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财政支配论文

财政支配论文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探究政府财政支配绩效评估研究论文

关键词:政府,财政支出,绩效评价

摘要:推行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对充分发挥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为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服务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紧迫性。随着近年来国际社会对绩效评价的普遍重视,我国财政部门在公共财政支出领域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实践探索,但是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制度体系尚未有效建立,财政支出未得到有效评价,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有待提高。

随着近年来国际社会对绩效评价的普遍重视,我国财政部门在公共财政支出领域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实践探索,但是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制度体系尚未有效建立,财政支出未得到有效评价,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有待提高。推行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对充分发挥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为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服务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紧迫性。

1.开展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的现实意义

财政支出绩效,是指财政支出活动所取得的实际效果。它反映了政府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而进行的资源配置活动与所取得的社会实际效果之间的比较关系,重点研究政府配置资源的合理性和资源使用的有效性。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是指按照财政支出经济性、效率性和有效性的总体要求,运用科学、规范的绩效评价方法,制定统一的评价标准,对财政支出的行为过程、支出成本及其产生的最终效果进行科学、客观、公正地衡量比较和综合评估,使财政资金得到事前、事中和事后多方面的控制。财政支出绩效评价贯穿于财政支出安排和实施的全过程,是对财政支出效益、管理水平、投入风险等方面的综合评价;是发挥财政调控功能、提高财政资金安排科学性、促进财政支持社会经济目标实现的重要保证。

开展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对于规范财政支出,依法理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是有利于增加公共支出透明度,提高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度;二是有利于重点项目建设,对项目的运行及效率情况提供及时、有价值的信息,促进项目管理,增强项目管理者对项目的责任感;三是有利于正确引导和规范财政资金监督与管理,形成有效的财政执法和监督约束,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四是有利于合理配置资源,通过财政支出绩效评价,获取有效的信息,使政府决策者有效地规避投资风险及短期行为,节约财政资金,缓解供求矛盾,促进资源的有效配置。因此,开展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建立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不仅有其必要性,而且随着部门预算管理改革、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政府采购制度的建立与完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的开展拥有了现实可行的条件。

2.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全文阅读

探究省级财政支配动态评估论文

关键词:DEA;效率;Malmquist指数;动态评价

论文内容摘要:省际间和区域间的效率状况存在较大差异。本文基于非参数DEA-Malmquist指数方法,从动态的视角考察了我国各省财政支出效率的变化状况。实证结果表明,在考察期内的支出效率进步较小,并且主要贡献源自技术进步。

Malmquist(1953)提出了“Malmquist生产率指数”的概念,使得我们可以在动态条件下,继续在非参数框架内开展进一步研究。Malmquist指数可以分解为三个部分:技术效率变化、规模效率变化和技术进步。它们分别反映了按照既定的要素投入比例,产出水平的提升或下降程度;生产规模是处于哪个阶段,即收益递增、递减还是不变阶段;前沿面所代表的技术在两个时期之间的进步或者退步。

目前,将DEA技术与Malmquist指数相结合,从动态角度分析财政支出效率跨期变化情况的成果尚属空白。本文对此进行尝试性研究,以期有利于提高我国的财政管理水平,最大程度地实现财政资金的效能。

研究方法

Malmquist指数最早由曼奎斯特(Malmquist,1953)作为一种消费指数提出,它是距离函数的比值(Cavesetal.,1982),利用DEA效率测度可以很容易地表达生产率进步的Malmquist指数。

对具有跨期行为的DMU来说,t+1期的产出和投入与t期不同,至少有三个情况使得t+1期的产出改变:投入改变、技术改变、效率改变。假定规模收益不变(CRS)条件下,有单投入单产出生产函数y=f(k),那么产出增加的源泉分解如图1所示。

在图1中,技术改变意味着生产前沿面的改变,因而它代表着生产前沿面由CRS(t)向CRS(t+1)运动,如B点移至C点,D点移至E点;效率提高指在原有技术前提下,采取最优的生产实践,降低技术无效率和配置无效率情况,它意味着技术向生产前沿面的垂直运动,比如,生产由A点向B点运动;投入改变意味着生产沿着生产前沿面运动,比如,投入增加意味着生产由B点向D点,或C点向E点运动。

全文阅读

探究我国公共财政的支配现状论文

关键词:农村农民;财政支出;现状;分析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虽然农民的收入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但随着改革的深入推进,中国的城乡二元结构也越来越明显,越来越严重。农民的收入与城镇居民的收入也越来越大。从我国农民收入现状,比较中国城市和农村的财政支出以及我国和发达国家的支农支出,最后提出了建议。

一、中国农村以及农民收入现状

中国农民的数量大、底子薄。改革开放以来,虽然农民的收入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但随着改革的深入推进,中国的城乡二元结构也越来越明显,越来越严重。农民的收入与城镇居民的收入也越来越大。

九亿农民和其余五亿城市居民的贫富差距越拉越大,这无疑不仅仅是一个严重的经济问题。按照边际效用递减的原则来看,就现在而言,相同数目的财政支出,政府投入到农村所获得的福利,满意度及社会效益很可能比投入到城市多很多。

二、中国的公共财政的支出状况

中国目前处在中低收入的国家的阶段,需求的无限性和财政收入的有限性之间存在矛盾,中国政府对财政这种经济资源的使用的取舍十分艰难。目前的中国,财政支出总是偏好城市,并且一直以来未得到很大的改善。

我国的财政收入的增长却主要用于公务人员的新增工资分配和投资城市建设,包括用于消除城市贫困现象,使城市得到较大的发展。这时财政分配仍然严重的向城市倾斜。显然,上述财政支出状况不仅造成了城乡居民严重的不公平,而且在一方面上促进了城乡二元化结构,加大了居民的收入差距,不利于实现全面小康的宏伟目标。

全文阅读

探讨公共税收模式我国财政支配优化研究论文

关键词:公共财政;中央财政;财政支出;结构优化

内容摘要:我国现存的财政支出结构与完善公共财政制度需要之间还有不小的差距,本文梳理回顾了我国“十一五”期间财政支出结构发生的积极变化,并结合我国经济发展实践,提出了我国财政支出结构进一步调整的方向和路径选择。十七大报告提出了“围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完善公共财政体系”,这意味着我国公共财政体系的改革进程,由此前政府自身的制度建设开始向满足公众对基本公共服务的需求延伸。

顺应时展的需要,党的十七大又提出了要完善公共财政框架体系的任务,更加体现了财政的目的开始向公共性转移,体现了面向平民纳税人的一种民主化财政的新起点。而要围绕这一任务深化公共财政体制改革,财政支出结构的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就成为其关键环节。公共财政是指市场经济条件下,由国家来提供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的一种活动。它的核心是政府对社会财富的再分配,但与原来的财政制度相比,它更注重分配过程中的公共性、市场性和法制化。我国1998年开始进行公共财政建设和公共财政体制创新,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已基本形成了公共财政体制的雏形。

我国财政支出结构的积极变化

财政支出政策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十一五”期间,按照建设公共财政体制的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我国财政支出结构不断调整,出现了以下几方面的积极变化:

(一)财政保障范围有进有退

一方面逐步减少非公共服务支出项,压缩经济建设费支出,严格控制并努力节约行政管理费等一般性开支;另一方面,着重保障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职能,重点加大“三农”、教育、社会保障和就业、医疗卫生、环境保护等公共服务领域的投入。我国财政支出结构正在逐步突破传统的、偏重于经济建设的供给模式,向以公共服务和宏观调控为主要内容的新模式转换。

(二)财政支出的公共性、公益性特征日益明显

全文阅读

小议财政政策对经济增长的效应

摘要:文章概述了财政与财政政策概念,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国家预算政策、财政支出政策、税收政策等三个方面分析了其对经济增长的促进效应。

关键词:财政政策;经济增长;探讨

一财政与财政政策要研究财政政策

,首先要搞清什么是财政。但是,目前学术论文界对于财政的定义还存在一定分歧,受到较多关注的包括再分配论、政府收支论和公共财政论。再分配论认为财政是社会再生产分配环节的一个特殊组成部分,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财政处于社会再生产的分配环节,而且和同处于分配环节的信贷分配、工资分配、价格分配和企业财务分配等相比,有其特殊性,它不是一般的社会产品分配,它是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需要,凭借政治权力及财产权力,参与一部分社会产品或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的活动,包括组织收支活动、调节控制活动和监督管理活动等(刘邦驰,汪叔九,2001)。政府收支论认为财政是政府集中一部分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来满足公共需要,进行资源配置和收入分配的收支活动,并通过收支活动调节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平衡,以达到优化配置、公平分配、经济稳定与发展的目标。

公共财政论认为财政是以国家为主体,通过政府的收支活动,集中一部分社会资源,用于履行政府职能和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经济活动(苏明,2001)。应该说,前两种关于财政的定义各有所侧重,前者突出了财政的社会分配和政府职能,后者强调了政府的活动。而公共财政论则简单明了地指出现代财政的公共性,为建立公共财政奠定了理论基础。明确了财政概念,就可以对财政政策加以研究。财政政策是指以特定的财政理论为依据,运用各种财政工具,为达到一定财政目标而采取的财政措施的总和。简言之,财政政策是体系化了的财政措施,它的目的就是实现财政职能。同时,它也是国家根据一定时期政治经济形势和任务制定的指导财政分配活动和处理各种财政分配关系的基本准则,是客观存在的财政分配关系在国家意志上的反映。它是国家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制定和实施的过程也是国家实施财政宏观调控的过程。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政策又是国家干预经济、实现国家宏观经济目标的主要手段。财政政策是随着社会生产方式的变革而不断发展的。奴隶制社会和封建制社会由于受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制约,国家不可能大规模组织社会经济生活,奴隶主和地主阶级的财政政策主要是为巩固其统治地位的政治职能服务。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的资产阶级国家,一般都实行简政轻税、预算平衡的财政政策,以利于资本主义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矛盾日益激化,财政政策不仅为实现国家政治职能服务,而且成为政府干预和调节社会经济生活的重要工具。

财政政策按其构成体系可以分为国家预算政策、财政支出政策、税收政策、国债政策、投资政策、补贴政策和出口政策等七大政策。由于研究数据和技术方法的限制,本文主要是研究前三种财政政策对经济增长的促进效应。

二三种主要财政政策工具对经济增长促进效应的分析

(一)国家预算政策对经济增长效应的分析国家预算政策包括财政赤字政策、财政盈余政策和预算收支平衡政策三种形式,笔者主要讨论财政赤字政策对经济增长的促进效应。它对经济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全文阅读

小义财政体系对经济增长的推进作用

摘要:文章概述了财政与财政政策概念,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国家预算政策、财政支出政策、税收政策等三个方面分析了其对经济增长的促进效应。

关键词:财政政策;经济增长;探讨

一财政与财政政策要研究财政政策,首先要搞清什么是财政。但是,目前学术论文界对于财政的定义还存在一定分歧,受到较多关注的包括再分配论、政府收支论和公共财政论。再分配论认为财政是社会再生产分配环节的一个特殊组成部分,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财政处于社会再生产的分配环节,而且和同处于分配环节的信贷分配、工资分配、价格分配和企业财务分配等相比,有其特殊性,它不是一般的社会产品分配,它是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需要,凭借政治权力及财产权力,参与一部分社会产品或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的活动,包括组织收支活动、调节控制活动和监督管理活动等(刘邦驰,汪叔九,2001)。政府收支论认为财政是政府集中一部分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来满足公共需要,进行资源配置和收入分配的收支活动,并通过收支活动调节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平衡,以达到优化配置、公平分配、经济稳定与发展的目标。

公共财政论认为财政是以国家为主体,通过政府的收支活动,集中一部分社会资源,用于履行政府职能和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经济活动(苏明,2001)。应该说,前两种关于财政的定义各有所侧重,前者突出了财政的社会分配和政府职能,后者强调了政府的活动。而公共财政论则简单明了地指出现代财政的公共性,为建立公共财政奠定了理论基础。明确了财政概念,就可以对财政政策加以研究。财政政策是指以特定的财政理论为依据,运用各种财政工具,为达到一定财政目标而采取的财政措施的总和。简言之,财政政策是体系化了的财政措施,它的目的就是实现财政职能。同时,它也是国家根据一定时期政治经济形势和任务制定的指导财政分配活动和处理各种财政分配关系的基本准则,是客观存在的财政分配关系在国家意志上的反映。它是国家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制定和实施的过程也是国家实施财政宏观调控的过程。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政策又是国家干预经济、实现国家宏观经济目标的主要手段。财政政策是随着社会生产方式的变革而不断发展的。奴隶制社会和封建制社会由于受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制约,国家不可能大规模组织社会经济生活,奴隶主和地主阶级的财政政策主要是为巩固其统治地位的政治职能服务。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的资产阶级国家,一般都实行简政轻税、预算平衡的财政政策,以利于资本主义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矛盾日益激化,财政政策不仅为实现国家政治职能服务,而且成为政府干预和调节社会经济生活的重要工具。

财政政策按其构成体系可以分为国家预算政策、财政支出政策、税收政策、国债政策、投资政策、补贴政策和出口政策等七大政策。由于研究数据和技术方法的限制,本文主要是研究前三种财政政策对经济增长的促进效应。

二三种主要财政政策工具对经济增长促进效应的分析(一)国家预算政策对经济增长效应的分析国家预算政策包括财政赤字政策、财政盈余政策和预算收支平衡政策三种形式,

笔者主要讨论财政赤字政策对经济增长的促进效应。它对经济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财政赤字影响货币供给财政赤字对经济的影响和赤字规模大小有关,但更主要的还是取决于赤字的弥补方式,即向银行透支或借款来弥补财政赤字。出现财政赤字意味着财政收进的货币满足不了必需的开支,其中有一种弥补办法就是向银行借款。可见,财政向银行借款会增加中央银行的准备金,从而增加基础货币,但财政借款是否会引起货币供给过度,则不能肯定。很多人用“财政有赤字,银行发票子”这句话来形容财政赤字与货币供给的关系,而事实上,赤字与货币发行并不一定存在这样的因果关系,财政赤字对货币供给的影响虽可能与赤字规模的大小有关,但更主要的还取决于赤字的弥补形式。

2、财政赤字扩大总需求的效应凯恩斯主义所奉行的财政政策是运用政府支出和税收来调节经济。在经济萧条期,总需求小于总供给,经济中存在失业,政府通过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刺激总需求,以实现充分就业。增加政府支出、减少政府税收的扩张性财政政策必然出现财政赤字,因此,赤字就成为财政政策中扩大需求的一项手段。财政有赤字,必然扩大总需求,但其扩大总需求的效应有两种,如前分析,一是财政赤字可以作为新的需求叠加在原总需求水平之上,使总需求扩张;二是通过不同的弥补方式,财政赤字只是替代其他部门需求而构成总需求的一部分。它仅仅改变总需求结构,并不直接增加总需求规模。完全以国债收入弥补的“软赤字”,只要不超出适度债务规模,其扩张效应一般可被控制为良性的,即可以有意用作反经济周期的安排,在经济萧条阶段刺激需求,“熨平”周期波动,一般不致引起严重的通货膨胀,这对我国的经济是有现实意义的;第三,财政赤字与发行国债。发行国债是世界各国弥补财政赤字的普遍做法而且被认为是一种最可靠的弥补途径。但是,债务作为弥补财政赤字的来源,会随着财政赤字的增长而增长。另一方面,债务是要还本付息的,债务的增加也会反过来加大财政赤字。

全文阅读

财政支出效率管理:理论分析

提要财政支出是财政的一大主要活动,在财政收入增长趋于稳步的同时,如何能够提高财政支出效率就显得非常重要。但长期以来,人们对于财政支出效率没有很好的界定,在数量分析方面也比较欠缺。而本文是从财政职能的角度对财政支出效率进行定义,并且对其进行划分,在此基础上,提出测量财政效率的框架。

毫无疑问,财政支出的效率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财政活动从大的方面讲有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两个方面,这两个活动都能够影响到经济的运行。但是由于支出的过程本身也是财政发挥职能的过程,只有通过财政支出才能真正的弥补市场失灵的状况,提供公共产品满足公共需要,从这个意义上讲,财政支出的效率就显的更为重要,而这也正是现代公共财政理论研究的重点内容。不仅如此,从实践的角度讲,财政收入的增长是有限度的,如果要从根本上提高政府的效率,那么就必须从支出的角度抓起,提高财政支出的效率。这样对财政支出效率的管理也就变得非常重要了。

大致浏览一下我国目前在财政支出上的研究能够发现这样几个方向:第一个方向是很多的研究都把主要的精力集中在财政支出管理的现状分析当中,在这些分析当中大多也只是说我国财政支出和财政支出管理本身存在许多问题,比如财政总量不足和支出浪费的现象;现行财政分配格局和市场经济还不相适应;财政支出管理和控制机制比较薄弱,预算约束软化等,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案,这些解决方案就是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的;第二个方向是研究财政支出对经济的一些影响,如财政能够拉动内需等,尤其在积极财政政策时期这样的研究更是非常的多;第三个方向就是现在研究比较热的,也就是公共财政支出的绩效管理,而且主要集中在公共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方法和绩效评价体系上,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方法和体系;第四个方向就是集中讨论财政支出效率的,在讨论的过程中,他们把财政支出效率定义为政府资源配置的合理性和财政资源的有效性。但是,这方面的文献存在的问题就是文章的质量普遍不高,而且内容上大致相同。而国外这方面的文献很少,大量的国外文献是介绍各国的财政支出管理经验,是一种制度的描述,但是因为是针对各国的研究,所以不是很系统。对于我们实际操作可能很有借鉴意义,对于理论上的分析可能意义不是很大。

综上所述,我们对目前的研究提出一些存在的问题:一是对财政支出效率的定义不是很清楚,也没有进行很好地划分;二是对财政支出进行绩效评价时,没有对财政支出效率进行分别的研究,得出的结论可能精确性比较低;三是对绩效没有进行数量化的分析。

一、财政支出效率的内涵

对于财政支出效率,笔者认为应该从财政职能的角度进行理解。因为根据Musgrave的论述,财政具有资源配置、收入分配、经济稳定和增长三大职能。而财政安排支出主要是为了实现财政的这样三大职能,因此财政支出是否有效率就取决于它是否真正地实现了资源的有效配置、收入的合理分配、经济的稳定和增长。正因为如此,对财政效率的定义就必须从这样的三个维度进行。同时,财政的三大职能中的资源配置职能属于微观的层次,而收入分配则属于宏观的层面,所以我们又可以把财政支出的效率分成微观层次的财政支出效率和宏观层次的财政支出效率。概括起来,我们把财政支出效率定义为财政支出在用于市场失灵的公共领域过程中所实现的财政职能的程度,它分为微观财政支出效率和宏观财政支出效率。这个定义,一方面将财政支出和财政职能联系起来,使得我们评价财政支出效率有了一个可靠的依据和标准;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我们对财政支出的效率进行测算。

微观财政支出效率就是财政支出在市场失灵领域发生之后,对资源配置改善状况。在经济学当中,资源配置是否有效是有明确的判断标准的:也就是帕累托效率准则。帕累托效率是这样的一种状态――在给定社会资源的情况下,没有人可以在其他人不变坏的情况下变得更好。如果不是帕累托最优的,那么就存在着帕累托改进的空间。虽然有这样的一个标准,但是这个标准还是过于抽象,实际操作性不强。和其对应的一个可操作的判断标准就是社会的边际收益=社会的边际成本=私人的边际收益=私人的边际成本。下面举个例子,我们拿财政支出当中转移性支出的财政补贴为例进行分析,对于财政补贴的方式有两种:明补和暗补,而这两种补贴方式的效果是不一样的。在补贴数额相同的情况下,明补的效果更好些(用经济学的语言,明补之后消费者处于更高的无差异曲线之上),同样是财政补贴,如果能够把暗补的方式变成明补,那么财政支出的效率就会提高。

宏观财政支出的效率就是当财政支出发生之后,收入分配的状况是否得到改善,经济是否在稳步的增长,经济的波动是不是减少了。这方面的评价方法有两种:一种是理论上的,即在标准的帕累托最优经济模型中加入财政支出的因素,看一看模型的结果是否偏离了原先的均衡状况,如果是偏离了,那么就说宏观财政支出是没有效率的,反之则是有效率的,这种方法过于严格而且可操作性比较差;另外一种方法就是运用计量的方法,利用数据将财政支出和收入分配以及经济增长和波动的相关指标联系起来看看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不是预期的,如果是,则可以说宏观财政支出也是有效率的。

全文阅读

财政效率评价体系的构建

摘要:财政作为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其效率低下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本文通过对财政职能的探讨,构建了财政效率评价体系。

关键词:财政效率; 财政职能;评价体系

一、引言

建立现代化财政制度,解决好当前财政制度存在的问题是关键。冯兴元(2011)提出,财政支出效率低下是当前中国财政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1]。众所周知,财政活动分为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两项,因此在对财政活动效率的考量上也可以从财政收入效率和财政支出效率两个方面考虑。然而,现有文献并无“财政收入效率”的提法,仅有较为普遍讨论的财政收入的使用效率(财政收入的使用效率其实质就是财政的支出效率)和谭建立(2010)从政府财权事权角度讨论过财政收入的划分效率问题[2]。由此可见,财政活动的效率并没有涉及到财政收入方面,即在一般性讨论中财政支出效率基本等同于财政效率。下面本文将从内涵定义和度量指标两方面来说明财政效率。

在内涵定义方面,对于财政支出效率,陈冬红(2010)将财政支出效率定义为“财政支出在用于市场失灵的公共领域的过程中所实现的财政职能的程度”,并认为要想提高政府的效率应从财政支出抓起[3]。而王旭东(2006)提出“财政效率实质上反映的就是政府资源配置效率和政府行政运行效率,且追求财政效率最根本的目的是实现财政职能”[4]。可以看出,两位学者提出的“财政支出效率”和“财政效率”从概念上来说,在“实现财政职能”和“反映政府效率”两个主要描述上并无太大差异。在评价指标方面,唐齐鸣(2012)构建的“地方政府财政支出效率”评价体系中的指标[5]与才国伟(2011)选择的财政效率度量指标[6]也大部分趋同,两位学者都选择人均财政支出作为唯一的投入指标,而产出指标主要都体现在基础设施、教育和医疗卫生等方面。

二、财政效率与财政职

财政效率是一个特殊的效率范畴,是效率在财政领域的体现。追求财政效率最根本的目的是实现财政职能。因此积极探讨财政职能的内涵有利于深入理解财政效率的本质和选择合理的财政效率评价指标。纵观我国财政职能的理论发展轨迹,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的大背景下,依次出现财政使命观、财政功能观、财政职责观、政府经济职责观四类主要观点。前三类的理论基础是“阶级国家论+再生产理论”,而政府经济职责观立足于“契约国家论+混合经济论”[7]。财政的使命观认为,财政仅具有“分配”和“监督”两个职能,这一财政职能观其实质仅是计划经济财政的职能。而后在八十年代初,邓子基(1980)确立了财政功能观,同期叶振鹏(1980)提出了三职能观:分配职能、监督职能、调节职能[8]。到了九十年代,经济转轨的大背景决定了“财政职能”内涵的转变[9]。在这一背景下,西方学者马斯格雷夫的《财政学》所提出的财政三职能:资源配置职能、收入分配职能和财政监督职能逐渐在我国理论界受到认同。

然而,由于资源配置是经济学的主要议题,且收入分配又是资源配置的一部分。因此,马斯格雷夫对财政职能的概括显得大而无当。李茂生(20005)认为,目前我国已基本进入现代市场经济社会,这种体制下的财政职能可以概括为四项:(1)提供原生意义上的公共服务和产品;(2)调节收入分配和实行社会保障;(3)纠正外部不经济(负的外部效应)和促进广义效率的提高;(4)调节经济和促进经济发展[10]。基于评价指标的可描述性,本文在财政职能的概括上持相同观点。

全文阅读

试论财政支出配置的基本原则

(东北财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5)

摘 要:基于以往经典文献的重要研究结论,总结出政府在财政支出配置过程中必须符合的三个基本原则:效率性、公共性和平等性。通过对三个基本原则的深入分析,发现三者之间并不是相互独立的,在本质上效率性、公共性和平等性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首先,效率性是财政支出配置的前提条件,因为政府的财政资源是非常稀缺的,如果在配置公共资源的过程中没有符合经济效率,那是对公民税收的恣意挥霍。其次,公共性是财政支出配置的政治基础,由于政府机构的行政低效和官僚的腐败猖獗,所以必须通过一种能够反映公民意志的政治程序才能约束政府的利维坦行为。最后,平等性成为财政支出配置的道德保障,它将让任何一个弱势群体享受到公共财政带来的普惠。

关键词:财政支出配置;效率性;公共性;平等性

中图分类号: F810.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0461(2012)04-0074-07

一、引 言

为了满足公共需要和弥补市场失灵,政府手中掌握着大量的财政资源,即通过强制性税收所获得的财政收入。而财政资源配置的具体实施就是政府通过财政支出的分配活动向纳税人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然而,对于政府来说,财政支出的具体配置是一件非常具有挑战性的工作。一些文献已经证明:相对于生财、聚财来说,政府的用财效率往往很低,也就是说,通常情况下,政府不知道该如何花钱?因此,政府的财政支出配置就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如果财政支出配置不当,那么整个社会的资源配置就会处于低效率,这将对整个宏观经济的运行造成不良影响;另一方面,如果财政支出配置出现问题,那么公民将无法获得充足的公共产品,最终制约社会的长期发展。从大量的研究文献中,我们可以看到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和伦理学各个领域的著名学者从不同角度去剖析作为拥有合法性权威的政府部门在配置公共资源时应该遵循哪些普世性原则。本文正是基于以往经典文献的重要研究结论的前提下,总结出政府在财政支出配置过程中必须符合三个基本原则:效率性、公共性和平等性。

二、财政支出配置的效率性原则

(一)市场效率原则也适用于公共经济

全文阅读

我国财力与事权匹配度的绩效评价

[摘 要] 党的十七大才正式提出了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论断。本文正是在公共财政均等化的角度下运用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理论,在教育方面进行了探讨,不仅政府间在经济发展上讲究财力与事权相匹配,而且在教育上也是不容忽视的。列举了充分的数据来说明我国现在的教育投入不足,和国际上相比较分析我国教育投入不足的制度性原因及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财力 事权 泰尔指数

一、问题的提出以及概念的澄清

1.财力与财权,在以前学者的研究当中,大多使用的是财权研究,其中财政分权问题讨论的很充分,如学者王绍光,孙开等。而关于财力问题的研究,如何振一,但其只是从税收上着手讨论,侯一麟也只是对省、市等政府的财力,财权进行了初步的研究。财权是指各级政府负责筹集和支配收入的财政权力,主要包括征税权、收费权及发债权;财力是指各级政府拥有的货币形式的财政资源,是指各级政府所享有的组织财政收入、安排财政支出的能力。财权和上级政府的转移支付共同构成财力。通过税(含费)收权获得收入且可以随意支配,是自有财力;通过其他途径获得收入且可以支配,是可支配财力。财权仅仅是一种权利,而财力才是事权主体实实在在的收入,并且还是可支配收入。

2.财力与事权,逻辑上讲财力与事权应该相匹配,有多大的财力,就应该有多大的事权与之相辉映;反之,有多大的事权,就应该赋予相应的财力。而不是财权是与事权相匹配。政府间关系的基础是财政,实质上是政府间财力的划分与事权的划分,而不是财权的划分。政府间的转移支付是形成财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其形成实实在在的政府拥有的资源。而且各地方政府间的财权基本上一致,但是财力有的却相差甚大,譬如说贵州市和深圳市。故而我们把问题集中到了财力与事权的最优匹配度上。

3.事权与支出责任,在这里强调事权与支出责任的不一致性,因为支出责任是建立在事权划分的基础上的,事权是指各级政府基于自身的地位和职能所享有的提供公共物品、管理公共事务的权力,然后在地方的事权划分清楚之后,再确定地方政府所需的资金,也就是要进一步确定资金来源。

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要求政府提供的公共品必须起到公平分配的作用,能够缩短社会贫富差距,实现帕累托最优。而公共品的提供很大程度上体现在政府事权的分配上,根据相应的事权合理的分配财力能够缩短中西部的差距,特别是在一些比较发达的省份和贫穷的省份之间,进而体现出社会的公平。伴随着现代财力与事权观念的转变和国家加大力度的转移支付,本文旨在借助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原则,说明在教育部门存在很大的财力与事权不匹配的现象出现。这里教育财力与事权的分离是我国教育经费管理体制中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我国教育经费的预算编制、拨款和使用管理权是属于财政和计划部门所有,但是作为统管教育事业发展的教育行政部门却没有参与教育预算经费编制和经费分配、管理的权利。这导致了有事权,无财力的局面出现,使教育资源的分配上出现种种矛盾。

二、教育的投入支出和政府的转移支付:不对称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