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八历史下知识点总结

八历史下知识点总结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八年级历史活动课程的设计与实施

摘要:本文对公民教育下的八年级历史活动性校本课程的设计进行探索,促进八年级历史学习活动的实施,激发孩子们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形成全面而正确的历史观,真正落实素质教育的目标。

关键词:八年级历史;活动课程;设计与实施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13-071-1为实现真正的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校八年级历史学科教育教学质量,在不断探索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同时,需要根据学校生源情况、学校未来发展需要以及着眼于培养具有创作性人格特征的学生的需要,设计规划八年级历史公民教育活动课程。

八年级抗战史的学习,为笔者提供了一个活动创设契机,新的《历史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学战史时“进一步培养热爱和平、关爱人类的正义感和崇高情操;进一步认识战争的根源和现实危险性,树立忧患意识与和平意识,从历史经验的总结中提高保卫世界和平的自觉性;进一步弘扬世界人民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表现的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不畏强敌、百折不挠、不怕牺牲的献身精神,为维护世界和平的神圣事业进行不懈努力。”结合南京地方史,笔者逐步开展以“南京大屠杀”为主要内容的系列教育活动:结合“国旗下讲话”、班会课等营造探究氛围;组织学生探访南京大屠杀集体屠杀地点;探访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开展历史知识竞赛;邀请南京师范大学著名教授经盛鸿老师开设以南京大屠杀为主题的知识讲座;开展图文并茂的历史小报评比;“中学生历史剧创作与表演大赛”……以南京大屠杀为中心形成12.13主题教育系列活动课程。历史公民教育活动课程日益体现出目的明确、系列化、不断走向精品化的特点,成为学校八年级课程体系中的一大亮点。

一、八年级历史活动课程的设计与实施

八年级历史公民教育活动课程实施分准备阶段、成果展示阶段、总结阶段。

(一)准备阶段

1.严密规划:凡事预则立,必须重视计划性。9月新学期开始之际笔者就开始规划本学年本学段的历史公民教育活动课程。

全文阅读

新课程理念下的历史课堂小结八种形式

摘 要: 历史课堂小结是历史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是学生认知过程的重要阶段。新课程理念下的历史课堂小结,要紧紧围绕历史课程目标的现实。要注重让学生掌握和巩固历史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参与历史学习的过程和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深化、升华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文章把历史课堂小结的形式归纳为表格式、知识网络结构式、习题训练式、数字整理式、问题探究式、逻辑结构式、比较式、语言文字式小结等八种。

关键词: 新课程理念 历史课堂小结 八种形式

课堂小结是每节课即将结束时,教师一般用3―5分钟时间,对本节所学内容进行梳理、归纳、总结,理清知识脉络,构建知识框架结构,进行学法指导,深化、升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过程。可见历史课堂小结是历史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是学生认知过程的重要阶段。我结合多媒体教学实践,总结了以下八种历史课堂小结形式。

1.表格式小结

表格式小结就是把所学知识通过一定栏目的设计,运用多媒体展现出课堂教学内容的历史基本知识,体现知识之间逻辑关系的一种形式。表格小结的特点是内容简洁,形式明快,一目了然,有利于学生对历史基本知识的记忆和巩固。表格式小结最好利用多媒体幻灯片放映中自定义动画功能,先打出表格栏目,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然后对表格中具体知识点采用一边由学生回答,一边由老师按鼠标的方法,完成表格的填写。这样更能加强对历史基本知识的记忆和巩固,同时可以使学生参与到课堂小结中来。

2.知识网络结构式小结

知识网络结构式小结是将本课内容经过归纳整理,形成完整的、系统化的、富于逻辑结构的知识体系和脉络。这种小结便于学生对本课内容进行整体的、系统的把握,从而有利于学生对本课基本知识从几个要素方面加以记忆、理解、掌握。

3.习题训练式小结

全文阅读

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策略

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若教师只是单一的讲解,缺少情感交流与心灵沟通,没有将知识与现实联系,那么,课堂教学就会过于陈旧、呆板、沉闷,难以引起学生学习注意,导致课堂质量不高。因此,在历史教学过程中,若想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则需注重知识的关联性,让学生理清历史结构与发展过程;突出历史教学的形象性与情感性,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激发学生学习情感,使其积极主动地进行历史学习。

一、突出形象性与情感性,加深知识理解与记忆

由广义上看,历史就是客观世界运动发展的过程,这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人类社会史与自然史。而由狭义上看,历史就是人类社会发生以及发展的过程。在这些历史发展过程中,出现了气壮山河、宏伟悲壮的英雄赞歌;出现了发人深省、震撼人心的社会大变革等,这也是学生喜爱历史的原因。对于初中生而言,往往喜观听、愿意记忆那些具有较强形象性的人物事迹以及历史故事。因此,教师可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学习特点,加以因势利导,以突出历史教学的形象性以及情感性。如讲解历史事件时,教师可尽可能地渲染氛围,将枯燥单调静态的文字转为具体、生动、形象的场面,以帮助学生理解知识,深化知识;在分析历史人物时,教师需要突显人物独特鲜明的个性特点,让学生感受人物的思想情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形成爱国主义精神。

再如学习《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一课时,教师可叙述道:由于社会制度的落后,清政府的腐败,尽管中国人民展开了顽强抗争,然而中国民族危机仍然全面加深。通过这一生动导入,可激发学生探知欲望,使其急于想知道《辛丑条约》产生的原因,以及这一条约对中国的具体危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出示八国联军侵华的动态示意图及相关的纪录片,八国联军在北京的暴行图片及八国联军侵华纪录片等。然后让学生边看边归纳八国联军的暴行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抢劫——共计数亿两白银;屠杀——不胜枚举;焚烧——昔日北京,只余一二。)这样,通过图片、视频,让学生可直观形象地感知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给中国带来的危害,让学生从中总结经验教训:落后就要挨打。同时,通过纪录片,可激发学生爱国主义精神,使其树立荣辱观念,发奋图强。

二、注重知识关联性,理清历史结构与发展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对历史知识而言也是如此,各知识点间存在一定的联系。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不但要讲清本课知识点,而且要把握知识点间的纵横联系,以突出历史知识的关联,让学生理清其发展过程,把握知识的区别与联系。一般而言,教师需注意如下关联。

第一,一堂课中历史知识点的联系。历史事件的发生与发展有着其因果联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以更好地理解知识。如学习《鸦片战争》一课时,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鸦片输入及其危害的历史材料,了解英国向中国大量输入鸦片的原因,分析鸦片对那时中国造成的影响。面对鸦片带给中国的灾难,清政府有何反应?从而引出虎门销烟,这是鸦片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然后引导学讲述鸦片战争的经过及结果,分析中国战败的原因,并思考这一战争对中国所产生的影响,归纳出鸦片战争产生的根本原因。

第二,新知与旧知的关联。通过这一关联,可让学生回顾知识,实现温故而知新的教学效果。如学习《新文化运动》时,教师可导入新课:从鸦片战争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后,百折不挠的中国人不断展开抗争与积极探索。那么,先进的中国人是如何探索的。①出现哪些阶级?他们各提出了怎样的主张?其结果如何?②这三个阶段有何特征?引导学生思考近代探索中三个阶段:洋务运动是技术方面的探索;与辛亥革命是制度方面,而新文化运动则是思想文化方面。这样,让学生学会联系知识,认识到中国近代化探索是由表及里、从浅及深的过程。

全文阅读

探究式学习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摘要:《历史课程标准》要求历史教学应注重“探究式学习”,因此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我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适时、适宜、合理地采用探究式学习方式,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本文结合自身教学实际就探究式学习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进行探讨。

关键词:探究式学习 历史教学 运用 方法

探究式学习是近年来国内外教育理论和实践领域提出的一个新课题。它指在教学中教师不直接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在教师指导下采取类似科学探究的方法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一种学习方式。探究式学习对学生可持续发展,引导学生自主获取知识或信息,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终生学习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思多德曾说:“要给予儿童真知,更要引导他们主动寻求真知。”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世界在发展,中国在发展,要适应时代的潮流,必须不断地学习,而探究是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主要途径,为此我在历史教学中,注重运用探究式教学,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能力,本文结合自身教学实际就探究式学习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这一问题进行粗浅探讨。

一、以多媒体创设历史情境,培养探究意识。

“理论是灰色的,生活之树常青”。要把书本上灰色的理论融入常青的生活中,离不开创设理论运用的情境,在情境中提出问题。这样做,一方面能使我们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实现教学目标;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在情境中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提高学习的主动性。我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创设一定的情境,提高学生探究历史史实的兴趣。

如在讲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难忘九一八》这一课时,运用多媒体播放了一段歌曲视频《松花江上》,凄怆的乐曲唱出了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人民流离失所、家破人亡的悲痛,也唱出了全国人民对日寇野蛮侵占我国东北的愤懑。这让学生们很自然地就联想到“九一八”那段让国人痛心的屈辱历史,同时利用多媒体介绍九一八事变发生的部分背景资料,这时我提出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以为首的政府采取了什么政策,国内其他各方的态度如何,最后导致了怎样的后果等问题,让学生们各抒己见,热烈讨论,使学生学习热情升温,这既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又使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使他们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激发了兴趣。

二、再现历史情景,激发探究欲望。

全文阅读

给记忆插上腾飞的翅膀

历史所蕴含的知识丰富多彩,学好它有利于学生了解世界文化成就、开阔眼界,并且有利于学生了解本国科技文化的发展、变化。但是历史知识比较零碎,九年级学生时间紧、任务重,纷繁复杂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年代、历史材料等,在学习历史时常常觉得无从下手。作为九年级历史教师,应教给学生独特的学科记忆方法,让学生拨开云雾,轻松愉快地学好历史。几年来,笔者结合实践,总结出多种记忆方法,在指导学生学习历史过程中取得显著成效。下面,我将简单介绍部分方法,以期抛砖引玉。

―、顺口溜记忆法

顺口溜记忆,即把写出历史时间最后一个字拼音的谐音,引导学生结合史实编造成句,形成对仗。如1775,英美动武;1777,战争转机;1783,英军逃窜。这样一来,学生在用到这些知识时,能顺口而来,不仅轻松简单,而且不易遗忘。又如1853,日美翻脸:美国闯进日本浦贺港;1854,日美签字:《日美亲善条约》签订; 1869,明治迁都:明治天皇把都城从江户迁到东京……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编造的顺口溜,千奇百怪,花样繁多,于是“历史年代记忆”这个难题在欢声笑语里轻松解决了。

二、数字错译法

数字错译法,即根据自己的需要,错解、错译数字来协助记忆。如1777,可将7字错解成“起”,1777年是萨拉托加大捷,美国独立战争的转折点,从此,美国站起来了;1864,可将4字错解城“死”,1864年俄国强迫中国签订《中俄堪分西北界约记》,割占中国西北7万多平方公里领土,可以将这一史实理解成,俄国的这一巴掌把清政府给打死了……这一方法,大大降低了学生对时间的记忆难度,如同给“记忆”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三、对比记忆法

对比记忆是指把相似的历史事件,放在一起进行对比,从而降低记忆难度。如从时间、地点、人物、结果等方面对比九一八事变、一?二八事变;从性质上对比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等。对比记忆法一方面可使学生更系统掌握所学知识,另一方面也可防止学生混淆类似的事件。

四、纵横记忆法

全文阅读

历史课堂是师生灵动的课堂

为了达到新课标的要求,符合川教版历史课标教材的课程内容,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点,我认为历史课堂应该是师生灵动的课堂,历史教学应该是教师高效组织和学生主动参与活动的过程,让学生正确分析历史现象、树立正确历史观点的过程。历史课堂向来被看作是枯燥乏味的,在新课程的背景下,怎样才能激活乏味的历史课堂,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自主性,从而加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笔者拟取文史渗透的视角,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和做法。

一、历史课堂是教师充分展示人格魅力的课堂

被誉为“俄国教师的教师”的乌申斯基说过:“在教育中,一切都基于教师的人格,因为教育力量只有从活的人格源泉中产生出来,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只有性格才能形成性格。”那么,一位历史教师应该具有怎样的人格魅力才能征服学生呢?

首先,我觉得教师应该有亲和力。人们常说:“让学生喜欢你所教的学科,必须让学生先喜欢你这个人。”教育的对象是具有一定思想的、活生生的学生,教师要注重师生平等,构建和谐课堂。用自己的风趣幽默去感染学生,用渊博的历史知识去打动学生,用生动的历史表现手段去吸引学生,学生就愿意亲近教师,就会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如教学《辽、宋、西夏、金的并立》时,指导学生看教材中关于岳飞的插图时,就“还我河山”的理解时,我适时给学生哼唱了岳飞的《满江红》。

其次是有丰富的学识。这里的学识,是指除了具备丰富的历史知识外,还应及时了解、掌握有关新科技、新领域的知识,以此来满足学生对新事物的好奇感。现在的学生接触面很广,想要了解的知识也不仅限于书本知识,如果一位历史教师没有丰富的学识,历史课堂毫无生机,学生也不会拓宽视野。

二、历史课堂是教师充分展示全新理念的课堂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效率”。教学既是一种科学活动,又是一种艺术活动,教学语言和情感永远是历史教师的内在之功,它的好坏不仅影响学生课堂学习效率,对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也起到关键的作用。语言不精炼和生硬既浪费上课时间,又容易让学生产生厌烦的心理;相反,准确而生动的语言使人产生美感,是点燃学生学习兴趣的火种。理念是行为的先导,教学理念对教学起着指导和统帅的作用。目前初中历史教学尚未摆脱应试教育的阴影,历史课堂教学还没有真正转化为素质教育。然而,新课程标准的人文性强调历史教学要致力于学生历史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因此,历史教师应尽快转变教学理念,树立以生为本的教育观,关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情绪及情感体验,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让课随心动,心随课动。引导学生自主体验,快乐学习,让教师变传授者为参与者,变主宰者为引导者,持续构建师生共享学习生活幸福的“场地”和“乐园”,让学生放飞思维,愉悦兴奋之情,激荡于历史课堂。

三、历史课堂是教师充分展示先进手段的课堂

全文阅读

综合分析能力在解答材料解析题中的应用

近年来,各地高考历史试卷彰显“能力立意”,许多试题要求同学们在解读材料获取信息的基础上,对历史材料所反映的信息和历史史实通过以综合分析为主的认知活动,形成对历史知识概观性的把握,并探寻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

综合分析是学习和运用知识的重要环节。分析是指对历史知识进行分解和剖析,便于理解、综合及应用所学知识;综合则是将历史知识中各种要素和成分重新架构,建成一个新的有机整体。这两种认知活动的组合包含着明显的创造性,之所以说综合分析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是因为它要求同学们按照自己的思考找出所学知识的联系,并进行重新构造,创造新的知识体系;或对历史现象和事实进行研究,发现其内在规律;或根据提供的材料,设计出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所以,综合分析能力是一种高层次认知领域的能力,提高同学们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对适应高考能力要求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以2013年山东高考文综卷第28题为例,说明如何运用综合分析问题的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

例题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文化教育领域发生了重大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表1为1902―1904年译书统计简表。

(1)据表1,说明这一阶段译书活动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其形成原因。

(2)据表2,说明京师大学堂的专业与课程设置如何体现了“中体西用”的办学思想。试从经济和政治两个方面,分析其对中国现代化的影响。

全文阅读

例谈历史课堂板书的设计

【关键词】初中历史 课堂板书 设计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6B-0039-01

板书就好像课文的精缩版“名片”,好的板书能够直接呈现教学内容和教学重难点,帮助学生掌握课文内容。在初中历史课堂上,一般教师使用板书的情况如下:(1)课前,使用提纲挈领式板书,板书的脉络清晰、要点明确,上课前书写于黑板上,有助于学生在课始自读课文时迅速把握重难点。(2)课中,使用娓娓道来式板书,教师边讲边板书,与学生共同探索课文内容,变繁杂的课文为简单的提纲,有助于学生直击要点、深入课堂。(3)课即将结束,使用总结式板书,帮助学生从大量的信息中抓住最有效的内容,回归课文本体,掌握主要内容,分清讲授内容的主次。在此,笔者主要结合实例,谈谈如何进行历史课堂板书设计。

一、数字框架式和大括弧式

数字框架式板书主要运用阿拉伯数字、中文数字、罗马数字等,把课文分为大小不等的几个层次,将单个分析与综合总结相结合,适用于内容比较集中、单一且层次比较清晰的课文。如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3课《》的板书(见图1),这样的板书对学生理清课文的基本脉络有较大的帮助,在课前预习、课中教学和最后总结时都可运用,是历史课堂中比较常用的板书形式。

数字框架式板书与大括弧式板书有异曲同工之处,两者都是把课文内容层次化,不同之处在于形式的差别。如《》的板书也可以设计成图2的样式。两者相较,大括弧式板书的直观性更强,能更多地体现知识点的迁移和交叉关系。

二、表格式

全文阅读

中学生历史学习兴趣培养“六法”

一、创设情境,感染兴趣

历史具有过去性、不可重复性,而青少年学生好奇心强,求知心切,根据这一特点,并结合我校的实际教学条件,教学中我经常使用历史挂图、影视资料,投影、多媒体课件等多种教学手段,让历史事件、人物等再现于屏幕上,增强教学的直观性。这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而且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历史兴趣的一种有效途径。如,讲《盛世经济的繁荣》一课时,教师通过现场展示教具曲辕犁和筒车的模型,让学生仔细观察其结构,并与现代的曲辕犁和筒车作比较,从而掌握唐朝农业的新发展,使学生对历史学习产生兴趣,形成学生学习历史的推动力,使学生不至于只依赖课本的单一形式。

二、利用问题,调动兴趣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根据不同的知识点给学生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使学生在课堂上勤于思考,并适当加以指引点拨。这样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就能从中获得知识,解决问题后也能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去思考下一个问题,从而循序渐进,得到一个良性的发展。因此,课堂提问不能随意,而应该课前精心准备,这样就更能调动学生的兴趣。如,讲明朝八股取士时提出问题:(1)什么叫八股取士?(2)明朝为什么要实行八股取士?(3)八股取士有什么危害?(4)明朝八股取士与今天的创新教育相比有何区别?这样层层深入,调动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

三、情感交流,培养兴趣

俗话说,亲其师而信其道。人的任何认识活动都是在一定情感诱发下产生的。作为教师,给学生们留下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在教学中,一个语言幽默、亲近学生、对待学生和蔼,再加上拥有高超的教学水平的教师,往往比一个过度严厉的的教师更能赢得学生的喜爱,同时也能更好地去引导并激发和培养学生们的兴趣。历史教学过程中,从感情诱发入手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注意依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实现教与学之间的情感交流和融洽,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总是以对学生认真负责的态度作耐心解答,爱护、关心学生,使学生喜欢教师及其所教的历史课,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四、多种活动,提高兴趣

历史知识本身就是博大精深、丰富多彩的,历史教学光靠课堂上传授知识是不够的。这就要求教师在完成课内的任务之后,还要多为学生组织有趣的课外活动。良好的课外活动会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在活动中获得快乐的同时,也能巩固、拓展课内的知识,并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能力。如,在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各班级组织历史兴趣小组,举办手抄报、观看历史纪录片和爱国主义影片、有奖历史知识百题竞赛、历史故事会等活动;积极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调查、参观历史博物馆等活动;利用高科技的网络技术,了解家乡的历史、了解世界各地的历史知识;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既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也使学生得到了锻炼,提高了学习和实践能力,更提高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全文阅读

提高历史教学实效性教学方法的分析

【摘 要】我在历史教学中,采用激情教学法,即运用教育的艺术,创设直观形象的情境,把抽象的历史知识化难为易,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让学生在乐中学,在玩中学,在做中学。学生乐于自学,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大大提高。

【关键词】历史;教学;实效性

1 激情教学法教学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1.1 激情导入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入新课要创设情境,还要不断变化、不断创新,让学生对课堂内容产生好奇和探索的欲望。比如利用图片、故事、歌曲、社会热点导入等。使学生带着问题,怀着好奇渐入佳境。例如:第1课《鸦片战争》,我用了一张漂亮的罂粟花图片。先出示图片,以静带动,用静态的图片激活学生的大脑兴奋点。然后提出问题以此导入。

1.2 激情引导自主学习

历史知识的系统性比较强,历史事件有一个发生发展的经过,有什么因就有什么果。因此,在学生预习自学时,引导学生自己构建知识体系,可以系统地把握知识的脉络,清晰知识结构,有利于知识的整体把握,整体理解,并发现历史规律。如学习近代史上的战争时,我引导学生思考,师生一场战争应该从哪些方面学习?学生回答后,共同构建自学知识体系,从战争爆发的原因、战争的经过、结果、影响、性质、胜负原因分析等几个方面学习,然后再引导学生自学。最后基础知识学完后,画出知识体系结构图或表格,形成整体网络,学生就掌握了学习战争的基本规律,再学习战争时,不用教师指导,学生就能自己学习了,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1.3 激情互动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