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知识与能力相辅 想学与会学共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知识与能力相辅 想学与会学共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知识会被遗忘,但能力却能伴随你终生。”随着科学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知识的不断更新换代,“终身学习”成为当今社会的必然要求,掌握获取知识的能力就显得比掌握知识本身更为重要。因此学校教育在重视知识教学的同时,更要注重能力的培养。

新的课程改革指出:教师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自学能力是重要的学习能力之一,一个学生只有具备了较强的自学能力,才能自主地、科学地去掌握和理解各学科的真谛,独立地去解决问题,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新课标的实施实际上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把过去传统教学的灌输知识给学生变成教会学生自己去掌握知识。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在“想学”的基础上“能学”“会学”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从学习动机上入手,激兴趣

自学是一种个体的、自觉的活动,开展这项活动需要学生具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常常是由对事物的好奇心引起的。当他们对未知的事物感兴趣,产生了求知欲望时,便会开动脑筋提出问题,再想办法去解决问题。但是,学生的兴趣往往是不稳定的,要培养学生的兴趣,要靠老师的启发和引导。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使学生从被动的教师“指路”学习,变成主动的自己“找路”学习。例如在教学“年、月、日”这个内容时,笔者设计了这样的一个教学情境:先让学生观看一段“芳芳过生日”的录像,再请学生说说:“你今年几周岁了?一共过了几次生日?”学生有的说:“我今年9岁,过了9个生日。”有的回答:“我今年10周岁,过了10个生日。”……这时教师指着录像的画面说:“芳芳今年12周岁了,可她现在才过第三个生日,这是怎么回事呢?”学生的好奇心被调动起来,急于想知道个究竟,教师抓住时机,鼓励学生:只要你们学习了本课的内容,就会明白其中的奥妙!学生自然会兴致高涨地去探索、学习。

二、从意识发展上入手,定目标

教学中,教师要明确教学目标,即在教学之初,要清楚这堂课应该让学生学到哪些方法,掌握哪些技能,受到哪些教育。

为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课堂上,可以是教师提出观察的要求(问题),使学生围绕这些要求(问题)进行思考。也可以让学生自己根据学习任务,明确自己为什么要学,提出要学什么,然后制订计划,思考如何去学。数学课本上的概念、规律等语言简练、叙述严谨,对学生来说比较枯燥,不易理解。指导自学时,设疑要有层次性和启发性,要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质疑要鼓励学生“标新立异”,要教会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质疑,养成爱问、好问、会问的好习惯。

以《求近似数 四舍五入法》一课为例,在引出课题后,教师提问:“这节课,你想学什么?”让学生说一说。有学生说:“我想知道什么叫近似数?”有学生说:“什么叫四舍五入法?” ……学生能够提出问题,表明他们对学习任务有了自我意识,产生想了解的渴望。在此基础上有层次地列出本课的学习目标:(1)什么叫近似数?(2)例题10是怎样求206和284这两个数的近似数的?(3)“四舍五入法”包含哪两方面的意思?(4)你会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吗?再激励学生:“你们有信心去解决这些问题吗?你能不能自己去解决这些问题?你想怎么去解决?”然后让学生根据以上学习目标去自学课本,独立思考,最后通过讨论、交流解决问题。

三、从学习策略上入手,教方法

培养自学能力的关键是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只有在自己动脑、动口、动手的学习实践中,才能真正学到知识,形成能力。但是学生年龄小,知识少,能力低,离开教师的引导与培养,是不可能自发形成学习能力的。教师的指导是学生由不知到知,由少知到多知,由不会自学到初步具有自学能力的一个重要条件。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各种思维方法,不是离开知识载体专门给学生讲解必须如何思考,而是在每一节课的教学中,深入浅出、潜移默化地进行传授。教师要结合实际提供可以操作、能够运用的学习方法,使得课内获得的学法成为自学的有效法则,逐步形成自学能力。

(1)要指导学生知“序”。学生学东西,往往东看一点,西看一点,没有顺序,缺乏条理性;或是看一遍就认为读懂了,不会逐步深入学习,所以教师要指导他们有步骤地进行学习。如:学习“比较亿以内数的大小”这个内容,教师可让学生按以下步骤进行自学:①学会比较位数不同的两个数的大小。②学会比较位数相同的两个数的大小。③学会比较任意两个数的大小。

(2)要指导学生会“动”。“动”就是让学生在自学时动手做一做、画一画、写一写。数学教学中的 “动”对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和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像低年级可以把题目转化成简单的图形或数字。在中高年级要让学生学会边看题边画线段图、几何图或简单列出条件、问题以帮助解题。例如“画平行线”的教学,可以先让学生自学,看一遍书上的画图的步骤,以求学生对平行线的画法能初步感知。再让学生按书上的步骤,边看边依葫芦画瓢,试画一组平行线,比一比自己画的和书上画的有什么不同,对在试画时出现的问题还可以提出来大家解决。

(3)要指导学生能“比”。“比”就是通过比较知识的纵横联系、差别,来掌握课本知识,把知识内化的一种学习方法。在知识形成的初始阶段,把知识进行有层次的、系统的区分和整理,可以防止概念之间、规律之间、计算方法之间的相互交叉、混淆,使学生更牢固地掌握知识的重点,对知识间的联系和差别能够系统地把握,为以后灵活应用和创新打下扎实的基础。例如学习“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时,把它和“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进行比较,从它们的意义、计算方法以及单位等方面加以区分,使学生通过对比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会灵活运用知识解决不同的问题。

四、从持续发展上入手,会自评

评价,不仅是对自己的学习结果做出判断,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反思自己的整个学习过程:我学会了哪些知识?在学习时,我是怎样解决问题的?在解题中有没有什么遗漏和错误?怎样才能避免?在今后的学习中怎样才能学得更好?通过自我反思来评价自己的学习过程,以培养学生自我评价的能力。

一开始学生可能不大会自我评价,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学会评价他人,再在评价他人的过程中逐步学会评价自己。例如:在学完“笔算加法”以后,出示一名学生的错误竖式,先让该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然后让其他人说一说他错在哪里?应该怎样改正?怎样才能避免这样的错误?这样,通过评价他人展示了自己的思维过程,实际上也就是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了反馈。同时还学会了正确对待在学习实践中的成功与失败,树立科学的学习态度。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能够在自学过程中对学习进展、学习方法进行自我反馈和自我调节,在自学后对学习结果进行自我检查和评价,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教师要相信学生的能力,放手让学生去做、去说、去论。当一个人有了自学能力,也就有了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不管知识更新周期如何缩短;不管社会发展多么迅速,他都能通过不断地学习去获取新的知识,成为社会需要的学习型人才。

(责编 袁 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