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巴勒斯:“垮掉的一代”的教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2007年对“垮掉的一代”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年份,值得纪念的事情有杰克・克鲁亚克的《在路上》出版50周年,艾伦・金斯伯格的《嚎叫》接受审判50周年,还有金斯伯格和威廉・巴勒斯逝世10周年。巴勒斯被称为“垮掉的一代的教父”,在“垮掉的一代”成员中,他的经历可以说最具传奇色彩。
威廉・巴勒斯于1914年2月5日生于美国密苏里州的圣路易斯,可谓出身名门,家境很好。其祖父曾发明了一种加法机,在计算机出现之前曾得到广泛应用,这为其家庭赢得大笔财富。母亲是美国南北战争时南方著名将领罗伯特・李的后代。受母亲的影响,巴勒斯童年时就开始阅读文学作品。良好的家庭环境让他接受良好的教育,他先后在不同的私立学校接受教育,并进入哈佛大学学习。他并不喜欢哈佛的生活,但从大量阅读中还是得到了快乐。1936年巴勒斯从哈佛大学毕业,获得学士学位。
大学毕业后,巴勒斯来到欧洲,在维也纳进行了6个月的医药知识的学习,之后在欧洲各地度假。在此期间他经历了第一次婚姻,巴勒斯在南斯拉夫结识了从德国逃出来的犹太人伊尔瑟・赫兹菲尔德・克莱珀尔,当时她正被困在那里,既无法继续留在南斯拉夫,又无法离开此地。为了帮助她,巴勒斯于1938年与克莱珀尔结婚,并将她带回美国。但两人只是名义上的夫妻,从来也没有在一起住过,一直保持着朋友关系。至1946年,两人正式离婚,但他们的友谊却并未中断。
巴勒斯身上一直带有强烈的同性恋冲动。1940年,为了向同性恋恋人表达忠心,他切下了自己的一个小手指,这一举动也使他在精神病院住了一个月的时间。两年之后,他登记入伍,准备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但是军方显然不希望一名精神病患者,尤其是一名同性恋精神病患者去为美国战斗、牺牲,因此以巴勒斯无民事能力为由将他赶回了家。
年轻的巴勒斯具有一种与众不同的性格,颇有才气但又有些邪恶,他将自己的名门血统和良好教育抛在一边,来到纽约后,加入了带有黑社会性质的犯罪组织,而这仅仅是为了寻求刺激而已。面对这样的年轻人,大多数家庭会加强管束、甚至断绝经济上的支持,但巴勒斯的父母却平静地接受了他的举动,任其自由发展。
为了获得生活经验,他先后从事了多种工作,包括害虫驱杀员、工人、广告编写员、酒吧招待员等。他的交际很广泛,除了那些黑社会的小混混,还有年轻的知识分子,其中包括哥伦比亚大学学生克鲁亚克和金斯伯格。虽然巴勒斯的年龄比其他人大,但他的智慧和玩世不恭深深地吸引了那些年轻人。克鲁亚克把他描绘成一个“外表寻常却高深莫测”的人。在巴勒斯的唆使下,他的这些朋友开始吸食。在此期间,巴勒斯还结识了一位日后对他影响很大的,漂亮的琼・瓦摩尔。虽然巴勒斯一直有同性恋的偏好,但琼却是一个例外。他的哥伦比亚大学的朋友们,都或多或少地从事写作。在他们的影响下,巴勒斯也开始写作,他曾经与克鲁亚克合写侦探小说,但是并未获得成功。
1946年,巴勒斯决定到东得克萨斯州过农民的生活,种植大麻,因为他认为,战争已使守法与犯罪之间的界限消失。汉克、琼随他一同前往。在这里,已经深深染上毒瘾的琼生下了他们的儿子小比尔。此时和他们在一起的还有琼在第一次婚姻中生的女儿朱莉。三个人经营农场并且抚养着两个孩子。
1948年,由于种植受到当地警方的警告,巴勒斯一家人离开得克萨斯,取道新奥尔良来到墨西哥。在墨西哥发生的两件事情对巴勒斯产生了巨大影响:1950年在墨西哥城,巴勒斯在哈佛大学的密友艾尔文・凯尔斯的鼓励下,开始以自己的吸毒经历为题材,构思一部小说。在每天注射吗啡的帮助下,他完成了自己第一部独立创作的作品,取名为《吸毒者》,在金斯伯格的帮助之下,这本书于1953年出版,从而开始引起美国文学界的注意。巴勒斯因此次成功深受鼓舞,接着又根据个人经历写了另一本书,题为《同性恋者》,但在当时还没有哪一家出版社能够大胆地将自己的社名与这样的题目一起印在书的封面上,这本书直到1986年才得以出版。
1951年9月7日,另一件改变他命运的事情发生了。据巴勒斯本人回忆,那一天他有一种难以言表的沮丧和消沉,一个人走在街上,眼泪不住地顺着脸颊流下来。他感觉到有什么可怕的事情将要发生,果然,他和琼去拜访朋友,在狂饮了几杯之后,为了消除那种莫名的悲伤,他突然要和琼做威廉・泰尔的射击游戏。琼将一个装满水的杯子顶在头顶,巴勒斯举枪瞄准。然而他没有打中杯子,子弹射进了琼的脑袋,大约一个小时过后,琼不治身亡。
虽然墨西哥警方认为这并非谋杀,但彻底垮掉的巴勒斯还是被指控过失杀人,被关进监狱,等待审判。可是麻烦还远不止这些,将他保释出狱的律师自己也因杀人逃离了墨西哥,巴勒斯企图通过法庭来解脱罪责的希望破灭了。他听从了律师给他的最后建议――逃跑,于是在保释期间,他也逃离了墨西哥,在南美洲其他各国四处游荡,寻找着各种带来的刺激。尽管逃避了刑罚,但琼的死给他带来的伤害是显而易见的。他后来在自传中回忆说,这一事件是“我人生的转折,它促使我开始专注于文学创作”。
之后,巴勒斯怀着深深的愧疚从南美洲来到北非城市丹吉尔。在这里他过起了自由自在的生活,吸毒、饮酒、搞同性恋。正当他一个人在丹吉尔的时候,他的朋友们在旧金山举行诗歌朗诵会,金斯伯格的一首《嚎叫》标志了“垮掉的一代”的形成。巴勒斯在丹吉尔也开始创作他的代表作《的午餐》。1957年,克鲁亚克和金斯伯格到丹吉尔来看巴勒斯。虽然书中描写的内容让克鲁亚克感到恶心,但他们从读到的那些毫无头绪的散乱的书写中看到了巴勒斯的文学天才。两人留下来帮他整理并打印出最后的书稿。这本书于1959年首先在国外出版。关于书名的来历有两种不同说法,一种说法是克鲁亚克建议取名《的午餐》;另一种说法则认为小说最初名为《的》,因字迹潦草,金斯伯格误看成《的午餐》,两人都觉得这一名字更让人惬意,于是改成现在的名字。
《的午餐》主要讲述的是作者漫游、吸毒、、同性恋等经历,书中充满肉体虐待的描写、猥亵不堪的细节、卑俗下流的语言。有的批评家将它斥为一堆不知所云的垃圾,一片精神病态的呓语。但是,另一些人认为,这本书以幽默的形式抨击社会的伪善,探寻人们心灵荒唐的一面,富有深刻的道德内涵,是一部古怪的天才之作。这样,争论了两年时间,这本小说才于1962年在美国出版。然而小说的出版在美国引起了轩然大波,波士顿等城市禁止这本书出版和发售,当地法院还以诲淫诲盗的罪名巴勒斯,并于1965年1月13日开庭审判。许多美国著名作家和诗人对巴勒斯表示声援,金斯伯格、诺曼・梅勒等人还到法庭作证,最终巴勒斯被宣判无罪。这次审判在美国文学史以及出版史上都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在此之后,美国再没有作家因为同样的罪名接受过法庭审判。
巴勒斯从此名声大振。在《的午餐》之后,他又创作出《爆炸的票子》、《星星快车》、《野孩子》、《终结者》等小说,但这些作品的艺术成就和影响都不如《吸毒者》和《的午餐》。他的作品脉络混乱,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基本只是一些联想与梦境的堆积,多采用现实与梦幻混杂的手法,来表现作者对现实社会的厌恶情绪。他认为,只有这样搅乱个人、社会、政治之间的界限,才能表现事物的真。
巴勒斯作为文学创作“拼贴法”的最重要的代表之一,从20世纪50年代末以来有意识地对拼贴加以探索,将叙事当成反映心灵之联想的巨大的、多线索的网络,利用并置法将诸多碎片链接起来。他标榜所谓“切碎”、“折入”技巧,致力于解构词语与语言,由此对当代叙事的碎片化、非线性探索作出了贡献。他曾用录音机录下其口述,然后对磁带进行前后切割,以此进行文学创作。到了后期,巴勒斯将这种“拼贴法”推向了极致,他把报纸上的文字随意剪下来,再随意拼贴在一起,以此来作为文学作品,从而在文学语言的实验方面走向了极端。
晚年的巴勒斯并没有把精力放在写作上,而是在其他方面表现出他的艺术才华。他和金斯伯格一起创作了不少通俗歌曲,甚至因此被一些年轻人奉为朋克摇滚宗师,他喜欢绘画,他的绘画作品也带有鲜明的个性,把装油彩的罐子挂在画布前,然后举枪对着罐子射击,罐子破碎,油彩飞溅到画布上,整个绘画过程也即结束。巴勒斯还涉足影视圈,1989年,他在电影《药店牛仔》中扮演了一个凄惨的戒毒老人。之后,他又出演过几个电影角色,并且为耐克运动鞋做过电视广告。
1997年8月2日,巴勒斯因突发心脏病去世,享年83岁。考虑到巴勒斯早年的放荡生活,能以这样的高龄离开人世,确实令人颇有些意外。“垮掉的一代”虽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但其影响一直没有完全消失。“垮掉的一代”三巨头中另两位克鲁亚克和金斯伯格均先巴勒斯而逝,因此,人们有理由把巴勒斯的逝世看作是一个文学时代的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