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重构“教什么”,让音乐课堂智慧转身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重构“教什么”,让音乐课堂智慧转身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在评价一堂课的教学方法好不好之前,首先应考查它的教学内容对不对。教学方法上的努力,是为了更有效地呈现教学内容,先进的理念首先关乎教学内容,首先要落实到“教什么”上。为此,在确定教学内容时,我们应依托学情,读懂课堂的出发点;依据教材,读熟课堂的知识点;依靠素养,读透课堂的重难点,并通过对教学内容的合理选择、有效创生等方式,真正为学生的学习掂量轻重、抉择取舍,切切实实地还“学”于生。

【关键词】音乐教学;学情;教材;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3.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11-0048-03

【作者简介】胡兢慧,江苏省无锡市东湖塘中心小学(江苏无锡,214196),一级教师,无锡市锡山区音乐学科带头人。

在音乐教学中,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非常重要,然而,音乐课堂“教什么”,却让有些教师迷茫,这主要表现为教教师喜欢的内容――“权威话语”淹没“学生声音”;教教材所有的内容――“照本宣科”弱化“梯度渐进”;教教参提供的内容――“文化知识”替代“音乐体验”。一堂课,如果教学内容有问题,那么教师的教学再精致、再精彩,课堂气氛再热烈、再活跃,价值都极为有限。教学方法的努力,是为了更有效地教授教学内容,先进的理念首先关乎教学内容,首先要落实到“教什么”上。为此,我们可以根据以下原则来选择和确定教学内容,从而提升音乐教学的有效性。

一、教更儿童的内容:依托学情,读“懂”课堂的出发点

对于音乐这种在时间中展示自身内涵的艺术而言,如果听者的注意力不集中的话,就不可能进入音乐。基于这一认识,我们首先应努力把教学内容变得更有趣些。

1.音乐好玩――以儿童的天性分轻重。

对于知识,一百个学生会有一百种不同的想法,有的学生停留在表面,有的学生却能到达深处,这时我们不妨在“好玩”上作点文章。教学苏少版《音乐》四下《雷鸣电闪波尔卡》时,为了让学生感受作品对“雷电”这一自然现象的音乐呈现方式,我把重点放在了“电闪雷鸣”的音效模拟上,在教学生哼唱主题旋律的基础上,标识出音效模拟小节(如下),进行示范教学,动作为:轻轻敲击桌子一拍一下,然后上举击掌一次,组织学生配乐进行多次实践活动。

这种参与式的审美体验,能让学生在重复的音乐活动中不断获得对已有实践性经验的拓展、延伸,继而生成一种更深层次的“新”的经验。

2.音乐好美――就儿童的悟性定深浅。

音乐教育是美育的内容之一,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首先要让他们接受音乐的熏陶,这就要激发他们的兴趣并让其保持注意力。如:教学苏少版《音乐》四下《忆江南》时,我设计了“看江南――竹外桃花三两枝;诵江南――千里莺啼绿映红;唱江南――两个黄鹂鸣翠柳;舞江南――西湖歌舞几时休;赏江南――万紫千红总是春”等五个板块。整节课,“江南”的主题贯穿始终,内容的美在有效引导学生了解音乐的同时,也让他们自觉地参加各项学习活动,诗一般的语言、氛围、音乐交融一体,学生们充分感受了江南的景和音乐的情。体验、探究、想象、合作等多种教学方法的使用,更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感知了歌曲的情绪、表演形式及不同的音乐风格。学生置身于美的音乐情境中,加深了对音乐的认识力和理解力,也充分体现了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性。

3.音乐好听――视儿童的耐性取多少。

如果说以儿童悟性快慢确定教学内容“质”的深浅,那么儿童耐性强弱则决定了教学内容“量”之多少。教学内容隐含在教材中,潜藏在一首首音乐作品里,从旋律高低的走向,节奏强弱的趋势以及和声、曲式变化的形态等各个角度,我们可以发掘出许多可供教学的内容。如:苏少版《音乐》三上《木瓜恰恰恰》教学导入时,笔者用形式多样的“听”挑战学生的欣赏耐性:第一遍,“听+想”:静听音乐,感受、体会歌曲情境;第二遍,“听+看”:学生观察老师在音乐的何处加上了动作;第三遍,“听+演”:听音乐随老师表演(扭胯、拍手等动作);第四遍,“听+说”:在音乐“恰恰恰”处,合着节拍齐声朗读;第五遍,“听+奏”:在音乐“恰恰恰”处用串铃为歌曲伴奏;第六遍“听+画”:随音乐画旋律线,整体感知歌曲的起伏变化……在整个过程中,学生们一点都不觉得无聊,他们情绪高涨,因为多种感觉经验的相互沟通、联结,最终将特定的音乐要素,物化为富有绮丽想象、具有互通表现力的可倾听的艺术形式。

音乐课是愉悦身心的课程,如今的教材内容涉及的范围较广,可教可学之处很多,但课堂教学时间是有限的。因此,教师应该把最基本、最重要、对学生未来学习和发展最有用的知识挖掘出来,突出重点,集中火力,把复杂的教学内容简单化,让学生学得更轻松。

二、教更合适的内容:依托教材,读“熟”课堂的知识点

歌德说:“内容人人看得见,含义只有有心人得知。”教学的技艺不在于事先确定好课堂上的一切细节,而在于巧妙地、不为学生所察觉地根据具体情况做出修改。提升课堂教学品质,从教学内容出发,我们可以做以下几点努力。

1.适时点拨――“显性”内容诱感体验。

美感产生于视觉与听觉的结合,但听觉美感比视觉美感更直接,更具渗透性。如:在苏少版《音乐》六上《蓝色的雅德朗》一课中,教师先出示一条旋律,请学生模唱。■ 3 3 3 2 O 4 4 5 4 O3 - - - 问:旋律表现的是怎样的大海?――通过解析音乐密码(各音是级进的关系),学生得出结论:平静的。教师追问:如果要变成起伏的?可以进行怎样的变化呢?学生进行交流展示(尝试用附点、切分等节奏变化来改变音乐形象),教师出示■ 5O3 3 323 O4・4 5O4 4 545 O4 3-5的旋律,请学生模唱。师:再次感受大海的变化?体会有没有更美?课堂是师生交流互动的大舞台,教师为了让学生对“雅德朗之美”产生共鸣,时放时收,逶迤曲折。师生间的交流时缓时急,时轻时重……灵动、适时地点拨,让学生真正领悟到音符与音符间艺术组合的变化之美,感受到音乐不一般的“魅力”。

2.适度渲染――“隐性”内容激感经验。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在其传播过程中,它的每个音符、每个和弦、每句旋律乃至整个段落都在散发一种可感的情绪导向,并直接影响或“侵袭”着听者的心境。音乐的这一特性要求教师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情感部分具象化、清晰化、细节化、生活化。因为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产生共鸣,并乐于用各种形式(音乐性或非音乐性)来表达他所体验到的情感。如:苏少版《音乐》四下《西风的话》歌曲处理环节,教师把歌曲的整体基调定位为“亲切自然,温暖甜美”,并结合四个乐句的歌词内容分别设计简单而形象的叠词定语,从而使情感更具可感性。音乐所外露的情感信息是丰富的,但需要与听者的情感相融合,产生共鸣后才能真正发生效用。上述案例中,教师用美的语言,唤起了听者潜伏的情绪反应,使音乐的情思与听者的感触产生碰撞和共鸣,真正获得了“以情动人”的情感效应。

3.适当补充――“弹性”内容引感表达。

在欣赏音乐作品时,由于每个人的生活经历、文化修养不同,其对音乐作品的理解也不尽相同,对音乐美的记忆、想象也会出现千差万别。此时,教师要善于在学生面前打开通往音乐世界的窗口,引导学生在音乐活动时,用不同的方式来表现与表达。如:在苏少版《音乐》四上《荡秋千》歌曲教学后,教师根据学生的课堂学习情况,尝试呈现一个首尾呼应、集体合作的《荡秋千》意境,设计出“菜单式”的合作任务供学生进行选择。过程中,有的学生选择“云朵般的纱巾律动+LU的哼唱”表现云雾缭绕的宁静山寨;有的用“荡秋千喽!荡秋千喽!”进行动情地呼唤;还有的用“嘎吱嘎吱”来表现秋千摇晃的声音等等。弹性化的教学内容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发挥了他们的个性特长。学生积极参与其中,为兴趣而表演,为喜欢而努力,真正走进了自己心中希望的音乐世界。

一堂课,如果学生除了听好、唱好歌曲以外,还收获了其他与歌曲、与音乐甚至与人生相关的经验和感悟,那么,音乐教学便进入了更高的境界。

三、教更音乐的内容:依靠素养,读“透”课堂的重难点

每一个作品都有其自身的精妙所在,有着与众不同的特色与个性,因此,我们要把发掘的目光投射到作品“独特的这一个”当中去,停留在那些最能凸显音乐内核的价值上。

1.深思考――用“形真”的内容衍生智慧

如何使“看不见”“摸不着”的音乐内容变得实实在在,可以用心灵去触摸、去感应、去理解呢?我们不妨尝试让学生“眼见为实”,美丽的图画是凝固的音乐,优美的乐曲是流动的画面。音乐与绘画有着不解的姻缘。教学中,我们应根据音乐的特征,灵活地进行“音画转换”。如:在感受苏少版《音乐》二上《金蛇狂舞》的不同音乐旋律时,笔者就出示了黄、蓝、绿三种不同的龙船让学生直观感知,并进一步引导学生听辨乐曲中的相同或相似旋律,把乐曲分成5个部分让学生结合图面展开想象,启发学生把5幅画面补充完整,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完整地感悟了音乐。原本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美,通过旋律线条、节奏律动、结构匀称等直观呈现,相互交织,令人心旷神怡、回味无穷。

2.深体验――用“情切”的内容诠释魅力。

一位教育专家说过:音乐课应成为学生激情燃烧的天堂,情感栖居的温床。其中,刘德昌老师就是用行动诠释这一理念的领军人物,曾执教的人音版《音乐》四上《山谷静悄悄》一课至今让人记忆犹新。当时已年近五旬的刘老师,为了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歌曲的情绪和内容,不怕被人说长道短,一会儿“娘娘腔”地手拿一条白纱巾和着音乐的节拍边歌边扭,让学生感受山谷中云雾缭绕的情景,一会儿又像一只猴子似地跳上凳子模仿上蹿下跳的山中野兔,夸张的神态和惟妙惟肖的动作不仅吸引了学生,也感染了听课的老师们。音乐作为一门影响心灵的艺术,打动人心灵的东西是“情”。如此感性的内容表现与表达,让师生在如歌的美丽中诗意地栖居,精神得到了升华、人格得到了提升。音乐课堂的美、美的音乐课堂,在这里共同融会交织成一首美的交响曲,让学生们的整个心灵都被浸润。

3.深探究――用“韵浓”的内容助力生长。

如果说生活是大舞台,那么音乐作品就是那一幅幅剧照。音乐课堂里尤为重要的是对作品第一感知和直觉体验,教师应引领学生去细细品尝并留住“阅读”时的感觉。教学苏少版《音乐》三下《愉快的梦》时,有教师设计“梦境提示”,引导学生自主了解歌曲的感情基调,体会作曲者的创作意图,进而发现词与曲的规律,以品味音乐的魅力。如:(1)感受温馨甜美的梦:教师轻声哼唱旋律“53 53 5―― 64 64 6―”引导学生感受这是一个怎样的梦,并指导学生用流畅的气息,连贯的声音轻轻哼唱。让学生在这样温馨的情境中练声,减少了枯燥感,也为学生更好地感知歌曲旋律做好了铺垫。(2)改编欢快热情的梦:教师启发学生通过改变速度、节奏或添加变化音等,尝试把温馨甜美的梦变得欢快热情。学生运用已有的音乐知识进行大胆实践,内容的创新和歌唱的训练又一次完美呈现。(3)展现愉快丰富的梦:教师把旋律改编成了6/8拍,引导学生边哼唱边思考用怎样的演唱形式能把这个梦变得更加丰富?由此出示二声部合唱,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与提升。教师通过三个不同的梦境将教学内容穿插其中,让学生感知音乐要素对表达音乐情绪的重要作用,以旋律的变化帮助体验不同的音乐情绪,同时对歌唱的声音进行指导,在互助中促进了“教学相长”。

同一个教学内容,在同一时期,不同的教师设计的形式可以不同;同一个教学内容,在不同时期,同一个教师设计的方式也会不同。教学中,进行“适度”与“深度”的实践追寻,是为了让课堂更“精彩”,其最终目的是为了学生更好地发展!

音乐教育家吴斌先生曾说:“要把教学内容中最有感染力的艺术内容作为教学的重点,并确定其中最有表现力的音乐要素。”因此,重新定义“教什么”,对培养和丰富学生的音乐审美情感体验意义重大!让我们从学生的心理世界出发,为学生的学习成长需要掂量轻重、抉择取舍,有为而有所不为,有取而有所不取,切切实实地还“学”于生。相信,从“方法预设”中抬起疲惫的双眼,我们一定会在“内容预设”的道路上看到更多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