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网络社会中“差序格局”新呈现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网络社会中“差序格局”新呈现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本文通过定量研究,采用网络问卷调查的方式,对社会化网络中的“差序格局”呈现进行研究和讨论,发现网络社会中存在中国传统社会“差序格局”的人际关系结构,且产生了一定的流变。此外,文化程度成为影响个人差序格局的显著性因素。

[关键词]差序格局;网络社会;人际信任

差序格局的概念最早由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提出,他认为中国社会结构就像漾起的一圈圈波纹,以自我为中心逐渐扩散形成“差序格局”。费先生的语境是传统乡土社会,面对社会的变迁和互联网的崛起,差序格局在网络环境中存在的特点、产生的流变成为值得关注的问题。本文使用量化的方法,对网络中差序格局的特征与流变进行分析,并探讨流变背后深刻的历史、技术、社会原因,对网络社会中差序格局进行多维理论诠释。

“差序格局”的概念化与测量

1.“差序格局”的概念化。本研究使用“厘差定序”的方法,对网络社会中的差序格局进行测量。首先通过计算不同圈层相对中心的差等距离,确定个体的社会网络结构;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测量个体行为“序次”的变动程度来确定差序程度的强弱。概念里的“差”是静态的差等结构,即以自我为中心、人际关系逐层向外扩展的类似同心圆的模型。本研究以“由私到公”的顺序选取“家人、亲戚、朋友、同学/同事、陌生人”五种人际关系为“差”的测量变量。“序”则强调个体动态的行为模式,即个人如何对待不同圈层中的对象。本研究使用关于信任的测量题器,测量个人对不同人际关系圈层的信任水平(S)来判定“序”的程度,并将序的程度分为四级。2.问卷设计与数据统计。研究通过网络问卷调查共回收202份问卷,有效问卷196份,并运用SPSS进行分析。研究参考RotterJ的人际信任量表(ITS),以“微信人际交往中的信任水平”为主题设计问卷,包括人口统计学信息、对人际关系结构的测量、对个人与不同圈层的人的信任程度的测量、对差序结构松散程度变化的测量四大部分。其中第三部分是核心,共8个问题,每个问题形成一个对家人、亲戚、朋友、同学、陌生人的五点评分矩阵量表。五个圈层最终根据8个问题得到各自的总分,这个分数即为本圈层信任水平,根据这个值划定圈层的“序”。网络社会中差序格局的呈现特点1.网络社会中差序格局的存在特征通过频次统计发现,82%的人使用微信的目的是聊天和社交,且62%的人好友数量都在150人之上。这证明微信是网络社会重要的社交工具,对微信中的人际关系网络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1)网络社会存在类似乡土社会的人际关系结构。数据分析显示,五种人际关系真实存在于网络人际关系中,且比例有所不同,超过七成的人表示好友中最多的是同学同事,最少的是陌生人且数量不到20%;人们依然倾向于将陌生人放置在个人社交网络的边缘,并表示更愿意花费时间和家人、朋友等亲近的人聊天。不过有趣的是,与亲戚相比,人们更愿意花时间与陌生人交往。传统的差序格局中,亲戚与个人存在血缘关系,仅次于父母和兄弟姐妹;但在网络社会中,人们却表现出对于亲戚圈层的疏离。(2)网络社会存在自我中心的差序格局。通过计算各圈层信任程度(S),得到S值分别为:家人36.4、亲戚29.6、朋友31.7、同学/同事26.9,陌生人16.6。将各圈层值划入“序”的程度,发现个人对家人的信任程度最高为“四度”;亲戚、朋友、同学同事为“三度”且差别不大,但对亲戚的信任程度低于朋友,这与传统差序格局特点不一致;陌生人为“二度”且与上一层的差距较大,说明虽然网络赋权个人与更多人交流的机会,但与陌生人之间仍然存在着不可弥合的信任鸿沟。2.网络社会差序格局更为紧凑化通过分析发现,超过半数的人认为微信聊天使他们与家人的距离更亲密,40%认为无变化,极少有人认为更加疏远,网络差序格局的内边界呈现向内移动的趋势。关于外边界的变化,数据显示个人在网络中对陌生人的信任程度比现实中更强,与网络中陌生人相处更加放松,更愿意展示自己的想法,并觉得对方产生危害的可能性更小。但是,与现实相比,人们却不容易接受网络中陌生人的推销,这可能和当面拒绝难度高以及担心网络诈骗等因素有很大关系。3.文化程度成为影响差序程度的显著性因素。本研究选取性别、出生地、文化程度三种人口统计学因素,观察它们是否对个人差序程度产生影响。首先要对差序程度的测量进行规定:定义差序格局中“距离值”为各圈层到个人中心的距离,通过计算各圈层与相邻圈层“距离值”的差值得到“距离差”,对各圈层“距离差”的均值、标准差进行计算,进而求出标准系数来表示差序程度。分别将性别和出生地与差序程度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二者对差序程度的影响并不显著(均t<2)。通过对文化程度与差序程度进行方差齐性检验和F检验,发现文化程度对差序程度影响有显著性差异(p=0.208>0.05),文化程度低的人可能对网络陌生人存在更多恐惧与偏见,对家人和亲戚的重视程度也更高,更加回归乡土色彩。

差序格局流变诠释的三重维度:历史、技术、社会

1.社会历史变迁颠覆传统“家”的概念。在中国传统社会中,血缘与地缘关系是人际交往中重要的纽带和联系,亲戚、街坊等在差序格局中处于核心地位。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城市化发展使许多农村人开始进城打工,地理隔离也一定程度拉开了个人与亲戚的距离。但是,中国仍然难以摆脱根植于骨子里的小农社会思想,虽然“家”的概念一定程度上被颠覆,但是以“己”为中心的差序结构却长久存在。2.技术赋能“差序格局”紧凑化。在互联网兴起之前,人们与父母的交流仅限于面谈、书信等传统方式。随着移动电话、网络聊天、视频语音通话等高效高质的交流方式走进视野,网络技术的发展成为推动差序格局内边界向中心移动的重要力量。同时,技术也使人与人的交流成本更低,更加方便快捷。网络的匿名性也为与陌生人交流提供了保护屏障,人们能更加坦然地展示自我,差序格局的外边界也逐渐向内移动,整个网络差序格局更加紧密化。3.文化程度反映社会阶层,影响个人差序格局。个人的文化程度代表受教育程度,也代表了个人知识文化水平。由知沟理论和数字鸿沟理论可知,虽然网络信息可以一定程度上弥补,但是要弥合鸿沟仍然相当困难。文化程度不同使得人们对社会的认识存在自我偏见。其次,文化程度不同,社交圈也存在很大差异,对社交的理解以及对不同人的亲疏态度都受到周围圈子的影响。因此,这可能会导致不同文化程度的人对社会关系有不同理解,进而产生不同的态度和行为,从而对个人差序程度产生影响。

本研究发现,网络社会中确实存在着中国传统社会“差序格局”的人际关系结构,且与传统中国社会相比产生了流变,具体表现为:一是人们将朋友关系视为“私”的程度超越了亲戚关系;二是网络社会“差序格局”的内外边界都呈现向内移动的趋势,展现出更为紧凑的差序格局。网络差序格局的呈现,有着深刻的历史、社会与技术发展内涵。

参考文献

[1]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

[2]胡安宁.差序格局,“差”“序”几何?[J].社会科学,2018(01).

[3]罗汉洋,于素敏.我国B2C电子商务中消费者信任维度的实证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18(17).

[4]艾尔巴比.社会研究方法[M].北京:华夏出版社,2018.

[5]刘海龙.大众传播理论:范式与流派[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6]高盼盼.熟人社会与陌生人社会人际信任的构建[A].“决策论坛——经营管理决策的应用与分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16.

[7]王建民,宋金浩.网络空间中的差序格局——“众筹”的社会学研究[J].兰州大学学报,2016(06).

[8]张积家.容器隐喻、差序格局与民族心理[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05).

[9]孙群,姚本先.大学生安全感、人际信任及其关系研究[J].卫生软科学,2009(23).

[10]李岚冰,吕新艳.大学生群体微信使用意向分析与实证研究[J].情报科学.2016(34).

[11]文梦雪,陈竹.“90后”大学生人际信任的现状[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2016(26).

[12]齐秀琳,伍骏骞.身份异质性、差序格局与社会信任[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7(2).

作者:常甜甜 单位: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