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大提琴乐曲的理解与表演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大提琴乐曲的理解与表演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在音乐界,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学者与演奏者之间有着对立与统一的关系,这种现象是普遍存在的。当然,这两者的划分界限相当模糊。因为有许多勤勉的音乐家为自己的演奏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他们思考并研究自己所演奏作品的历史背景和演奏经验,他们所演奏的作品在某种程度上得到了专家学者和广大观众的极大认可。应该说,演奏者总是倾向于把重点放在音乐的诗情画意、自己的灵感与情绪或观众情绪的联系方面:而学者们则倾向于强调历史和理论上的准确性。我认为,这两个方面对音乐作品的演奏都十分重要,两者缺一不可。

作为一个专业的大提琴演奏者,我一直渴望能深刻地理解每一部作品,除了一些令人激动的诗一般的文字,更多的是将这些融合到演奏技巧中。比如:演奏大师的基本原则是什么々应选择怎样的速度?选择怎样的演奏弓法?选择怎样的发音方式等等。

巴罗克时期作曲家的音乐理念与我们非常不同,那是运用多声部、密集排列、较短旋律线条的对位手法。我们自己的音乐理念与19世纪的观点比较相近,是由较多和弦伴奏的单旋律音乐。随着19世纪的不断发展,音乐中逐渐体现出明显的情感因素。巴罗克时期的音乐标准也非常不同,从某种程度上讲,你可以认为巴罗克音乐比较讲究形式,比较刻板。这不仅仅能在音乐中发现,看看那个时代的巴罗克艺术,巴罗克建筑和巴罗克文学,你能发现相同的来自形式与结构的魅力、重复的魅力,以及艺术家怎样在相当严谨刻板的结构中表现自己的魅力。这是与浪漫主义时期音乐非常不同的理念和非常不同的审美观,如巴赫大提琴组曲,这时的巴罗克音乐似乎没有19世纪音乐那么多的“功利目的”。巴罗克的创作技巧在德语中一般用“发展、展开”一词来描述精心安排旋律,但我们常常翻译为其像蜘蛛般结网,它生动地体现出巴赫创作多乐章组曲的方式以一个旋律作为引线来慢慢发展,一段一段地精心组织,在听众还没有发觉之前,这个旋律就已经编织成头尾完整的乐章。

19世纪的音乐又不同,其具有相对独立乐句与节奏的旋律发展,与巴罗克的网状织体大相径庭,它是通过一个个精美片断的升华,来最终获取圆满的结构。巴罗克时期作曲家在音乐创作时遵循着与我们完全不同的规则,大提琴组曲所呈现出的现象叫做复调旋律,巴赫运用旋律的大量叠置和许多跳跃进行,暗示出音乐的和弦织体,通过省略经过音等方式,人们能够把大提琴组曲中的任何乐章转换成合唱形式的段落,成为一系列纵向连接的多声部和弦。大多数时候,这些旋律中包含了一定数量,常常是四个或者五个、有时更多的声部,在复调旋律转换成合唱形式时,你将会注意到,每个旋律线条都有精心设计的主声部,你还会常常发现这一奇异的和弦,因为巴赫没有考虑到和弦根音的发展进行。因此,对于从事现代真实性考虑实践的演奏者来说,表现出纵向的和声织体是完全正硝的,因为复调旋律可以被看作是合唱形式的变奏。巴赫音乐中的纵向不协和音都与低音有关(不必是根音),并且涉及到的低音都得到了适当的对位处理,使纵向织体成为多重旋律线条相互交融的副产品。作曲家们都清楚地懂得某些纵向织体最好是在特殊境况中使用(比如刚好是属名出现时)o尽管巴赫已经意识到(作为数字低音进行的)纠向织体的存在,但对他来说旋律和对位法的运用更为重要,他的音乐也正如此而发展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又如海顿的《C大调第一大提琴协奏曲》,其共分为三个乐章:第一乐章中板,C大调,3,4拍子。这个乐章为协奏型奏鸣曲形式,不过总奏与主奏形成尖锐对比的手法,反映了复奏形式的痕迹:从单调的伴奏音形中可以感觉到巴洛克的余风。而进入总奏以第一主题开始的绚丽的结尾部终结,充分显示了由巴洛克的复现形式进入古典派奏鸣曲形式的协奏曲过渡期结构。整个乐章节奏舒缓,旋律柔美,大提琴表现出低沉、宽广的个性,与作品的整体风格融为一体。第二乐章惺板,F大调,2,4拍子,三段体。这是由主奏大提琴与弦乐器呈示的静谧而抒情的乐章。乐曲中充满了优雅的旋律美,显示出海顿在旋律剧作上独具的功力。第三乐章甚快板,C大调,4/4拍子。这个乐章也是协奏型奏鸣曲形式,与保留有巴洛克余风的第一乐章采用几乎相同的结构。全曲与巴洛克协奏曲同样,总奏部分总是简洁地呈示主题,主奏大提琴出现的部分发挥了主奏者的技巧。这个乐章的速度非常之快,要让大提琴疾速如飞起来,对于演奏者的功力确实是一个考验,最后出来的效果令听众为之振奋,是一种难以言表的愉悦感觉。

假如选择用“真实的”方式来演奏,要坚定信念,这样,可能会使某些演奏者恼怒,因为相比之下他们的演奏不够“真实”。假如选择用“浪漫主义的”方式来演奏,更要坚定信念,但是这样可能会激怒某些学者,被他们认为是没有表现力的演奏者。其实,无论选择什么方式,对我们来说都是正当的。无论是哪位大师的作品,也无论是被哪位大师所较完美演奏过的作品,我们都要用自己内心的诠释,去发挥这无止尽的艺术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