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中西医结合补救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临床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目的 探讨中西医结合方法对初治失败的幽门螺杆菌阳性胃部疾病补救治疗的临床效果。 方法 选择152例经三联疗法治疗4周失败的幽门螺杆菌阳性胃溃疡患者,选择30例作为对照组,继续给予三联疗法治疗4周,其余患者按中医症候分为肝气犯胃型、脾胃虚寒型、肝胃郁热型及阴虚胃燥型,采用辩证给予中药联合三联西药治疗4周,比较各组幽门螺杆菌转阴率、内镜疗效及临床疗效。 结果 肝气犯胃组、脾胃虚寒组、肝胃郁热组及阴虚胃燥组幽门螺杆菌转阴率高于对照组(P < 0.05),肝气犯胃组、脾胃虚寒组、肝胃郁热组幽门螺杆菌转阴率高于阴虚胃燥组(P < 0.05)。肝气犯胃组、脾胃虚寒组、肝胃郁热组及阴虚胃燥组溃疡愈合率及临床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 < 0.05);各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 结论 中西医结合辩证治疗初治失败的幽门螺杆菌感染胃溃疡患者能够提高幽门螺杆菌转阴率,改善临床效果,具有较好疗效。
[关键词] 幽门螺杆菌;胃溃疡;中西医结合;中医辨证
[中图分类号] R573.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3)18-0093-04
幽门螺杆菌是胃部常见的寄生菌群,属于机会致病菌,幽门螺杆菌感染是胃溃疡、胃炎等胃部疾病的病因之一,而且能够增加胃癌、胃淋巴瘤等恶性疾病的发病风险,因此幽门螺杆菌的清除对胃部疾病的治疗尤为重要。幽门螺杆菌的持续存在是胃溃炎及胃炎等疾病难以治愈或治愈后很快复发的主要原因,因此,抗幽门螺杆菌治疗是胃部疾病治疗的主要内容之一。在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胃炎或消化性溃疡等患者的临床治疗中,治疗方案均包括针对幽门螺杆菌的药物,幽门螺杆菌清除失败也是胃溃疡等胃部疾病迁延不愈的主要原因。近年来伴随抗菌药的临床应用以及幽门螺杆菌耐药基因的突变[1,2],幽门螺杆菌耐药现象较前明显增加,甚至有菌株对多种抗菌药耐受,造成抗幽门螺杆菌治疗无效,影响胃部疾病的临床治疗效果。伴随传统医学的研究进展,传统中医药在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胃部疾病治疗中显示出独到的效果,大部分针对胃部疾病的方剂均具有明显的抗幽门螺杆菌作用,甚至能够达到清除幽门螺杆菌的效果[3,4],近年来我院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案对抗幽门螺杆菌治疗失败的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进行补救治疗,并对不同的病症进行辩证施治,取得了初步的治疗效果,改善了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我院2009年1月~2012年11月收治的幽门螺杆菌感染胃溃疡患者152例,其中男70例,女82例,年龄29~64岁,平均(47±7.6)岁,患者均为初次经胃镜诊断胃溃疡且幽门螺杆菌阳性,患者均经4周三联药物(克林霉素0.5 g/次,bid;奥美拉唑20 mg/次,bid;甲硝唑0.2 g/次,bid)方案治疗后胃镜下溃疡未愈合,其中幽门部溃疡106例、胃小弯溃疡22例,胃大弯溃疡24例, 溃疡直径0.5~2.4 cm,平均(1.3±0.6)cm,幽门螺杆菌复检阳性,具有上腹部不适、隐痛及餐后疼痛等症状,并排除既往有免疫系统疾病患者、服用免疫抑制剂患者、长期应用抗菌药物患者以及合并幽门梗阻者,所有患者对治疗方案均知情同意。
1.2 中医辨证及分组
患者入选后分为对照组30例,余122例患者按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疗标准》进行辩证分型[5],其中肝气犯胃型30例,主要表现为胸胁胃脘胀满疼痛,呃逆嗳气,呕吐或见嘈杂吞酸,烦躁易怒,舌苔薄白或薄黄,脉弦或弦数等;脾胃虚寒型31例,主要表现为胃脘隐痛,喜温喜按,进食痛减,泛吐清水,纳差脘痞,大便溏薄,神疲乏力甚则四肢不温。舌质淡,苔薄白或腻,脉虚弱或迟缓;肝胃郁热型30例,主要表现为胃脘灼热疼痛,痛窜两胁,每因恼怒加重,面红目赤,口干口苦,舌红苔黄而干,脉弦滑数;阴虚胃燥型31例,主要表现为胃脘烧灼不适,隐隐作痛,唇燥口渴,食欲减退,喜食绵软,胃中嘈杂无酸,时作干呕,大便燥结,舌红少津,脉细数。各组间性别、年龄,胃溃疡部位及溃疡直径经统计学分析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
1.3 治疗方法
各组患者入组后均继续给予三联药物治疗方案4周,即口服克林霉素0.5 g/次,bid;奥美拉唑20 mg/次,bid;甲硝唑0.2 g/次,bid,调整饮食,除对照组外其余组患者按照中医辨证分型加用中药煎剂治疗[6,7]。肝气犯胃型患者给予柴胡疏肝散(柴胡10 g、川芎10 g、香附10 g、白芍12 g、鱼腥草30 g、蒲公英20 g、枳壳12 g、川楝10 g、紫花地丁20 g、白术10 g、甘草3 g);肝胃郁热型左金散(牡丹皮10 g、白芍12 g、泽泻10 g、炒栀子10 g、青皮6 g、陈皮6 g、浙贝母10 g、吴茱萸6 g、黄连6 g、蒲公英20 g、鱼腥草30 g、紫花地丁20 g)。阴虚胃燥采用麦门冬汤(麦冬15 g、半夏8 g、玉竹10 g、党参15 g、大枣15 g、生地5 g、白芍12 g、厚朴10 g、石斛15 g、蒲公英20 g、鱼腥草30 g、紫花地丁20 g)。脾胃虚寒型采用扶阳助胃汤(附子6 g、良姜6 g、桂枝6 g、草豆蔻6 g、党参15 g、炒白术10 g、炒黄芪15 g、鱼腥草30 g、蒲公英20 g、紫花地丁20 g、炙甘草3 g)。各组中药方剂均采用500 mL水文火煎至200 mL,去渣后微温口服,每日1剂,连续服用4周。
1.4 疗效判断
1.4.1 幽门螺杆菌转阴率 患者治疗4周后进行胃镜检查,采集胃窦部病理组织及胃窦部黏膜组织同时检测幽门螺杆菌,检测方法采用快速尿素酶法及14C-尿素呼吸试验,两种检测结果均为阴性则判断为阴性,其中一种检测方法阳性则判定为阳性,转阴率=阴性病例数/病例总数×100%。
1.4.2 内镜疗效 患者治疗4周后行胃镜检查,评估胃镜疗效[8,9]。治愈:溃疡愈合;显效:溃疡愈合面积超过总面积50%;好转:溃疡较前减小,但未达到总面积的50%;无效:溃疡面积较前无减小或增大。
1.4.3 临床疗效 患者治疗4周后评估临床疗效[10]:腹痛、上腹部胀闷不适等腹部症状及上腹部压痛等体征消失,病理及胃窦部黏膜组织幽门螺杆菌转为阴性,胃镜检查溃疡愈合。好转:显效:上腹部不适等症状及上腹部压痛等体征明显缓解,对工作及生活无明显影响,能够进行正常的工作及生活,病理组织及胃窦部黏膜幽门螺杆菌转为阴性,胃镜溃疡面积减小。有效:腹部症状及体征明显缓解,幽门螺杆菌未转阴或幽门螺杆菌转阴或腹部症状及体征有所好转,溃疡面积减小。无效:腹部症状无缓解或溃疡面积增大、幽门螺杆菌未转阴。
1.5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 11.5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数据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各组幽门螺杆菌转阴情况
各组患者治疗4周后复查,对照组、肝气犯胃组、脾胃虚寒组、肝胃郁热组及阴虚胃燥组幽门螺杆菌转阴率分别为30.0%、86.7%、77.4%、76.7%及54.8%,肝气犯胃组、脾胃虚寒组、肝胃郁热组及阴虚胃燥组幽门螺杆菌转阴率高于对照组(P
2.2 各组溃疡愈合情况
各组患者治疗4周复查胃镜,对照组、肝气犯胃组、脾胃虚寒组、肝胃郁热组及阴虚胃燥组溃疡愈合率分别为43.3%、83.3%、80.6%、86.7%及71.0%,肝气犯胃组、脾胃虚寒组、肝胃郁热组及阴虚胃燥组溃疡愈合率高于对照组(P < 0.05),肝气犯胃组、脾胃虚寒组、肝胃郁热组及阴虚胃燥组溃疡愈合率无显著差异(P > 0.05)。
2.3 各组临床疗效
治疗4周后评估临床疗效,对照组、肝气犯胃组、脾胃虚寒组、肝胃郁热组及阴虚胃燥组溃疡愈合率分别为60.0%、86.7%、87.1%、90.0%及80.6%,肝气犯胃组、脾胃虚寒组、肝胃郁热组及阴虚胃燥组溃疡愈合率高于对照组(P < 0.05),肝气犯胃组、脾胃虚寒组、肝胃郁热组及阴虚胃燥组溃疡愈合率无显著差异(P > 0.05)。
2.4 各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各组患者连续用药4周,治疗期间各组患者均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
3 讨论
幽门螺杆菌是胃窦部定植的致病菌群,研究显示幽门螺杆菌是胃炎、胃溃疡等胃部疾病的致病因子之一,也是胃癌等胃部恶性疾病的危险因素。幽门螺杆菌能够通过鞭毛定植于胃黏膜,通过释放炎性介质及尿素酶等破坏胃黏膜的粘液-碳酸氢盐屏障,导致胃黏膜的防护能力降低,胃黏膜屏障的防护及修复能力下降[11],在胃酸等致病因素的作用下导致胃黏膜病变,并且降低胃黏膜的修复能力,影响病变的康复。在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胃炎及消化性溃疡患者中,幽门螺杆菌的持续存在是疾病治疗后复发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在幽门螺杆菌阳性的胃部良性病变患者临床治疗中,对幽门螺杆菌的清除是治疗的重点内容。近年来的临床研究显示,针对幽门螺杆菌的三联或四联用药对幽门螺杆菌的清除具有良好的效果,大部分患者经过规范治疗能够治愈,但是伴随临床耐药菌株的不断出现,部分幽门螺杆菌菌株对三联药物或四联药物中的抗生素敏感性下降[12],导致足疗程的西药联合治疗对幽门螺杆菌清除能力下降,甚至无效,为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胃部疾病的治疗带来新的问题。
中医药在胃部疾病的治疗中具有独到的作用,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近年来的研究显示[13],中医药方剂具有抗幽门螺杆菌的作用,能够清除胃部定植的幽门螺杆菌,巩固临床治疗效果,如动物实验证实[14,15],安胃丸、小建中汤等药物制剂及配方具有抗幽门螺杆菌的作用。在体外研究中发现[16,17],实验方剂中白芍、麦冬、川楝、党参、厚朴、枳实等均有不同程度的抗幽门螺杆菌作用,可能是方剂发挥抗幽门螺杆菌作用的机制之一。徐帆等[18]对黄连、吴茱萸等药物进行成分提取,对体外培养的幽门螺杆菌进行干预,结果显示其提取物浸膏具有明显的抑制幽门螺杆菌生长的作用,而且两者提取的联合应用能够具有协同抗菌作用。蒋锦琴等[19]研究结果也显示,蔷薇科的中药提取物具有体外杀灭幽门螺杆菌的作用,证实了中医药具有独特的抗幽门螺杆菌作用。
胃病在中医学属于“胃脘痛”范畴,虽然中医学无幽门螺杆菌的相关论证,依据幽门螺杆菌在胃黏膜损伤的外部作用,幽门螺杆菌在胃脘痛范畴中属于“邪气”,胃主受纳、与脾脏互为表里,脾又与肝相生相克,脾胃失调则水谷不化、湿热内生,肝胃不和则宣疏失调、内热聚生,在幽门螺杆菌等外邪侵入,则病发[20]。因此中医学对胃脘痛的治疗中注重扶正祛邪,实则包括对幽门螺杆菌的清除,同时清热利湿,调和脾胃。中医对疾病的治疗遵循个体化治疗的原则,辨证施治。胀闷疼痛较重者多属肝气犯胃、湿热内生,则给予疏肝和胃、理气止痛方剂,如柴胡疏肝散[21],功能疏肝解郁,行气止痛,主治肝气郁滞证,方剂中柴胡具有疏肝理气功效、白芍养肝敛阴,和胃止痛,与柴胡相伍一散一收,助柴胡疏肝,枳实泻脾气之壅滞,与柴胡互为升降,诸药调和,疏肝理气,清湿散热。发病急骤、疼痛较重者多因肝失宣泄、湿热内生导致肝胃郁热,宜给予泄热解郁、和中止痛方剂,如左金散[22],方剂中牡丹皮具有清热凉血,活血散瘀的作用;炒栀子具有疏肝理气的作用,陈皮、青皮具有疏肝破气、消积化滞、理气开胃、燥湿化痰的作用,诸药合用具有泻火、疏肝、和胃、止痛的作用。脘腹胀满、畏寒肢冷、少气懒言、少腹冷痛、便溏者多属于脾胃虚寒,应给予温中散寒、和胃止痛方剂,如扶阳助胃汤[23],方剂中附子、良姜扶阳散寒,党参、白术健脾益胃,芍药缓急止痛;陈皮理气和胃。诸药合用,具有扶阳散寒、健脾益胃作用。而食少腹胀,腹痛绵绵,四肢不温,面白不华者多属于阴虚胃燥,宜采用养阴益胃、润燥止痛方剂,如麦门冬汤[24],方剂中麦门冬具有养阴生津,清降虚火作用,人参、甘草具有益气生津,补中益气作用,半夏具有降逆和胃,开通胃气的作用,诸药合用具有补阴健胃、降逆和中的作用,从而发挥治疗作用。
中医学注重个体化治疗,在治疗过程中要注重对患者的辨证施治,选用不同方剂,并依据症候的不同进行加减[25]。从治疗效果看,对于采用西药初治失败的幽门螺杆菌感染胃部疾病患者,采用中药联合治疗具有明显的疗效,不同症候的患者幽门螺杆菌清除率、溃疡愈合情况及临床疗效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采用中药辨证治疗西药治疗失败的幽门螺杆菌感染胃溃疡患者能够有效清除幽门螺杆菌,在清除幽门螺杆菌的同时,辅以方剂中其他药物加减,能够同时发挥抗幽门螺杆菌及调理脾胃、舒肝理气的作用,从而达到标本兼治的作用,改善临床治疗效果,而且临床用药安全,无明显毒副作用发生,其可能为抗幽门螺杆菌治疗初治失败的患者提供有效的治疗途径。
[参考文献]
[1] 张姝,莫非,张然,等. 幽门螺杆菌rdxA和cagA基因突变与甲硝唑耐药的相关性研究[J]. 中国药房,2012,23(1):23-25.
[2] 朱振华,吕农华,黄德强,等. 幽门螺杆菌根除失败后阿莫西林耐药基因分析[J]. 山东医药,2012,52(44):26-28.
[3] 林江,陶红,岑敏,等. 纯西药与中西医结合方案治疗幽门螺旋杆菌致十二指肠溃疡的疗效比较[J]. 广州医学院学报,2006,34(1):60-61.
[4] 赵成花.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分析[J]. 内蒙古中医药,2009,4(8):24-25.
[5]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中医病症疗效诊断标准[S].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6.
[6] 黄水源. 中西医结合治疗幽门螺旋杆菌感染123例分析[J].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27(4):311.
[7] 柴可夫. 幽门螺旋杆菌相关性胃炎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研究[J]. 甘肃中医,2002,15(3):81-83.
[8] 路聪馨,王日权,雷海霞. 中西医结合治疗幽门螺旋杆菌阳性消化性溃疡 38 例疗效观察[J]. 山西中医学院学报,2009,10(6):50-51.
[9] 张鸣,金晓东. 中西医结合治疗幽门螺旋杆菌相关胃炎疗效观察[J]. 湖南中医药导报,2002,8(7):409-413.
[10]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幽门螺杆菌学组/全国幽门螺杆菌研究协作组. 第四次全国幽门螺杆菌感染处理共识报告[J]. 现代消化及介入诊治,2012,17(6):358-362.
[11] 姚洪森,王天轶,姚希贤,等. 幽门螺杆菌根除与灭幽门螺杆菌煎剂对慢性胃炎病变和胃黏膜屏障的影响[J].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5,13(5):631-634.
[12] Song Z,Zhou L,Wang Y,et al. A study to explore Hpylori antibiotic resistance and efficacy of eradication therapy in china (multi-center, nation-wide,randomized,control study)[J]. Helicobacter,2011,16 (Suppl 1):117.
[13] 张万岱. 中西医结合提高幽门螺杆菌根除率的探讨[J]. 医学与哲学,2012,33:12-13.
[14] 赵红,杨倩,孙蓉. 小建中汤水提组分对幽门螺杆菌感染小鼠胃黏膜损伤的治疗作用[J] .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30(2):277-279.
[15] 任守忠,郭建生,曾贵荣,等. 安胃丸对小鼠幽门螺杆菌感染性胃炎的治疗作用[J].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2,32(2):117-119.
[16] 徐州,段国勋,周德瑞,等. 中药对幽门螺杆菌抑杀作用的实验研究[J]. 中国医药学报,1993,8(5):281-282.
[17] 姜成,鄢春锦,刘蔚雯,等. 15味中药抑制幽门螺杆菌的体外实验[J]. 福建中医学院学报,2003,13(6):30-32.
[18] 徐帆,李平,楚更五,等. 3种中药提取物对幽门螺杆菌的体外联合抗菌效应研究[J]. 中国药房,2007,18(33):2573-2574.
[19] 蒋锦琴,罗冬娇,严杰. 蔷薇科植物果核油性提取物的体内外抗幽门螺杆菌作用[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杂志,2006,23(5):355-358.
[20] 陶红,王辉武. 化湿液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溃疡46例初探[J]. 实用中医药杂志,2003,19(4):173-174.
[21] 张定荣. 柴胡疏肝散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198例疗效观察[J]. 中国现代医生,2009,47(4):82,97.
[22] 尹旭花. 运用加味左金丸治疗胃溃疡60例[J]. 世界中医药,2009,4(3):144.
[23] 叶敏瑞. 《脾胃论》“扶阳助土”用药特点[J]. 四川中医,1997,5(12):3-4.
[24] 孙晓光,彭越. 从《临证指南医案》看叶天士运用麦门冬汤的经验[J].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中医临床版),2011,18(1):37-38.
[25] 王晋萍,曹存梅. 慢性萎缩性胃炎64例治疗体会[J]. 中国医学创新,2010,7(9):100-101.
(收稿日期:2013-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