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对泸州地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对策思考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对泸州地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对策思考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广大农村地区的生产发展是物质基础,发展农村经济是中心。当前泸州地区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着一些问题,其中农村产业结构不合理是重要原因。加速发展泸州农村经济,必须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农村产业结构,以此反过来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关键词:泸州地区;农村;产业结构

中图分类号:D267.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9166(2009)014(c)-0059-02

当前,在农村经济发展中面临着许多问题,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产业结构不合理。四川省泸州地区是一个以农业经济为主的地区,农村经济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使整个农村社会生产基本适应社会总需求的水平,是当前农村工作急需认真研究的战略性问题。因此,加速发展农村经济,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农村产业结构, 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对于实现泸州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至关重要。

一、泸州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

泸州位于四川南部,紧邻滇、黔、渝,水陆交通便利,是川、滇、黔、渝四省经济文化中心和物资集散地,区位优势突出,信息灵通,商贸优势明显,经济触角面广,辐射能力强。从农业自然资源情况看,由于泸州地处四川盆地向云贵高原过渡地带,境内地貌多姿,气候多样,植物种类丰富,境内以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为主,长、沱两江沿岸少数地区有准南亚热带气候特征,土壤以侏罗系沙溪庙组母质发育而成的紫色土为主,矿质养分丰富,先天肥力高。在当前的新农村建设中,泸州的农业经济发展也呈现出了明显的特点。

首先,农村经济总量迅速扩大,运行质量稳步提高。近年来,我区农业总产值、销售收入、农业增加值等方面保持了较快的增长势头,经济运行质量不断攀升,利润总额不断扩大。尤其是2008年我区克服了年初雨雪冰冻灾害影响,实现了全市粮食大丰收,全年粮食总产量达到207.22万吨,超过历史最高水平。从这年第一季度全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情况来看,全市农林木渔业总产值33.5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5%,农民现金收入1246.96元,比上年同期增长了16.11%。

其次,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优势产业逐步形成。泸州农业具有明显的主导产业特征,农业产业化发展已经初具规模,全市已经形成了以泸县、合江为主的200万头生猪养殖加工区,以隆纳高速沿线展开的10万亩甜橙生产带,以长江、沱江沿岸发展的荔枝、桂圆和蔬菜加工生产带,以永宁河两岸为主的竹产业带,以古蔺、叙永为主的山区烤烟生产区,以及赤水河沱江流域为主的20.5万亩的红粮产业带。

再次,产品结构单一,初级产品占主导地位。虽然泸州的农业产业一直以来都有着自己的特色,红粮、生猪、果蔬、竹业、烤烟、优质稻等都有一定基础和优势,但是我们的这些优势产业并没有形成规模效益。泸州的农产品在省内、国内真正能叫得响的太少,而技术含量较高的农产品更是微乎其微。总之,我区农业产品科技含量低,结构不合理,原材料和粗加工产品多,高技术和名牌产品少。

二、泸州地区农村经济存在的突出性结构问题

现阶段,泸州农业产业结构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总体水平不高,粗放型增长特点明显,农民收入增长困难。改革开放初期,联产承包责任制推动了我区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后来乡镇企业的兴起给农村经济注人了一股活力。20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来,在城市经济的激烈竞争下,我区绝大多数乡镇企业并没有升级成现代企业做大做强,多数乡镇企业生存状况不容乐观。我区农村二、三产业发展缓慢,农民从事二、三产业收入较少,对农民增收的支撑能力较弱,直接影响我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组织分散与集约经营之间的矛盾突出。由于本地区农民整体文化素质较低,农村经济发展分散,产业结构还没有实现由数量型、速度型的粗放增长方式向质量型、效益型的集约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产品大多停留在“杂、大、初、低”上。一是品种杂,缺乏深加工与增值的有效途径,大多没有形成规模经营,品牌意识缺乏,市场拓展乏力。二是农村个体工商户生产的产品优质率低,大路货多,缺乏竞争力,一旦宏观经济步入调整,就会被市场无情淘汰。三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落后于市场的发展变化,往往是发现什么产品价高货扬才开始调整,刚刚调整完市场又有新变化,不能做到有预见的超前性调整。

(三)特色优势产业不够突出,对整个经济的带动能力不强。整个泸州地区农村产业素质较低,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都不高,整体竞争力较弱。再加上用于农业生产的设备陈旧,技术更新慢,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采用少,缺少新兴产业和高科技产业,总体技术创新能力不强。农民也大多从事粗加工、低附加值、低水平产品生产,造成普通产品多,特色产品少,大众产品多,品牌产品少,缺乏比较优势。

(四)城乡产业存在二元结构,关联与互补性不强。本地区的部分地方认为新农村建设是纯粹农村的事情,与城市无关,农村的产业规划只能根据农村的情况搞,或另起炉灶搞自己的一套,忽略了对中心城市经济的依赖、互补关系,不知道借中心城市快速发展的东风提升自己的发展起点,不知道以自己的优势对城市的弱势,不知道靠着大树好乘凉的巧妙之处。与中心城市经济缺乏互补、联动,浪费了农村的资源,延缓了发展过程。

三、对今后泸州地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建议

面对农业生产规模上不去,产业链难以形成的泸州农业,我市要紧紧抓住WTO及“西部大开发”两大机遇,根据自身区位特点,着力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围绕特色经济作文章,主攻优质、高效益农业,实施绿色工程,使我市主要农产品的质量和市场竞争力得以提高。

(一)统筹城乡经济发展,提高农村总体经济水平,增加农民收入。在整个泸州地区,农业本身是很难让本地农民富裕起来的,要提高本地农村总体经济水平、让农民收入增长,最主要的方式应该是在农业和农村之外,要改变过去那种城市是城市、农村是农村的建设办法,通过城乡互动来建设新农村。第一,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提供资金、技术、市场和人才等条件;第二,随着中心城区产能相对过剩、产业升级、生产成本提高和生产业的扩大,农村要主动创造条件承接中心城区转移、辐射和扩散的产业,与中心城区建立起合理分工、互为支撑、相互补充、相互推动、紧密联系的产业布局体系,实现城乡生产层面的衔接。同时,必须坚持市场导向,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市场为导向,调整农产品生产结构。调整农业结构,要坚持“市场导向、因地制宜、循序渐进、依靠科技、农民自愿”的原则。以市场为导向,及时向广大农民提供国内外市场的需求信息,在政府扶持、指导下进行农产品生产结构的灵活调整。市场需要什么种什么,什么好卖种什么,什么赚钱种什么,把不具备竞争优势的产品进行调减,同时将这些资金、资源转向适销的有竞争优势的产品上来,泸州有竞争优势的水果、蔬菜、水产等值得大力发展,各地在调整过程中,要从实际出发,不能搞“一刀切”,根据各地气候、技术、经济水平不同。

(三)实施技术创新,加大对特色产业的培育力度。只有在农村广泛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大力推广农业高新技术,培育和引进动植物良种,优化农产品质量,加大科技资金投入,加强农业技术培训、试验示范,以全面提高广大农民的文化素质,才能提高泸州农业科学技术水平,发展“高产、高效、高质”的“三高”农业。另外要重点推进泸州百绿食品、泸州凤羽茶业、泸州翰源有机茶等已具一定规模的市级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壮大;着力推进40万亩高粱基地,30万亩甜橙基地,特色晚熟荔枝、龙眼基地,名优早茶基地等基地农产规模的进一步扩大;着力推进泸州“一村一品”专业村建设,截至2008年底,泸州市规划建设“一村一品”专业村100个;着力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目前,泸州市已依法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社有181个,注册资金1.19亿元,成员2673个。形成了你无我有,你有我优,你优我精的比较优势,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增强本地农村经济的市场竞争能力,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四)缩小城乡差距,提升农村产业结构档次水平。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跳出“三农”看“三农”,把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放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大格局中统盘考虑,实现工农联动、城乡一体、协调发展。一是加快农业标准化进程。随着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的确立,推行农业标准化已成为当前和今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中重大而紧迫的任务。要以优化农产品品种结构和品质结构为重点,以科技进步为依托,大力宣传普及农业标准化生产知识,让广大农民尽快掌握标准化生产规范和操作模式。要加强现场调度,加快优质专用产品、无公害产品、绿色产品、有机食品的开发。二是加快农村工业化进程。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抓好民营经济,放开投资领域,放宽经营条件,加大扶持力度,鼓励和支持各类人员从事民营经济,使其在投融资、税收、土地使用和对外贸易等方面与其他企业享有同等待遇。对以农产品加工经营为主的企业,进一步解决产权、管理、技术、资金、人才等方面的问题。三是加快城市化进程。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高水平经营”的要求,加快城市建设步伐,改变城乡分割、分治的局面,促进城乡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优势互补。加快小城镇建设,建立小城镇建设的多元化投资机制,引导乡村企业和民营企业向小城镇集中,鼓励农村人口向县城和中心镇迁居。有条件的地方,要积极探索乡村合并的路子和方法,提高农民的聚集度。

作者单位:泸州职业技术学院管理工程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