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民族音乐课程的设置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民族音乐课程的设置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我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文化的文明古国,有着极为丰富的民族音乐文化。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有三十多万首民间歌曲,两百多种乐器,三百多个戏曲和曲艺种类。将如此庞大的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和发展下去是我国音乐教育工作者在任何时期都应重视并坚持的任务。

自2005年秋季开始我国普通高等院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开始实施全国《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以下简称《指导方案》),有关民族音乐的课程如作为必修课的中国民族音乐和外国民族音乐以及作为任选课的地方和学校课程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尤其是中国民族音乐和地方音乐的学习更是得到越来越多的教学工作者的关注。

2009年4月份全国普通高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教学试点学校研讨会在安徽芜湖召开,民族音乐与地方音乐课程的教育改革得到各高校领导及教师代表们的积极反思,本文结合自身的认识,对课程教学改革中民族音乐(特指中国民族音乐)课程设置的相关问题提出一些认识和看法。

一、课程地位的提高

一直以来,民族音乐课程在我国各地普通高等院校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科专业课程建设中处于不受重视的局面,有幸能在学科专业课程中有一席之地的院校,其课程的教学也是未能尽善。但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各地区的高等师范院校都越来越重视民族音乐的教学和研究。

根据《指导方案》的规定,音乐学本科生的专业课程包括必修课、选修课及地方和学校课程。必修课中设有中国民族音乐课程,专业选修课中的任选课里有民族音乐学或中国传统音乐概论这些音乐学理论类课程选项,在地方和学校课程这类专业课程更是加大了民族音乐的研究,其中包括“民族音乐历史与文化”、“区域音乐历史与文化”、“少数民族乐器”、“民间音乐采风”、“民族音乐教学研究”及“民族语言的音乐教育实践”等。这些课程的设置无不说明民族音乐在我国高校音乐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中日渐上升的地位。

二、特色课程的增设

在《指导方案》关于课程设置的说明中要求“各校可参照《指导方案》中建议的科目开设选修课,也可根据各自的资源和特长开设相应类别的选修课,以充分发挥本校优势和地域优势,办出各自的特色”。

据了解,很多高校都成功地开设了地方性课程。例如安庆师范学院根据学校资源和优势开设了《黄梅戏欣赏和演唱》等黄梅戏选修课程,河南大学也增设了河南地方戏和豫北传统音乐欣赏课程,江苏常熟理工学院开设了“吴越民俗音乐”选修课,江南民歌、戏曲和江南丝竹等等区域音乐文化课,诸如此类的地方特色课程,就是在以地方院校为腹地的基础上,让学生了解自己身边的民族音乐,热爱自己的民族音乐,以自己的民族音乐文化为荣,并最终主动地去学习地方音乐。因此,在特色音乐课程和民族音乐专业必修课中我国的民族音乐文化得以通过教学传给学生,再由学生继续学习并进行传承教育,如此不断循环必将使我们的民族音乐永远流传下去。

三、教材的多样统一

全国各高等师范院校的学科专业课程教育中一直都存在着教材使用不统一的情况。很多时候,很多学校都存在选用本校老师亦或是校所在地区里权威学者所编著的教材。在原本就未能得到诸如声乐、器乐、中、西音乐史等专业课程同样重视的民族音乐课程更是如此。因此,教材编写成为民族音乐课程改革十分重要的步骤。

1、材的编写和使用。在已经出版的众多相关教材中,大部分以民族音乐的体裁划分章节,有些高校因课时不够的原因就会选择性地教一些内容,未能涉及到一些诸如戏曲,少数民族音乐等内容。由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王耀华教授主编,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教材《中国民族音乐》,以《指导方案》的要求为宗旨,以地理环境为依据划分音乐文化区,将56个民族的音乐融入其中,并且为了引导学生的学习与思考教材中编写了思考题和最新的学术研究成果。可以说这本教材是“全面性与典型性”、“音乐性与文化性”、“理论性与学术性”、“基础性与发展性”、“趣味性与欣赏性”、“创新性与开放性”相结合的教材,必然在全国范围内得到广泛的使用。

2、多样性教材的补充。教师在使用上文中《中国民族音乐》这本材的同时,可以根据自己本地本校的实际情况编写补充性的具有地方性、区域性的特殊教材。“地方和学校课程特色化”是实现《指导方案》中增加学校课程设置自由度这个特点的基本思路之一。这种多样性教材的补充能够发挥地理优势,办出教学特色,更是为我国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宝库添砖加瓦,注入更多丰富的文献资料。

四、实践教法的重视

《指导方案》中规定音乐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音乐教育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一定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的高素质的音乐教育工作者。

现今已有很多高校的民族音乐课老师都会组织学生进行不定期地田野采风,让学生实地感受民俗文化,了解音乐所处在的地理环境和文化背景,从而能够更深刻地感知音乐的内涵。这一实践活动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搜集到一些真实的音乐文化资料。但除此之外还应对不断提高学生专业能力的实践。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本科专业的学生对于我国的民族音乐知识不仅要熟知各个地区音乐的代表性乐种和经典曲目,更要能说会唱。学生必须能够演唱一些代表性的地方民歌,声情并茂地学唱重要曲种的名家名段。

因此,民族音乐课程在教学教法上必须从原来的以理论灌输为主的介绍性教学,转为以实践学唱为主的综合性教学。只有注重实践的教学才能成为综合性、实用性人才,并最终成为未来中小学教育中合格的师资力量。

五、创新观念的培养

《指导方案》中在原来“德智体美”育人目标的基础上,增加了“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一定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的培养目标和要求,在重视实践成为教学过程中重要的指导原则的同时,培养创新意识亦成为民族音乐课程教学的重要环节。

在民族音乐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不能死板教条地教那些有着悠久历史的文物音乐,而是学习和学会在现代音乐中去运用和创作新的民族音乐。在现代社会,我国的传统音乐文化和元素被各种各样的媒介所运用,如我们熟知的香港电影《唐伯虎点秋香》中就运用了四川扬琴曲牌《将军令》的音乐,江西兴国客家山歌《打只山歌过横排》是歌曲《中国永远收获着希望》(徐沛东作曲)的曲调来源等等。正因如此,教师在教唱学生各类风格的音乐品种时,还要引导和培养学生创新地运用已经掌握的音调曲风去即兴演唱或即兴创作,将学习到的传统音乐文化与现代文化相结合,从而使学生拥有自己的音乐语言,让民族音乐有更多新的表现形式和生存环境。

综上所述,在我国普通高等院校音乐教育专业本科课程改革中,民族音乐课程犹如初生的嫩芽,她有着充足的阳光――各级教育学校部门的重视,有着肥沃的土壤――极大丰富的音乐文化资源,但是她的成长需要经历风雨无数次的洗礼――教学的不断创新、教法的不断完善、教材的不断充实、体制的不断健全等等,我们要发展民族音乐,建设好民族音乐课程就必须创新民族音乐教育的理念,从而完善民族音乐教育体制,给予民族音乐更有利的生存环境。民族音乐课程的建设不仅是为培养21世纪的新型音乐教育人才而作不断的努力,更为传承我国的民族音乐文化,实现民族音乐文化的可持续发展而努力。

(作者单位:安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音乐研究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