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药物动力学单室血管教学实验设计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药物动力学单室血管教学实验设计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采用抽滤瓶和T型管设计了药物动力学单室模型血管外给药模拟实验的教学仪器,并通过实验数据对所设计的装置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所用仪器组装方便,价廉易得,重复性好。由实验数据计算得出的药动学参数与理论值相符合,学生通过实验能够更直观地理解单室模型血管外给药的原理,掌握药动学数据的处理方法及有关参数的计算,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药物动力学;单室模型;血管外给药;模拟实验

药物动力学(简称药动学)是药学院校本科生的必修课之一,主要研究药物在体内的量变规律,为新药筛选、剂型设计、制剂评价及临床合理用药等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1-3]。本课程和高等数学、生理学、药理学等学科在内容上交叉渗透、相互补充,课程内容深奥难懂,因此实验教学显得尤为重要[4]。该课程的实验教学是学生巩固课堂所学理论知识,增加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意识和提高新药研发能力的必要手段[5-6]。其实验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药动学的基本理论,培养实验操作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此各高校也在不断探讨该课程的教学改革,适时增加和调整实验教学内容[7-10]。单室模型是药动学隔室模型中最基本的一种模型,即认为药物进入体循环后,迅速分布到全身的组织和器官,并且在血液、体液及组织液之间迅速达到平衡[11]。血管外给药(如口服给药)是常见的给药方式,与血管内给药(如静注和静滴)不同的是它存在一个吸收过程,因此药动学参数的计算更加复杂。为使学生更好地理解隔室模型这一抽象概念,掌握单室模型血管外给药参数的计算方法,本文在前期静脉注射模拟实验的基础上[12],设计了单室模型血管外给药的模拟实验,可以直观地向学生展示药物在体内的变化过程,通过实验使学生能够掌握有关药动学参数的计算方法。

1仪器与试药

仪器包括:JB-2磁力搅拌器、HL-4蠕动泵、T6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250mL抽滤瓶、T型管、一次性塑料滴管。药品包括:酚红、1%Na2CO3溶液、0.2mol/LNaOH溶液。

2实验装置

单室模型血管外给药模拟实验的装置如图1所示。图1中,A为抽滤瓶,用于模拟单室模型,里面的水代表血液。B为T型玻璃管,与抽滤瓶的侧口连接,用于模拟排泄途径,T型管的一端为肾排泄途径,另一端为非肾排泄途径。C是一次性塑料滴管,滴管大头朝下倒置,底部用直径0.3mm的针灸针扎一个小孔,将酚红溶液作为模拟药物装入滴管,再将滴管浸入水中并固定于瓶口,保持其开口部分露出水面。通过蠕动泵D将蒸馏水以恒定速度加入抽滤瓶中,通过转子搅拌使液体均匀混合。酚红溶液从滴管的小孔不断进入抽滤瓶,模拟药物从给药部位吸收进入血液循环。随着水的加入,抽滤瓶中的酚红溶液经T型管口流出,表示药物被从体内排泄出去。定时从抽滤瓶中取样,测定酚红浓度,计算血药浓度的有关参数。按设定时间间隔从T型管口的一端收集流出液,测定酚红浓度,计算尿药浓度的有关参数。

3实验方法

3.1标准曲线制备

[13]精密称取酚红100mg,置于1000mL量瓶中,加1%Na2CO3溶液至刻度,配成100μg/mL的储备液。分别吸取0.2mL,1.5mL,2.5mL,5.0mL,7.5mL,12.5mL的储备液于50mL量瓶中,加水至刻度,摇匀,配成系列标准溶液。精密吸取0.5mL系列标准溶液,加0.2mol/LNaOH溶液5mL,混匀,于紫外分光光度计555nm处测定酚红的吸收度(空白液为0.2mol/LNaOH溶液)。以浓度C对吸收度A进行线性回归,得标准曲线方程为:A=0.0178C+0.0004(R2=0.9999)。

3.2实验操作

按图1组装好仪器,置于磁力搅拌器上,开启蠕动泵,以大约7mL/min的流速将蒸馏水泵入抽滤瓶,转子搅拌,至进入抽滤瓶的水量与从T型管排出的水量相等,达到动态平衡。然后用注射器从滴管口加入3mg/mL酚红溶液3mL,将滴管迅速放置到抽滤瓶内,同时开始计时(此时为0min)。分别在1min,3min,5min,7min,10min,20min,40min,60min,80min,100min,120min,140min,160min,180min从抽滤瓶中吸取溶液0.5mL用于血药浓度测定。自0时起,每间隔20min收集T型管模拟肾排泄一端的流出液,记录体积后,吸取0.5mL用于尿药浓度测定。在0.5mL血药或尿药待测样品中,加入0.2mol/LNaOH溶液5mL,混匀,于紫外分光光度计555nm处测定酚红的吸收度,将结果代入酚红溶液的标准曲线方程,计算相应的药物浓度。

4实验结果

4.1血药浓度数据及药动学参数

从模拟体循环的抽滤瓶中定时取样,测定不同时间血药浓度的结果见图2。图2血药浓度~时间曲线图(n=3)应用残数法[10]计算消除速率常数k、吸收速率常数ka等药动学参数。步骤如下:第一,曲线末段4个点(即120min,140min,160min,180min对应点)的lnC~t数据作线性回归,求得消除相尾段直线的回归方程为lnC=-0.016t+2.934(R2=0.9949)。根据方程斜率得到消除速率常数k=0.016min-1,消除半衰期t1/2=43.31min。第二,将曲线前段即吸收相的4个点的时间(1min,3min,5min,7min)代入上述消除相尾段直线的回归方程,求得该时间点在尾段直线外推线上的血药浓度值。用外推线上的血药浓度值减去同一时间点的实测血药浓度值,得到残数浓度值,即C残数=C外推—C实测。第三,根据lnC残数~t数据作线性回归,得到残数线的回归方程为lnC残数=-0.238t+3.000(R2=0.9933)。由方程斜率得到吸收速率常数ka=0.238min-1,吸收半衰期t1/2(a)=2.91min。

4.2尿药浓度数据及药动学参数

从模拟肾排泄的T型管一端定时收集药液,测定不同间隔时间Δt的尿药浓度,乘以对应时间收集尿液的体积,得到肾排泄药物量ΔXu,则ΔXu/Δt为集尿时间间隔内的平均肾排泄速率。集尿期中点的时间tc=(ti+ti+1)/2(i为取样时间点),根据(ΔXu/Δt)~tc数据作图,得到不同时间的尿排泄速率曲线图,见图3。对图3中消除相末段4个点(即110min,130min,150min,170min对应点)的ln(ΔXu/Δt)~tc数据作线性回归,得直线方程ln(ΔXu/Δt)=-0.017tc+5.031(R2=0.9907)。根据方程斜率得到消除速率常数k=0.017min-1,消除半衰期t1/2=40.76min。由4.1和4.2结果可见,分别从血药浓度数据和尿药浓度数据计算得到的消除速率常数k和消除半衰期t1/2非常接近,说明本实验使用的单室模型血管外给药的模拟装置设计合理,结果可靠,达到了良好的模拟效果。此外,本装置无须特殊定制,使用的仪器如抽滤瓶、T型管、塑料滴管等均为常用仪器,种类繁多,价廉易得,便于实验课教学使用。

5讨论

第一,血管外给药有一个吸收过程,即药物从给药部位释放,透过生物膜进入血循环。本实验设计之初使用透析袋装载药物溶液,模拟药物透膜吸收,但透析袋的孔径太小,药物透膜速度很慢,实验需要时间过长,不适合在实验课教学中使用。此后改为使用密封塑料袋装载药物溶液,在袋上扎一小孔,可以加速药物释放,但将塑料袋放入抽滤瓶后容易受到挤压,导致药物溶液流出,影响实验结果。最终本实验使用塑料滴管装载药物溶液,在滴管底部用细针(如针灸针)扎孔,既可以缩短实验时间,又能保证放置过程中药物溶液不被挤出,实验结果准确,实验过程具有可重复性。需要注意的是针孔要尽可能小,否则药物释放太快,来不及测定吸收相浓度;不要将滴管固定在靠近抽滤瓶侧口的位置,以免因搅拌不均匀影响药物浓度测定。第二,抽滤瓶的侧口处连接T型管,模拟药物的肾排泄和非肾排泄。调整T型管两端的高度,可以调节溶液流出的速度,模拟不同的排泄状态。当T型管两端高度相等时,溶液从两端的流出速度相同,可以模拟肾排泄速度和非肾排泄速度相等的情况;当T型管的一端稍高于另一端时,则溶液从一端流出速度较快,可以模拟肾排泄,而另一端流出速度较慢,可以模拟非肾排泄;当T型管一端显著高于另一端时,则只有一侧管有液体流出,另一侧管无液体流出,可以模拟只有肾排泄,没有非肾排泄的情况(如本实验即为这种情况)。第三,血药浓度测定的取样时间需要合理设计。在达峰前的吸收相,取样频率应较为密集,取样间隔应较短,以避免错过峰浓度,并能够获得足够数据便于用残数法计算吸收速率常数ka;在药物达到峰浓度后的消除相,取样间隔可以适当延长。应保证有足够长的实验时间,让大部分药物都能消除,保证利用药时曲线末段数据求得的消除速率常数k的准确性。第四,残数法又称削去法或剩余法。当血药浓度—时间曲线由多项指数式表示时,均可采用残数法求出各指数项的参数,这在单室模型血管外给药和双室模型中应用普遍。有文献记载还可用其他方法进行计算,如基于正弦余弦算法、利用MatLab软件编程等求算口服给药的药动学参数[14-15]。在实验课教学中,教师可以对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加以引导,使他们在掌握课本知识的基础上,查阅文献,探寻新的药动学参数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以后从事相关的临床药学实践工作和科研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者:赵凯悦 张哲铭 何朝星 王晓晖 杜青 单位:河北医科大学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