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播音主持演讲稿

播音主持演讲稿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电视播音主持创作心理状态分析

一、电视播音主持与心理状态的关系

(一)电视播音员主持人应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

电视播音员、主持人面对的对象是屏幕前的受众,很多镜头外的情况受众是一概不知的。电视播音员、主持人需要做的是为观众尽可能地呈现出顺畅而又精彩的电视节目。而要做到这些并非易事,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就显得相当重要。首先,在演播过程中,播音员主持人要保证稿件、台本甚至无稿演播的流程顺利完成。其次,还得面临突发的现场情况。可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保证节目顺利进行的必要前提,也是一名电视播音员主持人的基本素养。

(二)电视播音员主持人在作品创作时应具备良好的情绪控制能力

电视播音员主持人在演播过程中,会面临诸多的情况,有的是既定的,有的是突发的。例如,面临突发的灾难性新闻时,应当在表达悲伤的情绪时不失庄重感,尽量不受到悲伤情绪的影响出现情绪失控、泣不成声等情况,而造成播讲失败;再如与演播室嘉宾产生思想上的碰撞时,要注意自己所用的辞藻,不要过分呛声、不给嘉宾留一丝颜面,应运用合理的语气、语言引导、并化解矛盾。总之无论面临什么样的演播情况,电视播音员主持人应控制好自身情绪,应清楚牢记自己是演播的主人,是有声语言的创作主体。

(三)电视播音员主持人在作品创作时应有丰富的想象能力

电视播音员主持人在作品创作时所面临的对象就是一台摄像机,能否有丰富的想象能力也成了作品是否能够演播成功的关键。首先,应该学会想象受众的需求。电视作品是播放给观众看的,观众喜欢看什么样的节目,喜欢什么样的节目形式,喜欢什么播讲方式的播音员主持人,在心中都有一定的衡量标准。如果电视播音员主持人不会将受众的需求进行想象和揣摩,就无法创造出受众喜爱的作品。其次,在演播过程中,应当建立起创作的“第四面墙”,将面对的摄像机想象成受众,运用亲切感、对象感浓郁的语言、自然大方的体态语进行稿件、台本或是无稿状态地播讲。最后,电视播音员主持人还应当对自己稿件、台本的具体内容进行反复揣摩和想象,甚至需要将整个流程在脑海中串联起来,以保证演播过程顺利有序进行,不出纰漏。

(四)电视播音员主持人应具有丰富的情感

全文阅读

主持人要用真情创造气氛

打开收音机,经常可以听到主持人(播音员)在十分动情地介绍或描绘一个场景或事件,这本来应该理解为尽职尽责或播讲水平比较高深,但是仔细一听,往往觉得感彩与场景描绘不相符合,所营造的气氛与所讲述的事件相互背离。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表面上看,是主持人(播音员)为吸引受众而故弄玄虚,装腔作势,而骨子里,则源于主持人(播音员)学识浅薄,修养欠缺。

纠正这种现象,大致有3种方法。其一曰:“正本清源,写好稿件”。时下的记者,有些人极喜欢报喜,而且夸大了去报,动辄“气氛热烈”、“掌声雷动”、“激动万分”、“泪如雨下”等等。实际上对于中国的绝大多数人来说,内向是他们性格的主要方面。他们一般不善于也不习惯在外人面前过于流露感情,即使是以新闻事件当事人的身份出现,也不会大喜大悲地面对话筒和镜头。因此,许多噱头是记者为了“热闹”而编造出来或编导为了“需要”而硬加到稿件中去的。当时并不在现场的主持人(播音员)依据这样的稿件去进行再创造,肯定是大大地走了样了。所以,我们应该努力提倡记者坚持职业操守,不说大话说真话,不唯上而为实,真实地反映实际情况,为主持人(播音员)的职业性再创作提供一个真实的蓝本。

其二曰:“丰富阅历,合理联想”。联想,是播音创作的内部技巧之一。在播音实践中适当地展开联想,不仅正当,而且必要,但关键是“适当”二字。例如,在介绍二人台《走西口》时,可以联想到灾民逃难,也可以联想到闯关东,还可以联想到日本人入侵时东北老乡的流亡生涯。但如果脑海中闪过“西部大开发”、“机遇与挑战并存”这些口号的话,语气中难免要有“壮志在胸”、“建功立业”等味道,听起来虽然也是感情充沛,却与作者意图相去甚远。作为一个从没有吃过苦、从来没有体验过流亡滋味的青年人,要想准确的理解并开展正确的联想,就要通过学习来积累理性认识、通过生活的磨砺(包括自找苦吃的自助旅游等)来积淀感性经历,这是缺一不可的两条路径。积累积淀得多了,在播音主持实践中需要联想某一场景、某一事件时,就可以到记忆的“存储器”中去精确地选取相近或相同的感觉经验,并依据它展开联想,找到贴切真实的感情,投入到当前的播音主持再创作中去。所以,播讲高手应该是个学识广泛、阅历丰富、修养极佳的人。

其三曰:“情感饱满,讲述客观”。主持人(播音员)在进行播音再创作时,如果毫无感情的纯客观的旁白,那么,播、听双方都会觉得索然无味,主持播音活动就难以产生应有的社会效益,存在的意义也就不大了。因此,客观讲述中一定要有饱满的感情,这是毫无疑义的。

这里要注意的是,感情饱满了,是不是都要“投放”到播讲的内容上呢?是不是要像舞台上的演员那样“全身心地投入表演”我认为大可不必。

充沛的感情主要是用来感动主持人(播音员)自己的,用来感染播讲气氛的。在具体的播讲过程中,贯穿始终的还应该是“客观”二字(小说、评书、广播剧、片花除外)。主持人(播音员)不是演员,其任务不是表演而是讲述。据资料介绍,1976年去世时,宣读讣告的任务交给了老播音员夏青。在当时那种特定的背景下,这个消息足以让任何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痛哭流涕,泣不成声。但是,学养高深的夏青老师没有哭成一团、抖成一片,而是压抑住悲痛欲绝的感情,清晰、准确、及时地播出了讣告等一系列相关稿件,很好地完成了任务。而夏青老师用悲痛欲绝的感情所渲染出的播讲气氛,却让全国人民通过他的“声外之音”真切地感受到了一个时代巨人的离去所带来的巨大的悲哀,很多人因此流出了真诚的泪水。

因此,要投入、要动真情,更要保持清醒,坚持客观;要联想,是说要联系稿件提供的线索去想,决不能信马由缰地漫想,也不能胡思乱想;要创造氛围、利用氛围,但不能教条化、格式化。

有个别主持人(播音员)工作时在热线中与听众交谈得很热乎,不停地顺嘴应承“您讲得很有道理”,马上拉下听众热线的音量推子,嘟囔一句“这个朽儿圪蛋”。然后,再推上推子,继续与听众对话。依据33年新闻工作的经历,笔者认为这种做法对不起听众的信任,有损于整个节目,而受害最大的是主持人(播音员)自己。长此以往,会让他在这个神圣的岗位上变成一个永远也神圣不起来的人――一个双重人格的人。

全文阅读

移情在新闻活动中的作用

移情情是一个心理学术语,是指“通过对情绪气氛的渲染和交流,自身产生与他人感情相接近的感情体验。”社会心理学家霍夫兰指出,移情就是被引发的情感的共鸣。用通俗的话讲,移情的最终效果就是做到以情感人。

新闻心理学强调互动,无论是记者采访还是播音员与主持人的播讲,都需要与受众进行一定程度的互动,因此,移情在这一过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是新闻心理学中不可忽视的一种心理能力。

移情在采访活动中的作用

新闻采访的本质就是记者与采访对象互动的过程。在采访中,记者被采访对象所激发、震撼的心理感受、情感体验是其判断新闻价值大小的重要依据。正是因为有了这种新闻情感,记者的采访兴趣才能被激发。在新闻记者与采访对象达到知情交融的和谐采访状态的过程中,秒情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能力。

1.移情有助于记者与采访对象产生共鸣

在采访活动中,记者如果能了解采访对象的需要,设身处地体验他们的情绪情感,就能形成良好的采访局面,取得较好的采访效果。相反,如果记者不了解采访对象的需要,不体会采访对象的心情,那在采访时就很可能采用不恰当的方式。而当采访对象感觉不到记者对自己的理解和尊重时,就会对记者产生反感甚至厌恶的情绪,这样,采访自然不会成功,很有可能不会收到理想的效果。

2.移情有助于记者与采访对象形成良好心理互动,建立融洽关系

记者在采访活动中,有的采访对象因为不能把握传播的对象、效果等原因,可能会抱“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态度,三缄其口,干脆拒绝与记者合作。这样一来,记者的采访就会陷入尴尬的境地。那么,记者如何才能创造洽谈气氛,寻找有效的突破口呢?设身处地感受对方进而将这种体验巧妙地传达给对方,往往能获得“柳暗花明”的效果。因为情绪和情感具有组织和激发全部行为的作用,一旦采访对象在情感上感受到记者的角色换位,就很容易与之达到默契、交融和共鸣。

全文阅读

日常语言与播音语言

[关键词]播音语言;日常语言;语言的形象化

播音语言中没有特殊性,只是以大众的日常语言为基础,将其进行标准化和艺术化的加工后予以表现而已。但是,其特点还是十分突出的。首先,播音语言是根据稿子而进行的行为,并且是在看不见对象的地方进行的行为;其次是离不开话筒,基本上是以一对一的方式进行谈话或朗读;再有就是完全遵守语言的规范化。日常生活中的语言交流,由于行动与表情并行,说话者的意思很容易被理解。即使是不会说话的人,也能通过各自不同的行动和表情来充分表达和交流自己的意思。

然而,播音员或主持人需要以自己对生活的体验为基础来进行语言表现。为此,需要具备对作品(稿子)深刻的分析能力、敏锐的感受能力、娴熟精到的声音选择、形象语言的想象力和表现力,以及观察事物或行为现象的本质和表象。

日常语言并不需要受别人的指使或照着稿子宣读,也不需要因为要传达自己的意思而进行创造。但是,播音员或主持人基本上是根据稿子进行语言技巧方面的创造,提供的内容(稿子)是塑语言形象的素材。如何分析和深化这些素材,决定了这些素材所产生的影响力。为了以自己的思想,即以自己想说的话来真实地表述所提供的内容,需要通过一定的创造过程。如果播音员或主持人的水平达不到所提供内容的要求,其语言技巧会显得极其僵硬和空洞。

日常语言往往会根据听者的需要和响应程度而发生灵活多样的语气变化。比如,演讲者登上讲台演讲时,听者人数多的话,会提高语调,加强重音,旋律一般比较单调;听者仅为1~2人的话,相同的内容会讲得娓娓动听,条理分明。依此类推,听者为5~6人,10人以上,100人以上时,演讲者的语调和声调都会发生不同的变化。与此同时,由于演讲者在演讲时能够亲眼察看听者的响应程度,因此能够主动地变换演讲的态度和语气,以及演讲的体系。演讲时可以露出笑容,也可以利用较长时间的停顿来注视听者;发现有人打瞌睡或对演讲内容不感兴趣时,可以突然提高声调,也可以将演讲语调转变为娓娓道来的对话语调。

那么,播音的时候到底应该以对多少人讲话的方式来进行呢?假如广播听众为100万人的话,演讲者即使使出吃奶的劲儿,其声音肯定也是微不足道的。即使在100万人面前使用话筒演讲,也不可能使用谈话或说话的语调和声调,也许只有高喊才是比较合适的。

如果真有100万听众,作为播音员或主持人来说,也不能在话筒前把听众真的想象为100万人。考虑到收音机可能会置放在家庭的某一个屋子里,或者利用移动通讯设备收听的可能性,在播音的时候可以以4~5人或1~2人为对象来掌握语调和语气。此时,绝对不能使用演讲的语调,而是要用沉着,柔和、亲切的语调,自然松弛、抑扬顿挫的声调,进行对话式的播音。不能因为以4~5人为对象而将目光集中在某一个地方,而是要顾及到每一个人。尤其在采访某一个家庭时,既要同老人说话,也要顾及到子女;既可以提出问题,也可以表示肯定,总之,要以有说服力的讲话使4~5个听者都能产生说者是在与自己谈话的亲密感。这虽然是一般的播音原则,但是对听众来说不同的节目都有着特别设定的“主人公”。像国内外新闻、时事评析、文艺栏目等,虽然都带有整体性,但是谁都有可能成为收听的主人公。

比如,在“广播会客室”栏目里,说到“这是全红梅女士来信的内容”或“下面是在北京市韩京宾馆工作的廉钟鹤先生发来的贺信”时,由于是以个人为对象,此时的主人公就是个人,作为播音员或主持人当然要把个人放在心上了。在日常生活中与个人接触时,往往会以只能让对方听见的低声细语来交谈。但是,在播音的时候情况会有所不同。一般保持与坐在同一个房间里的个人,即相隔两米左右进行交谈的气氛就可以了。

全文阅读

浅谈主持人播讲稿的写作

[关键词]庄持人;播讲稿写作:口语化

主持人是媒体与观众沟通联系的桥梁和纽带,主持人播讲稿是主持人及节目效果的主要的呈现方式,播讲稿的编写对节目质量、受众感受、主持人的风格定位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同的节目对演播稿虽有一定的风格、细节要求,但总体上讲对主题的把握、思路的展现、语言的要求等方面是一致的。

一、主题明确、脉络清晰、结构完整

这显然是对文章写作的最基本要求。一篇文章若没有明确的主题就如无根之萍,漂浮不定,使人不知所云;逻辑混乱、结构残缺,会使文理不通,达不到交流、传播的目的。主持人的播讲稿,一般不像文章一样,必须字字落实,圆满成文,有时通常是大纲的形式,尤其是现场直播的谈话类节目或综艺节目,只能是纲要或串联词的形式。然而这并不是说就可以淡化主题。松懈对结构、脉络的要求。反之,也正因为其简练了,就更要突出、强化核心内容,只有具备了健全的骨骼,主持人在现场的“再创造”才有可能血肉丰满。明确的主题是主持人现场操作的舵,失去舵的航行,必然要迷失方向。而清晰的脉络,完整的结构又如同指引主持人动作的航线,寻着它便可以到达成功的彼岸。

编写播讲稿,要注意切莫沉浸在素材的展现中而淹没了主题,或者一味追求标新立异,迎合受众,而失去了栏目自身的风格、品味。

编写播讲稿,还要注意对节目的节奏安排。山不厌高,水不厌深,文不厌曲。这里所说的“曲”当然不是诘屈聱牙、隐晦艰涩之意,而是有变化,有灵动,有节奏。广播电视是视听艺术,直接作用于人的耳目,任何枯燥单调,平铺直叙的表达方式都会让人疲劳生厌。在播讲稿的层次、结构编排中注入了节奏因素,便有了吸引受众的良方。杨澜在总结自己的主持经验时,对节奏问题颇有体会。她说:“一开始,心里也没有数,只想把自己准备好的话说完就算了,好像一瓢水,叽里咕噜都倒出来,自己就能舒一口气了。后来才明白,越是精心准备的东西,越要注意到节奏。自己心里滚瓜烂熟的话,观众是第一次听到,要给人一个吸收信息的,过程,要善于调动观众的期待心理,恰到好处地抖响包袱,才能收到预期效果。”

二、语言流畅。口语化、个性

语言是节目主持人进行传播活动的基本工具。演播稿虽然是文字形式,但它毕竟不是给人看的。而是要让主持人去说的。既然它的目的是说的,让人去听的,也就决定了它与一般文章写作在语言要求上有差异。除了任何语言表达必须具备的流畅、清楚、简洁、准确、丰富、和谐等等之外。还特别要注意口语化、个性化,避免书面语、共性化。书面语言是用文字记录语言、主要是供记者眼看目赏的,注重表情达意,可以不讲究语调的变化、语词的听觉效果。而口头语就要很讲究语音的运用,重音、字调。语调富有感情变化,语调随着感情的变化有抑有扬,有起有落,甚至大起大落。这也直接关系到对词汇的选择。

全文阅读

用主持人语言表达进行导游讲解

主持和导游,看上去是两个相对独立的专业,其实,主持专业的语言表达和导游讲解之间存在着很多相似的地方。

首先从专业概念上看,导游,euide,即为向导,意为陪伴他人并为其指路的人。中文的意思比较明确:引导他人旅游。主持人,在英语中称做HOST,和“主人”是同一个词,意思是说他是这个节目的主人。他既是节目的策划者、组织者、演播者,又是节目与受众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在两者的概念中,不论是导游还是主持人,都是所从事工作的主导者,都在各自的领域进行着信息传播的工作,都有着自己的受众群体。

其次,从专业工作性质来看,两者都是靠嘴皮子吃饭的,都在运用着生动形象、具有丰富表达力的口头语言进行内容表达。因而,在语言教学的要求上,主持和导游专业有很多相似之处。

一、 对普通话的要求

节目主持人运用普通话进行节目内容表达,是众所周知的。因此,对于主持人普通话的等级有着严格的要求:广播电视播出机构的播音员,节目主持人和影视话剧演员的普通话应达到一级水平,其中省级电台、电视台播音员主持人的普通话应达到一级甲等水平;电影、话剧、广播剧、电视剧等表演、配音演员,播音、主持人专业和电影话剧表演专业的教师和毕业生,普通话水平应当达到一级乙等水平。导游每天面对着来自天南海北的游客,在讲解过程中,为了让所有人都能够对旅游地点有所了解,也要使用一种各地区间都通用的语言,这自然就是普通话。在《关于当前语言文字工作工作的请示》中明确提出“职业高中的幼试类、文秘类、公共服务类(旅游、商业等)专业都要开设普通话课程,要把普通话作为一项重要基本功,认真训练,严格考核;普通话不合格的毕业生,必须进行补课和补考,补考合格后方可发给毕业证书。”“普通话推广工作,重点是抓好城市(首先是大城市、计划单列城市、沿海开放城市、经济特区、经济开发区、重点旅游城市),特别是窗口行业……”同时还规定了,“与口语表达密切的有关专业的毕业生,普通话水平不得低于二级……”可见,不论是对导游专业的学生,还是导游从业人员,能够说一口标准的普通话是很重要的。对于这两个专业的学生来说,在普通话教学当中都应当提高要求,使学生的语言标准规范、完整清晰、润泽丰满、富于变化。

二、对稿件内容理解的要求

有很多人认为,主持人只要普通话说得好就可以了,只要把稿件中的内容读出来就行了。其实,主持人的语言不止于此,主持语言信息负载密度大,受众层次不同,收听、收看的环境各异,因此主持人的语言要求“有稿播报锦上添花,无稿播报出口成章”。可见,只是见字出声,把内容用普通话读出来,是远远不够的。在教学中我们讲求“二度创作”,要求面对文字稿件,要运用备稿六步(即划分层次、概括主题、联系背景、明确目的、找出重点、确定基调)进行分析,把文字稿件理解之后,变成自己的东西,再传递给受众。导游讲解也是这样。讲解不是背书,如果在给游客做讲解时,把自己从书上背下来的内容一字不差的背给客人听,这样做不免使自己的讲解生涩、难懂。因此,在讲解前,面对讲解词或讲解资料,我们要先做一个统筹安排,先讲什么,再讲什么,突出哪些知识点,每点之间的衔接采取什么样的方法。事先做好规划,分好层次,建立好结构,这样才不会使游客听得云里雾里。在对表达内容进行分析理解上,两者的要求是相同的。

三、对语言表达技巧的要求

全文阅读

浅谈电台主持人“播”新闻与“说”新闻

【摘 要】在当代信息社会,人们对信息的需求扩大,而广播电台不需要画面制作,播出较电视快捷,因此电台新闻也逐渐成为人类信息沟通的最重要渠道。并且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电台比其他媒介形式更易接触。另外电台主要是声音传播,要想在新闻类节目中脱颖而出,就需要电台主持人转变新闻播报方式,本文基于相关背景之下,首先分析了“播”新闻与“说”新闻之间的区别,随后对电台主持人未来的发展做出探讨。

【关键字】电台;主持人;新闻

一、引言

自从广播电台成为一种大众传播媒介后,广播电台播音员就与之密不可分了。与电视播音员不同的是,广播电台播音员通常是采、编、播、评于一身,随着广播电台的市场化,人们对于正规的新闻播报方式在某种程度上产生了厌倦心理,在这种情况下,广播电台中的“说”新闻应运而生。“说”新闻,就是将新闻的内容用口头化方式讲述,将新闻事件的内容形象的表达出来,“说”新闻,所指的“新闻”更多的是指民生新闻,本段着重研究对于广播电台的民生新闻,应该怎么“说”。

总的来说,“说”新闻就是对新闻焦点的轻重、消息的真伪进行分析,相较于“播”新闻,它给人明快新鲜的感觉,表现为语言口语化,语体结构松散,对语境依赖性强,“说者”个性鲜明,与受众心理距离贴近,平等、交流感强,保持了他在人际交流中的传播优势。另外,时代的进步,大家对民生新闻非常的关注,“说”新闻能够更好的将这样的贴近百姓生活的新闻内容传给受众,并起到更好的社会舆论导向作用,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民生新闻用说新闻的形式来表达,就较其他报道方式能够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

二、“播”新闻与“说”新闻的不同

(一)概念不同

1、“播”新闻

全文阅读

论电视新闻播音的对象感

摘要:在广播电视领域,对象感贯穿于新闻稿件的采访、拍摄、写作、编制和播出的全过程。没有对象感,新闻就没有活力。对象感的重要性日渐凸显。播音员进行自已的播音创作,观众收看节目,就两者的行为状态可知播音员所设想的观众及其反应,事实上并非客观存在。对象感是被播音员用来作为使思想感情处于运动状态的一种手段、一种途径,属于某种联想想象中的东西,它犹如架设在播音员的个体认识和观众总体认识之间的一座桥梁。本文结合电视新闻播音对其概念、本质、特征、以及创建技巧做简要地论述。

关键词:电视新闻播音 对象感 本质 特点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曾说过:“没有对象,这些话就不可能说得使自己和听的人都相信有说出的实际必要。”在播音主持这门艺术中,这句话恰能很好地描述播音员、主持人与传播受众之间的关系,即一定要有传播对象。但在实际工作中是只有镜头的,这就需要播音员、主持人要很好地找到对象感,即使“目中无人”也要努力做到“心中有人”,这样才能让节目更富有活力,这就是这一概念产生的依据。

电视新闻播音员(主播)以有声语言和副语言为手段,面对镜头、话筒报道新闻信息的创造活动,它具有几种形态:出镜播音、新闻片配音、现场报道、演播室对话。由此可知,电视新闻播音形态是多样化的。这势必会导致对播音的多重制约。于是,这就要求电视新闻播音要比广播播音有更强的交流感。而这种更强的交流感就是建立在电视新闻播音“对象化”的基础上的。“对象化”是电视新闻播音的特点之一。与其他电视节目一样。电视新闻节目播音员、主持人与观众处于直接或间接的交际空间。许多观众在收看新闻节目时,受到屏幕上新闻主播思想、情感、态度的影响产生共鸣,忘却屏幕的存在而被卷入到节目内容中。这就是“对象化”传播方式的魅力之所在。电视新闻是电视台的拳头节目,“对象化”的建立不同于其他节目。电视新闻播音员不是演员,他们的权威性、知名度,以及观众给予他们的信赖感常常是在播报新闻时建立的。在寻找具体的“心中人”时,播音员对对象感的把握不同于演员,也不同于综艺、娱乐等节目主持人,因为电视新闻播音员、主持人设想出来的对象要更严肃一些。电视新闻播音员也不是简单机械、见字出声的机器,他们是党的新闻宣传员,是进行有声语言再创造的语言工作者,当然要时时记得“面前”的观众,并与之交流,既要为观众传递信息,也要对宣传对象进行舆论引导。为了求得更大的宣传效果,“对象化”的新闻播报特点势必产生。

获得“对象感”,主要在于“感”,这种“感”就是播音员、主持人的自我感觉。要做到与听众、观众“交流”起来,就要从自我感觉上时时处处感到听众、观众的存在和反应,并从语气上与听众、观众的这些反应相呼应,才能真正做到与听众、观众交流。从采编到分析稿件到播讲过程尽量有对象感的运用,要让受众感受到其中的内容。这其中分三个环节:

(一)理解环节

对“对象感”理解是抽象的。但“对象感”的对象必须是具体的。

只有具体了对象的对象感才会对播音与主持工作发挥积极的作用。要展开对对象的设想,必须从量和质两方面进行,质的方面又是最根本的。所谓量的方面,是指性别、年龄、职业、人数等。所谓质的方面,是指环境、气氛、心理、素养等。量和质两方面的具体设想是相辅相成的,不可孤立对待。因此,播音员、主持人要将全方位的设想深入到每一个细节中去。只有这样,才能把握全局、有的放矢。必须具体设想:这样的稿件、栏目、内容、形式、宣传目的,在今天应该给什么人听?哪些人最需要听?听了以后会有什么反应?播给什么样的人听最能增强我们的播讲愿望,最有利于达到播讲目的?你可以把面对的话筒和镜头假设成一位朋友,似乎看到朋友正在听自己诉说。电视播音员、主持人播讲时要在设想对象的过程中,从稿件、栏目、受众人群、接受方式等诸多方面进行,这样,当你的形象出现在屏幕上时,正好迎上观众的目光,就产生了视觉上的“对象感”。这种想像中的“对象感”,越具体、越明确越好,似乎你透过话筒、镜头就可以听到、看到观众的音容笑貌,这样才能引起观众的共鸣。

全文阅读

演讲稿写作语言特点及运用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演讲写作语言的特点;演讲写作语言的运用进行讲述。其中,主要包括:演讲写作语言是以叙述语体为基调,综合运用了其他各种语言体裁、演讲写作语言有“声音感”和“动作感”、演讲写作语言是文学化的口头语言、演讲写作语言的“双向”选定、要保持口语的朴实风格等,具体材料请详见:

所谓演讲写作语言,是指既适于演讲稿书面的写作,又适于演讲时口头表达的语言。它是为演讲稿这个特别的文体和口头传播这种方式的规定和制约而形成的一种语言。演讲写作语言是演讲稿写作的工具,所以学习演讲稿写作必须了解和掌握演讲写作语言的特点和运用。

一、演讲写作语言的特点

1.演讲写作语言是以叙述语体为基调,综合运用了其他各种语言体裁。写作时,文体一定其语言趋向也就定了,因为一定的文体需要与之相适应的语体进行写作,而语体的形成反过来推动文体的成熟和发展。二者紧密联系、互相对应。演讲写作语言的特点就在于不论描写、抒情还是议论、说明,都染上叙述的色彩表现出来。如鲁迅的《读书杂谈》:从总体框架上看是篇论文,它有论点、论据、论证及从个别到一般的推理;从所用的语言体裁上看,它既有说明、议论又有记叙、描写等手法的运用,但这些通通被纳入了叙述的格调之中,故不难看出,它不是一般的论文,而是以议论为主的演讲词。

2.演讲写作语言有“声音感”和“动作感”。声音感即当看作为演讲稿的文字符号时,仿佛感到它在耳边发出声音。遣词用字是造成有声感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来自演讲写作语言特殊性,即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的结合。演讲稿是为了说而写的,而写是说的记录。凡说、讲必然有声音高低、抑扬顿挫,把“说”记录下来,就是把口头语言声音感记录下来,那声音感必然体现在书面语言里,给人以有声感。

动作感,一是演讲写作语言本身就包括动作,当书面语言转化为口头语言的时候,随着声音的出现自然会有一定的动作与声音联在一起表示某种意向。二是当人们看着书面语言的时候,随着声音的出现,脑海里会浮现出与演讲者同步的神态动作。所以说演讲语言的声音和动作是有内在联系、不可分割的。

3.演讲写作语言是文学化的口头语言。口头语言也是演讲写作语言的基础,但其口语化不是一般的口语,是经过加工的口语。即把口头语言转化为书面语言,首先去掉它的易逝性。进而可以反复推敲、加工提炼,去掉那些罗嗦、不准确、不通顺的部分,使之成为简洁、准确、鲜明、生动的联系紧密、内涵丰富的适于口头表达的语言,即文学化的口语。

二、演讲写作语言的运用

全文阅读

浅谈播音员在广播剧中语气和节奏的运用

摘 要:广播剧是以语言、音乐和音响为手段,由机械录制而成的戏剧形式。在当下广播剧种类繁多的时代下,听众对于广播剧的审美要求也越来越高,以往单纯的通过讲故事复述的播讲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受众的需求,这就需要播音员主持人对于稿件具有更深刻的体会和认识,同时加上语气节奏的完美结合才可以将作品所想表达的情感和情节准确的传递给受众。

关键词:语气;节奏;广播剧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14-0135-01

一、广播剧的发展历程及其特点

1924年,英国广播公司播出的《危险》是世界上第一部由电台录制的广播剧。在中国,20世纪30年代,一批戏剧家为宣传抗日写过广播剧,成为中国广播剧的先驱。1950年2月,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录制并播放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的第一部广播剧《一万块夹板》。之后,广播剧剧目日益丰富。进入80年代以后,据不完全统计,每年制作的广播剧总数有500部。由于广播剧的欣赏方式极为方便,许多国家都曾录制、播放长篇连续剧,有的可连续播放几年,深受听众欢迎。

广播剧是以语言、音乐和音响为手段,由机械录制而成的戏剧形式。失去视觉手段乃是广播剧的弱点,但是,只有听觉手段不仅可以充分调动听众的想象力,使之必须直接参加创造,从中获得特殊的艺术享受;而且,由于失去视觉手段,使广播剧在展开情节时获得更大的时空自由,并使幻想、梦境、回忆等等成为广播剧理想的题材。由于广播剧只有听觉手段,故不宜表现人物众多的场面、复杂而多头绪的情节,要求线索单纯清晰,人物集中。

二、语气节奏在广播剧中的地位

(一)广播剧中的语气节奏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