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必修一化学方程式总结

必修一化学方程式总结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必修课与选修课设置研究

【摘要】本文以河南省4所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必修课与选修课的设置为研究对象,对河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现阶段课程设置的特点进行研究,并提出尽量减少必修课、大幅度增开选修课、将现有课程进行适当整合、将必修课与选修课的设置规范统一,使之与新《课程方案》的相关要求更加接近。从而为深化河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必修课与选修课设置改革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体育教育;必修课;选修课;课程设

AResearchontheCompulsoryandOptionalCoursesinCollege

andUniversityPhysicalEducation

LIBo

(CollegeofPhysicalEducation,ZhengzhouUniversity,ZhengzhouHenan,450044)

【Abstract】Thisthesis,takingthecompulsoryandoptionalcurricularprogramsinfourcollegesanduniversitiesofHenanProvinceasexamples,investigatesintothefeaturesofcurricularprogramsforsportsteachingmajorsinHenanprovince.Itputsforwardthatweshouldreducecompulsorycoursesandincreaseoptionalones.Weshouldadjustthecurrentcurricularprogramstoconformtothenationalcurricularprogram.Thethesisishopetobehelpfultothereformofrelevantcurricularprograms.

【Keywords】HenanProvince;physicaleducation;compulsorycourses;optionalcourses

全文阅读

对高校财经专业本科生选修课设置的若干探讨

摘要:本文针对我国高校财经类专业迅速发展的状况,重点关注选修课建设问题。结合当前高校和学生面临的各种约束和两难境地,论述了设置选修课的一些基本原则,并在此基础上对设置选修课进行了初步的构想。提出了菜单模式,试图优化原有的选修课模式,使选修课更好的满足培养目标的需要。

关键词:约束条件;设置原则;菜单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10—0026—03

一、现状与问题

20世纪80年代选修课制在我国大学开始试行,90年代以后逐渐朝纵深方向发展,提出了高校选修课的改革。改革背景之一是市场经济发展后新的用工模式对高校培养人才提出的新的要求。在市场经济的求职体制下,一个人再想一生从事某种工作恐怕就难以适应社会对人的需要。选修课作为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突破口,同时扮演着使学科体系向综合化、现代化方向发展的载体。二是高校经过了几年量的扩张之后,又将工作重心转向了质的提升。纷纷通过课程建设,教学管理,科研突破等方面来加强和提升各自的办学质量。在课程建设这个环节中,许多高校又不约而同的将多开课,增加选修课的比重和份量作为课程建设的重点。历史条件和时代背景的改变对高校课程体制的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而选修课成为了课程改革大潮的当纲之选。

当前我国高校本科生的课程设置类别大致有公共课(可分为工具类课程和理论类课程)、专业基础课、专业理论课、专业选修课等类型。部分学校设立平台课,类似于公共专业选修课,高一级的课程有如理论性强、为培养创新人才为目标而设置的研究型课程等。对选修课的关注点集中在作为一般性高校本科生的选修课设置、管理、考核等方面。比如认为选修课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制度层面、学科结构、教学管理、师资薄弱及选课指导等方面,针对财经类本科专业选修课的研究则很少。

高校财经类各专业本科课程设置类别有所不同,有的简明划分为必修课、限制性选修课和其他教学环节;有的分为学科基础必修课、学科基础选修课、专业方向必修课;有的分为全校共同课、部类共同课、学科基础课、专业课;有的分为通识必修课、通识选修课、学科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实验课、实验教学环节等。虽然类别名称不一样,但从课程性质和课程内容上讲,大致可以归类为公共课程、学科基础课、专业课程及实验教学课程和实验环节四类。

全文阅读

试论本世纪以来“九校联盟”本科课程设置改革的现状与问题

摘 要:基于“宽口径、厚基础”理念和精英人才培养目标,九校联盟的本科课程已由专业必修的单一课程结构与修读模式,逐步向“全校性课程(国家课程/通识课程)+大类/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三大类板块的课程结构转变,但同一类课程中的具体课程构成及领域划分在各校存在显著差异。九校联盟课程设置改革仍面临专业课程学分缩减与通识课程学分增加、各类课程必修与选修课程学分比例不合理、课程性质定义及准入标准模糊等问题。需重新规划本科课程,顶层整体设计课程结构,合理设置各类课程学分比例及相关学分制管理规定;需明确界定学校、院系、专业培养目标与各类课程目标的关系;重视课程设置与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关注课程实施与评价的实效性。

关键词:九校联盟;课程设置;课程结构;课程学分比例;问题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610(2014)01-0087-12

近年来,我国研究型大学越来越感受到一种压力,一种来自国内外同类大学相互竞争的压力,且竞争日趋激烈。众所周知,大学的竞争力主要是通过教学质量来体现,其中的关键要素之一就是课程。招生、培养、就业,是大学教育的三个主要环节,缺一不可,而课程则是培养环节中的主要内容。课程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结果,甚至就业。这也是为什么各国都注重大学课程与教学改革的缘故。本文选取首批进入“985工程”建设的九所高校(即“九校联盟”)为案例学校,试图通过分析九校联盟本世纪以来的课程设置改革及课程实施现状,去发现存在的问题及我国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改革的路径。九校联盟是国家重点支持建设的大学,各校办学实力、课程与教学资源相对较强,又各具专业学科特色,都重视本科教育改革,其实践具有参照、借鉴价值和示范意义。

一、九校联盟本科课程结构的校际比较:构成要素、内容、特点

课程设置指学校等教育机构对各类课程的编制、筛选、设定与实施计划。大学的课程设置涉及培养目标、课程结构与课程内容、各类课程结构在总学分中所占的比例,课程的修读要求与学分及课程实施的具体规定等方面,也涉及课程的性质、类型(如必修课与选修课)的划分等,并通过本科培养方案的制定,以文本的形式体现出来。其中,课程结构变化是大学课程设置改革最直观的体现,反映了学校对本科教育的理念和价值取向,而课程结构则是课程设置的骨架,包括各类型课程(如通识课、大类平台基础课和专业课等)的组织、比例分配、领域范围相互关系等内容。课程结构的合理化程度支撑并影响学校课程设置改革的推进。

(一)九校联盟本科课程结构主要由三类课程构成

通过对九校联盟的2010-2012年本科教育培养方案、本科教学质量报告、学校本科生院、教务部/处网站公布的学校管理、教学等相关文件分别进行搜集、整理、比较、分析,笔者发现九校联盟本科课程结构主要由三类课程构成,即全校性课程(国家课程/通识课程)、大类/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其中,“全校性课程”是指面向所有在校本科生开设的课程。虽然有些大学的结构尚不太清晰,有些设置也存在重叠,难以简单归类,但这三大课程板块结构还是各校所共有的特征,其构成已逐步取代了传统的专才培养模式所采用的“思想政治等公共课+专业必修课”的课程结构。(见表1)

全文阅读

高校课程安排研究

课程问题是学校教育的核心问题[1]。课程设置简言之就是课程的总体规划,是指为实现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而规定的教学科目及其目的、内容、范围、份量和进程的总和。课程设置不仅把各科教学内容的进度变成便于教学的体系,而且是培养人的蓝图[2]。探讨苏州地区高职院校课程设置的现状,思考如何积极有效地开展课程设置的教学管理新模式与当地区域经济有机的结合对推动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和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有积极意义。

1苏州地区高职院校课程设置的基本情况

本文以苏州市职业大学和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两所学校的机电系数控技术专业为研究对象,这个专业在两所学校均被评为省级特色专业,代表着学校专业建设的较高水平。采用网络资源搜索、问卷调查结合学生访谈的方法对这两个学校同一个专业的课程设置情况进行调研,了解现阶段苏州地区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情况和课程设置方向。苏州市职业大学数控技术专业自1998年开设以来,共招收了12届学生,培养出9届毕业生共858人,平均就业率达95%以上。在课程设置体系上按能力机构分为四大平台,包括通识教育课程、职业技术基础课程、职业技术能力课程和拓展课程。其中通识教育课程含10门必修课程,除计算机基础课有34课时上机操作之外都以讲解为主。职业技术基础课程含12门必修课程,实验课和上机实践课时分别占总课时的4.6%和5%。职业技术能力课程分为三个模块,均含5门必修专业课程。这5门课程按主要岗位职业特定能力,以项目要求和作业流程所涉及内容分模块制定,学生按不同专业方向选择模块进行学习,其中含有10周时间的综合实训课程。拓展课程包括专业能力选修课和跨专业能力拓展课程,属于选修课程性质,总学时208。各平台学时数据如表1所示:从表中不难看出,总学时为1752,符合教育部规定的高职院校总学时数在1600~1800的标准。除实际训练课程外,实践课程比例偏低,素质拓展课程占总课时比例偏低。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数控技术专业开设于2006年,虽起步较晚,但随着近几年的大力投入,已经发展成为省级特色专业,目前在校生888名。在课程设置上按照知识结构构建课程体系,即公共课与专业课、理论课与实践课、必修课与选修课模式分成七大类:公共必修理论课程、公共必修实践课程、专业必修理论课程、专业必修实践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公共选修课程、素质拓展课程。其中公共必修理论课程有10门课程,理论授课与实验实践课课时比例为2.9:1;公共必修实践课程总学时206,主要包括军事理论、入学教育及社会实践,理论授课与实验实践课课时比例为0.37:1;专业必修理论课程总学时688,其中实验实践课学时224,理论授课与实验实践课课时比例为2:1;专业必修实践课程主要包括制图测绘和专业实训课程,总学时300;专业选修课程有13门课可选修,规定必须修满6门课,总学时为192,理论授课与实验实践课课时比例为3:1;公共选修课程分成7个类别,包括人文素养类、科学素养类和语言文化类、艺术素养类等,总学时128,规定要修满四门课;素质拓展课程包括学生听取学术报告、讲座,通过考试取得公共类或专业类技能证书,所得学分可折算相应公共选修或专业选修学分,不计课时。各课程种类学时数据如表2所示:从表中可知,总学时为2198,略高于规定学时。总体来说,除选修课外,理论课与实践课比例在2.5:1,但素质拓展课程内容比较单一。

2苏州地区高职院校课程设置情况调查研究本调查以两所学校2010届数控技术专业毕业生为对象,结合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法,从课程体系、课程内容、能力培养方面对学生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300分,回收有效问卷287份,有效率95.7%。

2.1主要情况分析课程体系方面,多数学生对课程结构、课程分类方面满意度较高;78%的学生认为本专业现行课程体系能够满足学习的需要;67%的学生认为无论按照知识结构还是按照能力结构编排课程体系相差不大;83%的学生认为分模块教学能很好体现专业特点和学习方向,对上岗就业有帮助。课程内容方面,多数学生认为校内实践课程比例偏低,82%的学生认为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比例最好是1:1;在访谈中了解到很多学生对校外实训满意度高,感到能获得知识和必要的工作经验,但认为校内部分实训课程过分强调技能训练,对技术要求不高,没有创新性;87%的学生认为专业理论课程、基础知识课程有一定实用性,对工作有帮助;52%的学生认为文化基础课程、选修课程面不够“宽”,有必要增加选修课程的门类供选择。部分专业基础课程学生回答的重要度和满足度结果(按满分100计数)如表3所示:能力培养方面,只有37%的学生认为本专业课程设置注重学生能力培养,学生对“你认为最重要的能力”排序结果为创业能力、创新能力和自学能力。在工作能力培养方面,学生认为最重要的工作能力排序依次为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和应用能力。

2.2主要结论分析

2.2.1课程设置具有多样性的特征按知识结构设置课程,要体现加强基础理论,突出核心课程,反映出一定的知识覆盖面,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服务;按能力结构设置课程,要体现高职教育特色,加强专业技术课程,开发隐性课程,注重培养学生能力[3]。“宽基础,活模块”的模块化教学正是基于就业岗位的职业特定能力设置的课程结构。

2.2.2注重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的开发,并取得良好教学效果学生对模块教学认同度较高。苏州市职业大学数控技术专业建立了“厚基础,分模块”的专业课程体系,对模块内容进行优化组合,强调知识的联系与衔接。建设专业核心课程,强化学生的知识技能,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数控技术专业在学时上向专业课程“倾斜”,建成4项精品课程,保证教学效果。

全文阅读

程序设计课程在IT与ICT课程中实施的对比研究

摘 要 通过分析香港《资讯及通信技术课程及评估指引》与中国内地《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实验)》及课程实施情况,对中国内地高中IT课程与香港高中ICT课程中程序设计课程的目标设置、课程地位、教学内容和评价等方面进行对比,探讨我国内地高中程序设计课程实施的不足之处,并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 程序设计课程;IT课程;ICT课程

中图分类号:G633.6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2)12-0155-04

Comparative Study of Implementation of Programming Course in IT and ICT Curriculum//Liu Jia, Li Yong

Abstract By analyzing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Curriculum and Assessment Guide in Hong Kong as well as the Chinese Mainland High Schoo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urriculum Standards and the curriculum implementation, this article contrasts the target setting, curriculum status, content and assessment of Programming course in the Chinese Mainland High School IT Curriculum and the Hong Kong High School ICT Curriculum, consulting and investigating the inadequacies in the implementation by the Chinese Mainland High school Programming courses, and putting forward some relevant proposals

Key words programming cours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urriculum;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curriculum

Author’s address Guangdong Country Garden (IB) International School, Foshan, Guangdong, China 528312

1 香港高中ICT课程概述

全文阅读

浅谈高中化学必修模块与选修模块的衔接问题

摘 要 针对教师在高中化学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中出现的问题,从个人选择的逻辑模型加以分析其中原因,并提出了重视过程、研读课程标准、熟悉课本三个具体可行的建议,给教师以参考,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 高中化学 必修模块 选修模块 衔接教学

我国基础教育改革正在不断的深入中,2007年1月22日,陕西省教育厅印发的通知《陕西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实施方案》中指出,自2007年秋季开学起,普通高中学校全面进入新课程实验。现如今运用新教材进行高中教学也有一轮有余,对于选修与必修课程的设置,通过教学一线的实践之后,使得我们对其两者的关系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根据《普通高级中学化学课程标准》,高中化学课程由若干课程模块构成,分为必修、选修两种。其中,必修包括2个模块;选修包括6个模块,是必修课程的进一步拓展和延伸。每个课程模块2学分,36学时。必修2个模块为:化学1、化学2;选修6个模块为:化学与生活、化学与技术、物质结构与性质、化学反应原理、有机化学基础、实验化学。上述模块从不同的层面和视角建构内容体系,有关科学探究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目标在各模块中都有所体现。模块从总体上可以大体分为两类:即必修部分与选修部分。课程由必修与选修两者构成是课程改革直接成果之一,也是人们关注的重点之一。

按照高中化学新课程的模块构成,普通高中化学标准中对于课程模块选择建议中提到:“鼓励学生尤其是对化学感兴趣的学生在修满6个学分后,选学更多的课程模块,以拓宽知识面,提高化学素养。建议有理工类专业发展倾向的学生,可修至8个学分;有志于向化学及其相关专业方向发展的学生,可修至12个学分。”不论选择文史类专业发展的学生还是理工类专业发展的学生一般都要完成必修模块化学1、2的学习,由于学生尤其是老师对必修模块在目标定位、教学功能、教学内容、学习方法等方面的认识不到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时会出现处理教材的深浅度不易把握的现象,学生在接受过程中会出现一时不能适应的情况。在实际教学中,有许多教师总感到必修模块所涉及的知识点只是点到为止,教材讲的不够详细,很多重要部分都需要学生自己探究,而没有现成的固定答案,并且知识点非常零散没有逻辑顺序不成知识体系,达不到高考的要求,尤其是与选修课程中重叠的知识点授课更难。在教学过程中,自觉不自觉得拓展教学内容加深教学难度添加选修内容,但是却发现讲多了学生听不懂课时也不够,讲少了又担心没有让学生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使学生吃了“夹生饭”,造成了课程越改越难教,越改越难学的现象。这些现象说明,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更加注重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很好地结合起来,妥善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做好必修与选修的衔接工作。

之所以在选修和必修的衔接中出现这样的问题,其中一个原因是:我们在做事情的时候之所以会选择其中一种方式而摒弃另外一种方式,这都是由于我们在潜意识中遵循着后果逻辑和合适逻辑。后果逻辑使得我们衡量采取某种方式可能带来的后果,如果结果是有益的,则我们就采取这样的行为方式。合适逻辑遵循着选择行为服从规则的原则。选择那些符合自己所处的角色和社会的规范和大众认同的价值观等的行为方式。每个学生都不可避免要面临高考的评价,这使得学校教师在教学中将行为结果指向高考,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就不自觉的将高考的难度作为授课所要达到的要求。另一方面,在学校教学中,总存在着看齐的现象,如果其他老资历的老师或者上一届的老师将课程难度拔高,那么在自己教学过程中就默认了这样的拔高要求,服从整体的课时安排和内容处理。

在处理相关问题的策略中要注意一下三个问题:

一、重视过程,理解学习是一个持续的螺旋上升的过程

为了扭转潜意识的行为选择,首先就要对学习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学生的学习是一个不断建构的过程,学生需要时间将所学的知识内化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只有将学生自己的认知结构搭建牢靠,才可以在原有基础上进行新知识的学习,就如同花时间一层一层砌出来的高墙会比较牢靠,仅有一块砖叠加一块砖磊到同样的高度,轻轻一推就容易全部倒塌。在必修一与必修二的学习即高中第一年的学习中,并不需要达到高三面对高考时的要求。明确学习是一个持直接之以恒,螺旋上升的过程。

全文阅读

生物医学本科课程体系对比

一、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概述

特色专业是办学思想、科学研究、培养模式等方面具有较高声誉、个性风貌的专业,是教育目标、师资队伍、课程体系、教学条件和培养质量等方面具有较高的办学水平,已产生较好的办学效益和社会影响,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人精我新”的个性化专业。2007年至2010年,教育部、财政部先后分批在全国本科高校立项建设了3376个特色专业建设点(涉及特色专业310个),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南方医科大学、上海交通大学、首都医科大学、东南大学、清华大学、东北大学(自筹)、湖北科技学院、西安交通大学、天津大学等10所高校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是其中的特色专业建设点之一[1]。

(一)研究对象的选择

我国现有127余所高校从事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本、专科人才培养工作,其中96余所为综合性或单科性理工类院校,31所单科性医科院校。所有院校专业课程体系结构中都开设了人文社科课程、医学类基础课程、理工类基础课程、工程类核心课程及其与其相关选修课程,不同院校在学分、学时与实施上有着不同程度的侧重。一般来说,多数综合性或理工类高校偏向于电子类、计算机类等理工方向,多数医科类高校侧重于生物材料与生物力学、影像工程、医学物理、医学仪器等领域。本研究以南方医科大学与湖北科技学院为例,对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进行比较分析。

(二)研究资料的来源

湖北科技学院的研究资料主要来源于原咸宁学院教务处编印的本科人才培养方案(2010年版)和学院主页及其它查询调研;南方医科大学资料来源于该校提供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培养方案的电子版及其该校专业建设点主页。

(三)主要研究方法

基本研究方法参照作者前期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研究的思路[2],收集研究文献材料采用系统研究法、比较法、统计法对院校学科专业、课程设置多维要素质点,进行多方面的比较分析,找出特点和存在的问题,以提出课程体系改革与优化措施和建议。

全文阅读

中部地区高校选课制实施现状研究

【摘 要】选课制是学分制的核心,是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本研究对中部地区三所“211工程”大学选课制实施现状进行调查,分析表明:高校在选课制实施过程中普遍存在课程结构设置不合理、选课方式不完善、选课指导体系不健全等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高校应合理设置课程体系、完善网上选课系统并健全选课指导体系。

【关键词】中部地区;选课制;现状;问题

选课制是指在实施学分制的基础上,允许学生对所开课程有一定的选择自由,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兴趣和能力选择希望学习的课程。包括选择课程、任课教师和上课时间,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量和学习进程[1]。目前,与学分制相配套的选课制在我国高校已得到广泛普及。

1.研究方法

为了解选课制在高校实施现状,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相结合的方法,选取湖北省武汉市三所“211工程”大学为调查对象。这三所大学分别为华中师范大学,文中用“I”表示;华中科技大学,文中用“II”表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文中用“III”表示。三所大学中华中科技大学既是“211工程”大学也是“985工程”大学。调查问卷采用里克特量表,围绕选课制实施现状,总共设计38个问题。,本次问卷调查总共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问卷905份,回收率为90.50%,其中有效问卷为829份,有效率为89.39%。

这三所学校的有效问卷分别是:华中师范大学302份,华中科技大学320份,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7份。本研究通过SPSS等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处理和统计,通过分析得出选课制在高校实施的现状与问题。

2.研究结果

2.1课程结构设置不合理

全文阅读

例谈独立学院转型中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

内容摘要:全国的独立学院都面临着转型改革的趋势,而改革的重点之一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位。我们认为独立学院应定位于应用技术型,其中的核心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本文以三峡大学科技学院为例,就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方向、原则等作探索和分析,以期能抛砖引玉。

关键词:独立学院 应用技术型 人才培养方案 课程设置 实践

1.现行培养方案存在的问题

在2014版培养方案修订之前,我院近几年基本每年都会根据教学执行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对课程设置的反馈,对每一级的培养方案做细节的修订,但大多限于细枝末节的修订,整体主干框架基本未做根本性调整。

现行的培养方案还存在如下问题:

(1)整体学分较高

学生的课堂学习占用了大部分的学习时间,课外自主学习的时间较少,不能发挥学生自己的动手能力,凸显学生的差异性、多样性和专长性培养。

(2)实践所占比例较低

全文阅读

新课程背景下福建高考化学复习模式初探

摘要:从新课程的课程结构、考试范围、以及考生的水平现状对高考化学复习进行充分的分析,从而保证高考复习既符合新课程的理念又实现复习的有效性。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高考复习 策略

随着2006年福建省进入到高中课程改革,至今已有4个年头了。也已经历了2次我省自主命题的高考化学科的检验。面对着新课程带来的新形势,我们应该怎样理解、消化这几年新课程理念对高考的影响,进而指导我们进入到下一轮的高三化学复习当中去呢?总复习中如何做到既符合新课程的理念又保证复习的有效性?必修和选修教材、必考和选考内容如何整合复习?那就应当从新课程的课程结构、考试范围、以及考生的水平现状对高考化学复习进行充分的分析,从而理出新的思路。

一、从新课程化学科的课程结构入手

福建省高中新课程对于化学科的教学安排一共分为2个必修模块和6个选修模块。结合近年来全省各地的选择情况,几乎趋于一致:《必修1》、《必修2》,外加选修《化学反应原理》与《物质结构与性质》、《有机化学基础》。对于我省大多数学校而言,教学进度的安排也比较接近:高一上学期学习《必修1》;高一下学期学习《必修2》;高二上学期学习《化学反应原理》;其余时间灵活安排《物质结构与性质》、《有机化学基础》。

课程的安排是与每个模块的特性所决定的:必修是基础、选修为拓展。《必修1》主要是以元素性质为主,因此融入了较多的实验、性质讨论以及化学方程式;《必修2》介绍了简单的化学反应原理外带介绍了简单的有机物,相对来说,需要记忆的东西少了,需要理解的东西增加了。三个选修模块中,《化学反应原理》又居于首要地位,它是《必修2》知识的深入递进,较为深入的理论分析需要学生有一定的理科思维能力、推理能力、计算能力。《物质结构与性质》、《有机化学基础》则是对必修模块中的晶体知识、以及有机物等知识的深入探究和递进学习。

大多数学校能够在进入高三后开始化学科总复习。一整年的系统复习,首先应当建立在对前两年课程学习的正确认识之上。哪些模块需要强化记忆、哪些模块需要强化理解、哪些模块是复习重点、哪些模块是复习难点。只有在对各模块都充分分析、了解的基础之上,我们的复习才会重难突出、主次分明。

复习策略: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