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憧憬造句

憧憬造句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材料作文“生与死”导写

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我们浪费自己的健康去赢得个人的财富,然后又浪费自己的财富去重建自身的健康。我们焦虑地憧憬未来,忘记了眼前的生活,活得既不是为了现在也不是为了将来。我们活得似乎永远都不会死,我们死得也好像从来没活过。

写作指导

上述材料出自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英国女作家多丽・丝莱辛《幸存者回忆录》一书。它讲的是关于人生得失的感悟。审读上述这则言论片段,它由三句话组成。第一句着眼于“追求财富”与“身体健康”的矛盾,第二句着眼于“焦虑憧憬未来”与“忘记眼前生活”的矛盾,第三句着眼于“活”与“死”的状态表现的矛盾。构思立意可从上述三组矛盾出发,任选其一,来引申自己的感悟与思考。参考立意如下:

角度一(从第一组矛盾切入):幸福在于身心的健康与和谐等。

角度二(从第二组矛盾切入):心怀美丽憧憬,走好脚下的路;仰望星空,脚踏实地;用理想照亮生活;摈弃虚幻华丽的空想,把握当下的每一天等。

角度三(从第三组矛盾切入):不虚此生,活出精彩;生命的价值不在于长度,而在于厚度;生如夏花绚烂,死如秋叶静美等。

全文阅读

嚼出语文课堂的“味”

摘要:本文结合《给我的孩子们》一课的教学实践,分析了语文课堂教学上出“语文味”的具体方法。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语文味”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9-0194-02

给我的“孩子们”上完《给我的孩子们》一课,心里有着些许的感动,感动于孩子们课堂上出色的表现。我想,一定是丰子恺先生生动的漫画和朴质的文字,唤起了这些孩子们美好的回忆。朱自清先生这样评价丰子恺的画:“一幅幅的漫画如一首首的小诗——带核儿的小诗就像吃橄榄似的,老觉着那味儿。”对于画家、散文家,那味儿我理解为“诗情画意”;对于语文老师,我想那味儿应该是课堂上的“语文味”吧。

一、寻找恰当的导入,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好的导语像磁石,能把学生分散的思维一下子聚拢起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提高整个智力活动的积极性。这一环节不仅是教师匠心的艺术再现,更是学生认知过程的心理需要。回想准备这堂课的初期,最早准备导入的方式是“分享漫画,走近作者”,希望通过丰子恺的漫画认识他这个人,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看画固然是高兴的,可是看完后留下了什么却是个问号。几次讨论、斟酌之后,考虑到这篇文章是《子恺画集》的序言,决定从这里入手:出示漫画,请学生用一句话概括漫画内容;由此引出《子恺画集》,作者为什么要画这些画,还把它们整理成册?再引出序言《给我的孩子们》,看看作者文中告诉我们的答案,并且设下疑问:作者到底要给孩子们什么?这样既放松了学生紧张的心情,又锻炼了他们的概括能力,而且答案文章结尾马上就能找到,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尤其是通过有目的、有方向的设置疑问,留下悬念,刺激学生的求知欲,激化学生释疑而探索的心态。这种方法会使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丢弃一切私心杂念,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去。总之,设计导入应注意“实”(讲求实效),“精”(简明扼要),“活”(方法多样),“美”(给人美感享受)的和谐统一,同时还要兼顾启迪学生的思维,体现语文教学独特的味道。

二、关注情感的投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课堂教学中师生的协调是以情感为纽带的,教师以丰富的情感投入到课堂教学当中,学生会从中受到熏陶、感染、启迪并有所感悟,潜能和创造性才得以充分发挥。语文教学必须进行情感加温,使其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催化力。《给我的孩子们》是一篇序文,也是一篇生动的散文。作者以生动的笔墨,记录了孩子们的纯真生活,展现了孩子们真率、自然、热情的性格,表达了自己对孩子世界的憧憬,同时也为自己和像自己一样的成年人失去童真感到悲哀,更为孩子们长大后也必将失去童真感到悲哀。他的憧憬和悲哀之情是贯穿全文的,这在文章的首尾两段中反复提到,学生也很容易发现。关键是如何引导学生体会、感受并理解这两种看似矛盾的情感。体会作者的憧憬之情不难,在设计中主要安排了两个问题:

全文阅读

抓关键词句,领悟文章思想感情

【摘 要】关键词句在文章中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关键词句作用的发挥,不失为良好的教学策略。语文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要使学生学会阅读,而抓住关键词句细致分析,能更好地深入理解课文,体会情感,在阅读教学中能起事半功倍的作用,也是有效阅读的窍门之一。

【关键词】语文教学;关键词句;思想感情

【Abstract】Key words in the article plays the effect that make the finishing point, in the classroom teaching, pay attention to its role in the key words, can yet be regarded as a good teaching strategy. One of the purposes of Chinese teaching is to make students learn to read, and careful analysis, grasp the key words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text, feel the emotion, can get twice the result with half the effort role in reading teaching, is also one of the effective reading tips.

【Key Words】Chinese teaching; key word and topic sentences; thoughts and feelings

《语文课程标准》课程目标第二学段阅读要求中明确指出:“阅读教学中要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所谓关键词句,是指在课文中能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重要作用的词句,它在课文中或准确表达文章主旨,或真切体现作者情感,是快速准确读准课文的有效信息。

那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抓住关键词句,引导学生领悟文章思想感情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通读感知是悟情的基础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些古人教育名言,告诉我们“多读书”的重要性,试想,学生刚刚拿到一篇文章,在朗读正确都很困难的情况下,这个阶段,不管你老师怎样精心设计导语,学生也不可能理解课文。你必须要给学生提供充裕的通读课文的时间,感知课文中的语言信息,这是引导学生悟情的基础。但课堂上教学时间短,如何让学生快速达到读正确、流利的要求?抓中心句就是一个非常好的办法。抓住中心句,联系上下文,深刻理解其含义,便可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揭示出文章的中心思想。

全文阅读

《永远的憧憬与追求》翻译风格赏析

摘要: 奈达的翻译理论对于翻译实践有很强的指导作用。本文通过探讨“功能对等”理论在刘士聪先生所译的萧红散文《永远的憧憬与追求》中的运用,探讨如何再现散文翻译风格上的对等。

Abstract: Nida’s theories of translation have great significance in guiding translation practice.This paper tries to analyze the application of Nida’s functional equivalence in the translation of My Ever-lasting Yearning and explore how to reproduce the equivalent of the prose translation style.

关键词: 功能对等理论;《永远的憧憬与追求》;散文翻译风格

Key words: functional equivalence;My Ever-lasting Yearning;translation style of prose

中图分类号:I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16-0255-02

0引言

萧红,我国现在著名女作家,出生于呼兰县城一封建地主家庭。萧红父亲张廷举,早年毕业于黑龙江省立优级师范学堂,长期担任官吏,具有浓厚的封建统治阶级思想。他对萧红冷漠无情,促使萧红最终走上背叛地主家庭的道路。萧红年幼丧母,自小深得祖父张维祯的喜爱 ,并受到祖父以古诗为主的启蒙教育,使其从小就打下较好的文学基础。

萧红的散文文笔亲切、细腻,感情热烈真挚,具有抒情诗般的艺术风格。《永远的憧憬和追求》是萧红的一篇传记性散文名作。在这篇作品中,萧红以朴实细腻的笔调回忆了她的童年和故乡,作品流露出低沉忧郁的情绪,二十岁离家出走后一直过着流浪的生活,父亲的冷酷和祖父的仁慈给幼年时代的萧红留下了深刻的记忆,使她认识到,“人生除了冰冷和僧恶之外,还有温暖和爱”,向着这“温暖”和“爱”,她“怀着永久的憧憬和追求”。这篇散文文风朴素自然,充满真情,感人至深。

全文阅读

大学语文散文教学的创新设计与实施*

[摘 要] 大学语文散文教学一要按照散文的构成规律来确定教学课型进行创新设计与实施,以培养学生建构散文的文体意识;二要按照不同的散文结构模型,变传统的线性课堂结构为板块结构,以便抓住重点开展细节化微型化教学;三要重视阅读方法指导,以帮助学生在课外运用这些方法自读更多散文。这样才能有效地增强学生自主阅读鉴赏散文的能力。

[关键词] 散文教学;创新设计;课堂实施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6) 07-0103-03

散文是一种以记叙和抒情为主,取材广泛、笔法灵活、篇幅短小而富有文采的一种文学体裁。其特点主要表现为题材广泛、形散神聚、短小精悍、语言优美。故此大学语文散文教学的创新设计与实施应着重抓住如下环节。

一 深钻课文,掌握结构规律

散文教学在这一环节的设计与实施,要注重研究“形散神聚”中的“形”是什么,课文通过什么“神”把诸种 “形”聚集在一起的; “以小见大”中的“小” 是什么,课文是怎样通过“小”见出什么样的“大”来的;“文美情深”中的“文”怎样美,课文是怎样通过“美文”见出什么样的“深情”来的;“托物言志”中的“物”是什么,课文是怎样通过“物”言说出什么样的“志”的;“借景抒情”中有哪些“景”, 课文是怎样通过“景”抒发出什么样的“情”的;“形象说理”中有哪些形象,课文通过这些形象是怎样议论出什么“理”的。掌握了课文的这些结构规律,等于掌握了作者的写作思路,再根据写作思路确定教学思路,从而选定课型结构与主体教学方法。这就是给散文教学创新设计定调,这个调定得准,教学设计就具有新意,散文教学就会获得成功。

《梅香》的教学设计与实施,就鲜明地体现了这一点。这篇课文叙述一个乞丐在富人家乞讨时,富人惊讶地发现乞丐也能欣赏梅花的芳香,然后自己也领悟到了梅花芬芳的故事。说明人人都有自性的内在芳香,如能自省,就能品赏到自己的心灵之香。可见这是一篇借事抒情散文,这样的文章一般分两大层次:一层重在写事,一层重在抒情。说明“因事缘情”是它的结构规律,因此可以断定,作者的写作思路就是借事抒情。依据这一结构规律与写作思路,教师确定的课型如是学法指导型,选定的主要教学方法则为阅读学法指导。其教学流程表现为:其一,读课文,整体感知,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其二,读课文,分清层次,分清哪些层次重在写事,哪些层次重在抒情。其三,读课文,体味情感,通过语言的情感色彩,思考作者在这件事情中表露了什么感情。其四,读课文,概括主旨,思考本文作者通过一个梅香的故事,表达一种怎样的情理。这样设计与实施教学,学生就能在教师的引导下,顺着课文的结构规律,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学到阅读此类散文的方法,学生如果再遇到“因事缘情”的散文,即使教师不教,也能自求得之。这样,教学设计就不仅是形式上的要求,而是有了一种由一而多的方法论意义,因为按照这种设计实施教学的结果,可使学生终生受益。

二 精细策划,注重教学细节

全文阅读

过去·现在·未来作文1200字

缅怀过去,把握现在,憧憬未来——题记

很多人在思考,该怎么对待过去、现在、未来?最终众人的决定是:缅怀过去,把握现在,憧憬未来。

有人说:过去了现在留下的孽种叫做回忆。不知道这句话出自哪个世外高人之手,一些幽默,不过我觉得蛮有道理的。既然过去了现在,既然留下的孽种是回忆,回忆又能奈何?过去终究是过去,再美好,在凄凉都只是过去,只是孽种。回忆有能奈何?

肆无忌惮的在人们面前炫耀回忆?只能表明自己沉迷在了成功,别人会买你的帐吗?!谁没有做几件伟大的事情?谁没有辉煌的时刻?再辉煌只是过去,在回忆也不可能就会再重演。总沉沦在过去,又能改变现在的什么?就像你跨进了一道通向光明的大门,但是你背后的风景是这么美丽、迷人,对你充满了魅力。你伸手想留住什么,却什么也留不住。过去像是散沙,你摊开手掌,风纷飞了它;你去握紧拳头,他还是从你的指缝流逝。在你舍不得背后的门的关闭,你是否注意,你面前的门也在关闭。等什么?迈出步伐,难道就想困在这里?

独自躲在角落悲伤?然后装出一副被世界抛弃的样子,孤苦伶仃的样子,再写几首诗诉诉自己的苦楚,偶尔再下几个远离这世俗的红尘的誓言,恰是天涯浪迹人啊!又能怎么样?一切都是徒劳,最多就只能是宣泄一下自己的怨气。但是你忘记了,忘记了你这是在用悔恨了现在,在未来的某一时刻再回忆现在,却依旧是悔恨,是你自己造的孽。

世界上有喜剧悲剧之分,沉迷在喜剧中就是悲剧,能从悲剧中走出就是喜剧。

憧憬未来。很华丽的一个词语,带着些文艺的气息。或许是少年的天性,我总爱憧憬着未来的美好,编织着一个个梦想,奢望自己有一天是某国的领导,是某公司的总裁,是拯救世界的盖世英雄……像是针尖上的的泡沫,只是一层薄薄的水掩盖着,透明着,让你看到这里面还是空气,很美,你不忍心弄破,可是幻灭是在下一秒的针尖。怕够了这种无知的奢望。原来都只是我傻傻的仰望天空,美好地在掩盖现在的空虚。总是傻傻的许诺未来,忘记了自己拥有的幸福,这样的人怎么会幸福呢,永远在忧虑着未来。未来又怎么样,想那么多又怎么样。脑海中理想的未来,会怎么因为你毫无准备的的呼唤而来临吗?

憧憬未来是一首美丽的诗篇,它美好的掩盖着虚伪,外表让人们麻痹。没有把握现在,一切都是空谈。

全文阅读

喝彩奥运作文400字

喝彩奥运

奥运

让所有人都向往

奥运

让所有人都憧憬

曾经

我们一直努力

努力”我们不是东亚病夫”

全文阅读

“诗意地栖居”文化美学渊源初探

诗人荷尔德林写下“人充满劳绩,但还诗意地栖居在这片大地上”的诗句,深刻地体现了生命所蕴含的深邃幽雅的美学意义,引发人类不断思考“人之存在”的本真与意义。在大地上诗意地栖居,是人与自然可持续和谐共生发展的完美结合的过程。

从穴居到巢居,人类从被动地穴居到主动地筑居,反映了物种的进化,文明也开始萌芽。人类的智慧和精神得到强化,开始成为区别于其他存在的万物灵长。

原始氏族部落杂居聚居,和谐有序地生活,融洽地相处在一起,应该是人类栖居文化最早的萌芽和升华。人类开始在天、地、神中间寻找栖居的寄托。智慧和文明曙光初照之时的人类的栖居,精神上是温暖的,形式上是诗意的,时间上短暂的,厄运是反复的,短暂的和谐、幸福都由血腥换来。

《格萨尔王传》中的香巴拉(藏语音译,天堂)是“神仙居住的地方”,是一个没有争斗,没有杀戮,吃穿不缺的幸福的社会,人们和谐相处,各得其所。出现于美国作家詹姆·希尔顿《消失的地平线》的“香格里拉”一词,代表人类对和平、安宁的追求和向往。诗意栖居其实是人类对幸福、美好生活的一种永恒的追求和憧憬,已经不是简单的居住要求,是存在主义的发展和提升。

原始的狩猎、采集社会后期,生产力飞跃,人类进入农耕文明。游牧文明下,游牧部落逐水草而居,生活在生命中,生命在自然里,充满以草原为家的自然情怀。游牧民族享受自然的蓝天白云,雪水绿洲的同时,其发展也受限于外部的自然环境。

农耕相对于游牧,大幅度提高了生产力,解决了温饱,使人们过上了较为稳定的生活。又因为农耕文明与耕地紧密连系,生长于此,病老于此,不求空间扩张,唯望时间绵延,于是栖居文化得到长足发展。到了群雄割据、攻伐激烈的战国时期,人们异常缅怀“小国寡民”的诗意栖居生活一《道德经》老子追求的“小国寡民”的理想境界,是国土很小,人民很少,没有冲突和纠纷,不需要冒着生命危险迁移远方,使人们回到结绳记事的简单状态。人人安于自己的衣食住行,满意自己的生活方式,乐意本社会的风俗。用西方观念来看也就是诗意栖居的理想状态,是一种对天人合一境界,追求朴素简单温馨和谐生活的回归,是返璞归真的精神栖居的憧憬。

《桃花源记》中借助对自然风物的描述,表达对幸福、和平、和谐的神往和憧憬。人类永远追求和憧憬美好的栖居环境,亲近自然,天人合一,是诗情画意的源泉……而“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居住在喧嚣的街市,而无凡尘的滋扰,是出于心灵的解脱,精神的安逸。人作为个体只能融入群体和自然,亦即环境,绝对的脱离和自由,彻头彻尾的诗意栖居是不可能实现的,只能是自我心态的调整和精神的修炼。

到了工业和商业文明时代,通过技术,我们对世界的理解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实用的角度去看待地球,毫无节制地掠夺资源、破坏环境,过度的开发和生产,将我们栖居的绿色星球,摧残得遍体鳞伤,满目疮痍……在这种时代,人性中丧失了诗性和审美灵性,成了追求实惠效用、追求物欲享受的生灵,人类的信念体系出现了重大的问题。这是科学技术的进步所不能解决的,必须依赖于信念体系的调整和转换。人,再不要把自己思考成世界的中心,而只是处于世界的整体联系中,必须站在包容、博爱、天地人神和谐的高度去规划和憧憬,才能让我们的栖居变得充满美和诗意。

全文阅读

情感与思辩的和弦

《流年》(《走进大理学院丛书・赵敏作品专辑》)是赵敏先生的第一部作品集,由“故乡他乡”、“屐痕心语”、“流年随想”、“纸上风景”、“深度虚构”五个部分组成,是一部散文、书评和小说合集。其中前三辑均为散文,是近年赵敏先生心路历程的记述,是他对社会、人生的感悟、思考的一个艺术结晶。读完其中的散文,优美的文字如一股穿堂过室的山风,穿透着我的心扉,在心灵深处迂回缠绕,引起了心幡的飘拂震荡。散文在主题确立与表现方式、审美观点与情趣方面,都充分地表现出其独有的个性特征,使其在艺术内蕴上呈现出心灵化、生活化、本土化的特色,呈现着感性与理性深度交融。

散文和哲学代表人类两种不同的思维形式,前者是形象思维,后者是逻辑思维。但两者并不是水火不相容的,优秀的艺术作品常常是艺术性和哲理性的有机结合。

赵敏是一位长于思考的作家,擅长运用创造性思维去寻觅新颖而深刻的发现,以短小的篇幅写深厚的哲理,并使其散文透露出浓浓的意境之美,字里行间使人充分领悟到他息息如缕的思想气息,把一个青年学者面对人生所作的一种感悟展示在读者面前。思考使他的超越常规的感性,进入了感性与理性深度交融的境界;思考使他的散文在立意上别出心裁,新意迭出,具有独到的直感。

一、思维的多向性

在赵敏的散文创作中,他对同一个问题,同一个题材,常常善于作多向思考,以最大限度发掘其丰富的内涵。如《风的样子》中,作家从多个角度,层层揭示下关风是什么样子:风是爱的样子;风的样子还是那苍洱之间那具有现代气息,又不失古朴风韵的大理的样子;风还有来自苍山以及更远的山地和青草的气息,这是风的味道;风还有悠闲自在的心情;有着月夜中的感悟和悸动,有着穿过城市上空时的交响乐。最后归结为“风是生命的样子”――“风从我的胸中长穿而过,将我的心扉吹得啪啪作响,生命因之而显得空空荡荡,心情却因之而变得更加坦然……漫漫人生,其过程中却只有无数风一般的心情生生灭灭。也许风的样子,就是生命的样子。”把无形的自然的风,融入了生命的体验中,写得绘声绘色,给人以回味无穷之感。

他对幸福的理解也很独到,在《幸福随想》中写到:幸福是走到人生尽头,体味到了人生的无奈而又不忍心惊醒梦中人的先贤圣哲设下的善意骗局;幸福更是一坛陈年佳酿,能否饮啜它,全凭各人的机缘和酒量;幸福更是一方常耕常新的独园;幸福是一切,幸福又不是什么等等,作者用一系列的生动语言,从多角度、立体化把对幸福的理解传递给读者,拓展了思维和表现的空间。

在《秀水青山里的城市》里他写到:上苍格外地偏爱大理,将构成世间至美景物的要素都毫不吝惜地给了大理。大理说要一座山,便有了一座林木葱郁的点苍山;大理说应当有水,便有了如碧似玉的一汪洱海;大理说生活中要有别样的情趣和风流,便有了“下关风,上关花,苍山雪,洱海月”,这绝佳的四景被白族姑娘“永远绣在自己的头饰上”。上苍问还要什么?大理说,已经够美的了!剩下的历史我们写,文化我们创造。大理就果真写出了一段不朽的历史,创造了灿烂的南诏大理文化。

传统和现代在大理人的心中从来是事物的两面。作家就是这样不断从不同角度、侧面、拓宽自己的思维领域,创造出新的意境来拓宽人们的认识视野,丰富和深化着文章的内涵和主题的。

全文阅读

带走感伤,留下美丽作文1300字

你在懵懂间苏醒,如同晨露一般的飘渺,又恍惚消失在苍茫之中。

【一】

你如同一匹脱缰之马,待筋疲力尽时,回过头来,寻找遗失了的美好。

也许本不应该如此感伤,但当我翻开了旧时的相册,心里竟涌出许多莫名的感觉。看看小时侯的我,是如此天真。就像是一方清澈的池塘,倒映着的是无边的蓝天,伸手可及的是无垠的大地、承载着的是鱼儿的梦想。

纯真年代,清澈得能看见里面斑斓的鹅卵石。

那时侯的我,在为未来搭很大很大的城堡。三角形的积木是屋顶、长方形的是墙、正方形的是窗户。倒了再搭,搭了又倒了。反反复复,不知多少次为此号啕大哭。醒来后却是满脸的憧憬。

那时候的我,将蓝天想得好小好小,将星星想得很近很近,仿佛伸手可得。还有那飘逸的云朵,我想象乘着它遨游世界,多么美丽的一场梦。

那时候的我,将中学生活想得很美好,仿佛只要迈入中学的大门,就拥有了一切。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