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如何让课堂教学“高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如何让课堂教学“高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质量”是指“产品或工作的优劣程度”,关键词是“好”;课堂教学“高质”指学生学有所得,能扎实有效地提升语文素养。所以,相对于目前盛行的课堂“高效”来说,课堂“高质”更为重要。让课堂教学“高质”,可从四个维度努力:内容上“求真”;方法上“求新”;环节上“求简”;角度上“求巧”。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质量;案例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010X(2015)27-0027-03

提到课堂“高效”,我们非常熟悉。“效率”是指“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工作量”,“高效”的关键词是“快”和“多”。可是当我们为“高效”欢呼、追求“速度与激情”时,有没有关注过教学的“质量”?“质量”是指“产品或工作的优劣程度”,关键词是“好”,课堂教学质量是评价学生是否学有所得,是否提升了语文素养。所以,相对于“高效”来说,课堂“高质”更为重要。那么,如何课堂教学高质”呢?经过实践探索,我认为可从四个维度努力:内容上“求真”,方法上“求新”,环节上“求简”,角度上“求巧”。

一、求真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课程标准》这样规定语文课程的性质。从内容上看“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课才是“真正”的语文课。可在现实教学中,由于存在“求快、好看”的心理,那些咬文嚼字、静思默想的语文课倒很少见,一旦看见就感觉扎实稳健、厚重绵长,颇有“质量”。

我们看两个案例的对比:

《黄陵柏》(冀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是贾平凹的一篇散文,它借柏喻人,表达人生感悟。其中理解“各种柏的象征意义”是本文的学习重点,两位老师做了不同的教学处理。

案例一

教师以“山下柏”为例进行讲解分析,然后出示练习题目,请同学们将“柏”与对应的“人”进行连线。

山下柏

苟且偷生、卑躬屈膝、受人欺凌的人

坡坎柏

身处安逸环境、不思进取、只求雍容浮华的人

平地柏

身处险恶,却积极进取、有所成就的人

屈柏

出身卑微、却力争向上的人

……

案例二

教师引领学生研读“山下柏”段落,明白作者写作时将“树形”与“人态”结合起来,达到“借物喻人” 的效果。然后请同学们自由阅读,思考问题:你最喜欢(敬佩、同情、鄙视……)哪种柏?为什么?它让你联想到哪种人?

学生回答时有这样的环节:

师:关于“柏中柏”大家有什么看法?

生1:我鄙视小柏,因为它依靠老柏生存,不自食其力,让我想到社会上的“啃老族”。

生2:我喜欢小柏,因为它长在老柏的空心里,延续老柏的生命,象征着家族的希望。

生3:我敬佩老柏,因为它象征有奉献精神的人。

师:三种说法,听上去都有道理。但哪一种是作者想要表达的呢?我们通过推敲文字进行参悟。首先看这种柏的名称是――

生:柏中柏!

师:那作者描述的对象是老柏还是小柏?

生:小柏!

师:在学习“山下柏”时我们知道,对“人态”的描写最能表现作者所喻。那这一段写“人态”的句子是什么?

生:“风里便作媚态”。

师:找出关键词,查查意思。

生(查词典,纷纷):“媚态”:1.讨好别人的姿态。2.妩媚的姿态。哪一种呢?

师:继续上溯。看“媚态”是怎么出来的。

生:“作”。(主动查词典)啊,这里是“装”的意思,有词语“作态”。

生(纷纷):这里是借小柏讽刺依附别人却还卖弄、炫耀的人。

……

案例一的教学过程流畅、快速,但这是“投机型的假学习”,仅仅是教师“讲完”了,学生并没有“学会”。案例二相对来说比较“慢”,但碰到“疑惑点”,教师指导学生“抓住语言文字涵泳品味”,学会了语文学习的方法,这是“高质量的真学习”。返璞归真,学最该学的内容,是语文教学最高的“质”。

二、求新

“新”主要体现在方法上,方法别具一格,学习情趣就相应而生,学生学习积极性就高。学习主体是开放、接纳的状态,教学质量自然就高。

案例:《永之氓》一课教学设计

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与用法是文言文教学的重点,“翻译+讲解”是惯用的方法,但长此以往学生容易感觉乏味。针对本课,我在“理解词意”环节进行了如下设计:

请同学们按要求进行“词语归类”,看谁能“火眼金睛,辨析异同”。

1.找出与“渡河”有关的词。(词语为:绝、济、游,学生还会探究“溺”。)

2.找出几组近义词。(词语为:咸/皆,绝/济,呼/号,愚/蔽,钱/货。)

3.找出文中的“一词多义”。(主要是虚词:之、其、且、以。)

这样学词语,由“陌生化”产生“新奇感”,并且还含有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的训练。

“读”,是文言文学习的重要方式,如果能把“读”设计出新意,学习就会趣味盎然。本文学习过程我就设计了三个层次的“读”:

1.读出“文言味”。(重点掌握朗读节奏,文言语气语调。)

2.读出“故事味”。(主要抓情节、人物情绪。)

3.读出“劝诫味”。(在理解寓意的基础上进行。)

三种读,随着课文学习的推进逐步展开,呈现出层次性和连贯性。

三、求简

课堂教学过程由若干个教学环节构成,教学要想“高质”,就不能追求环节的繁复精巧,因为任何高质量的学习活动都需要时间,如果一节课有十几个环节,学生思维不停地跳来跳去,就会“贪多嚼不烂”,影响学习质量。所以,教学环节要“简明”, 这样可以让学生的训练活动充实起来,让教师的课堂指导充分起来,达到“简中求丰”、“以一当十”的效果。

我执教《春江花月夜》(冀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时这样设计:

第一课时,“读”。 环节为:

1.听读。

2.自读,两遍。要求分别为读准字音、初步理解句意。

3.讲读。说说诗句让你联想到的画面、情景。先同桌互说,然后班级交流,教师指导。

4.背诵。

第二课时,“赏”。三个层次的话题:

1.从内容看,什么让课文如此美丽?(景,情,理。)

2.从写法看,如何让课文如此美丽?(情景交融,以月为线等。)

3.从语言看,哪里让课文如此美丽?(画面,音韵,炼字等)

一课时一个中心任务,分3~4个环节完成,教学层次分明,学生活动充分。

四、求巧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说的是观山的感受,其实阅读教学也是一样,切入的角度不同,知识的获得和理解的难易也就不同,这样教学的“质量”也就不同。阅读角度如果“求巧”,不囿于成见,思路多变,教学也会呈现“高质”。

《唐雎不辱使命》(冀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是一篇经典课文,选自《战国策》,题目是编者后加的,传统的解读关注点在唐雎,自然主题就是赞颂唐雎的抗暴爱国和大智大勇的斗争精神。但纵观全文,每个段落的开头都是“秦王……”,秦王是故事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如果从秦王的角度来解读课文会怎么样呢?本课我在进行完“正统”的教学之后,又增加了这样的教学环节:

换个角度学习,从秦王入手解读课文。

1.以“秦王 ”给课文重新拟题目。(这是“整体感知,概括全文”。从“事件”着眼可拟:秦王欲谋安陵不得;从“内容”着眼可拟:秦王与唐雎之辩;从“情感”着眼可拟:秦王折服于唐雎。)

2.秦王与对手的每次交锋各使出什么招数?奏效吗?为什么?(招数依次为“欺诈――威胁――恫吓”,最后失败“色挠”。主要原因是倨傲不恭,轻视对手。先是用“以大易小”行骗,这显示了他思维上的缺陷,因为土地面积的大小并不一定表明它价值的大小。所以被安陵君用“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婉拒。然后依然自以为是,用同样的思维模式斥责使臣唐雎,结果遭到斩钉截铁的回拒。秦王恼羞成怒,以战争恐吓,这次他又错了,没有意识到唐雎是位“士”,士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秦王反而被义勇的唐雎以“伏尸二人,流血五步”相挟,最后屈服。)

3.从秦王这一次失败的外交,你明白了什么道理?(不管自己多么强大,对手多么弱小,尊重对手永远是明智之举。)

这样,灵活利用课文,用一篇上出两篇的分量,增加了教学的厚度,提升了教学质量。

《中国少女》(冀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是陈丹燕的一篇散文,它表现了新(80年代)旧()两代中国少女的生活,告诉人们:每个人的经历和社会生活紧密相关,国乱,人民受苦;国安,人民幸福。对主题的理解是这篇课文的难点,如果我们能引领学生关注“班主任”这个只提及两次的“小人物”,就拿到了一把解读文本的钥匙。教学设计如下:

1.找出文中对班主任描写的文字。

(现在听学生唱歌)他平静地坐在那儿,而且还带着笑容。

(中听到学生唱歌)我们班主任向整个年级的男生和女生说:“我们现在有的女同学小资情调非常严重,放学不回家,躲在教室里唱旧歌曲,像野猫叫似的……”

2.同一个人,对待同一件事,为什么态度截然不同?(明白社会环境对人的影响。)

显然,这种方法“四两拨千斤”,能为教学“提质”。

“求真、求新、求简、求巧”只是创造“高质”课堂的若干方面,课堂“高质”的根本,还依赖对先进教育理念的学习运用,依赖对课文的精细研读,依赖对教法、学法的反复提炼。功夫下到,教学自会 “质高”。

参考文献:

[1]徐 江,王从华.是以秦王为重还是以唐雎为重[J].语文教学通讯,2013,(10):5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