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场景设计论文

场景设计论文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地铁火灾场景设计论文

摘要:近年来,地铁火灾是火灾科学界研究的热点。火灾场景设计是开展地铁火灾研究的基础环节,它对地铁内的烟气运动和人员疏散有重要的影响。通过对国内外文献的调研发现,地铁火灾场景的设计并无统一明确的表述。在综合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地铁火灾场景中需要确定的火灾荷载和起火点位置进行了初步探讨,并给出了分析结果。

关键词:地铁;火灾场景;火灾荷载

地铁火灾容易造成人员大量伤亡的原因首先是地铁客流量大,人员集中,一旦发生火灾,极易造成群死群伤;其次,地铁列车的车座、顶棚及其他装饰材料大多可燃,容易造成火势蔓延扩大,塑料、橡胶等新型材料燃烧时还会产生毒性气体,加上地下供氧不足,燃烧不完全,烟雾浓,发烟量大,而地铁的出入口一般较少,大量烟雾只能从少量几个洞口向外涌;最后,在地铁火灾中,烟气蔓延方向与人员疏散方向有可能同向而相互影响,大量有毒有害的烟雾及其造成的可见度的降低给疏散和救援工作造成困难。

近些年来,地铁火灾的研究是国内外火灾科学研究的热点,主要从实验测试和计算机数值模拟两个方面进行大量的研究。在地铁火灾研究中,不论是火灾实验,还是火灾模型的建立,火灾场景设计都是首要的基础研究,它决定了火灾发展的趋势和预测目标[1,2]。然而,通过大量的文献调研发现,国内外对于地铁火灾场景的设计没有统一的表述,因此本文旨在对地铁火灾场景的设计方法进行初步讨论。

1典型火灾场景的设定方法

火灾场景是一类特定的火灾,其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于一个具体建筑物需要考虑的火灾场景数量不能是无穷多个,即不可能把所有的场景穷举出来,它应是一个有限的集合,一般是把可能最不利,危害后果最大的典型情况作为火灾场景的集合;二是火灾场景不是真实火灾,它是在对大量的,已发生的火灾数据的统计基础上,集成抽象出来具有典型特征的特定火灾,因而其具有一系列严格、规整的火灾发生、发展的演进条件[3]。

典型火灾场景就是在具体建筑中针对几个危险性较大的功能单元,根据火灾的双重性特点,考虑在该位置发生局部火灾后的火灾发展特性。评价火灾发展特性的重要参数是火灾过程的热释放速率变化。在性能化防火设计中,常采用t2模型来描述火灾过程的热释放速率随时间的变化。

Q=αt2(1)

全文阅读

城市广场景观设计论文

一、城市广场的定义和城市广场的空间形式

城市广场通常是指有建筑物和道路或者绿化带围合成的开放空间,是城市居民进行社会活动的场所。是集中反映一个城市的历史文化与艺术面貌的空间环境。也是人们进行日常活动的中心,是一个城市的组成部分。人们在城市广场上进行集会、居民娱乐休闲、文化宣传等集体活动,比如:北京市的天安门广场,具有政治和历史的意义,也具有丰富的艺术面貌。因为,城市广场是开放性的空间,比较贴近人们的生活。提起“城市广场”,便浮现出大型的城市中心广场的形象。城市广场的建设对人们的生活起着重要的作用。总体来说之,城市广场具有开放空间的各种功能,并且,有一定的规模和要求。人们在城市的中心建设供人们公共活动的广场;围绕一定的建设主题来配置的一些相适应设施、景观小品或者道路等围合的公共活动场地构成城市广场。由于城市广场具有供人们进行各种集体活动的功能,因此,在城市的总体规划设计中,对广场的布局作系统的设计,广场的面积大小取决于城市的性质与规模。城市广场建设的规模要与用途相一致。在设计的过程中要考虑其尺度、整个空间都要与其周围的建筑物成一定的比例,开放的空间要和建筑要配合。广场要有一定的铺装硬地供人们活动,相应的也要保证不得少于广场总面积25%的绿化场地,丰富的景观层次和不同的色彩。城市广场空间形式的多样性,城市广场具有一定的功能,其空间具有多样性表现形式。城市广场是供人们共同来享用城市文明的舞台,在建设时要考虑大众的需求,同时也考虑到特殊群体的需求,比如:残疾人等。城市广场的服务设施和建筑物的功能也要多样化,同时要具备休闲、娱乐以及艺术并存的综合服务功能。城市的建设时间跨度十分慢长,其始终处于新旧更替的过程中,每个时代的设计者和建造者不断塑造着城市空间。城市广场是一个城市开放空间中的组成部分。

二、城市广场的景观设计原则

(一)人性化的原则

设计从人的生理需求、心理需求出发,“以人为本”,增强城市景观的亲和力,城市景观的科技等手段,营造出健康、安全的和谐空间环境,能够使人和自然和谐的发展。城市广场的景观建设,首先要考虑人们使用的方便性,是人们选择景观进行活动的前提条件。改善的空间环境,提供给人们更加舒适的小气候,利于城市居民的日常休闲、游憩,是城市广场景观设计应考虑的重要因素。城市广场景观是开放的公共空间,不同年龄段的人有不同的活动方式与习惯,因此,人性化的景观设计原则应该是让各个年龄段的人都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活动空间,同时,还应该考虑到特殊群体对空间的特殊要求。城市广场景观建设,要注重地域特色的、生态型的景观建设。具有地域特色的景观设计,会使当地居民觉得亲切,自然,人们处在这样的空间环境之中会感觉放松随性,同时具有地域特色的城市广场景观设计能够成为展示城市的特色与历史文化的窗口,成为城市广场的标志性景观。生态型的景观设计是景观健康成长的基础,健康的自然生态的景观才是美丽的,注重生态能够吸引人们驻足停留的关键。人性化的设计是要设计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景观空间环境的人性化设计,就是要设计出能实现人们活动空间环境的人性化。城市广场的景观不单单是为了欣赏观看,而是要做到人与自然相适应融合,人们置身在这样的空间环境之中有一定的归属感,最终目标就是把人与自然能够和谐的结合在一起。城市广场景观设计的目标就是要实现广场、人、城市的关系的和谐,让生活更美好。城市广场景观设计应当做到以人为本,富有一定的人情味,充满着生活的气息,满足人们的休闲、娱乐和交流的需要。比如,在设计时要考虑到为人们提供一个幽静的散步、聊天的空间,也要考虑到为活泼爱玩耍的孩子们提供一个游玩、嬉戏、的空间场所,同时还要考虑到为年迈体弱的老年人人提供一个休憩、的场所等等,这些都是人性化的体现。景观的设置可以让人们接触到绿色,呼吸着新鲜的空气、享受着鸟语花香的环境以及和谐的人际关系。

(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可持续发展原则,就是从生态学角度研究景观设计,对城市广场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以较小的资源消耗满足人类的最大需求,同时,保持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的关系,以维持整个城市广场的发展系统的平衡。城市广场的景观设计作为城市广场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也要以生态城市的标准来作为城市广场建设的指导,已自然生态的理念去指导广场景观的设计,达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这种对景观的设计也就是生态景观设计,也称为绿色设计,它是现代流行的一种设计方式,这种设计的理念就是让景观设计与自然的生态规律过程相协调一致,使城市广场的建设对环境的破坏达到较小的程度。首先,景观格局的可持续性。是指从城市广场的整体空间格局以及过程意义上对景观的可持续性进行分析,景观就是一系列的生态系统的综合,要从空间格局与其发展的过程来认识,发展过程包括自然力比如,风、水以及人的活动过程等等不可认为的自然界的力量,这些可持续性的过程,会影响到景观格局的可持续性。很多景观生态学研究的结果表明,景观元素以及所在的空间位置等是构建城市广场生态景观的重要因素。景观格局的持续性是广场景观设计可持续性的一个方面,也是人类获得持续性的生态服务的要求。其次,生态系统的可持续。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的特定环境内,其空间的所有的生物以及此环境的统称。大到一片森林或者一条河流,小到一块湿地或者一片草地都是一个生态系统,在这样的生态系统之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生物元素,这些生物元素之间不断的发生着能量与信息的交流。城市广场景观作为一个生态系统,其可持续性会受到人为的干扰。把城市广场景观作为一个生态系统,通过生物的环境关系的调整来实现城市广场景观设计的可持续性的发展,维护生态系统的再生功能。另外,景观的建设材料和施工的工程技术的可持续。景观建设要使用自然资源,这些资源又可以分为可再生资源与不可再生资源,要实现环境的可持续性,就要对不可再生的资源加以保护的利用。同时,也要保护可再生资源有限的再生能力,要采取减用或者再次利用的方式。最后,是景观使用的可持续性。从经济学的意义上来说,景观使用也应该是可持续性的。人口的不断增长与有限的资源是一个矛盾的问题,对城市广场的公共设施进行保护和科学的管理,提高其利用率。因此,景观设计有责任设计出克持续性城市广场的景观,提高其利用率。倡导可持续性的环境理论,推动可持续发展。

三、结语

全文阅读

影视场景色彩设计论文

摘要:人们对主观色彩的感受和解读,自然会反映到动画场景设计之中,这就是我们对动画场景设计色彩提炼的意义所在。

关键词:动画;影视;场景;色彩

在影视动画场景设计中主观色彩的运用,是从事动画场景设计教学的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功。大千世界、五彩缤纷,我们在动画场景设计实践中应把握对象最本质的色调,理性地筛选刻画对象的色彩关系,使动画场景设计去伪存真,去杂存精,使动画场景设计作品得到质的升华。

人类对色彩的体验,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地积累和发展,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审美情趣,渗透了诸多对色彩感受和解读的主观因素。在中国,用白色悼念亡者,用红色乞求避邪,用黄色象征权贵,这已成为人们的生活习惯。人们对色彩的这些感受和运用,既有社会文化因素,也是由其本能所决定的,是生理机能的客观反应。人们对主观色彩的感受和解读,自然会反映到动画场景设计之中,这就是我们对动画场景设计色彩提炼的意义所在。尽管有些人对色彩感觉不太敏锐,但在动画场景设计作业中,同样能画出较为丰富的色彩来,全凭主观色彩意识的分析和判断,将动画场景设计对象的色彩关系跃然纸上。

一、主观色彩在动画场景设计中的作用

动画场景设计中的主观色彩意识,属于自我认知方面的范畴,跟“客观”相对应。它依据对实际景物的反复观察体验,形成自己的主观意识感觉。倘若我们改变以往的观察方法,以我们自己的思维去理解色彩的自然属性,将会发现色彩具有变幻莫测的魅力,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将色彩的客观属性、变成自己的主观色彩呈现在动画场景设计之中。当主观色彩在你的思维中逐步升级,动画场景设计将不属于肉眼观察的客观物体。而是设计师经营的色彩王国。不然,设计师就成了摄影机和照像机。因为有了主观意识的发挥和存在,才会使许多设计师同画一个景物时色彩的感觉绝然不同。设计师通过反复观察自然景物形成主观意识。进而又通过主观意识对自然景观予以调整改造,这是存在决定意识又由意识反作用于存在的具体体现。

动画场景设计中主观色彩意识的形成,应通过观察训练和写生训练进行培养。从生理上讲,人眼的视网膜吸收可见光,视神经把视觉的信息输送到大脑,产生了物体的光色反映。在户外,有时客观条件不能满足画面的需要,这时主观色彩意识就会大放异彩,它运用创作人在大脑中掌握的色彩常识及生活阅历的积累,重构画面的合理性和完美性,将景物色彩进行重组和甄选,促成写生画面的尽善尽美。对色调及光源和暗面进行合理调整,使其主题突出,画面整体而有生气,形成画面的视觉趣味中心,达到传递美感享受的艺术效果。学习者自我训练敏锐的辨析复杂景物能力,以及用冷暖色彩的处理方法调整色彩的能力训练,以达到主观意识的养成。崇山峻岭、白浪与沙滩,江河湖海、绿树青草、田园风光、都市民风、作为动画场景设计艺术,无论是写生或是创作,它与摄影最大的区别,画家的眼睛独具一种比照相机镜头更丰富的艺术功能,这就必然地体现了设计者的主观色彩意念因素。

总之,在各种光照环境下,观察和研究自然界千变万化的色彩现象及景物,体验解读光照和色彩神奇的变幻规律,形成动画场景设计色彩表现的主观色彩意识。要意识到自然景观的形与色是不可能原封照样搬上画面的,教师需要指导学生运用主观色彩意识去取舍。

全文阅读

VRML场景的设计论文

摘要:本文通过对HTML和VRML的比较,阐述了VRML的工作原理及特性,简要介绍了VRML的核心体系,并分析了一个复杂的VRML场景的设计制作流程,对可能出现的问题作了相应的解答。

关键词:HTML语言VRML语言、虚拟现实、交互

1.前言

未来信息社会的三大特征是:多媒体(Multimedia)、因特网(Internet)、和虚拟现实(VR,VirtualReality)。1995年,HTML(超文本标识语言,HyperTextMarkedLanguage)语言以其简单及跨平台特性,将全球处于十分分散的计算机连接起来,它以超链接为基础,把文本、图片、声音、动画、影像集成在一起,提供了基本的多媒体功能。

但是受HTML语言自身局限,网页只能是简单的平面结构,就算Java语言为WWW增色不少,也仅仅停留在平面设计阶段;即使CGI(通用网关接口,CommonGatewayInterface)能使Wed有更强的交互功能,但也仅限于单调的文档及表格。

近几年出现的VRML(虚拟现实造型语言,VirtualRealityModelingLanguage)彻底改变了WWW上单调、交互性差的弱点,它将用户的行为作为浏览主体,展现在用户面前的是一个三维、逼真的多媒体界面。

2.VRML的工作原理

VRML的访问方式是基于客户/服务器模式(见图1),其中服务器提供VRML文件(后缀为.wRL)及支持资源客户通过网络下载希望访问的文件,并通过本地平台上的VRML浏览器(Browse)交互式访问该文件描述的虚拟境界(VirtualWorld),因为浏览器是本地平台提供的,从而实现了和硬件平台的无关性。

全文阅读

巴人文化广场植物景观设计论文

1巴人文化广场植物景观设计存在的问题分析

1.1植物配置不适合广场气候

凤凰山海拔近800米,属亚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常绿针、阔叶与落叶混交植物,山上树种有马尾松、柏树、栎树等,以柏树为主,一年四季常青,荆棘杂草共生.而广场栽种了800余棵香樟、皂角、银杏、水杉等高大乔木,红槿木等灌木4000㎡,草坪、麦冬14000㎡.由于巴人文化广场位于凤凰山,四周没有高大的建筑群遮风挡雨,终年处于风口上,广场植物栽了一批又一批,成活率却较低,造成了极大的浪费.

1.2土壤不适应植物生长忽视乡土植物的应用

土壤里腐殖质越多,土壤就越肥沃.而巴人文化广场在原页岩砖瓦厂的旧址上修建,烧砖将大量比较疏松的表层土、下层土取走,只剩下缺少养料的岩石层土,非常贫瘠,同时,属山地森林酸性黄棕壤,四川俗称石谷子,粘土少,石子多,植物难以生长.广场植物景观设计没有充分考虑凤凰山地貌特征,忽视广场绿化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的原则,对广场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设计者缺乏对植物生态习性的了解,忽视凤凰山乡土植物的开发和利用,异地移植银杏、水杉等再生树,导致许多银杏、水杉树在广场绿地中生长不良,极大地影响了广场绿地的综合效果,造成了绿化成本的成倍增长.

1.3植物景观设计与周围自然景观不协调

巴人文化广场的一边背靠以柏树为主且四季郁郁葱葱的凤凰山,其余三边则是村民种的菜地及梯田,具有浓郁的乡野气息.而广场虽有成排的桂花树、成丛的银杏树、低矮的植物,以及现代草坪和麦冬等,将植物景观设计简单地理解为栽树栽花种草,华而不实,植物景观设计显得很生硬,与周围自然植物景观格格不入.

2巴人文化广场植物景观设计的基本原则

全文阅读

传统文化与游戏场景造型设计论文

一、传承与创新,传统建筑在虚拟世界中的全新呈现

(一)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在国产角色扮演游戏中的表现

中国古典建筑文化源远流长,造型丰富多彩:亭台楼阁、殿堂榭舫、廊轩厅斋,并且各代建筑均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如秦汉宫殿之古朴威严、隋唐宫殿之华丽恢弘、明清宫殿之宏大壮美。在园林建筑之中,亭台楼榭、山石花木、池沼溪流,皆因地制宜,可谓巧夺天工,浑然天成。其他如寺院的肃穆庄严,清远宁静,沉定人心;民宅的古朴亲切,生活气息浓厚等。传统建筑艺术让游戏设计师有了丰富的信息和资源以在虚拟世界中开荒拓土,搭建一个全新的世界。在多数国产网游中,对游戏建筑的造型设计,都大量借鉴了中国传统建筑的造型进行创作,即便个别游戏为了游戏风格的统一加以夸张,但其背后的传统风格依然显而易见。在国产网游《大话西游》的场景设计中,亭台楼阁的造型设计保持了中国传统建筑的风格特点。这种对传统建筑语言的直接转化让游戏场景更给人真实感。它的模型制作精良并结合中国古典元素进行了创新,如亭子横梁上的太极图,配合木质对联的装饰,整体造型古朴典雅。这种对文化元素的汲取、解构、整合也是很多游戏场景设计的惯用手段,用来增加画面美感;大殿朱红色柱子配合鎏金的龙纹装饰,皇家气派尽显无疑。之所以对“门”大加修饰,因为在中华文化数千年演变中,门变得越来越厚重庄严,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符号。建筑体现出的威严与温馨、辟邪与祈福、驱恶与迎祥、高尚与正直、血腥与祥瑞,所有这些都是借助“门”这个独特的载体,糅合、统一、发扬并展示出来的。这种设计不仅保留了传统建筑文化的基础元素,维系了游戏基础世界观的架构,符合了人们传统的理念,更符合年轻人的审美需求,达到了商业性、社会性与艺术性和谐共融的效果。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大国,传统建筑的造型也极具地域特色,这种地域性、民族性也被运用在网游设计中。在网游《梦幻西游》中,Q版的游戏风格难掩徽派建筑的神韵:高墙翘角、黑瓦白墙。在《天下3》中,九黎这一关卡的建筑造型独具民族特色:前排落地房柱搁置在下层地基上,最外层不落地房柱与上层外伸出地基的楼板持平,形成悬空吊脚,上下地基之间的空间就成为建筑的底层,整体造型依山就势,鳞次栉比,层叠而上。这种穿斗式的造型便是设计师借鉴了苗族传统的吊脚楼造型设计而成的(图2右)。这种建筑的设计思想,也反映了天人合一的自然观是中国古代建筑中始终遵循的指导思想之一。可以说,无论是传统徽派建筑还是民族建筑文化,对游戏艺术创作尤其是场景设计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二)欧美传统建筑的造型特点在角色扮演游戏中的体现

欧美传统建筑以石材为主,造型带有明显的宗教神秘色彩,这源于欧美人对宗教虔诚的信仰。欧美传统建筑的造型风格多样:罗马式、希腊式、拜占庭式、哥特式、巴洛克式等,种种鲜明的造型特点也是游戏师最佳的灵感与取材来源。在游戏设计中市井文化同样不能忽略。在诸多欧美网游的建筑中,比如小酒馆、铁匠铺、民房都是根据欧美传统建筑石木搭砌的特点来设计的。玩家对于游戏世界观的第一印象,是建立在已有文化基础上的,这种文化的认同感对任何一款网游都是极为重要的要素。

二、游戏景观的造型设计与传统文化

(一)中国传统宫殿、园林对游戏景观设计的影响

中国传统建筑景观具有明显的时代性与地域性,北方以恢弘大气的宫殿群落闻名,南方以山明水秀的江南园林著称,二者也成为游戏设计师的设计源泉。中国宫殿建筑斗拱硕大,金黄琉璃瓦铺顶,配有绚丽的彩画粱柱、雕镂细腻的天花藻井、汉白玉台基、栏板,以及周围的建筑小品。在国产网游中,宫殿造型的场景可以提升游戏自身的文化品位,需要设计师加以艺术化的创新。中国的园林建筑历史悠久,以山水为主的中国园林风格独特,其布局灵活多变,将人工美与自然美融为一体,形成巧夺天工的奇异效果。这些园林建筑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隐建筑物于山水之中,将自然美提升到更高的境界。而在角色扮演类的游戏中,这种建筑文化恰恰为游戏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场景。

全文阅读

动漫游戏场景设计原则论文

摘要:本文简要阐述了场景设计在动漫游戏中的重要作用,分析了动漫游戏中场景设计的几个原则并介绍了一些常用的数字化场景设计软件。

关键词:动漫游戏场景设计

一、引言

动漫游戏中场景设计是动漫作品构成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场景设计是指动漫游戏中除角色造型以外的随着时间改变而变化的一切物的造型设计。好的场景设计可以提升动画影片的美感、强化渲染主题,它能够使动画影片的渲染效果更加饱满。恰当的场景设计更能为影视作品提升附加值,直接影响着整部作品的风格和艺术水平。

二、场景设计在动漫游戏中的作用

场景设计既要求有高度的创作性,又要求有很强的艺术性。动漫游戏场景不仅仅是绘景,更不同于环境设计。它是一门为动漫游戏服务,为展现故事情节,完成戏剧冲突,刻画人物性格服务的时空造型艺术。它的创作是依据动漫游戏剧本、依据角色造型、依据特定的时间线索规定的。动漫游戏场景设计对镜头画面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场景空间设计制约着镜头画面。设计一般是依据场景空间的创意思维来安排镜头画面中景别的变化、视角的变化、镜头的运动方式以及场景气氛效果的营造。

场景设计还有可能影响到剧情发展,比如古代对建筑规模和建筑形制的规定都很严格,那么古装角色要根据自己的身份选择合适的建筑去居住和生活,活动范围也会受到限制,剧情要依照这些场景来展开。

场景设计不但影响着角色与剧情,而且还影响着影视动画的欣赏。动画片给观众带来的感受是动画片中多种元素综合产生的,它让观众随着剧情的发展而紧张、忧伤、欣喜、兴奋,在欣赏过程中,观众最直接感受到的还是场景设计所传达出来的复杂情绪。场景设计对动画中的场面施加主观影响,通过色彩、构图、光影等设计手法来强化影视动画的视觉表现,使恐怖气氛更加恐怖,优雅场面更加优雅。

全文阅读

动漫游戏中场景设计论文

1场景设计在动漫游戏中的作用

场景设计既要求有高度的创作性,又要求有很强的艺术性。动漫游戏场景不仅仅是绘景,更不同于环境设计。它是一门为动漫游戏服务,为展现故事情节,完成戏剧冲突,刻画人物性格服务的时空造型艺术。它的创作是依据动漫游戏剧本、依据角色造型、依据特定的时间线索规定的。动漫游戏场景设计对镜头画面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场景空间设计制约着镜头画面。设计一般是依据场景空间的创意思维来安排镜头画面中景别的变化、视角的变化、镜头的运动方式以及场景气氛效果的营造。

场景设计还有可能影响到剧情发展,比如古代对建筑规模和建筑形制的规定都很严格,那么古装角色要根据自己的身份选择合适的建筑去居住和生活,活动范围也会受到限制,剧情要依照这些场景来展开。

场景设计不但影响着角色与剧情,而且还影响着影视动画的欣赏。动画片给观众带来的感受是动画片中多种元素综合产生的,它让观众随着剧情的发展而紧张、忧伤、欣喜、兴奋,在欣赏过程中,观众最直接感受到的还是场景设计所传达出来的复杂情绪。场景设计对动画中的场面施加主观影响,通过色彩、构图、光影等设计手法来强化影视动画的视觉表现,使恐怖气氛更加恐怖,优雅场面更加优雅。

2动漫游戏场景设计原则

2.1整体上把握作品主题与基调

设计游戏场景设计需要从宏观上把握游戏的场景造型,要有驾驭整个作品的主体意识。场景总体设计的切入点在于把握整个动漫作品的主题;场景的总体设计必须围绕主题进行;主题反映于场景的视觉形象中。正确完整的思维方式应该是:整体构思——局部构成——总体归纳。也就是先有一个整体的思路,再进行每个局部的设计,然后再进行总体的归纳整理。具体的做法就是要从调度着手,充分考虑场面的调度,以动作为依据。强调造型的意识,以造型的表意性、叙事性取代说明性。如何表现场景的视觉形象,就是要找出动漫作品的艺术基调。基调就好似音乐的主旋律,无论乐章如何变化,总会有一个基本情调;或欢乐、或悲壮、或庄严、或诙谐等等。而基调就是通过动漫游戏中角色的造型、色彩、故事的节奏以及独特的场景设计等表现出的一种特有风格。

2.2营造恰当的气氛

全文阅读

儿童户外活动场所景观设计论文

1户外儿童活动场所景观设计与儿童素质培养联动关系探析

为达到上述目标,应先明确2组关系,即:“素质与行为”、“行为与场所”。首先,行为是指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出来的外表活动,行为养成习惯,习惯形成品(素)质,行为是素质的外在表现,素质是行为发生的内在动力。因而,素质的培养应该以行为的引导作为切入点,通过积极的行为活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进而塑造和形成良好的素质。其次,对于行为与场所的关系,英国理论家D•凯特(DavidCanter)认为,“场所”是由“活动”、“物质属性”和“概念”共同作用的结果,并构建出场所的概念模型。他认为,成功的场所应包括3个基本要素:即物质空间、感觉经验和活动。在凯特的研究基础上J•彭特(JohnPunter)从城市设计的角度对场所的构成进行了更具体的解析。从D•凯特和J•彭特分别构建的场所模型可以看出,行为活动都是形成场所的3要素之一,而形成场所的另外2个要素———实体环境(形式)和意义,却都是属于场所景观环境设计内涵的范畴,这样,从景观设计的角度就可以推导出:场所的营造=场所的行为活动安排+场所的景观设计。通过对上述2组关系的分析和推导不难发现,通过“行为(活动)”这一要素,使儿童素质培养与户外儿童活动场所的景观设计形成了直接而紧密的联动关系(图4)。因此,本研究作出这样的推理:培养和提高儿童综合素质的环境系统不仅存在于课堂(户内空间),也应该延伸拓展到课堂之外的广阔户外空间,在这个广阔的户外空间中,以景观设计为途径,建立起一系列的儿童户外活动场所,并以景观设计为媒介有目的地促发各种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儿童素质的行为活动在场所中不断地发生和发展,在一种符合儿童行为心理的状态下,构建起一套培养和提高儿童素质的重要户外场所环境系统,从而达到培养和提高儿童素质的目的。

2户外活动场所儿童行为活动探析

通过户外儿童活动场所景观设计与儿童素质培养联动关系的研究发现,场所中儿童的行为活动已然成为儿童素质培养和场所景观设计之间的唯一联动节点。因此,如果想通过户外儿童活动场所的景观设计来实现培养和提高儿童综合素质这一目标,首先必须从分析在该场所中的儿童行为活动入手。本文从道德行为、智力表现、身体体质表现、心理反应及社会适应性5大方面,对儿童行为现象及原因体系展开分析,并形成了“儿童素质行为现象—原因”体系。纷繁复杂的儿童行为活动现象背后既有深层次的社会根源,更与场所的设计和营造存在着直接的关系。应该说,儿童户外活动场所设计的科学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到该场所中的各种儿童行为活动的发生和发展,并最终影响到儿童相应方面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因此,本文在充分分析儿童户外行为活动的基础上,以景观设计为途径,尝试着构建起一套儿童户外活动场地“景观设计—行为活动—素质培养”的联动机制。

3儿童户外活动场所“景观设计—行为活动—素质培养”联动机制的构建

3.1儿童户外场所行为活动的景观设计机制的提出

在充分分析儿童户外行为活动表现的社会及场所设计原因的基础上,对儿童户外现场及儿童素质培养的相关文献进行了大量的考察和分析研究,针对儿童道德、智力、心理等5大方面的素质,从景观设计的角度提出了各自相应的设计途径和措施,同时,在相应设计措施类型下分别对具体的景观空间及场所行为活动安排进行相应的探讨,并形成了相应的景观设计机制。可以发现,尽管本文针对每一大类素质的培养都提出了相应的景观设计措施,但繁多的设计措施如何在一个场所设计中同时展开又成了一个新的棘手的问题,也就是说,要让各类设计措施在同一个场所设计中发挥最大的效果而又不至于互相冲突和消耗,必须在各个景观设计措施之间构建起一套联动机制,通过该机制,让设计措施之间形成互相促进的作用,使每一设计措施效益发挥最大化,进而达到儿童户外活动场所景观设计效果最大化乃至儿童素质培养效果的最佳化。

3.2户外儿童活动场所景观设计联动机制的构建

全文阅读

都柏林大运河广场景观设计论文

一、充满活力场地特征与形态

爱尔兰都柏林的大运河广场过去为一片沼泽地,是都柏林港区首要公共开放空间。面积约10000平方米,由都柏林港口发展局开发,玛萨•舒瓦茨设计事务所设计。该广场空间以及与其景观关联的建筑空间2006年开始设计开发,2010年逐步建成。大运河广场位于爱尔兰都柏林SirJohnRogerson与PearseStreet大街之间的大运河码头的西尾,面临大海。南部是由达菲米切尔•多诺霍(DuffyMitchell0,Donoghue)设计完成的有色玻璃办公大楼,其中谷歌(Google)、汇丰银行(HSBC)、安格鲁爱尔兰银行(AngloIrishBank)、英国奥雅纳(ARUP)、美国辉瑞制药公司(Pfizer)等世界著名机构和公司在此驻扎;东部是由丹尼尔•里布斯金(DanielLibeskind)设计的都柏林新剧院与演艺中心;而其北部则是由曼努埃尔•马特乌斯(ManualAiresMateus)设计的豪华饭店。在这些具有强烈现代建筑感的空间组团中,玛萨•舒瓦茨创造了一个缤纷色彩和活力四射的城市开放空间。大运河广场的平面近似一个倒梯形,其东西向与南北向各约100米左右。整个广场的突出特点是一条红色的“地毯”,从演艺中心由东向西斜插并一直延伸到了水面的码头。为了加强红色“地毯”的引导性与形式的解构特征,设计师又由南向北斜插了一条由草坪和植被铺设的绿色“地毯”,与红色“地毯”形成交织状,营造一种相对平静的氛围。红色“地毯”是由发光的红色树脂材料铺设而成,表面覆盖着许多红色角状的荧光棒。整个广场的景观形态依附于交通流线的组织,设计者将车道、人行路线以及植栽形态巧妙地与景观形态结合并融入广场的设计,以交错穿插的平面布局以及不同的铺装形成裂纹般的地面道路形态。广场中纵横交错的路径,使人能从各个方向穿越广场。设计师装置了36根8m高的红色灯柱以各种任意的角度矗立于地面。白天红色灯柱的形态犹如航船上的红色的桅杆,在光影下格外醒目;夜晚红色灯柱通过安装的感应设备来记录广场人流的运动,然后通过预先设计好的智能程序来控制LED照明的亮度与色度,营造一个梦幻般的景观氛围。广场中“绿地毯”的表达则相对平静,在种植池的边沿设有高度不一的休息的座椅。作为绿地毯上的多边形的种植池,种植了丰茂的野草。设计者运用滨水湿地恢复技术与湿地生态学原理,按照自然滨水湿地生态系统建立了如此的人工自然景观。其设计的主题除了隐喻的利用湿地植物来唤起人们对这片曾经的沼泽地的回忆,也提供了一个简洁、统一、宁静的精神绿洲,同时利用“野草”之美为向往自然,亲近大地的人们提供了一个真实,有吸引力的城市开放空间。广场景观另一突出的部分是隆起地面的几何形的叠水形态,水景的基座就像从地里生长出的“岩石”群。自由排列的“岩石”纵横叠加,形成由高到低的跌水景观,流水从石缝中涓涓流淌。

二、极简主义设计观的体现

玛莎•舒瓦茨是一位极简主义设计的代表人物,也是一位充满批判与创新精神的艺术家与设计师。其设计观受到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理念的多重影响。由于玛莎•舒瓦茨具有艺术与景观设计双重的学科背景,常常将艺术领域知识与经验拓展到景观设计领域。她认为,景观是与其他视觉艺术相当的艺术形式;是一种表达当代文化并用现代材料制造的文化产品。因此,在她的设计别注重材料对艺术形式的塑造。她认为,材料作为营造空间的工具,其本身并非设计的本质,而利用特定的材料对景观空间的营造具有形成个性作品的可能性。所以,在她的很多作品中喜爱采用彩色混凝土,金属,轮胎等其他材料制品来表现空间。

1.生活化的艺术与艺术的生活化

都柏林的大运河广场在景观设计上,强调的是人的参与。玛莎•舒瓦茨认为景观空间的体验者不是被动接受,而是主动参与,应该成为景观意义的建构者和实现者。因此,她在广场设计中,出于对人的行为考虑设置了丰富的功能空间,并利用空间的规划将广场里的设施以及装置建构成多向开放空间限定要素。通过夸张的色彩、冰冷的材料、理性的几何形状,尤其是用36个红色灯柱排列组合,给人带来场所体验的最活跃因素。从都柏林的大运河广场的景观解读可以看出,玛莎•舒瓦茨的景观设计始终在探索具有生活化艺术的形式建构,她适时地在公共艺术与景观的交汇处去寻找适合的表达方式。而且通过对大众文化中的意象与形式的理解,表现于她的设计中。在大运河广场景观设计中,她努力去寻找景观的艺术形式和生活场景彼此之间的关系。希望采用夸张而通俗的造型来引起人们注意与兴趣。从大运河广场上几何体的水体构筑物的形态叠加,到红色杆件、错综的图形铺地以及景观设施的围合乃至起伏地形等,无不展现出场地景观的奇异效果。当然,景观中的形式建构不单是通过美好的形式与完备的功能就能得以体现,它需要设计者有意识的概念创造,使所创造的场地成为富有情趣的空间。从大运河广场的景观表象来看,生活化的艺术与艺术的生活化的观念体现主要表现如下:其一,多元的景观元素与媒介对艺术表现的影响。从日常生活的审美泛化的角度来看,我们可以在三种意义上解读大运河广场景观意义的审美呈现:第一,玛莎•舒瓦茨的景观设计体现出艺术与生活之间以及高雅文化与大众文化之间界限的消解。设计者将景观元素中的普泛性的视觉特征与大众文化认知有机的结合,形成了标新立异的形态建构。这在其作品“面包圈花园”以及大运河广场等众多景观中都有所体现。野草、轮胎、塑料地面和彩色沙子,设计者利用人们熟悉的材料、喜爱的颜色以及有趣的造型建构景观,体现出对大众趣味的强烈兴趣。第二,玛莎•舒瓦茨的景观设计通过特有的景观元素将文化与历史有机地融入到景观审美愉悦的整体中,使人们在景观的体验中去感受历史与文化承载的痕迹;第三,将景观形态通过艺术的处理展现了生活化的艺术表现。设计师有意识地将景观中的审美呈现通过很多的“非艺术”的细节处理而体现出来,而这种“非艺术”的细节可能就是生活中的某一熟悉的此物、此情、此景。大运河广场景观的“非艺术”细节布满场地节点中,它们沿着场地的网格分布的在景观之中,又通过一系列线性空间把网格上的景观元素连接起来。并以夸张的色彩、冰冷的材料、理性的几何形状以及自然中的元素将景观的细节与构造表现出来。其二,审美化的多层面展现。大运河广场景观元素之间都是相互交流和彼此作用的。玛莎•舒瓦茨特别注重人与环境的交流,设计中强调自然所显现的特征。她希望在其设计的场地中能够让人们感受到水声、风声以及野草的飘舞、岩石的沉重和稳定等自然特征;她希望通过平展的地面、遮阴的乔木、隆起的叠水形态,斜插的“桅杆”、起伏的种植池以及休憩的公共设施来呈现有意义的空间。因此,在其设计中,她善于利用形态的光影、形态的叠加以及色彩、声音、质感等穿插变化,将景观元素以多层面展现出来。多层面的体现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即设计中利用景观形态的层次叠加,来形成景观空间的丰富性;利用错综的网格道路与植物形成最基本的基地图形;利用延伸出地面的三角形叠水形态,体现出自然界“山水”的神秘与诗意;利用无序的红色阵列“桅杆”体现出一种“场”的效应以及空间上的一种张力。这些混杂及戏谑的形态混合,使得几何空间与形体,交错的网格与奇异的景观形态并置的场地而变得生机勃勃。(图10)其三,景观艺术形式对社会属性表达。在都柏林的大运河广场中,玛莎•舒瓦茨作为艺术家与设计师使用了很多特殊的景观表现手法,除了利用“山水”的以形表意外,还通过“野草”之美为向往自然的人们提供了诗意的情境。因此,大运河广场的设计兼顾了艺术形式对社会属性的表达,通过适应地形以及种植与保留野生花木来尊重自然生态景观的自然价值。同时在设计中力求减少对能源、土地、水及生物资源等环境的最小干预,从而建构一个简洁、统一、宁静的精神家园与生态的绿洲。

2.形式的语义与形式的建构

玛莎•舒瓦茨的都柏林的大运河广场的景观形态具有很强的形式语义,设计者对景观所呈现出的象征意义的关注超越了对形式的追求。她通过对大运河广场场地的历史,文化概念的挖掘,将自己的思想与情感传递给人们。在设计中,她应用多种符号与场地联系在一起,以新颖的材料和复杂交错的构成体系来反映了当今社会状况,并通过不同的景观形态表现多元的社会价值;表现场地中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人们精神愉悦的诉求。因此,玛莎•舒瓦茨在形式语义的表现中,无论是直观的比喻,还是隐喻的表达,都是希望通过景观的形式形成有关场地的语义,而利用这些语义所联系的文脉及所创造出来的形式,形成了一种可持续的、丰富的情感体验。玛莎•舒瓦茨在形式的建构中注重对抽象形式的关注,希望通过抽象和简化以及拼贴与集成的方法,寻求一种纯洁性。她善于用各种有趣的物质与材料做最有创新性的景观设计,她喜爱用艳丽的色彩点缀场地,运用明亮的、醒目的甚至是刺眼的色彩来引人注目,紫色、亮黄色、红色、白色和绿色是她常用的色彩。在设计理念上,她从城市的观念入手,认为城市不仅仅是包罗万象的“容器”,而且更重要的是人性表现的一个大舞台,因而城市的景观营造应该从人性的角度出发,综合考虑历史、文化、自然以及环境等与人类自身息息相关的要素,创造出“和谐”的栖息之境。玛莎•舒瓦茨曾经对自己的设计说:“我作为艺术家的趣味常体现在几何形体的神秘品质和它们相互的关系上。”她认为在景观设计中加入有秩序的几何形态,会使景观本身融入人的思想。因此大运河广场的形式建构上,玛莎•舒瓦茨以更为丰富的形式表达对空间的认识,她充分利用方形、直线、曲线、斜线或者网格与条形铺装的步行道来组织整个广场空间,并在其中穿插形形的景观元素,利用平面规划的几何形式建构,通过水平与垂直的交叉与重叠来组织人流,在营造出一种强烈秩序感的同时,又不知不觉地融入了整个场地的大环境之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景观空间。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