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通过教师的引导点拨,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进而达到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学案 导学 自主学习 有效预学
新课程改革以来,实现着语文教学的有效和高效是每一位语文教师追求的目标。实践中,“学案导学”成为了很多教师探究实现语文有效教学的课堂模式,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通过教师的引导点拨,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进而实现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在教学目标的实现过程中,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弘扬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这种课堂模式中,“预学”作为教学环节的一部分凸显了出来,能否做到有效预学,也就成为了能否实现教学目标的关键。
首先要明确,这里所说的预学和我们平时的预习不尽相同。我们所说的预学是指学生按预学案的要求,提前独立地去阅读文本,完成预学案中所预设的问题,进而实现先学后教。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进行课堂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那么如何实现有效预学呢?
一、提高学生和家长对预学意义的认识
要提高预学的效率,就要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当中来,就要获得家长的理解和支持。刚开始,学生不愿做预学,家长也认为预学挤占了学生写作业的时间,担心学生自己预学会不会只耽误时间而没有效果。针对此,向学生讲清道理,使学生认识到“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学有利于提高课堂学习效率,预学与否,预习效果如何,直接决定着课堂学习能否获得成功。利用家长会等机会和家长沟通,让家长明白养成预学的习惯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义。通过沟通获得学生和家长的认可和支持。
二、明确预学要求,加强预学方法的指导
要使预学有效,就要让学生明确预学的要求。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预学要求。让每一个学生明白在预学中自己要实现的基本目标和提高目标。对预学案设置的问题,属于基础的,如字词、作者介绍、课文的熟读等必须完成;属于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如:叙述概括课文内容、用文中的语句回答问题等,全体学生必须完成,对于探究赏析类的问题,学困生则可选择不做。同时明确告诉学生,预学中允许出错。下面以《不求甚解》预学案加以解释。
所谓学案是在以人为本的新课程理念指导下,为达成一定的学习目标,由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认知水平,为指导学生主动建构知识、培养能力、提升素养而研究设计的 “教学合一”的学习方案。它由备课组和教师个人研讨制定,并且要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以高效课堂为目标。在近两年的语文新课改实践中笔者深刻体会到如果能恰当地编写使用导学案,就能很好地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案的导读功能。但是,随着学案导学的逐步推广,也出现了许多新的问题,致使有些新课堂离“学案导学”的理想越来越远。“国培”北京大学初中语文教学团队甚至认为学案导学的盛行,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虚,而以抓成绩,追求升学率为实的一种值得警惕和反思的现象”。这种评价,虽然有些偏颇,但也反映了学案导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学案设计缺少学生参与。学案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案,但是学案设计的问题基本上是教师预设的,学生依然被老师牵着鼻子走。导学案设计的问题大都是预设的,是教师认为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但不一定是学生学习时真正遇到的疑点。“先学后教”,就是要学生首先独学,解决教材中最基本的知识问题,同时发现疑难,再通过对组、小组讨论解决。只有小组讨论不能解决的问题,才能全班合作交流。因此,很多问题是动态的,不断生成的,并不能提前预设在学案上。而大多数学案是一次写成,不能随着学生的自学进程随时调整。学案编写至少分三个阶段:一是教师根据教材、学情编制自主预习案;二是学生根据预习案独学解决教材中的基本问题,并将疑难问题通过对组、小组讨论解决;三是由组长梳理整合组内讨论仍然不能解决的问题和生成性问题,再全班合作交流。这样,有学生参与提炼的问题才有针对性,讨论才有实效性。
2、学案编制缺乏导读策略。学案编写不仅要提供学生自主学习的流程,还要提供学生自主学习的策略,突出一个“导”字。很多学案往往搭建了学生学习的整体框架,但对如何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缺乏必要的指导,这种学案和教案的区别不大,只是将原来教案的内容呈现在学案上。设计科学的学案不仅要给学生自主学习画好蓝图,更要充分发挥其导读功能。比如在阅读教学中要教给学生批注的方法,在自主预习部分就要介绍批注的概念、类型、方法,甚至可以做示范批注。学生在自主预习时就会根据学案上的提示阅读文本,尝试批注,这样既预习了课文内容,又掌握了批注的方法。对于讨论的问题,可以提示分析的角度、思维的方法、回答的技巧;是独学、对学,还是群学;甚至可以提供搜集信息的区域,限定讨论的时间等等。
3、学案编写习题化。学案编写要求知识问题化,但是很多学案却将知识习题化。其基本功能不是指导学生自主学习,而是大搞题海战术,这种学案与市场上的有些练习册区别不大,甚至可以说是这种练习册的翻版。肖荣德主编的《优+学案·课时通》就是根据学案导学编写的,每课都设计了自主预习、导学探究、当堂达标、课后提升。采用这种学案上课,就成了课前做预习、课中做训练、课后做检测,将学案的知识“问题化”变成了“习题化”,将高效课堂的“以学为主”变成了“以练为主”,“学案导学”几乎成了“满堂练”!这种教学不但不是高效课堂,而且存在严重的问答式、训练式教学倾向。
4、学案使用教材化。教师、学生、教材是教学的三个关键因素。学案是根据教材编写的,是派生的,是教师为学生学习搭建的一个辅助平台,而教材才是根本,才是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最主要载体。但是有些教师却以“案”代“本”,将学案教材化,上课只抓住教材中的一些基本的知识点、能力点,让学生自由发挥,合作探究,展示交流,甚至完全游离文本内容。学案导学要求教师以学案为桥梁带领学生走向教材,走进教材,研读教材。学生不仅要根据学案自主预习教材,还要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紧扣教材,挖掘教材,深入理解文本的内涵,提高语文素养。
学案导学是“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的具体体现,但是由于编制、使用中缺少学生的参与,缺乏有效的导读策略,存在习题化、教材化的倾向,不但违背了学案导学的初衷,而且扼杀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学案导学的设想是科学的,尽管在实施中存在诸多缺陷,但它毕竟是一种探索、一种创新。我们广大的教育工作者要采取宽容的态度,正视新出现的问题,在实践中不断地充实完善学案导学实施的策略和途径。
【摘 要】教学改革是一个恒久的过程,让人欣喜的是,传统的教学方法始终在不断地发生着积极的变化,令人担忧的是,这种变化在运用过程中有时却流于形式,甚至被歪曲。本文简单分析了教学方法的几种“变形”,以供参考。
【关键词】教学方法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1)03-0093-02
一、谨防教学方法变成教法
尽管“教学”一词在我国教育理论界已逐渐被“教与学”所替代,越来越多的教师也已经认同“教师不但要研究教法,还要研究学法”,并在课程中努力地尝试这一观点,但是至今关于教学方法的研究依旧集中于教法,单纯的关于学法的理论探索或经验总结并不多见。而且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少教师常常无法明确地区分教法与学法,不能清晰地认识二者的辩证统一关系,认为“归根结底,只要教师教好了,学生也就学好了”,以致其在课程中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依旧偏重于教法,而忽略了学法。
教法解决的是教的问题,学法解决的是学的问题,其联系在于,二者都服务于共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二者的主体和客体互为主客体,始终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学方法缺失了教法或学法,或彼此不适应,那么二者就会相互制约,不利于教学,反之则相互促进,有利于教学,因此,教学方法要教法学法并重,并力求相互适应。
二、谨防启发式教学变成课堂问答
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自古以来,启发式教学就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教学方法,但是由于受教学环境及教师能力等因素的影响,启发式教学在目前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常常无法得到很好的体现,其形式甚至被大部分教师变成课堂问答。教师连珠炮似地问个不停:“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是不是”、“对不对”,学生疲于应答、随声附和。一些研究资料表明:在国内一些学校,平均每堂课的问答有效率只有65%。其结果只能是让启发式教学的水平和效果大打折扣。
编者按:本论文主要从成人案例教学中课堂案例选择和加工的重要意义;课堂案例选择和加工的原则;成人教学中案例的选择与加工等进行讲述,包括了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是调动成人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手段、可以成为衡量和评价教学效果的重要依据、针对性原则、适用性原则等,具体资料请见:
【摘要】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广泛应用并趋于成熟的教学方法,其独特的教学原理和教学模式在相关的课程教学中取得了明显的效果。而在成人案例法教学中如何选择和加工课堂案例是一个关键的问题。文章以成人案例教学的特点出发,分析了成人教学课堂案例选择的重要性,提出了课堂案例选择时应遵循的原则及课堂案例选择和加工的具体措施,以期对成人教学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成人;案例教学;选择与加工
经过在军事、法学、工商管理等不同教学领域的长期研究和不断改进,案例教学已发展成为日趋成熟的一种教学方式,逐步形成独特的教学法原理,并取得了明显的教学效果。近几年来,我国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教学都在运用这种“知行合一”的方法开展教学。那么,在这种教学手段和模式中,是否同一个案例适合于不同院校及不同层次呢?不然,因为不同的教育对象有不同的背景,对案例理解和分析的角度完全不一样,特别是作为有着丰富实践经验的成人学生而言,对案例更有着自己独特的体验,因此,一般用于未接触过社会实践的全日制学生的案例并非适用于成教学生。所以,运用案例教学的教师必然根据成人特点,选择合适的案例并进行适当的整理加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1成人案例教学中课堂案例选择和加工的重要意义
在针对成人进行教学时,案例教学是必不可少的手段,对课程案例选择和加工也就变得更得重要。其具体表现在:
1.1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由于成人学生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对于案例了解非常深刻,甚至于对其背景、过程熟悉程度更高于教师,如果教师授课时对案例没有精心的选择与加工,就会导致有的案例过于随意,或者涉及理论太多,或者根本就是一个事例,无法满足学员的学习需求。所以在成人教学中进行案例教学时,教师一定要对案例进行精心选择、加工,并且还要对所选择的案例进行加工,加工成与所教课程理论知识点相关的案例,便于学生有针对性地开展分析。于是,必将要求教师花更多的精力、时间去准备课堂案例,促进了教学水平的提高。
1.2是调动成人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手段。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励。如何激励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积极参与是教育成功的第一步。虽然案例教学法本身以其具体的实例来吸引学生,但如果学生对案例不感兴趣,也无法深入其心,更不要指望学生能有正确的分析了。所以,只有选择成人学生熟悉的甚至于是其企业本身遇到的问题作为课堂案例,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教案是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编写的供教学用的具体方案,它一般包括教学目的和要求、教学重点和难点、课时安排、板书设计、教学方法与步骤等内容。从教案的作用、教案的编写、教案的要求几个方面介绍了中学语文教案的编写心得,同时介绍了教案编写的几种方法。
语文 教案编写 心得
教案是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编写的供教学用的具体方案。记得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套用这句话,我也要说:“教案无非是个工具。”
但据我所知,有些学校夸大了教案的作用,把教案作为衡量教师工作的一个重要标准,甚至记入工作量进行考察。殊不知,语文知识包罗万象,课堂教学更是师生双边的互动过程,老师和学生都是活生生的人,都是极具个性色彩的人。所以,课堂教学没有既定的程序、轨迹,有的是个性化的行为,有的是随机产生的思维的撞击,有的是始料不及的“特色”表现,因此,教师在课前是不可能将授课的具体过程预测出来的,课前写好的教案有时在课堂上作用很小,甚至派不上用场。
那么,是不是教案就没有用呢?不是。教案,作为教师教学准备的结果与教学实施的依据,无疑还是要的。教师上课要有教案,这也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我们提倡的是编写适应自己、适应学生、适应课堂要求,能让老师教的轻松,学生学的愉快,真正能在课堂教学中起到积极作用的好教案。
一、提要式教案
提要式教案就是不把教案备得太详尽,以免束缚老师的思维,限制学生的想象力,就是在备课时,将预设出来的主要步骤、问题以提纲的方式写出,从而成为老师上课的骨架,一目了然,而又条理清楚。
如《邹忌讽齐王纳谏》:
摘要: 教案是教师备课的结晶,是教师授课的指南。教案在备课和授课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传统的教案评价是适应其要求而制定的,主要看内容是否详细,书写是否工整来论好坏优劣。对于职业教育来讲,专业课居于主导地位,由于专业课内容多、知识更新快,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已经不能用传统教案评价方法来评价专业课教案质量。
关键词:教育 改革 教案 备课
写教案是教师备课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规范教师的课堂教学,减少课堂教学中的随意性起着应有的作用。教案是课堂教学的设计方案,犹如建筑之前的图纸。教案设计是对课堂教学的系统规划,是教师教学准备工作的组成部分,是在分析学习者的特点、教学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条件以及教学系统组成部分特点的基础上,统筹全局拟定的具体方案。包括一节课教学过程中的教学结构、教学方式、教学方法、活动形式、知识来源、板书设计等。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教师课前准备是否充分。备好教案是上好课的前提,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任何一堂成功的课都凝结着教师认真准备的心血,饱含着教学工作的辛劳。
传统意义上的教案形式统一,内容雷同,其弊端归纳如下:
一是重“教”轻“学”。同学科的教案总是有“似曾相识”的感觉,教案中“怎样教”占了很大比重,有的甚至备成师生的对话,仿佛不是教案而是实录;有的细到教师对学生思维的绝对控制,备到了“灵魂深处”,教师在教案中的主导不容更改,权威不容置疑,而学生则是配角,通篇教案中关于学生的活动只字不提,课堂训练不见踪影,学习方法的指导更是无从谈起,看着这些教师“付之心血”的教案,不仅要问:新理念何在?
二是重“形式”轻“实效”。教学考核沿用多年,教师对其条条框框熟知于心,为了应付上级领导检查,为了应对学校领导的抽查,为了自己的教案考核不居于人后,终日拆东墙补西墙,“抄”得整齐划一, “抄”得“多多益善”,形式上看起来着实叫人感动,但内容却让人不敢恭维。有的学校甚至对教案规定了统一的格式,教师只需要简单的填充。诸如此类,我们不仅还要问:如此备课意欲何为?
三是“教案”与“教学”两张皮。很难想象,我们的教师花费时间去“备课”,但“备出来”的是否“讲出来”了呢?听听老师们叫苦不迭的声音,看看老师们日常的课堂,翻翻老师们日常的教案,我们就会理解什么是“案”浮于事,备一套,讲一套:没有备的,讲得头头是道;备了的,讲得糊里糊涂。真不知道,如此的恶性循环,备课还有什么功效,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靠什么实现?我们的新课程改革深入推进岂不是一种奢谈。
因为多年传承和延续,因为诸多的条条框框在束缚,目前教案中存在的问题确为顽症,若不从思想上解决问题,只能是“带着镣铐跳舞”,使广大教师继续日复一日的“抄写”重荷。敢问教案改革的路在何方?
[内容摘要]而今,新课程理念日益深入人心,思想品德课堂教学逐渐焕发出生机和活力。但部分思想品德教师对新课标的理解存在偏差,导致课堂教学行为与新课改理念相去甚远。为了化解部分教师对新课改理念的误解,笔者现就课堂教学中容易产生的一些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思想品德;教学;“五忌”
新课程改革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深入发展的必然产物,其实施的关键与最终实现的途径则是课堂教学。如何把新课程理念真正落实到日常的每一节课中,已成为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改革与创新的要务之一。目前,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一种全新的教学观念正在逐步融入课堂,“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的新的教学模式正在逐步形成。但部分思想品德教师对新课程标准在理解与认识上存在偏差,导致课堂教学行为与新课程理念相去甚远,进而影响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一、忌面面俱到,忽视教学目标的有效深入
新课程改革把课程教学目标定位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也就是三维目标,这是对课堂教学目标的革新和创造。但在教学实践中,一些教师却把它片面理解为每节课都要均衡地体现三维目标,于是在备课时总是先列出这三大目标,然后在每个大目标之下再列出若干个小目标。其实在教学实践中这种做法是不切实际的。因为一堂课只有短短的四十五分钟,怎么可能完成那么多目标?再者,贪多求全、蜻蜓点水式地讲解,是不可能把问题讲深讲透的,其结果是让学生吃“夹生饭”。教者应该根据课型,侧重三维中的一两个目标,然后尽量优化教学环节,设计一两个能带动主目标的教学问题,而把其他教学问题融入主问题中,这样主要教学内容完成了,其他的问题也就随之解决了。
二、忌讲读教案,忽视课堂师生的情感交流
在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往往把上课看成是执行教案的过程,教师在课堂上就是完成教案,达成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期待学生的答案能按自己的设想回答,否则就不遗余力地“暗示”,直到学生按照自己的预设答案回答为止。这种教法不仅严重束缚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使本应该以学生为本的课堂,变成了以教案为本的课堂,师生间所有教学活动都围绕着教案转,课堂俨然成了“教案剧”的舞台。新课程改革要求课堂教学活动应该是动态的,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学生和文本之间交流碰撞的活动场所。课堂教学中往往存在着许多不确定的因素,我们要让教学设计尽量适合课堂教学实际,而不能用教学设计去框定课堂教学。课堂教学目标是可以预设的,但其进行过程的复杂性往往会超出原先的设计,而不会隐藏在课前写好的教案中。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倾听学生的声音和观察学生的表现,根据课堂实际情况适时进行调整,把思想品德课堂变成生动的、有生命力的课堂,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如讲“孝敬父母”的内容时,可以让学生列举大量事例,表明父母对子女的慈爱之情,并引导学生讨论父母是怎样关心自己的,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忌追求热闹,忽视教学内容的有效生成
[内容摘要]本文就中职法律课的案例教学,分别从主题的确立和具体环节设计方面提出了三点不同要求。
[关键词]中职法律课;案例教学;主题确立
中职法律课的教学中,以案说法是常见的教学方法。以案说法的核心是案例。中职法律课上使用的案例,应当体现法律课教学的特征和中职学生的特点,因而在案例主题的确立和环节设计的处理上有着特别的要求。
一、案例主题的确立要求
案例的主题就是案例所要体现的教育思想,是案例设计者所表达的基本思想观念。中职德育课法律教学案例的主题应该为学生的成人成才服务,为他们的专业发展提供指导。
1.助力学生的专业成长
案例要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教学中,有的教师为了说明违法犯罪行为对社会的危害性,往往对一些反面的实例做过多的渲染,这样固然提高了案例的趣味性和真实性,但是,学生从中看到的可能更多的是社会的阴暗面,进而对社会和未来产生恐惧与失望的心理。比如,在讲授环保法的时候,如果教师侧重讲我国的空气污染现状及其危害,学生就会在恐惧中感到无助,这样就不能对学生的思想认识产生正确的引导。反之,教学中如果教师能把重点放在我国政府下决心治理空气污染的措施上,就会让学生内心产生希望,进而为专业发展和职业行动提供信心动力,产生在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中遵守环保法的思想。
2.切合学生的专业实践
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打造高效课堂,我校积极推进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其中,学案导学是我校近两年来大力提倡的教学模式之一。导学案教学模式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方面收到很好的效果,但在开展学案导学的研究中,尤其是在导学案设计上出现了很多的问题,现就我校的实际情况总结如下:
一、导学案设计样板化
在开展导学案模式研究之初,我校首先借鉴了联校的经验,把联校各学科的导学案样本拿来借鉴。但遗憾的是到目前为止导学案基本上还是停留在原来的基础上,没有太大的突破。
二、导学案设计教案化
很多老师受传统教案设计的影响,在设计导学案时,往往把导学案设计成教案的翻版,更有甚者把教案和学案“杂糅”在一起。其实,教案设计侧重的是教师“教什么”和“怎么教”,它是以教师为中心,强调“教”的设计;而导学案设计侧重的是学生“学什么”、“怎么学”,它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的是“学”。导学案设计时是站在有利于学生“学”的角度,而不是站在教师“教”的角度来设计的,它们二者有本质区别。
三、导学案设计习题化
有些教师为了应付教务处的检查,简单的把学案设计成一篇习题;还有的教师本身就把导学案设计要求“知识问题化”理解为“知识习题化”。习题或考卷仅仅是检测学生学习水平与技能的一种反馈手段,而且习题只是导学案的一个组成部分。简单的把导学案设计成一篇习题,只能说明教师在设计时没有经过认真研究,甚至机械地照搬了教辅资料。长此以往,不仅发挥不了导学案的作用,甚至会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没有任何作用。
四、导学案设计肤浅化
进入高中阶段,语文教学的形式越来越多样,教学的难度越来越大。我在实际的教学中发现,高中学生对古典诗歌的学习兴趣是很小的,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没有的。虽然教师经常在班级中和学生说:中国的古诗歌是历史上永不凋谢的花,是世界文化的瑰宝,但是学生就是不喜欢这朵美丽的花,就是不喜欢拥有这一瑰宝。往往他们在学习新诗歌的时候,先看课后练习,是否要求他们背诵。若没有背诵要求,他们就喜笑颜开;若要求背诵,眉毛就蹙到一起了,再拧一拧就能滴下水了。这不禁让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中: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让人不可思议的事情?本来学习诗歌是对我们有很多益处的,能够陶冶我们的情操,提高我们的文学素养。可是在当下,许多学生都认为诗歌深不可测、枯燥无味,难以学好,让学生陷入了无尽的痛苦之中。这是怎么了?
在若干年的实际教学中,我一直都在关注和思考,慢慢地摸索到了一些皮毛,现总结如下:
首先,时代距离很远,跨度很大。我国是个诗歌大国,从屈原到陶谢到建安七子,从唐诗到宋词再到元曲,有着数不清的名家大家,更有浩若星辰的名诗名篇,高中课本中录入了很多优秀的诗歌,有的学生喜欢,而有的却让学生喜欢不起来。总体来说,有些诗歌学生还是喜欢的,比如《念奴娇・赤壁怀古》《将进酒》等,学生在这些课堂上能做到朗朗的读书声不绝,课下还会带着情感去读、诵,上课时争相背诵;也有不少让学生不喜欢甚至讨厌的诗歌,如《鹏之徙于南冥》《离骚》《湘夫人》等。这些文章丰富了我们的思想和情感,但是距离现在太遥远,字词古涩难懂,学生不感兴趣,而在他们理解不了的情况下(其实老师也不能说他都能深刻地理解古诗歌,这也就不能责怪学生了),竟然还要他们背诵。这样对学生来说,就很不愿意接受了。可是,不背不行。因此,久而久之就扼杀了学生的对诗歌的学习积极性,到最后就丧失了对诗歌的那可怜的兴趣了。其次,教师的一言堂。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书读万遍,其义自明。诗歌更是如此。诗歌重于诵读。现实情况是很多老师在上诗歌时,就是一言堂。老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讲,学生在教室里呼呼流涎地睡。老师诗讲百遍,学生依然困惑。当困惑长期得不到解决时,学生也就不会想方设法去解决了,自然而然学生的兴趣就减少或者消失了。最后,大大小小的考试毁了中国的诗歌。这话需要补充,确切来说,是考试的标准答案减除了学生欣赏诗歌的兴趣。学生一开始是喜爱诗歌的,在他们几岁的时候,甚至是刚会说话不久,都会摇头晃脑地诵读诗歌。那时的他们也有自己的体会的,只不过是有的体会的多,有的体会的少,有的深,有的浅……不论什么样情况都是好的,积极的。可是当他们长大了,把随着自己成长而成长的体会呈现在试题答案中时,结局大多就很悲惨。试题答案是标准答案,只要和答案不一样,老师就不敢给分,因为但凡大的考试就是低分,甚至不给分的。这样学生的思维就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学生稍有不同,就只能被判低分,甚至零分。久而久之,学生为了获得高分,就背答案,背答题格式,背题型。这样下来,一个机器就产生了。机器哪儿会有兴趣呢?
每每看到学生在学习诗歌时的呆板甚至死气沉沉时,我一直试图想用各种不同的方式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1.导入新课时,将诗歌作品拉入到现代来,或者用现代的方式(如播放视频、歌曲等)来营造氛围,让学生感受到这不是古老的,而是我们身边可视可感的鲜活的文学形式。如在上柳永的《望海潮》时,就用林志颖的一首歌《新望海潮》导入;上李煜的《虞美人》时,就用邓丽君的歌曲《虞美人》导入。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在看、听的同时,获得了美的享受,更容易将这种对美的追求衍生到诗歌中去。
2.选取一首比较容易欣赏的诗歌,让学生自己诵读,百遍地诵读。然后让他们结合自己的经验,大胆想象,谈谈自己的体会。在这时,不要有标准答案,只要学生能够表达自己的想法即可。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让学生说出自己心中理想的田园是什么样的,让他们勾勒出心中美好的田园生活。再与诗歌中描写的美好的田园风光和田园生活气象相比较,从而体会陶渊明当时归隐后的喜悦心情。
3.将诗歌教学中学生对诗歌的理解转换成散文的方式表达出来。散文的字数不做要求。一开始的时候,学生应该会感到无法下笔,即使写出来了,也不会出彩。但是多写几次,就会有不小的收获。以前让学生写过《雨霖铃》《归园田居》……,大概在五六次改写之后,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就会更深些,同时,他们对诗歌的喜爱程度也会加深。
语文教学是一种学生个性化的活动,也是一种积极使学生再创造的活动。诗歌学习更是如此。学生在学习诗歌时要有感悟,有体验,要激出智慧的火花。教师要运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将这智慧之花保护好,让它开的更大更艳更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