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易经的书名辨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易经的书名辨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很多学者使用《周易》(带书名号)来表述古经《易》这本书,甚至常常将不同的概念混同使用:一会儿称《周易》,一会儿称周易;一会儿称《易经》,一会儿称易经。从概念上讲,常常让人弄不清其准确定义。对此,有学者认为,《周易》与《易经》是古经《易》的不同称谓,说的是同一本书。[1]另有学者则持反对的意见,认为《周易》与《易经》两个概念截然不同,但存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周易》概念的外延大于《易经》,因为除了《易经》外,还包括《易传》,是《易经》和《易传》的统称;[2]另一种观点则相反,认为《易经》概念的外延大于《周易》,因为《易经》包括三部分,其中一部是《周易》,另外两部是《连山》和《归藏》。[3]究竟孰是孰非,始终没有定论。这样一种概念混乱、莫衷一是的情况并非个别,在有关易学的着作、论文中可以说比比皆是,而易学界对此并没在意,长期以来一直模棱两可地混沌至今,可在稍微懂得逻辑学知识的人看来,则是贻笑大方。因为如果连最起码的基本概念都没有划分清楚,作为概念的科研基础还处于混乱状态,那还有什么学术研究可言呢?甚而至于,由此带来社会认知和社会实践的误区―― 一些人误将算命先生当成是“《易经》大师”,把研究《易经》的学术成果错当成是“美化巫术”,使得具有完美的哲学思想、朴素的数理科学和中国式的逻辑思维特点的《易经》,与占筮、算命等术数为主要内容的周易预测混淆在一起,黑白难辨,从而使《易经》这一中国传统文化之精华的科学价值被贬低。

笔者经研究后认为,学者及出版者在着作及论文中使用《周易》这一带有书名号的概念属于误解。仅仅多了个书名号,看似不是什么大问题,但实际上其中却蕴含着很深的历史辨析及认知问题,可谓大是大非。故而试对此问题作一辨析,与专家学者们商榷。

一、 《易经》最初书名为《易》,而非《周易》

周文王被商纣王软禁的7年中,①“演易之六十四卦,各为彖。”由此写作出《易》这一大作。但周文王在灭商之前便先期死去。可见,周文王作《易》之时系商代末年,虽然此时周人已经称周,但仅仅是“周国诸侯”,绝不敢称“周朝”。因而此时即使非要以朝代来定书名,也不应用“周”字。

至西周时,尽管周公旦组织文人对《易》又作了进一步的完善和系统性的编纂,但仍称其为《易》。因为一直至春秋时,后人自始至终称《易》,无人称《周易》。如《论语?述而》:“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系辞》:“《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孔子及其门生所作的“十翼”,称为《易传》,并非称《周易传》,其中所有解古经《易》之语,均称《易》如何如何,未曾有《周易》如何如何的记载。尽管《易》后来被儒家尊为“六经之首”,但书名未变,始终称《易》。

即使到了汉代,众多学者频繁征引《易》,通常也只称“《易》曰”,从未见过“《周易》曰”的字样。如《史记?周本纪》:“西伯盖即位五十年,其囚羑里,盖益《易》之八卦为六十四卦。”《汉书?司[:请记住我站域名/]马迁传》:“故《易》曰:‘差以毫厘,谬以千里。’”《淮南子?谬称训》:“故《易》曰:‘《剥》之不可以遂尽也,故受之以《复》。’”《说文》释“相”字:“《易》曰:‘地可观者,莫可观乎木。’”《说苑?敬慎篇》:“《易》曰:‘有一道,大足以守天下,中足以守国家,小足以守其身,《谦》之谓也。’”

甚至到明清两代,大多数正统学者仍称其为《易》。例如乾隆时编纂的《四库全书总目》中记载:“《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以逮方外之炉火,皆可援《易》以为说。”

以上足以证明,春秋时代的学者仍尊周、尚周,甚至自视为大周朝之人,不管是评议还是诠释,都绝对没有必要在《易》之前添加上“周”字。即使汉唐宋至明清,大多数学者均依照前人所述始终称《易》。故而《周易》书名无从说起。

二、周易之“周”并非与“易”合为书名

“周易”(没有书名号)一词,最早见于《左传》。如《左传?庄公二十二年》:“周史有以周易见陈侯者”;《左传?襄公九年》:“姜曰亡是于周易曰随元亨利贞”。此记载的“周易”,在战国时期的古籍中并不多见。当时的古籍中均不会有标点符号,更不可能有书名号。现今译注者及出版者将“周易”加上书名号,[4]实属误解。因为笔者认为,《左传》中的“周易”二字,意指“周朝之《易》”,是“周朝之《易》”的简称。得此结论,除了前面已经举证说明的以外,还有如下三点理由:

其一,春秋战国时期的古籍中涉及的“周”字,多指西周。例如《尚书》中记载:“天休于文王,与我小邦周。”[5]又如《大学》中记载“周虽旧邦,其命惟新。”[6]《左传》“周易”之中的“周”字也应是如此,即意指西周。故而,“周易”之中的“周”字应看作是《易》前面的定[!]语。因为学易之人都知道,在周朝之《易》之前,还有夏朝之易《连山》和商朝之易《归藏》。“周易”这一称谓是当时的史官或其他作者要确定所指的古经易是周朝之《易》。

其二,按照习惯,后代评前朝之作,为确定“代号”和区分不同朝代的同一类型作品,才有必要添加上“周”,譬如对于西周时期的礼制,后人均简称其为“周礼”。例如《中庸》有记载:子曰:“吾说夏礼,杞不足征也;吾学殷礼,有宋存焉;吾学周礼,今用之,吾从周。”[7]这里的“周礼”,意指“周朝之《礼》”,由此绝对不能用带有书名号的《周礼》来表述。②也就是说,如是周朝当朝之作,就无需说“周”,除非是史书,否则就是多此一举。周朝时代所出的不少文化古籍,例如《诗》、《书》、《礼》、《论语》、《大学》、《中庸》等,有哪一个需要在书名前添加上“周”字?而最先涉及“周易”二字的《左传》,恰恰是出自不再认同自身为“周朝之人”、且无人尊周的战国时代的作者。以前有学者误认为《左传》出自左丘明之手,即春秋之时,实际上,经过专家考证,《左传》成书之最早年代,应在公元前375年郑国灭亡后至公元前 360 年之间。[8]这一时期,虽然在我们现今史学上仍将它确定为“东周”,似乎仍处于“周朝”,但实际上,那时的人们早已认为彻底告别了“周朝”而进入新的朝代。故而《左传》始称“周易”,既可证明《左传》并非出自春秋之时,而是出自无人尊周的战国时代,又能证明“后周朝”时代古人将《易》定出“代号”――“周”,以后人的角度来述说“前朝”之事,这一做法非常合情合理。二者真可谓相辅相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