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亨利·鲍尔森:跟着美国一起转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亨利·鲍尔森:跟着美国一起转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历来美国总统提名的内阁成员,都要经过参议院残酷的审批过程。在布什政府支持率下降、财政部长约翰・斯诺无力胜任之时,一位新财长的提名更是要受到参议院的百般挑剔了。

然而,5月30日斯诺宣布辞职时,人们一听到布什总统宣布的新财长名字,便松了一口气,因为这个人,完全可以在参议院轻松过关。

他,就是著名金融公司高盛公司董事长亨利鲍尔森

连佐利克都心怯的位置

此前人们纷纷议论新财长人选时,美国国务院二号人物、常务副国务卿罗伯特・佐利克曾经被认为是斯诺的接班人。不过,据英国《金融时报》报道,佐利克正在和华尔街的一些投资银行进行接洽,准备离开布什政府投身商界,原因是升任财政部长无望。

为什么曾经在布什父子内阁都担任重要职务的佐利克对自己这么没信心?从斯诺辞职的原因中也许可以看出几分。

作为布什的忠实朋友,三年来担任财政部长的斯诺一直尽心尽力地“兜售”着布什政府的社会保障政策改革和修订税法,但这些改革倡议最终遭到抵制。这位“不知疲倦的推销员”不得不提出辞职。可见,这个财政部长的位置并不好坐。

就目前的形势而言,白宫需要的新财长应该具备这样几个条件:必须在美国国会及公众中有相当支持率;必须在美国华尔街德高望重;必须在国际金融市场有良好人脉的财政部长。

就鲍尔森来看,他是名列“华尔街权力排行榜”榜首的美国金融界重量级人物,领导的美国高盛公司又是美国券商的领头羊,连英国首相布莱尔向美国人解释其经济政策,都得先到高盛发表演讲。

在美国总统布什、美联储主席伯南克等人眼中,鲍尔森的经验、才智、丰富的商业经验以及对国内外经济事务的了解,都是他成为美国最好财长的理由。

足够的影响力

在美国伊利诺伊州巴灵顿的一家农场长大的鲍尔森,在上大学之前的梦想是成为一名护林员。然而,现实生活的压力让他不得不走出农场,去达特茅斯学院读书,后来又获得了哈佛商学院工商管理硕士学位。从此,鲍尔森在高楼林立的城市里打天下了。

离开哈佛的鲍尔森先后在1970年至1972年担任五角大楼助理国防部长(总审计长)助理,1972年至1973年为白宫内务委员会成员,担任总统办公室助理。这四年的政府工作经历或多或少为他今日的财长工作做了些铺垫。

1974年“水门事件”发生后,他进入高盛公司,开始了在华尔街摸爬滚打的32年生涯。从一名普通职员到分部合伙人,再到高盛高级合伙人,凭借务实的作风、高超的技巧和灵活应对的能力逐步得到赏识不断升迁。1999年,鲍尔森成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掌管高盛至今。

鲍尔森的苦干是出了名的。正如美国影片《华尔街》中有一句经典台词:“钱这东西从来不睡觉。”鲍尔森干的这一行就是要半夜起来给客户打电话,因为纽约交易所闭市后,东京、香港的股票交易所又开始交易了――他必须跟着地球一起转。担任财政大管家后,鲍尔森看来得学会跟着美国一起转了。

在投资银行领域,鲍尔森被誉为“纯粹投行家”。他让高盛成为一个顶尖的投资银行,而不是与商业银行、保险公司混杂在一起的金融超市。

正因为他的坚持,在日本和德国市场,高盛都获得了巨大成功。高盛占有日本46%的市场份额,总值为304亿美元,远远超过摩根士丹利和美林证券。在德国,击败子德意志银行和德累斯登银行,成为德国顶尖的合并及证券销售顾问公司。

除了做好分内的事儿,鲍尔森还承担起公共职责,在华尔街发起公司治理运动。比如2002年“安然”事件之后,他严厉批评华尔街公司内的渎职行为。再比如,2003年的纽约证券交易所主席格拉索案爆发时,他公开反对格拉索高达1.4亿美元的薪资结构,要求纽约证交所进行脱胎换骨式改革,挽救华尔街的声誉。这让鲍尔森在美国金融界积累了足够的影响力。

中国情结

华尔街雷厉风行的鲍尔森,内心深处却仍保留着儿时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命的关爱。身处上流社会,却不喜欢参加高级社交活动或者打高尔夫球,他把大部分业余时间都放在了环保事业上,实践着自己的护林员梦想。

他坦言并不是刻意去做好事,而是感到这也有助于工作,因为这使他增进了对不同文化和民族的了解。“如果你只管为他们筹集资金,你是无法做到这一点的。”他说,“环保工作让人们对自己另眼相看。”

也许正因为这一点,他对中国市场的重视已不仅仅停留在商业角度。在过去15年里,他访问中国不下70次。中国网通的首席执行官、亚太理事会的理事田溯宁对此感受颇深。他说,绝大多数投资银行家来中国只知道推销,鲍尔森即使在谈交易的时候也没有太多的推销,而是会谈点别的,比如环保。

尤其在2003年非典期间,他毅然来到北京并指出,非典冲击对中国长期经济的影响非常微弱。此举感动了中国人,《人民日报》海外版在头版头条称他为“患难之中见英雄”。事实证明了鲍尔森的判断是准确的。

2004年,鲍尔森实现了对中国证券界的一大突破,与中国公司合资成立了高盛高华。这个成功“曲线”抢人中国证券业的背后,是的尔森对中国的深刻理解。他的中国情结,或许让人们对今后的中美贸易有了乐观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