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全面提高职业技术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是实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突出高职教育特色、提高专业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有效途径。文章分析了高职院校“双师素质”教师队伍的内涵建设,探讨了当前“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解决的思路。

关键词: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一、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内涵

教师资源是高职院校发展的核心因素,高职院校的生存和发展直接取决于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因此.如何更加有效地对高职院校的人力资源进行管理,使他们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才干,是一项极具研究价值的课题。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与模式决定了从事高职教育的教师既要具备高等学校教师的共性,更要具备进行技术应用与开发的特质,即要具有双重素质。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高等职业(高专)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意见》和教育部《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评价方案》提出了“双师型”教师的概念,其标准共有四条,即:“双师素质教师是指有讲师(或以上)教师职称,又具备下列条件之一的专任教师:(1)有本专业实际工作的中级(或以上)技术职称(含行业特许的资格证书);(2)近些年有两年以上企业第一线本专业实际工作经历,或参加教育部组织的教师专业技能培训获得合格证书,能全面指导学生专业实践实训活动;(3)近些年主持(或主要参与)两项应用技术研究,成果已被企业使用,效益良好;(4)近些年主持(或主要参与)两项校内实践教学设施建设或提升技术水平的设计安装工作,使用效果好,在省内同类院校中居先进水平。”“双师型”的提法不仅丰富了“双师型”教师的内涵,更重要的是赋予了“双师型”教师新的更具高职师资特征的时代内涵,要求专业教师不仅要有较扎实的理论基础,还要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同时要求高职教师具有专题研究能力、技术应用能力与技术开发能力。“双师型”涵盖的能力与素质还应包括行业职业道德、行业职业素质、组织管理能力、协调交往能力以及革新创造能力等等。因此,加强高职教育与企业的合作,密切高职教育与经济社会的联系,鼓励教师参与科研、从事技术开发与科研成果的转化应用活动,有利于教师创新能力的培养,并可以优化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质量与水平,促进教师素质的全面提升,从根本上提高教育质量,办出高职教育特色。

二、高职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观念落后

社会上仍有不同程度地轻视高职教育的现象,对高职教育和师资队伍,特别是对“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工作的深远影响缺乏足够的认识,没有认识到教师的专业技能水平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整体素质,不重视“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2.保障不力

高职院校在工资和津贴分配上没有足够重视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导致教师缺乏对实际工作技能锻炼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加之大部分高职院校在职称评定时依然将论文与课题作为评选的唯一标准,而实践能力所占有的权重过轻甚至没有,这样的导向性导致了教师因循守旧,造成“重理论、轻实践、重文凭、轻技能”的现状,阻碍了“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3.教师课时过多

高职院校办学规模迅速扩大,学生人数不断增加,而学校的经费短缺,教师人员编制紧,专任教师大多数处于超负荷工作状态。在教学任务较重的情况下,教师还要承担诸如省级示范性专业评估、办学水平评估、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评估、省级优质课程申报、国家级实训基地申报、省级就业评估、省级教改立项课题申报、课题改革等等非教学任务,很难有机会或较长时间到生产第一线锻炼和提高。

4.师资培训困难

由于产教结合、校企结合的职教体系在大多数高职教育院校中尚未完善,“产学研”结合的教育模式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许多企业不愿意接受教师参加生产实践,使得教师参加实践的场所难于保证。

5.教师来源渠道单一

职业教育需要大量既懂理论又有实践经验、既会教书又能操作示范的师资,根据职业教育专业的多样化以及多变性,需要一定比例的兼职教师。美国社区学院兼职教师占教师总数的2/3,加拿大的社区学院的兼职教师占88%,德国高职院校兼职教师比重很大,有的高职类技术性强的学校甚至没有专职教师。丰富畅通的师资来源渠道,是高职教育与教学的重要保证。而事实上,高职院校师资来源渠道单一,高校毕业生多,其他渠道有实际工作经历的少,缺少从生产一线来的技术骨干,兼职教师的比例很小。据对江苏、湖南、四川、陕西、辽宁5省相关职业院校的10941名教师的统计,学校毕业直接任教的有7279人,占66%;其他高校调入932人,占9%;科研机构调入的有200人,占2%;由企业调入的有1210人,占11%;其他单位调入的有1320人,占12%。由此可见,师资来源渠道过窄。突出的问题是,应届毕业生动手能力差,从学校到学校,从学生到教师;相当部分新任教师既未经过教育学、心理学培训,也未经过实践训练就承担过多的教学工作量,既不具备师范素养、教育教学技艺,同时更难以胜任高职教育强调技能、突出应用的根本需求,对高职的教育教学力不从心,难以保障高职的教学质量。

三、加强高职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对策

1.更新观念,营造有利于“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氛围

目前,在“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过程中存在着思想认识和教育观念的障碍,这种障碍既来自政府部门,也来自办学主体和教师自身。首先,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应该统一思想,进一步提高对“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战略地位的认识,在政府各部门中要形成抓高职教育就是抓经济,抓“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就是抓高职教育内涵发展的共识,坚持“以人为本”,营造尊重高职教师,重视高职教育事业的良好氛围。

其次,在学校内部要展开教育思想的大讨论,端正高职教育办学思想,牢牢把握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主体,以服务为宗旨的办学方向,只有在正确的办学思想、办学定位和办学目标前提下,才能将“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纳入学校发展的整体规划中,从长计划,排除万难,建设一支结构合理、学生需求、素质优良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再次,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还必须从更新教师观念入手。要让高职教师认识到懂理论、有技能、会教书、会动手是高职教师的基本素质,也是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基本特色,从而在提高教师对“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认识的基础上,增强教师自身从理论专业型教师向技能“双师型”教师转变的能动性和主动性。

2.改革人事制度,制定引进企业技术人才的试行办法

目前,高职院校教师录用制度上,基本沿用普教模式,不适合高职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致使一批高职院校急需的具有一线技术的人才无法进入教师队伍从事高职教育。有鉴于此,建议高职院校制定“引进企业技术人才管理办法”,力求在以下四个方面有所改革和突破:(1)允许高职院校使用编制总额中一定比例的指标引进企业一线技术人才。(2)因学历不达标,无法使用正常编制的行业技术能才,建议可采取给工资额,不给编制的灵活办法,高职院校可利用这些特殊指标经过公开招考聘用。(3)对不占固定编制的受聘的企业技术人才,在聘用期内,允许其人事关系进入人才中心,以解决受聘者人事关系归属、职称评定渠道和教龄社保等具体的实际问题。(4)加强校内教师到生产一线实践锻炼的力度,在制度制订上加大力度,要求有一定教龄的教师必须有一年以上的连续实践锻炼时间。在分配制度上给予实践锻炼教师一定的报酬,解决教师的实际问题,让其认认真真学到一定的专业技能。(5)对于教师薪酬方面,应将实践能力纳入津贴和工资分配的一部分。在教师职称晋升上,应考虑加强实践能力的权重,就实践能力给出硬性指标,否则不能晋升职称。

3.加强学校“双师型”教师建设的规划工作

(1)加强岗前培训,积极推行上岗职业资格证书制。从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看,高职院校的教师除应具有普通教育的教师资格之外,还应具备与所从事的教学工作相适应的实践工作经历或具有相应的专业技术等级证书。因此,无论是缺乏实践经验的老教师还是新分配来的毕业生,都必须到企事业单位生产、管理第一线进行实习锻炼,掌握最新的操作技能,并应尽快考取相关的上岗证或专业技术等级证,把获证与实际技能锻炼有机结合起来,尽快建立一支能适应高职教学需要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2)成立专业组织,制定“双师型”教师的职称评审标准。目前,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系列的教师职称评聘仍套用普通本科标准,这仅仅适合于对教师学术水平的评价,如何评价高职教师,怎样才算具有较高的实践能力,至今仍没有一个令大家满意的标准。如不能妥善解决这个问题,势必影响“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3)成立师资培训基地,树立终身学习、终身培训的理念。高职院校应根据教师的实际情况制定师资培训计划,为教师提供进修的机会,对于有潜能的教师,还可以为其提供便利的条件实现个人能力的进一步提升。有条件的高职院校还应积极开展与国外院校联合培养师资的工作,学习国外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提高教学质量与水平。特别是要充分利用国外先进的实验实习设备条件,提高高职院校师资的业务水平与教学能力,培养出掌握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与先进的专业知识技能,能够适应经济全球化需要的教师队伍。高职教育在制定专业课教师培训规划时,不仅要注重校园培训基地的建设,而且要重视从企业生产一线和科技推广单位中选聘专业课教师。每个专业至少要选择一个生产经营单位作为教师实践、学习与锻炼的基地,同时应加强本校生产实习基地建设,使生产实习基地成为锻炼与培养专业课教师的摇篮。

(4)激励与制约相结合。对师资进行合理使用、规范管理,也是高职院校师资建设的重要内容,要明确教师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本着激励与制约相结合的原则建立科学、规范的管理体系,使师资管理工作纳入正轨。在用人机制改革、住房制度改革、津贴分配、晋升晋级、进修轮训、业务能力考核等涉及教职工切身利益的各项工作中,要适当地向“双师型”教师倾斜。

4.校企合作,互利互惠,构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平台

美国的合作教育、日本的产学结合、德国的“双元制”、英国的工读交替都是校企合作的典范。在我国,院企合作成功的范例也有很多,校企合作一方面可为学生的专业实习提供方便,另一方面也为学生的就业拓宽了道路,更重要的是为教师参加实践锻炼、提高技术技能水平创造了条件。通过院企合作,可使教师了解企业先进的新技术、新知识、新工艺和新方法,充分利用产学合作的契机,直接从生产一线获取先进的技术与管理经验,为实现教学目标打下良好的基础,为企事业单位培养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同时,也可以通过选派骨干教师到企业挂职实践,从事相关的技术和管理工作,将先进的科学理论知识带给企业,加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实力,这样的双赢是学校和企业都期盼的。高职院校应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到科研单位挂职锻炼,并应鼓励中青年教师积极申报科研项目或参与企业的项目开发,对在学术上有一定建树的教师要加大奖励力度。通过科研攻关活动,不仅可以为社会创造经济效益,提高学校的知名度,而且能够培养出高质量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高职院校应根据本学校实际情况,联系对口企业,派遣专业教师下企业进行实践锻炼,聘请企业能工巧匠来校担任兼职实训指导教师,依托高校知识优势对企业进行研发攻关和理论指导,有能力的专业教师可以参与合作项目的开发及员工培训,大力推进校企联合的数量和紧密程度,在“产学研”的结合过程中,锻炼造就一支既有理论知识又具有专业技术实践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高职教育是一个服务经济,面向行业,实现就业的教育。高职教育与经济、行业的紧密结合是职教办学的内在规律。同样,高职院校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也应该要依托行业,走校企合作的道路,要充分利用各行业指导委员会、行业协会的平台,实现校企人才互通、互动和互惠的目标,从而促进“双师素质”师资队伍建设。

总之,随着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我国高职教育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各高职院校都在实施教育的“品牌”战略,让“品牌”教师支撑“品牌”专业,让“品牌”专业支撑“品牌”学校。而对于高职学院而言,所谓的“品牌”教师更多地应该是指具有较高的教育教学水平和专业技术水平的“双师素质”教师。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提高我国高职教育水平,办出让人民、让社会满意的高职教育。

参考文献:

[1] 莫柳军.试析高职“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J].职教论坛,2010,(29).

[2] 何玉英.高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实践探讨[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9,(2).

[3] 吴薇,晁阳.高职院校“双师素质”师资队伍建设的现状分析及对策[J].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3):41-43.

[4] 刘建湘,周明星.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教育研究[C].长春:吉林科技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