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值得思考的问题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值得思考的问题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我国民众的饮食生活,从贫困走向富裕,换句话说,生活水平提高了,因此对饮食,由过去的“果腹”,走向“既要吃饱、吃好,又要吃出营养来”,根据当前形势的发展,不但要“吃出营养来”,而且要“吃得安全”,我国有句俗话:“病从口入,祸从口出”。所以有许多疾病的发生是由于食物不符合安全卫生标准有关。

如何吃得“既营养、又安全”呢?上海中医药大学樊民胜教授撰文:“怎样吃得既安全又养生”(刊于上海《家庭用药》2012年4月号),提出了三个现实问题,值得人们思考,今就按照樊教授的“思路”,加以择录和补充,以扩大“既营养、又安全”的视野。

一、一副中国胃、敬畏中国饮食文化

樊教授文中写道:“在吃什么和怎样吃的问题上,我们不拒绝科学,不拒绝西方食物,但我们更应该敬畏传统,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饮食)文化历史,传统的食品都是祖先经过几千年筛选和留下的,是宝贵的(饮食)遗产,这是最健康、最适宜中国人食用的食物。”

我国改革开放引入了大量的西方(饮食)文化,加上媒体的宣传,一部分年轻人放弃了中国的传统饮食,认为“外国的月亮比中国圆”,喜欢(舶来品)汉堡包、冰淇淋、炸鸡这类的洋快餐。实际上从营养学上说,洋快餐除了方便快捷,几乎一无是处;首先是食物中肉素太多,增加了发生心血管病的风险;其次是不适合我们中国人的体质。当然,外国好的食物比如咖啡,我们是可引进和学习,但我们饮食的主旋律还应该是中餐,我们不仅有颗中国心,还有个中国胃。

在不否认西方饮食文化的同时,也不要忘记上下五千年的中国饮食文化。中国人的胃是在这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更适宜食用中餐。

我国对饮食文化的研究,一直集中于经验和积累,以及对饮食文化现象富有哲学意识的解读,从宏观的角度来阐述食物对人体的各种影响和裨益。而西方的饮食文化则从微观的角度,研究分析食物的营养成分和化学结构。

20世纪初,由于改革开放,国门打开,各种西方饮食文化蜂涌而入,给我们数千年的文明古国的饮食文化带来冲击,为了适应新潮流、新趋势,更注重了从食物的化学结构和营养成分方面进行研究。令人骄傲和欣慰的是:我国的饮食习俗和内容与科学方法,研究人体健康营养结构,有许多不谋而合之处,显示了中国饮食文化的超凡魅力和丰富内涵。虽然如此,在吸收西方饮食文化的同时,使我国烹调知识更加完善,更加系统化。在烹调的实践中,采取“洋为中用,中西合璧”,使许多食物“中菜西做”或“西菜中做”,进一步丰富了华夏民族的饮食文化内容,发展和完善了我国烹调营养之学。

众所周知,我国的烹调知识居世界领先地位,我国的美食佳肴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赞赏。但由于我国的烹调方法的繁琐和复杂,工夫奥妙,不易掌握,难以适应今日“快节奏”的步伐,因而各类方便食品一经问世,便很快地被人们(尤其是年轻人)所接受和喜爱。

据牙科医师研究,人的牙齿中,撕咬肉类的犬齿有4颗,而吃蔬菜的门齿、臼齿却有28颗之多,这“一与七”之比,说明了人类是以吃素为主。但来自东邻——日本的警报,却值得我们去深思。

一本名叫《四十一年的生命》的新书,在日本引起轰动,因为此书作者预言:1959年以后出生的日本人有半数将在41岁时死去,其余的也只有二成能侥幸多活10年。其原因何在,是因为1988年日本死亡人数要比上一年(1987年)增加42 000人,打破了10年来死亡人数逐年下降的局面。在死亡人数中,患有因高脂肪、高糖、高胆固醇食物引起的心脏病、卒中等疾病比例急剧增加。营养学认为:这同日本人的膳食逐渐向西方快餐化的“高品质”饮食靠拢有关。如今日本人的热量摄入中,脂肪比例已从7%增至28%,所以有识之士呼吁:回归自然,多食素食。

我国居民的膳食,基本上还是以植物性食物为主,以动物性食物为辅。但一些食品加工厂总以参照西方配方、制法为时尚;“洋食”挤占国内市场势态业已形成,这不是好兆头。有些人喜精厌粗 、喜荤厌素的饮食方法更令人担忧,所以重新提倡植物性食物,并不是简单的重复,不是“平移”,而是螺旋型的上升。北京、上海、广州、武汉等城市,近年来,“富人吃素,穷人吃荤”的戏谑之言,反映了这一趋势。这就是说,经济条件比较好的,并懂得一些养生之道的人,现在都注意到了吃一些对身体有好处的蔬菜。而经济条件较差的,又不大注意饮食卫生和营养的人,则仍然大量摄入肉类。

南京“易安居士”李清照,说过这样一句话:“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绿”代表植物性食物,“红”代表动物性食物,古人训示,应当记取。

一些医生常说:“如今一些患者,大多患有疑难杂症,这与当今所谓‘生活提高’,多吃荤食有关”。

由此看来,樊教授的忠告,“一副中国胃,敬畏中国饮食文化。”回归大自然,如今已“人心所向”,也是健康长寿的“良方”。

二、多在家吃,吃家常菜

樊教授首先指出:宴请现象不知何时已成“文化”。各个阶层、年龄段均流行下馆子,越来越多的人连一年一度的年夜饭也选择到饭店吃。且多吃山珍海味,少吃蔬菜,造成越来越庞大的“三高”人群。其实吃好不一定要山珍海味。“物以稀为贵”但稀少且价格昂贵的不一定是好东西;中国农业大学食品营养与食品安全专家指出:燕窝的营养价值不高,从纯营养的角度讲,甚至不如鸡蛋和牛奶。体坛名人姚明则拒绝鱼翅,其实鱼翅本身无味,只是配料多才味道鲜美,且鲨鱼位于海洋食物链的顶端,在污染严重的今天,其体内的毒素也很高。

樊教授的指出,既忠肯,又实在。事实上,如今的“富二代”,从未进过自己家中的厨房门,而是约上三朋四友,进出饭店,作为时尚,显富。

我家女儿,为了对我们这一辈父母“孝心”,每当在她的休息日,常打来电话说:“今日不在家里吃饭,到××餐厅涮一顿”。以表对长辈的“孝心”、“关心”,其实,对我们一代长辈来说,女儿这一“举动”,我们并不赞同,“涮一顿”,起码花上几百上千元,花了我半个月的退休工资,在有些“心痛”之余,还“感慨”地说:“没有吃饱。”现在一些“富二代”,不讲究“吃饱”、吃实惠。而讲究“时尚”、“随潮流”,还扬言:“吃遍世界风味,不虚过此一生”而自乐,实在有些“得不尝失”的遗憾。

“富二代”的所谓“富生活”,会给他们带来什么呢?三天两头闹头昏,隔三差四住医院,这就是所谓“富生活”的下场。

据饭店老板讲:“客人大多是年轻人”。医院的医生说:“看病的大多是年轻人”。看来当今的社会年轻人成为饭店、医院的常去处。究其原因:“食无定处”。

确实,如今一年一度的年夜“团圆饭”都光顾饭店,也已成为“时尚”、“定规”。所以上海的一些饭店,每年吃年夜饭的,在除夕前三后四,都订得满满的。为了满足“需求”,一日开三次(下午一次,晚上两次),还得按时赴席,过时作废。我家有一位亲戚,每到除夕前三四天,就打来电话预约:“×日×时,在××饭店吃年夜饭。”记得有一次,三位亲戚打来电话,都预约吃年夜饭之事,这可急煞我们俩老,如何办呢?俩老作了“商议”,对其中一家只好婉言谢绝,其他两家把我们俩老人分开赴约。“人家团圆了,我家却分散了。”吃“团圆饭”,成为“分散饭”,心中不是滋味。

看来此风不宜长,还是在家里吃好。

樊教授指出:家常菜,少添加剂、调味剂,清淡营养,绿色自然,简单健康。

我女儿就经常到××饭店用膳,并常说:××饭店的菜特别鲜。可是每当她回家后,总感到口渴,于是我查阅了有关资料,味精是众知的助鲜添加剂。在菜里多放一点,就会感到特别鲜美。

为了证明此事,由于女儿经常在这里用膳(我也经常被邀之列),从经理到厨师也“混熟了”,于是有一次我有心去厨房问一下厨师:“师傅,你烧的菜为何这样鲜?”厨师一看是熟人,就坦率地说:“菜鲜不鲜,关键一点是味精,一碗白开水,放点酱油、葱花,再点味精,就会鲜得秃顶”。看来这家饭店的鲜味,不是来自原料的本身,而是味精挂“帅”之故。所以女儿每次用膳后会感到口渴。

再者,多在家里吃,节约、健康。首先一点,在饭店吃饭,利润少则几十倍,多则一二百倍,几块钱、甚至几毛钱,要卖几十元,以至几百元。其次是健康,就是用油来说,家庭用油,一定不会用地沟油,而有些小饭店或排档,为了节约成本,以地沟油充数,这不是有害于健康吗!

三、吃新鲜的当令蔬果,喝白开水

樊教授指出:不要因稀有和高价去追捧“反季节”的蔬果。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一些季节性的蔬果已成为常年性了,就番茄来说,是夏秋季的蔬菜,可是在农贸市场却一年四季都有供应,据有关部门分析,反季节的番茄,其成分有所改变,有些成分不但无益,反而有害。

再说草莓,这本是夏令的水果,如今也几乎四季都有供应,而且颜色更鲜红,个儿还更大,售价也更高,诚可知,这种“夏令”时果,在冬、秋、春上市,分析所知,有的用人工添加剂造就,这种人工添加剂对人体有害。

樊教授提出“喝白开水”的新见解,颇有新意。饮水方面,可喝各种中国茶或者白开水,以白开水最安全最健康,瓶装水(大概指的矿泉水)……,但营养价值却不一定比白开水高。

时下矿泉水“满天飞”,认为比茶携带、饮用方便,成为一种潮流。

饮水解渴是众知之事,至于“白开水最安全最健康”之说,还是第一次听说。不过有一体味,笔者在某医学杂志上看到:“晨起喝一杯白开水,有利身心健康”。其理由是,由于人经过睡眠,内脏的一些水分被蒸发(呼出),需要水分补充。笔者由此得到启迪,于是每日清晨起来,第一件事,喝上一杯白开水,然后开始做其他的事,经过二年多的时间,早晨有时起来感到有点头昏,肚子有点饿的“小病”,已不再发生,感到做起事来也有点劲。看来攀教授提出“喝白开水”是有科学依据的,一来白开水是煮沸后饮用,病菌被杀死,二来可补充体内水分,确实“安全又健康”。正符合于樊教授的命题:“怎样吃得既安全又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