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汉字文化研究论纲管窥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汉字文化研究论纲管窥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汉字文化的构成

汉字体系是特殊形态的中华民族文化思想史料,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智慧库。汉字的文化构成是一个复杂的文化大系统,具有多生态、多层次、多体征、多功能的特点。

1.多生态系统:生命系统、生产系统、生活系统、心态系统(思维、心理、神灵、宗教)。

2.多层次构成:与生俱来的文化构成———发生学上的生成价值———原生层;有生以来的文化传承———发展学上的传承价值———次生层;伴生带来的文化衰变———流变学上的认识价值———劣生层;今生将来的文化创新———应用学上的交流价值———新生层。

3.多体征特点:单体性、合体性、族体性(字族、字群)、谱系性(结构系列、意象系列)。

4.多功能价值:工具,思维,繁衍,文化。用哲学视野来观照,汉字本身的生命活力、生命状态、生存环境、生存发展,具有无比丰富的哲学思辨意义和哲学思想智慧。汉字文化体现了天—地—人的三元存在,包含着自然—社会—宇宙的三维空间,涵盖了过去—现在—未来的三维时间,沟通了源头—发展—创新的三重机制。以上论列,可图示如下:

二、汉字文化研究的意义

当下的中国,“文化”是一个高频词,是一个热门话题。从庙堂到江湖,从象牙塔到草根族,似乎不谈文化就没有文化。不管逮住一个什么东西,都可以堂而皇之冠以“文化”。这是文化之幸,也未尝不是文化之累,文化之悲,简直可以说是文化的“皇帝新衣”。在文化被污名化的时代,研究汉字文化,要有理论勇气,有理性自觉,更要有学理抱负,有道义担当。汉字,由于其悠久、持续的文明传承历史,丰富、浩繁的文献承载功能,更有活跃、生动的当代演绎发展,汉字文化成了举世无双的文化样本,成了天下无匹的研究文化记忆的宝库。汉字的文化原型意义,在语源学/字源学中,具有溯源性的认识价值;在文化寻根/文化建设中,具有资源性的智慧库存;在民族灵魂/集体人格的塑造中,具有自信力、向心力、凝聚力、创新力的文化品格。一部汉字发生、发展的历史,一部汉字文化研究、深化的历史,构成了中华民族的心灵史、思想史、文化史。汉字文化的辉煌,记录了东方古老智慧的新生,也反映了人类文明的进步。汉字文化所熔铸的精神世界,所塑造的认知方式,所建构的智慧场域,使汉字学成了举世追慕的中华元典学,成了东方智慧的“三江源”。汉字文化丰富、复杂、深博,使用的时空场域宽广,使用的人群众多,不仅是工具性学科,更是人文性学科;不仅担负学术建设的重任,同时也兼具产业运作的效益;不仅具有东方智慧的能指学理,更兼具与华夏文化同义,与人类文明同构的同心圆基趾。因此,汉字文化研究,不必标榜“走向世界”而自在世界之中;不必张扬“全球性”话语,而自有话语的独特意义和普世精神。

三、汉字文化研究的突破

谈突破,首先要有问题意识,有目标诉求,有全局思维。朝何方突进?如何破局?问题意识产生于问题背景,表现于现实语境。这里的问题,不是零星的、简单的、表象的疑问,而是具有深层指向、系统趋势、大局眼光、通观价值的学术疑难、学理匮缺。要言之,要有理论根源和现实依据。汉字文化研究的突破问题,大概有三点可资讨论:汉字文化研究的学理建设,学科建构,目标整合及队伍组建。关于学理建设。追求学理体系的科学化、大众化、国际化,加强学理的创新与传播,本土学术资源的优化开发,提升学术观念的供给力,扭转“学术贫困”“西天取经”的窘况,占领汉字文化研究的智慧高地。这些,应该成为学理建设的共识。没有学理建设的发展是苍白的、空洞的发展,没有学理共识的群体是涣散的、疲弱的群体。汉字文化是中国的元点———元典文化,汉字文化研究是中国文化的元研究。当代中国的文化建设正出现双重的历史转型:文化思想的封闭自洽开放包容;主流话语的自说自话多元文化的平等对话。如果说在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语言学这些西方发达学科中,西方握有“话语霸权”,那么,在汉字文化学这个中国特有的学科领域内,我们完全没有理由处于“缺席”和“失声”的境地。我们完全有理由、有能力自主创造出汉字文化研究的范式,理所当然地站在国际汉字学研究的中心,理直气壮地成为主体和主导力量。这既是中国学人的责任,也是我们对人类文明应有的贡献。关于学科建设。有一整套的理论框架,包含专业体系、知识体系、概念体系、教材体系、教学体系、评价体系等等。概而言之,这一整套体系,都等着我们去从头认真建设。从汉字文化研究的元知识、符号链、概念群、方法论,到图文叙事方式、话语表达风格、理论体系搭建,都应该有“中国范式”。这丝毫没有表明我们拒绝人类优秀的学理智慧,而是必须看到,西方的文字学理论,先验地对古老的汉字很“隔”;西学对汉字文化的解读,在很多方面轩轾不入,既缺乏现成的符号供给,又缺乏足够的解释力,更缺乏情感的亲和力。汉字文化学的学术规范、学科建设,中国学者有责任首创它,完善它。关于目标整合及队伍建设。14年前,在华东师大中文系举办的首届国际汉字学学术研究会上,我作了《汉字研究社会化的新思考》主题发言。其中关于汉字学研究的目标整合和队伍建设,谈了四点建议:以课题为纽带;以学科基地建设为战略主攻方向;以构筑学术文化产业链为中长期目标;以繁荣发展学科为宗旨。精神层面,解决学理问题;物质层面,理想目标是占领汉字研究电子化的制高点,闯出一条学研产一体化的道路。当时,我利用在出版社工作的便利,争取领导支持,从出版基金中拨出专款,大力扶持华东师大中国文字研究中心出版文字学研究专著,推出《汉字研究新视野》丛书,获得了中国图书奖提名奖,一时在汉字学研究领域名声大振。2000年,教育部中国文字研究与应用中心落户华东师大,此为全国惟一的国家一级研究基地。至今十多年过去了,该中心推出了一系列中国文字研究专著,且屡获国家政府及省部委级大奖;该中心成了日、韩、德、美、澳、加及港台地区汉字研究交流基地。尤为难得的是,该中心一直致力于开发中国文字研究的数字化软件,建立全球最完备的中国文字资源数据库。迄今大功初步告成。下一步,中心将协调科研力量,构建“汉字文化资源库”。作为前期学术准备,已经着手进行细致、缜密、科学的文字考古和田野调查作业,即将陆续推出《汉字发展调查报告大系》。第二步,编写《汉字文化大辞典》《汉字文化意象大辞典》。第三步,推出一系列双语型的《汉字文化大辞典》。这将是一整套蕴涵中华∕东方∕人类的大智慧,兼具历史、文化、审美的大视野,具有博识、开放、生长性的汉字文化大百科资源库。汉字文化发展无尽时,汉字文化研究也无穷期。我们任何时候都要清醒,保持高度自觉的学科使命感,善于发现问题,从问题点—问题群—问题链—问题丛林,披荆斩棘,开拓前行。认识到学术供给力的相对贫困,正视本土智慧资源开发的无序、无力状态,我们才能奋发有为。摒弃头脑中的“西天乐土”,还一个“大唐净土”,在学理层面扭转对历史、对现实、对世界的三重“失语”,破除自卑心态、弱势心态、边缘心态的学术亚健康心态,颠覆学术流浪汉、学术乞丐、学术掮客的丑陋形象,既警惕“文化过度阐释”,又正视文化焦虑、能力恐慌;既避免陷入市场化陷阱,又预见、洞察文化功利带来的思想肤浅、素质劣化的悖论,在汉字文化研究领域,拥有与世界对话的话语底气和优势。苟如此,方可在时代大潮中搏击风浪,独占鳌头。

作者:李人凡单位:广西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