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基于VRM系统的乡村景观评价及规划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基于VRM系统的乡村景观评价及规划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乡村景观评价作为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的重要依据和技术基础,有效推动着乡村景观的可持续发展。以青岛崂山区黄山村为研究对象,采用VRM系统进行乡村景观质量评价。结果表明:黄山村景观质量等级为A级,具有较高的开发潜质。根据评价结果及定量分析,从旅游规划与开发角度将其定位为集“生态康养,山海体验,特色民宿、文化运维、观光旅游”为一体的滨海山地型美丽乡村,并从空间规划角度提出“一带、一路、四区、多点”的总体布局形式,以期为发展滨海乡村创意规划设计提供借鉴。

关键词:黄山村;乡村景观;资源特质;评价;规划设计

乡村景观起源较早,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承载着中国大地几千年的变迁史。乡村景观作为中国重要的景观类型之一,是乡村振兴与美丽乡村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国内外的研究热点。21世纪以来,中国在社会主义新农村、“美丽乡村”、乡村旅游、“美丽中国”以及“乡村振兴”战略的推动下,乡村建设始终是国家建设的重点工作之一,同时进一步推动着乡村景观建设的发展进步并取得了一定成果和成效[2]。但由于对乡村景观资源、特征认知不足而出现一系列共性问题,例如乡村景观建设形式雷同、景观城市化、乡村生态环境和景观资源破坏、乡村地域文化缺失等。在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时期,面对乡村景观的复杂性和多变性,通过乡村景观质量评价来更好地认知、解析乡村的地域景观特征,成为当前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的重要依据和有效途径,进而促进乡村景观生态可持续发展。

1研究样本概况

黄山村位于青岛市崂山风景区东麓,黄海之滨,北纬36°10'05″,东经120°41'10″,临近著名道教文化和旅游胜地太清宫和华严寺。气候宜人,民风淳朴,居民约346户,1046人。村域面积2.25km2,约225万m2,村域东西最宽约3km,南北最长约1.28km,最高峰风凉涧顶海拔680m,地势西高东低,西峻东缓,大部分山脉向东延伸入海,曲折蜿蜒的海岸线长达3km。山海相连,峰峦叠嶂,有着优良的人文景观风貌、自然生境和区位优势,具有良好的开发潜质和优势,但是缺少科学、系统、专业有效的规划设计和村域景观环境的生态整治,从而出现相对无序的状态。

2评价

2.1调查

2.1.1调查时间。2018-2021年先后对黄山村进行5 次实地考察调研。

2.1.2调查方法。从主位视角出发,对黄山村进行实地调查和数据采集,主要通过照片拍摄、村志文献记载、黄山村村民采访等途径获得相关数据资料,作为黄山村景观评价的依据。

2.2评价方法和标准

国内常用的乡村景观质量评价方法有VRM系统[3]、AHP法[4]、SBE法[5]、LCJ法[6]、BIB-LCJ法[7]等。在众多乡村景观质量评价的方法理论中,本研究选取最实用、最快捷且具有针对性的VRM系统对黄山村景观进行评价[8]。VRM系统由美国土地管理局开发,通过评价乡村的地形、植被、奇特性、色彩、毗邻风景、水体及人文景观7个指标,得出评价总分,最后划分景观质量等级。其评价标准和评分依据见参考文献9,评价结果根据总分分为A级(≥19分);B级(12~18分);C级(≤11分)。

2.3评价结果与分析

根据7项评分依据,调研组及相关专家对黄山村景观质量进行评分。黄山村总体得分为26分,景观质量等级为A级,有较高的景观质量和得天独厚的景观资源特质,极具开发潜质。以下对上述7项景观评价单元进行详细总结分析:

2.3.1地形:5分。黄山村地势西高东低,东面大海,西依黄山崮,地形丰富且起伏多变,最高峰海拔约600m,垂直的峭壁,奇秀的山峰成为黄山村主要的景观要素之一。山上多处岩石裸露,石磅叠摞形成奇异景观,如核桃石、乌龟石、万年船、大象石、大佛石等,象形石崮随处可见,如黄山崮、望海楼、乳头崮等,无不彰显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极为壮观雄伟。剧烈的地表变化和海水冲蚀,使得黄山村周边海岸密布礁石,独具特色。奇峰、怪石、悬崖、岬角、异洞、海礁,千姿百态,云雾中山峰如岛,天青处梯田如波,山海辉映。

2.3.2植被:4分。黄山村地处亚热带之终,暖温带之始,依山傍海,气候温暖湿润,故植物品种繁多,处于植被南北过渡地带。山上有大片生态公益林,植被主要以黑松、楸树、赤松、油松、柏树、柞树、宝塔松为主。山坡为大面积的阶梯茶田及农耕作物,形成胶东地区独特的农业景观风貌。村内及各家院子中主要种植山茶、冬青及杏树等。东侧海龟腹地植物种类单一,植被自然生长,缺少统一规划,没有形成良好的景观视觉效果。

2.3.3水体:4分。黄山村村内主要有3条河流,河床面积近2万m2,河床均为裸露花岗岩,由于山体陡峭,源头较短,水流速度快,因此河流季节性干旱交替明显。由于近些年气候干旱,河流大部分时间处于无水断流状态,夏季降雨集中,成为雨季防洪的辅助排水沟。尽管水质清澈甘甜,但长年干枯,水源贫乏,且平时疏于管理,部分段落被垃圾覆盖。此外,黄山村东部临海,崂山湾海水清澈无污染,成为黄山村主导性的景观要素之一。

2.3.4色彩:4分。碧海青山,蓝天白云,红瓦绿树交相辉映,成为黄山村的主打色彩,山峦起伏、奇石裸露、植被丰富,山脊峰林发育良好,形成一道亮丽的背景色。但是滨海区域及村落周边植被缺少季相变化,且一些特有的植被未能规划利用。

2.3.5毗邻风景:5分。黄山村山脉西与AAAAA级崂山风景区相连,北望华严寺,东与大管岛隔海相望,南邻道家发源地太清宫,有秀丽巍峨的山峦景观,亦有辽阔壮观的海景,极大提升了黄山村的景观视觉质量。

2.3.6奇特性:3分。从个体角度来看,黄山村具有其景观独特性,但从区域的角度出发,黄山村与周边其他乡村景色相似,奇特性属于中等。

2.3.7人文景观:1分。黄山村虽人文景观资源丰富,但没有很好地体现于乡村景观层面。近些年黄山村进行了基本的环境整治、道路及基础设施优化,增设了部分人文景观,但很多因缺少村民认同感而处于荒废状态。

3规划设计

3.1目标定位

通过以上评价结果分析可知,黄山村景观资源个性特质突出,地处多处景点间,依山傍海,交通便捷,且有着较好的立地条件和原生资源特质。综合考虑黄山村的人文、自然、色彩等景观要素,最终将黄山村定位为集“生态康养,山海体验,特色民宿、文化运维、观光旅游”为一体的滨海山地型美丽乡村。以崂山AAAAA级风景区为依托,以乡村振兴为引导,以黄山村现有的乡村景源为基底,坚持“顺应自然、融入自然、活化保护,永续发展”的理念,激活乡村生活,复兴乡村文化、经济及生态,遵循“艺文造乡”,重视文化在黄山村景观规划设计中的重要作用和价值。目标旨在保护黄山村自然人文环境及资源,注重景观生态建设和综合治理,展现其独具特色的山海风貌和景观魅力,优化乡村产业结构和发展业态,吸引并满足不同人群的活动需求,“融入大崂山,体验慢生活”。

3.2空间结构布局

依据黄山村山、海、田、村的景观一体化格局,将村域景观规划设计按照“一带、一路、四区、多点”的整体布局形式。“一带”是指黄山村的滨海景观带,也是长达3km的滨海生态绿带;“一路”是指贯穿黄山村崂山景区的旅游专用路,其不仅是村域对外交通的主干路,也是串联各个景观功能节点的桥梁,同时连通了村民公共活力空间;“四区”是指山地、滨海、农耕和民居四大景观片区;“多点”是指黄山村具有代表性的景观文化节点或功能节点。黄山村景观整体规划采用自然式的布局,因地制宜,顺应乡村原有的地形地貌,保护乡村景观资源和生态环境,彰显黄山村独特的山海文化和人居文化。

3.3规划设计内容

基于评价结果,规划设计立足黄山村乡村原生特质和空间形态,突出人与自然和谐,展现村域山海文化与农耕风貌,将地方文化、民俗特色、景观资源等融于充满活力的现代乡村空间中。

3.3.1“海之风”山地片区。该片区作为黄山村面积最大的分区,面积约113.33hm2,占黄山村域总面积的70%,巍峨耸立在黄山村的西南部、西部和西北部,形成山环海抱的景观空间格局。依托黄山村得天独厚的山地自然景观、奇特的山势和文化传说,将该区主要划分为山地到访体验、生态保育、山顶特色景观、山地特色观光4个功能景观区。保护规划山地景观区的生态林及村域水质,注重人与自然和谐可持续的集约化景观设计。

3.3.2“海之魂”滨海片区。该片区位于黄山村东面,主要为崂山旅游路以东的滨海区域。包括入口管理服务、滨海渔业生产观光、海洋文化展示、滨海休闲体验及百渔乐园5个功能景观区。入口管理服务区包括生态停车场、村口标识、游客服务中心、餐饮、售卖、医务、公厕等服务性建筑;滨海渔业生产观光区主要是当地村民渔业生产养殖的场地,不仅自成美丽的滨海生产性景观,也为游客提供人性化的到访体验。海洋文化展示区主要包括海龟腹地和民宿东部滨海小游园两部分,设有海洋馆、海神庙、娘娘庙等景点,展现了地域海洋文化及民间信仰、民俗文化特色;滨海休闲体验及百渔乐园两个功能景观区主要为游客提供海上及滨海休闲娱乐的体验。同时将“狐仙”“耐冬花”传说结合入景,突出当地特色文化气息。

3.3.3“海之趣”农耕片区。该片区位于黄山村中北部的山坡处,主要分为茶果采摘体验、茶文化展示、益香茶园观光和禅茶养生4个主要功能景观区。通过合理规划黄景观设计山村的特色农耕、茶田,发展智慧农业、提升生产效能、增强旅游体验。采用极致的场景体验和农业科普,让游客在情景式观光、餐饮、娱乐的同时,切实感受黄山村绿色产品价值,吸引城市居民游览消费,从而促进黄山村经济增长,吸引在外务工村民返乡就业、创业。同时融入并推广新科技、新理念、新思维,创建科技智慧农业及品牌特色,实现产销直通,提升乡村农业等级和城乡产业联动,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结合现有茶田,以“禅茶”为主题,植入现代艺术,营造季相变化的大地景观,使游客收获四季不同的游赏体验。优化现有科技鲜蔬产业结构,同时提供创客平台,激发专家学者的交流与碰撞,从而促进黄山村农业种植技术不断进步和发展。

3.3.4“海之情”民居片区。该片区位于村域中心较为平坦的坡地位置,主要包括民俗文化展示、特色民宿体验及社区居民生活3个功能景观区。民俗文化展示区主要有乡村记忆馆、民俗商业街、幼儿园和农贸市场等,其保护弘扬了黄山村的民俗文化和民俗民趣;居民生活区在不破坏原有居住功能的基础上,加强对古树、古庙、祠堂等人文景观的保护和景观复原再生,提升乡村活力空间,延续场所精神,塑造村落文化主题空间,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以村民意愿为重心,提高村民生活环境质量、文明程度和幸福指数;特色民俗体验区在继承黄山村文化特色、保护“碧海———蓝天———红瓦———绿树”聚落景观风貌的基础上,打造特色民宿,发展乡村旅游,提升经济实力,让旅行者在山海之间远离喧嚣,享受海鲜美食、山野海趣和惬意的乡村生活。

4结语

基于vrm系统对黄山村进行了景观质量评价,评价结果为26分,属于A级,具有较高的景观质量和开发价值。在对结果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黄山村景观规划目标定位为集“生态康养,山海体验,特色民宿、文化运维、观光旅游”为一体的滨海山地型美丽乡村,并按照“一带、一路、四区、多点”的空间布局形式。总体规划设计以维护黄山村自然生境、聚落空间、人文景观和农渔生产景观为基础,以提升乡村生态景观与人居环境质量为核心,以优化乡村产业结构和发展业态为目的,基本体现了乡村景观的完整性和地域特色性。为美丽崂山建设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为区域类似乡村的景观规划设计提供一定的方法借鉴。

参考文献

[1]于婷婷.严寒地区乡村景观脆弱性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19.

[2]李成,徐晓云,刘瑶瑶,等.乡村景观分类与评价方法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8.46(25):41-43.

[3]林方喜,潘宏.福建乡村景观资源评价研究[J].江西农业学报,2011,23(9):25-26.

[4]郑文俊.乡村景观美学质量评价[J].福建林业科技,2013,40(01):148-153.

[5]鲁苗.浅析乡村景观评价方法研究[J].设计艺术研究,2018,8(06):106-115.

[6]刘建英.乡村景观评价研究[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12.

[7]俞孔坚.自然风景质量评价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88,10(2):1-11.

[8]李向婷,龙岳林,宋建军.乡村景观评价研究进展[J].湖南林业科技,2008,35(1):64-67.

[9]徐晓云.胶东滨海美丽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研究[D].济南:山东建筑大学,2019.

作者:徐晓云 金锭汶 单位:全北国立大学农业生命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