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科粤版第七章第二节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科粤版第七章第二节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教材分析

物质溶解的量在课标中属于身边的化学物质――水和常见的溶液这一主题。化学是一门应用学科,在生产和生活中都有重要应用。本节内容从学科角度来说是深化溶液的知识,为复分解反应的学习作准备;从社会角度来说是本节内容在日常生活、医学和工农业生产中都有广泛应用,与人类的生存和生产联系紧密,对生活和生产有指导意义。 具体来说,物质溶解的量是在学习了溶解现象、饱和溶液之后再来学习的,它的学习又为后面学习溶液的浓稀和高中的离子反应打下了基础,又为研究定量计算和溶液的性质做知识储备,因此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能熟练的掌握生活中常见的物质是否可溶于水,但是他们会有疑问:为什么有的可以溶解有的不能溶?为什么有的溶的多有的溶的少?这都和什么有关呢?

进入初三下册的学习,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概括能力已经基本形成,也具有了一定的实验设计和操作能力,能应用分组探究、观察分析、讨论归纳等方法来学习化学知识。

从学生心理来说,他们已经厌倦了课堂上的灌输,更希望老师创设便于他们自主学习的环境,给他们展示才华和发表见解的机会。

对于我的学生,他们的思维较快,但精确程度不够,在课堂上可能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如:实验操作不到位,语言表达不准确,发表见解有分歧等。作为老师要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到心中有数,做实验时要提醒分工明确,操作准确;回答问题时,提醒用规范的化学用语回答;遇到分歧时,耐心引导,仔细分析,达成共识。

三、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①了解溶解度的概念② 知道溶解度的表示方法及其影响因素③认识溶解性与溶解度的关系

2. 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实验体会溶解度的影响因素②初步建立从定性到定量研究问题的方法③掌握控制变量法在探究中的应用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树立严谨的科学态度。②知道溶解度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建立关注生活中的化学、提高生活质量的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①溶解度的定义②溶解性与溶解度的关系

2. 教学难点

溶解度概念的理解

五、教法和学法分析

教法:本节我主要采用“以问题为中心,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主要采用学案+ppt+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手段。

学法:现在的教学应以发现为重点,切实帮助学生学会用多种方法来解决问题。本节主要采用的学法是一:实验、观察、对比、迁移的学习方法;二:有个别到一般的认识问题的方法。让学生亲身体验,在解决问题中获得知识,形成能力。让学生学的轻松,体验成功。

六、教学过程

六、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联系生活,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联系生活] 想一想,生活中常见的物质是否可溶于水?盐、白糖、碱面、鸡精、油和花椒粉。

学生活动:根据生活经验回答: 盐、碱面、鸡精、白糖可溶

设计意图:从生活现象引入,体现从生活到化学的新课标理念 2、养成关注生活细节,多提问,多思考的习惯

指导学习,探究物质溶解的量及影响因素教师活动:[问题]“那可溶与不可溶是绝对的吗?”为什么有的溶的多,有的溶的少?”

[分组实验一]A组:碘、20mL蒸馏水、20mL酒精、2支试管 B组:2g氢氧化钙、5g氯化钠、20mL水(2杯) 学生活动: 思考、猜测分组实验,分工合作,观察现象,完成学案

设计意图: 1、通过对比实验现象,认识到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不同 2、能初步判断溶解能力的影响因素

教师活动:[分组实验二]10g硝酸钾、20mL水、酒精灯、烧杯、玻璃棒学生活动:分组实验,观察现象,完成学案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实验,体会温度对物质溶解能力的影响

教师活动:[学生归纳] 请一位同学总结物质溶解能力的影响因素。

[教师讲解]溶剂性的分类,并根据表格知道物质的溶解性。同时注意到:氯化钠和硝酸钾的溶解性都是易溶。

教师追问:想一想氯化钠、硝酸钾哪个物质的溶解能力更强?如何衡量?

学生活动: 学生归纳回答

让学生自己产生疑问,都易溶,无法分辨两物质的溶解能力更强怎么办?

设计意图: 通过亲身体会实验现象,发现知识并准确表达,知道影响因素分内因和外因

学生的思维更深入一步,从定性向定量过渡

教师活动:[溶解能力大比拼] PPT展示氯化钠、硝酸钾溶解能力大PK的过程

[学生归纳] 请同学总结固体物质溶解度的要素并给溶解度下定义,请其他同学补充

学生活动: 学生做裁判

学生回答 1、

设计意图: 1、用轻松的形式体会抽象的概念,学生归纳出溶解度的四要素(突破难点)2、熟练的掌握控制变量法的应用

1、提高归纳总结能力 2、培养合作意识

教师活动:[巩固强化] :1、根据“20 ℃ 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31.6g。”这句话填表。

2、解释 “ 蔗糖在20 ℃ 的溶解度是204g”这句话的含义。请多位同学表达 。

学生活动: 产生疑问

设计意图:1、 对重难点知识进一步巩固,挖掘“溶解度”的隐含条件,为计算做准备,加深认识,突破难点

2、 检验学生的理解情况,反馈课堂效果

教师活动:[对比归纳] 溶解性与溶解度的区别与联系,请两位同学来表达,并鼓励学生寻找巧记方法

学生活动:学生积极寻找巧计方法

设计意图:体验对比和归纳的学习方法,学会将数学思维运用到化学课堂上(突出重点)

教师活动:[课堂小结] 全部新课学习完后,学生进行课堂小结:请一位上课没回答过问题的同学来小结本节课学到了什么,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学生活动:小结本节内容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设计意图:1、整理知识使条理化 2、给学生发表自己见解和想法的机会

教师活动:[分层演练]

1、不溶物就是绝对不溶于水的物质。此话是否正确? 2.在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36g,则20 ℃时40g水中最多能溶解氯化钠____g

2.在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36g,则20 ℃时40g水中最多能溶解氯化钠____g

学生活动:积极回答,争先恐后

设计意图:巩固重点知识,易混易错再次强调 ,提高知识实际运用能力

教师活动:[分层作业]

1、必做题:习题7.2 1―10

选做题:习题8.1 11―13

2、自己实验,比较味精和碱面的溶解度

学生活动: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反馈学习效果

七、板书设计

7.2 物质溶解的量

一、固体物质溶解性(定性)

1、影响因素

2、分类

二、固体物质溶解度(定量)

1、定义

2、有关溶解度的计算

3、溶解度 与溶解性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