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角度多元化?方法多样化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角度多元化?方法多样化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新一轮课改中德育课程兴起了整合的热潮,因此充分开发和利用好资源显得尤为重要。以国家品德课程为主轴,整合地方课程、综合实践活动、少先队活动等,既可以减少目标、内容的交叉,省时省力,又可以激活品德课程资源,更好地服务于学生,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

一、整合的角度多元化

小学品德课程资源是丰富多元的,包括以“我”为圆心的文本资源、生活资源以及社会环境资源等。而地方课程、综合实践课程以及学校的德育实践活动等指向学生身边的学校、社区、社会,它们是围绕“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这样的维度来构建的。从内容上看,这些课程有着诸多相同之处,因此可以通过整合这些资源,来更好地服务于品德课程的教学。

(一)发掘教材资源,体验真实生动

对于课程教学而言,教材资源是最基本的课程资源。我们现有的品德课程教材有课程标准的引领,因此具有系统性,既是教师开展教学的参考,也是学生学习的依据。然而再好的教材也摆脱不了滞后于现实的遗憾。因此,将品德课程与综合实践课、地方课程以及学校的德育活动进行增删添补,合理构建,形成新的教材资源,能让教学更流畅、更具时代性、更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发展。

《红绿灯》选自浙教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三课。教材内容分为三个部分:认识交通标志,了解交通法规;学习简单的处理交通事故的方法;收集交通标志,编写安全标语。少先队活动课中《红领巾救护营》、地方课程中《小小安全员》以及德育综合活动“生命与安全教育”中都有有关交通安全方面的教育活动。相同的主题,不同的教材,内容的重复,目标的交叉,品德教师需要基于校情和学情对其进行合理地整合。

从校情看,我校地处交通要道,是公交车及居民上下班必经之地,处于两个十字路口的中心,上下学高峰时,道路拥堵严重。引导学生自觉遵守交通规则、提高交通安全意识势在必行。从学情来看,五年级学生虽已经具备一定的交通安全知识,但调查结果不尽如人意:77%的学生和87%的家长有违规现象,交通安全意识亟待提高。由此,学校将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确定为:交规引路――树“遵守交规”之意识;互认标志――筑“安全出行”之防线;回望事故――增“交通安全”之意识;回归生活――做“遵守交规”之公民;真情体验――促“知行合一”之养成。这样调整教材内容,使得学生的体验真实生动、感受自然深刻,课堂教学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延展生活资源,带来“源头活水”

新一轮课改倡导品德课程的教学要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点,从课堂拓展到校@、家庭、社区等空间,形成立体多维的教学空间。

将生活带进课堂是一种很好的整合方式。《红绿灯》教学的第三个环节为回望事故――增“交通安全”之意识,教师出示学生当天早上在学校附近红绿灯下统计的违反交规车辆、行人等数据,以及抓拍到的照片,然后引导孩子们说说从这些数据中发现了什么,有什么想法,以此激发孩子内心“遵守交通规则”的强烈意识。

让学生走出课堂迈向社会同样也是一种很好的整合方式。《红绿灯》教学的第五个环节为真情体验――促“知行合一”之养成,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校公交站点、红绿灯路口、社区实践基地等,引导孩子们以雏鹰假日小队的形式去劝导和宣传文明出行、遵守交规。将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实践,将品德教学与少先队的实践活动有机融合,可真正达到整合减负、高效增质。

(三)凝练问题资源,培养辩证思维

课程资源的整合是一种加法,它在开发、增补的过程中不断丰富起来。但是我们并不是要将所有的资源都运用于课堂,如此便可能是一种机械地叠加,意义不大。教师要对这些资源进行合理地筛选,其原则就是服务于课堂教学、服务于学生成长,既不能回避问题与错误,又要有弘扬美德之功效。运用这些资源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去认识社会、辨别善恶与是非,增强道德的判断能力。

《红绿灯》教学的第三个环节回望事故――增“交通安全”之意识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揣摩闯红灯的当事人心理,在揣摩出“车子离人还远、司机看见自己会避让”的想法之后,抛出“车子离人还远真的安全吗?司机真的一定能看到自己吗?”两个问题。随后,让学生在讨论之后播放“汽车有惯性”和“汽车有盲区”的微课,给孩子的视觉和心理产生强烈的冲击,明白这两种心理都存在着危险,进而培养了交通安全的意识。

引进生活中的现实问题作为教学的资源,引导学生在思考、辨析、争议、讨论中明白真理,学会科学看待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明辨的能力、辩证的思维。

二、整合的方法多样化

整合是一种聚焦,将分散在各个学科中相同、相近的资源聚集起来,为课堂教学服务。将品德课程与地方课程、综合实践课程等进行有效整合,聚焦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资源,根据教学需要提供不同的教学资源,如此资源的整合,其方式应该是多元的。

(一)内容主题式的整合,统整全部单元

现行的浙教版品德课程教材采用单元主题编排形式。每一册都包含四个主题单元,每一个单元下面又包含三至四课相应内容的课文,这些课文内容主题统一且鲜明,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可以用一个主题的实践活动来统整全部单元的教学。

《红绿灯》这一课所处的单元是“安全伴我行”,这个单元另外还有《我是小小安全员》《小心“电老虎”》《遇到危险我不怕》三篇课文。在地方课程“生命与安全”当中也有安全过马路的内容,学校德育活动中同样有安全教育的内容,每年的十一月又为“安全月”。因此,此主题的教学在整合上述多项活动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设计以安全为主题的少先队雏鹰假日小队活动。比如,文明出行我引导、斑马线旁我劝导、小手牵大手安全知识大宣传等活动,不同的小队可以自由选择其中一个活动开展。活动开展之后利用一节班队会课进行汇报交流,并且颁发雏鹰假日奖章,将活动手册、队报、报道稿进行展示。这样,就将安全这个主题的活动都落实了,且将品德教学、地方课程教学、少先队活动都融为一体了,可谓一举多得。

(二)教学开放式的整合,打通各科教师

品德课程是一门生活性很强的课程,它具有开放性的特点,主要体现在教学内容的开放、教学时间的开放和各科教师的融合开放上。这种开放性的理念与综合实践活动、地方课程和学校德育等具有一致性。因此通过打通各科教师来拓宽品德课程的教学途径,对提高教学的实效性有着重要的意义。

教学《红绿灯》第四个环节回归生活――做“遵守交规”之公民环节,由少先队辅导员上场,从少先队实践活动角度对活动的内容、地点的选择、人员的分工、预案的设计、注意事项的考虑、方案的撰写等做详细的讲解示范,并当场引导学生讨论、设计。此时,品德教师作为副手协助教学的开展,和少先队辅导员一起引导学生如何针对性地开展讨论、如何合理地进行人员分工、如何预设活动的开展、如何合理地撰写方案,等等。从中评选优秀方案进行展示,发现不足进行点拨改进。这样的课堂教学有机地将少先队活动与品德教学结合起来,将道德认知的学习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有机融合,打通了教学的时空,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三)活动参与式的整合,实现知行合一

品德课程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珍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凸显每一个学生的主体地位。综合实践课、地方课程、少先队活动也同样尊重学生的个体发展,注重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展。基于这一相同的价值取向,在品德课程整合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创设更多的参与机会,让学生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促行,最后实现知行的统一。

《红绿灯》教学的第五个环节真情体验――促“知行合一”之养成是课外实践活动。学生来到学校周围的公交地铁站点、斑马线边、社区实践基地,进行文明出行、斑马线上耐心等待、汽车有盲区和惯性等交通规则的宣传。对闯红灯、不走斑马线、翻越安全护栏等行为进行劝导,对社区人员进行交通法规、安全自护等知识的普及。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文明出行、遵守交规的道德认知深深地印入学生的脑海,他们用自己的言行去影响周围的人,使得教育真正现“一棵树去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去推动另一朵云、一个心灵去感染另一个心灵”的效果。学生在乐中学,在学中做,在做中发展能力,真正实现知行合一。

品德课程与综合实践课程、地方课程、少先队活动的有效整合能真正达到“1+1>2”的效果,同时也为品德课程的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

【徐丽琴,浙江省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学正小学教师;周虹,浙江省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学正小学副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