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试论艺术的幻象形式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试论艺术的幻象形式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幻象把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联系在一起,艺术创作是作家通过幻想表现自己的白日梦;艺术欣赏则是读者或观众通过幻想置身于艺术作品之中,释放自己的白日梦。无论是对艺术作品的创作者来说,还是对受众来说,幻象是艺术形式创造过程中的根本的内核。

关键词:艺术;形式;幻象

弗洛伊德开启了以精神分析学研究文学艺术的先河,梦是其精神分析学研究的核心概念。他视梦为幻想的产物,生活中不遂之愿往往幻化为梦,以释放内心的欲望。在弗洛伊德看来,作家创作便似凡人人梦,文学与梦都疏离现实,且超越生活,其中创造了一个幻想世界并认真地生活其中。

弗洛伊德的艺术心理学对艺术的影响主要有三。其一,梦是艺术创作尤其是神话诞生的重要来源。每首诗歌、每篇小说、每部剧本均包含着大量梦的材料,梦工作的最重要的贡献是神话。其二,将某些门类的艺术创作法则等同于梦的产生机理,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电影传达形式。梦境最大的外在特征是做梦者总是居于梦境中心,无论梦中的场所怎样变化,人物怎样活动,做梦者总是在场的。电影摄像机所处的位置与做梦者的位置相似,观众的立足点也与摄像机相同,因为他们总是随着镜头对故事进行观察。就此而言,电影作品就是梦境的外现,是客观化的梦。其三,凸显梦的幻想力量,将其视作艺术创作的原动力,以此为基础构建了一个严整的“艺术幻象”体系。

那么,艺术抽象是如何获得幻象的呢?从信息论的观点来看,图像可以通过编码而以语言、符号的形式储藏起来,语言、符号再通过译码恢复为图像。这种互译的能力,均是以人类大脑的复杂理性为基础的。从人类大脑的现阶段发展情况来看,脱离感性的理性固然是没有的,脱离理性的感性也是没有的,感性与理互而存。人的本质力量外化于行动和表现,而行动和表现就必须通过媒介,媒介完成信息的融合与转化,表象世界留存于思维模式之中。因此,右半球的表象功能与左半球的言语功能在媒介的作用下进行互译,从而使认识的诱导得以统一。科学抽象思维要求把表象译成言语,艺术形象思维要求把言语译成表象,但表达出来成为符号的时候,则毫无例外的是语言。因此,现代人类大脑中的表象功能是和言语的抽象功能密切地联系着的,表象作为一个认识环节,它是由感觉、知觉过渡到思维的中介环节,它既有直观性又具有概括性。一方面,它通过记忆联系于感知的外在对象,另一方面,又通想象和概括联系于主体,因而又是最主观的。正因为这样,这个特殊环节就蕴涵了科学的抽象思维和艺术的形象思维的胚胎。主体表象与客体对象的关系,可有两种外同型。一种是联系于对象的存在,因而有逻辑的科学的表象,这是一般性外同型,或必然性外同型;另一种是联系于主体的与不而产生的审美的艺术的表象,这是特殊的外同型或自由外同型。必然性外同型决定于客观事物的存在并由此引起与主观世界的同构。自由外同型是审美表象以人类共同感为语境,是无目的性合目的性形式的投射。

我们认为,成熟的抽象形式是在数学发展起来之后才出现的。在自然科学中,概括是人们最需要的一种能力,数学也因为它的陈述能力和在不失掉概括的情况下所达到的复杂控制能力而得到了人们的珍爱。西方的自然科学和美学均起源于古希腊的自然哲学。古希腊的自然哲学家们在研究自然科学的同时也研究美学问题。作为数学家、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的毕达哥拉斯及其多数信徒,他们一开始就从自然科学的观点来看待美学问题,开创了事物的定量研究的先河。在自然哲学和美学两方面继承和发展了毕达哥拉斯观点的代表性人物有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其中亚里士多德的思想概括、综合了当时希腊自然科学和美学的最高成就,达到了古希腊时期自然科学和美学具有生长性的统一,并对后世自然科学家们以审美的尺度创设自然科学理论,起到了积极而广泛的影响。

我们说希腊科学,并不是说古希腊有一个统一的现代意义上的科学概念,而是我们依照现代科学的知识体系对希腊文明中关于自然的观念和知识的评判。因为迟至17世纪,人类还没有找到系统探索自然界的有效方法。所谓的希腊科学,应指希腊人关于自然的探究,中古和近代早期的人们将其称之为“自然哲学”。传统约定下的哲学,主要指的是形而上学的知识论。在前苏格拉底时期,并不存在这种分界,这种界定最初缘由柏拉图,完成于亚里士多德。古希腊的世界原始构成理论并不是原始的凭空臆测,而是巴门尼德思想刺激下的激活物。希腊的行星天文学也不是历算家们工作的无思想的积累,而是遵循推演了柏拉图为其所确立的路径。同样,希腊的物理学和生物学更不是技术或医疗经验的刻板记载,而是亚里士多德思想体系所设定的实践。正如著名物理学家理查德·费曼(Richard Feynman)所作的如下推测,假如有一场灾难毁灭了人类所有的知识,只有一句话传给后代,哪个陈述用的词汇最少同时包含的信息最多?我相信是原子假设。所有事物都是由原子构成的,原子是些微小的粒子,它们处在永恒的运动之中,稍微分开时相互吸引,被挤压一处时又相互排斥。费曼的这番话并没有过时,原子假说仍然是人类知识中最为丰富的文化积定。过时的并非是过去的,过时的应是那些将过去作人为畸变的东西,但它已胎死腹中,出而不生。

然而,由于在纯数学领域内逻辑形式所占的比例是如此之大,就很自然地使数学研究变成了对结构本身的研究以及对“抽象”的系统性研究。这种研究就是对逻辑的研究,它所使用的技术是渐进式的概括。这种抽象方法比一般的概括法比如归纳法,要科学得多,而归纳法尤其是不完全归纳法,往往带有很大的偶然性。所以,渐进式概括技术的出现,继而根据这种技术建立起的纯粹逻辑,结束了以往一切不稳定的概括法。这种渐进式的概括为逻辑增加了另外一种不同的目标,这种目标不仅不同于传统的“艺术和科学联想”所要达到的目标,甚至也不同于现代社会发展起来的现实性的价值系统所要达到的目标。这是因为在此情况下,逻辑不再是一种科学工具,已成了某种把人类的兴趣和爱好扩展到超越现实意义上的科学思维,从而变成为抽象而抽象的纯粹抽象形式领域中的东西。在这种抽象形式所在的领域之内,符号表达原则、概念化原则以及表现原则都已得到了技术上的证明和公理性的确证。在西方美学发展的漫长历程中,科学与艺术尤其是数学与艺术的关系更为密切。早在古希腊时期,米利都的泰勒斯是爱奥尼亚的第一个哲学家,也是一位政治家、数学家、天文学家。有资料表明,他曾去过埃及,并根据土地测量创立了演绎几何学,据说,他曾预言发生在公元前585年5月28日的日蚀。在他的哲学与科学交互的思维意像中,已经扼制住了神学的诗性冲动,表现出对自然的思辨静观。据传泰勒斯曾运用几何学知识测量过埃及金字塔的高度,还计算过船舶到海岸的距离。“泰勒斯是去过埃及并把几何学这一专门知识带回希腊的第一个人。他本人发现了许多命题,并将许多其他基本原理传授给他的继承者。”[1]但是真正把物以数的抽象观念提高到突出地位,将数视为世界构成基石的,则是毕达哥拉斯及其学派。也正是毕达哥拉斯学派揭开了古希腊科学艺术思想发展的伟大序幕,开启了艺术与数理学科联袂的世界统一景观。这种有关世界统一图像的预设,经由德谟克利特等人的发展,到了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时代已成为自然哲学家们在对科学探究中不可或缺的审美关注。

在我们看来,艺术创造的幻象同样具有数学的整体性诉求。幻象是艺术作品中情感形式的载体,是一种半抽象的,然而又往往是一种独特的和给人以美的感受的表现性形式。幻象不是指哪个人物形象或某件具有象征意义的事件,而是一个整体,一个由作品中各种形式要素共同烘托出来的整体。艺术符号的重要表征,是一种单一的不可分割的整体意象。艺术所包含的意义,只有通过对文化整体意义以及整个结构的关系才能理解。而这种功能,必须依赖于同步的、整体的显现。例如中国诗人韦应物的《赋得暮语送李曹》。该诗决不是一篇关于李曹离去的报道,而是创造了一个主观的整体性文化语境,“微雨”、“散丝”,淋透整首诗的每一行。在我们看来,晚钟、杜鹃即是艺术中的符号,它们与诗人及其友人、雨、江、声响和时间等都是诗的个别因素,都参与并创造了全新艺术体的有机形式,艺术符号在整体上隐含着生命的意味和情调,因而“诗化语言保持了一种奇异的萌发力和创造力,与人类精神的不息的创造力相呼应。它激活那沉睡的活力,焕发出蛰伏在无意识深处的结构性的力。它给予孤立于即成文化中柔弱的个体以创造者的位置。诗化语言在于利用这自然之力即无意识的语言形式把意识的语码或文化的单元重新结构。”[2]也就是说,艺术就是要把艺术当作大文化语境中的一个整体,它在时间上、空间上都是一个不断延伸的过程,既承受传统系统和惯性思维的压力,同时又提供意义开放的可能。

每一门艺术都创造着自己的基本幻象,艺术符号作为人类情感的形式,包容着一种全新的意义。为了使符号形式和某种生命经验的形式和谐一致,艺术符号就要剔除它所有的俗常意义,屏弃所有可使其逻辑隐而不显的无关因素,显现为一种情感逻辑的意义。首先要使形式离开现实,赋予艺术的自我丰足性,这要靠创造一个虚的领域来完成,在这个领域里形式只是纯粹的表象,而无现实的功能。艺术符号理论非常关注艺术如何同现实发生联系以及二者之间关系的性质,认为现实生活不是被模仿到艺术作品中去的,柏拉图认为艺术是现实的影子,我们倒不如把现实看成是艺术的影子。意象是艺术的本体,不管是艺术创造,还是艺术欣赏,还是艺术品自身的同一性,都会归结到意象之中。艺术家的使命在于提供并维持一种基本的幻象,这种基本幻象明显地与周围的现实世界相脱离,明晰地传达出自己的独一无二的形式,从而与人类内在的情感和生命形式达到完满和准确的一致。要达到这一目的,艺术的符号都可以成为艺术家作技术处理的材料。艺术家就利用这些材料进行艺术幻象的创造,从而使艺术作品超脱了周围的世界,以强烈的诱惑吸引着欣赏者的注意力,使其超出了实际在场。

参考文献

[1]莫德:《欧几里得几何原本研究》,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5页。

[2] 耿占春:《隐喻》,东方出版社,1993年版,第206页。

作者简介:

王晓薇(1988—),女,江苏连云港人,连云港市外国语学校教师,近年来主要从事美术教学与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