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财务内控机制论文

财务内控机制论文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内部财务监控机制管理论文

摘要:统合管理是一种创新的管理模式,其本质特征是提高管理的效率。而公司内部财务监控是公司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统合管理的思维出发,探讨公司内部财务监控的基本命题和统合管理理念的基本内涵,并以此为指导,对公司内部统合管理型的财务监控机制相关要素进行分析设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统合管理;内部财务监控;假设;监事会

一、统合管理:公司治理的一个新理念

市场经济是产权经济;产权是一定社会经济利益的集中体现(郭道扬2004.2.会计研究)。在公司制企业中,产权结构多元化,不同产权主体都是在尊重产权的基础上形成契约关系,以追求其相应经济利益的,而且不同产权主体的财务目标取向并不完全一致,会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这种差异在更多的时候会表现为不同产权主体之间的相互利益冲突,从而对企业财务活动和信息披露产生不利影响,这就决定了要有相应的财务监控机制来保证不同产权主体在企业中的相关利益。从理论上讲,监控方式的确定与产权结构密切相关:股权相对集中的应加强内部监控,我国的公司制企业股权相对集中,就是上市公司也是“一股独大”,所以内部监控更为重要;从实务上看,公司自身的内部财务监控机制不仅成本最低,而且可以弥补外部监控主体事后被动监控的缺陷,能在事中、事前主动监控,以全方位维护各相关利益主体的利益,如果能够真正发挥作用的话,是既经济又有效的。然而,我国现行公司内部的财务监控主要由监事会、董事会下设的审计委员会、总会计师和内部审计机构来实施。在多重财务监控主体在公司内部同时并存的情况下,如何才能使监控的效率最大化,避免“大家都能监控,却又没人监控”的现象发生,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并亟待解决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笔者大胆借用了一个目前在公司治理研究中尚未应用的新理念,即统合管理理念。用科学的统合管理思想对多重财务监控主体的组织体系、业务执行、信息资源等方面进行有序的规范管理,是提高公司治理能力、财务竞争能力和保持持久竞争优势的关键,也是公司内部财务监控机制是否成功的关键。

所谓“统合”,是指一个系统内各要素之间整体协调,相互渗透,形成合力。将统合管理理念运用于企业管理,其模式包括组织系统统合、业务执行统合、信息资源共享统合等。

“统合”一词,来源于计算机行业的统合伺服器。统合伺服器是组织用来降低成本、增加效率以及达成更高可用性、延展性和价值的方法之一。MicrosoftWindows2000Server家族和。NETEnterpriseServers提供了一个经过验证的环境,可以达成伺服器统合作业,提供可靠性、延展性和降低整体成本。2003年9月3日日本《读卖新闻》报道:日本防卫厅决定将陆上、海上、航空自卫队各自拥有的通信、卫生、补给部队联合起来成立新的“统合部队”,这样做是为了使装备更加合理化、效率化。

将统合作业提供可靠性、延展性和降低整体成本以及使整体更加合理化、效率化的功能融入企业管理理念,应用于公司内部财务监控机制的设计中来,就会形成公司内部统合管理型的财务监控机制,即对公司内部不同的财务监控主体、权力、责任、职能、制度等资源要素进行整体规划,在组织系统、业务执行、信息资源等方面若能实现上下衔接、左右沟通、纵横整合、优势互补、形成合力,就会提高公司内部财务监控机制的整体效率。

二、公司内部财务监控的基本命题

全文阅读

国外财务监控研究评述

【摘要】 在公司治理结构中,由于决策权和执行权的分离使得决策者和执行者权力和利益的分离,要达到协调制衡机制的有效运行,必须解决信息不对称的机制问题。财务监控是提升内控制度执行力的重要手段,它与公司的财务目标高度统一,成为公司治理的核心之一,是公司治理的重要变量。因此,对国外财务监控有关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总结,对公司加强公司治理力度提高抵御风险的能力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字】财务监控 综述

一、国外财务监控文献回顾

西方国家对财务监控的研究,大体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企业活动的财务监控阶段,其财务监控主要围绕增加产量的生产活动进行。第二个阶段是多角度财务监控阶段。19世界末20世纪初国外的股份公司开始迅速发展,由于股权分散,出现经理控制董事架空股东的情况,为了保护股东利益、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委托理论应运而生。第三个阶段是以内部综合控制等为重要内容的财务监控阶段。这个阶段外部监管虽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外部监管并不能取代内部控制,所以通过外部进行监管的同时,仍强调加强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在不同的阶段国外学者对财务监控的侧重点各有不同。

以Alchian和Demsetz(1972)、Jensen和Meckling(1976)为代表的企业产权理论,研究委托-的问题。Berle和Means(1979)指出,由于公司股权比较分散,股东未能对经理实施重要控制,这种状况使得经理趁机贪污、作弊等损害股东的利益。还有人总结的有关这方面是市场主导型的英美模式与组织控制型的日、德模式是西方公司财务监控的两种典型模式。他们有各自的优缺点,在不同的时期受到了不同的国家的推崇。以斯蒂格利茨为主要的代表,他拓展了传统的公司治理理论,提出了“利益相关者理论”(stakeholdertheory)。该理论认为广义上的公司“所有者”除了所有者和管理者外,还应考虑利益相关集团,包括工人、银行和地方政府,它涉及到了企业外部环境,包括法律体系,金融系统和竞争性市场等,也包括企业内部的激励机制和监督机制情况。可以看出,20世纪70年代西方学者对财务监控的研究都是从公司治理的角度入手,对公司治理的理论基础的研究较多。

20世纪80年代,美国企业出现了大量的财务舞弊现象,一些大公司相继出现经营失败,这些现象引起了美国社会各界的空前关注。为了研究经营失败及虚假财务报告产生的原因,“反对虚假财报告委员会”(COSO)对财务舞弊事件进行了全而细致的调查研究。通过大量的调查发现,大部分财务舞弊事件都是由内部财务监控失控造成的,COSO随即开始研究企业内部财务控制问题。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了指导企业内部控制实践的纲领性文件《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即著名的COSO报告。它使许多美国公司的各层管理者能在一个统一的框架内有效履行其内部控制的职责,并为会计师行业对内部控制的评估提供了一个基础。该标准能力促公司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监督体系,这为有效的公司治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991年12月,卡得怕瑞报告在英国产生,它被称作世界第一部公司治理原则文献。报告的题目是《公司治理的财务方面》(The Finance Aspects of Corporate Dovernance),该报告着重突出了公司治理中财务的重要性,强调了董事会的控制与报告职能以及审计人员的角色。之后,同样强调董事会作用的Charkham(1995)提出,董事会应该建立专门的委员会,主要有审计委员会、报酬委员会和提名委员会,这三大委员会对于保持董事会监控的独立性协和使董事会具有良好的监控信息有一定的作用。20世纪90年代末,外国学者已经开始关注财务监控对公司治理的作用,并将董事会的积极作用放在公司治理结构的重要位置。

之后,Kathleen A. farrell与David A. Whidbee(2002)进一步的研究了来自财务媒介的监控与CEO接管之间的关系,分析了财务媒介监控的作用。Hartzell和Starks(2003)认为机构投资者在经理补偿方面可起到监控作用。他们对1992年至1997年间的1914家研究公司进行了研究,发现在机构股权集中与公司经理补偿对绩效报酬的敏感度之间存在着正相关的关系。这一阶段西方学者对财务监控的研究已经开始深入,从单纯的关注公司治理结构与财务监控的关系扩大到财务媒介、机构投资者等对财务监控的作用上。

全文阅读

企业财务调节的最好安排

摘要:财务控制权是公司治理结构的重要内容,通过财务控制权的最优安排,应该能够达到既能最大限度的激励经理人员的积极性,又能防止出现经理人员侵蚀股东利益的现象。本文通过构建一个企业剩余的模型,并对该模型求解,得出企业最优财务控制权分配比例的表达式,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影响企业财务控制权分配的各因素及其影响作用和程度。

关键词:财务控制权企业剩余最优安排

一、问题的提出与文献回顾

财务控制权是企业控制权的核心内容。李心合(2001)认为,从企业所有权安排的性质看,无论是企业剩余索取权还是企业控制权,其核心内容都在财务方面,企业剩余的表现形式是财务受益,企业控制权的核心是财务控制权。同时,李心合也进一步提出财务控制权的定义,他把财务控制初步定义为一种以企业所有权安排为基础的财务控制权和财务收益分享权的有效安排。正因为财务控制权是企业剩余索取权和企业控制权的核心,所以,对于财务控制权的分配也成了企业各利益相关者关心的焦点问题。特别是在两权分离的现代企业中,各利益相关者也希望通过财务控制权的有效安排,既能最大限度地激励企业经营者,同时又能保护企业所有者即股东的权益,防止出现“内部人控制”的现象。因此,怎样的财务控制权分配才是最优的安排这一问题成了理论界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

对于最优财务控制权分布问题的探讨,现有的文献主要是从三个方面来研究的。一是从财务控制权与公司治理结构的角度来研究的。主要是讨论在两权分离下的现代企业中,如何通过财务控制权的分配实现企业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最大化,提出解决方案主要是财务控制权的相机安排。例如李心合(2003)提出在共同治理结构下的公司财务控制权的相机配置。张兆国等(2004)提出在利益相关者合作逻辑下,应建立起共同治理和相机治理相结合的企业财务治理机制。指出财务控制权的共同治理机制就是通过建立一套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各利益相关者都有平等机会分享企业财权,即通过分享企业财务收益权来实现其产权收益;通过分享企业财务控制权来互相制衡,以保护其权益免遭他人侵害,从而达到长期稳定合作的目的。

第二个角度是从内部人控制角度来探讨最优财务控制权的分配。这部分文献的主要观点是由于两权分离,出资者退出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把经营管理权交给职业经理人员掌握,企业的经营管理人员由于占有企业信息上的优势,从而出现侵蚀股东权益来实现自己利益的现象。主要讨论的焦点是围绕着如何治理“内部人控制”现象。例如孙天法(2003)提出,通过重大事项信息披露、财务信息预报制度等方式来治理“内部人控制”现象。孙国峰(2004)提出对于内部人控制的重新设计,一个主要的原则就是如何保证信息的对称性。这部分文献主要是从信息机制设计的角度来提出最优财务控制权分配的结论的。

第三个角度是从委托关系出发来分析最优财务控制权的分配。张勇、吴传文(2005)提出,简单委托—模型分析得到的利润分享系数偏低。提高利润的分享系数不但会增加经理的工作努力而且能够抑制经理的机会主义行为。在契约生效后,所有者还可以用一些方法来提高经理的工作努力或者抑制经理的机会主义行为。这部分文献主要是从如何完善激励—约束机制角度出发,探讨最优财务控制权的分布问题。

在现有文献的基础上,本文的分析思路是:既然财务控制权是企业所有权安排,即企业剩余索取权和企业控制权的核心内容,那么我们就构建一个企业剩余产生的模型,在模型中引入财务控制权变量,通过对该模型的求解,得出企业最优财务控制权分布的表达式及其各影响因素。

全文阅读

内部财务控制文献综述

【摘要】本人试着从国内外两大方面,从内部财务控制发展阶段、控制手段、控制内涵、控制机制及其相关的概念梳理了近十年的财务控制文献。从而在理论上丰富中国企业内部财务控制研究,实践上指导企业提高财务控制水平。

【关键词】财务控制 财务委派 预算管理

一、国外内部财务控制文献综述

(一)内部财务控制发展阶段

国外内控分为三个阶段:即启蒙阶段、形成阶段、发展形成阶段。

最早进行这方面研究的是美国的洛夫(W.H.LOugh)。他在《Corporate Finance》一书中,首先提出了企业财务除了筹资外,更应该对资本周转进行有效管理。[]但是,这一阶段,人们只是开始意识到在企业财务管理中控制的重要性,并没有内部财务控制理论的正式提出。

1968年,P.T.Menzies在文章“Financialcontrol as an Aid to Management”中提出了内部财务控制的概念,他认为内部财务控制的作用就是协助管理者在任何时候都能做正确的事。之后,Peter P.Schoderbek,RiehardA.Cosier,John C.Aplin三位学者概括到:内部财务控制与财务计划是财务管理的重要手段,计划在前,控制在后,控制是对计划实施情况的监督和修正。

20世纪70年代以来,Don R.Hansen和Maryanne M.Mowen指出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和业务结构的复杂,分权管理的出现势在必然: 这一时期,民营企业内部财务控制体系的研究成了内部财务控制研究的核心内容,其理论主要集中在集权与分权的理论研究与内部财务控制手段的研究上。

全文阅读

上市公司内部财务监控问题研究

【摘要】文章从国内的研究现状出发,从财务内部失效问题入手,用委托理论和内部控制理论等理论加以分析,最后在此基础上提出“统合管理”的新型企业内控模式并针对企业财务内部失效的问题提出具体的对策建议,以达到创新上市公司内部财务监控机制,杜绝内部失控问题,提高企业竞争力,获得企业最大效益的目的。

【关键词】内部财务监控机制;委托;统合管理

一、引言

近年来关于国内外上市公司出现内部财务监控失效导致企业破产的事件屡次发生。尤其是在国内,中国处在经济转型期,经济体制相比较西方发达国家还有很多的漏洞,许多企业在内部财务监控上制度存在漏洞或缺陷,如03年,新疆啤酒花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外逃,企业出现大量的账面亏空,导致企业正常运转不下去,再如04年四川乐山电力集团事件,这些经济事件严重影响了国民经济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有所创新才能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弥补有关我国上市公司内部财务监控制度研究的不足,对包括投资者、市场监管机构和会计制度制定者在内的公司利益相关者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从而促进上市公司全面、健康、快速、稳定的发展。

二、文献回顾

上市公司会内部财务监控机制一直是是财务管理研究的热点问题,但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1)财务监控机制的研究。财务监控可以采用双元控制主体构架,并建立多层次的会计控制体制(阎达五,2000)。将财务监控和公司治理结构联系起来,并将监控体系纳入我国会计规范体系,这是非常必要的(张炎兴,2001);(2)我国上市公司内部财务监控机制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非流通股股东与流通股股东财务目标不一致,导致内部财务监控机制失效(王砚书,2004);(3)基本对策以股票全流通实现各股东财务目标的协同化。以国有股价值的增值幅度为主要依据的管理和经营层考核评价机制,对国有股持股单位和所委派的董事以及董事会聘任的经理进行考核和评价(田志龙,1997)。

全文阅读

我国企业财务控制问题探析

摘要:近年来,我国企业的数量在不断地增多,新型的经济发展方式为我国企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但同时也带来了很多的问题。随着企业数量的增多和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更多的企业对利益有了过多的重视,甚至是唯利是图,这就给企业的的财务控制带来了很大的问题。本文主要以我国企业的财务控制问题为研究对象,先从相关理论出发,然后从理论上升到实践,进一步论述我国企业财务控制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应对的建议。

关键词:财务控制;财权配置;财务决策

1. 绪论

1.1研究背景与意义

随着生产力的不断进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完善,我国的企业组织形式也在不断的调整和发展。尤其是近几年,我国的中小企业数量越来越多,数据显示,仅辽宁地区中小企业就有17余万家。虽然,依照目前的经济形势,企业的发展条件是空前绝后的,但好的环境带来的不仅是好的机遇,也有不小的挑战。

近年来很多企业只是一味的注重经济利益而忽视了企业内部的财务控制和管理,造成企业内部秩序紊乱,员工向心力不足,企业发展动力不足等严重问题。本文就是针对这些现象和问题,对我国企业的财务控制问题进行论述,力图能够对我国企业财务控制问题的改善有所帮助。

1.2研究思路与内容

本文采用由浅入深的叙述方式,先我国企业的财务控制问题和现状进行一个总的论述,然后从财务控制相关理论和内涵出发,然后从理论上升到实践,联系实际进一步论述目前我国企业财务控制存在的问题:决策权限不明确、治理结构无时效、业绩评价机制有缺陷。最后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笔者的意见和建议:完善内部财务决策机制、优化治理结构、健全企业业绩评价机制。全文内容和观点层层深入,逻辑思维清晰,问题论述较为清楚明白。

全文阅读

企业内部控制与财务危机预警耦合研究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4202(2013)06-000-01

摘 要 企业内部控制系统和财务危机预警系统是控制企业内部风险的两大系统,二者能否统一在企业风险管理的框架之中是所有业内人士关心的问题。本文基于对两大系统理论研究过程阐述的基础上,分析影响企业风险的相关因素及其控制方法,从而达到企业内部控制系统和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的耦合。

关键词 企业内部控制 财务危机预警 耦合

引言:企业风险是使行为结果偏离初始目标的所有不确定性因素,指企业在其生产经营活动的各个环节可能遭受到的损失威胁,它直接关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恰恰因此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的普遍关注。“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就形象的说明了不及时发现风险,不及时控制风险的严重后果。故而,我们需要及时采取措施对企业可能存在的风险加以有效应对,使其被扼杀在萌芽状态。而控制企业风险的具体方法细化到管理理论即是企业的内部控制系统和财务危机预警系统。

一、企业风险控制理论存在的认识误区。

面对企业所面临的风险,我们必须高度重视,任何重大决策都要以风险可控为前提,但是又不能因为惧怕风险而裹足不前。这就需要我们依赖企业风险管理的知识对企业可能面临的风险作出准确的分析和判断。但是,人们在进行学术研究过程中,总是自觉不自觉地将企业的内部控制与财务危机预警机制分开讨论,很少讨论到他们之间的共性。[1] 其实,企业内部控制系统和财务危机预警系统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企业风险系统的两大方面,而不应把他们作为独立的两个单独的分支。

二、企业内部控制和财务危机预警的理论研究进程

1.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理论进程。自18世纪产业革命之后,内部控制思想受审计的不断影响而逐渐产生,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企业规模的等因素的变化而有所转变。“内部控制”一词最早以审计术语的形式出现在美国会计师协会的《注册会计师对财务报表的审查》文告中。国内外的许多学者都致力于研究这一系统,并把它基于某些理论之下进行解释。如最初外国的学者就曾使用全变理论对其做出过解释,国内的杨雄胜、陈志斌、林钟高、刘明辉等也都提出过自己的见解。到20世纪70年代,内部控制理论受系统论、控制论的深入影响而进入内部控制结构阶段。提出了内部控制理论的概念的三个层面,即环境层面、会计制度、控制程序。到了20世纪90年代,内部控制理论研究进入到了一个崭新的时期,即内部控制整体框架阶段。具体体现在:提出了企业内部控制是一个系统的动态过程,进一步明确了企业内部控制的责任和目标,将强调风险意识摆在了突出的重要位置,并提出了企业成本与效益原则。正是对随着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才使得内部控制的概念被界定为“它是市场主体满足所有者利益要求和企业自身利益发展的一种行为方式、一种内在的接受监督并引起和保证企业行为规范的制度和机制。”它由“内部牵制”逐渐发展变迁到“风险管理”,并成为全面风险管理系统的子系统,涵盖在全面风险管理的范畴内,隶属于其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全文阅读

论企业内部控制与财务报告质量的关系

摘 要:财务报告的质量对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已经越来越重要了,但是层出不穷的会计舞弊事件,是很多投资者的利益收到了损害,也极大地打击了投资者的信心,阻碍了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所以改善财务报告的质量意义重大。本文从内部控制的角度论述了提高财务报告质量的途径,并得出了:有效的内部控制是财务报告质量的有力保障,财务报告质量对完善内部控制具有反作用的结论。

关键词:内部控制;财务报告质量;上市公司

一、引言

在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经营模式下,股东和债权人主要是通过企业的财务报告对企业的主要经营状况进行了解,并在此基础上做出一系列投资决策。另一方面,他们也通过利润表等财务报表对经理人的业绩进行评价。由此,财务报告的质量问题对投资者和债权人都显得异常重要,但是这并没有引起企业经营管理者的重视,一些职业经理人为了满足股东和债权人的期望和实现预算目标,反而利用财务报告的一些的局限,对企业的经营成果、财务状况和现金流量进行大肆操纵,制造了一起又一起令人触目惊心的财务舞弊事件,这严重损害了投资人的利益,甚至扰乱了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秩序。为此,我国政府五部委在2008年颁布并实施了《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以求通过加强内部控制的方式,遏制财务作假的严重情况,通过提高内部控制的质量,从而提高财务报告的质量。本文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从内部控制和财务报告质量的关系入手,从理论上阐述加强内部控制对提高财务报告质量的重要作用,以期为我国企业加强内部控制建设提供理论支撑。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自从美国颁布SOX法案后,众多学者并把研究的视线转向了这部法案在促进财务报告质量提高方面的经济作用。这些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内部控制与财务报告质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也得出了很多重要的研究成果。其中有代表性的是Beneish等(2006)、Chan(2007)、Doyle等(2007)和Ashbaug-Skaife(2007)等的研究成果,他们均不同程度的发现内部控制质量和财务报告质量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正相关关系,及内部控制质量越高的企业,其提供的财务报告也就越真实,可信度也就越高,越不容易出现财务舞弊的现象。我国学者对财务报告质量和内部控制质量的关系研究起步较晚,但最近几年发展迅速,也出现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方春生,王立彦等(2008)通过采用调查问卷的方法,研究发现内部控制制度的实施对提高财务报告质量是有促进作用的。黎明梅(2008)的研究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

从上可以看出,尽管学术界对内部控制质量与财务报告质量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目前理论界对内部控制与财务报告质量的关系研究,以规范研究居多,并且对于财务报告质量和内部控制量的内涵也存在一定的分歧。本文试图在前人已有的研究基础之上,以期从新的角度对内部控制质量与财务报告质量关系研究做一些积极的探索。

1.有效的内部控制是财务报告质量的有力保障

全文阅读

母子公司财务控制环境、控制行为与控制绩效研究

摘要:本文通过对母子公司财务控制环境、控制行为和控制绩效的调查研究,以验证显性契约、隐性契约和财务控制绩效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母子公司财务控制行为与控制绩效正相关;财务控制行为对母公司企业文化、母公司管理者能力、母公司管理者诚信与道德观、子公司法人治理有效程度和财务控制绩效起部分中介效应;控制环境中,母公司管理者能力对控制行为和控制绩效的影响是最强的。

关键词:母子公司 不完全契约 隐性契约 财务控制 控制环境

一、引言

近年来我国企业集团发展迅速,但部分集团财务控制状况却不容乐观,成员公司存在违法经营、盲目扩张、会计信息失真等行为,严重威胁着企业集团的生存与发展。因此,研究企业集团财务控制绩效影响因素,有效控制财务风险,对实现企业集团价值最大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母子公司作为企业集团的核心层具有代表性,本文以母子公司为例探讨企业集团财务控制效率问题。现代契约理论认为,母子公司是一系列契约的耦合体。由于环境的复杂性、未来的不确定性、客观事物不可证实性以及人类的有限理性,现实中的契约总是不完全的。为弥补契约的不完全性对母子公司交易效率的破坏,母子公司需要构建完善的财务控制体系。财务控制体系包括正式契约和显现契约两部分。在解决利益冲突的过程中,显性契约协调是基本形式,仅提供了大致的规则框架,其作用是有限的,起主导作用的是企业文化、声誉和信任等隐性契约。显性契约越不完全,隐性契约就越具有发挥空间。企业能力理论认为,企业家能力具有异质性、价值性、稀缺性、不可模仿性、难以替代性特点。企业家能力是企业成长的源泉,与企业绩效正相关,不仅可直接提高母子公司财务控制效率,还具有培育企业文化、获取员工信任、积累声誉资本等效用。本文借鉴内部控制理论研究成果,将母子公司正式财务制度即显性契约的运行情况视为母子公司财务控制行为,将子公司治理的有效程度、母公司企业文化等隐性契约,以及影响隐性契约(如信任、声誉)的关键变量,即母公司管理者能力、管理者诚信和道德观视为母子公司财务控制环境,构建了母子公司财务控制环境、控制行为和控制绩效的研究框架,并通过问卷调查获取数据,以验证相互之间的关系。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二、研究设计

(一)理论分析 母子公司是一系列契约的耦合体,由于环境的复杂性、未来的不确定性、客观事物不可证实性以及人类的有限理性,母子公司之间的交易契约总是不完全的。契约的不完全性是母子公司实施财务控制的逻辑起点。为防止子公司机会主义行为对母子公司交易效率的影响。母公司需要对子公司实施控制。财务控制是母子公司交易控制的核心。母子公司财务控制体系从静态角度看,体现为各种财务管理制度,是一种显性契约;从动态角度看,表现为各种财务控制行为。交易费用理论认为,不同的交易需要用不同的契约结构来治理,以节约交易成本。制度也是一种契约。不完全契约理论将制度、风俗、习惯、意识形态、组织文化、企业声誉和信任等更广义的概念纳入母子公司财务交易治理的分析框架中,从而为母子公司财务控制研究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新的视角。母子公司财务控制效率不仅依赖于财务制度等显性契约的履行情况,更重要的是取决于企业文化、信任和管理者声誉等隐性契约的有效程度。这一观点与内部控制理论具有逻辑一致性。内部控制理论揉合了系统论、控制论和权变论等理论的思想。系统论认为系统内各要素之间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控制论要求对控制对象实施事前、事中、事后的全过程控制,并注重信息传递和反馈的及时性以及信息沟通的质量,以减少信息不对称和契约不完全性对交易的影响;权变论则认为组织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强调组织内外环境之间以及各子系统之间应相互匹配。不同的控制环境影响着管理控制系统的模式与内容(张先治,2004)。内部控制绩效受到控制环境各要素的影响。内部控制理论注重控制环境中的企业文化、管理者诚信等“软控制”的作用,认为“软控制”的影响范围和控制效果超过“硬控制”(即控制活动),且制约着硬控制的效率。内部控制包括治理控制和管理控制,而财务控制属于管理控制。因而,内部控制理论也可以应用于财务控制研究之中。但内部控制理论却对企业能力在控制绩效和培育隐性契约方面的作用关注不够。企业能力理论则对此提供了补充。企业能力理论认为,企业资源、核心能力和知识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企业家能力对于企业能力的形成、培育与积累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是企业能力的源泉。企业家能力具有价值性、稀缺性、不可模仿性、难以替代性特点,属于异质性人力资本。综上所述,母子公司财务控制效率不仅受到显性契约的影响,更受到隐性契约和企业家能力的影响。隐性契约还对显性契约的履行情况产生影响。借鉴内部控制理论研究范式,本文将子公司治理的有效程度,企业文化,以及影响隐性契约的关键变量企业家能力、企业家诚信和道德观视为母子公司财务控制环境,将显性契约履行情况视为母子公司财务控制行为,探讨母子公司财务控制环境、控制行为和控制绩效之间的作用机制,尝试提出如下研究框架,如下图(1)所示。图(1)说明四个含义:财务控制环境对财务控制行为产生影响;财务控制行为影响财务控制绩效;财务控制环境对财务控制绩效产生影响;财务控制环境通过财务控制行为对财务控制绩效产生影响,即财务控制行为在控制环境和控制绩效之间产生中介作用。

(二)研究假设 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母子公司财务控制制度的运行情况体现为母子公司财务控制行为。在目标导向的财务控制体系中,控制行为和控制目标是手段和目的的关系,控制行为的选择和运用都是围绕控制目标来进行的。Luo、Shenkar和Nyaw(2001)通过实证研究表明,企业控制行为和企业绩效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在内部控制体系中,控制活动是确保企业内部控制目标得以实现的方法和手段。基于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全文阅读

企业内部财务控制研究:文献综述

摘 要:近年来,企业内部财务控制发展迅速,引起了学术界和实务界的广泛关注,从内部审计、预算管理、财务委派三个方面梳理了近十年的财务控制文献。从不同的视角梳理、评述这些不同的观点有利于在理论上丰富中国企业内部财务控制研究,实践上指导企业提高财务控制水平。

关键词:财务控制;财务委派;预算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3-0121-02

2010年4月26日,中国财政部等五部委在《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基础之上联合了《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基本规范》及《配套指引》的引起了理论界和实务界对内部控制新一轮的讨论,财务控制作为内部控制的核心自然成了国内学者广泛关注的焦点。

一、内部审计与财务控制

一般来说,现代公司的审计分为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内部审计是“部门或单位内部的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按照国家相关法规等标准,采用专门的程序和方法,对本部门、本单位的财务收支及其经济活动进行审核,检查其合法性、合规性和效益性,并提出建议和意见,以加强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一种经济监督活动。”[1]内部审计本身就是内部控制的一部分,或者是对内部控制的再控制[2],它的职能包括两方面,一是对财务报表信息的合法性与公允性进行审计,这是内部审计的最为首要的职能[3];二是对企业内部控制等情况进行的审计,这将成为内部审计职能今后的重点发展方向[1]。何玉(2009)以法国兴业银行职务舞弊案为例说明,为预防职务舞弊,保障内部控制机制的有效运行,必须建立健全内部审计机制[4]。程新生等(2007)认为狭义上的内部审计机制有内部审计机构和审计委员会构成,内部审计是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审计委员会是公司治理的关键机构之一,同时拥有这两者的内部审计机制对于提高财务控制水平有显著的影响[5]。徐哲、潘志芳(2008)的研究表明内部审计作为影响内部财务控制环境的主要因素,在实际执行中还存在独立性差、审计人员素质较低、审计范围过窄等问题[6]。类似的研究还有时限等(2008),他们基于调查问卷的分析表明,除了存在上述问题以外,在内部审计方法选择上与国外企业的风险导向审计相比,国内企业更多的是选择“账项基础审计、多种方式交叉使用”[7]。因此,整合审计资源、优化审计方法、提升内部审计人员的能力、保证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是提高中国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效果,强化审计监督作用的根本出路。

基于内部审计视角的研究多倾向于规范性研究,缺少实证性研究,且大多数学者都选择了“内部控制”这广义范围,而对其核心内容――财务控制却少有关注。

二、预算管理与财务控制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