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谈谈文言文的学习方法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谈谈文言文的学习方法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随着新课标的实施,教法、学法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文言文的学了教法、内容发生。变化外,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还是有章可循的。下边谈谈文言文学习方法

一、正确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1 系统掌握教材中常见文言实词的义项,重点是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这就需要学生不断积累,反复记忆。要做到“四勤”:勤朗读,勤查工具书,勤背诵,勤做练习。

2 根据上下文来推断。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仔细分析上下文的内容或根据上下文的提示,可为实词义项的断定提供帮助。如“郦远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根据前文语境可知,郦道元对石钟山的命名有自己的看法,只是在观点表述上说得不够详细,由此推知该句中“言”为“叙述”之意。

3 借助熟悉的成语来推断。文言文中有的实词词义仍保留在一些成语中,借助成语中已知语素的意义,可以快速地推断出其词义,如“腥臊并用,芳不得薄兮”中的“薄”字的词义可由“日薄西山”中的“薄”而推知。

4 利用语法结构来推断。分析句子的语法结构,或根据文言词句在结构上的对称性特点,断定该词在句中所起的语法作用。从而推断出该词的词性和词义。如“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利用相似的语言结构中,处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在意义,上相同、相近或相对、相反的特点,求得词语正确的解释。“跬步”对“小流”,可以推断“跬步”即为小步、半步的意思。又如“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其中“忧劳”与“逸豫”构成对比,与“忧劳”词义相反的“逸豫”就是“安逸享乐”之意了。

二、掌握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可自己制作一个“常用文言虚词简表”,列出“词、词类、意义、例句”几个项目,应重点掌握《考试说明》中所列出的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则、者、之、与。对照课文和相关知识短文认真填写,使知识系统化,提高学习效率。

1 注意虚词的古今变化

虚词的古今变化的情况大致有以下四种:

(1)少数沿用下来。如“学然后知不足”的“然后”,“使吾勇于就死也”的“于”,今天仍使用,如“善于”、“敢于”。

(2)有的完全消失。例如作发语词的“夫”、“盖”,起提顿作用的“者”,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之”,等等。

(3)有的用法发生了变化。例如“所以”,在文言里表原因或凭借,现在则表结果。“也”在文言里作助词,表陈述、判断、停顿等语气:现作副词,表同样、并行等意义。

(4)有的改用了别的词。如语气助词“矣”现在改用“了”,“乎”一般改用“吗”、“呢”,“于”则分别用“在、向、到、对、从、同、给、经、被”等介词代替。

2 分辨词性,以词性统帅用法

例如:“之”有三个词性。

动词,“辍耕之(到、往)垄上”,“乏”作为实词,仅此一个特殊用法,应着重记住。

代词,有第三、第一人称代词用法,前者是一般用法,大家比较熟悉,可以不必特别记:后者如“不知将军宽之(我)至此也”属大家比较生疏的特殊用法,要引起注意。另外,还有近指代词用法,如“均之(这)二策”。

助词,一般有五个用法:一是当“的”字用,作定语的标志,如“前事不忘,后事之(的)师”:二是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作补语标志,如“以其求思之(得)深而无不在也”:三是音节助词无实义,如“顷之”;四是宾语前置标志,如“宋何罪之有”,译时省去;五是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使之,在句子中做主语、谓语和分句,如“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要抓住它在主谓之间(一般是名词、代词与动词、形容词之间)的特点,把它与定语标志区分开来。

这样,用词性统帅用法,就使繁多的虚词用法有了头绪。

3 结合语境辨明用法。虚词大多有多种用法,要确定其具体意义和用法,必须结合具体的上下文,综合运用文意理解与句法分析两种方法。例如《石钟山记》中“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一句的两个“之”,前“之”用在“饶(州)”与“德兴(县)”之间,州与县是从属关系,故应是“的”的意思;后“之”用在动词“送”后作宾语。属于代词。

三、掌握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1 分类记例,举一反三

要学习文言句式,关键的是要分类记例,熟读牢记。需要某种句式时,以此为例,举一反三,比死记硬背定义、术语有效。例如:宾语前置的四种情况只须记四个句子:“三岁贯女,莫我肯顾”,“尔何知”,“唯你是问”,“何罪之有”;分辨意动用法的句子,只须记“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一句,分别把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记住了。

2 在两个联系上下狠工夫

把翻译理解文言语句与掌握词类活用及特殊句式联系起来。

把文言中的辨析句式与现代汉语基本的句法分析联系起来。

四、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1 整体把握文章,准确表达句意

增强“语境意识”,坚持“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切忌一叶障目,断章取义。

2 坚持翻译原则。掌握翻译方法,力求字词落实采用直译的方式,在翻译时不能孤立机械地死抠词义,直译讲究字字句句有落实,但也不是“对号入座”、“不多不少”,否则就变成了“死译”,势必造成译文的生涩、拗口,甚至出现谬误。

五、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1 整体阅读。总体把握,依据文体特点抓重点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阅读是基础。阅读时要始终带着如下几方面的问题思考:(1)文章写了一些什么人的一些什么事;(2)事情的发生、发展和结局如何;(3)文章说了一些什么道理;(4)是以什么作为说理依据的。具体说,对记叙性文字,要理清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前因后果;一般的传记文,要弄清作者记了哪几件事,表现了人物的哪些性格特点和精神风貌。议论性文字要理清论点、论据及论证方法等。说明性文字要理清说明对象、说明内容和说明方法。只有整体阅读,总体把握,才能高屋建瓴地驾驭阅读材料,才能准确、完整地去分析、评价人物和事件。

2 抓中心句、找关键句,理清文章的层次

读一篇文章时,应当特别关注中心句、关键句,这样便于快速把握文意。中心句、关键句的位置,常在文章(或段落)的开头或结尾处,如《六国论》的中心句“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在文章的开头;《过秦论》中“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这个中心句在文末。再则,文章的层次结构,是文章的骨架和脉络,它具体展现作者记叙、描写、说明、议论的思路。而作者的思路是通过层与层之间、段与段之间的内在联系反映出来的。分析的方法可按时间顺序归纳,也可按地点的转移归纳,可按时空结合归纳,可按材料性质或类别归纳。这些方法视具体的文章而定。

3、充分利用各种信息,加深对文章内容及主旨的理解。

归纳、概括时,要注意充分利用文章的题目、文中或文后的注释、文章出处、作者情况等信息,结合学过的有关知识作综合分析,从而多方面多角度理解文章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