学起源于情境,情境是产生问题的沃土。新课标注重学生的发展,要求教学来源于学生的实际,要创设学生能独立自主学习的情境,引导他们通过实践、探索、交流,获得知识、拓展思维,学会学习。本文就如何创设问题情境谈谈自己的想法,以供同仁参考。

一、创设问题情境的三原则

(一)目标性原则

在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必须要有明确的目标,必须围绕教学的内容和任务来进行,要考虑到数学情境是否有价值。否则,再好的问题情景都是无用的,甚至是有害的。

(二)生活化原则

数学源自于生活,具有抽象化与形式化的特点。我们在创设问题情境时,一方面要注意还原生活,让学生从生活情境中体验、发现、理解并认识数学。另一方面,还要将知识应用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体现数学的本质与价值。

(三)积极性原则

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解决问题的起点。若问题情境不能引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将处于被动状态,学生缺乏学习动力,学习效率低下,从而容易形成抵触情绪,产生厌学心理。

全文阅读

如何创设问题情境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纵观科学发展史,几乎每一次质的飞跃都从问题开始,可见问题是科学创新的起源。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把学生要学习的内容巧妙地转化为问题情境。问题情境就是一种具有一定的困难,需要学生努力去克服(寻找完成任务的途径、方式),而又在学生能力范围内(经过努力可克服)的学习情境。根据认知理论,数学课堂教学过程应是以不断地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方式来获取新知识的过程,因此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努力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通过问题引起学生认知的冲突,激起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探求动机,引发学生积极思考,从而独立地解决问题,发展其思维能力的创造性。

一、问题情境的创设

问题情境的创设主要是通过恰当的情境,提出问题,使教学内容具有新奇性,从而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探求动机和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1.提出感性材料,创设问题情境。

当学生只具备一些理解概念所必须的具体知识而抽象程度较低时,教师必须从实际经验出发,以归纳的方式抽取出一类事物的共同属性,从而获得概念:

如:新课标集合概念的引入。我利用多媒体投影:非洲草原上,一群大象在缓步走来;蓝蓝的天空中,一群鸟在欢快地飞翔;清清的湖水里,一群鱼在自由地游泳等等,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引起他们的兴趣,从而引入了集合的概念。这样一个抽象的概念就被学生接受了。

2.联系社会生活,创设问题情境。

如:在教授统计时,我提问:中国、日本、美国三国的动画片,同学们最喜欢哪国的动画片?引导学生先将提名写在黑板上,每位学生依次上黑板投票;然后,两位纪检委员,一个唱票,一个计票;最后,公布统计结果。此方法一提,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一方面,学生经历了调查和收集数据的过程,体会到了数据在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作用,从数据的收集活动中归纳出数据收集的一般步骤。另一方面,课堂上日本动画片得到的票数是最高的,借此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目前,中国动画片发展得很快,要想赶超发达国家还得靠在座的同学们学习更多的知识,掌握更多的本领。

全文阅读

创设小学数学问题情境

【摘要】

创设小学数学课堂问题情境是数学教学中常用的一种策略。它能吸引学生学习的注意力,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它还有利于解决数学的高度抽象性和小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教师应抓住教材中所蕴涵的创造性因素,激起学生的学习情感,创设富有变化且能激发新异感的学习情境,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引导他们去研究问题。

【关键词】情境; 创设; 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2-0249-02

“创设情境”是数学教学中常用的一种策略。它能吸引学生学习的注意力,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它还有利于解决数学的高度抽象性和小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数学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求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为此,教师应抓住教材中所蕴涵的创造性因素,激起学生的学习情感,创设富有变化且能激发新异感的学习情境,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引导他们去研究问题。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常用方法有五种。

1 利用挑战兴趣,创设问题情境

小学中高年级的学生开始对“有用”“有挑战性”的数学更感兴趣。所以我们在创设情境中更应关注学生的数学思考,设法给学生经历“做数学”的机会,让他们在开放性、探究性问题中表现自我、发展自我,从而感觉到数学学习是很重要的活动,并且初步形成“我能够而且应当学会数学地思考”。如,在讲《比例尺》一课时,教师课前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画出学校教学楼的平面图,尽管学生认真努力,但画出来的平面图五花八门、不尽人意。老师让学生找出画不好的原因,学生通过讨论认为,遇到的问题主要有两个,一个是方向不知道怎么确定,一个是不知道实际的距离画在纸上应当画多长。因此造成所画的平面图不是自己头脑中理想的结果。这时教师因势利导:我们先看第二个问题,你们认为实际的距离画在纸上应当怎么画就准确了。学生积极思考,认为应当把实际的长度都缩小相同的倍数画在纸上。我们看到在这里,教师没有上来就讲比例尺的知识,而是创设让学生画教学平面图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进而产生学习的需求,从而使学生知道了数学的来龙去脉,解决了数学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过程,认识了数学知识的实用性。使学生把数学学习作为一种乐趣、一种享受一种渴望,从而学到了有用的数学。

2 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

全文阅读

创设有价值的问题情境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3-0280-02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数学课程标准》把数学思考作为小学生数学学习的四大目标之一,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的主阵地。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尽可能创设有价值的问题情境,引领学生进行数学思维。如何针对小学数学的特点和小学生心理发展水平的差异性,创设有价值的问题情境?回想了自己的教学,谈谈自己的心得。

1创设开放性问题情境,让学生多角度、多方位思考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思维的广阔性,又称思维的发散性,是一种不依赖常规,寻求变异,从多角度、多方位去思考问题,寻求解答的思维品质。在数学教学中,创设开放性的问题情境,能使课堂教学立体化,给学生提供更多合作交流的空间,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造了条件。创设开放性的问题情境的教学过程能使学生主动构建,积极参与。这一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发展学生的数感。也可促进学生全面地观察问题、深入思考、引导学生养成从多角度多方位思考的习惯。

如,在教学《今天我当家》时,我创设了这样的问题情境:同学们,这个周末让你来当家两天行吗?说说看你想怎么当?那我们现在就来先来模拟测验一下你的能力?我们要去超市自己购物(出示例题图)。这个时候,全班同学都很兴奋,都用好奇的目光望着老师,似乎感到很新鲜。老师先让同学说说超市里都卖些什么东西,每种东西的价钱是多少。同学们迫不及待地举手发言,在活跃的气氛中,老师适时提出问题:"现在,老师要给你们50元钱,看看你们都可以买些什么?找回多少钱?"于是,每个同学都积极选购自己认为合适的物品。在你说我答,甚至你争我辩的活跃气氛中,多种答案就出来了。正是这个开放性的问题引起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解决简单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既要根据教材内容挖掘题目中的开放因素,又要有意识地设计一些开放性问题,创设适当的学习情境,以灵活的方式渗透到教学中去,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潜能,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2创设可操作式的情境氛围,克服思维惰性,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的深刻性指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求所研究问题实质以及问题之间相互联系的一种思维品质。在数学教学中,对探究性问题,需学生在实践中探究,在操作中尝试,在讨论中释疑。通过动口讨论,动脑思考,动眼观察,动手操作,让他们的感官参与教学活动:画图、测量、搜集信息、剪、折、移、转、制作模型等活动情境,不仅使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而且丰富了数学活动的经验,培养了学生观察、分析、应用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克服思维惰性,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激活了学生的创造潜能。

例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时,我让学生拿出课前收集到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纸盒,沿棱剪开,再展开平铺在课桌面上,让学生数一数各有几个面?比一比每个面的大小,看看有什么发现?然后说一说如何计算表面积?怎样算比较简便?这一系列的问题全部在学生的操作活动中解决。这样的操作活动,不但使学生深刻地理解了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公式,而且又使学生智力活动的潜力得到充分地挖掘和体现,注意力相对较为集中,克服了思维惰性,学生很容易记住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并解决问题。

全文阅读

创设有效问题情境

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根据教材内容、学生的知识背景和认知发展水平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创设问题情境,才能激发学生思维的深度与广度,使他们在探求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既增长知识,又增长智慧呢?

一、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

在数学教学中创设的问题情境应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把“身边的生活”引入课堂,再把“数学知识”引入“身边的生活”;让学生走进社会,变“小课堂”为“大课堂”,通过学生身临其境的现场体验,再把“大课堂” 变为“小课堂”。教学“认识人民币”这一单元时,我让学生到超市去了解商品的价格,买自己所需的物品,再把自己调查了解到的信息作为课堂教学的资源。然后创设买卖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付钱买实物的实践活动中进一步巩固和提高对“元、角、分”的认识和换算,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应变能力。只有让学生亲身体验过、动手尝试过,学生才能更容易掌握知识,才能发现知识的真正用处。这不仅让学生学到了知识,更学到了如何去运用知识。

二、借助游戏创设问题情境

小学生好动,喜欢做游戏。教师可以让学生带着好奇心,在玩乐中认识事物,吸取数学知识和经验,并应用于实际生活。在教学“元、角、分的认识”时,教师可拿出标有价格的钢笔、文具盒、玩具飞机、排球等物品,让学生模拟生活情境,扮演营业员、顾客进行买卖,在游戏中加深对人民币的认知,体验成功的快乐。需要注意的是,游戏形式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年龄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尤其是学习素材的选取与呈现以及活动的安排都应该充分考虑到趣味性和学生的生活背景,尽可能为学生创设一些具体、有趣并富有一定启发性的问题情境的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经历一个艰难、无奈、成功、喜悦的心理历程,感悟到学习数学是一件感兴趣的事情,从而愿意接近数学。

在教学“可能性(概率)”这一节知识点时,教师可以这样设计:

师(引导):你们喜欢做游戏吗?

生:喜欢!

全文阅读

论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

摘 要: 对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本文从三方面进行分析:问题情境创设源于生活,创设高于生活;问题情境创设应立足于数学内部,有利新旧知识串联,拓展学生思维;问题情境创设可利用多媒体课件。

关键词: 数学问题情境 创设 数学模型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采用“情境―数学模型―应用与拓展”的模式来展开。刘兼教授认为:一个好的问题情境对于理解新的数学概念、形成新的数学原理、产生新的数学公式,或蕴含新的数学思想会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能够充分调动起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或数学背景,更能激发起由情境引起的数学意义的思考,从而让学生有机会经历“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或应用”这一重要的数学活动过程。教师应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亲身经历实际的数学问题,抽象成成功的数学学习模式,数学知识的科学认知和应用表达技能的一种有效学习形式,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价值等方面都得到长足与发展。那么,教学中如何使创设数学的问题情境更好地为搞好数学教学服务呢?

一、问题情境创设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教师可以通过呈现一定的背景材料,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的特征或内在规律,形成新的概念、原理等。如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熟悉的实例像用两个钉子可以固定一根木条的操作,让学生找出事物的本质属性,最后抽象得到“经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的概念。

教师还可以在学生原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发现,尝试给新概念下定义。这样新的概念容易在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得以同化与构建唤起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欲望。

在华师版初二年(上)第23页有一个问题:某地区在退耕还林期间,将一块长m米,宽a米的长方形林区的长、宽分别增加n米和b米,用两种方法表达这块林区的面积。通过不同的理解,可知:面积可表达为(m+n)(a+b)或ma+mb+na+nb,从而推出(m+n)(a+b)=ma+mb+na+nb。

数学问题情境创设高于生活决定了课堂教学的成败。问题情境创设高于生活指数学问题情境应是趣味性、时代性和挑战性三者有机的统一。现举以下例题说明之。

全文阅读

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倡自主、探究、合作等多元的学习方式,但无论哪种学习方式,“问题”始终是学习活动的主线,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本文就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围绕问题,通过学习、思考、讨论、交流、探究等方法得出结论,让学生的思维不断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关键词:高中语文;阅读;情境

语文阅读教学中问题情境可使学生置身于特定的认知任务之中,激发他们的认知内驱力,从而引发其解决问题的行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创设问题情境,以提高阅读教学效果。那么如何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去创设问题情境呢?

一、问题情境创设要有针对性

问题情境的创设,必须基于深入分析和挖掘教材内容中蕴涵着的能力价值和情感价值,利用这些知识作为情境素材,创设问题情境,才能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只有问题结构与学生认知结构相匹配,才能在课堂上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才能达到目的。在设置问题情境时,应考虑内容、方式上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知识水平和能力水平,让学生通过积极思索和探究,解决问题或得出正确结论,从而让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进一步提高学习的兴趣。对学生来说,心求通而未得的问题类似“跳一跳才摘到的果实”,最有价值。因此,所创设的问题情境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的范围内,才能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唤起他们的求知欲和探索欲。

二、创设民主、和谐的问题探究情境

在创设问题探究情境时,教师应为学生创设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应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使学生对教师的发问乐于思考,并能够各抒已见,在积极的思维中进行知识的习得,能力的提高。这样的教学活动大大增加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改变过去的单向度交往方式为多向度交往方式,师生关系更加亲密,课堂气氛更加活跃。

三、通过学生生活体验创设问题情境

全文阅读

合理创设问题情境

新课程改革已经如火如荼地进行了七八个年头,自走出校门参加工作至今,我的教学活动都在围绕新课程改革来开展。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如何能引导学生们开展适合自身学情的有效学习活动?我们就得合理创设数学问情情境,为学生广开数学学习的活力源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求知欲望,引导学生发现自主探索的目标,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学习,进而更为扎实有效地掌握有关的数学知识。

所谓的数学问题情境指一种以激发学生问题意识为价值取向的有刺激性的背景材料。合理创设数学问题情境就是通过呈现刺激性的数学信息,并努力使其做到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统一,才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好奇心、求知欲,产生认知冲突,诱发质疑和猜想,从而使数学课堂教学充满活力。

一、开放和利用教材中的教育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新教材所提供的教学素材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创设了很多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它改变以往的重视结果为引导学生经历探索结果的过程,我们的课堂要努力做到:教学目标要让学生明确,实际操作要让学生完成,解决问题的思路要让学生讲解,要探讨出的结论由学生来归纳,要总结的学习内容让学生来概括。这样我们就不能拘泥于教材,因为教材为我们提供的只是表态性的教学素材,并不是它的内容都适合每位学生。所以我们要能灵活运用教材,能对教材进行大胆的开发。①创设情境为学生提供他们喜欢的虚拟现实。如:一年级上学期教学“分类”,我在充分利用了教材资源的同时还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扩大取材范围,增加了学生熟悉的玩具、书、衣物等等物品,以评选“最佳超市销售经理”作为奖励机制,使学生对眼前零乱物品产生整理、收拾的愿望,从而引出本课实际操作的目的,渗透分类的思想。②创设情境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始终伴随着积极的情感体验。如在教学《毫米的认识》时,在学生已认识了厘米这一长度单位的基础上,我让学生们每人画一条长1 cm的线段,再请每个学生取下一根自己的眼睫毛与它比较,看看谁的睫毛最长最漂亮,爱美的孩子们利用厘米做单位似乎都说不清自己的睫毛到底有多长,从而引入了这个比厘米小的长度单位:毫米,这个过程让学生发现了自己的美,也认识了毫米这个新朋友,产生了积极的情感体验。

二、数学问题情境要有导向作用,使之能引领学生经历探索数学知识的过程

创设数学问题情境的目的在于充分调动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或数学知识背景,诱导学生用数学的大脑来思考,让学生有机会经历“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扩展”的教学活动过程。

例如,我在教初中课程《有理数的乘方》(北师大版)一节内容时,请学生们准备一张纸片,大家一起做如下动作:将这张纸片对折一次撕开,再将所得的纸片叠合、再对折后撕开,再叠合,再撕开,提问:重复这个动作,第10次撕开纸片时,请问你将有多少张纸片?学生继续这一重复动作,直到折不动,撕不开才恍然发现可以利用n个2相乘来解决这一问题,从而引入了有理数乘方概念的学习,由于有这样的经历,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动手操作、用眼观察、动脑思考,这样获得的知识远比学生简单模仿而获取知识要牢固得多。

三、创设问题情境的几个误区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