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线装书老灵魂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线装书老灵魂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清末藏书家缪荃孙有言:“得暇即搜看旧书”,乃为一种钟爱古书的深刻情结。人们寻求“复古”的社会心理,尤其反映在某些怀旧物品样式的痴迷依恋。

历史上,各种形态的复古潮流不断地翻腾俱兴,每逢当代人文意念呈现衰败之势,人们便会企图从古代资产中寻求新的激荡。根源于文化情感意识的返璞归真,以“复古”作为自发更新与再生的一种方式,甚至可以说是当代文学、艺术,乃至社会文化发展过程不可或缺的重要媒介。

作为古代中华文明象征的线装书籍,其装帧形制始于明代中叶,盛行于清代而臻至完善。晚清时期,随着西方石印与铅印技术的传入,一度出现线装书和平装书并存的短暂现象。古人为了防止书籍内部本体受到磨擦而损坏,最初便以“帙”包裹卷轴,并以“函”装盛书册,卷轴在内而帙在外,如同人的衣服,故又称作“书衣”,意指书的衣饰,其作用在于保护书籍,俗称“书皮”。

历代中国藏书家对于书的装订与采用书衣质料和颜色都非常留意,以清代所修《四库全书》为例,其色分青、红、蓝、灰四种,象征春、夏、秋、冬四季,用以标志经、史、子、集四库。古籍版本的装帧色彩和纹饰,代表一种实行既久的层级象征。

兹以文星书店于1963年首度发行并掀起四十开文库本热潮的“文星丛刊”为例,该书系个别装帧仅用单色,主要有黄、红、青、蓝、灰等不一而足,每一部册除书名之外全无其它文字或图案装饰,封底书眉位置则固定配有作者肖像与简历。当年“文星丛刊”平均每月维持出书五种以上,在此快速量产却不曾粗制滥造的出版条件底下,从印刷用色到版面比例,设计者龙思良均能在西方现代平装形式当中保有传统古籍朴实素雅的淳然风味。

至于早期由画家高山岚手绘设计的众多高阳小说旧版封面,同样也隐约透着一股纯朴古风,其以民间剪纸图案融合风俗画卷与苏州园林窗洞样式,营造出兼具怀古创新的装饰效果,视觉上颇有与小说人物齐驱并驾的摇曳风姿。

越是优秀的书籍设计,设计的意味看上去就越是可有可无,不显山不露水,各种元素却尽在其掌控之中,一如龙思良、高山岚等人当年取法传统古籍版式的设计典范可庶几近矣。

民初时期吴稚晖先生曾主张把线装书一律丢在茅厕坑里,这话说得确是有些过于偏激了。有些时候,因受个人喜好或某个时代社会氛围所影响,就像五年代郎静山在台出版生平摄影作品汇编的《淡江影集》一书,创作者对于过去线装古籍的历史遗产仍是多少怀有敬意的。换言之,尽管今之线装古籍在现代书籍生产工业体制下已死,但其隐含的美学章法却未曾消亡。

人们对于古籍装帧文化的痴迷依恋,不惟展现在书里书外的美学样式,于今亦可作为抵抗现代图书出版工业制式生产的具体行径。

时值1989年,二十八岁的作家简o偕同陈义芝、张错、陈幸蕙、吕秀兰等人合资创办大雁书店,一帮文人们毅然下海作学徒,毅然执着于打造质感古朴的手工书。为求取古意,书店招牌“大”、“雁”二字由现存碑帖当中寻作“集字”而得,前者取自张旭字帖,后者则源于唐怀素自叙帖。

就在即将进入九年代前夕,首批编选的大雁经典四书于焉问世,包括:卞之琳《十年诗草》的宏伟、冯至《山水》的浑厚、何其芳《画梦录》的瑰丽、辛笛《手掌集》的清新等,共同酿就了中国四年代文学传统在九年代台湾出版界勃然重生的设计现象。

从草创时期至1993年结束营业的这段期间,大雁生产制作的书,内容质地精纯,外表装帧素雅,就连用纸也都特别讲究。

纯粹而富有质感的手工纸,像一张张白色灵魂,深深吸引着当年筹划大雁书系的伙伴们。尤其是精心抄制的山茶纸,浑朴素净、脉纹触手,可谓简o的最爱。

纸浆取自大自然的植物纤维,各种植物均有不同特性。自幼生长在纯朴农家的大雁书系设计者吕秀兰曾说:“庙口卖纸老人让我找到不一定要砍树、只要有纤维就可以造纸的纸,却又可以找到设计所需的感觉”。

就拿大雁当代丛书首刊《下午茶》来说,三千册初版封面采用鲤纹云龙纸,内文则是山茶纸。书背装订虽不用订线穿针,却以地道手工裱褙方式结合不同材质的棉纸封面与书名笺条。为了制作出理想的印书纸材,简o开始和长春棉纸行合作,甚至几度赴埔里亲临造纸作业。于此,一张张特有的鲤纹纸、松华纸、山茶纸及海月纸便在简o宣称“做出版,必须感情用事”念头下因应而生。

然而,当新书上市时,大雁书系十四册(包括“经典系列”:《十年诗草》、《画梦录》、《山水》、《手掌集》,以及“当代系列”:《下午茶》、《写生者》、《新婚别》、《被美撞了一下》、《槟榔花》、《霜叶红于二月花》、《画眉深浅入时无》、《回忆父亲丰子恺》、《梦游书》、《单身进行式》等。)却真是应验了“死亡过后,方始重生”这句话。反映在现今旧书拍卖市场几近数倍价码的水涨船高,很难想象当年简o家中堆满一屋子的库存书,竟然滞销了十年时间方才销磬。

或许,事到如今我们也该要试着去接受这样的残酷现实:一本书的影响力经常须得等到时机成熟才会发挥出来,而有些书籍有可能会上升到某种经典地位往往已概属身后之事。但最让人遗憾的是,既使后来花费当初原价数倍的价格拯救了多少落难书籍,我们终究还是错过了过去没能及时与书相遇的那份当下机缘。

1976年生于台北,台湾大学建筑与城乡研究所硕士。具有天秤座理性的冷淡与分析倾向,对人对事缺乏谄媚的热情,工作余暇偏嗜在旧书摊中窥探历史与人性。著有《半世纪旧书回味》、《装帧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