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周礼·考工记》与秦汉都城规划制度的联系探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周礼·考工记》与秦汉都城规划制度的联系探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城市规划是近代兴起于西方城市地理学领域里的一个常见概念。其实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古代中国人就已经开始对城市规划的问题进行思考,并总结出理想的城市模型。《考工记》中“匠人建国”即是先人针对理想城市模型所概况的一些简要的成文规范。本文以秦汉两朝都城为例,对《考工记》与秦汉都城规划的联系进行探讨。 [关键词]《周礼考工记》;秦汉都城规划;联系

《考工记》是我国最早介绍古代各手工行业“百工”技艺的专著。作者与国别不详,约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因先秦齐国的手工业技艺是诸国中最为发达精湛,故通常认为是“齐国官书”,并由多人撰写而成。西汉河间献王刘德因《周官》缺《冬官・司空》篇,以次书补入;后刘歆时改《周官》为《周礼》,故亦称《考工记》为《周礼・考工记》。(1)

一、《考工记》――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理想形态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王宫门之制五雉,宫隅之制七雉,城隅之制九雉。经涂,环涂七轨,野涂五轨。门阿之制,以为都城之制,宫隅之制,以为诸侯之制。环涂以为诸侯经涂,野涂以为都经涂。(《周礼・考工记》)

王城要保持方正规矩的形制,每个方位的城墙上各置三个门,共十二门,城内东西南北纵横各设九条街道,每条街道宽度为九轨,天子以九为节象征权威,反应了周以来所追求社会秩序的井然有序,礼乐和谐。宗庙与社坛为城内最重要的祭祀建筑,祭祀在古代社会一直视为关系国运的大事,因此这两组建筑确立了天子承继先圣与秉受天意合法地位,也是国家可以得到神祗的持续庇佑的象征,分别位于王宫的左右两侧。宫殿方位均坐北向南,“市井(市场)一般设于最不吉利的方位――北方,显示贸易与商人地位的低微,以及这些非生产性的经济在农业社会中的次要位置”。(2)

可见,古代都城中各要素的布局和营建都不是随意的,相反它是极其讲究的,是要按照严格规范去操作的。虽然这段文字所叙述的是匠人对天子都城营建的理想化标准,实际上诸侯的都城以及一些次要的城市也要遵守此规制。只不过诸侯的城廓大小,门阿的高低、主干道的宽窄,按照级别要比天子的京城同类设施矮小。因此这些理想和标准是所有中国传统城市都要依从的。

二、秦都咸阳城的布局及规划思想

秦定都咸阳城,始于秦孝公十二年(公元前350年),至秦亡(公元前206年),共历经144年。在这里,秦实现了从富国强兵到横扫六国天下一统的功业。

“孝公十二年作咸阳,筑冀阙,徙都之。始皇二十六年,徙天下高赀富豪于咸阳十二万户,诸庙及台、苑,皆在渭南……二十七年作信宫渭南……三十五年,始皇以为咸阳人多,先王之宫廷小,吾闻周文王都丰,武王都镐,丰、镐之间,帝王之都也。乃营作朝宫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颠以为阙”。(3)

从上述文字可知,自秦孝公命商鞅主持修建冀阙拉开都城建设的帷幕并随即定都以后,直到始皇统治时期,咸阳城始终在不断外扩中,方向是由渭河北岸向渭河南岸。所以研究秦都的布局规划,必然要以渭河为分界线。

渭北宫殿群有咸阳宫、仿六国宫室、兰池宫、望夷宫、云阁等宫殿,渭南宫室有章台,兴乐宫,甘泉宫,阿房宫,信宫。其中章台是秦始皇举行外交活动的重要宫室,完璧归赵的故事即在这里发生,“秦王坐章台,见相如”(4)。渭南宫殿群在历史上影响最大的就是阿房宫了。《史记》、《三辅黄图》等古文献中对阿房宫的记载和描述都比较详细可靠,阿房宫前殿“上可坐万人,下建五丈旗”(5),可见规模之宏大。秦始皇还修建了横桥。横桥是供渭河南北宫室连接之用。

咸阳城的规划思想与当时秦朝社会所流行的意识形态是息息相关的,尤其体现了法家精神,即主张中央集权、君主至高无上、树立封建统治者的最高权威。所以咸阳城无论从整体布局还是其高台建筑,风格皆壮丽宏大。

同时,天极观念也深深影响着咸阳城的宫殿布局。“始皇穷极奢侈,筑咸阳宫,因北陵营殿,端门四达,以则紫宫,象帝居。渭水贯都,以象天汉,横桥南渡,以法牵牛”。(《三辅黄图》)以咸阳宫代表“紫宫”,即“紫微宫”,是天帝所居住的宫室。渭水东西贯穿城内,代表天上的银河,横桥是为了连接咸阳都城渭河两岸修建的,象征织女与牛郎见面通过鹊桥相会,已表示天上的星象。渭河两边的其他宫苑布局也是与咸阳天顶的银河和仙后星座傍围的主要星宿相对应。把都城与天极观念相结合,也是为了显示王权至上与君权神授的思想。

咸阳城的规划对战国时期其他诸侯国都城设计理念有很大程度上的突破。《考工记》中关于“左宗右社”“九经九纬”“旁三门”等理念并未出现在秦都城设计规划中,在各历史文献记载中鲜于对秦朝城门数量、祖先宗庙与社稷坛庙建设的记载。因年代久远,目前对秦都的考古发掘进展也只是停留在宏观的城垣遗址方面,而更为细致的皇城及宫殿内部具体的布局架构,因其发掘以及复原难度较大,所以暂时还无法解开考工记是否影响了秦都规划理念的历史谜底。总之,秦代都城的规划营建与《考工记》的相关性不大。

三、汉长安城对秦咸阳城的继承与突破

汉初,刘邦“欲长都洛阳”,后来采纳了娄敬与张良的建议,建都关中。“汉长安城在龙首山上,周丰、镐之东北也”(6)。汉长安城的方位在渭河南岸,是大咸阳范围内的小长安长安城内的部分宫殿基本上在咸阳故都的渭南宫室的原址改造或扩建。“长乐宫,本秦之兴乐宫”。(7)

“九月城成,高三丈五尺,下阔一丈五尺,上阔九尺,雉高三坂,周迥六十五里。城南为南斗形,北为北斗形,至今人呼汉京城为斗城是也。”(《三辅黄图》)

在考古学者的努力探明过程中,汉长安城“斗城”的基本布局已大致清楚,著名宫殿有城东南部的长乐宫,城西南部的未央宫,靠西墙内侧的桂宫,及西墙外同未央宫相对映的建章宫,南墙外侧为国家大典场所――九庙、辟雍(明堂)、社稷所在。(8)

汉长安城是在继承秦“象天设都”的基础上,又加入了新的规划思想。即《考工记》中“营国”制度对长安城实际规划中的影响。长安城中,经纬各长三十二里十八步,地九百七十三顷,八街九陌,三宫九府,三庙,十二门,九市,十六桥。(《三辅黄图》)

长安城共有十二座城门,每边各三门,均已探明位置。每个城门都有三个门道,“每个门道实宽6米,门道之间以夯土墙相隔,其上有木构的城门楼……此外,在西安门和直城们地下还发现用砖石砌筑的高大的排水涵洞”(9)这些特征体现了《考工记》中“旁三门”的特点;此外,经由城门的主要大道笔直,各分为并行的三条道路,分别为东西向或南北向。在城内交叉、汇合,形成“八街九陌”的格局,基本符合了“九经九纬,经涂九轨”;汉未央宫位于城的西南部,东市、西市位于未央宫的北方,宗庙和社稷分别位于未央宫的东南和西南,这些布局反映了“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的特点。

也有不少学者持否定态度,认为长安“斗城”是一种巧合或者是人们的附会。“其实所谓南斗形和北斗形是出于后世的附会,并非筑城时有意模仿。班固《西都赋》和张衡《西京赋》在叙述长安城的形制时都没有提到南斗形和北斗形,也足以说明这一问题”(10)。

笔者更认同长安“斗城”是古人对汉代都城规划营建的独具匠心。一,春秋在战国时期,古人对于天文星象就已经有了比较深的认识,战国时期的齐国人甘德和魏国人石绅就写了这方面的著作。到了秦汉时期,天文学进一步发展,古人对于天象的认知程度更是提高。“秦始皇陵地宫中就‘上具天文,下具地理’。”(11)究其实质,就是“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在影响着中国古代城市建筑规划思想;二,考古发现为长安斗城提供实证,如1988年在河南南阳市麒麟岗汉画像石墓的墓顶发现刻有北斗七星,南斗六星等星象的天象图。可见古人有对于天象星宿的崇拜意识。甚至可以说“象天设都”在秦汉时期是统治阶级进行城市规划以及墓葬设计的思想风尚。

汉长安城的规划综合了周秦以来两种营国制度的经验,但是其形制不规整以及打破“择中立宫”的布局,则正是不拘泥于周法的束缚,是对周代传统营国制度的突破。秦咸阳的规划打破了西周以来的宗法制度,开创了自由洒脱的“象天设都规划手法,汉长安正是继承秦代城市设计思想,采用了宇宙写实主义的规划手法。在秦朝一度受到严厉压制的儒家思想逐渐摆脱困境,成为汉代社会意识形态的主流思想。所以作为儒家经典的《周礼・考工记》必然会得到统治者的重视,并成为影响汉代都城规划的重要思想。

注释:

(1)贺双飞,《考工记》的年代、作者与价值[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09(04)

(2)薛凤旋,《中国城市及其文明的演变》[M],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0,第110页

(3)何清谷,《三辅黄图校释》[M],中华书局,2005,第16页

(4)司马迁,《史记》卷81《廉颇蔺相如列传》[M],中华书局,1959,第2440页

(5)何清谷,《三辅黄图校释》[M],中华书局,2005,第50页

(6)程大昌,《雍录》[M],中华书局,2002,第20页

(7)顾炎武,《历代宅京记》[M],中华书局,2004,第57页

(8)葛剑雄,《渭河》[M],江苏教育出版社,2011,第71页

(9)赵化成等,《秦汉考古》 [M],文物出版社,2002,第37页

(10)王仲舒,《汉代考古学概说》[M],中华书局,1984,第3页

(11)徐卫民,《秦汉都城与自然环境关系研究》[M],科学出版社,2011,第1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