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历史的伤害与现实社会中协和生活的构形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历史的伤害与现实社会中协和生活的构形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滕肖澜在小说《去日留声》中继续运用了现实主义写实手法,描写了知青文老师一家的欢喜悲忧,并以此为视角点试图揭示出在过去动荡年代伤害之下的知青们生活中复杂的心理图景,述说协和生活构形的愿望。

关键词:知青;历史伤害;协和生活

引言:滕肖澜的总体文学创作倾向

上海籍女作家滕肖澜的小说基本运用写实手法,她善于描写上海这个繁华大都市中普通百姓的平常生活,从日常中体察和参悟人性的幽暗与明媚。《去日留声》这篇小说里作者放眼于身为知青的父亲与子女的微妙关系,通过对不同的历史背景、不同的现实困境的两代人生活状态的描写,向读者述说自己对受到历史影响的当下生活的思虑。

一、 文学新领域:被历史伤害的知青及其后代

(一)当代中国文学进程中的知青文学――新知青文学的新领域

当代中国文学进程中的知青文学,是知青文学的新领域。随着时展,作家开始对知青运动进行反思,对知青们现在的生活进行叙述,写出处于当下社会的知青们特有的生活困境,传递出了较为复杂的人生信息,描绘出了更深层的生活意味。作者滕肖澜在新作品《去日留声》将视角延伸到受历史时代影响的知青们当下的生活状态,以贴近生活的写实笔触描写了文老师一家的欢喜悲忧,并以此为视角点试图揭示出在过去动荡年代伤害之下的知青们生活中复杂的心理图景。

(二)知青的被伤害

当时知青期盼着能早日返回城市,返城成了他们最迫切的心愿。文章中 “回到上海”就是文老师甚至是文老师一家人共同努力的目标。女儿文思清被文老师过继给了上海没有子嗣的二舅,就为了能顺理成章的留在上海。从此,“过继”成了文老师隐隐作痛的心病,也是女儿文思清挥之不去的心理阴影。

文老师有着上海男人的斯文聪明与踏实稳重,也有着说话曲里拐弯的别扭性格。文老师在特殊年代的熏染下变得极度缺乏安全感,过分的自尊,他要子女必须喊他“爸爸”;因为女婿老祝对他和二舅同等待遇而始终阴沉着脸;对妻子的初恋情人“卯金刀”吃了三十多年的醋。文老师又是位敏感的胡思乱想者,以虐己的方式考虑事情的发展走向,“能让痛快的话题不知不觉走向不痛快”[1], 并且“把人放在一个随时随地能让他奚落的位置,好像他的存在就是为了证明别人的不是”[2],以此获得某种虐后的精神胜利。

(三)被历史伤害的现实回响

知青生活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大部分知青毕生的心态、价值观、处世态度。并且他们与社会生活、儿女的代际鸿沟所产生的冲突纷至沓来。

女儿被过继给别人这个“心结”使得文家总处在微妙的隔阂中。看似处理突况得心应手的女儿,实则小心翼翼的经营着与父亲的关系,常用巧妙的手段化解家庭矛盾于无形,以保持家庭生活表面的平静与和谐。父女二人或明或暗的处于冲突的对立面,既相亲又互伤。女儿文思清压抑着父亲重男轻女的内心想法,扮演着孝顺父亲的好女儿角色。但文思清与文老师有几次争吵,这或许可以看做是文思清反叛执拗性格的小爆发,并且争吵内容招招刺中文老师的要害。

(四)文学与生活

生活永远是文学最根本的来源,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它贴近生活,随生活而动,带着责任用真实有力的笔触叙写生活中有价值的人和事,蕴含耐人寻思的人生意味。《去日留声》这篇小说正是文学与生活间的关系的别样印证。作者滕肖澜将艺术触角伸向当下知青生活的本质深处,记录下受历史伤害过的知青生活的喜怒哀乐,以匠心独运的艺术技巧再现知青们现在生活情景,捕捉和发掘各种复杂的人性特质,细致探悉人情中的冷酷与温暖。文章表现出一名文学工作者对普通大众的人文关怀,并能让读者感悟生活蕴意,看到厚重的波折苦难背后始终保有的和煦温情。

二、生活与岁月洗练下协和状态的构形

(一)生活的哲学:受历史伤害之后的生活该如何继续?

《去日留声》对上海知青文老师一家在生活、工作及情感中遭遇的坎坷、冲突、无奈和温情等进行了细致刻画,引发观众对受到过历史伤害的知青该如何面对生活的问题的思索与探讨。

“生活往往是没有理由的,你越是深究,便越是难受。它欠了我们的,未必都能还清”[1]。散落在历史时空中的新与旧,愿望与现实,理解与隔膜,总是在错位中,构成一种生活艺术的内在张力之美。当初的知青生活的苦难潜移默化的转化为一种精神羁绊,侵入文老师文思清他们漫长的人生,但人与人共同营造的当下生活是永远比历史羁绊更有温度的存在,所以他们又从内心深处珍惜牵挂着彼此,来迁就彼此,维护着现下来之不易的生活。这篇小说体味着人生的五味杂陈,并从中提炼生活的艺术,弥漫着一种生活真切质地而带来的暖意。面对人生困苦的豁达与包容才能使生活平定而温暖。

(二)生活与岁月洗涤下构造协和状态

小说从生活中来,百态生活蕴含的东西更加深刻。如何不被困顿的世俗所牵绊,在生活和岁月的洗练下构造出一种协和状态是升华情感体验,构建生活美学的理想与使命。

文老师为了不让离婚后的女儿消沉而提出全家出游计划,到田地里笨重的抓田鸡以逗女儿开心,夜谈时又以自嘲的方式来安慰女儿。自始至终亲情都在,只是被执拗冲突掩盖,父女在一次次的误会中关系变得微妙复杂而情感不容触碰。这次的出游,父女变得和睦且融洽,过去生活岁月的误解和纠葛,都在此时发生了某种质的变化,剥去层层坚硬外壳,剩下的是对亲情的真挚守护。父女对生活的内质思考,对爱的理解包容,情感产生了升华,形成了某种协和的生活状态。作者滕肖澜正是通过对知青和知青子女的生命体验的书写展现给我们一种生活中淳朴温馨的协和之境。

(三)文学的理想:构造协和

滕肖澜善于发现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与矛盾,对生活进行深刻的思考和揭示。不光是滕肖澜一位作家的文学作品,所有的文学都要感染人、感动人和鼓舞人,因为文学是人的文学。作家要审视人性,从大众生命深处中找到最真实自然的生命状态,用文字进行加工表达,揭示生命存在的深层意义,营造出一种协和的理想形态,从心灵深处驱动人,丰富人们的生活和精神世界。“文学能作用于人的心灵,使情绪、情感得到调节,让欣赏者心荡神摇地陶醉其中,而且还能改变人的处世态度、生活道路,激励进取的信心,增强人应变环境的能力,陶冶人的情志,促进人身心健康”[1]。理想的文学应关注社会,表达人们的普遍梦想,为人们在无助困顿的生活中找到出路,探寻困境中的生存智慧。

余论:反思与批判下的文学的力量

《去日留声》这篇小说是对现实反思批判的优秀文学作品,内含了作者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当下现实主义文学创作关注普通大众的生活命运,敢于正视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对生活进行深刻的思考与批判。生活是艰辛的,充满了苦难,作家以悲悯的情怀批判社会历史对人性的桎梏扭曲,探寻生活本相,把普通人的普通生活里有价值有意义的东西提炼出来,那就是人性本真的善良和温情,并且加以彰显,唤醒大众蒙昧、困顿的意识,引发对人生、对人性的思考,真正学会去了解自身所处的时代环境,并开始为创造更协和美好的生活而努力。(作者单位:江西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滕肖澜.去日留声 [J].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报),2013年,(08期).008

[2]滕肖澜.去日留声 [J].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报),2013年,(08期).008

[3]滕肖澜.去日留声 [J].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报),2013年,(08期).022

[4]滕肖澜.去日留声 [J].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报),2013年,(08期).022