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八年级下册生物小结

八年级下册生物小结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对初中写作教材“二次开发”的构想

摘 要:教材是课程标准的物化形态,它连接着课程、学生与教师,是重要的媒介。然而教材所追求的普适性和真实教学情境的独特性之间的矛盾几乎是不可避免的。本文以此为切入点,通过对初中写作教材进行“二次开发”的具体构想,使得写作教材更适应现实情境,从而填补两者之间的空缺。

关键词:写作教材 二次开发 构想策略

初中写作教材的“二次开发”,主要是指初中语文教师和学生在课程实施过程中,依据课程标准对初中写作教材内容进行优化,创造性地开发,以及个性化使用现有的各类教学资源,从而使之更好地适应初中生的学习需求。它既以教材为依托,又超越教材,是当前形势下推进初中作文教学改革的积极实践与探索,是初中作文素质教育努力的方向。

初中写作教材的“二次开发”是基于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展开的。其具体构想分为两部分,一是大作文系列,二是小作文系列及其他。大作文系列安排了七年级上册、七年级下册、八年级上册、八年级下册,共四册,每册七次大作文练习。其中,九年级上册安排七次大作文,作巩固复习用;九年级下册留作教师自主安排,主要是对中考的适应性训练。小作文部分两周四次。其中,包含一次应用文练习,一次读书笔记,其余两次配合大作片段练习。以下是“二次开发”理念的具体构想。

一、优化、整合教材资源,构建写作训练网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规定了教学要达到的阶段性目标,并不强调知识要点的先后顺序;只要能达到规定的目标,先学什么,后学什么,没有严格的要求。这就给作文教材的“二次开发”提供了创作的空间和设计的弹性。基于2011版新课程标准要求,对三个年级六册书中的写作教材做出如下调整。

1.或删或留

删去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作文训练“简单地说明小制作”和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写简单的说明文”。因为根据新课标要求,只需会“写简单的说明性文章,做到明白清楚”。而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和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是事理说明,相对抽象,没有一篇文章能成为说明简单小制作的范文,所以决定删去。九年级上册因复习巩固的需要,删去第三、四、五单元“综合学习与探究”内的作文训练题。此外其余大部分内容均保留了下来。应用文序列全部保留,其中一些日常生活中不常见的如介绍信、契约等作为了解内容,不要求掌握。修改专题序列较为完整,全部保留。

全文阅读

初中物理教科书的分析和建议

《中学物理杂志》2014年第十六期

1对章节内容和顺序安排的建议

(1)八上、八下、九年级三本教材教学章节的分配不够均衡.八上有26节,八下有20节,九年级有39节.八下节次较少,能否将九年级的第十三、十四章移到八年级下册,初三要进行升中考试,要用时间进行总复习,新课内容可以少点.(2)可能考虑到声速、光速等内容,新教材将机械运动放在第一章.由于这一章有单位换算、运动相对性、速度计算、各地练习册上出现的运动图像等有些难度的问题,一下子就把新初二学生吓住了,认为物理难学.建议八年级上册章节顺序为:声现象———光现象———透镜及其应用———物态变化———机械运动———质量与密度.理由有: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的角度来看,声现象比机械运动更能激发学生兴趣,学习内容也相对浅显一些,有老师去年按教材顺序、今年按上述顺序进行教学对比实验,了解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程度和物理学习的难度,发现上述顺序更适合学生;从各地的天气来看,物态变化放在光学后面学习合适一些,光学的一些实验活动可以在九、十月份在户外完成,物态变化放在十一、二月学习,那时的气温在下降,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观察许多物态变化现象;通过调查,我市不少学校就是按上述顺序进行教学的,声速、光速等内容先出现问题不大.(3)能否将第五章的第二节《生活中的透镜》和第三节《凸透镜成像的规律》顺序对调.第一、生活中的透镜就是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先研究出规律再谈应用,合乎思维逻辑顺序;第二、学习《生活中的透镜》可以对凸透镜成像规律进行巩固理解;第三、现在的安排顺序只是想第二节为第三节起到一个引入的作用,其实不必要.还可以将《显微镜和望远镜》合并到《生活中的透镜》之中.将“实像和虚像”微调到《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这样可以减少一个节次,仍然符合课标要求.(八上25节次)(4)建议将第七、八两章合并,并重新组合顺序:力-二力平衡-弹力-重力-摩擦力-牛顿第一定律,这种安排是把二力平衡一节提到前面,接着学习三种力,把牛顿第一定律放到最后.理由是二力平衡的教学内容很容易结合《力》这一节里的力的作用效果和力的三要素去展开,重点从二力的“效果”和“三要素”去教学,可以不受后面其它力的有关知识的干扰,强化学生对平衡力的认识,在刚开始学习力的知识时就学好二力平衡知识.牛顿第一定律说的是力和运动关系,内容也相对独立,放在最后还可以起到对全章内容总结概括的作用,并且避开《二力平衡》和《牛顿第一定律》这两个学生容易混淆的内容在一块.教学内容相近,学生就不容易分清.这样的顺序更符合思维逻辑,学生可能容易理解接受些.以前教学中,学完二力平衡后,学来学去,还有不少学生判断不出平衡的二个力,大概就是上述的原因吧.(5)新教材第八章第一节《牛顿第一定律》相比旧教材,将“维持运动需要力吗?”改为“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提法直接明白,学生一看就懂;改“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为“演示”实验符合教学实际;删掉“牛顿第一定律也叫惯性定律”也很好,避免误导学生.但我觉得该节内容的顺序不合理,文中先学“惯性定律”后学“惯性”,笔者想原编者的用意可能是将重点落在伽利略对亚里斯多德观点的否定上.这样的教学内容安排强化了牛顿第一定律,弱化了惯性,学生区分不清惯性和惯性定律两者的内涵,以至于解决有关问题时不能正确解答.物体先有“惯性”,后才有“牛顿第一定律”,惯性现象是“普遍”现象,牛顿第一定律描述的是“特殊”现象.能否先“惯性”,再“阻力对运动的印象”后“牛顿第一定律”,这是一个正常的思维顺序.(6)建议将第十三章和第十四章的前二节合并为一章,并移到八年级下册.第十四章第三节《能量的转化和守恒》移到第二十二章作第一节,并将第二十二章第四节的《能量转移和能量转化的方向性》这部分移到这一节里作为第三部分.将第二十二章第一、四节合并为第四节,内容相近.这样的改动比较合理些.(八下25节次)(7)第十七章第四节单独设置较好,但所选的两个例题不好,这两题相对第二节的欧姆定律,梯度较大,并且例题2的电路图有问题,若滑片滑到了左端就短路了.是否可以用固定的串、并联电路题目分别去替换,并在计算结果的基础上将旧教材“电阻的串联和并联”内容融合进去.(8)第十八章第二节《电功率》的最后一个知识点“电功率的测量”移到第三节为好.因为第二节的内容过多,前三点一节课都不一定能完成,放在第三节前面,既可以作为测量功率的理论基础,又可以作为这节课堂教学的开篇引入.(9)第十九章《生活用电》单独设置很好,加强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但笔者觉得第三节《安全用电》放在第二节好些,先防触电,再防电气火灾,这样是否顺一些.还有该节删除了人体的安全电压内容,不知是何考虑.有了安全电压值,学生对照明电压危险的认识就不言自明了.另外,第二节的题目《家庭电路中电流过大的原因》不够好,能否换为“预防电器火灾”或“电路保护”,旧教材最后一小段内容建议不要删除.用电安全问题来不得半点马虎.

2对教材栏目设置的建议

(1)能否保留“阅读指导”,作为该章的学习目标,供同学们自己阅读或者预习时参考.若保留就适当修订和完善一下,有的章节的“阅读指导”不那么准确、全面.(2)对“想想做做”的建议:教材对“想想做做”定义为“以动手为主的学习活动,通过简单易做的小活动,……”,是想通过“做做”再“想想”后总结得出结论,都是安排在教学内容中间,好像不做还不行.可见,“想想做做”归根到底属于课堂学生分组实验.但由于受器材、当节次教学内容、课堂时间、学生在校住宿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有的“想想做做”在课堂上开展不了.可以对“想想做做”进行重新安排:部分简单易行、器材足够、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继续保留;实验器材不是很足、也不是重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的改为演示,学生着重在观察和思考上;还有需要用到生活物品、花时间较多的,课堂开展困难的改为“动手动脑学物理”的内容,留待学生课后去拓展.有的是生活中的现象,可以改为“想想议议”.通过研究,笔者认为要修改下述的“想想做做”:八年级上册第44页的、58页的、60页的纸锅烧水、70页的、94页的;八年级下册第5页的、12页的、33页的、41页的、44页的实验可改为“想想做做”并与上面的合并、59页的、71页的滚摆;九年级全一册第27页的2和3、97页的“亮度相当”、124页的、134页的、176页的.

3对“动手动脑学物理”题目的建议

新教材的“动手动脑学物理”题目相比旧教材多一些,新加进一些实用的题目,但总体感觉比旧教材偏难一些,不知有什么考虑,难道说旧教材难度没有达到要求.(1)八年级上册31页第3题:长铁管到底要多长才行?通过计算至少要36.4米长才行,哪里找得到?就算有铁管,由空气中传播的声波不知是否能传这么远距离?此种题的意义也不大,建议删除.(2)八年级上册99页4、5、6题都有些偏难,《课程标准》的要求是“探究并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此三题都属于理解的层次,建议换题.(3)八年级上册102页第4题第二问有些偏难.主要是由于从叙述内容到填空的思维跳跃度过大,建议问题可以多设几个台阶降低难度.(4)八年级下册56页第5题有些偏难,《课程标准》的要求是“知道阿基米德原理”,属于“了解”的层次,此题属于理解的层次,拔高了要求,教师的教学难度会加深.(5)九年级全一册157页第2题有些偏难.原题问“为什么通话费就高了很多?”学生理解起来可能有歧义,并且此题涉及的内容环节很多.建议改为上海的一个手机用户如何与北京的一个手机用户实现通话的.

4其它的小建议

全文阅读

结合教材中的“研讨与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提高八年级学生的作文写作水平,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要了解八年级学生的作文写作能力。要求教师在现行教材编排和学生基本写作现状的基础上,能够首先尊重教材的同时,又能够紧扣教材本身,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课后练习学生写作能力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读与写甚有关系,读之得法,所知广博,浅谈眼光提高,大有助于写作练习。”教学中,把阅读教学与学生的作文实际紧密联系起来,根据教材特点,精心选择读写结合,给学生提供有效借鉴的对象和创造的依据,及时有效地进行模仿和创造性练笔,这样,对于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是很有用的。

一、结合课后练习,带动读写结合

现行语文教材加强整合,围绕专题组织教材,同一个专题,文章表达方式有所不同,教学中有计划地围绕单元学习专题,结合每篇课文特点进行写作练习。

例如,人教版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芦花荡》以课文中有一段精彩地描写老头子的因没有圆满地完成任务而懊丧、内疚、自责的心里,请找出这段话并细细体味,然后把第二天二菱目睹老头子的英雄行为时的心理活动补写出来。老师就以此课设计《人物描写之心理描写》的作文。作文中可看这样的例子:桑娜拉开帐子,渔夫看见七个孩子并排安静地躺着,有两个浅黄色的小脑袋紧紧地靠在一起,他们呼吸均匀而平静……让学生揣摩此时丈夫、桑娜的心理。学生知道心理描写着能展示人物性格,同时阅读文中人物形象的体会也有一定的帮助。所以《芦花荡》中对二菱的心理描写非常到位。

二、抓住文章的“空白”进行练笔

课文中的“空白”是指课文中内容有意不写,或写得简略,叙述描写留有余地的地方。这种“空白”往往存在于词、句、段、话中,为叙述提供了想象、思考的空间。我们可借助教材中的内容,适时地引导学生推测、构思,以习作的形式把“空白”补充出来。这样既充分利用了手头教材,又借助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激发学生习作和灵感的欲望,有利于降低习作的难度。

例如,在教学《阿长和山海经》一课时,文章中有这样一段: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哥儿,有画儿的‘山海经’,我给你买来了!”因此,我要求学生以《阿长买山海经的经过》为题,从人物的神态、语言、心理等方面进行想象,描写阿长买书的情形,从而获得了知识上融会贯通和感情上强烈共鸣的效果。

老师根据《芦花荡》课后练习题三:课文中有不少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如“明月清风的夜晚……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弯弯下垂的月亮,浮在水一样的天上”等,找出并抄下来,仔细体味,再仿写几句,写写你家乡的景物。设计《以景衬情之景物描写》的作文教学。

全文阅读

苏教版中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代送别诗研究

内容摘要:在苏教版中小学语文教材中古代送别诗的内容有:对送别景物与环境的描写;抒发依依不舍与眷恋之情;对友人的由衷赞美与美好祝愿。送别诗的艺术特色有: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与多变的艺术结构;借景抒情、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多样的修辞艺术;古体近体兼具的形式。在教学方法上建议采用创设情景、联想训练和知识延伸的方法。

关键词:语文 教材 古代 送别诗

“多情自古伤离别”,离别时人们会产生迥异的特殊感慨。宋人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评》中指出:“唐人好诗,多在征戍、迁谪、行旅、离别之作,往往能感动激发人意。”因此历代的文人墨客抒发离别之情的诗作很多,留下了许多流传千古的送别诗名篇。在苏教版中小学语文教材中大约有五首古代的送别诗,本文主要分析这些送别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并对相关内容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

一.苏教版中小学语文教材中古代送别诗的内容

同为古代送别诗,不同诗人笔下抒写的内容是不同的,从中反映出其特殊的感情体验与人生体悟。下面我将从诗歌选用的景物、抒发的情感以及其中蕴含的美好祝愿三方面对送别诗的内容进行研究。

1.对送别的景物与环境的描写

在离别这样一个特殊的情境中,诗人往往会借助身边的事物或景物来抒发自己的情感,达到意在言外的效果。同时,由于诗人对事物的感知以及创作特色的不同,他们选用的景物也会有所差别。

有的古代送别诗的景物和环境于水路、水边有关,李白就善于在离别时摄取眼前的流水,移情并寄情于流水。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五年级上册)一诗中写道:“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出蜀不久,便结识了孟浩然。孟浩然将要去广陵,他在黄鹤楼送别好友。“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一句,李白选用了“孤帆”、“长江”、“天际”等景物,此皆诗人远望的景色,写出友人别后的情境,正如后人所说“帆影尽则目力已极,江水长则离思无涯,怅望之情在言外。”长江向天边流去,诗人对朋友的牵挂也随江水一起流向天际[1]。由此可见,景是情的体现,不同景物的选用表现出诗人离别中复杂特殊的情感。

全文阅读

维吾尔文初中生物教材中生物词汇的统计分析

摘要:初中生物对将来的生物学习起着地基的作用。教材是课程的依托,是教学和学习的重要参考资料。笔者通过扫描整理得到电子版维吾尔文初中生物四册教材的文本,使用统计软件统计出四册教材中的词汇和词频,经过手工统计得到其中的生物词汇和词频,从中选取高词频的生物词汇,参照国家教育部2011年的课程标准,通过专业词汇的词频分析了对初中生物教材知识点的符合程度,结合维吾尔文语言学的特点,针对维吾尔文初中生物的四册教材,给出教材改进建议。

关键词:初中生物;教材;生物词汇;高词频;课程标准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5)13-0155-03

Abstract:The junior high school biology plays the role of subgrade in biology study in the future. Teaching material, one of the important resources for teaching and learning, is based on course. The author obtain four copies of electronic Uyghur's junior high school biological teaching materials' content by scanning and neatening. Then use statistical software statistics the words and its frequency in four copies of the teaching materials, after that, get the biological vocabularies from them by manual statistics, choose the biological vocabularies with high frequency, refer to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curriculum standard published in 2011, analysis the junior high school biology textbooks in line with the degree of knowledge points through the word frequency of professional vocabulary, combining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Uyghur language, giving some suggestions about the four copies in Uyghur junior high school biology teaching materials.

Key words:Junior high school biology; Teaching materials; Biological vocabularies; High frequency; Curriculum standard

生物学科是初中阶段重要的课程,是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之一,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它要求学生既要掌握基础的生物学知识,又要领悟生物学家在研究过程中所持有的观点以及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教材是知识的载体,教材中的专业词汇及应用状况,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现有教材是否符合教育部课程标准要求。

笔者通过对纸质版的维吾尔文初中生物四册教材进行扫描和整理,得到电子版维吾尔文初中生物四册教材的文本,使用统计软件统计得到维吾尔文初中生物四册教材中的词汇和词频,参考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族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词书编纂办公室审定的生物词典,经过手工处理从中提取出生物词汇,对提取出的生物词汇进行词频统计,从中选取高词频的生物词汇,参照国家教育部2011年的初中生物课程标准,分析现有教材中的专业词汇是否符合教育部课程标准规定的初中阶段重要知识点,然后结合维吾尔语言的特点,对现有教材提出了改进建议。

1 概念界定

全文阅读

初中英语课堂作文教学探究

英语写作是令大多数中国学生和英语老师倍感头疼的事,它既是英语教学中独立的分支知识,又是一项系统工程。提高英语写作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不仅有赖于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即听、说、读、写综合技能,而且有赖于大量的写作训练。笔者在批改学生英语作文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些常见的错误:

1. 在书写方面,主要问题是字迹潦草,不工整。

2. 在审题方面,没有扣紧题目要求。

3. 在内容方面,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词汇和语法方面的问题。词汇错误常见的有拼写错误、词性错误、搭配错误、单复数错误等。而语法错误主要表现在词法错误、基本句法结构、主谓一致、非谓语动词等方面的错误。(2)语用方面的问题。受汉语的影响,学生往往写出一些具有中国特色的中文式英语。(3)语篇和修辞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为条理不清楚,句型单调,句意不符合逻辑,句与句之间缺乏连贯性和恰当的连接词等。

基于以上的常见问题,笔者根据所教学生的实际进行了以下教学设计。

向学生传授写作技能,让他们知道该怎样动笔

写作和其它笔头练习如造句、填空和改错等有根本性的区别,它要求学生能表达清楚完整的思想,所以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 掌握各种体裁文章的格式

全文阅读

开课文之源 引时文之水

课程资源的开发是新课程实施过程中一项重要的工作。教材无可非议是重要的课程资源,但它不仅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而且其相对作用和地位正受到越来越严峻的挑战。“生活无处不语文”,语文学习的外延等于社会生活的外延。语文课程资源无处不在,而教师只有引导学生根据教学目标不断开发课程资源,帮助学生设计并展开恰当的学习活动,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及时分析和评价学生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才能从真正意义上让学生实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在我校“三分语文课时制”课题研究的背景下,我们大胆地引进了《读者》、《读本》、“图书馆”“阅览室”和“互联网”等时文资源,把这些资源与现行苏教版教材进行有机整合,达到优势互补,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让学生走进更为广阔,更为丰富的学习空间中去。

不断开发和丰富课程资源,其根本目的是实现教学目标,促进学生的发展,根据这个整合目的和作用,我们展开了大胆的探索和有益的尝试:

一、辅整合

这种整合出于理解和思维的需要。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时,总会遇到可能是共同的、也可能是个别的困难和障碍。从帮助学生理解与把握教学重点,扫除这些疑难和障碍的目的出发,教师引进一些能起辅助作用的时文进行阅读与讨论,这样的课文与时文的整合往往是很必要的,是有实效性的。例如在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狼》专题的教学中,学生充分认识到狼的狡诈、贪婪、凶残,认识到狼也有令人感动的伟大的母爱,也认识到狼作为生态链中的一环是必不可少的等。但谈到“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狼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这一观点时,学生半信半疑,我们及时引进《与狼共舞》、《师从与狼》(《苏教版七年级上册教参》P374)这两篇文章,让学生了解到:人类的祖先在与古代狼群的一代代的共同生活中,结成了密切的合作关系,狼群能帮助人类进行大型的狩猎活动,以及人狼共生的故事――罗马城的起源。人类还从狼群里学会了许多和社会学有关的知识,如领地意识、等级制度、人类社会最初的基本行为规范和公共秩序等。这些都是人类种群能够在无情的自然选择面前战胜其他物种得以延续和发展的最重要的基础之一。引进这些时文,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更深刻地认识“狼”。又如,在教苏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高尔基《海燕》时引进郑振铎的《海燕》,高尔基的《海燕》借“海燕”这一黑色精灵的形象歌颂革命者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但在郑振铎的《海燕》中“海燕”这一形象寄托着作者对故乡的无穷的思念、眷恋之情。同样是“海燕”这一意象,作者寄托的情感却完全不同。通过这一整合,让学生明白咏物抒怀类的文章中的“物”已不仅仅是客观世界中的物了,它已经带上了作者的主观情感。要正确理解文章主旨即所抒之“怀”,一定要联系作者的经历及写作背景等因素。

二、补充性整合

为了让学生对课文所涉及内容了解得更全面,我们适当引进课外时文,对课文教学进行补充。这种补充性的整合也是很常见的。如在学习苏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时,引进《语文读本》(江苏教育出版社)八年级下册第77页《向沙漠进军》。通过整合让学生认识到两篇文章的写作目的不同,前者重在说明“沙漠里的一切怪异现象,其实都是可以用科学道理来说明的唯物主义观念”这一道理,后者则是通过沙漠如何危害人类的说明,阐述怎样向沙漠进军的科学道理。两篇文章尽管同一题材,但因写作目的的不同,所写内容截然不同。它们从不同的角度向我们介绍了沙漠,让我们更全面地认识了沙漠。又如教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济南的冬天》时补充《济南的秋天》(网上下载)让学生感受到济南山水的美,真正读懂“上帝把秋和冬的全赐给了济南”这句话。在教《小石潭记》时补充《钴姆潭西小丘记》,作者着力描写了小丘环境景物的优美,同情小丘长期被弃置的命运,借以抒发自己怀才受谤、久贬不迁的感慨。这样一补充,学生理解《小石潭记》中的“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就完整多了,容易多了。

三、对照性整合

全文阅读

初中生物课堂医学知识的渗透

摘 要: 初中生物课本中有关人体营养、呼吸、体内物质的运输、体内废物的排出和遗传变异等的知识占很大一部分,在这部分知识的学习中,若能结合学生生活经历渗透医学知识,从人体某个疾病的起因、症状和结果等角度讲解生物学知识,学生就会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关键词: 初中生物课堂 医学知识 渗透

生物学这门学科对于刚进入初中的学生来说,基本上是一个空白,因为小学阶段没有开课生物学。所以在对初学者讲授时更要注意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我认为培养学生生物学习兴趣一个比较好的切入点就是学生所掌握和接触的日常生活中的知识。比如:初中生都有过感冒的经历,有的患过其他疾病,这就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初中阶段生物学的学习目标主要是了解关于动物、植物、微生物的基本知识,人体结构及生理卫生知识的学习和掌握。通过自己积累的生活经验,初中学生对于多种疾病已经有一些初步的了解,甚至身边就有亲戚朋友患有某种疾病,而生物学知识在讲解生理学方面的知识时对于相关的医学知识的渗透就显得很有必要。

一、初中生物课本中能够渗透医学知识的内容

人教版生物学教材七年级上册中的第四章“没有细胞结构的微小生物――病毒”[1],讲述了病毒的种类、结构和生活,以及病毒与人类的关系。特别在病毒与人类生活的关系部分讲述时,很自然地就和医学知识联系在一起了。七年级下册,整册书讲述了生物圈中的人(第四单元),按照人体的几大系统来编排的[2]。首先是人的由来,接着是人的营养、呼吸、物质的运输、废物的排除、生命活动的调节,最后是人类整体对生物圈的影响。除了最后一章外每一章都有与医学知识相结合的内容。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的第四章“分布广泛的细菌”和第五章“细菌和真菌在生物圈中的作用”,细菌和真菌与人类有着密切的关系,顺势联系医学知识讲授[3]。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中的第二章“生物的遗传和变异”与遗传病方面的医学知识联系自然流畅;第八单元中“传染病和免疫”、“用药和急救”和“了解自己,增进健康”三章内容就是讲述医学常识[4]。

二、生物学知识与医学知识的结合

整个初中生物学教材中,能够与医学知识联系的知识点有很多。例如,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四章的第一节“流动的组织――血液”[2],此节内容若能够很好地结合医学知识进行讲解,学生就很容易理解和接受。首先从导入环节来看,课本的开始部分以医学方面的知识为问题,作为本节的导入部分,也可以这样引入:“生活中常出现意外事故,很多人因为一时失血过多离开了人世。如果能够及时输血,他们可能会恢复健康。可见,血液对人体非常重要。”一针见血又切合实际,同时涉及医学知识“输血”。正文讲解过程中,课本的“资料分析”部分也是以医学方面的知识展示,以“医学检验科报告单”分析入手讲解血液的成分、功能。三种血细胞的讲授更能涉及较多的医学知识。白细胞具有防御和保护、吞噬病菌的功能,它的数量多了可能就有炎症;红细胞具有运输O2和部分CO2的功能,少了就会患贫血;血小板能够止血和加速凝血,少了会出现异常出血,多了则会出现血栓。所以医学上通过检验三种血细胞的多少为参考依据来诊断某些疾病。讲解的过程可以提问同学们自己或身边的亲朋好友是否患过这些疾病,让同学自己找出这些病的成因,从而加深印象。最后复习的时候也是以提问医学知识的方式来进一步巩固知识。

全文阅读

初中生物课外实践活动初探

在多年的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我对生物课外实践活动做出了一些初浅的探索。我们知道:处于青春期的学生有着来自生活、学业等方面的困惑,他们更希望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来探究未知领域,获取新知识。作为生物教师要善于把握学生的年龄特点,转变教学观念,尝试新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探索一系列课外实践活动形式,在活动的过程中体验、感悟、获得经验,最终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提高课外实践活动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

一、走出课堂,探索课外实践活动的形式

让教育走出课堂,让校园、家庭、社会共同发挥教育功能,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课外实践活动强调的是学生的亲身经历,重视的是学生的体验、感受。《新课程标准》指出:“要积极开发并利用校内外各种资源,让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我们通过多种活动形式,在生物课外活动中开展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性、自主性、创新性为主要特征的系列活动。

(一)个人自动

学生每参与一次课外活动,就要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多种媒体收集信息,以获取相关知识,并且亲身实践,使学生形成了主动积极的学习态度及良好的学习方式。为此,七年级上册的“生态系统”、七年级下册的“人粪尿的处理方法”、八年级上册的“陆地生活的动物”“先天和学习行为”“发酵现象的演示”“制作孢子印”和八年级下册的“设计一个旅行小药箱的药物清单”“评价自己的健康状况”等活动安排学生个人独立完成。在完成的过程中既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实验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积极思维,驾驭知识的综合能力。

(二)小组协作

课外实践活动不同于课堂教学,旨在通过多种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他们在兴趣盎然中丰富完善知识结构,提高综合能力。其中组织小组协作开展实践竞赛不失为一种良好途径。如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扦插成果展:八年级下册中的“扦插材料的处理”的教学中主要让学生学会处理扦插材料的方法,而准备插床、扦插、水肥管理等更多的任务留给学生小组课后完成。大约一个月后,再在课堂进行小组扦插效果的评定。由于学生的好胜心理,学生通常会把最好的一面展示给同学和教师。这样会使课堂活动之外的真正探究因这份好胜心而更加丰富多彩。另外,七年级上册的“认识周围的生物”、七年级下册的“食品安全”和八年级上册的“动物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等都可以通过小组协作来完成。

(三)师生互动

全文阅读

例谈指导学生写好中考作文的开头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评价要根据各学段的目标,综合考察学生作文水平的发展状况,应重视对写作的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评价,如是否有写作的兴趣和良好的习惯,是否表达了真情实感,对有创意的表达应予鼓励。”“万事开头难”,“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做事情如此,写作文更是这样。作文有多少种开头的方法与形式呢?如何在中考作文中运用好这些方法呢?这个问题很难回答。作文开头千变万化,没有固定的格式,但优秀的开头必须考虑到以下几点:第一,服从主题的需要。第二,符合客观事物的规律。第三,注意体裁的特点。不但不同的题目有不同的开头方工,就连相同的题目也有不同的开头技巧。那么,怎样引导初中学生写好中考作文的开头呢?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结合多年的实践与探索,谈谈使用频率高、效果好的六种主要的作文开头方法与形式,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开门见山,迅速入题

这种写法就是在文章的第一节开篇点题,或者点明题目,或涉及中心,或点明写作对象,可以使文章单刀直入,不拖泥带水;简洁明快,不旁逸斜出。

例如,著名作家朱自清的《春》,开头是这样写的:“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这便是点明了题目。现代散文家陆蠡的《囚绿记》是这样开头的:“这是去年夏间的事情。”则点明了写作的对象。教材中很多课文都是这样开头的,如:魏巍的《我的老师》,朱自清的《绿》,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故乡》,老舍的《在烈日和暴雨下》,田晓菲的《十三岁的际遇》,沈从文的《端午日》,等等。

二、写景状物,烘托气氛

开篇写景状物着笔,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展示人物活动的环境,渲染气氛以烘托人物,便于展开故事情节的叙写等。这样的开头很多,黄飞的《甜甜的泥土》属其中之一。课文开头:“西北风呼啸着,残雪在马路上翻卷。虽已立春了,天还是很冷。”描写了自然环境,以天气的寒冷渲染气氛,烘托人物。这样开头的课文还有高尔基的《海燕》,鲁迅的《孔乙己》,马信德的《蓝蓝的威尼斯》,等等。

三、总领全文,提示要点

在文章开头,用第一节或其中的一两句话提示文章的主要内容,这种开启文章的方法能很好地帮助读者把握文章的关键内容,能使作者紧紧围绕关键内容展开具体写作。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