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诚信的心得体会

诚信的心得体会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幼儿家庭诚信教育的诸多问题

家庭诚信教育缺失主要表现为家长重智轻德,“放纵”孩子不诚信;家长自身不诚信,“助长”孩子不诚信;家长教育方法不当,“逼着”孩子不诚信。〔4〕另一方面,现代社会对诚信的高度需求,要求加强幼儿诚信教育。由于教育具有前瞻性,教育应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向相一致,并体现将来的发展趋势。尽管当前我国经济社会中诚信缺失严重,整个社会尚未形成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良好氛围,但是,随着我国社会改革的整体推行,诚信制度体系的完善,诚信必将成为引领道德时尚的核心价值观念。从整个道德体系结构来讲,现代社会中诚信将取代孝悌,趋于更为核心的位置。〔5〕正是基于此,加强幼儿诚信品质培养对于培养有诚信道德的人才,对于人才适应现代社会竞争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一、家庭教育中培养幼儿诚信品质的紧迫性

在家庭教育中培养幼儿诚信品质不仅必要,而且十分紧迫。这种迫切性主要是由于当下诚信缺失的严重性与幼儿时期教育的特殊性决定的。尽管中国传统社会是具有较高诚信的社会,然而转型过程中出现的各种行为对传统诚信的冲击,导致传统诚信日益消解。而现代诚信尚未建立,传统诚信与现代诚信出现断裂,诚信系统呈现“空心化”的状态,导致诚信缺失严重。在诚信系统建设中,人的因素是主要因素。通过诚信制度和诚信道德建设,目的是规范和引导人的理性,约束人的非理性。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在诚信系统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通过诚信教育可以使受教育者树立现代诚信观,养成诚信人格品质,而在诚信教育系统中幼儿诚信教育显得尤为重要。这主要是因为幼儿时期是人的道德意识、道德观念形成的启蒙时期,是一个人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起始阶段,是建构诚信品质的奠基时期。〔6〕在幼儿时期,如果通过家庭教育能为儿童的诚信人格培养打好基础,能在儿童幼小的心灵中播种现代诚信观,会为将来人才诚信道德素质的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可以说,在家庭教育中培养幼儿的现代诚信观、诚信品质不仅有利于幼儿全面成长,使其更适应现代社会需求,更利于国家的诚信建设长远目标。

二、幼儿诚信现状及幼儿家庭诚信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不容乐观的幼儿诚信现状了解幼儿诚信现状,需要从幼儿说谎和诚信两个方面来考察。首先,幼儿阶段儿童说谎发生率较高,幼儿对说谎的理解与道德评价存在显著的年龄差异。有研究发现,即使是3岁儿童,违规后出现说谎的人数至少在一半以上,而4、5岁儿童的说谎人数显著地多于3岁儿童,〔7〕而且4岁儿童比3岁儿童在说谎时更有策略,儿童的说谎水平与错误信念水平有显著相关。〔8〕幼儿对于说谎的理解与道德评价尚不稳定,年龄差异和情境差异显著。交往对象及说谎情境在一定程度上对幼儿说谎概念的理解及道德评价影响显著;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对说谎的理解更多依据事实判断;3岁~4岁是幼儿对说谎理解及道德评价发展的重要时期。〔9〕其次,幼儿尚未形成相对稳定的诚信观和诚信认知。幼儿认知的发展以直觉思维为主,其诚信品质初步形成,但尚不具备跨情境的稳定性。这一特点决定了幼儿期家庭诚信教育应更多地培养儿童的诚信品质的稳定性。正如陶行知所说:“凡人生所需之重要习惯、倾向、态度,多半可在6岁前培养成功。换句话说,6岁以前是人格陶冶最重要的时期。”〔10〕正是基于此,幼儿时期诚信品质的培养会为成年时期诚信观和诚信行为打下良好的铺垫,对个体一生将产生深远影响。

(二)问题众多的幼儿家庭诚信教育当前,由于社会诚信缺失严重,社会的总体信任进一步下降,人际不信任进一步扩大。〔11〕很多家长出于保护孩子安全的需要,从小教育孩子“不要跟陌生人说话”、“不要轻易相信别人”。这本身并无可厚非,但是由于缺乏相应的信任、责任、诚实、信用的教育,使得诚信教育在幼儿家庭教育中一直处于缺失状态,这种缺失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第一,部分家长缺乏诚信教育意识。部分家长尚没有认识到诚信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价值。现代诚信是契约诚信,是陌生人间的诚信。在现代社会的整个道德结构系统中,诚信处于核心的地位。可以说,人们要适应现代生活首先应具备现代诚信观。当前,部分家长尚未意识到培养幼儿诚信品质对于孩子将来适应现代生活的必要性,因此,在家庭教育中常常忽略幼儿诚信品质的培养。第二,一些家长自身常常失信,难以为孩子树立诚信榜样。班杜拉认为,幼儿学习主要是模仿学习。幼儿诚信道德品质的获得,也常常是儿童通过观察和模仿家长的诚信行为和诚信观念而习得。然而,在现代社会失信的不良风气的影响下,一些家长形成了失信的习惯。在家庭教育过程中,常常难以树立诚信榜样。第三,一些家长教育方法不当,重言传轻身教。由于幼儿正处于直觉思维阶段,他们对于事物的认知主要取决于知觉到的事物显著特征。言传说教的道德教育方法不太适合幼儿思维发展特点。第四,部分家长注重结果,轻视过程。在家庭教育中,很多家长存在浮躁心理,过于看重孩子行为的结果,忽略孩子行为的心理过程。这种教育方式使得一些孩子为了避免惩罚或为了获得赞扬而说谎。一旦幼儿发现通过说谎可以逃避惩罚或获得称赞,就会进一步强化其说谎行为。

三、家庭教育中幼儿诚信品质培养体系、路径与方法

(一)家庭诚信教育体系的建构从心理学上讲,诚信主要包括诚信认知、诚信情感、诚信意志力和诚信行为。因此,家庭诚信教育体系的建构应在遵循幼儿心理特点的基础上,建构以诚信情感为基础、诚信行为为重点、诚信认知为导向、诚信意志力为保障的诚信教育体系。具体说来,家庭诚信教育体系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建构。第一,树立诚信规则,提高幼儿诚信道德认知。研究表明家庭规则、家庭诚信教育是影响幼儿诚信品质发展的直接因素。家庭规则愈明确、严格,幼儿诚信品质发展水平愈高。〔12〕因此,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应为幼儿制定明确、严格的诚信规则,并明确告诉幼儿如何遵守诚信规则,遵守后的积极结果和违背后的消极结果。尤其应抓住幼儿诚信认知的关键时期,培养幼儿对说谎理解、道德评价的能力。第二,聚焦日常行为,让幼儿获得诚信或失信后的情感体验。具身认知理论认为,身体在认知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认识是通过身体的体验及其活动方式而形成。〔13〕这一理论启示我们:家庭教育应注意培养儿童诚信认知情感体验。家长应在家庭生活中及时捕捉幼儿的诚信教育时机,对幼儿的诚信行为大加赞扬和肯定,对失信行为给予严厉批评和惩罚。在这一过程中,幼儿会体验到诚信后的受尊重和赞赏,失信后的内疚、愧疚,从而形成对诚信道德规则的敬畏。第三,通过自我控制力的培养,提升幼儿的诚信意志力。幼儿不诚信行为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他们自我控制力差,难以抵挡环境中的诱惑。幼儿自我控制主要由自觉性、坚持性、自制力和自我延迟满足组成。〔14〕通过培养幼儿的这四方面能力会提升其自我控制力,进而提升诚信意志力。第四,通过强化,塑造儿童的诚信行为。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可以采用连续强化、定时强化、变时强化、定比强化、变比强化等各种强化方法,引导幼儿做出诚信行为。

全文阅读

学校诚信教育实践研究

中图分类号:G40-0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4289(2012)07-0031-03

待人以诚,立信于社会,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一个人立身于社会的最基本的为人准则,更是构筑和谐社会的基石。诚实守信的品德必须从小培养,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为了使学校德育工作更具针对性、时效性,结合学校具体实际,从2003年起,我们学校以诚信教育为主题,先后成功申报县级课题(2003年)、市级课题(2006年)和国家教师科研专项基金重点课题(2009年),经过九年不断探索,构建了学校诚信教育的83631模式。诚信教育的实施,促进了学生品质的全面发展,班风、校风、学风发生了根本变化,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一、八字方针:确定了诚信教育的基本内容

根据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新时期公民道德建设纲要精神,结合新时期德育特点和学校德育实际,针对初中生身心特点,我们将诚信教育分为真诚、明礼、重信、责任这四个一级指标,每一个一级指标包含若干二级指标,构建了诚信教育的目标体系。

(一)真诚

真诚是诚信最基本的要求,是一种正确的做人态度,以诚意相待,以从心底感动他人而最终获得信任。“诚于中,必能形于外”。真诚是做人的第一品格,是人与人相互依赖的基本保障,培养学生真诚之心,是培养学生诚信品质最基本的要求。我们将真诚细化为诚实待人、关心他人、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四个二级指标。

(二)明礼

明礼是诚信的外在表现。明礼不是一般地讲“礼仪”、“礼让”,而是注重公共文明和公共道德。诚信只有通过礼仪、礼让的形式,才能够最恰当、最真实地表现出来。明礼作为《公民道德建设纲要》一个创新规范,具有现实性和针对性,对中学生而言,注重公共文明和公共道德,既是对诚信品质的培养也是对诚信的践诺。为此,我们把对明礼的要求细化为对人有礼貌、爱护卫生、爱护公物、遵守社会秩序、遵守社会公德这五个二级指标。

全文阅读

论传统儒家诚信的意志之维

摘要:当代中国诚信建设既要重视社会诚信的他律建设,又要重视个体诚信的自律养成。植根于传统经济、政治和民族文化的儒家诚信伦理,在培植个体诚信自律、调谐社会关系及涵育民族精神等方面曾有重要的价值和影响,对于今天社会诚信建设尤其是个体诚信修养仍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传统儒家诚信具有强烈的意志特征,通过剖析天人合一观念下儒家诚信的意志自由,揭示儒家诚信的意志动力,分析儒家诚信的意志行为,探寻儒家诚信的意志修养路径,我们可概观儒家诚信的意志精神,为我们探讨传统儒家诚信的内在根据和品质,批判继承儒家诚信思想提供必要的线索。

关键词:儒家诚信;意志;德性

中图分类号:B22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142(2013)03―0056―06

意志与认识、情感、信念等一起构成道德的内在心理结构,而且意志是道德心理向道德行为、道德品质转化的关键环节和要素。意志是个体德性的基础,个体德性也必然彰显意志的力量。传统儒家诚信蕴含着极其强烈的意志精神,服膺于“天人合一”观念,诚信主体具有鲜明的意志自由;执着于“诚”的价值,诚信主体获得不竭的意志动力;忠诚于“内诚外信”的要求,诚信主体表现出坚毅的意志行为;遵循于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路径,诚信主体实现自我的意志修养。从意志维度探讨传统儒家诚信,有利于我们深入解析传统诚信伦理的内在本质和作用方式,有利于我们更好地汲取儒家诚信思想的价值性资源。

一、传统儒家诚信的意志自由

诚信从何而来?诚信是他律的社会规范还是自律的德性要求?诚信主体的行为是被决定的还是自由自觉的?对此等问题的解答必然要涉及诚信思想的形而上学问题――意志是否自由。在西方学者看来,意志是钩联道德行为与道德责任的必要纽带,没有意志自由①,人们就不用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也就无所谓道德之论。一些西方学者认为中国传统儒家思想在自由和必然的问题上,持有宿命论倾向,强调社会伦理规范的控制,忽视个体的感望和意志自愿,个人的意志总体上处于被压抑的地位,认为儒家伦理中没有意志自由。实际上,这一看法失之偏颇,儒家自孔子以降,在强调知命,承认客观必然性的同时,许多思想家都肯定人具有独立的道德意志,肯定道德意志的积极作用,人是具有意志自由的。

儒家诚信思想中的意志自由观念是以“天人合一”为其形而上学基础和逻辑出发点的。儒家认为诚信是天道与人道的合一,是天道的自然法则与人道的当然之责的合一。从儒家“诚”之范畴内涵我们大体可以得知。“诚”在先秦儒家那里就具有形上性质,孟子说:“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孟子・离娄上》)孟子特别提出“思诚”命题,认为思诚的目的在于实现人道与天道的统一,在于取信他人。《中庸》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中庸》第二十章)“诚者,物之始终,不诚无物。”宋儒更是将“诚”之范畴作了极大的发挥,将诚与道、诚与理、诚与性打通,认为诚既是天之道,亦是人之性。宋儒皆言天道本诚,诚是天道的本真状态并成己成物,人道即性,诚是人性之本原。

出于对天道的感应,儒家没有形成西方的“天人相分”与“上帝存在”的逻辑思维和道德理念,而是将诚信的意志自觉和对天道的虔敬统一起来,形成儒家独特的意志自由观念。孔子肯定人有独立的意志:“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每个人都是自我道德上的主人,“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作为“仁”统摄之德目的“信”(诚信),孔子认为亦是人的意志的自由选择。孔子指出君子应该“谨而信”,赞许“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孟子比孔子更明确强调意志的自觉能动性,他认为“人皆可以为尧舜”(《孟子・告子下》),“存诸己之谓信”(《孟子-尽心下》),人是愿意而且可能“思诚”以致成贤成圣,把人的道德意志能动性提到一个很高的地位,从而对普通民众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荀子也充分肯定了个体诚信的意志自由与自觉。他说:“心者形之君也,而神明之主也,出令而无所受令,自禁也,自使也;自夺也,自取也;自行也,自止也。故口可劫使墨云,形可劫而使屈伸,心不可劫而使易意。是之则受,非之则辞。故日心容其择也,无禁必自见。”(《荀子・解蔽》)荀子讲心对身的主宰作用,主要是意志、情感的主宰作用,这里的神明之主即自主的意志。所谓“自禁”、“自使”、“自夺”、“自取”、“自行”、“自止”,就是讲意志的自由选择。“心容其择也”,也是说意志具有选择的作用。“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致诚则无它事矣,唯仁之为守,唯义之为行。”(《荀子・不苟》)《中庸》讲“诚者,自诚也”。张载言“诚,善于心之谓信”(《张子正蒙・中正》)。王阳明“致良知”之学更是强调良心的自觉自为,诚信就在于良心之“磨镜去垢”之后的澄明。

全文阅读

论传统儒家诚信的内在根据

[摘要]在当前社会主义诚信体系建设的热潮中,必须坚持与中华民族传统的诚信道德相承接的原则,传统诚信尤其是儒家的诚信理论为我们提供了诸多可供借鉴的历史资源。通过揭示儒家诚信的形而上学基础,探究其心灵之境,挖掘其价值之本,追寻其自得之籍,我们大体可以概观传统儒家诚信的内在根据,为批判继承儒家诚信思想提供必要的线索。

[关键词]诚信 天道 真诚 道义 快乐

[中图分类号]B82-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539(2012)03-0102-03

传统儒家诚信观念能够在历史的长河中发挥巨大的影响和作用,不仅有其产生和发展的客观条件,更有其理论自身的优长。深入其中探究其内在根据,揭示其自我价值的内在机理,不仅可以开拓儒学的问题意识,而且还可以为当前诚信建设提供必要的参照。

一、天人合一——诚信的形上之基

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的基本特征和最高成就,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对人与对象世界相互关系的深刻思考,特别是反映了人对自身存在、本质及其价值的认识。天人合一思想是儒家伦理学的形而上学基础,也是儒家对诚信问题探讨的基础和逻辑出发点。天人合一即在对待天与人、自然与人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天道与人道的相互关系上,强调二者统一、相同与和谐。这种思想把哲学的宇宙论、认识论和道德观联为一体,使中国传统哲学尤其重视人伦,把“人道”(即人伦)视为宇宙的有机构成而与“天道”合而为一,从而规定了儒家的道德本原、人性论、道德选择、道德修养等方面的理论模式,也决定了他们在诚信理论方面的特点。

传统儒家认为诚信是天道与人道的合一,是天道的自然法则与人道的当然之责的合一。从儒家“诚”之范畴内涵我们大体可以得知,“诚”在先秦儒家那里就具有形上性质,孟子说:“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孟子·离娄上》)。《中庸》中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宋儒更是对“诚”之范畴作了极大的发挥,使其具有本体论的意义。宋儒将诚与道、诚与理、诚与性打通,认为诚既是天之道,亦是人之性,使诚信观念由天道过渡到人道的论述更加圆融通透。“天所以长久不已之道,乃所谓诚”(《张载集》之《正蒙·诚明》)。宋儒皆言天道本诚,诚是天道的本真状态并成己成物,人道即性,诚是人性之本原。二程在回答何为诚时,“自性言之为诚”,“诚与道其实一也”(《论道篇》,《河南程氏粹言》卷第一)朱熹直接将诚与理连接起来:“诚是实理,自然不假修为者也”,“诚是天理之实然,更无纤毫作为”(《朱子语类》卷六十四)。

在传统儒家那里,一方面,由于在诚信的来源问题上由天道直接引出人道,从而不可避免地将必然与当然、自然与社会、事实与价值混为一体,把“人道”这个人们行为的“当然之则”看作是不可违背的“天命”、“天理”之必然,陷入了道德宿命论,具有唯心主义的倾向,是极其不可靠和虚幻的。但是借助于天人合一的观念,诚信获得了形上支持而具有神圣性和超越性,人们对于诚信的人道规范天然地具有一种敬畏感,在落后的社会生产力条件下,通过借助天的权威甚至神秘性,人们的诚信观念确实较为容易确立,亦是不争之实。

全文阅读

诚信的本土化研究进展

摘 要 本文对诚信的定义、结构、相关因素进行了分析,以此为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具体类容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诚信心理 有限理性 群体偏好

中图分类号:B848 文献标识码:A

在日常生活中,是否一切承诺都必须兑现?更值得关注的是是否所有的承诺都能兑现呢?有些时候我们会发现如朋友之间的相互寒暄、口头答应的事情最后可能会不了了之。学者赫勃特.赛蒙提出了“有限理性”的命题,他认为出现这种情况可能是因为我们的能力有限,且无时无刻都面临着时间压力,所以不可能无限制地周全地考虑一个问题的全部复杂关系以及各种各样的行动后果。而我们在生活中都会有所体会,要真正地完全地做一个“心口一致,言行一致”的透明人有可能不利于自身的生存,也不利于维持正常的社会关系。而诚信作为社会主义倡导的价值观主要内容之一,有理由进行全面深入地探讨。

1诚信本土化的必要性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诚信观念与西方文化中的诚信的论述相差甚远。西方诚信是建立在商品经济的契约关系之上的法律范畴,它所强调的是规范与监督,体现平等、自由与正当权利的法制精神。而在我国的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诚信主要是作为一种道德规范,更多的是通过倡导信誉来维持的(潘东旭、周德群,2006)。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国外关于诚信的研究成果并不完全适用于解析国人的诚信心理及行为,所以就我国的文化渊源,很有必要深入地去探讨中国人本土化的诚信的作用机制及影响因素。

2诚信的概念

国内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切入来解析诚信的含义。有人从人格心理学角度来界定诚信,认为诚信是个体在一定关系中所表现出来的诚实、信用、信任为核心的心理品质和行为倾向(吴继霞,2009)。此定义具有三层含义,一是诚实待人取得信用,二以诚信取信于他人,三是信任他人,总结也即是诚实、信用、信任。此外,吴继霞、黄希庭还指出,诚信是一种人格特质,同时也是中国人的行事风格。陈劲也认为诚信是个体在一定关系中所表现出的以真实无欺、善良正直为核心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品质和行为倾向(陈劲,2007)。也有学者把诚信看作是一个动态的系统(姜晶花,2003)。还有学者指出诚信不仅包含对他人的诚实,同时还包括了对自己的诚实(桂亚莉,张进辅,2004)。

全文阅读

浅议《论语》诚信观念及当代启示

【摘 要】 本文概述了《论语》蕴含的丰富的诚信内涵,认为《论语》诚信观念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诚信精神的文化源泉和践行尺度,并驱动社会主义诚信精神的知行转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诚信精神建设应从《论语》中汲取养分,着重采取“传”、“学”、“省”、“习”等四个方面的举措。

【关键词】 社会主义诚信精神;《论语》;培育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表明,一个时代的社会意识与其前时代的社会意识关系密切,它的萌生与壮大以前人积累的思想材料为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诚信精神源于我国传统的诚信观念,是后者在现时代背景下的创新性发展。在我国传统文化宝库中,《论语》集结孔子及其门人弟子的思想精髓,内含丰富的诚信论述及信诚智慧,是我国诚信传统的重要文本载体。因此,汲取《论语》诚信观念的有益养分,贯通今昔,对推进社会主义诚信精神建设进程意义重大。

一、《论语》诚信观念的基本内涵

首先,言而有信。《论语》对“信”进行了详细阐述。如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敬事而信”等(《学而篇》),这里的“信”均与“言”紧密相关。所谓“言”,《说文解字》里以“直言为言”对其进行阐释。[1]由是,诚信观念内含的“言而有信”即指言由心生,言出守之,言出行之。其次,忠诚信实。《论语》全篇涉及“忠”之论述17处,其中,“忠”的实际意义多作“忠恕”、“忠诚信实”来讲。作为诚信观念的载体,“忠”主要为忠于内心、主动作为之义。学者蒋庆指出:“忠不是一种对等的利益计算关系,而是一种尽心尽力为对方谋事的道德关系。这种关系不是建立在社会外部的利益结合上,而是建立在个人内心的道德良知上。”[2]在此基础上,“忠、信、诚”在《论语》中统一于一体。再次,义为信先。《论语》一方面提倡诚信之德,树立贵“诚信”的观念。另一方面,其将“信”与“义”道德德目置于同一视野加以考量,以“义”作为“信”的限制因素,从而保障“信”遵“义”而行。孔子推崇诚信之德,但反对愚信之为,认为脱离“义”的衡量尺度,以“诚信”为圭臬,实则是以“诚信”之名行不信之举。

二、《论语》诚信观念对社会主义诚信精神的滋养

《论语》诚信观念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诚信精神具有滋养功能,其主要表现为前者是后者的文化源泉和践行尺度,并为后者的实践养成提供动力。

1、《论语》诚信观念是社会主义诚信精神的文化源泉

全文阅读

财经类大学生诚信的心理机制探析

摘 要:本文从心理学视角着眼,从诚信认知、需求、意志、行为四个阶段对诚信的心理机制做了较详尽的阐述,同时针对高校财经类大学生个体心理提出采取的诚信培养途径,即传递大学生诚信的知识信息;实现大学生诚信的情感体验;培养大学生诚信的意志品质;提高大学生不诚信的自我控制能力。

关键词:个体诚信;心理机制;诚信培养

现代社会,社会转型和多元文化既带来社会进步,同时也使传统的诚信观念发生变化,诚信危机普遍存在于生活、学习与人们交往之中。李开复,马云等成功的企业家,关心大学生的成长,以大学生导师的身份,无一另外都提到了“大学生的诚信原则”。诚信从个体品德品质上升为责任意识,能达到国家和社会对公民的基本道德要求。积极探究诚信的内在心理运作机制是达到教育诚信品质和认识的基础,本文将从社会心理学和道德心理学角度对诚信进行解读。

一、文献综述

诚信作为一项基本的道德品质,历来都为人们所重视。在过去的十多年里学校的德育工作者对诚信问题已做了相当多的论述,这些研究多是从教育学和社会学的角度谈论诚信,而较少从人的心理发生机制的角度出发。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目前我国从不同角度研究诚信心理,从研究对象来看,如:对大学生的不诚信的心理,以及对大学生诚信心理与职业发展就业等。在大学生的诚信测量中,陈欣银则编制大学生的道德问卷,从律己、尊老、责任、真诚、报答、理他性、集体、平等等八个角度对大学生诚信的重要性调查排序,调研结果显示真诚是第一位的。蔡海江等应用编修的基本人格诚实量表,主要有60个测题,按照自我效能、条理性、责任感、成就驱力、自我约束与谨慎等6个方面和中国人诚实方面的问卷,该问卷共有20个题,通过了解被测试的人周围诚信状况,被测人对于整个社会的奖惩机制的观点、被测人对于社会主流行为是否诚信认同、被测人的人性观点、被测人的勇气等,对台州学院488名大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现代中国大学生诚信水平与美国常模比较,水平相当。桂亚莉(2004)制定对于高校学生诚信方面的问卷,分别对学生的“诚”与“信”开展调查,通过探索性因素分析得到高校学生诚信方面的问卷“诚”有诚实和无欺两个方面;“信”有信任、重诺、守信和信用四个角度。大学生对于诚信的各个维度的看重程是不一样的,其重要程度的顺序为:信用>诚实>守信>重诺>无欺>信任。

在国外的研究中,对诚信心理的探究是伴随着测谎科技的进步而发展。亚里士多德曾在公元前200年通过脉搏进行说谎判定。美国工业心理学的鼻祖斯滕伯格首先使用四种指标进行诚实的测量。在国外,基本上采用四种诚信的测量的方式,为:测谎仪、电子记录分析法、隐藏目的测验法与诚信测验。具体包括:爱德华社会期望量表,MMPI中的K量表与L量表。国外对于诚信的测量研究更加注重实用性,主要用于两个方面,一是通过笔试的形式对聘用人员的诚信的测量研究。二是对学术诚信的的培养测量研究,如对于论文伪造与剽窃等。国外诚信实证研究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运用于人力资源管理中的相关研究。

二、大学生诚信心理运作的个体机制

全文阅读

诚信社会如何建设

诚信社会的建立至少有两个条件,第一个是必要条件,那就是建立以诚信为本的社会诚信体制,涵盖政府、制度、组织、社区和个人。其中,诚信政府的建设是核心。第二个是充分条件,即建立保证社会诚信体制灵活运转的社会诚信机制。诚信社会建设可以采用信任训练法等专业方法宣传普及,组织诚信行动和考核评比等。

诚信是社会信用制度的道德基础

对于转型期中国社会的诚信状况,我在《转型期的中国人》中有过如下描述:“在历史上的任何时期,中国人的人性都没有像今天这样得到如此充分的表现。一个个灵魂,美丽的与丑陋的,神圣的与世俗的,高尚的与卑鄙的,天才的与平庸的,奋进的与堕落的,严肃的与游戏的,真诚的与伪善的,仁慈的与邪恶的……都在顽强地表现着自己,演绎着人生舞台一幕幕悲喜剧。”一个时期以来,关于老人跌倒扶不扶的讨论成为网上热点,闹得沸沸扬扬――这本身就折射出中国社会的诚信危机和道德滑坡。一个关于此问题的网上小调查显示,四成以上的网友表示“不扶”,因为“扶不起”。尊老爱幼本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一件再明白不过的事情,现在让人糊涂了;一件再简单无比的事情,现在变得复杂了。

不诚信背后的深层原因,可从组织制度和行为个体两个层面分析。从组织制度层面而言,不诚信是因为金钱拜物教渗进了组织制度的肌体,深入到组织制度的骨髓,成为组织制度的灵魂。一旦拜金主义变成组织制度的灵魂,组织制度就变得貌不恭、言不从、视不明、听不聪、思不睿,完全沦为金钱的奴隶。这样的组织制度,哪里还有一点对人民的热爱和对使命的忠诚,有的只是对关系的承诺和对金钱的崇拜。而且这种萎靡腐败之风在制度内部具有高度的传染性。反腐败的经验告诉人们:腐败之事往往一烂就是一窝。从行为个体层面上说,不诚信还是与金钱拜物教有关,因为贫穷而缺钱。在不涉及到金钱的地方和时候,人们还能保持起码的风度,一旦牵扯到金钱,人们马上就变脸,完全就忘掉仁、义、礼、智、信的古训,不是以义为本、以利为末,以人为本、以财为末;而是以利为本、以义为末,以财为本、以人为末。彻底扭曲了是非曲直的评判标准,颠覆了真、善、美的价值观念,使其行为退化为动物层次的刺激――反应模式。

道德重建、社会重建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把义从利的枷锁中、把人从财的奴役中解放出来,把颠倒了的义利关系、人财关系重新颠倒过来,让仁义主导利益,让人性统治财物。一句话,就是把人的良心找回来。道德重建的具体任务就是洗涤心灵、恢复本性。

诚信是立身之本、感通之源、和谐之道、仁义之里。诚信稀缺说明我们的社会在仁义道德、人际沟通、社会交往与调和谐合上出了问题。社会缺乏诚信就像自然缺乏空气一样,使我们的“社会呼吸”困难,需要增添诚信这种新鲜空气。

诚信是个体的灵魂,社会的粘合剂。缺乏诚信的个体,不仅无法立德、立言、立功,而且也无法立身,说话无人听,做事无人信,简直是举步维艰,寸步难行。缺乏诚信的社会就是一盘散沙,缺乏向心力、内聚力,人与人之间没有亲和力。正如英国实验哲学家培根所说:“没有友情的社会,则只是一片繁华的沙漠。”我们今天的城市社会就是一片繁华的沙漠,人际关系以陌生、反感、不信任、相互独立和社会连接为特征。

诚信是信用制度的基础,一个人,一个组织或一个制度,没有诚信就很难期望它履行信用制度。“信用”一词最早是属于道德伦理范畴,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双方应该遵守的一种行为规范,它是当事人自觉遵守承诺、履行义务的道德准则,是一个人本身所固有的道德品行。而法律意义上的信用是关于经济可信度的社会评价,是民事主体所具有的诚实守信能力和经济履约能力及其在社会上所获得的相应信赖与评价。这就是说,在现代社会,信用不仅是一个道德问题,而且还是一个与信用制度有关的法律问题。

全文阅读

诚信文化与社会主义价值观简析

一、公开公平的商业活动

1.发挥行会的作用。行会是在外地的山西商人自发组织起来的商业群体,在晋商经营过程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首先,行会的建立可以帮助晋商联系情谊。设立在全国各地的行会,使在外的山西商人倍感亲切,也更加团结。每个遇到困难的山西商人,都会得到山西同乡的无偿帮助。其次,行会发挥管理规范的作用。行会通过制度来约束晋商的行为,如有人违背了公共道德规范,将会受到谴责,同时也无法在行会中立足。最后,行会还起到对外抗争、维护自身利益的作用。1840年以后,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利用其强大的势力对国内商人进行敲诈勒索,行会团结起来抵御外国侵略,维护自己国家的利益。因此,行会的建立和发展使当时的商业活动更加公平公正。2.将诚信贯穿于商业活动始终。晋商将诚信贯穿于商业活动的每个环节,首先,掌柜与学徒、掌柜与雇员、财东与掌柜上下级之间都是以信任为纽带,在合作经营过程中给予对方无限的信任以保证商业活动的良好运行。晋商在长期的经商活动中已经深刻认识到,只有信任才能够汇通天下。诚信是晋商管理机制的基础,也是票号管理制度的基本要求。其次,晋商与客户之间建立相互信任的牢固的合作关系。俗话说,“诚招天下客”,只有诚信才能引来回头客。晋商在走南闯北的过程中,早已为自己“打造”了“诚信经营”的金字招牌,同时也赢得了良好的口碑和信誉。

二、晋商诚信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关联性

(一)晋商诚信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

“诚信待人,重义轻利”是晋商经营的基本准则,晋商在经营过程中把诚信的观念贯彻其商业活动的每个环节,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是立足于这些优秀传统文化。指出:“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4〕诚信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包括晋商诚信文化在内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晋商活动没有法律和制度的保障,没有明确规定对失信行为如何处罚,仅靠道德来约束人们的行为,这就对晋商的发展造成很大的阻碍。随着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口头承诺已经无法保障经济的有序发展,诚信体系有了一定的法律和制度保护。在对晋商诚信文化批判性继承的基础上构建的现代企业信用体系,不仅仅只是依靠道德来规范人们的行为,法律也起到很大作用。

(二)晋商诚信文化对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作用

晋商诚信文化的宣扬与推进有利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有利于营造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氛围,有利于培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新人。1.从宏观层面来看,诚信建设能够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为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支撑,从而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首先,晋商诚信文化的宣扬有利于推进经济的深化改革。强调,要“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5〕。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尤其是经济的深化改革需要诚信来支撑。当今市场经济中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出现了诚信缺失的现象,才导致市场混乱及商业行为的不公平。而晋商在其商业活动的始终都遵循诚信原则,保证经济的正常运行。当今时代,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诚信建设能够有效地保障经济良性、有序、健康发展。其次,诚信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牵引力。指出“:我们所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6〕诚信作为中华民族的基本道德规范,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石,诚信可以保证民主的充分发挥,保证社会的公平正义及社会秩序的安定,从而建立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增强社会的凝聚力。总的来说,诚信是使社会和谐最重要的基础条件。最后,晋商诚信文化的推进有助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诚信文化不仅给社会带来物质价值,而且也带来极高的精神价值。诚信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我国传统道德的基础和根本,晋商诚信文化中的“利以相通,重利轻义”“,利以义取,信誉至上”等都是中国诚信文化的具体体现。在一个国家的文化体系中,社会价值观念是文化体系的核心,道德观念则是价值观念的基础,而诚信观念又是道德观念的基础。所以说,诚信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内核,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前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的道德支撑。2.从微观层面看,晋商诚信文化对企业和个人的发展都至关重要。诚信是企业的立根之基,是个人的立身之本。首先,诚信经营是企业在社会上立足的根本,是企业得以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企业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主体,诚信是其无形资产,企业只有诚实经营,遵守公平竞争原则,在商业活动的每个环节都树立诚信意识,才能为企业争取好的信誉。晋商在经营过程中,严于律己,严格遵守诚信原则,绝不为了自己的私利而欺骗消费者,从而赢得了良好的声誉,更引来了无数的回头客。所以说,企业要坚持诚信原则,才能在竞争异常激烈的市场中占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其次,诚信对个人的发展来说,是立身之本,是做人处事的基本原则。诚信是个人应当具备的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孔子曰,“信则人任焉”“,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诚信是自我实现的重要保证,也是个人发展的内在要求。另外,诚信是人与人交往的基本原则,在现代社会,诚信是人们在交往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行为规范与准则,一个人缺乏诚信,就无法在社会上立足。总之,晋商诚信文化的宣扬,有利于加速个人和企业诚信观的形成,从而推动社会诚信文化的建设;有利于在全社会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三、晋商诚信文化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启示

全文阅读

浅谈在中职学生管理中渗透诚信教育

【摘 要】所谓诚信,首先是一种规范。“诚”是一种真挚、诚实的内心态度,侧重于指人的道德品性和道德境界。“信”是指自己的外在言行,侧重于自己在周围人们心目中是否建立起良好的信誉,别人是否信赖自己。本文分析了中职学生教育管理中的诚信教育问题。

【关键词】中职德育;诚信教育;基本素质

1.诚信是职业道德教育管理的重要内容

首先,职业道德教育必须教育职业劳动者热爱自己的职业,并忠诚于自己的职业,也就是忠于自己所属的职业团体,信守该团体的原则规范与理想目标。事实上,只有付出真诚,才有可能自觉地把自己与所从事的职业紧密联系起来,并全身心地融于其中。职业道德最基本也是最核心的规范是“爱岗敬业”,如果员工缺乏诚信,不是真心诚意地把所从事的职业当成自己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是“这山望着那山高”或抱着“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态度,是难以“爱岗”,也不会“敬业”的。

其次,诚信也是职业道德体系中的一条基本规范。在职业生活中,作为职业劳动者,诚实守信既是待人处事的基本准则,也是创业成功的基本前提。此外,创业也需要付出诚实的劳动与艰苦的努力,任何事业都是脚踏实地地干出来的,而不是吹出来的,创业的成功就是诚实劳动的结晶。因此,诚实守信是每一个职业劳动者应遵循的基本道德准则。至于企业或企业的经营者,就更应该以诚取信于人。

2.诚信是职校学生应有的基本素质

2.1诚信是职校生立身做人的内在需要

首先,诚信要求职校生正确认识自我、分析自我,全面客观地审视自我;既不妄自尊大、自欺欺人,也不妄自菲薄、自我贬低;既要看到自身的优势与长处,也要正视自己的缺点、不足与暂时的失败与挫折。在现实生活中,部分职校生过于自卑,把自己看得低人一等;部分学生在顺利时飘飘然,遇挫折时又一蹶不振,把自己看得一文不值。这些现象的产生除了学生的心理发展不甚成熟外,也是他们诚信修养欠缺的表现。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