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特殊学校的体育教学状况调研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特殊学校的体育教学状况调研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前言:残疾学生是个弱势群体,在特教学校体育教育中重视发展他们的身心健康,比任何其他社会群体都显得意义更为重大。特殊体育是能使残疾学生得到愉快,增进健康,加强沟通,增进友谊,促进团结的最好方式。体育竞赛是对残疾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培养热爱集体,产生凝聚力最好的途径。通过对全省特校体育教育情况调研、分析、制定对策,对其发挥特校体育功能,增进残学身体健康,为深化体育教学改革和发展提供参考依据和建议。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全省112所特殊学校教师、学生,其中教师、分管领导112名,学生500名。调查时间为2004年7月—2005年4月。

(二)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

对全省112所特殊学校教师或领导进行函调,发放问卷112份,回收102份,回收率为91.07%;对10所特校进行走访,并对学生发放问卷500份,回收问卷456份,回收率为91.2%。

2.文献资料法查阅有关国内文献资料为本研究参考、分析和利用。

3.数理统计法

对调查结果进行常规性归类统计和分析处理。

二、结果与分析

(一)特校学生对体育课的态度

渴望上体育课非常喜欢喜欢一般不喜欢26.871.22

表1特校学生对体育课的态度(兴趣)

情况调查统计一览表(%)

由表1可以看出特校学生渴望和非常喜欢上体育课的占总调查人数的98%,由此可见,残疾学生对体育课是充满兴趣的,且他们活动的欲望要比普教学生高,在体育活动和比赛中有较强的表现性。走访调查得知,各特校体育开课上表率占100%,每周每班上课节数不同,一般是2—4节。课的内容份量占最多的是篮球84%,跑步63%,乒乓球51%,羽毛球18%。而武术、排球、健美操、游戏等项目,只有个别学校开设,但占比例较小。从整体上看,课的质量差异性较大,可划分为三大类,即规范类、一般类和发展类。存在着开课不正常,有的虽开课正常而不求质量等现象。课的内容单一,趣味性差,与学生的需求内容有一定的差距,且不能满足他们的锻炼欲望。

(二)特校体育师资情况调查

表2特校体育师资情况函调统计一览表(%)由表2可以看出,全省特校体育教师学历偏低,无学历而任教者占19.23%,非体育专业而从教者占26.96%,大专以上学历者(其中2.7%非体教专业)不到总人数的一半。这与国家教育部门规定的相应学历比有一定差距。在全省特校中无专职体育教师,由班主任或其他教师兼任的约占全省特校的16%。走访调查中发现,专业体育教师中有科研或发表过有关论文的寥寥无几。师资力量薄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特校体育的质量、发展与提高。

(三)全省特教学校场地情况调查

表3特校场地情况调查统计一览表(%)由表3可知,全省特校有10.3%的利用校园进行体育教学,35.9%的学校有100—200M跑道的小型田径场,30.77%的学校有篮、排球场(1—2个),10.3%的学校有简易乒乓球台,12.8%的学校学生活动场地较小。全省特校学生人均活动面积7—14平方米,与国家教育部要求的人均活动面积20—25平方米(普教)有一定差距。

(四)全省特校体育器材配备情况调查

表4全省特校体育器材配备情况调查统计一览表(%)由表4可以看出,全省10.3%的特校学生没有活动器材,他们只能靠跑步、做游戏来进行体育锻炼,积极性较差,教师也表现出无奈。41%的学校学生只能利用少量的器材进行有限的活动,按92年教育部要求配备器材的学校只占5.1%,配有联合器械等较高档训练器械的学校只有2.6%。由此可见,特校体育器械较匮乏,严重影响了残学进行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是制约特校体育发展的重要因素。

(五)全省特校竞赛、课外活动开展情况调查

表5全省特校竞赛、课外活动开展情况调查统计一览表(%)

从表5可知,全省特校中有61.5%的学校每年至少召开一次校级运动会,94.87%的学校每天组织课外活动。在课外活动中,学校只是提供一些器材,或学生自备器材自由活动,教师参与较少,师生共同参与健身氛围不浓,学生缺少保护与帮助,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校园体育文化氛围的营造。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从调查统计结果来看,特校学生对体育课的认识是良好的,态度是端正的、积极的,有较强的上课欲望和明确的目的:运动娱乐,增强体质,补偿不足。

2.全省特校师资力量较薄弱,专职教师不足,学历层次不高,科研力度不强,领导思想认识不够,某些学校领导对残学体育说起来重要,做起来不重要,甚至不要的现象仍然存在。

3.运动场地太小,器材匮乏,经费不足,各项活动受到限制,是影响特校体育发展、提高的主要客观原因。

4.体育竞赛开展不足,市级运动会及大型单项竞赛太少,未能与国际残运接轨;群体活动项目较单一,缺乏指导、保护与帮助,师生共练健身氛围不浓。这也是影响特校体育发展的另一重要因素。

(二)建议

1.提高特校办学理念,树立“健康第一”的发展观,注重全面发展。正确认识残学体育对学生缺陷的补偿作用,及其对人生发展所产生的重大影响。

2.特校及主管部门应重视学校体育场地建设和器材增置,逐年加大体育经费投入,改善现有场地、器材的条件,保证学校能有计划、有重点的增置体育设备,维修场地,为残学提供一个较好的体育参与平台

3.加强师资力量的培训,指定某些师范院校体育系增设特教体育班,培养专职教师。另外,组织在职体育教师培训,提高教学创新能力和业务水平,加强自身思想修养,要有“润物细无声”的博爱和奉献精神。省教育期刊增设特教体育园地,为体育教师科研、学术交流、提供载体基础。

4.改革校园竞赛、群体活动,突出特色,营造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加强教师课余指导,提倡师生参与,加强保护和帮助,共创健身氛围,在学生中积极构建“三个一”工程(即每个学生掌握一种健身术,人手一件健身器材,确保每天一小时健身时间)。

5.建立省级残学体育中心,为各特校发现、培养、优秀体育人才输送,提供深造场所,让特校能“引进来,送出去”。建议省市级主管部门或残联定期召开特校学生运动会,以检阅各校体育开展情况,同时为国家选拔优秀人才,为残奥会奠定牢固基础,从而与国际接轨。

6.完善特校体育工作的标准化建设评估制度,定期抽查,规范课程标准及实施办法。在特校校长会议上增设学校体育工作内容,将特校体育的全面发展推向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