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八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总结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例谈历史课堂板书的设计

【关键词】初中历史 课堂板书 设计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6B-0039-01

板书就好像课文的精缩版“名片”,好的板书能够直接呈现教学内容和教学重难点,帮助学生掌握课文内容。在初中历史课堂上,一般教师使用板书的情况如下:(1)课前,使用提纲挈领式板书,板书的脉络清晰、要点明确,上课前书写于黑板上,有助于学生在课始自读课文时迅速把握重难点。(2)课中,使用娓娓道来式板书,教师边讲边板书,与学生共同探索课文内容,变繁杂的课文为简单的提纲,有助于学生直击要点、深入课堂。(3)课即将结束,使用总结式板书,帮助学生从大量的信息中抓住最有效的内容,回归课文本体,掌握主要内容,分清讲授内容的主次。在此,笔者主要结合实例,谈谈如何进行历史课堂板书设计。

一、数字框架式和大括弧式

数字框架式板书主要运用阿拉伯数字、中文数字、罗马数字等,把课文分为大小不等的几个层次,将单个分析与综合总结相结合,适用于内容比较集中、单一且层次比较清晰的课文。如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3课《》的板书(见图1),这样的板书对学生理清课文的基本脉络有较大的帮助,在课前预习、课中教学和最后总结时都可运用,是历史课堂中比较常用的板书形式。

数字框架式板书与大括弧式板书有异曲同工之处,两者都是把课文内容层次化,不同之处在于形式的差别。如《》的板书也可以设计成图2的样式。两者相较,大括弧式板书的直观性更强,能更多地体现知识点的迁移和交叉关系。

二、表格式

全文阅读

教科书习题的合理使用与再度开发

当前的新课程改革为每位教师开辟了解放思想、优化教学的天地。其中,“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即进行优化教科书的探讨,已然成为当前课程改革中的一个重要课题。以《历史与社会》辅助内容――习题为例,它们虽是课文的补充说明,但也提供了掌握和运用知识的基本方式,是对课文系统的形象化、具体化、趣味化的一种处理,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有利于学生阅读教科书和理解课程内容。但是,一些教师对教科书习题的处理方式存在一些误区。他们或愿花大力气于课文正文部分,但对教科书辅助习题的处理却轻描淡写、浮光掠影;或面面俱到,力图使学生题题过关……笔者认为,正确的做法是对教科书中的习题进行二次创造,将习题转化为“学材”,使师生共同成长为教科书的编者和主人翁。

要使《历史与社会》习题得以合理使用与再度开发,必须把握好以下三个前提。

一是深入钻研课标与教科书。课程标准是教科书编写的依据,教材内容的选择应符合课标的要求。因此,教师应当依据课标反复阅读教科书,读出教科书的本意和新意,把握教科书的精髓和难点,把教科书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具有走进去的深度和跳出来的勇气。

二是通过学习提高教师自身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质。教师不但要对课标与教科书做深入细致的研究,而且要广泛涉猎有关的知识,以增加教科书内容的广度与深度。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学校教学大纲宽广得无可比拟的时候,教师才能成为教育过程的真正的能手、艺术家和诗人。

三是分析学生的学习现状和需求。教师要全面了解班级学生的心理状况,深刻了解学生学习的客观规律和基本过程,清晰地把握班级学生的知识背景和思维特点,用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方式呈现教科书内容。

做好了合理使用与再度开发的前提准备,在教科书习题合理使用与再度开发的实施阶段,我们要坚持的策略是“四度”。

一、处理要有坡度

所谓合理使用,就是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结合班级学生的实际,有选择地使用教科书上的习题。我们知道,人的发展有两个水平,一个叫现有发展水平。具体到处理上,就是要对习题进行分类筛选,对那些背景材料相对陈旧、题目难度较小、探究价值不大的习题,通过学生预习或教师授课解决就行。另一个叫最近发展水平。对一些受限于知识和能力单凭学生自身难以解决且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应运用课堂集体讨论或课外探究的方法予以完成。合理使用教科书习题的重点,是有针对性地瞄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通过教学不断地把最近发展区转化为现有发展区,把学生不会的变成学生会的,把学生力所不及的转化为力所能及的。

全文阅读

校本教研活动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新课改实施以来,为提高教学质量、贯彻新的教学理念,校本教研活动在我校全面展开。五年来,生动活泼的校本教研活动有力地促进了课堂教学,同时也迅速提高了教师的专业素质和理论水平。我校九年级历史教师在合作探究、应用实践的基础上,通过反思、借鉴、提升、创新,使校本教研活动成为历史课堂教学的生命之源。现就校本教研活动的方案与策略谈谈我们的探索和收获。

一、找准方向,集体备课

常言说:“团结就是力量”,“集体的智慧是不可战胜的”。为此,我校九年级历史教研组确立了集体备课的制度,在教学中经常开展集体研讨,这样既能发挥教师个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还能发挥教师群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便于资源共享、取长补短。在集体备课时,我们安排一位教师主讲,讲课堂设计、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作业布置等,其他老师认真听,并深入探讨研究,最后集思广益,对上述内容进行补充完善。每节课后,备课组全体教师都要交流得失、解决课堂上存在的问题,并进行进一步的反思提升,力争使每节历史课都上得生动活泼、高效实用。

二、注重实际,研究实例

初中生思维活跃、可塑性强,他们认知水平不同、个性有别,因此再好的教学设计也不可能解决所有问题,课堂上难免会出现一些突发事件。针对这些问题实例,我们注重搜集信息,积极研讨,本着“关注学生发展,张扬学生个性,拓展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创新”的原则,努力教育学生,培优补差,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创造力,塑造学生积极向上的心态和完美的人格。

三、大胆实践,勇于探索

我校九年级历史教研组把课堂教学作为教研的主要阵地,狠抓课堂教学改革,注意提高课堂效率。在课堂教学这个环节中采取的主要措施是:(1)充分备课,熟练教材,讲课时充满激情,努力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来。(2)讲课时有深度和广度,给学生充分的活动空间,使其享受学习的乐趣。(3)注意课本知识的有效拓展,引领学生联系实际、展望未来,使学生从历史课本中得到启示、学到道理。(4)每周都有一位教师公开上一节观摩课,其他教师听课,课后开展卓有成效的评课,探讨出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供大家借鉴参考。

四、研究学生,提高效率

全文阅读

创设问题情境,增强学生历史感

摘 要: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提问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重要途径之一。适时恰当地提出问题,创设问题情境,容易调动学生主体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本文从运用的角度探索创造性发问技巧在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运用。

关键词: 历史课堂教学 历史情境 创造性发问技巧

课堂是教学的主要阵地,师生的双向交流仍是农村中学传授知识的主要方法,初中生的观察、记忆、逻辑思维等能力进一步发展,使他们能够在观察中注意到事物的细微处,能够较长时间地专注一件事,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推理的能力和抽象地表达事物本质特征的能力。初中生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他们兴趣广泛、思想活跃、敏感,与成人相比较少有保守性,喜欢进行奇特的幻想,在许多方面都有创新的见解。有效的发问技巧是引发学生心理活动促进思维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也是成功教学的基础。陈龙安博士在《创造性思维与教学》一书中给我们综合归纳了创造性发问技巧有:假如、列举、比较、除了、可能、想象等六类。在此我谈谈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对创造性发问技巧的运用与体会。

在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中,学生总是站在历史发展的旁观者角度,即使再感人的历史事实,也无法激起他们内心的波澜。我们可以通过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最大限度地走入历史人物的内心,以至于“观史如身在其中”。诱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走进历史情境,体验人物心灵,思考历史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进而发展“言之有据,论者符实”的科学态度,以及“理解偏见、容纳悖论”的人文精神。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采用情景假设法、角色扮演等方式。如讲《大变革的时代》时,我采取讨论的方式先让学生阅读课文及相关材料,然后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假如你是商鞅,你该如何进行变法?让学生积极讨论,课堂效果良好。

课堂中教师的问题可以分为两类:一种是软性的,即没有固定唯一的答案,鼓励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进行想象、概括、发散,是一种横向的思维。另一种是硬性问题,是一种封闭性的问题,答案是有一定的“对”“错”,趋向于逻辑、精确、判断、推理、分析,是一种纵向的思维。提出问题的内容应源于课本、高于课本。源于课本,所问问题应有一部分是学生学习的知识,这样就有了用武之地,用已有的知识探索新的知识本身就是一件令人兴奋的事;高于课本是问题内容既有一定的广度,又有一定的深度,让学生有足够的空间思考。在教学中结合教材适时发问有利于学生创造力的提高,现举例如下。

一、关于“假如”的问题

要求学生对一个假设的情境加以思考,可以用人、地、事、时(现在、过去、未来)的假设发问。例如:在学习八年级上册《劫难中的抗争》中“太平军痛打洋枪队”子目时有学生发问:“假如太平天国不是定都天京,而是继续北上攻打清王朝,能不能清王朝的统治?”我没有立即下结论,而是让学生思考讨论。学生在热烈的讨论后得出一个认识:农民阶级由于受经济基础和阶级属性的制约,不可能取得革命的胜利。这一问题的解决不但有助于学生学好第四课《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内容,而且激发了学生探究、寻找问题的兴趣,也增强了学习历史的兴趣。

二、关于“列举”的问题

全文阅读

初中历史教学效率研究

一、取经生活,丰富内容,增加趣味

生活是最富有生命力的教学素材,特别是在历史这样的人文学科中,只有还原最真实、生动的生活情境,才能让学生增强情感体验与加深认识。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要善于从生活中取经,寻找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挖掘学生感兴趣的生活元素,并巧妙地将这些生活元素应用到教学实践中,以提升教学的趣味性。比如在教学人教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4课《难忘九一八》时,考虑到这一单元的教学内容是围绕“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而展开的,因此为了深入地探讨“抗日”这个话题,笔者借助了电视中随处可见的“抗日神剧”。课堂伊始,笔者便播放一小段热播抗日剧《亮剑》中的精彩片段,从李云龙机智风趣斗青木的情境,以轻松的方式将“抗日”这个严肃的话题呈现在学生的面前,激发学生内心深处的爱国情怀。

二、巧解历史,增强互动,促进理解

有些教师在教学中总有这样的困惑:历史的时间跨度那么大,我们中华历史就有上下五千年,别说学生,就连教师都难以理解,要让学生掌握谈何容易。这个时候能否以数学一题多解的思路巧解历史呢?如从结论到问题,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从结论入手,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编演历史情景剧,以角色扮演的形式,将历史故事搬上课堂;在单元复习中开展知识竞赛,以充满趣味性与挑战性的竞赛活动,增强课堂教学的互动,促进知识的理解与巩固。比如在教学人教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课《鸦片战争》时,讲授完林则徐虎门销烟的爱国壮举后,笔者并未急着照教材的顺序继续说鸦片战争,而是以倒叙的方式,为学生播放了签订《南京条约》的相关视频。在学生观看视频的过程中,再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结合这个视频与教材的内容自己提出问题。比如中国政府和谁签订了《南京条约》?为什么会签订《南京条约》?要求学生在发现、提出问题的同时,尝试从教材内容中寻找答案;或者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尝试自己先解答问题。遇到解答不出来的难题,可以做好记录,在汇报交流的时候再提出。这种由结论到问题的方式,可以增加探究的趣味性,引导学生自主开展小组“先学”活动。

三、历史评书,搭建平台,促进掌握

评书,又称说书,是我国传统口头表演艺术形式之一,尤其在《百家讲坛》栏目火了以后,评书更受喜爱。如果将评书应用于历史教学,不仅能让二者交相辉映,而且对于活跃历史教学形式、增添教学趣味性大有益处。在日常教学中,笔者就有意识地为学生创设一些丰富多彩的历史评书平台,让学生学习评书艺术家以“说”“评”的方式,说说自己对历史现象、历史故事的认识。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比如教学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女皇武则天”的内容后,笔者布置学生课后以小组为单位就“女皇武则天”的功过是非开展一个历史评书活动,引导学生结合本课学习内容,并参考一些历史材料,甚至是影视作品,比如最近热播的电视剧《武媚娘传奇》等,提出自己的看法,并将小组意见进行整合,形成评书稿,选派代表以评书的方式,为大家呈现出来。接到这么有趣的学习任务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在展示环节中,笔者发现各个小组都下足了工夫,有的小组还借鉴了说唱结合的方式,为大家呈现了小组的活动成果;有的小组还创造性地以吉他代替传统的快板、三弦等,真是趣味横生。

四、结语

总之,兴趣无疑是学习最好的内在动力,只要教师立足学生、立足教学,善于从他们的生活中寻找兴趣点,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同时,提高教学的趣味性,学生一定能够以趣为马,快马加鞭地投入到学习探索中并不断进步。

全文阅读

2017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学计划

初中历史是义务教育阶段的一门重要课程。下面是小编整理的2017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学计划,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2017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学计划1】  

       一、教学知识目标及能理培养目标:

1、要求学生了解中华文明的起源,祖国境内远古居民时代到魏晋南北朝各民族融合及文化的这段历史。

2、理清这段时期的历史脉络,掌握重要的历史时期的有关知识。

3、培养学生学会用运所学的历史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思考和处理问题。

二、教学内容:

本学期中国历史教学内容共分为四个单元,叙述从中华文明的起源祖国境内远古居民时代到魏晋南北朝各民族融合及文化的历史,共需32课,每课教学1课时,复习课需要2课时。

全文阅读

运用文本中的主题活动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摘 要: 初中历史文本设有主题活动,设置的目的是为学生提供实践活动的机会,发挥学生历史学习的创造力,锻炼学生的历史思维,为营造良好的历史学习氛围做铺垫,对文本内容学习做有效补充。教师应充分利用,组织实施,以此加强学生历史素养的培养。

关键词: 初中历史 主题活动 历史素养

初中历史课本每册学习内容中都设置有三四个主题活动,设置主题活动的主要目的是为学生提供实践活动的机会,发挥学生历史学习的创造力,锻炼学生的历史思维,为营造良好的历史学习氛围做铺垫,对文本内容学习做有效补充。如果教师在教学时运用、贯彻实施,将会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既巩固所学知识,又提高历史学习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主题活动实施给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舞台,激发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

本套历史教材设置的主题活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辩论会、演讲会、故事会、歌唱比赛、照片展、历史遗迹考察、艺术欣赏会等,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既能辅助各个主题教材内容,又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主题活动是给学生提供历史实践活动的机会,这种机会其实就是给学生展示自己历史学习能力的舞台,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历史,让历史走入学生的生活,训练他们学习历史的听、说、读、写、实地考察、组织评价等各种能力,唤起他们探究历史的好奇心,激发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和动力。

例如七年级下册主题活动一《历史遗迹考察》,设置的目的是让学生阅读生活中无“字”的史书――身边的历史遗迹,从各种历史遗迹中获取历史信息,从而增强历史考察能力和保护文物意识、热爱家乡的情感。本次活动教师可以设计让学生在家长的带领下探寻家乡及附近的历史遗迹,然后班级交流考察结果――可以是实物、照片或心得。如笔者所在的江苏邳州可以考察土山关帝庙、戴庄梁王城遗址、碾庄烈士纪念碑、邳州历史博物馆等,也可以考察附近徐州的龟山汉墓、淮海烈士纪念塔、云龙山放鹤亭等,有条件的还可以考察更远的历史古迹。学生通过他们的实地考察,比较详细地、实地地了解邳州的发展史、徐州的汉文化和解放战争史等。历史古迹的神秘感能够唤起学生探寻的好奇心,在探寻考察的过程中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就会自然产生,在总结考察结果的过程中各种学习历史的能力就会得到锻炼。班级交流、展示考察成果这一环节能促进学生互相学习,产生学习的满足感和自豪感,从而增强历史学习的动力。

又如八年级上册主题活动二《抗日救亡演唱比赛》,活动的目的是加深对抗日战争这段历史的理解,增强学生的爱国热情。教师组织这一活动时,首先可以让学生搜集抗战的歌曲,如《松花江上》、《五月的鲜花》、《义勇军进行曲》、《太行山》、《南泥湾》、《大刀向鬼子们头上砍去》等,然后根据学生对歌曲的喜好进行分组让学生学唱,最后再举行歌唱比赛。再次可以采用个人和合唱相结合的形式,评选出唱得最好的个人和小组予以表彰。这一活动过程既可以让他们了解那段中国人民的斗争史和不屈不挠的精神,又可以锻炼他们的协作学习能力。

除了文本中设置的主题活动外,教师也可根据教材内容和各自的客观条件,设置一些主题活动。如抗战老兵讲座、历史文明参观、历史片段视频欣赏等,增加学生的实践活动机会,给他们更多的活动舞台。

全文阅读

史料教学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所谓史料教学,是指根据历史课堂教学的需要,围绕历史教学任务、课程标准及教学目标,利用教科书中相关的史料以及引进的相关历史资料进行历史教学的过程。实施史料教学,可帮助学生了解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发生的前因后果。增强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认知、理解和巩固。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来谈谈史料教学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一、史料的来源和组成:选择恰当的史料是打造高效课堂的前提

初中历史教材根据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为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也为给今后的历史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配备了大量史料,分别是导言框、楷体字、动脑筋、文献资料、练一练、活动与探究、自由阅读卡等。当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配合教学内容,会对这些材料进行取舍,另外还会搜集其他有用的史料来充实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目标。不过,利用好教科书中的史料知识,充分发挥教科书的教育功能,这是史料教学的首选。在平常听课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有的教师为了充实课堂,也为了给人新鲜感,选用了很多课外的史料,书本中现成的类似的史料却没用,这就有点舍本逐末了。

我们选择史料教学,它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创设历史教学的情境,营造学生探究历史的氛围(如课本中的导言框)。(2)加深对教材知识的理解,诠释课本中的某些观点,帮助学生掌握论从史出的探究方法(如课本中的楷体字、图片、图表等)。(3)拓展学生的思维(如课本中的自由阅读卡、动脑筋以及活动课的材料等)。所以,选择恰当的史料是打造高效课堂的前提。

二、史料的呈现方式和研读方法:用好典型史料是打造高效课堂的重要途径

在教学活动的组织过程中,史料的呈现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PPT、视频、音像、图表等。在刚开始上课的时候呈现史料,可以营造相应的历史场景,尽快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前,先播放电影《火烧圆明园》中火烧圆明园的视频就能起到这样的效果。在课堂教学中间呈现史料,可以开阔学生的眼界,拓展其思维,帮助其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如在教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时,通过播放四渡赤水的相关视频,可以加深学生对遵义会议意义的理解,使其明白遵义会议在中国革命的危急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在课堂小结时呈现史料,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归纳总结知识体系的能力。如在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一课结束时,可以用图表的形式把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呈现出来,加深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同时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在测试的过程中,史料的呈现可以通过各种类型的试题表现出来。如我们南通这几年的中考历史试卷图文并茂,选择题中的图片总保持在6幅左右,主观题中的材料阅读部分都是史料,均有助于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学史方法和思维方式。

研读的方法主要有两种,分别是通读和精读。通读也叫泛读,主要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丰富知识、营造历史教学氛围而采用的一种读书方法。一般放在课后阅读或在一节历史课刚开始的时候,主要是要求学生宏观把握教材、理清教材的基本结构。对课文中的楷体字内容大部分也可以使用通读的方法让学生自主阅读,以加深其对正文中观点的理解。精读一般运用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可先由教师或朗读水平较高的同学朗读,然后教师布置相关问题,指导学生自己阅读并思考,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不时加以提问和点拨,指出关键的信息,直到学生了解或掌握相关知识为止。这种阅读方法一般用于对教材中重大事件、重要观点的处理,特别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归纳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史料教学中必须遵循的原则:科学利用史料是打造高效课堂的保证

全文阅读

新课程改革下历史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初中历史教学的课程改革己全面展开,在新课程改革下我在历史课堂教学的实践中,有这样几点体会。现介绍如下:

一、上好第一堂课,首先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学习的教材本身具有内在的兴趣,这是最好的学习动机。因此,在历史教学中,要时时注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学生对历史有兴趣,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有人说:“历史是一面镜子”,“读史可以明智”,到底什么是历史?我在实际教学中第一节课主要是上好一节讨论课,通过讨论历史的特点,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认识到了历史其实就是人类不断推陈出新,不断发展进步的经验史,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科技、思想无所不包。历史教科书所撷取的是其中的精华,历史教科书中治国安邦的道理,科技发明的创见以及文学艺术的魅力,无不给人以智慧的启迪,历史学习有助于培养适应现代社会的生存能力,修身、齐家、治国,从历史中都可以寻求借鉴。

二、充分运用目录进行历史教学

目录是教科书的主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课文正文的索引,而且是课本知识体系结构和课文叙述的许多历史现象的基本线索,是课本内容的纲。特别是在新教材中,每一个单元的主题都很明确,每个单元讲述的是政治、经济、还是文化,有什么特点,通过读目录这些问题就可以解决。以《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侵略与反抗为例,5课内容分别讲了列强发动的四次战争,突出体现了帝国主义国家的侵略这一主题,这样一目了然,线索很分明,使学生能从总体上把握历史线索。

三、充分利用历史地图进行教学

使用历史地图是为了使学生在了解地理环境、地理位置和社会环境的基础上逐步形成概念,帮助学生去记忆历史。如在讲授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时,教师可运用活动地图将史地知识紧密联系在一起。让学生的思绪随着教师的讲授再走一趟长征路,能够让学生深刻体会到红军在那样恶劣的地理环境中所表现出的坚强意志和无畏的革命精神。

全文阅读

如何有效组织历史课堂活动

【摘 要】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设法让学生真正融入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才能事半功倍的让学生学会学习,进而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本文从教师组织课堂活动的针对性、关注学生个体差异、选择恰当的活动形式、创设活动情境及对学生活动表现的评价等面探究让学生融入课堂,使课堂动起来的方法和需要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课堂活动;针对性;全体;个体;活动情境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版)中强调:从多方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历史学习,积极参与历史教学活动……鼓励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在此精神指引下,教师要努力把自己变成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尽可能“动”起来,引导学生在“动”中学史、悟史,在“动”中培养学生乐于探究的学习精神,促进学生不断成长。

怎样才能让学生积极融入到课堂活动中,轻松学好历史?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做好:

一、课堂活动要有针对性,要有利于达成课堂教学目标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设计开展的任何活动都应为学生更好的掌握学习内容而服务,以有利于达成教学目标为宗旨。这就要求,师生之间密切配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主导作用。历史课堂活动想要真正“活”起来、“动”起来,就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进来,成为活动的主体,可如果缺少了教师的“导”,课堂可能“花样百出、热闹无比”。因此,设计历史课堂活动时,既要保证学生的“主动参与、有效参与”,又要防止学生们“跑偏”。如学习《近代工业的兴起》(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第6课)“状元实业家”一目时,笔者让学生阅读课本、看图片、比赛讲张謇的故事,然后讨论:张謇中了万千读书人梦寐以求的状元,为什么放着官不当,去兴办实业呢?有同学说伴君如伴虎,风险大,办实业安全又实在;有同学说办实业可以轻松赚大钱,比做官好,而赚了钱之后可以更好的生活。这一来学生就来劲了,这个说赚钱了可以办慈善,那个说可以环游世界,甚至有人说:有钱可以很任性。学生的发言很主动,课堂也很热闹,但是已经偏离了活动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此时笔者及时提醒学生们结合张謇所处时代,回答张謇弃官办实业的原因。学生很快讨论得出结论:张謇为救国,放弃做官,兴办实业,抵抗外国资本入侵,使国家富强。因此笔者认为:要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不能偏离主题和抛弃重点,要让活动主题鲜明、目的明确、任务清楚。

二、开展课堂活动要面向全体学生,并注意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课堂活动要面向全体,尽可能关注每一个学生。但是在课堂活动中,往往出现优生“大包大揽”,学困生“混水摸鱼”,课堂活动变成了优生生动的表演课,这和我们要关注全体学生的理念是遥相背离的。因此在开展课堂活动时,老师要设法激励、鼓励学生,尤其是性格较为内向的学生和学困生积极的参与到活动中来,并能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如在学习《劫难中的抗争》(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第2课)时,针对网络曾热议的话题:该不该重修圆明园?笔者让学生发表自已的观点。几个女同学发言后,笔者说:怎么有自已的想法的全是女同学,看来我们班要靠女生撑起一片天了,结果不服气的男生和女生间展开了发言赛,你一言、我一语,几乎全体同学都发表了自己的见解。笔者认为,在活动面向全体学生时,要注意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笔者曾尝试使用“纸上谈兵”讨论法来解决学生参与率和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即每个学习小组安排好专人负责记录其它同学讨论的结果,而后将各组结论张贴于黑板上,大家上前观看(每人负责观看一组)其它小组同学的结论,而后结合各组结论,小组讨论是否对本组的结论作出修改。这样一来,小组的每一个同学根据能力、兴趣的差异,分派不同的任务在身,都必须积极、认真的团结协作,才能在小组竞争中脱颖而出。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