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复方淫羊藿颗粒提取工艺的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复方淫羊藿颗粒提取工艺的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目的:筛选复方淫羊藿颗粒的最佳提取工艺。方法:应用正交设计表L9(43)设计复方淫羊藿颗粒的提取工艺,以淫羊藿苷作为考察指标,优选复方淫羊藿颗粒的提取工艺。结果:复方淫羊藿颗粒最佳提取工艺为取药材加12倍药材量体积水,浸泡15 min,煎煮3次,每次1.5 h。结论:按照筛选最佳提取工艺验证,淫羊藿苷提取率最高,此提取工艺可行。

[关键词] 淫羊藿;淫羊藿苷;提取;正交设计

[中图分类号]R284.2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3-7210(2009)07(a)-090-02

Study on extraction of Compound Yinyanghuo Granules

WANG Yu, HONG Yuping

(The Second People's Hospital of Zhuhai City, Zhuhai 51902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creen the best extraction technology of Compound Yinyanghuo Granules. Methods: Appied orthogonal design table L9(43) to design the extraction process of Compound Yinyanghuo Granules and used icariin as indicator to optimize the extracting technology of Compound Yinyanghuo Granules. Results: The optimum condition of Compound Yinyanghuo Granules was adding the volume of 12 times water, soaking 15 min, extracting for three times and extracting for 1.5 hours every time. Conclusion: In accordance with the optimum extraction conditions, the rate of icariin extraction is the highest. This extraction process is feasible.

[Key words] Epimedium brevicorum Maxim.; Icariin; Extraction; Orthogonal design

复方淫羊藿颗粒是由淫羊藿、熟地、菟丝子、肉桂等多味药材组成,经水提、精制与浓缩后制成的中药颗粒剂,在医院临床中已使用多年,具有温肾助阳之功效。笔者在参考有关文献[1-3]的基础上,采用正交设计法研究其最佳提取工艺,现报道如下:

1 仪器与试药

1.1 仪器

Agilent 1100 series 液相色谱系统(四元泵G1311,柱温箱 G1316A,检测器G1314A,Agilent Chemstation色谱工作站);超声波清洗器(型号为KQ-300、功率为300 W、工作频率为40 KHz,昆山市超声仪器有限公司)。

1.2 试药

淫羊藿、熟地、菟丝子、肉桂等药材购自佛山市德林医药公司,经鉴定为正品;淫羊藿苷对照品(批号为110737-200415,中国生物制品检定所);水为双重蒸馏水,检测试剂均为色谱纯,其他均为化学纯。

2 方法与结果

2.1 正交试验设计

选用正交设计表L9(34),以淫羊藿苷作为考察指标,对复方淫羊藿颗粒提取过程中影响较大的加水量(A)、浸泡时间(B)、提取时间(C)及提取次数(D)四个因素进行考察,每个因素3个水平。见表1。

2.2 淫羊藿苷的含量测定

2.2.1 色谱条件色谱柱为Hypersil ODS2(4.6 mm×250 mm,5 μm),流动相为甲醇-0.38%磷酸溶液(48∶52),流速为1.0 ml/min,检测波长为270 nm,柱温为40℃,进样量为10 μl。淫羊藿苷的保留时间为10.2 min。在此条件下能得到较好分离,见图1。

图 1 淫羊藿苷对照品HPLC色谱图

Fig.1 HPLC chromatogram of icariin reference substance

2.2.2 溶液制备取淫羊藿苷对照品,精密称定,加70%甲醇溶液制成每毫升含0.01 mg的淫羊藿苷对照品溶液;取提取液滤纸过滤,精密吸取续滤液2.00 ml,置50 ml容量瓶中,加70%甲醇溶液约40 ml,超声10 min,放冷置室温,加70%甲醇溶液稀释至刻度,摇匀,用0.45 μm滤膜滤过,续滤液作为供试品溶液。

2.2.3 标准曲线的绘制取对照品溶液分别配成浓度为0.010、0.020、0.050、0.100、0.200、0.500 μg/ml的溶液,取10 μl,注入液相色谱仪测定,记录色谱图,测定其峰面积,以峰面积为纵坐标(Y),淫羊藿苷浓度为横坐标(X),绘制标准曲线,并计算回归方程,为Y=2 422.0X-1.476 5,r=0.999 9。结果表明,在0.01~0.50 μg/ml浓度范围内,淫羊藿苷浓度与峰面积有良好的线性关系。

2.2.4 精密度试验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10 μl,连续进样5次,测定淫羊藿苷面积值,计算RSD值为1.46%,说明仪器的精密度良好。

2.2.5 稳定性试验按供试品溶液制备方法制备供试品溶液一份,取续滤液,分别放置0、2、4、8、12 h后进样,记录淫羊藿苷峰面积,结果RSD值为2.61%,说明供试品溶液在12 h内稳定性良好。

2.2.6 重复性试验按供试品溶液制备方法制备供试品溶液5份,然后测定峰面积,计算含量的RSD值为1.85%,表明本法重复性良好。

2.2.7 加样回收率试验取已知含量的同一批样品约0.20 g共5份,精密称定,置具塞锥形瓶中,精密加入浓度为0.198 mg/ml淫羊藿苷的稀乙醇溶液2 ml,按样品测定项下的方法进行峰面积测定,计算含量,结果平均回收率为100.6%,RSD值为1.92%。

2.3 正交试验结果

按正交设计表L9(34)来提取药材,合并提取液,量取提取液的体积,按“2.2.3”项下标准曲线制备方法测定提取液中淫羊藿苷的含量,结果及分析见表2、3。

表 2 正交试验结果

Tab.2 Orthogonal experiment and its results

根据表2结果可以判断,各因素对淫羊藿苷提取影响大小的顺序为D>A>B>C,最佳提取工艺为A3B1C2D3,即取药材加12倍于药材量体积水,浸泡15 min,提取3次,每次1.0 h,弃去药渣,合并煎液即得。由表3可见,D因素对淫羊藿苷提取呈显著性影响, A、B、C因素在考察范围内影响较小,无显著性影响。

2.4 验证试验

对上述筛选的最佳提取工艺进行验证,验证结果见表4。根据表4的结果,提取液中淫羊藿苷平均量为69.07 μg,比正交试验中任何一个试验的提取液中淫羊藿苷的量都高,因此,此提取工艺是可行的。

3 讨论

3.1 考察指标的选择

淫羊藿苷是淫羊藿中的主要有效成分,现代药理学研究证明, 淫羊藿苷具有抗肿瘤、增强免疫功能、改善心脑血管功能、调节内分泌等多重药理学作用。其中对生殖系统的影响是淫羊藿苷药理作用的一个重要方面,其能明显促进幼年小鼠附睾及精囊的发育,促进睾酮的基础分泌,具有促进生成和改善作用,可提高雄激素水平,改善组织的退行性变化[4],与复方淫羊藿颗粒的温肾助阳作用是相吻合的,同时在许多以淫羊藿为君药的中药制剂中[5-6],均采用淫羊藿苷作为主要考察指标,因此,选用淫羊藿苷作为提取工艺筛选的考察指标是合适可行的。

3.2 色谱条件的选择

在参考有关文献的基础上,笔者也尝试选择不同的流动相:乙腈-水[7]、甲醇-醋酸[8]、甲醇-水-冰醋酸[9]等,结果在淫羊藿苷峰的位置上分离效果都不好,都有其他小峰干扰,当用甲醇-0.38%磷酸溶液(48∶52)时,淫羊藿苷峰与其他杂质峰分离良好,无干扰峰。

[参考文献]

[1]苏玉春,王全凯,高继山,等.淫羊藿有效成分提取工艺的优化[J].吉林农业大学学报,2003,25(4):411-415.

[2]王洪锐,杨帆,陈健勇,等.正交设计试验法优选淫羊藿提取工艺条件[J].广东药学院学报,2003,19(1):7-8.

[3]杨柳,钟静娴,林巧玲,等.淫羊藿中淫羊藿苷的提取工艺研究[J].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2005,16(4):286-288.

[4]李娌,王学美.淫羊藿苷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中国中药杂志,2008,33(23):2727-2732.

[5]卢敏,陈保汉,沈申军.补肾胶囊中淫羊霍昔的测定[J].中国现代中药,2008,10(11):22-23.

[6]叶方,王永慧,王晓清,等.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固肾丸中淫羊藿苷的含量[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8,28(23):2064-2066.

[7]王思鸿,陈坚平.正交试验法优选引阳索咀嚼片提取工艺研究[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8,2(10):8-10.

[8]韩雪梅,郑胡,高云峰.HPLC法测定仙灵骨葆片中淫羊藿苷的含量[J].黑龙江医药,2008,21(5):12-14.

[9]金凤环,周雪梅.HPLC测定旭痹颗粒中淫羊藿苷的含量[J].中国医药导报,2008,5(17):34-35.

(收稿日期:2009-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