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乔伊斯作品的美学取向分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乔伊斯作品的美学取向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美学是以对美的本质及其意义研究为主题的学科。英国著名现代主义作家乔伊斯在其小说创作中,大胆借鉴西方美学理论,通过语言贯穿亚里士多德、阿奎那及艾略特等人的美学思想,构建审美意识形态,对小说艺术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关键词]乔伊斯;美学。分析

美学是以对美的本质及其意义研究为主题的学科。美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其主要研究对象是艺术。美学的基本问题有“美”的本质、审美意识同审美对象的关系等。美学作为一门研究自然界、人类社会和艺术领域中“美”的原则和一般规律的科学对文学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它不仅为人们探讨艺术美学的本质、文学与现实之间的关系以及文学创作的一般规律提供了重要的依据,而且也对作家的艺术创作观念和艺术风格的形成起着一定的导向作用。

19世纪末期与20世纪初期,西方社会涌现出美学和文艺理论的新思潮,即文艺作品美学思想多元化倾向,这种倾向对现代主义文学的崛起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詹姆斯・乔伊斯即是其中一位受到熏染的作家。乔伊斯是著名英国作家,20世纪现代派文学巨匠和意识流小说大师。他的作品打破了西方文学的陈规,开辟了人类写作意识的新阶段,因而对于20世纪以后整个西方社会的小说家有着深远的影响。他在文学创作中,另辟新径,糅和了多种美学因素,从而预示并代表了现代主义文学的兴起与成熟。

早在青年时期的求学阶段,乔伊斯就对美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最初美学思想摄入的源泉是亚里士多德的美学理论。在乔伊斯眼中,这位古代哲学圣人率先使用科学的钥匙为人类打开了美学和文艺学的大门。亚里士多德的美学思想主要是模仿论,其主要观点是“人同兽的区别之一就在于人最善于模仿,人的最初知识就是从模仿得来的”。“文艺尽管是对现实的模仿,但却比现实更高。”这是由于文艺能反映和揭示现实生活的内在规律。乔伊斯通过对亚里士多德美学思想的解读形成了他自己早期的美学观念。在《巴黎日记》中,他对亚里士多德的模仿论作出了如下的解释:“亚里士多德并未在此对艺术下定义。他只是说‘艺术模仿自然’,意思是艺术的表现过程就像是一种自然的过程。”他还说道:“美学的神秘感就像完成了一个物质创造一样。”

亚里士多德把戏剧分为喜剧和悲剧两种。戏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它的媒介是语言……模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法。乔伊斯在亚里士多德模仿论的基础上对模仿学说进行了升华。他认为艺术应当模仿自然和现实的本质,充分体现艺术与现实及本能紧密联系的创造特征。他明确指出:“我认为戏剧旨在运用各种情感来表现真实;戏剧是形式的冲突、演变和运动。”

模仿人物的思想、意识过程或者通过人物意识来描述外部景观或事件是意识流式再现。思维与语言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是内容同形式的关系,即语言不仅是思维的工具,而且是表达思维的手段。而要表现诉诸视觉的事物,意识流小说便应运而生了。意识流小说可以说是对再现论或模仿说的一个逻辑上的延伸。例如,乔伊斯也是第一个企图用语言描绘出音响画面的小说家。乔伊斯使用语言表现声音效果时在很多情况下都是直接诉诸声音要素,意义要素被搁置在一个次要的位置。在“普罗透斯”一章中,斯蒂芬的意识中糅进了对海浪的描写:“最好赶紧把这档子事干完。听吧:四个字组成的浪语:嘶(seesoo)一嗬(hrss)-嘘(rsseeiss)-噢(000S)。波涛在海蛇、腾立的马群和岩石之间剧烈地喘着气。……当然,传统小说家也有使用象声词的,但没有人像乔伊斯这样借助拼音文字如此自由地、创造性地大量使用语言模仿大自然的声音。

乔伊斯早年曾在柏林的几所教会寄宿学校接受教育。乔伊斯就读期间不仅接受了其教义,而且广泛地接受了自亚里士多德以来的欧洲各种哲学思想的熏陶。但是对他影响最大的是被罗马教皇奉为哲学、神学权威的13世纪意大利神学家托马斯・阿奎那。阿奎那的美学思想主要反映在其代表作《神学大观》之中,他认为能够引起主体愉悦的客体之美是完整、比例与明晰,“美有三要素,第一为完整与完满,凡不完满者均是丑的;第二是比例或和谐;第三是明晰,所有鲜明的颜色被公认是美的。”

在某种意义上,乔伊斯对阿奎那美学思想的认识与探究构成了其美学体系的核心部分。他不但从外观形式的角度来把握这三个要素,而且视其为审美过程中的不同阶段。在《一个青年艺术家的肖像》中,乔伊斯借主人公斯蒂芬之口对“美”作了进一步的阐述:“让我结束我刚才对美的讨论,可感觉的事物的最佳关系必须符合对艺术理解的必要过程。一旦找到了这些关系,你便找到了一般美德特征。阿奎那说……美学要三个条件:完整、和谐与光彩。”这句话体现了乔伊斯的创作观点,即文学艺术创作必须体现总体的完整性,段落和章节之间的和谐性以及最终给人以豁然的启示。

阿奎那在《神学大观》中是这样解释完整性和完善的关系的:“完善的第一个意义,就是事物将它的全部构成因素展现出来之时。客体的整个形式即是它的完善,它是来源于客体各部分的完整性。”这段话清楚地把完整性界定为事物被认为是应当拥有的一切属性无一遗漏的同时显现。

就“完整”而言,乔伊斯的代表作《尤里西斯》体现了人们对所感受事物轮廓的完整性的感知,具体体现在时空结构、神话结构和心理呈现的整体性。尤里西斯是希腊神话中伊大嘉国王奥德赛在拉丁文中的译名。《尤里西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与史诗中的“帖雷马科”部分相呼应,叙述了斯蒂芬离开居住的塔楼,外出去寻找精神上的父亲。第二部分与奥德赛漂泊的故事相平行,记叙了布鲁姆和斯蒂芬一天之中在柏林各处奔波游荡的历程。第三部分与史诗中“回归”部分对应,描写了布鲁姆和斯蒂芬两个人一同回家的情景。在小说中,作者还穿插了布鲁姆的妻子摩莉精神上迷途知返的情节。这样,乔伊斯使三位主要人物一天中的生活经历(离家-流浪-返家)与奥德赛十年的漂泊磨难(分离-转换-复归)相呼应,他们不仅在地理上走过了一个圆形的路线,而且在精神世界也经历了从异化的自我到重返人性本真的过程,使《尤里西斯》超越了一个人的故事而具有现代生活史诗的概括性。乔伊斯用极大的反差手法意指现代西方社会中已经没有古代文明中的英雄和英雄业绩,没有伦理道德和坚韧不拔的务实精神,代之而起的是庸俗猥琐、思想空虚和家庭破碎,获得了广泛的象征意义和借古讽今的效果。

和谐毫无疑问是自古以来与美关系最为密切的话题。纵观阿奎那著作中关于比例的论述,可以得知比例首先是物质与接受形式相宜的状态。形式与质料相互作用而产生现实,两者总是互为比例,在协调中相辅相成的。其次,在阿奎那的美学理论中,比例不仅表现为一种感性的、量的关系,同时也是一种纯理性的逻辑关系。人可以从感官,如和谐配成的音乐中得到愉悦,这是从量的角度来考 虑比例。近而视之,比例亦可框定道德方面的美。这说明美不仅见于具象的物质,同时也为抽象的精神所拥有。

乔伊斯深化了和谐的内涵,认为“和谐”是指被感受事物内部各部分之间的平衡。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复杂,多层,可分,可离”,但它们的总体又是和谐的。乔伊斯的小说是和谐的,其叙述始终处于不间断的运动之中,一切都是不固定的,但它基本以感觉和直觉为中心,理性思维受到抑制。意识和潜意识以内心独白、自由间接手法和非个人化叙述互相渗透、互为补充,呈现出整体和谐的景象。

在《一个青年艺术家的肖像》中,斯蒂芬对阿奎那美学三要素中的“明晰”谈了自己的看法。事实上,斯蒂芬的看法就是乔伊斯的看法。书中写道:“阿奎那用了一个看来很不精确的词儿……他以为美的最高特性是从另外一个星球上照来的光,是那物质不过是它的阴影的理念。是作为它的表象的物质后面的真实。我曾经想,他要说的也许是世人对任何东西或者一种概括力中神的意志的艺术发现和再现,它使得美的形象成为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形象,使得它散发出远远超过它的一切具体条件的光彩。”应当说乔伊斯对“明晰”的解释是比较恰当的。他理解的明晰是一物之所以然的意义上的光彩,用于艺术,则如雪莱所言,是心灵为灵感陶醉的那一神秘的瞬间。为了展示平凡事物的精髓发出的夺目的光彩,乔伊斯通常在小说的开头有意隐匿主题,直到结尾时才使人物或读者对人生的某一问题产生顿悟。他强调两点:一是突发性的精神感悟,二是经过作者的点拨,使普通的事物发出永恒的美的光辉。正如斯蒂芬所说:“最寻常的事物似乎辐射出了灵光。”在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中,所有15个故事中都含有顿悟的成分,即反映了20世纪初市民生活的不同侧面,每一个侧面都是对某个生活片断的精神感悟。例如。在《阿拉比》中,面对街上各种各样的嘈杂的声音,主人公“汇聚成一种对生活的感觉:我想象自己正捧着圣餐杯在一群敌人中间穿行”。再如,在《路遇》中,两个小孩子在港口附近寻找一个“绿眼睛”的外国水手,以满足他们对新奇生活的向往。然而却找到了一个眼睛绿得像酒瓶玻璃的变态者。因此,“绿眼睛”成了他们幻想破灭和探索失败的标志。由于顿悟是通过作者间接的、暗示性的呈现加以表现,显得客观、可信,起到了微言大义和画龙点睛的作用。

作为现代派意义流小说作家,乔伊斯通常采取一种客观叙述,或者说非个人化叙述。非个性化理论是20世纪初著名美国诗人和文学批评家之一艾略特提出的。他针对浪漫主义抒感和个性的特点,明确指出:“诗歌不是个性的表现,而是个性的脱离。”艾略特的非个人化理论割断了文学家和作品的联系。在他看来,文学家不能在文学作品中直抒情怀,文学家也不可能真正拥有个性。作家的自我消失了,诗不得不用“非人格化”或“非个人化”(impersonality)的手法来写,小说不得不发出“复调”的声音。而戏剧,按照乔伊斯的说法,那种消灭了作家个人人格的戏剧是最高的。

乔伊斯作为意识流作家是非个性化理论的完美实践者。在《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中,乔伊斯是这样表述非个性化理论的:“艺术家的人格,最先不过表现为一声呐喊或一种节奏或一种短暂的情绪,接着它却成了流动的闪耀着光辉的叙述,最后它便让自己升华而失却了存在,也可以说,使自己非人格化了。”乔伊斯认为,非个人化是一个未指明的行为人或者是没有情感指涉的范畴。在叙述中,作者不发表自己的观点,让读者自己去摸索、去琢磨。这种叙事方法在《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尤里西斯》和《芬尼根的苏醒》等作品中都有所体现。如果从叙事结构来看,小说的结构出现了一种复归的现象,就是借鉴古代的神话、寓言结构来表现自己的叙事结构。另外,在《尤里西斯》第十一章中运用了巴哈赋格曲的结构。乔伊斯还使用不同的文体来影射不同的意识流,如以英国散文文体,即从最早的盎格鲁撒克逊文体到后来的新闻体,来暗示胎儿的成长过程;再如在最后一章中作者用只分段落,不加标点的梦幻式文体来象征莫莉的睡意朦胧。

由于乔伊斯的文学作品大胆地贯穿并运用了多种美学思想,使其作品寓意深刻,而又内涵丰富,恰似一幅流动着的社会画卷。他在文学艺术观念和技巧创新方面做出了开拓性的贡献。在某种意义上,乔伊斯不仅是一个伟大的文学家,也是一个伟大的艺术家和美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