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数字时代图书编辑如何创新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数字时代图书编辑如何创新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将人类社会带入了数字时代。数字出版对传统出版业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是显而易见的。在经历了网络的冲击与洗礼后,部分报纸、期刊出版单位的生产经营面临着举步维艰的境地,更多的报纸、期刊出版单位转变经营方式,纷纷加入数字化的竞争中。近年来,网络报纸、电子期刊的发展迅猛。

相对于报纸和期刊,数字化对图书的传统出版方式的影响正在显现,图书编辑应该未雨绸缪,提高创新能力,以适应数字时代的到来。

编辑是什么?日本鷲尾贤也在其《编辑力》一书中这样定义:“书籍和杂志是时代的函数,编辑要时时追问为什么某些书会流行。编辑必须架起好奇的天线感应四方,但是很多事物仍然会逃脱天线的侦测,这时候就该坦承自己不懂,然后马上就去学,这就是编辑”。编辑工作主要是通过策划选题、组稿、审稿、编辑、出版发行等一整套流程, 形成一个科技信息的载体, 生成产品——图书。从编辑出版的实际操作过程来看, 在各个环节都有意识或无意识地, 定性或定量甚至半定量(拟定量) 地进行了信息研究与控制。信息研究是一种信息深加工(智能化) 的过程,是根据社会用户的特定需求, 以现代的信息技术和软科学为主形成新的增值信息产品, 满足不同层次的需要。在当今数字化时代背景下, 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为信息研究提供了更多的便利。

虽然信息交流在实际中应用于学术期刊编辑工作的每一个环节, 但仍存在着一些问题,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信息研究的意识薄弱, 水平与能力低下。主动信息研究的意识在一些编辑中还没有组织起来, 甚至忽视信息研究, 而一味强调编辑的“学者化”。

(2) 信息研究方法有限。编辑工作中的信息研究目前普遍限于文献检索与交流, 而这些通常由老编辑带新编辑, 经验传承, 很少科学性、系统性地开展信息研究,理论指导也很少,更没有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手段进行信息研究。

(3) 信息研究的范围局限。多集中在本社出版方向所涉及的内容范围, 很少有相关领域的研究;多偏于国内而对国外信息研究较少; 安于现状缺少竞争意识和产品意识。

网络中的选题策划

网络的普及与发展使得资源共享成为可能, 文献信息检索更易, 数字图书馆的资源及信息机构提供多种信息服务, 人们的研究结果及学术见解公开发表变得容易而快捷。

图书编辑应充分利用网络信息资源, 了解本学科与相关领域理论发展与新技术新成果的信息, 认准国内外本学科专业的现状和水准, 为选题、组稿作准备。逐步适应在网络中学习知识,在网络中寻找作者,在网络中与读者沟通。

《明朝那些事儿》一书最早是悄悄走红于天涯网的一个小众论坛“煮酒论史”。2006年3月,本书作者当年明月的写作迅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到5月份,他的帖子已经超过了100万的点击,2006年9月,本书第一卷集结出版。从网络上的被关注到图书出版发行仅仅6个月的时间,由此可见此书策划编辑的市场洞察力和出版社的反应能力。当然,这本书也为出版社创造了丰厚的利润和良好的社会效益:销量过500万册,为三十年来最畅销之史学读本,多次获得“新浪图书风云榜”最佳图书、当当网“终身五星级最佳图书”、“卓越亚马逊畅销书大奖”等荣誉,位列全国十大畅销书之一。2007-2008年度系列畅销书第一名,该系列作品已被译为日、韩、英等多国文字出版发行。此书是利用网络进行选题策划的成功案例。

最后要提醒的是,在利用网络进行选题策划的同时也要注意网络信息资源中的“噪声”问题。在近乎免费的网络资源中,潜伏着大量的“水军”,这需要深层次的信息研究才能做好控制与除噪, 获取有用信息。

利用增值服务,延长图书出版链

(1)利用配书光盘,提升图书价值。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制作光盘的成本在逐步下降。编辑在策划选题的时候,就要考虑到能否充分利用光盘来提升图书的价值。在书稿中用文字不能充分描述的图形、图像,可以考虑在光盘中用音频、视频或三维动画来描述。

(2)利用网络,提供增值服务。目前,图书市场(特别是科技类图书)在数字化环境中比较便捷、可行的应对策略就是“纸质卖内容,网络供服务”。这就要求编辑在策划选题时就要考虑哪些内容需要付费,哪些内容可以免费。这同样要求作者在完成主体书稿的编写后,进行网上增值服务内容的编写。例如,对于教材,可以让作者提供在制作教学课件时可能用到图形、公式等,供使用者网上下载;对于考试用书,可以让作者进行网上答疑,与读者互动;对于大型工具书,可以将勘误信息和标准规范的更新信息及时地放到网上,供读者下载。

由此可见,利用增值服务,延长了图书的产业链,其优点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提升了图书的价值,提高了出版社的品牌;另一方面,可以鼓励读者购买正版图书,有效防止盗版。

(作者单位系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