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在门诊中家长经常会问:“医生,我的孩子经常生病,能不能用丙种球蛋白?”以往人们把丙种球蛋白看成是高级补品,把它奉为“灵丹妙药”,“包治百病”,托熟人、走后门,想方设法搞到1~2支,经常打上一针。这是非常危险的。因此,丙种球蛋白切不可滥用!
丙种球蛋白的成分与作用
它是成千份人的血浆经过特殊处理后获得的含有多价抗体的生物制品,其成分97%为免疫球蛋白G,并含微量免疫球蛋白A、免疫球蛋白M。具有抗菌、抗病毒、抗毒素等多种免疫功能及免疫调节作用。在儿科临床广泛应用。
什么情况下可使用丙种球蛋白
是否需要使用丙种球蛋白,取决于患者体内丙种球蛋白G水平的高低,当血清丙种球蛋白G低于正常值时,使用丙种球蛋白可起到促进其生物合成、防止感染的作用;而血清丙种球蛋白G正常,反复使用丙种球蛋白只能封闭免疫活性细胞、抑制丙种球蛋白G的生物合成,不仅起不到免疫促进作用,反而抑制其免疫功能。因此,用药前需检测血丙种球蛋白是否降低,方可使用。临床上主要用于原发性低丙种球蛋白血症、小儿艾滋病及丙种球蛋白G亚类缺乏者。因为这些患者血清丙种球蛋白G含量明显降低,由于抗体不足,加上其他免疫功能异常,患者表现为严重感染,应用丙种球蛋白可使血清丙种球蛋白G含量增高、感染得以缓解或控制,患儿能正常生活、学习。还可以用于新生儿重症感染、呼吸道合胞病毒引起毛细支气管炎及许多自身免疫性疾病,如川崎病、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的治疗。
用法与剂量
目前临床大多应用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简称IVIG),本品经检测不含有艾滋病病毒和乙肝病毒,但丙型肝炎病毒不能完全检测。国产IVIG制剂安全性较好,不良反应也少。虽然不同疾病的用法、剂量、疗程各不相同,但多数人主张每千克体重用200~500毫克,分2次静脉滴注,每月使用1次。其目的是要将血清丙种球蛋白G浓度提高到3克/升以上,才能防止反复感染。
有哪些不良反应及禁忌证
我今年80岁,健康状况越来越差。听说身体虚弱的人可以通过注射人血丙种球蛋白来增强免疫力。请问,应怎样正确使用丙种球蛋白?
北京 庞博
庞博读者:
在医院的门诊中经常有一些老年人或儿童在家人的陪同下,要求医生为他们注射人血丙种球蛋白。他们认为,人血丙种球蛋白可预防和治疗多种疾病。其实,这种看法是错误的。
人血丙种球蛋白是从健康人的血浆中,提取出来的一种含有丙种球蛋白的生物制剂。由于制成人血丙种球蛋白的原料来源不同,故其作用和用途也不同。那么,人血丙种球蛋白有哪些用途,如何使用呢?
1.体弱多病的儿童与麻疹患儿接触5天内,注射人血丙种球蛋白可以起到预防麻疹的作用。
2.正常人在与甲肝患者接触7―10天内,注射人血丙种球蛋白,可起到预防甲肝的作用。
3.体弱多病的儿童,在与水痘患儿接触3天内,注射人血丙种球蛋白,可起到预防水痘及流行性腮腺炎的作用。
有些父母,见孩子体质弱,经常感冒或患其他小毛病,便要给孩子注射丙种球蛋白,希望能增强孩子的抵抗力。其实这样做不仅不科学,而且也没有这个必要。丙种球蛋白主要是用于预防麻疹和急性传染性肝炎,对其他疾病预防效果并不好。
目前,丙种球蛋白根据原料的不同可分为胎盘球蛋白和人血球蛋白。胎盘球蛋白是以健康产妇的胎盘和产后血为原料,经过物理化学方法加工而制成的一种生物制剂,人血丙种球蛋白是以健康人的血液为原料加工制成的。目前人们常用的是人血丙种球蛋白,这种球蛋白是一种人血中的抗体,对人体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在临床上起着被动免疫作用。当人体注射丙种球蛋白2~3星期后,它便会从体内排泄出去,因此丙种球蛋白在体内所起的作用是有一定限度的。从另一方面看,丙种球蛋白的不同批次制剂之间抗体种类和含量方面也各有差异,这种差异主要取决于制品的原料。因为制备丙种球蛋白的原料是来自不同的人血,由于地区不同,人群免疫水平不同,也就决定着丙种球蛋白制剂中各种抗体水平的不同。
临床上已经证实使用丙种球蛋白能有效地预防麻疹、肝炎,注甜时间一般是在与麻疹患者接触6日之内注射效果最好。超过7天,仅可起到减轻症状的作用。而预防肝炎,是在与急性传染性肝炎(甲肝)患者密切接触7天内注射。如果超过10天注射丙种球蛋白仍有效,但不如7天内注射的效果好。
肌内注射丙种球蛋白,可能出现一些不良反应。常见的可引起超敏反应,反复多次注射可引起类似输血反应。使用不当者,还有可能使急性感染转为慢性或迁延性病程。如乙型肝炎患儿注射丙种球蛋白,不但没有预防作用,反而可能会造成发病,形成慢性肝炎或持续肝炎病毒携带状态。如果平时反复多次注射丙种球蛋白,还可形成抗球蛋白的抗体:一旦体内需要丙种球蛋白保护时,注射后会迅速被中和并排泄而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此外,注射丙种球蛋白,有时还可因为血型物质引起新生儿溶血及血源性传播肝炎。所以丙种球蛋白并不能治疗百病,它和其他生物制品一样,对人体有其独特的作用。但如不正确使用,不仅达不到防治疾病的目的,还会造成制品的浪费,甚至给人体带来不良的后果。
总之在使用丙种球蛋白时,要严格掌握好适应症。切忌滥用,切不可给体弱的小儿经常反复使用或常规使用。否则的话,不但不利于小儿的健康,还有可能影响其正常发育。
每年春季,是呼吸道疾病和消化道疾病的高发期。如今的雾霾天气里,各地的人群都有可能得类似“北京咳”这样的呼吸道疾病,特别是小孩、老人和慢性病患者,由于抵抗力差,病后恢复慢,容易反复感染细菌或病毒,几乎成了医院的“常客”。于是,人们自然很想通过一些免疫增强剂来提高免疫力,不轻易生病,因此常有人来找我咨询:“听说丙种球蛋白能增强抵抗力,我家孩子经常感冒,能否注射?”、“我父亲最近动了手术,能否注射丙种球蛋白增强抵抗力?”
要回答这两个问题,首先我们要正确认识丙种球蛋白。
主要成分是抗体
丙种球蛋白是比较特殊的药物,因为它是一种血液制品,必须从健康人血浆中提取生产。它的别名还有:免疫血清球蛋白、普通免疫球蛋白、人血丙种球蛋白、静脉注射用人免疫球蛋白,其中静脉注射用人免疫球蛋白才是化学名。
人体血浆中天然存在丙种球蛋白,其中大部分具有抗体活性。所谓抗体,我们可以将其看做专门对付细菌或病毒等外来病原体的蛋白质,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很多人提倡感冒了不吃药,靠自身抵抗力对付病毒感染,后来还真的康复了,就是因为自身的抗体发挥了作用。给人体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其实就是将抗体直接补充到人体内,使之进入较强的免疫状态,一旦细菌或病毒入侵,这些抗体就直接参与到与“敌对分子”的战斗中,最终杀死细菌或病毒。
并非保健品 用药须对症
正由于丙种球蛋白富含抗体,具有免疫功能,在一些重症感染疾病和自身免疫性相关疾病中发挥作用,目前它用于下列疾病的治疗——
1.原发性免疫球蛋白缺乏症,如X联锁低免疫球蛋白血症,常见变异性免疫缺陷病,免疫球蛋白G亚型缺陷病等。
【中图分类号】R473.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2720(2009)05-0242-02
【摘要】目的:探讨丙种球蛋白冲击治疗川崎病的护理。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2007年46例川崎病患儿采用丙种球蛋白冲击治疗的护理与观察过程,总结护理经验。结果:46例患儿在住院期间均未发生护理并发症,全部治愈出院。结论:早期使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患儿,可以预防冠状动脉损害及减轻其损害程度。在使用丙种球蛋白的过程中,严格无菌操作,控制输液速度是护理的关键,同时加强皮肤和口腔护理,做好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重视远期随访,才能获得最佳治疗效果。
【关键词】川崎病;丙种球蛋白;护理
川崎病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是一种以变态反应性全身小血管病变为主要病理改变的结缔组织病。临床表现为发热、皮疹、球结膜及口腔黏膜充血、淋巴结肿大、指趾末端肿胀和膜状脱皮等特征,可侵犯全身各个系统,其中最严重的是冠状动脉病变,多见于婴幼儿。我科2004年1月~2007年5月共收治46例川崎病患儿,经积极治疗和精心护理及1年随访,无一例发生冠状动脉损害,取得满意效果。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46例均为2004年1月~2007年5月滕州市中心人民医院儿科收治的川崎病患儿,均符合川崎病诊断标准。男36例,女10例,年龄6个月~5岁,40例小于3岁。平均住院天数13.5d,均以急性发热起病,伴有皮疹、淋巴结肿大43例,口唇干裂、手足皮肤硬性肿胀24例,双眼结膜充血伴杨梅舌23例,有心血管系统表现3例(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提示单侧冠状动脉扩张)。
1.2 方法:本组病例入院确诊后即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治疗,其中23例采用2g/(kg・d)×1疗法;23例采用1g/(kg・d)×2疗法。结合临床症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1.3 疗效判断:本组患儿经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1.5~3d后体温全部正常,其中1.5d后体温正常18例,2d后体温正常25例,3d后体温正常3例;3~7d后皮肤和黏膜损害恢复正常,各项免疫指标恢复正常;复查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冠状动脉无扩张(3例入院时已发现冠状动脉扩张患儿,经复查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显示冠状动脉扩张较入院时无加重,无发生冠状动脉瘤)。
2002年6月~2003年10月,我们收治符合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患儿93例。对部分患儿采用丙种球蛋白静脉输注,收到了良好的临床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93例患儿中,男50例,女43例,年龄6个月~10岁,平均4岁7个月。按照Hayden标准[1],具有以下2项或2项以上的临床表现:(1)体温>38℃或<36℃;(2)心率>正常年龄组2S;(3)呼吸>正常年龄组2S;(4)白细胞计数>12×109/L或<4×109/L,或杆状核细胞计数>1.10。将93例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患儿的病例数、性别、年龄、原发病、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等各项指标差异均无显著性,具有可比性。两组患儿的原发病构成情况见表1。
表1两组患儿原发病构成情况(略)
1.2治疗方法两组患儿均采用对因治疗、对症治疗及保护脏器功能。在此基础上,治疗组加用丙种球蛋白静脉滴注,剂量为400mg/kg,每日1次,连用3次。
1.3观察指标(1)原发病控制情况;(2)临床表现:包括体温、心率、呼吸、血压、尿量等;(3)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血清电解质、肝功、肾功、心肌酶等;(4)用药前后血清丙种球蛋白测定。
1.4临床疗效判定标准(1)显效:72h后体温、心率、呼吸、白细胞计数恢复正常,受损脏器功能恢复正常;(2)有效:72h后体温、心率、呼吸、白细胞计数4项指标明显好转,受损脏器功能无改善或恶化。临床疗效比较采用χ2检验。免疫球蛋白测定以均数±标准差(ˉx±s)表示,t检验。
2结果
[关键词] 丙种球蛋白;川崎病;疗效分析
[中图分类号]R593.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7)07(c)-101-01
川崎病即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是一种以全身血管炎为主要病理特点的小儿急性发热出疹性疾病。一般认为与感染及其免疫反应有关。好发于6~18个月婴幼儿。近2年我们应用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4年7月~2006年7月共收治川崎病10例,男7例,女3例,年龄7个月~2.5岁。所有病例均符合日本MCLS研究委员会的诊断标准,作为治疗组。对照组为2002年7月~2004年6月收治的川崎病9例,男6例,女3例,年龄6个月~2岁,诊断亦符合MCLS研究委员会的标准。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的治疗方法:①阿司匹林每天30~50 ml/kg,热退后减为每天3~5 ml/kg,持续到症状消失,血沉正常。有冠状动脉扩张者加用Vit E每天20~30 ml/kg;潘生丁每天3~5 ml/kg,用至冠状动脉内径<3 mm;复方丹参注射液每天0.5 ml/kg,15 d为1个疗程。②根据病情给予对症及支持治疗;抗生素用于继发感染。治疗组的治疗: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加用丙种球蛋白每天400 mg/kg,连用5 d,于发病5~6 d应用最好。
静脉丙种球蛋白(IVIG)含有丰富的IgG抗体,是机体的主要抗感染免疫蛋白之一,其作用机制非常复杂。2004年将静脉丙种球蛋白应用于临床,取得较好的效果,现总结报告如下。
新生儿溶血性黄疸4例
由于血型不合引起的新生儿溶血性高胆红素血症,主要是网状内皮系统吞噬细胞破坏致敏红细胞所致,而静脉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可通过阻断网状内皮系统Fc受体发挥作用,阻断溶血过程,减少胆红素形成,目前有研究显示新生儿溶血性黄疸使用免疫丙种球蛋白可以降低换血率。本文新生儿溶血性黄疸4例,2例ABO血型、2例Rh血型不合溶血患儿采用静脉丙种球蛋白,剂量:1例使用0.5g/kg,连用2天,其余3例1g/kg用1次,效果满意,结束我院转院换血治疗的历史,随访患儿生长发育正常。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3例
免疫丙种球蛋白(IVIG)封闭巨噬细胞受体,以抑制巨噬细胞对血小板的结合和吞噬,在血小板上形成保护膜,抑制血浆中的IgG或免疫复合物与血小板结合,抑制自身反应使血小板抗体减少的作用。近年来应用结果显示,IVIG升高血小板和减少出血作用与大剂量激素无差异。本文3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紫癜均采用1g/kg静滴,连用两天冲击疗法,2例取得满意效果,1例血小板上升不理想,但无出血现象,现拟用第2次治疗,3例均未应用激素,减少激素的不良反应。
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川崎病)2例,渗出型多型性红斑(斯—琼综合征)5例,大疱表皮松懈症2例
川崎病是一种发生在5岁以下儿童急性发热出疹性疾病,冠状A损害是其最严重的并发症,在发达国家已取代风湿热成为儿童获得性心脏病的主要原因,大剂量IVIG应用于急性期治疗后冠脉瘤发生率明显下降。本文2例川崎病应用IVIG后症状改善,随访无冠脉瘤发生,斯—琼综合征5例,患病程明显缩短,未有脏器损害。丙种球蛋白能抑制患儿血清所诱导的单核细胞表达PDGF—B,并且丙种球蛋白与血清共同作用后的MCM,能够减少内皮细胞的凋亡发生率。
[摘要] 目的:观察丙种球蛋白静脉滴注对水痘的疗效。方法:84例水痘患儿随机分成治疗组及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常规给予维生素C、更昔洛韦;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入人血免疫球蛋白静脉滴注。结果:治疗组水痘结痂时间及体温恢复正常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常规治疗配合静注丙种球蛋白能提高水痘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 丙种球蛋白;水痘;疗效
[中图分类号] R51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7210(2007)12(c)-085-01
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是儿科常见病,冬春季多发。水痘病毒存在于患儿上呼吸道、鼻、咽分泌物及疱疹液中,经飞沫和直接接触传播。其主要特征是全身症状轻微和分批出现的皮肤黏膜斑疹,丘疹后迅速转化为疱疹并逐渐结痂。多数健康儿童患水痘后症状表现轻,但少数免疫力低及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的儿童患水痘后病情较重。易感儿接触水痘患儿后,几乎均可患病,如不及时治疗,可出现继发感染、水痘性肺炎、水痘性脑炎及暴发性紫癜等并发症,严重者引起呼吸衰竭和心衰,甚至死亡。如果护理不当,一方面影响康复,另一方面如果水痘被抓破,易合并感染而留下永久性瘢痕,影响病儿愈后的美观,给日后造成不必要的心理负担。感染后可获得持久的免疫力。采用丙种球蛋白静滴可以提高治疗效果。为探讨其疗效,我科应用丙种球蛋白治疗84例水痘,并对其进行了观察。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01年2月~2005年2月符合小儿水痘诊断标准的住院患儿84例,男30例,女54例,年龄14个月~12岁。按住院顺序分为对照组42例,其中男9例、女33例,年龄14个月~12岁,治疗病程(7.2±3.5) d;治疗组42例,其中男8例,女34例,年龄16个月~2岁,平均治疗病程(8.3±3.4) d。
1.2方法
【摘要】目的:探讨丙种球蛋白对治疗病毒性脑炎的必要性方法:将2003.01~2009.12葫芦岛市连山区医院儿科收治的60例病毒性脑炎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治疗组:显效15例,有效14例,无效3例。常规组:显效8例,有效11例,无效9例。治疗组疗效较常规组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丙种球蛋白;病毒性脑炎
【中图分类号】R75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1-0121-01
病毒性脑炎是指各种病毒感染引起的脑实质的炎症,有时病毒感染不仅累及脑实质也可累及脑膜,当脑膜及脑实质均受累,症状明显时又称为病毒性脑膜脑炎。[1]损伤程度因病毒种类,机体免疫状态及感染条件而异,大多数病毒引起急性感染性疾病,有些可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变性或先天性缺陷,有些慢病毒感染宿主常暴露于致病因子数年后才发病。该病是小儿最常见的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之一,2岁以内小儿脑炎的发病率较高,每年约为16.7/10万,主要发生于夏秋季,约70%发生于夏秋季。[1]因此病毒性脑炎已成为小儿中枢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的常见病、多发病,成为危害小儿健康,致残甚至致死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及时准确的治疗对患儿的恢复至关重要。我院从(2003.01~2009.12)间我科收治60例病毒性脑炎。诊断标准符合儿科学第七版,患者在常规降颅压、退热、止惊、抗病毒基础上加用丙种球蛋白治疗,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2003.01~2009.12我科供收治病毒性脑炎入院患者60例,其中男34例,女26例,年龄3~14岁,将60例患者随即分成2组,治疗组32例,常规组28例,每组病例治疗前后各项指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常规组行降颅压、退热、止惊、抗病毒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丙种球蛋白治疗。
1.3 疗效判定标准:显效:患儿退热、抽搐、肢体活动障碍经治疗后消失。有效:患儿退热、抽搐消失、留有肢体活动障碍。无效:经治疗后上述症状逐渐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