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永安乡速写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我土生土长在突泉县永安镇永发村。永安,突泉县的北部重镇,素有“突泉北大门”之称,原来和现在都很美丽,是我童年和少年成长的地方,也是我无论走到哪里也会常常梦里和酒醉时的乡愁。
塔克吐与逃荒人
永发村,原来叫塔克吐村。塔克吐,蒙古语,汉译“涸甸”,意思是“干枯的田野”。
据老人讲,原来这里没有人烟,枯草有一人来高,后来不断有逃荒人来到这里开荒,于是人就越来越多了,草也就越来越矮了、越来越少了。塔克吐,是逃荒人的救命稻草,它挽救了太多生命,并孕育了逃荒人的子孙后代。
长期生活在这块贫瘠土地上的逃荒人,一代又一代,发挥传统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特点,在穷困中挣扎,把荒野一块块开拓为桑田。
在探索中寄希望于未来的祖辈,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把“塔克吐村”改成了“永发村”。 永发,顾名思义,永远发达之意。而这个命运的节点于上个世纪80年代才刚刚开始,逃荒人的后代终于解决了温饱问题。
而今的永发,却是天翻地覆。蔬菜基地、设施农业种植、肉鸡养殖、奶牛乳业、生猪繁育、食用菌栽植等产业项目,遍地开花,致富效果明显。回乡下同学家做客,本地产的肉蛋蔬菜变成了美味佳肴,尤其是那香菇,口感之好,让我多喝了很多酒。
塔克吐河与劳改犯
村北有一条河,叫塔克吐河,是蛟流河的分支。沿河两岸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是粮食的高产区。
那是条母亲河。我家曾经在河北岸有一块10亩地的自留地,后来又迁换到河南岸,被母亲精心莳弄得很好。正是那么一点土地,却填补了父亲工资的严重不足,养活了一家5口人。再后来,发洪水,自留地被冲没了,母亲的心也伤了一大半。
那是我童年的乐园。钓鱼、游泳、洗澡、滑冰、割猪草,就有一样项目半途而废,就是学游泳练“狗刨式”,结果淹没在沙坑里,幸好被伙伴不顾危险将我救出,自此再也不学游泳了。
塔克吐河上原来有一座木桥,常常被洪水冲垮。后来,来了一大批人马,有百十来号,大部分穿着囚衣,是劳改犯。就是这些劳改犯汗流浃背,忙乎了一年,建造了一座钢筋水泥大桥,坚固耐用,至今还在111国道上昂首挺立。
上小学时,体育老师领我们跑步拉练,总要以塔克吐桥作为目标。老师总要让我们参观桥梁上的一行字,是当年劳改犯留下的刻字,歪歪扭扭地写着:“前辈建桥苦又苦,后人行路福中福。”老师教育我们要记得大桥来之不易。我们纳闷:“劳改犯也做好事啊?”
后来,十年九旱,塔克吐河干涸了。好在,今年祥云四起,阴雨连绵,塔克吐河萌芽一股子清冽,把我那干涸的记忆湿润起来。
敖牛山的传说
村子南面的敖牛山,旧称闹牛山,属大兴安岭余脉,为突泉县与吉林省洮南市界山。
每年端午节前,我都要和伙伴们上山采杏,苦涩的山杏打发着没有水果零食的童年。大雨后,又上山采蘑菇,回家炸成蘑菇酱,香喷喷的,拌在玉米查子饭里,能吃下去很多碗。至于山峦起伏、逶迤壮观一类的风景如画,却从未在意过,我只知道去找吃的,就像一个婴儿只知道贪婪地吮吸着奶汁,哪还注意母亲的美丽面容。
山名由来于一个美丽的传说。传说,古时此山丛林藏神牛一头,其力迅猛异常,其声如雷贯耳。神牛上窜下跳,众勇士只好以绳缚牛,再用铁环穿牛鼻,在山东北立一个铁桩子以拴神牛,使神牛训服。故此,乡民称此山为“闹牛山”,将东北铁桩之地,称为铁桩子。如今,铁桩子、神牛虽不见,但民间仍流传着“阴雨天可听见闹牛山的神牛叫声不止,山上云雾升腾必降大雨”的神话。“闹牛山”、“铁桩子”地名沿用至今。
另有一说,清宣统年间,有敖姓和牛姓两家财主在此山脚下占荒立屯,此山以两姓得名敖牛山。
山上有丰富的铜矿,是座“宝山”。已经建厂开采,很多村里人在矿上就业出力。面对着山上被开采的大口子,我很是神伤:童年的足迹和欢乐已经不复存在了……
我一直想重登敖牛山,在山腰间与纱巾般的白云一起轻轻漂浮,爬上高梁沟山峰上登高远眺,在老鹞子山的岩石林立里寻找童年留下的“到此一游”。10余年来,每每欲行作罢,来年一定要去,那山里的阵阵鸟鸣声一直在呼唤着我的心弦。
辽阳人和山东人
其实村里本来都是逃荒的外地人后代,久
了,就成了本地人。上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来了一大批新的逃荒者,很多是辽阳人,一小部分是山东人。新的逃荒者带着饥饿而来,也带来了新的文化,与本地人交流和碰撞着。
辽阳人说话比较咵,而且转弯抹角,只要到县城里一张嘴,人家就问:“永安的吧。”因为永安盛产“辽阳杆子”。
辽阳人过日子精明的很,被称作“辽精”。精明已成为辽阳人人格的组成部分,是骨子里的。据说,过去山里人一头牛要喂养许多年,直到它老死。而辽阳一带的庄稼人春天买进一头牛或一头驴,秋后就拉到集市卖掉了,来年春天再买。这么倒腾一下,起码可省下一冬的草料钱,闹好还可赚上一笔。
辽阳人做事十分低调,不声不响地富了起来,可谓“但见其富,不见其美”。后来的辽阳人往往比本地人日子过得好,引起本地人的嫉妒和不满,一提起辽阳人就说:“切,辽阳杆子说话咵不溜丢,辽精辽精的,不实在。”
辽阳人自称“热情好客”。本地人却反唇相讥:“热情从不真情,一句实话也套不着;好客从不请客,送客能送出半里地,嘴上还说‘留家吃呗’……”
不过,有姑娘的本地人家还是愿意嫁给辽阳人的,毕竟穷不着。
相比之下,山东人以豪爽直性、吃苦耐劳的特点,赢得了本地人的欢迎,被称作“山东棒子”。我的父亲就是山东人,当年是跟着奶奶“逃荒”过来的,来的时候才17岁,身无分文,落了户口没有地,在粮站干苦力抗麻袋。
我的母亲是本地人,而且是美女。我一直很纳闷:凭我母亲当年的秀气,为什么要嫁给这种程度贫穷的父亲?奶奶解释说:山东人智商高不耍滑、能吃苦耐劳会过日子。果不其然,父亲在抗麻袋的同时,居然捡起农业课本读来读去,自学成才,以全盟第三的成绩自考上了中央农广校的中专文凭,被公社安排为农业技术员,成了国家干部。
父亲工作努力,奖状满墙,以此文凭和能力,曾经险些被提拔为科技副乡长。可是,豪爽直性的山东人性格得罪了很多人,误了前程,后来连农技站长也被撸职了。而父亲身边当杂勤员的辽阳人,无文化也无能力,却凭着会来事的嘴和腿,步步高升,成了领导。
父亲不服辽阳人,就改道做生意,赚了钱,成了富户。同时,我和弟弟深受父亲影响,都考上了大学,堂堂正正地就业上班,并且弟弟现在已经是留美博士。而辽阳人的几个孩子早就辍学了,辽阳人就挖门盗洞走后门求人安排工作,缺钱了,就找父亲帮忙借点。辽阳人和山东人都笑了:各有所长嘛,都是为了生活。
故乡和母亲
近年来,我极少回故乡,即便回了,也是匆匆忙忙的,呆不了几个小时,原因是母亲不在。5年前,54岁的母亲因癌症去世。
“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曾经的清明节,轻风摇曳着葱翠的柳枝和粉白的杏花,我怀着难以言说的心情,踏上山青水秀的故乡路,去看望长眠于小村西山坡下的母亲,去寻找故乡天空那颗照亮儿女心灵的星星。
老屋前,沙果树依旧翠绿,我呆望着,回忆着母亲的身影。就在这里,母亲坐在树下,一边忙忙地洗衣裳,一边给我们小孩讲故事……
我的故乡,并不遥远的故乡,因为母亲的缺失,今年让我再也没有勇气踏足。就连清明节,也只是在县城的十字路口烧一把纸钱,以寄托哀思。我害怕看到那里的一草一木,害怕看到那座杂草丛生的孤坟,害怕无数次梦中还想起母亲已化为一堆白骨,尘归尘,土归土。
物是人非事事休,我不知道为什么选择逃避,“子欲养而亲不在”原来是这般痛啊。
没有了母亲的家,在我心里已不再是我心中的家。母亲不在了,故乡也就淡了,没了……我便成了一朵漂泊在城市里的无根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