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中国铜企继续勒紧裤腰带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中国铜企继续勒紧裤腰带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国铜原料联合谈判小组(CSPT,由国内九大铜企组成)在1月底宣布中国铜企与必和必拓达成加工费协议,TC/RC(粗炼/精炼)价格分别为46.5美元/吨和4.65美分/磅,比去年下降38%。但却意味着,铜企在2010年的日子仍然不好过:海外铜矿巨头的强硬让国内铜企不得不勒紧裤腰带

在海外矿山压榨的局面下,国内铜企要想盈利,切实的途径只有两条:一是提高铜矿的自给率,从而减少进口;二是通过提高炼铜工艺和技术,压缩实际的加工成本。

不过,好消息是,现在铜的价格上涨让签订铜矿长协采购价格的大型铜企享受了这一利差。而且作为主要副产品的硫酸价格也有大幅上涨,给铜企带来了额外的收益,尽管这并不能抹平加工费下降构成的盈利缺口。

无论如何,在2010年铜价持续上涨预期并不明朗的情况下,大幅下降的铜加工费将使得国内铜企面临较大的盈利压力。

而对于下游的铜制品加工企业来说,它们也同样需要克服铜材价格上涨的成本压力,并努力将这种压力进行内部消化或向客户转移。同时,它们通过适量的铜期货交易实现套期保值,从而对冲铜价的上涨。

加工费难赚

铜企与上游的铜矿签订的加工费协议,是指矿山对冶炼厂加工成本的补偿,而铜矿采购价则按照未来期铜均价作为基准扣减加工费后得出。因此,加工费协议谈判中,加工费越高,代表铜企获得的补偿越高。相应的,其采购成本也就越低,盈利也就有更大的空间。

在去年12月份日本铜企与美国Freeport-McMoRan 铜金矿业公司的2010年加工费谈判中,双方就达成了TC/RC为每吨46.5美元/吨和4.65美分/磅的价格协议,这要比2009年低了38%。而最终CSPT与必和必拓的谈判中,双方也在这一价格上达成了一致。

在谈判中,江西铜业等大型铜企提出60美元/6美分的加工费要求,但最终协议价格远低于这一水平。造成在与海外大型铜矿谈判中处于下风的原因是,国内铜冶炼产能的大幅增长。根据全球商品研究机构――英国CRU的预测,2010年仅中国就将新增铜精炼90万吨,较2009年45万吨的新增产能提高一倍。

迅速扩张的产能无疑将加大我国铜精矿的进口量,从而使得全球铜精矿的供应形势进一步紧张,这也是国际铜矿巨头向中国炼铜企业要价的本钱。根据外电的报道,必和必拓在谈判中甚至要求更低的加工费。

这样的加工费协议离盈亏线差得很远,对国内铜冶炼商来说就是亏本买卖。虽然今年以来铜价翻了一番,但铜价上涨得益的只有铜矿供应商,因为铜矿价格与铜价是挂钩的,冶炼企业根本没挣到钱。

对于炼铜企业来说,在国际铜价不可控并且持续上涨预期不明确的情况下,有两条路径可以帮助他们渡过难关。第一,提高铜精矿的自给率;第二,提高炼铜工艺和技术,压缩炼铜成本。

低自给率拖累利润

遗憾的是,目前国内铜企的自给率普遍偏低,在国内四大铜企中,有三家为上市公司。其中,江西铜业的铜精矿储量最大,达到1521万吨,自给率最高,但也只有20%出头;云南铜业的铜精矿储量为200万吨,自给率约为15%;而铜陵有色的储量为194万吨,自给率则只有6%左右。

谈判结果比预期的要低,利润只能靠自有铜矿冶炼盈利,加工费大幅度下降对2010年的盈利将产生不利影响。

实际上,铜矿采选环节的毛利率要远高于铜冶炼的毛利率。国内大型铜企都拥有一定的铜矿,并伴有采矿业务,铜精矿也是它们的产品之一。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09年,国内铜行业采选环节的毛利率不断提升,到第四季度已经超过30%。而同期,铜冶炼业务的毛利率却未有明显回升,到第四季度仍低于7%,不及第二季度的水平。

因此,拥有足够的铜矿,一方面可以降低进口高价铜精矿比重,提高炼铜业务毛利率;另一方面,可以直接出售铜精矿,获取利润率丰厚的铜矿采选收益。

尽管主要公司都已经意识到自给率偏低的现状,近年均已开始寻找资源,但这难以从短期解决问题。铜矿自给率低使得对进口的依赖程度太高,这自然被国际矿业公司看在眼里,也就无疑增强了它们削减对国内铜企加工费的信心。

压缩炼铜成本,甚至能降至加工费协议价格之下,也是炼铜企业扩大盈利的重要路径之一。

目前,云南铜业在冶炼技术方面有一定的优势,公司的艾萨炉熔炼工艺要明显优于江西铜业、铜陵有色使用的闪速炉技术。云南铜业的冶炼成本大概在50~60美元/吨,而江西铜业和铜陵有色预计都超过70美元/吨。

无论如何,三家公司的实际铜冶炼成本都超过了此次CSPT与必和必拓达成的加工费协议价格,这意味着,国内铜企必须从其他方面,如现货铜价上涨、硫酸等副产品价格上涨等方面获得的收益来弥补冶炼环节的亏损。

获益产品涨价

既然来自矿业公司的冶炼加工费补偿大幅下降,且对冶炼技术的提升短期内无法将实际加工成本压缩到加工费协议之下,那么,铜冶炼企业必须从其他途径寻求收益,以弥补冶炼环节的亏损。

从目前看,主要有两大途径,一方面,获益于现货铜价的上涨;另一方面,获益于副产品价格上涨。

由于大型铜冶炼企业一般会与矿业公司在上年末或当年初签订全年的长期采购协议,如果铜价持续上涨,长协价则必然会低于现货铜价,因此,无论是将铜精矿直接转卖,还是出售冶炼后的铜产品,铜冶炼企业都会从中获取一定收益。

另外,在铜冶炼过程中,硫酸是最主要的副产品,2009年末至今,受下游需求回升以及硫磺价格上涨等原因,国内硫酸价格出现大幅快速的上涨。铜陵有色、江西铜业出厂的硫酸价格自去年11月以来的最高涨幅都达到2倍,云南铜业也有较大涨幅。

对于2010年,无论是铜价还是硫酸价格,由于实体经济需求的持续增长仍有很大不确定性,因此,在经历了短期的大幅上涨之后,价格继续上涨的幅度可能将会有明显的放缓,甚至出现盘整或者回调,这种情况下,无疑是对铜冶炼企业的又一大考验。

向下游转嫁成本

根据CRU的一份报告,在我国目前的铜终端消费领域中,工业电气和设备消耗量占到25%,其次为房地产建设,消耗量占比为19%,消耗量较大的领域还包括,发电和公用事业领域消耗15%,家电及配件消耗14%。另外,电子、通信、汽车、铁路、轮船等行业也有较大的消费量。

这些下游产业中,有一些产业具有较强的成本转嫁能力,而另一些行业则明显缺乏这种能力。成本转嫁能力的高低,主要由所在行业的竞争状况以及该公司在行业中的地位决定。

如家电行业,该行业中的空调、电视等子行业竞争非常激烈,单家竞争者在铜价上涨的同时,很难将这种成本上升有效地向消费者转移,只能通过内部压缩成本等方式来予以消化。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汽车、消费电子等诸多竞争激烈的产业,在这些行业中,单家公司难以形成足够的对客户的议价能力,因此无法将上升的成本有效转嫁至消费者。

另外,一些受价格管制的垄断行业也不具备成本转嫁能力,如发电、通信等公用事业,在价格管制下,企业无法对主要产品按照铜价上涨的幅度进行提价。

相反,另外一些行业则具有这样的能力,比如具有高技术壁垒的工业电气设备、汽车关键零配件、轮船关键零部件、核心通信设备等子行业。这些行业的典型特征是具有很高的技术壁垒,并且产品有着较大的不可替代性,因此,这些行业的主要公司对下游厂商拥有足够的议价能力。

对于铜下游产业来说,通过持有铜期货来实现套期保值成为不少公司规避铜价大幅波动的选择。

目前的上市公司中,一些以铜为重要原材料的铜下游企业纷纷进行或正在尝试进行期铜的套期保值,比如特变电工、宝胜股份、海鸥卫浴、精诚铜业、万马电缆等。

尽管各涉足铜期货交易的上市公司都声称,公司进行铜期货交易的目的仅为规避铜价波动风险,实现套期保值。在铜期货的交易额、业务授权方面都做出了明确的规定。但是,我们仍然担心,一些公司出于对期货市场暴利的追逐,加大铜期货交易量,尽管有时会带来超额收益,但却将公司资产置于巨大的风险之下,因此而产生期货巨额亏损的可能性也不断增大。

总而言之,由于我国铜矿年开采量远远不能满足国内的需求,因此,我们需要大量进口海外铜矿。当上游被海外矿业巨头捏在手里,我们就难以获得真正的话语权,这和铁矿石谈判并无差别。加工费协议价格的大幅下降,使得整个国内铜产业链都要面临利润率下滑的困境,无论是寄希望于副产品价格上涨,还是在期货市场寻求套保,都无法真正解决根本的病源。在国内开采量短期无法突飞猛增环节需求的情况下,提高国内铜业集中度或许是一个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